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能够结合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做出解释的学说仍然不失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剩余价值市场经济公有制现实意义根据过去的理解我们通常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这种理解实际上并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多角度分析因而不能解释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赋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
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二、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剩余价值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多方面的它既体现马克思着重强调和分析的特定社会生产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关系、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和多元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剩余价值就必须突破过去所认为的剩余价值
只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的狭隘理解以便我们能从发达商品经济一般角度认清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剩余价值的必然性按照过去的狭义理解即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唯一条件来判断社会主义经济中当然不可能存在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关系的剩余价值。然而通过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唯一条件。也就是说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剩余价值存在的生产关系条件之外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价值存在的生产力条件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是剩余价值存在的经济关系条件多元微观经济主体利益是剩余价值存在的源动力条件。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是市场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存在剩余价值。因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者不仅创造满足个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存在剩余价值。当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本质区别它抽象掉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这个特定的资
本主义社会属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价值增值的目的既是满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支付国家公用经费和建设现代化国防事业的需要也是应付偶然事故和自然灾害、为社会弱势群体设立社会保证基金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2、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各产业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因此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创业劳动收入、租金收入、风险收入等以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在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但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就是凭借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占有和支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来自全社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国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用于满足全体劳动者的公共需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主体不论是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还是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受我国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受社会主义经济的制约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于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其资金和生产资料归企业主占有劳动者的部分剩余劳动通过“按资分配”为企业主所得因而它们又具备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不同的特性具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资关系的部分属性。邓小平在做出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决策时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