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贡献者。
在扶贫工作的背后,有大量的研究文献支撑和指导,这些文献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文件研究扶贫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文件来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扶贫政策。
一些学者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进行了解析和评价,为政府的扶贫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二、扶贫方法研究扶贫工作的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者们对扶贫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方法,为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合,提出了多种帮扶方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扶贫成效评估研究扶贫工作需要不断地评估和反馈,以便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国内学者对扶贫成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
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分析,帮助政府了解扶贫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些学者对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扶贫经验总结研究中国是世界上减贫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国内学者对扶贫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扶贫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扶贫经验和做法,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
一些学者还通过对个别贫困地区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扶贫经验,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扶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发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献。
本文将就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政策研究方面政策研究一直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在国内近年来的文献中,关于扶贫政策的研究成果丰硕。
一方面,有学者对中国扶贫政策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问题所在。
也有学者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在政策实施效果方面,有学者对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考察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和效果。
还有研究者对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也有学者关注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和问题,指出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们从宏观层面审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改善政策的途径和措施。
也有学者对于当前扶贫政策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调整,为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产业扶贫方面产业扶贫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扶贫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文献中涌现了大量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产业扶贫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经验。
产业扶贫研究主要涉及到农业扶贫、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
有学者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产业扶贫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对于扶贫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
三、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障对于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扶贫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文献中关于社会保障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彩,涉及到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
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阳认为应开创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贫困者应增强 “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扶志和扶智形成脱贫内生力,激发贫 困人口的主动力,防止贫困者返贫。
3.精准管理。鲁春艳认为应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对扶 贫资金进行精细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阳光操作。
二、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游客(城镇居民)体验和享受乡村旅游产品 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环境(乡村的山、湖、 河、森林和自然等)、乡村遗产(乡村的传统建筑、工业遗产、 史前遗迹、教堂和村落等)、乡村生活(工艺和工艺品、节事、 乡村食品、农业观光和传统音乐等)和乡村活动(耕种收获、骑 射、划船和垂钓等)。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龙茂兴等提出人们普遍对乡村旅游存在三 个认识误区。葛晓虹认为对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和消费心理了 解的不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规划问题。葛晓虹指出农家乐因缺乏规划和管理,出现乱 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吴建华等认为许多乡村旅游 区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基础设施未满足游客的需求,存在食宿设 施简陋和卫生状况差等问题,难以留住游客。 3.乡村性缺失。葛晓虹认为建筑设施的城市化致使乡村形象 遭到破坏,乡村旅游产品商业化导致乡村性缺失。 4.专业人才缺失。吕莉认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从顶层 旅游规划设计到基层旅游服务管理均缺少专业人才参与。葛晓虹 认为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乡村居民,而乡村居民 缺乏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达不到旅游接待服务的规范要求。 (三)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龙茂兴等认为人们必须对乡村旅游形成系 统、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其次树立“以旅助 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科学地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可 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从根源上消除问题。 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王燕等认为可通过构建主题文化 村、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加强美食文化开发等形式深入挖掘乡村 文化内涵,让游客尽享旅游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司嵬等通过对乡 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发现,游客最关注乡村本身旅游资源的吸 引力。因此,应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营造当地特有的自然环 境和人文景观。 3.打造产品多样性和层次性:吕莉认为设计乡村旅游产品要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近年来,扶贫工作已在全国范围的的新的决策指导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出台了多种政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扶贫政策体系,它保证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从而实现“民
生大目标”的目的,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
因此,在国内外关于“扶贫”这一热门话题上
有许多研究研究成果和文献。
首先,近年来,我国特别关注脱贫攻坚工作,因此不断采用多种扶贫举措。
例如,我
国落实了最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详细规定各类扶贫资金、政策等到位,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此外,国家也积极开展全面的农村贫困排查,制定
