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选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鲁迅作品选读课件

最新鲁迅作品选读课件


作品中的“我”
不仅是魏连殳人生悲剧的目击者和陈 述人,同时也是这种孤独命运的真实参与者 与感受者。 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我”与魏连殳 是鲁迅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 个侧面的外化,整篇小说便具有自我灵魂的 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作品中“我与魏连殳相识一场”,“以 (魏连殳为祖母)送殓始,以(我为魏连殳) 送殓终”,正是暗示着“祖母—魏连殳—我” 之间的深刻的生命联系,而“我”和魏连殳 的三次论争,也显示了鲁迅自身的矛盾和困 惑。

复仇者与暴君的头骨混在一起,复仇的神圣也被消解为无。 尽管鲁迅在感情上始终倾心于复仇,但他仍以怀疑的眼光, 把在看客面前,复仇必然无效、无意义揭示给人看。“庄 严”与“荒诞”两种色彩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 透和消解。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小说结构模式:小说前后 (或尾端)对立(或对比)以及后部对前部的翻转与颠覆。 表现了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 疑。

眉间尺与黑衣人的对话,以及他毅然地交 出了自己的头和剑。在当时,鲁迅已经看 到国共合作行将破裂,“国民性”难以改 变,知识界乌烟瘴气,而一己的力量极其 微弱,“铁屋子”的恐惧依然缠绕不去。 他希望有更强的正义的力量出现,他愿意 交出自己,投入进去。“五四”时期,他 就曾在须得“听将令”时有过积极的配合, 到这时,他更希望能有新的宴之敖者让他 “引为同志”。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
阿Q形象的接受

九十代
阿Q性格的核心”是“两个互相交织的主 轴”: 一是“阿Q的昏乱巧滑的心理定势” 二是“阿Q性格中沉重的奴隶意识”。 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性格中最重要的内容
——胡尹强:《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 喊〉〈彷徨〉新论》
二十一世纪

整本书阅读系列鲁迅《野草》课件(共30张PPT).ppt

整本书阅读系列鲁迅《野草》课件(共30张PPT).ppt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 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整本书阅读
《狗的驳诘》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 躺在自己的床上。
整本书阅读
主题思想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 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 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 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作品简介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 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 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 光明与
整本书阅读
作品简介
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 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 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本书阅读
分篇简介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 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 “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 “傻子”。
整本书阅读
分篇简介
《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 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 叛逆。
整本书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 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 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 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 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 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
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 扰害闾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 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 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 的感觉。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47张ppt)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课件(共47张ppt)
种弊端,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分篇梳理
《 思考探究:你认为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琐
记 从她冬天怂恿孩子们吃冰,让“我”看不健康的 》
书,唆使“我” 偷拿母亲的钱,然后又放出流言
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的事可以看出
她是个表里不一,喜欢搬弄是非、造谣生事的人。
分篇梳理
《 五 内容概括:本篇记叙了我儿时盼望到东关看迎神 猖 赛会前,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故事,表现了 会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之间的隔膜,含蓄地批 》
中考链接
(1)《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 ”的充满童趣的“我”。 (2)《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一个苦苦寻求 救国救民真理爱国的“我”。
中考链接
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和《藤野先生》两文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看 电影事件”,这两个事件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
受民众的喜欢。在夹叙夹议中国对打着“公理”“正
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分篇梳理

思考探究:为什么无常受到民众的喜欢?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公

正的裁判在阴间,无常句代表了公正的裁
判这一形象;同时无常也讲人情味儿。
教育思想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儿时在百 草园得到的乐趣,借此表达了教育应当尊重孩子天性, 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接受教 育的同时,也要快乐成长的教育思想。
怀念师长故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五猖会》 《无常》
分篇梳理

内容概括:本文追忆了童年时救养了一只隐鼠 狗
且遭到迫害的经历,集中探讨了猫和鼠的不同秉

初中语文鲁迅朝花夕拾名著导读PPT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鲁迅朝花夕拾名著导读PPT教学课件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 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 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 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孙郁 柳斌杰
《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 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 别是一番境地。
《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 “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 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 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作品影响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 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 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
《朝花夕拾》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 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 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
父亲的病:1926年10月7日
后记:1927年7月11日
第二部分
阅读准备
主要内容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 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 取了“猫”这样一个类 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 相似的人。
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 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 的怀念感激之情。

