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教研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判断物体的浮沉和计算浮力的大小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

3、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上网查找资料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浮力的知识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演示用具:三支量筒、三支小试管、水槽、钩码、测力计

学生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桔子、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课件: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动画)

师:文彦博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因为水有浮力)好!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借助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实验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1、浮力是阿基米德发明(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提问题作出大胆猜想。)

2、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

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

活动一:判断物体的沉浮

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3、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板书:

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层层递进。首先判断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然后进一步通过亲自实践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看看实验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二)实验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2、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3、生: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4、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水有浮力)A、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B、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

手能力的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引导学生从实验“按气球”中明白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水有浮力。)

(三)实验三: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1、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2、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0.5N)第二把是多少?(0.4N)第三把呢?(0.1N)

3、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1)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

(2)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测量浮力的大小

3、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4、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板书:在空中测力计的读数>在水中测力计的读数)

5、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因为水中有浮力)

6、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板书: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物体在水中的重量=物体受到的浮力)谁来说说钩码的浮力是多少?

7、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

8、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到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思。采用了半扶半放的方法,然后进行探索性实验,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并会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实验四:认识物体在水中的三种状态。

1、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怎样呢?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知道。老师准备了三个量筒,量筒里装了水,老师手上有三支大小一样、但里面装的红水有多有少,观察一下,如果我把多水的一支放进量筒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下沉)如果我把少水的一支放进量筒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上浮)如果我把不多不少水的一支放进量筒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悬浮)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试管的重力>水中的浮力时,会下沉。试管的重力=水中的浮力,会悬浮。试管的重力<水中的浮力,会上浮。)

(这一环节主要认识物体的三种状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