专项扶贫政策和改变营养不良的生活状态的政策,补助低保和高校免试等,予以支持和帮
助贫困家庭。
其次,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理论上总结出有效的脱贫攻
坚经验。
例如,刘建东等分析了我国脱贫攻坚的经济政策,提出了脱贫攻坚应突出财政
投入和税收政策。
丁定安、李毅等分析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出了基于公共资
源的扶贫支持政策。
张清强等调研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政府力度减贫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扶贫政策,学者也对其中有关理论和方法进
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综观我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显示我国科学家们和政府部门正在努力创新扶贫政策,继续优化已有的扶贫政策和方案,以更有效的手段和更艰苦的努力来减少贫困的规模
和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扶贫意义重大,是一个长期而且系统的工程,也是国内外各大机构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了推进全民参与、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中国,研究学者们也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扶贫工作。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贫困地区特点及发展模式、扶贫营销、教育扶贫等方面对国内近年来的扶贫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一、政策制定2015年以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国内研究学者也开始探讨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结果。
徐江等(2016)分析了以识别贫困户为基础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出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协助贫困户脱贫而非仅仅是搬出贫穷地区。
而黄文勇等(2018)则是在比较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之后提出,政府需要针对性地出台不同的扶贫政策。
二、贫困地区特点及发展模式由于贫困地区特殊的经济环境,研究者也开始对贫困地区的特点和扶贫模式做出了各种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探讨。
如崔琳等(2019)探讨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原因和特点,同时提出贫困地区可以通过旅游业、教育产业和产业升级来发展。
在经济学方面,王昆(2017)研究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基于产业链和分级分区发展的模式。
在管理学领域,黄德江等(2020)通过大数据调查发现,扶贫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最大化效益。
三、扶贫营销营销手段对扶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得到了不同层面的研究。
2016年,陈咏梅从营销的角度对农产品扶贫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采用“5S”营销策略可以获得优异的销售业绩。
在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扶贫营销方面,卢佳慧等(2020)提出了“平民化”“亲民化”“体验式”“故事化”“一体化”等手段,以强化扶贫产品的互联网营销能力。
四、教育扶贫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提高了对教育扶贫的研究。
陈昱芃等(2017)指出,由于地理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贫困地区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
研究者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强制义务教育制度,长度化教育等措施。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

精准扶贫参考文献【篇一: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文献综述】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的文献综述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
为提高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的精度和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扶贫对策,切实实现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本文在对中国知网上有关精准扶贫的文献、会议以及期刊等形式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提炼,并根据自己研究的着力点“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和推出机制”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施的地域差异进行了总结,并对精准扶贫的前景与对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退出机制引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
此后,我国的扶贫实践工作也由普惠式的扶贫到更加集约式的精准扶贫的模式发展。
而在学术研究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已经开始,到了八十年代,学术上有关扶贫的问题研究转向了扶贫瞄准,即:对扶贫的主体、对象、方法以及绩效进行了瞄准,这标志着对于提高扶贫的效率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当前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研究理论主要有:多维贫困理论、空间贫困理论以及贫困治理理论。
而国内对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大量出现的。
在精准扶贫方面,当前我国的权威专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华中农业大学的叶初升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等,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当前我国精准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国精准扶贫所采用的方法与对策以及针对地方特色所提出的退出机制。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重点运用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运行社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社会资源,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确识别针对扶持动态管理精确考评,切实有效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综述

I和谐社会建设ra 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综述吴慧琳(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摘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可以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各方面研究已经深度展开,涉及对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路径分析等,但是缺少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整合和梳理.本文对近年来社会工作和精准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梳理出了基本数据、热点问题,评述了其优长与不足,对相关的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关键词】扶贫;精准扶贫;社会工作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想在2020年达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必须严格执行精准扶贫政策,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保证扶贫的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力量,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鼓励和推动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发挥其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学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就没有停歇,从中国知网服务平台统计的研究精准扶贫领域的文献已达三万篇以上,研究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从2016年至今将近五百篇,但是对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方面记录甚少。
二、研究数据本文决定选用中国知网平台收录的文章进行分析。
