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配套课件:5 鲁迅自传(语文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配套课件:5 鲁迅自传(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20fe4ba417866fb84a8e49.png)
原因
答案:
转折事件
原因
实业救国
开始没钱求学,到水师学堂,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学开矿,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决意学医
对维新有用,战时做军医,为了国家强盛,民族振 兴,走学医救国的道路
弃医从文
由于看电影事件,决定弃医从文,认识到首先要改 变人的思想,唤醒麻木的国民
(2)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有怎样的性格? 答案:鲁迅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民族责任感强,具有爱国、倔 强、坚忍不拔的性格。
提倡﹒( ) ﹒彷徨( )
答案:qǐ chóu chànɡ bǔ nà pánɡ 戚 籍
2.据义填词
(1)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2)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答案:(1)衰落 (2)彷徨
3.走进文本
(1)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年出生到
年的
和
情
况,语言简省,感情含蓄。
2.文体知识 传记,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传记内容可写一 个人的一生经历,也可写几个人的重要生活片段。 传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述生平,叫作“自传”;一是 由别人撰写的,叫作“他传”(包括小传、评传等)。
1.正音辨形
﹒乞食( ) ﹒捕拿( )
亲qi( )
﹒筹办( ) 呐﹒喊( )
学jí( )
3.句段内容 文章内容是由句段组合而成,先把握了句段内容才能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请仿照参考示例,完成下列题目。 参考示例:概括文章从“其时我是十八岁”到“先提倡新文艺” 的主要内容。
点拨:
赏析:鲁迅在青年时期所做的两次重大人生选择:仙台学医和 弃医从文。
一试身手: 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鲁迅自传课件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 鲁迅自传课件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1babed4693daef5ef73dca.png)
乞食( qĭ
呐喊( nà
)
)
失怙(
hù
)
ng huá ng 彷徨(pá )
2、本文以 时间 为顺序,以思想转折 为线索。 3、概括鲁迅的主要经历 。
少年变故 回国工作
青年求学
著述情况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完成下列表 格。
主要活动 年代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户家姓周的家里 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3年 里 父亲去世,离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6年 1898年 1902年 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中止在仙台的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5. 鲁迅自传
传:也叫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
事迹的文章。
传记
{
自传:自述生平。
评传:由别人撰写。
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作者简介: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名言: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2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 的是牛奶。 3、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 满的人前进。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 改进矿路学堂呢?
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 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 东西。可见,作者当时想走的是 实业救国的道路。
5.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 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 他毅然选择了医学救国的道路。
6.鲁迅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偶然间看电影,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 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 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 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 变落后面貌的目的。所以,鲁迅开始学习 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自传PPT课件7下语文版精品
![鲁迅自传PPT课件7下语文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4b85128b90d6c85ec3ac6c7.png)
异:“学历”是学习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毕业或肄业。
“学力”侧重于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例:这次调查的对象 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母亲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2.生计: 维持生活的办法;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3.变故: 意外发生的事情。
4.筹办: 筹划办理。筹办、筹备辨析:同:都有筹划的意思。异: “筹办”侧重于正在办理,“筹备”侧重事先准备。例:远方 的来客,年轻的伴侣,筹办年货的人们,像海潮般推拥着我。 因为筹备工作没做好,董事会没有开成。 5.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④段写的是著述情
况,是否可以删除? 【答案】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
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
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革 命、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 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 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1.【主题探究】文中鲁迅曾多次改变自己的志向,他的人生道 路经过了哪三次转折?这体现了鲁迅什么特点? 【答案】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转折:①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到 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②在东京的豫备学 校毕业后,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 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③弃医从文,提倡新
1.第1段的“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一个“寄”字点出了家庭遭遇变故后作者的处境:寄 人篱下,遭受冷遇。表达作者寄人篱下的痛苦心情。
2.鲁迅为什么不走家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路? 【答案】 “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 “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和他屡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9d7bd4856a561252d36ffd.png)
家庭情况
1、1881年出生 2、地点:浙江省绍兴府城 3、父姓周,读书人 4、母姓鲁,乡下人,能看书
5、幼时不愁生计 6、13岁时遭变故,寄居在 亲戚家里
7、父亲重病三年而死
一、鲁迅的家世怎样?
