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考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考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考点1、单选正常人血液pH为()A.7.05~7.15B.7.15~7.25C.7.25~7.35D.7.35~7.45E.7.45~7.55答案(江南博哥):D参考解析: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

2、单选瑞氏染液中起固定作用的是()A.伊红B.亚甲蓝C.甲醇D.沙黄E.甘油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将适量伊红、亚甲蓝(又名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伊红和美蓝;二是固定细胞形态。

3、单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原理是()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的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枸橼酸钠抗凝剂的原理是枸橼酸钠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4、单选网织红细胞计数灵敏的染色方法是()A.煌焦油蓝染液B.碱性亚甲蓝染液C.墨汁负染色D.抗酸染色E.瑞氏染液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1.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将适量伊红、亚甲蓝(又名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2.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经体外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内RNA的磷酸基带有负电荷,能与新亚甲蓝、灿烂甲酚兰(煌焦油蓝)、中性红等碱性染料带正电荷的有色反应基团结合,使RNA胶体间电荷减少,分子间斥力下降失去分散力,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的多聚体,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

5、单选不适用于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抗凝剂是()A.EDTA盐B.枸橼酸钠C.草酸盐D.双草酸盐E.肝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肝素可以保持红细胞的自然形态,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枸橼酸钠对凝血因子V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活性缓慢减低,故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也用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因毒性小,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之一;EDTA-K2对血细胞的影响最小,是全血细胞分析的理想抗凝剂,不适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草酸铵对红细胞破坏力较强,保持血小板形态完整适用于血小板计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影响血小板聚集,不适合于做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通过制备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和相关技术。

一、材料与设备:1. 血液样本:采集自健康人士或实验动物。

2. 血涂片玻片:具有一定的光学透明度和平整度。

3. 血涂片刮板:用于制备血涂片的工具。

4. 血涂片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剂。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并确保材料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2.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针头采集血液样本,将血液缓慢抽入无菌注射器中。

3. 制备血涂片:a. 取一片无菌血涂片玻片,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玻片表面,使其干燥。

b. 用无菌血涂片刮板,将血液样本滴于血涂片玻片的一端。

c. 快速而均匀地将刮板从滴液处向另一端刮过,使血液在玻片上均匀分布。

d. 在刮板刮过的血液上方,迅速将另一片无菌玻片平放在上方,使血液与玻片接触。

e. 缓慢而均匀地将上方的玻片向下滑动,使血液在两片玻片之间形成薄膜。

f.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待其完全干燥。

三、血涂片染色:1. 准备工作:将吉姆萨染色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稀释至适当浓度。

2. 染色过程:a.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染色盒中,使其与染色剂接触。

b. 根据需要,将血涂片浸泡在染色剂中的时间可调整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c. 取出血涂片,用清水轻轻冲洗,直至水清。

d. 将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制备和染色的血涂片,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它们的数量、形状和结构,我们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贫血、感染或血液疾病等。

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报告,我们了解了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和相关技术。

制备血涂片的步骤包括血液采集、血涂片制备和血涂片染色。

血液精简实验报告

血液精简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实验材料1. 人或动物血液样本2. 血涂片载玻片3. 尖头吸管4. 显微镜5. 血细胞计数板6. 生理盐水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采集适量人或动物血液样本,注意避免污染。

2. 血涂片制作:- 将载玻片倾斜45度角,用尖头吸管吸取少量血液。

- 将血液均匀滴在载玻片上,迅速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使其形成薄膜。

- 将制成的血涂片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 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用火焰固定,防止细胞脱落。

3. 染色:- 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浸入瑞氏染液中染色3-5分钟。

- 用蒸馏水冲洗染液,去除多余染料。

4. 显微镜观察:- 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5. 血细胞计数:-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2. 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和防御功能。

3. 血小板: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2. 血涂片制作和显微镜观察是研究血液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血液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3. 血细胞计数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检查项目,可以用于诊断贫血、感染等疾病。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完成了血液的采集、血涂片制作、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达到了实验目的。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血液样本。

2. 血涂片制作要均匀,避免出现细胞重叠或缺失。

3. 显微镜观察时要调整光圈和焦距,确保细胞清晰可见。

4. 血细胞计数时要认真计数,避免出现误差。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一、血液生理概要要点1: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清与血浆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要点2: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

血浆适用于血浆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学成分的测定,特别是内分泌激素测定;血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也适用于血栓与止血的检查。

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要点3: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要点4: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要点5:酸碱度:正常人血液pH值7.35~7.45,动脉血pH值7.40,静脉血pH值7.35。