利用“精准扶贫”、“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精准扶贫”:从数据整体趋势上来分析精准扶贫自2013年起步直至2018年逐年上升,2019年处于研究的低潮期,2020年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脱贫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对精准扶贫的研究重新成为热点;通过“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关键字检索,从数字上表明这方面的研究不及精准扶贫,从2016年开始社会工作学者对于二者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与精准扶贫研究趋势相同在2017年后对社会工作参与到精准扶贫领域中的文章逐年上升,直至2020年研究文献同以往相差无几,但是研究热度丝毫未减。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篇一: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一、国内学者对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林毅夫(2004)通过研究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及就业状况发现,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让贫困人口有能力去掌握这个机会。
胡平(2006)则认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扶贫开发机制、扶贫投入机制,以提高扶贫效率。
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朱海俊(2007)认为,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新的制度设计。
他建议“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建立农民自己的农村自治组织”。
给农村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资源环境,这是农村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保障。
康晓光(2008)从贫困成因的角度提出反制度性贫困、反区域性贫困和反阶层性贫困三种反贫困战略,这为中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龚娜、龚晓宽(2010)总结,我国扶贫的具体模式很多,主要有以下8种:(1)财政扶贫模式。
主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财政、税收优惠,直至全部取消农业税等方式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以工代赈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特殊的扶贫方式。
(3)“温饱工程”模式。
以增加物质投入,普及良种良法为手段,采取“以物放贷,以粮还贷”的办法,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的一种扶贫形式。
(4)产业开发模式。
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这是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产业开发模式实施的主体多元,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
营养扶贫助力健康扶贫与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营养扶贫助力健康扶贫与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减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营养扶贫和健康扶贫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营养扶贫助力健康扶贫,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营养扶贫、健康扶贫以及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国内外关于营养扶贫的研究现状,分析营养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
本文将探讨健康扶贫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阐述营养扶贫如何助力健康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重点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模式,探讨如何将营养扶贫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推进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本文旨在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营养扶贫的内涵及理论基础营养扶贫是一种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过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健康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型扶贫模式。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营养扶贫强调通过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教育,改善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增强其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营养扶贫旨在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营养扶贫关注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通过营养改善促进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条件的改善,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全面进步。
营养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营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营养学为营养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深入研究人体营养需求、食物营养成分、营养与健康关系等,为制定营养扶贫政策和实践提供指导。
经济学为营养扶贫提供了经济分析和政策建议,通过评估营养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学则关注营养扶贫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社会特征和问题,提出营养扶贫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精准扶贫综述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推动的一项社会事业,旨在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精准扶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总结研究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精准扶贫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议题,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扶贫途径。
我国政府自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已经在各地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扶贫政策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研究者们主要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有学者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
另外,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也是研究者们的重点。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识别贫困人口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有学者提出,精准识别应该采用多维度指标,如收入、教育、健康等方面,以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还需要建立动态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帮助新的贫困人口。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如何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帮扶是研究者们的重点。
有学者提出,精准帮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以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同时,还需要建立帮扶责任制,以确保帮扶措施的有效执行。
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和支撑,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有学者提出,精准管理应该实现信息化、精细化和动态化,以便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的信息和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帮扶措施。
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以确保精准管理的有效实施。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精准扶贫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仍然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难以准确识别。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摘要:我国现阶段的贫穷地区农产业发展十分落后,造成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一直无法脱贫。
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研究贫困、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路线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基础条件。
