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迅作品选读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鲁迅作品选读课件

最新鲁迅作品选读课件


作品中的“我”
不仅是魏连殳人生悲剧的目击者和陈 述人,同时也是这种孤独命运的真实参与者 与感受者。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我”与魏连殳 是鲁迅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 个侧面的外化,整篇小说便具有自我灵魂的 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作品中“我与魏连殳相识一场”,“以 (魏连殳为祖母)送殓始,以(我为魏连殳) 送殓终”,正是暗示着“祖母—魏连殳—我” 之间的深刻的生命联系,而“我”和魏连殳 的三次论争,也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和困 惑。

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 把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看。“庄 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 透和消解。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小说结构模式:小说前后 (或尾端)对立(或对比)以及后部对前部的翻转与颠覆。 表现了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 疑。

眉间尺与黑衣人的对话,以及他毅然地交 出了自己的头和剑。在当时,鲁迅已经看 到国共合作行将破裂,“国民性”难以改 变,知识界乌烟瘴气,而一己的力量极其 微弱,“铁屋子”的恐惧依然缠绕不去。 他希望有更强的正义的力量出现,他愿意 交出自己,投入进去。“五四”时期,他 就曾在须得“听将令”时有过积极的配合, 到这时,他更希望能有新的宴之敖者让他 “引为同志”。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阿Q形象的接受

九十代
阿Q性格的核心”是“两个互相交织的主 轴”: 一是“阿Q的昏乱巧滑的心理定势” 二是“阿Q性格中沉重的奴隶意识”。 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性格中最重要的内容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 喊〉〈彷徨〉新论》
二十一世纪

鲁迅《拿来主义》最新PPT 优质课 课件

鲁迅《拿来主义》最新PPT 优质课 课件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 政府和北洋军阀以及后来的国民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当时在文 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 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 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自诩( xǔ ) 吝啬( lìn sè)
脑髓(suǐ )
残羹冷炙( gēng zhì)
冠冕堂皇( guān miǎn )
孱头( càn ) 孱弱( chán)
蹩进( bié ) 憋气( biē )
倘使( tǎng )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1.“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拓展延伸
“拿来主义”在今天还有用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 洋节入侵和传统节日的冷落?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 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布置作业
1.试举历史上运用拿来主义的成功事例。 2.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 我们应该怎么进行分辨呢?请在学习通上分享你的想法。
态度
本质
怕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接受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羡慕旧主人,欣欣然接受一切 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合作探究
拿来主义这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本体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喻体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抛给
有目的的、带有恶 意的输出
合作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示众_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示众_课件
• 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 记》。
• 鲁迅在北京期间,先后在北大、北师大和 女师大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 艺学”。1925和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 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 斗争。“三一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 威胁。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 学担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抵达广州,任 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9月离开广州, 10月定居上海。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不同时期的鲁迅
二、总 论

在鲁迅小说中,“看”和“被看”的二元
对立和“被围观”的意象是鲁迅最痛苦的人生
记忆和体验,这是鲁迅创作《示众》的心理基
础。鲁迅对“示众”的形态与文化意义做了深
刻的思考和表现,使《示众》内涵着高度的象
征意义。对看客的深刻表现显示了鲁迅对中国
文化的敏锐洞察力。
三、作品解读
如果显得觳彀,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
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
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
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
性的战斗。”——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四、艺术特色
• 1、对中国人“看/被看”心理的深刻揭示。通过看 客的“看”与“被看”,揭示了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 中的麻木乃至残忍。
三、作品解读
• (三)“展示”观看的方式 • 中国小说传统的话语方式以讲述为主(我讲
你听的说书方式),但从晚清开始在作品中出 现了“展示”这种话语方式的运用。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在作品中首先成 功而娴熟地运用“展示”这种话语方式的,无 疑是鲁迅,《示众》是这种方式最为突出的作 品之一。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47张ppt)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47张ppt)
种弊端,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分篇梳理
《 思考探究:你认为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琐
记 从她冬天怂恿孩子们吃冰,让“我”看不健康的 》
书,唆使“我” 偷拿母亲的钱,然后又放出流言
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的事可以看出
她是个表里不一,喜欢搬弄是非、造谣生事的人。
分篇梳理
《 五 内容概括:本篇记叙了我儿时盼望到东关看迎神 猖 赛会前,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故事,表现了 会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之间的隔膜,含蓄地批 》
中考链接
(1)《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 ”的充满童趣的“我”。 (2)《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一个苦苦寻求 救国救民真理爱国的“我”。
中考链接
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和《藤野先生》两文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看 电影事件”,这两个事件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
受民众的喜欢。在夹叙夹议中国对打着“公理”“正
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分篇梳理