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0)。

要点6: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

与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正常血浆成分、血浆黏度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正常人全血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4~5倍,血浆黏度约为生理盐水黏度的1.6倍。

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其中,血浆黏度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要点7:血液生理功能具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二、采血方法要点8:静脉采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

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

要点9:皮肤采血法曾称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

血液永久涂片实验报告(3篇)

血液永久涂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过程。

2. 掌握观察血液细胞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通过制作血液永久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从而了解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瑞氏染液、固定液、盖玻片、载玻片、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烘箱、剪刀、镊子、剪刀、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新鲜血液约1ml,置于无菌试管中。

2. 制备涂片:将血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用另一张载玻片轻轻涂抹均匀,形成薄片。

3. 固定:将涂片置于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4. 染色:将涂片置于瑞氏染液中染色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晾干:将涂片置于空气中自然晾干或用烘箱烘干。

6. 观察与记录: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3. 血小板:无细胞核,体积较小,呈不规则形状。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讨论1. 血液永久涂片是一种常用的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在观察血液细胞时,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调整好焦距和亮度,以便更好地观察。

3.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诊断疾病。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了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血液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血液永久涂片实验实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者:____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临检--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临检--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组成2.血液理化性质①血量: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

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颜色: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②酸碱度:pH 7.35~7.45。

比密和渗透量①血液比密:正常男性约为1.055~1.063,女性约为1.051~1.060,相对黏度为4~5;血浆比密约为1.025~1.030;血细胞比密约为1.090。

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

②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0)。

3.血液特性:悬浮稳定性、黏滞性(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凝固性。

4.血液生理功能:具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血液标本类型①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

②血浆全血+抗凝剂+离心适用于内分泌激素、血栓与止血检查。

③血清全血+离心(静置)适用于临床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不加抗凝剂,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浆抗凝出凝血血清清白缺因子二、采血方法(一)静脉采血法1.概述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

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

为避免血小板激活,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2.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准备→检查→选择→消毒→扎压脉带→穿刺→抽血→放血与混匀(二)皮肤采血法(毛细血管采血法)皮肤采血法曾称为毛细血管采血法,是采集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同时含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

1.概述部位→手指(WHO推荐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和耳垂。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细胞形态。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的制备方法和技巧,以及观察和分析血涂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采集新鲜的静脉血,使用无抗凝剂的试管收集。

2. 血涂片材料:玻璃片、洗净的玻璃滴管、无纺布、无纺布夹子、显微镜玻璃片、显微镜盖玻璃片。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步骤:1. 准备工作:将玻璃片和显微镜玻璃片用去离子水和无纺布擦拭干净,保证表面无杂质。

2. 血液制备:使用无纺布夹子固定玻璃片,用洗净的玻璃滴管将血液滴在玻璃片上。

滴管与玻璃片的接触角度应适中,以保证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璃片上。

3. 血涂片制备:用另一块玻璃片将血液滴在玻璃片上的血液涂抹均匀,使血细胞分散均匀并形成单层。

4. 干燥处理:将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或使用离心机低速离心,去除多余的液体。

5. 固定处理:将干燥的血涂片固定在95%乙醇中,浸泡2-3分钟,以保持细胞形态。

6. 染色处理:将固定的血涂片浸泡在Wright染料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染料浓度和需要的染色效果而定。

7. 清洗处理:用去离子水将染色过的血涂片洗净,去除多余的染料。

8. 干燥处理:将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确保完全干燥。

9. 封片处理:将干燥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盖玻璃片上,用透明胶带固定。

结果与讨论:制备完毕的血涂片可用于显微镜观察。

通过血涂片,我们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且可以分析它们的数量、形态和结构。

在制备血涂片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步骤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血液的滴取和涂抹要均匀、细致,以避免细胞聚集和不均匀分布。

其次,血涂片在制备过程中要保持湿润,避免细胞干燥和变形。

此外,染色过程中的浸泡时间和染料浓度要控制好,以保证染色效果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基础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领域。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分析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分析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抽血时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2、属于酸性染料的是:伊红属于酸性染料,通常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

3、疟原虫检查常用的染色方法是: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寄生虫(如疟原虫等)找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的着色能力略差。

4、手工推片法,推片与载玻片的夹角为25°~30°。

5、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其中,血浆黏度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6、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6.4~6.8。

7、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又名美蓝)组成。

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亚甲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瑞氏染色法是最经典、最常用染色法。