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 氏望族。祖父出身翰林,在京城 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 水田,不愁生计。其父周伯宜虽 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 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5、因感学医无用,便弃医从文。
•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 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 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 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 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交代回国原因。
•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青 年时代的探索过程,反映 了他的人生态度。
学力
变故
筹办 ( chóu )
维新
侮蔑 ( rǔ miè )
•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 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 家里。
交代了出生时间、籍贯。
•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 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 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 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并不很愁生计。
这交是代传了记父文母章简常况用、的家开庭头境写况法。。
论文是《坟》回忆记是《朝花夕拾》 散文诗是《野草》短评是《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热风》
• 第二部分 • 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小结:
从自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 鲁迅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 而且还能深切体会到他深沉的 爱国思想与勤奋创作的精神。
4、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 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 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 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鲁迅自传》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鲁迅自传》](https://img.taocdn.com/s3/m/03fbd65752ea551811a6873a.png)
第二年 到绍兴中学 (1911) 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 做绍兴师范 后(1912) 学校的校长
参加宣传
革命政府在 南京成立后
1912年
到北京教育部做部员 兼做北京大学、师范 大学、女子师范大学 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 政府通缉
声援学生
1926年 到广东做了 12月 中山大学教
学习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方 法,写浅显的传记类文章。
老年鲁迅
鲁迅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包括《孔乙己》《药》《故 乡》《阿Q正传》等)、《彷 徨》(包括《祝福》等)、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 夕拾》(包括《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父亲 周伯宜
听课文录音,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筹办: 筹划办理。 2.衰落: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3.学籍: 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4.乞食者: 要饭的人。乞:乞讨。
5.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6.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二、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 1.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1926年
躲避政府迫害,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十二月 四月 九月
在中山大学做教授。 辞职。
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一般传记都以时间为序记述人物生平, 因此我们可以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来 了解鲁迅的经历。
一九八一年(出生绍兴、父母)、幼小时候(有 四五十亩水田)、十三岁(家遭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三年多去世、十八岁(水师学堂)、过了半 年(矿路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了两年 (医专)、这时(弃医从文)、二十九岁(回国做教 员)、第二年(教务长)、第三年(走出)、绍兴光 复后(校长)、革命政府成立(部员)、后来(北大 等讲师)一九二六年(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中 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住上海)、一九一八年 (做小说)、现在(小说集等)。
《鲁迅自传》 精选优质课件
![《鲁迅自传》 精选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f10dada8956bec0975e3f2.png)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鲁迅(1881---1936)
• 第三级
• 第四级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 第五级 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中年鲁迅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鲁文迅本作样品式有:小说集《呐喊》
•
第二级
• 第三级
一本回忆记:《朝花夕拾》
一本散文诗:《野草》
留学日本
四本短评:《热风》《而已集》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再读课文,列表梳理鲁• 第五级 Nhomakorabea迅1881年—1930年间的
生平经历。
日本仙台医 学专科学校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求学 • 毕第•三后业第级之四• 级第五到级 日本留学。
预备学 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仙台医专学习。
两年后 终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十九岁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第二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 单第击三此年处编辑母走版出文,想本做样书式店编译员,被拒绝。