思考探究:为什么无常受到民众的喜欢?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公

正的裁判在阴间,无常句代表了公正的裁
判这一形象;同时无常也讲人情味儿。
教育思想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儿时在百 草园得到的乐趣,借此表达了教育应当尊重孩子天性, 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接受教 育的同时,也要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怀念师长故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五猖会》 《无常》
分篇梳理

内容概括:本文追忆了童年时救养了一只隐鼠 狗
且遭到迫害的经历,集中探讨了猫和鼠的不同秉

鲁迅文学著作导读《朝花夕拾》PPT

鲁迅文学著作导读《朝花夕拾》PPT

诲人不倦的精神。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一丝不苟, 有超越国界的博
大情怀。)
人物介绍
范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


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人物介绍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
野 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
生 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日本仙台医专的一位解剖学教授,他个子黑瘦,八字须,带着眼镜,
穿衣不太讲究,讲课时声调抑扬顿挫,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有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 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想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 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 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 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 真诚的怀念。
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 等文, 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 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 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等三篇散文, 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 的《狗猫鼠》《阿长与 <山海经〉》 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作品选读教学课件

鲁迅作品选读教学课件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对吃人问题的反思—— 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
史上有吃人的传统,“仁义道德”和
“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仁义道
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 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 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 规范,一个道德。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型短篇白 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创作的开端。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狂人的形象
狂人兼战士

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 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 战士的形象。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 作详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 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 识流向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导师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导师课件




寄 意 寒 星 荃 不 察 , 我 以 我 血 荐 轩 辕
灵 台 无 计 逃 神 矢 , 风 雨 如 磐 暗 故 园
பைடு நூலகம்
1903 年 日 本 东 京
1933
年 鲁 迅 一 家
写作背景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五日《莽
原》周刊第四期。初发表时共有四段,总题 为《编完写起》。本篇原为第一、二段,下 篇《长城》原为第四段;题名都是作者于编 集时所加。第三段后编入《集外集》,仍题 为《编完写起》。 关于本篇,作者在一九二五年六月间与白波 的通讯中曾有说明,可参看《集外集· 田园思 想》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的观点,了解写
作背景。 2.感受以本文语言的特点。 3.明白文章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文章概括观点的能力与语言品
读能力的提高。 2.文章语言艺术与深层含义。
全文欣赏
1.首先从“青年”写起,后文引出
“导师”)。 2.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 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 不到(首先明确给出结论,后文再 解释)。
3.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
(所谓“自知”即有自知之明者; “谢不敏”即以“不敏”为借口推 辞做导师),自许(所谓“自许” 即自以为有能力有资格有水平做青 年的导师)但是我并非敢将这些人 一切抹杀;和他们随便谈谈,是可 以的。
4.说话的也不过能说话,弄笔的
也不过能弄笔;别人如果希望他 打拳,则是自己错。他如果能打 拳,早已打拳了,但那时,别人 大概又要希望他翻筋斗。(此段 点明青年对待此类“导师”的正 确态度。)
5.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
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此段解释上文 “自己也未必可靠”的原因,“自己”也 在不断摸索和变化,自以为“可靠”而“ 讲大话”,到头来事实往往证明其不“可 靠”,天底下哪有觉得自己“可靠”就可 靠的道理,就像“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 别人的饭……”那样的好事)。

鲁迅完整版课件

鲁迅完整版课件
21
对后世作家创作启示
关注社会现实
鲁迅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对后世作家创作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即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
追求艺术创新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艺术创新,尝试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为 后世作家树立了勇于创新、探索艺术新境界的榜样。
坚持批判精神
鲁迅作品坚持批判精神,对社会不公和不合理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和 批判,为后世作家树立了坚持正义、敢于批判的楷模。
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2024/1/25
17
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品质
倡导独立思考
鲁迅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2024/1/25
敢于创新、勇于探索
鲁迅一生都在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他在文学创作上敢于尝试新的题材和手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0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2024/1/25
批判封建文化
鲁迅作品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引进外来文化
鲁迅积极介绍和引进外来文化,特别是欧洲近代文化,为中国文 化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倡导科学精神
鲁迅倡导科学精神,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问题,反对迷 信和盲从,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理性精神。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危机深重,改革呼 声高涨。
2024/1/25
文化背景
新旧文化冲突激烈,传统 文化受到挑战,西方文化 逐渐传入。
鲁迅的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揭露社会黑 暗面,唤起民众觉醒;推 动新文化运动发展,促进 思想解放。

《呐喊》鲁迅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

《呐喊》鲁迅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

• •
分篇简介
05
《一件小事》


分篇简介
《头发的故事》

06

分篇简介
《风波》
07 • •
分篇简介
《故乡》

08

分篇简介
09
《阿Q正传》


分篇简介
《端午节》
10
• •
分篇简介
11
《白光》
• •
分篇简介
《兔和猫》
12
• •
分篇简介
13
《鸭的喜剧》
• •
分篇简介
《社戏》

