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旧民主主义革命知识框架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1919)
1851--1964
1、背景
1)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2)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经过
1)兴起:金田起义(1851)--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3年,南京)
2)全盛:北伐、西征、东征(1856)
3)转折:天京事变(1856)意义: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失败
A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B原因:
)
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领导阶级学识才能有限
战略失误、外交失策
3、纲领
4、评价
(1)性质
史上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解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2)积极作用
A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C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D推动了晚晴政权变动
①推动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②冲击了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使中央实权逐渐落入地方集团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督抚掌权局面
③设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标志)
④内忧外患使统治者内部分化,引发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斗争,推动了洋务运动
(3)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的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4)”历史的倒退“
5、特点
+儒家大同思想+农民阶级平均主义
6、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双重性
1911
1、背景
(1)政治
A《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B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预备立宪”,骗局揭穿后,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清末新政:
①背景:
②内容:
1905),设学堂,奖励留学
③高潮:立宪
1905,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宪政改革。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因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皇族内阁”)
④地位:是清政府自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⑤结果: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阶级矛盾;使立宪派倾向同情革命;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加速了清的灭亡
⑥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促进)
(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894,兴中会,檀香山
1905,中国同盟会,东京
(5
(6)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防务空虚
2、进程
1)武昌起义
①背景:
②时间:1911年10月,新军革命党人起义
③主力:湖北新军
⑤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元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A目的:实现民主政治,维护共和制度(根本);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直接)
B内容:
①国家的性质:主权在民
②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平等
③国家的政治体制:
a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b民主共和政体
c
副署才能正式生效
C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D特点:人治(因人设法)
E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4)结局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清灭亡。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存实亡。
3、性质
4、评价
1)积极
A政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权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
B经济: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思想:
①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失败
A失败指的是:
行专制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B失败原因
5、辛亥革命后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