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 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 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 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 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 悲惨处境。
《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 虚伪、丑恶和残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 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 缚、压制和摧残;
《无常》一文中采用《聊斋志异》的 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 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 旗号的“正人君子”;

《拿来主义》ppt课件

《拿来主义》ppt课件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 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语句背后深层含义剖析
“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鲁迅并非真的主张吝啬,而是 强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 化时,要有选择的拿取,不能 一味送出,也不能全盘接受, 而是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批判 性吸收。
注重创新与发展
鲁迅强调,在全面吸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创新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 文化的不断进步。
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鲁迅提倡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的 思想精髓。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真理和价值。
04
创新思维及个性化表达培养
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固定模式。
跨界融合
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跨界融合,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考。
勇于尝试
鼓励大胆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个性化风采。
反思总结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中西文化对比下拿来主义思考
03
文化适应与融合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努力适应不同文 化的环境和习惯,促进文化的相互理 解和融合。同时,要注重本土文化的 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同质化。
未来文化发展趋势预测
文化多元化与包容 性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 多元化和包容性将成为未来文 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将更 加频繁和深入。
语句启示和反思
“拿来主义”的启示

鲁迅 完整版课件PPT

鲁迅 完整版课件PPT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 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 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 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 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 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 彷徨》等。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同时对美术也颇喜好,他是中国版画的发起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上海民众与全 国各地民众为他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 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 主要作品:《鲁迅全集 》 讲义:《坟》、《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 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短篇文集:《呐喊》、《 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诗文集:《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 其他:《集外集拾遗补篇》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两地书 》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 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 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 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 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 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文学著作导读《朝花夕拾》PPT

鲁迅文学著作导读《朝花夕拾》PPT

诲人不倦的精神。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一丝不苟, 有超越国界的博
大情怀。)
人物介绍
范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


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人物介绍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
野 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
生 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日本仙台医专的一位解剖学教授,他个子黑瘦,八字须,带着眼镜,
穿衣不太讲究,讲课时声调抑扬顿挫,他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有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 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想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 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 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 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 真诚的怀念。
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 等文, 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 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 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等三篇散文, 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 的《狗猫鼠》《阿长与 <山海经〉》 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作品选读教学课件

鲁迅作品选读教学课件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对吃人问题的反思—— 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
史上有吃人的传统,“仁义道德”和
“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仁义道
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 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 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 规范,一个道德。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型短篇白 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创作的开端。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狂人的形象
狂人兼战士

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 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 战士的形象。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 作详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 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 识流向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呐喊》鲁迅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

《呐喊》鲁迅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

• •
分篇简介
05
《一件小事》


分篇简介
《头发的故事》

06

分篇简介
《风波》
07 • •
分篇简介
《故乡》

08

分篇简介
09
《阿Q正传》


分篇简介
《端午节》
10
• •
分篇简介
11
《白光》
• •
分篇简介
《兔和猫》
12
• •
分篇简介
13
《鸭的喜剧》
• •
分篇简介
《社戏》

14

主题思想 第三 深入剖析国民及民族的劣根性
主题思想 第四 描写激烈的社会矛盾下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艺术特色 壹 人物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艺术特色
贰 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艺术特色
叁 作品结构样式的多样性。
艺术特色
肆 《呐喊》喜剧与悲剧相交织,层次丰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品评价
演示完毕 感谢聆听
《呐喊》
目录
CONTENT
作者简介 内容分析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第一部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第二部分
内容分析
创作背景
内容总述
分篇简介
01
《狂人日记》


分篇简介
《孔乙己》

02


分篇简介
03
《药》
• • •
分篇简介
《明天》

04

《拿来主义》--优秀课件PPT

《拿来主义》--优秀课件PPT

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闭关主义 (排外)
有 破



送去主义 (媚外)
, 破


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孱头 (消极逃避)
昏蛋 (完全否定) 反对三种态度
废物 (全盘接受)
(破)
新人 (占有 挑选 创新) 使用 (鱼翅)
存放 (鸦片)
提出三种方式
课文题解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 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 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 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 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 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 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 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 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逃避主义是孱头
不敢面对
虚无主义是昏蛋
全盘否定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全盘肯定
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占有 挑选
——比喻论
反语:
•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 了。”
• 诙谐中见讥 讽,憎恶溢 于言表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毁灭 (烟枪和烟灯)
(立)
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小说经典篇目——鲁迅《祝福》课件(95张ppt)