14

主题思想 第三 深入剖析国民及民族的劣根性
主题思想 第四 描写激烈的社会矛盾下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艺术特色 壹 人物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艺术特色
贰 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艺术特色
叁 作品结构样式的多样性。
艺术特色
肆 《呐喊》喜剧与悲剧相交织,层次丰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品评价
演示完毕 感谢聆听
《呐喊》
目录
CONTENT
作者简介 内容分析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第二部分
内容分析
创作背景
内容总述
分篇简介
01
《狂人日记》


分篇简介
《孔乙己》

02


分篇简介
03
《药》
• • •
分篇简介
《明天》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间尺与黑衣人的对话,以及他毅然地交 出了自己的头和剑。在当时,鲁迅已经看 到国共合作行将破裂,“国民性”难以改 变,知识界乌烟瘴气,而一己的力量极其 微弱,“铁屋子”的恐惧依然缠绕不去。 他希望有更强的正义的力量出现,他愿意 交出自己,投入进去。“五四”时期,他 就曾在须得“听将令”时有过积极的配合, 到这时,他更希望能有新的宴之敖者让他 “引为同志”。
第一章

《阿Q正传》
阿Q形象的接受
二三十年代
启蒙主义 国民劣根性的代表 精神胜利法
用夸耀过去解脱现实的苦恼 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 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 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 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
阿Q形象的接受:



四十年代 这是一个失败民族的好笑自解 一个衰落的古国的可哀的自满 五十到七十年代末 阶级分析 落后农民的代表 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 八十年代 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阿Q的根本精神弱点在于缺乏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自觉,实际 上还是对传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现状的消极适应性,强调阿 Q造反的负面。 ——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
魏连殳处在乡土观念的回归与现代个性的觉 醒的痛苦矛盾之中, 这种矛盾体现为痛苦的悲剧性 的纠结。由于新思潮的影响, 他被乡人本家视为异 类, 内心陷入完全的孤独, 而这种孤独的命运又与 他那乡土社会孕育出来的老祖母非常地相似。他 “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滋养的个性主义者, 而 是继承着中国乡土 社会观念重负的中国现代个性 主义者”, 是“陷于现代与传统中的具有悲剧性历 史命运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



脱胎于《列异传》。鲁迅在《古小说钩沉》里, 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 眉间尺、黑衣人——宴之敖者
1.《铸剑》的主题

“复仇”——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 复仇的主题 “革命” 热烈歌颂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的牺 牲精神 是向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发出的复仇宣 言,但其实创作时间在此之前。 是现代“武侠小说”,宴之敖者体现的是 中国的“侠义精神”(严家炎)


鲁迅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主张正义的复仇。鲁迅的“复仇”哲学同 时包含着对复仇行为的超脱、调侃和一种 虚无感。 “火”与“剑” 两个意象
第四章 《颓败线的颤动》
1.学术上的论争
《颓败线的颤动》是一篇现实主义作品。是 “写妇女命运的,是通过那位衰老的妇女悲惨的 遭遇,表现旧中国妇女的苦难生活,体现了鲁迅 对旧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和热切关怀。”(薛伟
《野草新论》)
《颓败线的颤动》更深层,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了牺牲者被他所深深热爱和关心,甚至不惜 奉献自己生命,用心血去养育、去拯救的人们所 无情抛弃和放逐的悲愤和复仇的情绪。牺牲者被 吃 “反抗” “复仇”情绪(许杰、孙玉石等)
重要评论摘要
魏连殳:"梦醒"后却走向"歧路"和"穷途" 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如果拘囿在一个窄狭的生活圈子里, 不接触广大 人民群众, 不同革命运动相结合, 不改变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 和思想方式, 把自己裹在"独头茧"里, 即使很想有所作为, 倔强 如魏连殳者, 在黑暗势力的迫压下, 也会走向怎样凄惨的绝境! 魏连殳并没有去寻找新路, 他的孤独、空虚、脆弱而又虚 荣的个人主义的精神世界, 把他和周围隔绝起来, 促使他走了 祖母的老路. 作者以其高度概括的思想艺术力量, 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在革命道路上的个人主义的种种表现, 特别是它的思想方式 和战斗方式, 进行了最尖锐的批评。 李希凡: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论"孤独者"魏连殳》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阿Q形象的接受

九十年代
阿Q性格的核心”是“两个互相交织的主 轴”: 一是“阿Q的昏乱巧滑的心理定势” 二是“阿Q性格中沉重的奴隶意识”。 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性格中最重要的内容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 喊〉〈彷徨〉新论》
二十一世纪
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审视阿Q不贴切,因为阿Q的骨 子里不肯安分、不甘平庸,这与鲁迅评价拜伦时说拜伦所面对的 那一类驯服、麻木的奴隶,即“愚庸”、“庸众”有所不同。