本文以云南省江城县为例,来分析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展的路基。
文章首先分析了习总书记对于“精准扶贫”的讲话精神,然后介绍了云南省江城县农村的贫困特点,再然后分析了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了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况;问题;有效措施言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也有两年多了,但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重难点,。
“精准扶贫”政策是一个缩小贫富差距,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提高贫困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好政策,但是要想让“精准扶贫”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持久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攻克扶贫工作中的重难点。
1、分析习总书记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讲话精神在2015年的1月份,国家领导人习总书记借用新年之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调研,云南位居我国南方,因为云南的地理环境多位山地和丘陵,导致云南地区的贫困人口还要很多,习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以重视农业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增长为突破口,把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
在同年的6月份,习总书记在走访云南交界的贵州时,提出扶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同时在明确指出落实好“十三五”规范项目中的农业发展和民生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我国的贫困人口还要8000多万,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位于山区农村,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产业,所以农产业的发展对于扶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和实现至关重要。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扶贫问题,相关的文献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从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一、扶贫政策1.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
《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研究》一书对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强精准扶贫、深化产业扶贫等。
2.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该研究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探究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
结果显示,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的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演变与分析。
该文研究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优化扶贫政策的建议。
二、扶贫模式1.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贫困地区扶贫模式研究。
该研究应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空间相互依存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2.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探究了社会资本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贫困县扶贫模式探讨。
该文分析了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区域特色化、产业化、社会化等多种扶贫模式,为贫困县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扶贫效果1.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效果的研究。
研究通过对贫困地区扶贫投入的分析,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同时提出一系列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2.扶贫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该文分析了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户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扶贫产业发展对提高贫困户收入和改善民生具有显著的作用。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村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的影响研究。
该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扶贫政策对农村房产权改革的影响。
结果表明,扶贫政策对农房产权改革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扶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政策、扶贫模式和扶贫效果等方面。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篇一: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一、国内学者对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林毅夫(2004)通过研究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及就业状况发现,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让贫困人口有能力去掌握这个机会。
胡平(2006)则认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扶贫开发机制、扶贫投入机制,以提高扶贫效率。
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朱海俊(2007)认为,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新的制度设计。
他建议“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建立农民自己的农村自治组织”。
给农村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资源环境,这是农村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保障。
康晓光(2008)从贫困成因的角度提出反制度性贫困、反区域性贫困和反阶层性贫困三种反贫困战略,这为中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龚娜、龚晓宽(2010)总结,我国扶贫的具体模式很多,主要有以下8种:(1)财政扶贫模式。
主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财政、税收优惠,直至全部取消农业税等方式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以工代赈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特殊的扶贫方式。
(3)“温饱工程”模式。
以增加物质投入,普及良种良法为手段,采取“以物放贷,以粮还贷”的办法,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的一种扶贫形式。
(4)产业开发模式。
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这是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产业开发模式实施的主体多元,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
精准扶贫的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的文献综述胡振强(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治国理政的组成要件,也是新时代政府治理经济困难户的核心部分。
近年随着国家对贫困人口和地区越来越重视,针对湘西的贫困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行“精准扶贫”,并在次年得到了推动和落实。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精准扶贫相关的研究综述的梳理,重点从国内学者研究角度出发,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内涵以及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和措施作出归纳。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33-0160-002国内有学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精准扶贫内涵如何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学术界和政府有着不同的观点。
对于官方来说,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不同贫困户的贫困程度要对其进行重点识别、确定对象、明确管理方式。
体现了政府的针对性,谁贫困就扶持谁。
一些专家也提出自己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