小说经典篇目——鲁迅《祝福》课件(95张ppt)

三十一二 捐门槛,冬至祭祀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 ? 四十上下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离开人世
哪一句是在结构上取承上启下,显示 有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片 段,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人物形象分析 之祥林嫂
人物描写方法
• 外貌描写 • 语言描写 • 动作描写 • 心理描写 • 神态描写 • 正面描写 • 侧面描写
第一次描写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 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走投无路, 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 经彻底绝望。
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揭露了 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
3、祥林嫂的眼睛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 的眼睛。
—鲁迅
找眼睛 看特点
1、初到鲁镇 顺着眼
柳妈的话:
“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 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 罪名。”
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眼睛间或一轮”说明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 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 木。
三次肖像描写,用白描的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了 人物的遭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 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 的发展过程。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
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 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4、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躲避被卖,自己主宰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阿Q的革命和辛亥革命
❖ 阿Q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是对环 境的盲目报复,充分反映了农民个体生 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
❖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 等级制度”。
❖ 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 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 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 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3、 “中间物”意识
❖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型短篇白 话小说 ❖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创作的开端。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1)妄自尊大和自轻自贱 (2)敏感忌讳和麻木健忘 (3)质朴愚昧和圆滑无赖 (4)率真任性和正统卫道 (5)争强好胜和忍辱屈从 (6)善于变通和自我解脱

2、原因及意义
(1)原因 A、 阿 Q 精 神 胜 利
法是在长期的封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 阿 Q 精 神 胜 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对吃人问题的反思—— 对人性黑暗的批判
❖ 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 史上有吃人的传统,“仁义道德”和 “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仁义道 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 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 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 规范,一个道德。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
泻忧闷
❖ 北京 应索稿
挥战笔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二)中期(1918——1927)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小说 《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神。 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然是 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 会的主要途径。
(三)后期(1927——1936)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Q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 阿 Q 形 象 具 有 巨 大 的 概 括 性 , 是 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B、阿Q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C 以对“人”这一生存困境的 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 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超越 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3、封建桎梏下中国社会现实缩影——未庄
❖ 独特的社会环境——未庄 ❖ 封建等级观念充溢着一切角落,影响着
所有的人际关系,这种等级意识森严、 冷漠无情的现实,正是造成阿Q悲剧的 原因之一,也是生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 土壤。
❖ 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 “人的现代化”问题 。
◆ 《呐喊》和《彷徨》
❖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 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 五篇小说,1923年8月出版。
狂人的形象
狂人兼战士 ❖ 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
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 战士的形象。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手法新——象征
❖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
作详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 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 识流向 ❖ 更有真实感 ❖ “迫害狂”作为叙述主体
❖ 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 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 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
❖ 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构成 小说的骨架、血肉
❖ 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构成 小说的灵魂
❖ 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二、说不尽的阿Q
1、阿Q形象的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
❖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 神病态的农民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 弱点的一面镜子。
1、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转变 的第一个巨大推动力是中国社会的 现实变动。
2、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变化的 第二个巨大推动力是1928年的革命 文学论争。
二、鲁迅的思想
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 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 造思考的切入点。
《鲁迅作品选读》 第一讲 作为英雄的鲁迅先生
关于鲁迅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
❖ 七十多年以前,发出 了来自铁屋子的呐喊, 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 的新时代。
◆鲁迅的精神历程
一、鲁迅的生平 (1881~1936)
❖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后改为豫才。
(一)早期(1881——1917)
鲁迅生平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1881——1898年是第一阶段,
为鲁迅的成长时期。
(1)家庭变故
❖ 家庭的败落,世态的炎 凉,给涉世未深的鲁迅 心灵以重创,看到了 “世人的真面目”,即 社会的冷酷、世人的虚 伪。
(2)与农民子女(少年闰土)的接触 ❖ 发现了农民的不幸,也拓展了他的经验,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民间文艺的熏陶
❖ 接触了各种民间文艺:如民间故事、传 说、民间戏曲等,尤其喜欢知识类书籍, 如野史、杂记 等。
2、1898——1917年是第二阶段。
❖ 鲁迅走出家门,走 出国门,广泛接触 了西方各种新思想, 对进化论产生浓厚 的兴趣。
鲁迅的心路历程
❖ 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 东京 搞文艺
唤民众
❖ 北京 抄古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