8、瑞氏染料亚甲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将适量伊红、亚甲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

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为6.4~6.8。

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9、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或天青结合偏蓝。

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所以在瑞氏染色中缓冲液起到恒定pH作用。

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报告观察人血涂片的实验报告引言:人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观察人体血液中的细胞形态、数量和结构。

通过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疾病发展以及治疗效果。

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描述观察人血涂片的步骤、结果和意义,以期增进对血涂片实验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步骤:1. 采集血液样本:首先,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无菌针头从被试者的指尖或静脉中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

注意采集血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污染。

2. 制备血涂片: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璃片上,然后使用另一块玻璃片将其涂抹开来,形成一个薄薄的血涂片。

注意在制备血涂片时要尽量均匀涂抹,以确保观察时的准确性。

3. 固定血涂片: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在室温下晾干,或者使用特定的固定剂进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防止细胞变形和脱落,以便于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4. 染色处理:血涂片固定后,可以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偏碱性染色和酸性染色。

偏碱性染色常用于观察细胞核和染色体,而酸性染色则用于观察细胞质和细胞器。

5. 镜检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已染色的血涂片。

首先,将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和光源,使得细胞能够清晰可见。

然后,通过不同倍率的镜头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实验结果:观察人血涂片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

血涂片中的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贫血、溶血等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则可以反映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炎症程度。

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状态则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此外,观察血涂片还可以检测到一些特定的细胞或细胞结构,如白血病细胞、红细胞寄生虫等。

这些细胞或结构的存在与否,以及其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意义:观察人血涂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诊断各种疾病。

第一章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章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章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组成: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浆: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血清: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两者区别: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血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

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

血浆适用于血浆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学成分的测定,特别是内分泌激素测定,也适用于血栓与止血的检查。

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2、血液理化性质:血量:正常成人4-5L,约为70±10ml/kg体重,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颜色:动脉血氧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颜色变浅,严重一氧化碳或氰化物中毒者,呈樱桃红色。

pH:正常人7.35-7.45。

动脉血为7.40,静脉血为7.35 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

血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有关,血浆比密和血浆内蛋白浓度有关。

血浆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3、血液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黏滞性、凝固性4、生理功能: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二、采血方法1、静脉采血法2、皮肤采血法(曾称毛细血管采血法)3、真空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采血装置分: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三、抗凝剂选择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

抗凝剂或抗凝物质: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常用抗凝剂和使用方法如下: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有钠盐)(EDTA-Na2·H2O)或钾盐(EDTA-K2·H2O),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鳌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过程。

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血液样本、玻片、洗涤液、染色剂和显微镜。

确保所有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和无菌。

接着,取一滴新鲜的全血样本,通常是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

使用无菌的针头或采血针,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滴在玻片的一个端面上。

然后,迅速将另一片玻片倾斜放置在滴在玻片上的血液样本上。

保持两片玻片之间的角度,使血液在两片玻片之间均匀分布。

接下来,用轻而均匀的压力将两片玻片滑动开,使血液在玻片上均匀分布。

这个过程需要快速进行,以避免血液凝固。

然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立即在通风处晾干。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时间,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血涂片晾干后,可以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剂有Wright染料和Giemsa染料。

将血涂片浸入染色剂中,按照染色剂的说明进行染色,一般需要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染色完成后,用洗涤液轻轻冲洗血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用纸巾轻轻擦干血涂片,并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

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倍率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监测或科学研究。

总结起来,血涂片的制备包括采集血液样本、制备涂片、晾干、染色和观察等步骤。

正确的制备过程和技术操作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

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1章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1章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第一章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要本节要点:(1)血液组成(2)血液理化性质(3)血液特性(4)血液生理功能(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离体后血液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清与血浆差别是: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全血适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如血细胞计数、分类和形态学检查等。

血浆适用于血浆生理性和病理性化学成分的测定,特别是内分泌激素测定;血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也适用于血栓与止血的检查。

血清适用于临床化学和临床免疫学检查。

(二)血液理化性质(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了解)1.血量:指存在于血液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的总量,相当于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

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小儿血量与体重之比略高于成人,男性比女性血量稍多,但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2.颜色: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呈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CO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

餐后,尤其是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患者血浆呈红色。

3.酸碱度:随人体饮食中摄入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H3P04、H2S04等影响,血液pH波动在很小范围内。

正常人血液pH为7.35~7.45,动脉血pH7.40,静脉血pH为7.35。

4.比密和渗透量(1)血液比密:正常男性约为1.055~1.063,女性约为1.051~1.060,相对粘度为4~5;血浆比密约为1.025~1.030;血细胞比密约为l.090。