知名专家汪三贵、郑瑞强等人表示,精准扶贫是一个具有战略性、政策性的一套完整的扶贫工作体系。
他们将精准识别为前提,对症下药、紧抓工作管理内容才能体现扶贫工作的真实意义。
要去改变过去的扶贫方式,真正实现新时代的脱贫致富;但王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扶贫工作具有多样化,精准二字只能体现其工作方式的标准而已,关键是要确定谁贫困、谁扶持,激发贫困户的自身生存能力,是摆脱贫困基本的方式之一。
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其中对于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困境这一问题最为关注。
专家学者对实践的困境归纳起来四点,如何确定扶贫对象、怎么支持、怎么管理、考核标准。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确识别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户,但在实践中却有许多难题。
如汪三贵认为贫困识别方面收入测量难,他认为统计贫困户的收入是很困难的,而且具有很高的成本。
唐丽霞则认为由于贫困户识别技术落后,不能满足多阶层的贫苦户的识别要求,更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识别。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减贫事业的深入发展,精准扶贫作为中国特色的减贫策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综述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以期为深入理解和推进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本文将从精准扶贫的内涵、理论基础、实践模式、成效评估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全面展现精准扶贫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综述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揭示精准扶贫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提炼出精准扶贫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运作机制和实际效果。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上,通过对精准扶贫研究的综述,有助于深化对精准扶贫内涵和理论基础的理解,推动相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实践上,本文的综述可以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解决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文将逐一探讨精准扶贫的内涵、理论基础、实践模式、成效评估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与特征精准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精确识别贫困对象,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实现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
具体来说,精准扶贫具有以下内涵和特征:精确识别贫困对象:精准扶贫的核心是精确识别贫困对象,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真正的贫困人口筛选出来,确保扶贫资源能够准确投放到最需要的地区和人群中。
这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摒弃传统的粗放式扶贫方式,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扶贫识别的精度和效率。
个性化扶贫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情况和贫困对象的特点,精准扶贫要求我们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扶贫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中国扶贫工作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扶贫政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以往的扶贫政策主要以政府的补贴和资金投入为主,但在近年来,中国的扶贫政策逐渐向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相关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精准地定位扶贫对象,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为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广泛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提高扶贫效果和可持续性。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政府不断优化配套机制和政策措施,以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的研究除了政策层面的研究,学术界也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有关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扶贫问题的根本之策。
需要关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四、社会参与与扶贫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对社会参与与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参与能够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希望。
需要开展更多的社会参与型扶贫项目和政策,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五、未来展望综合上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从政策、实施效果、经济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对中国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和研究,深入探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参与扶贫的机制与路径,为中国扶贫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扶贫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扶贫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络绎不绝,内容涵盖了扶贫政策、扶贫模式、扶贫案例等多个方面,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扶贫研究文献综述不仅可以系统梳理当前研究状况,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扶贫工作的发展现状,把握扶贫政策的演变和影响,探讨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探讨扶贫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并对扶贫成效进行评估与展望。
本文旨在对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当前扶贫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并提出对未来扶贫研究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扶贫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国内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扶贫工作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扶贫工作的实施需要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根源和机制,探索有效的扶贫策略和措施。
扶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扶贫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国内外对贫困问题的长期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贫困问题在中国也逐渐得到关注。
贫困地区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扶贫工作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扶贫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在制定扶贫政策和措施时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扶贫研究,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扶贫研究也可以促进学术界与政府、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关于国内扶贫研究的文献综述表明,中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贫研究的文献涵盖了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多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综述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的文献现状,并对研究成果和展望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策研究在扶贫政策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从宏观政策制定的角度,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演变、机制建设和政策效果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扶贫政策也经历了从“温饱型扶贫”到“精准扶贫”的转变。