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 把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看。“庄 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 透和消解。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小说结构模式:小说前后 (或尾端)对立(或对比)以及后部对前部的翻转与颠覆。 表现了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 疑。
阿Q的性格是一个由多种性格元素按一定结构方 式构成的系统: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直任性又正统 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 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 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突出特征是:两重人格,退回内心,泯灭意志。 是专制主义所造成的国民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 ——林兴宅《论阿Q 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1

鲁迅从感情上无疑是倾心于复仇的:在他 看来,复仇者尽管失败,但其生命的自我 牺牲要比苟活者的偷生有价值的多。但即 使如此,鲁迅仍然以他犀利的怀疑的眼光, 将复仇面对无物之阵必然的失败、无效、 无意义揭示给人们看:任何时候他都要正 视真理、决不自欺欺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两个意象和三首古歌
——钱理群: 《鲁迅小说的"复仇" 主题——从〈孤独者〉 到〈铸剑〉》
第三章 《铸剑》

《铸剑》选自《故事新编》
对记载在“故事”(古代神话、传说和史实)里 的古人进行了“新编”“新的阐释”,将古与今, 虚与实、庄与谐结合起来。 《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非 攻》、《采薇》、《出关》、《起死》
这一篇“以送殓始, 以送殓终” 的小说, 也以“一匹受伤的狼”始 , 以“一匹受伤的狼” 终……“受伤的狼” ……这个意象与小说的 情节互为阐释关系……狼喻 指着一种反叛 的精神……在中国社会被视为异类、被攻 击、被驱逐而伤痕累累的 必然命运。魏连 殳便是这样一只狼。 ——薛毅、钱理群: 《〈孤独者〉细 读》,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 7
欢性闹剧”场面: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 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 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 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 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 糟,不成样子了。

作品中的“我”
不仅是魏连殳人生悲剧的目击者和陈 述人,同时也是这种孤独命运的真实参与者 与感受者。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我”与魏连殳 是鲁迅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 个侧面的外化,整篇小说便具有自我灵魂的 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作品中“我与魏连殳相识一场”,“以 (魏连殳为祖母)送殓始,以(我为魏连殳) 送殓终”,正是暗示着“祖母—魏连殳—我” 之间的深刻的生命联系,而“我”和魏连殳 的三次论争,也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和困 惑。
,然而文中却分明有两种复仇, 一种是表面结构的复仇,这种复仇是亲情道德内 的复仇。潜伏在这种复仇之下的,是另一种深不 可测的、本质的复仇。即,人要复仇,惟一的出 路是向自身复仇。向自身复仇,便是调动起原始 之力,将灵魂分裂成势不两立的几个部分, 让它 们彼此之间展开血腥的厮杀,最后达到那种辩证 的统一。这第二种复仇才是故事的真正内核,被 我们所忽略了的艺术精神。为进行这场精神上的 复仇,灵魂一分为三,让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三者 (黑色人、眉间尺、大王)之间发生。
——非常牵强,是一种有意的拔高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 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 的;他也就是我。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 我所加的伤,(别人加害的,自己伤到自己的) 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这段话是《铸剑》的文眼,它告诉读者:这位黑 侠客正是鲁迅自己和鲁迅所期待的自己。” 它体 现了鲁迅式的矛盾。
其一,想与赵太爷比辈分,争高低。 其二,阿Q很自尊,自认为“见识高”。 其三,阿Q有精神胜利法,“常处优胜”。 其四,阿Q敢在有着森严的“男女之大防”的未庄,公开表露出性的需求。 其五,为生计问题敢于铤而走险。 其六,“神往”革命,想投革命党。
鲁迅: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周作人:“《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他(鲁迅)的主旨是 ‘憎’,他的精神是负的。意即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 的审美态度从根本上说是憎恶的、鄙弃的,小说的精神价值取向 是“负”的,即批判的、否定的。 ——俞兆平:《超界的庸众与阿Q的悲剧》 (《文艺研究》2009.8)
参考文献:



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王朔《我看鲁迅》 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 张闳《走不近的鲁迅》 裴毅然的《鲁迅问题》第二章 《孤独者》
主题: 《孤独者》的主题话语是“孤独” 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对人的精神创作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 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是对现代 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并最终指向 “绝望的反抗”,从而显示了灵魂的深。
魏连殳形象: 魏连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命运遭际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突显着谋 求冲出传统文化深重氛围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内 外困境。他的艰难处境和思想困境超出了个体命 运的层面。 魏连殳的形象带有作家自传的性质,是鲁迅 独立抗争外在世界的过程中最为深切悲痛的情感 体验和心灵记忆以及智性思考的外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