血液比密与红细胞含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实验一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实验一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血液标本的采集
四、注意事项
1.采血部位不能有冻疮、紫绀、水肿和炎症等。 2.消毒后,待酒精干后采血。 3.取血时切忌用力挤压。 4.进行多项检查时,采集标本的顺序依次为:
PLT计数、RBC计数、Hb测定、WBC计数 及分类、血型鉴定等。
血液标本的采集
五、方法学评价
1. 操作方便; 2. 每人的皮肤厚度不同,无法控制
液。
价廉、快速、操作简便, 标本代表性大,无
优 标本可直接测定 点
组织液影响,适用 于临床研究,可重 复实验和追加其他
实验。
血液标本的采集
优点:防溶血 防标本污染 防交叉感染 可多管采集用静脉采血针
瓶塞穿刺针套 (防止血液泄漏)
血液标本的抗凝
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抑 制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
【试剂】
瑞特染料 1.0g 吉姆萨染料 0.3g 甲醇(AR) 加至500ml
先将瑞特染料和吉姆萨染料充分研磨混匀,甲醇溶 解倒入容器中,未溶解完的继续加入甲醇研磨,重复 多次,最后把染液加至500ml。
[染色方法]
血片加滴加染液5滴,并立即将染液盖满血膜, 2min后加入pH6.4-6.8磷酸盐缓冲液(同瑞氏染液) 10滴,10min后用流水冲洗干净,待干后镜检。
血液流变学检查、多种生化分析 不适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血液标本的抗凝
柠檬酸钠抗凝(抗凝比例1:9) 用于凝血象检查 加入促凝剂,用于普通生化检查
EDTA-K2抗凝,用于血常规检查
肝素钠抗凝,用于血流变学检查等 柠檬酸钠抗凝(抗凝比例1:4) 用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1.毛细血管采血时应注意些什么? 2.常用的血液抗凝剂有哪些? 3.选择题: 1)新生儿做血细胞计数,多用下列哪个部位采血 A.手背 B.耳垂 C.足跟 D.左手无名指 2)关于毛细血管采血法,下列正确的是 A.耳垂血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结果

血液标本采集与血涂片制备

血液标本采集与血涂片制备

二、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按采集部位分为: 皮肤采血 静脉采血 动脉采血 按采血方式分为: 普通采血法 真空采血法
1、皮肤采血法(毛细血管采血法)
(1)部位:手指、耳垂 (2)方法:采血针皮肤采血法、激光皮肤采血法
(3)注意事项: 注意消毒;取血时可稍加挤压,但切勿 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组织液;采血动作要快; 第一滴血因混入组织液相对较多,多弃去不 用;条件允许尽可能静脉采血; 激光皮肤采血法禁止在易燃易爆性气体 环境下使用;禁止将激光窗口对准采血部位 以外的身体其他位置;采血时防护罩要紧贴 采血部位;激光采血器透镜工作50次后要进 行清洁。
第三节 血液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
血液涂片制备 细胞形态和检验结果 染色 的 质量 厚薄适宜 头、体、尾明显 良好的血片 分布均匀 边缘整齐 两端留有空隙, 以便注明编号及日期。
一、血涂片制备
1.手工推片法 (1)薄血膜推片法:临床常用的方法 (2)厚血膜推片法:适用于疟原虫、微丝蚴 的检查
2.自动推片法
(二)血液标本运送
标本拒收的原因
1.医嘱原因 2.标本原因:
3.条码原因 4.收费原因 5.送检地点原因
标本接收记录
不合格标本记录(标本拒收)
(四)血液标本保存
(五)检测后血液标本的处理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1.将操作、收集、运输及处理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2.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2、静脉采血法:
⑴采血部位:肘正中静脉 ⑵★普通采血法:
注意事项:根据检查项目、所需采血量选择 试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禁在输液、输 血的针头、皮管内抽取血标本;抽血时切忌 将真栓回推,以免注射器中的气泡进入血管 形成气栓;抽血时不宜过度用力,以免产生 气泡而溶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抽血时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
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2、属于酸性染料的是:伊红属于酸性染料,通常为钠盐,有
色部分为阴离子。

3、疟原虫检查常用的染色方法是: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
寄生虫(如疟原虫等)找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的着色能力略差。

4、手工推片法,推片与载玻片的夹角为25°~30°。

5、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其中,血浆黏度
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6、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6.4~6.8。