大量的文献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一方面政策制定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定位,另一方面政策实施对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还有不少文献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为扶贫政策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实施研究在扶贫政策实施方面,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
一些研究发现,以“调查评估”为导向的实施方式,有助于提高扶贫项目的针对性和持续性。
还有文献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各地区和各行业的扶贫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为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一些学者还从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监督考核等方面对扶贫项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三、问题研究尽管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些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需要在扶贫政策中得到更多关注。
一些学者还指出,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提出了“多维度扶贫”的观点。
还有一些文献探讨了扶贫政策的社会影响、文化认同、地区协调等问题,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四、展望国内扶贫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作者:余蒙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5期(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精准扶贫是党中央针对中国扶贫实际提出的新举措,自2015年“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则以来,已在全国贫困地区范围内普遍展开。
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的内涵、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几方面。
关键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文献综述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的,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
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1]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再一次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2]国务院扶贫办随后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
由于精准扶贫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扶贫方式,国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对精准扶贫概念的界定、精准扶贫实施的机制、精准扶贫创新的模式和精准扶贫的存在的问题、对策方面。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精准扶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王思铁(2014)认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
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3]黄承伟等(2015)认为:“精准扶贫是国家扶贫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贫困人口识别和扶贫资源(资金、项目)瞄准两部分构成。
[4]李鵾(2015)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在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下,因时、因地对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按照本地的实际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并根据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出精准考核的过程。
[5]国务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将精准扶贫定义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扶贫方式。
由此可见,现有关于精准扶贫内涵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说明展开的。
二、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综观精准扶贫相关研究发现其工作机制是学者研究精准扶贫的重点,主要包括在四方面: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精准扶贫的帮扶机制,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精准扶贫的考核机制。
目前相关机制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一)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方法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方法方面的研究,如李群峰(2016)认为在瞄准偏离纠正机制的设计方面应采取优化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增加扶贫项目信息透明度和引入外部第三方监督等措施来改善贫困农户在村庄权力结构的地位。
[6]唐丽霞等(2015)认为当前精准扶贫机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中必须考虑到精确瞄准本身所产生的组织、技术、人力资金和政治成本等,并且还要兼顾不同群体对扶贫政策的态度和反应。
在提高扶贫瞄准精度和改进扶贫效率的工作中,应根据相关的扶贫预算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
[7](二)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要求方面的研究,如汪三贵等(2015)认为应从改革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和加强资金整合及在金融方面创新到户机制等方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
[8]王国勇等(2015)认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我国完成贫困识别工作、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和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进行精准化扶持,使精准扶贫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得以有效运用,实现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9](三)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放在特定的行业或背景下进行分析将降准扶贫工作机制放在特定的行业或背景下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经济新常态、大数据等背景下,如刘解龙(2015)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中,精准扶贫也面临新的机遇,必须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10]郑瑞强等(2015)基于精准扶贫辩证理解与大数据分析支持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扶贫策略:精准扶贫,供需对接,整合扶贫资源,实施普惠式扶贫向适度竞争式扶贫战略转变,关注“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优化扶贫资源运作与传递,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衔接,提高贫困人口资源承接水平等。
[11]三、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在国家推出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各地纷纷依据其实际情况建立了自己的精准扶贫模式,如贾文龙(2015)提出的“到村到户”[12]精准扶贫模式,其模式核心包括础设施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和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等内容。
桂拉旦等(2016)提出的“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13]精准扶贫模式,即将本地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提升地方经济水平,达到乡村造血目的和实现精准扶贫的模式。
庄天慧等(2015)提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农户”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14]“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不仅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克服“市场失灵”,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水平,保障公平发展;而且注重挖掘市场潜力,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此培育贫困群体自身能力,保持持续发展,实现内源扶贫。