• 第二级
• 第五级(包括《祝福》等)、《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 老年鲁迅 集》《而已集》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第此二处级 编辑母版文解本释样经式文的著作。如:经
• 第三级
传/《左传》《经传释词》
语文:第5课《鲁迅自传》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下)
![语文:第5课《鲁迅自传》课件(语文版七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c91333d0ad51f01dc281f17a.png)
全家福
妻子:许广平 儿子:周海婴
第三段是指反动派对鲁迅的 指责和诬陷,同时在轻描淡写 的语气中也有鲁迅对几个学者 对反动政府的蔑视意味
1933年鲁迅 和姚克合影
第四段指对自己的创作 成果的评价,严格要求 自己,暗含自谦意味
鲁迅在 家中
通读课文,分析这篇 自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找出相关语句并赏析。
拓展延伸: 赏析鲁迅的诗歌,感受 人物的形象。
鲁迅作品 扉页
协助办理文案、诉讼、钱粮等事物、俗称师爷。
筹办:筹划办理。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侮蔑:轻视;轻蔑。 川资:路费。 随喜:随着众人做某种表示。
鲁迅和 寿镜吾
朗读课文,划出时间线 索,思考文章写了哪些 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时间: 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 生平经历 (1—3) 求学过程(2)
中年鲁迅
老年鲁迅
鲁迅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包括《孔乙己》《药》《故 乡》《阿Q正传》等)、《彷 徨》(包括《祝福》等)、《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包括《藤野先生》《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 文集《华盖集》、《而已集》、 《且介亭杂文》等。
学习目标
•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 神。 2、学习运用朴素平实而又蕴含深情的语言 来写作。 • 3、学习传记文体把握人物精神实质的写作 方法。 • 4、学习传记文体高度的概括性。
全诗刻画了一位忧国忧 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 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 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鲁迅作品 扉页
鲁迅作品 扉页
运交华盖意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鲁迅自传》PPT课件 (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鲁迅自传》PPT课件 (3)](https://img.taocdn.com/s3/m/955c77571eb91a37f1115c5c.png)
鲁迅自传
鲁迅简介: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 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 介亭杂文》等。 本课内容横 眉鲁源自自传俯 首冷甘
对
为
千
孺
夫
子
归纳他的经历:
出生时间、地点 第一段 家庭状况: 父母简况、家庭
(少年时代) 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重三年去世
第二段 求学过程
18岁考入水师学堂 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后日本留学 仙台医专两年 弃医从文
杭州执教、绍兴教务长 第三段 工作简历 师范校长、教育部员
字 词 处 理
1、字词全解
(1) [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2)[生计] 维持生活的办法。
(3) [变故] 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
(4) [筹(chóu)办] 筹划举办。
(5) [幕友] 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 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 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6) [学籍(jí)] 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 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一般传记都以时间为序记述人物生 平,因此我们可以从表示时间的词语入手, 来了解鲁迅的经历。熟读课文,试将作者 的一主九要八经一历年按(时出间生绍顺兴序、划父出母。)、幼小时候(有
四五十亩水田)、十三岁(家遭变故、寄居亲戚)、 (父病)三年多去世、十八岁(水师学堂)、过了半 年(矿路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了两年 (医专)、这时(弃医从文)、二十九岁(回国做教 员)、第二年(教务长)、第三年(走出)、绍兴光 复后(校长)、革命政府成立(部员)、后来(北大 等讲师)一九二六年(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中
语文版语文七下 5 鲁迅自传课件6
![语文版语文七下 5 鲁迅自传课件6](https://img.taocdn.com/s3/m/532b507a77232f60ddcca16b.png)
3 从鲁迅先生的这个选择之中,你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吗?
刻苦著作 鞠躬尽瘁
阅读思考:
1 你觉得鲁迅先生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2鲁迅先生在求学生涯中,经过了哪三次选择? 最重要的是哪一次?是什么事促使他做这 样的选择? 3从鲁迅先生的三次选择之中,你能感觉到他 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心灵的抉择------血荐轩辕
(2)小结: 传记_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时间:1881_1930年. 生平经历(1-3) 家庭状况(1) 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中国大舞台:风雨如磐暗故园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192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1926年:段祺瑞命令军警屠杀爱国群众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第一次:考入 水师学堂
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实业救国
第二次:派往日本留学, 决意学医——医学 救国
第三次: 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救国救民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强烈 ( 的爱国主义思想)
学医的原因: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呐喊自序》); “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 大的助力” (《鲁迅自传》) 。用医 学振兴祖国。
作业 : 1、从本文看 出、四
谢谢!