7、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又名美
蓝)组成。

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为酸性,与碱性染料亚甲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或蓝色;
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胞质、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染成较浓厚的蓝色;中幼红细胞既含酸性物质,又含碱性物
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完全成熟红细胞,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染成粉红色。

瑞氏染色法是最经典、最常用染色法。

8、瑞氏染料亚甲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
(即天青)。

将适量伊红、亚甲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组成。

Ⅱ液磷酸盐缓冲液pH为6.4~6.8。

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结合,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呈深暗,嗜酸
颗粒呈暗褐,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呈紫黑色。

9、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碱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亚甲蓝或天青结合偏蓝。

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所以在瑞氏染色中缓冲液起到恒定pH作用。

10、染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11、血清与血浆的差别是:血清中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

12、正常成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13、全血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为全血除去血细胞部分,除钙离子外,含有其他全部凝血因子;血清是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除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在凝血时消耗外,其他成分与血浆基本相同。

14、涂片瑞氏染色时,缓冲液常用的pH为6.4~6.8。

15、很多因素影响血涂片时血膜的厚度,血滴大、血黏度高、推片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

16、引起血涂片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有:推片边缘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

17、疟原虫、微丝蚴检查,采用厚血膜涂片法。

18、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4。

19、肝素能加强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

过量肝素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合血小板减少,均不适合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适用于止血学检验,但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

每毫升血液的肝素用量为10.0~12.5IU,多为肝素钠盐或钾盐
20、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抗凝的全血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血浆。

21、双草酸盐抗凝剂可用于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但其可使血小板聚集,影响白细胞形态,不适用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22、枸橼酸盐:常用有枸橼酸钠,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23、肝素: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24、血液常规分析所用的抗凝剂:EDTA-K2。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有:①枸橼酸盐,可与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凝血象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②草酸盐,可与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常用于凝血象检查;③双草抗凝剂,适用于血细胞比容、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不适用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④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但不适用于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全血细胞计数;⑤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可与钙离子形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适用于全血细胞计数,不适用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24、EDTA抗凝剂对血细胞形态、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血液学检查,尤其是血小板计数。

25、纤维蛋白原国际命名为凝血因子Ⅰ,是血浆的成分之一。

26、抗凝血标本采集后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左右,通常室温(22℃左右)放置的待测血标本应在采集后8h内测定完毕;如果室温大于32℃,血标本采集后应在4h内完成检测。

27、皮肤采血法又称毛细血管采血法。

耳垂采血痛感较轻,但血液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如红细胞、
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测定结果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

手指采血检查结果比较恒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

28、毛细血管采血法如血液不易流出,可于伤口远端稍加压力或重新穿刺,切勿用力挤压,以免造成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9、皮肤采血多选择手指或耳垂采血部位采血。

耳垂血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测定结果均比手指血或静脉血高,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

手指采血操作方便,可获较多血量,检查结果比较恒定。

30、静脉采血法根据采血量可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配备相应的针头。

某些特殊检查,为避免血小板激活,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试管。

31、EDTA-K2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护士把血常规中的血液倒入生化管中也一并把EDTA-K2抗凝剂倒入管中,使K+升高。

32、皮肤采血法,曾长期被称为毛细血管采血法,所采之血实质是微动脉血、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含有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

33、婴幼儿手指太小,可从大趾或足跟采血。

34、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几乎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

35、抽血完毕,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

36、血涂片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前需要固定和染色。

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染色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

血涂片染色方法大多源自罗氏染色法,常用瑞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

37结核杆菌抗酸染色时因菌体含有大量脂类而不易着色,无论是否经碘液处理,着色后均不易被盐酸乙醇脱色,所以使菌体呈红色。

38、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染色是用50g/L碱性亚甲蓝液染色1~2min,用水冲洗后晾干。

39、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普通光学显微镜法原理:经体外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内RNA的磷酸基带有负电荷,能与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碱性染料带正电荷的有色反应基团结合,使RNA胶体间电荷减少,分子间斥力下降失去分散力,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的多聚体,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

40、血液黏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黏度有关,其中,血浆黏度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影响,它们的浓度
越高,血浆黏度越高。

41、清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缓冲血液酸碱的能力。

42、EDTA-K2抗凝剂用于:血小板计数、
43、
44、
45、
46、正确:
47、。

48、
49、抗凝剂正确的是:
50、瑞氏染液正确的是:
51、双草酸盐抗凝剂正确:
52、
53、
54、
55、52、
53 54、
55、
56、
57 58、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