同时,“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还强调利用多方力量,激励社会广泛参与,弥补政府和市场二元共治的不足。
通过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促进扶贫资源传递提效,并且尊重农户发展意愿,保护扶贫对象的主体激励性。
此外胡昌龙(2016)还提出“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模式[15]等,陈伟忠(2016)提出了“延迟模式”的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模式[16]。
四、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基于两个层面,一是基于个案分析后得出现有的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基于理论分析,从精准扶贫的特点和内容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个案分析葛志军等(2015)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结果认为精准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贫困户参与不足,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扶贫工作遭遇上访困扰,扶贫资金有限,驻村扶贫工作队效果较差。
[17]马楠(2016)基于中药材开发产业研究提出产业精准扶贫面临产业发展方向缺乏精准定位、市场稳定发展缺乏精准政策、扶贫成果保护缺乏精准保护三个方面的问题。
[18](二)理论分析汪三贵等(2015)认为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困难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精准考核三个方面[8];嫣红兵(2015)从需求、供给、收入、成本等要素分析当前金融机构精准扶贫面临“四个增加”、“四个不足”等难点[19];李群峰(2016)认为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村干部权力寻租等瞄准偏离现象,其根源在于精准扶贫工作尽管代表明确的国家意志,但在村庄层面仍然无法避免以村干部为中心微观权力场域的干扰,多层委托代理、政策信息不对称、权力干预参与悖论和权力差序格局等基层治理结构缺陷造成在村庄“最后一公里”处的瞄准偏离[20];左停等(2015)认为精准扶贫机制的推出在技术层面的靶向是此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瞄准目标偏离和精英捕获问题;在当前的现实中,精准扶贫还面临着规模控制所引起的规模排斥、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场化背景下的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村庄间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等挑战[21];三、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学者现有关于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个案分析的对策研究,二是基于精准扶贫工作推行的理论困境提出的对策研究。
(一)基于个案分析的对策研究张笑芸等(2014)基于四川省的贫困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并结合创新考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两个跨越的战略思考,对四川省精准扶贫进行了探析[22];吴晓燕等(2015)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提出要将协商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协商为精准扶贫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以精准扶贫促进协商更好地发展,使二者通过合作推进彼此不断完善[23]。
(二)基于精准扶贫工作推行的理论困境提出的对策研究汪三贵等(2015)提出应从改革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探索和建立贫困户的受益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和加强资金整合及在金融方面创新到户机制等方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
[8]唐任武(2015)基于习近平的贫困治理思想认为应当从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设计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形成两条路径,推动实践精准扶贫想。
[24]邓维杰(2014)认为要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应该尽早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融合的贫困户识别和帮扶机制;同时,购买独立第三方社会服务来协助和监督整个过程。
当然,减贫投入必须足够,不能期待依靠地方配套来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25]六、研究述评(一)现有研究特点综观现有的精准扶贫相关研究,发现其主要集中在政策解读、工作机制和实证分析方面,现有的文献对于精准扶贫的基本概念、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存在问题和提升对策有了初步的研究。
精准扶贫研究体系基本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均有涉及。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1)理论分析缺乏理论支撑。
现有的关于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政策领域,包括政府颁布的精准扶贫方案的内容和目标体系,多数研究是基于政策的某一点展开分析。
由于缺乏具体理论的支撑,理论分析碎片化,不系统。
(2)实证分析不深入,缺乏数据的支撑。
现有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一个省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分析,但具体到分析层面,又没有完全概括该省的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模式,容易将实证分析演变成理论分析。
(3)现有的研究存在空白区域。
比如关于跨境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研究,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考核方面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1]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新华网,http:///politics/2013-11/03/c-117984236.htm.[EB/OL],2016-06-30.[2]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国政府网,http:///xinwen/2015-01/21/content_2807769.htm.[EB/OL],2016-06-30.[3]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0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4):14-15.[4]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5]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6]李群峰.权力结构视域下村庄层面精准扶贫瞄准偏离机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7]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5月.[8]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5月.[9]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年第9.[10]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4月.[11]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8月.[12]贾文龙.“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及其启示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第12期.[13]桂拉旦,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J].西北人口,2016年3月.[14]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15]胡昌龙.基于“互联网+农业”的精准扶贫应用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月.[16]陈伟忠.“延迟模式”:革命老区的精准扶贫.金融博览,2016年5月.[17]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5月.[18]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月.[19]嫣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农村金融,2015年第9期.[20]李群峰.权力结构视域下村庄层面精准扶贫瞄准偏离机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21]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8月.[22]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9期.[23]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6月.[24]唐任武.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年10月.[2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作者简介:余蒙(1991.4—),女,汉族,湖北省黄冈是罗田县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