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蜡烛,一种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一种用之于点灯、照明的什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把老师和蜡烛联系在一起,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是因为教师与蜡烛的作用和秉性极其相似: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直至“香消玉损”;教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浇灌花朵,直至青丝染霜雪、皱纹满双颊,却无悔无怨。正是因为这种“蜡烛精神”,教师这一职业才被人们尊称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才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在充斥着种种名利诱惑的今天,在耕耘和收获并不成正比的今天,在道德拼不过金钱的今天,在理想被现实耻笑的今天,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蜡烛,你那黑暗中微弱的光亮,还能被多少人仰慕呢?

恰恰是在以上种种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思考蜡烛精神,让它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号中、作文里、历史中,而是将现实重新照亮。

“蜡烛精神”应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要将淡泊名利、舍弃追求、默默奉献、倾其所有,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作风进行到底。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一个不具备“蜡烛精神”的教师不管其学识多么渊博,教学技能多么纯熟,都不能赢得学生的内心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够超过自己的学生。”也正如孙志文先生所说:“教师惟有忘却自己的私利,才能够享受住他的工作。”

“蜡烛精神”适应了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职业以发展中的“人”为工作对象,我们要把他们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这个过程是相当艰巨的。所以,我们的劳动对象也要求我们从事着既要劳体又要劳心的工作,尤其需要劳心。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先进得多了,但这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们劳动的辛苦性、复杂性、创造性以及社会责任之大的特点。这由此也决定了我们从事教师这种职业需要具有更强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就是“蜡烛精神”。

“蜡烛精神”维系着最后一块纯洁的圣地。再顽劣的孩童,内心深处也会对某位恩师有一种近似本能的崇拜感。当学生最终走入社会,在他经历风雨、遭遇挫折、万念俱灰之时,如果曾经有那么一位老师,真正奉行了蜡烛精神,在清贫中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真诚育人,那么这记忆中的小小烛光将会被神奇地放大,给困境中的人带去无尽的温暖与力量。试想,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微笑地秉着一支燃烧的蜡烛,温暖学生的心,当学生们长大成为社会支柱之时,世界将会怎样?若所有的老师都冷漠地熄灭烛火,只是敷衍着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并不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培养学生,永远也无法得到学生的敬佩,更加谈不上什么温暖与力量,那么,在冰冷角落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世界又将会是怎样?

在我们弘扬蜡烛精神的同时,要也要注意全面理解它的含义,不能片面地将其扩大化。以人为本也是有着双重内涵的,对学生如此,对蜡烛精神的主体——老师,亦要如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意义不是无私和放弃,而是生命力量和精神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忘我相比,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如果为了成为蜡烛,只是照亮了别人,而牺牲了自己或家庭的幸福,那么并不值得大家去敬仰和效仿,只能遗憾地说,你的能力不足。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事业有成,又能把握住自己幸福的人。如果整天生活在对家人的悔恨中或自己的痛苦中,怎能教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呢?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不但要愿当蜡烛,还要会当蜡烛,奉献出的是自己的精力和热情,而并不是自己的全部幸福。蜡烛精神不需要无谓的牺牲,它的光不仅照亮了别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更加关心教师自身发展,不应对不合理现象视而不见,却一味强调要

教师无私奉献。而是要创造一个真正和谐、公正的大环境,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又切实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广大教师的生命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