2008年3月
决心回家(寄住在亲戚家) 总不肯(学做幕府和商人) 决意(要学医) 确知道了(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助力) 又觉得(先提倡新文艺)
我懂你的心:
决心——自尊、自爱、自强 总不肯——正直、善良 决意、确知道了、又觉得——善于思考、 判断正确、思想性高、革命性高
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3年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一个亲戚家中。
1898年 离开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至 1990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年代
事业。
鲁迅主要经历
1906年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
回国;然后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1909年 和生理教员。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一段:家庭状况(少年时代)。
第二段:求学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段:工作简历。 第二部分(4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1、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 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年代
鲁迅主要经历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灵台:心灵。
2、神矢:神奇的箭镞,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风雨如磐:喻指灾难深重。 4、故园:故乡,泛指祖国。 5、荃不察:表明对祖国的深切之爱。 6、荐:贡献。 7、轩辕:黄帝。这里象征古老的中华大地和多灾多 难的中华民族。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 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涉嫌科场舞弊, 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 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 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 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 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 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 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乞食 (
段祺瑞( 厦门 (
qǐ )
qí ) xià ) qī )
筹办( chóu )
呐喊( 浙江(
nà ) zhè )
亲戚
(
学力: 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生计: 维持生活的办法;生活。 乞食: 要饭。 筹办: 筹划办理。 幕友: 明清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分
管刑名、钱谷、文案等事务,由长官私 人聘请。俗称师爷。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 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 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 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 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 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 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 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 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6、阅读《老舍自传》,说说与《鲁迅自传》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白话 语言 散句 庄重 多文言 骈句 诙谐
相同点:(写作)都是传记(自传);都按 时间顺序;都突出重点。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 (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 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 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 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8、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以国家 兴亡为己任, 有强烈的救国 救民的爱国主 义精神和民族 责任感的人。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
时间:1881年—1930年 改进矿路学堂 生平经历 决意学医 (1—3) 内容
弃医从文 创作成果:小说、论文、散文诗等 (4)
思 想 发 展
3、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 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 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 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红色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就”表时间之短;“又”表示重复; “到底”为最终,语气中有失望的成分。红色语 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现实不相融合的苦闷无奈 之情。
1927年
1927年9 月以后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哪几次转折? 明确:三次。 (一)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二)决意学医 (三)弃医从文
思 想 发 展
3、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最重要的 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第三次转折。 它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 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
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 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做幕友 “两条路”是指: 做商人
2、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 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 动„„先提倡新文艺。 “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明确: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 精神。
光复: 恢复。多指收复敌人侵占的领土。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 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 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 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 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 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 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 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 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 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尽管祖国在黑暗中,
我没有办法不爱她,
虽然满腔热忱不被理解, 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6、概述鲁迅回国后工作的经历。 明确:①浙江杭州做教员; ②浙江绍兴做教务长、校长; ③北京大学做讲师; ④厦门大学做教授; ⑤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7、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 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 即《呐喊》和《彷徨》。一本论文,一 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 有译著。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 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 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 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 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 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 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 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 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 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3、鲁迅的父母亲:
鲁迅的父亲名周伯宜,母亲名鲁瑞。 鲁瑞生于咸丰年间,她没有上过学,凭着 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 很有胆识,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 爱。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 重担。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 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 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 1912年 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年代
1926年 1926至
鲁迅主要经历
为躲避段祺瑞政府迫害,
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 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
鲁迅的母亲鲁瑞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 括小传、评传等)。
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 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等。 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 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 典型事情的。 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 “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 传”。
4、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变故”可以改为“变化”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 产生新的状况;而“变故”是指意外发生的事故或 灾难,它写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 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
5、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寄住”可以改为“居住”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居住”指较长时间地住在一个地 方,而文中“我”只是暂时居住在一个亲戚家里。 “寄住”中的“寄”又有依附别人或依附别的地 方的意思,用在这里,与文后“有时还被称为乞 食者”互相印证。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 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等。
1、鲁迅的家世: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 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 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福 清(字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 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 计。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 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4、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学医?
明确:“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 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学医成功,平时可以救助像父亲那 样被庸医误诊的穷苦人,战争时, 可以当军医为祖国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