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海湖新区概念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城市规划通讯
CHENGSHI GUIHUA TONGXUN
2007.19中规院专栏
1.项目背景
“西宁海湖新区”是指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海湖路以西约7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一片全新开发的城市片区,海湖新区建设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十五”期间,市政府认识到当时西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比较慎重和冷静的对待海湖新区开发,严格控制审批片区内建设项目。
近几年西宁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进入“提速期”;青藏铁路开通等外部条件的改变也给西宁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区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进入“十一五”之后,市政府决定将海湖新区开发作为“西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了适应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暂停实施2005年编制的“海湖新区详细规划”方案,重新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新区发展全局性、结构性问题进行研究,为新区的近期开发和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引。
2006年1月13日,国务院正式审批了新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在新版“总规”中,海湖新区是西宁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个市级中心之一。“总规”既从城市整体层面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框架,也对新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期待。
2.审题思路缩小——区域分析
青海省有众多大型工矿企业深处高原腹地。作为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大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西宁是这些企业重要的后勤补给和生活服务基地。
青海省的特殊城镇体系特征,使西宁成为唯一辐射全省的中心城市。全省人口的70%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的海东地区。
西宁市地处高原交通要道,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营,西宁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物流辐射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西宁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增强经济实力,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近几年西宁市发展迅猛,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城市在中、低端层面的需求比较完善,而高端服务职能的不足制约了西宁区域作用的发挥。
与此同时,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较差。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很低,生态系统结构也很脆弱。海湖新区的建设要特别重视环境问题,坚持走资源节约和生态和谐的路线。
平移——联系、比较
通过将海湖新区与城市中心、其他片区的发展条件和前景进行比较,以及对城市交通、房地产业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新区未来发展适宜选择的功能定位如下:
高品质、高效率的高原窗口:
西宁以其适中的海拔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旅游、探险、开发、赛事等各种高原活动的服务基地。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和人员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青海,也期望在西宁看到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与景观。然而目前西宁缺乏特色的城市面貌与游客心目中的“高原名城”形象难以匹配。
近五年在西宁城市中心逐渐形成了高层建筑的密集区。这既说明西宁的繁荣发展,也意味着高地价、高成本、高消耗。高密度开发同时带来特色缺失、交通拥堵等降低城市环境品质的问题。此外旧城还有大量危旧房等待改造更新,中心区城市面貌难以在短期内有明显的转变。
为展示高原名城的风采,海湖新区定位于城市窗口,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将富有高原特色城市面貌展现给往来游客。
专业化、多层次的高端服务平台:
以“环湖自行车赛”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
西宁海湖新区概念规划
屈伸 李慧轩
・项目简介・
15城市规划通讯
CHENGSHI GUIHUA TONGXUN
2007.19
中规院专栏
了日益扩大的服务需求如旅游后勤、商贸信息、生活配套等等,目前西宁特别需要加强的是针对高原活动的专业化服务。
环境友好、舒适健康的生态示范区:
海湖新区位于湟水河西宁河段的上游,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湟水河及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新区作为主城区的未开发城市用地,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提倡节约型发展,这对整个西宁的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放大——现场调查
通过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项目组找到一些特征性要素如冲沟、陡坎、滩涂以及城市的废弃用地等等,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发掘其潜力:
地形破碎、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冲沟、陡坎、滩涂等不适宜建设的用地,同时也是人难以抵达的“消极场所”。由于互相连通性好,有完整的连接体系,且有便捷的绿化水源,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生态网络。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处理和场地设计,将这些场所转变为供市民游憩休闲的绿色开场空间,不仅节约土地,也提升了地区环境质量和趣味。
本地有庭院绿化的传统习俗,这是几百年来当地人民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水土条件逐渐选择的结果,在规划建设中应当积极采用传承。鼓励采用乡土树种、草种,增强绿化的识别性和地方特色。
规划区内已废弃的二水厂改造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厂房转换为展示、娱乐、商业等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他构筑物改造成为游憩场地和小品。既保留了当地发展的历史记忆,又节约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还节省房屋拆除、重新建造设计小品等费用。
3.解题方法
为了印证上述分析,提供解决措施,本项目在技术方法上分为两类:
广泛借鉴
例如借鉴同心圆理论、生态型城区的模式、BEDZED(零能耗小区)、湿地理论、“四节一环保”、MRT(大运量轨道交通)、RBD(中心商务游憩区)等,既在理论上支撑了确定新区结构的依据,又在实践上为地方政府解决诸多疑惑和难题提供了借鉴。
积极策划
针对前面分析得出的功能需求,本项目策划了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如旅游信息中心、体检康复中心、应急救护中心、高原特训会馆、特殊装备器材城等等。
针对原有的跨河桥建设计划,本项目提出了弹性的跨河交通组织方案,在保证交通组织合理性的前提下,大大节省了建设费用。
通过分析现有西宁东站的功能局限性,本项目提出了建设“西宁西站——旅游专列停靠站”的设想,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同。
4.项目启示
梳理发展思路,把握项目难点
海湖新区作为一个全新开发的城市片区,如何规划?如何建设?表面上有很多牵扯不清的思路和貌似独立难题,如“湿地公园”、“轻轨项目”、“跨河交通”、“拆迁安置”等等让人感到无从下手。其中的核心问题:一是西宁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与城市服务水平低、经济落后之间的矛盾;二是城市加速发展与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矛盾。只有把握住这个研究主线,将思路梳理清晰,才能将诸多问题一一化解。
明确项目定位,注重规划实效
作为研究型的规划项目,在项目定位上,要处理好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既不能“照搬”也不能“抛开”。总体规划中已经明确的强制性内容必须遵照;总体规划中尚未深入考虑的内容要积极创新,使其成为法定规划的有力补充。
从规划类型来看,本项目可以看作是一种“主动型”的城市设计。除了解答地方政府明确提出的疑惑,还考虑到很多地方政府尚未意识到的问题,主动策划出一些推动地区发展的关键性项目,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施建议,为当地人民提供一个科学、合理、全面、可行,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技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