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案例
社工儿童个案服务的案例分享
社工儿童个案服务的案例分享社工儿童个案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针对儿童个体的问题,通过提供专业的儿童保护和支持服务,帮助儿童克服困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下面列举了10个案例分享,以展示社工儿童个案服务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1. 张小明的家庭暴力问题张小明是一名8岁的男孩,他的父母经常发生激烈争吵并互相斗殴。
社工通过与张小明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他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恐惧。
社工与张小明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心理辅导和家庭访问,帮助他了解和应对暴力行为,并协助家长接受家庭暴力干预计划,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支持。
2. 王小芳的学习困难王小芳是一名9岁的女孩,她在学校中遇到了学习困难。
社工通过与王小芳的交流和评估,发现她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并且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社工为她提供了个别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她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自信心,并与学校老师和家长合作,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3. 张小红的社交障碍张小红是一名12岁的女孩,她在学校中遇到了严重的社交障碍问题,经常被同学排斥和欺负。
社工通过与张小红的沟通和观察,发现她缺乏自信和人际交往技能。
社工为她提供个别辅导和社交技能培训,帮助她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与学校开展反欺凌教育活动,促进全校学生的友善互助。
4. 李小华的家庭贫困问题李小华是一名10岁的男孩,他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社工通过与李小华的家庭访谈和评估,发现他面临着生活困境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社工与李小华的家人合作,提供经济援助和家庭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李小华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机会。
5. 赵小刚的情绪问题赵小刚是一名7岁的男孩,他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暴力行为。
社工通过与赵小刚的沟通和观察,发现他遭受了家庭暴力和情感忽视。
社工为赵小刚提供个别辅导和情绪管理技巧培训,帮助他理解和表达情绪,并与家庭成员合作,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
6. 李小明的亲子冲突问题李小明是一名11岁的男孩,他与父母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
社工撰写优秀案例
社工撰写优秀案例案例名称:通过社工方法帮助受虐儿童建立正常生活的案例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7岁的男童,由于家庭暴力和虐待问题,他成为了一所学校的关注对象。
校方很快意识到小明的处境非常危险,并决定将他的情况报告给社会工作者,希望能够利用社工方法来帮助他。
社工干预方案:1. 制定干预计划:社工与小明的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合作,共同制定了一份针对小明的干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对小明进行个案研究,来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受虐情况和发展问题;制定适合他的个别辅导和情绪管理计划;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接触,提供亲职教育和家庭咨询等支持。
2. 个案研究和辅导:社工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逐步了解他的家庭暴力和虐待情况,并分析他的行为和情绪问题。
社工与小明进行了个别辅导,通过游戏和绘画等儿童友好的方式帮助他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和问题解决策略。
3. 家庭咨询和亲职教育:社工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多次接触,提供了家庭咨询和亲职教育的支持。
社工与家长一起分析家庭关系和暴力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方案,并提供了相关联络资源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信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
4. 综合资源联动:社工与学校心理咨询师、社区保护中心和儿童福利机构等进行紧密的合作。
社工与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分享小明的情况和干预计划,以确保他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和保护。
案例结果:经过数月的干预和支持,小明的情绪管理和行为问题逐渐改善,他在学校中表现更加积极和融入。
社工与小明的家长建立了信任关系,并帮助他们理解虐待对孩子的伤害和他们角色的重要性,家庭中的暴力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社工还向小明的家长提供了社区资源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家庭环境。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工通过社工方法来帮助受虐儿童建立正常生活的过程和成果。
通过社工的干预,小明得到了关爱和支持,他的家庭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细心的关注和专业的服务帮助小明走出了暴力的阴影,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个案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在社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明,今年8岁,是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父亲长期酗酒,家庭环境非常不稳定。
由于家庭的原因,小明经常缺乏关爱和照顾,长时间处于独自留守状态。
在学校里,他成绩不理想,经常因为缺乏注意力而被老师批评。
在同学之间,他也缺乏交流和沟通,经常被孤立和排斥。
针对小明这样的个案,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学校情况以及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他制定更加有效的帮助计划。
在帮助小明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与小明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小明的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小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课外班,帮助他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在帮助小明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保持耐心和持久的关怀。
我们需要不断地与小明保持联系,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与他的家庭和学校进行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小明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对小明这个个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在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全面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困境,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与家庭和学校进行合作,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总之,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案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困境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地了解个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帮助计划和方法,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关怀。
儿童医务社会工作案例
儿童医务社会工作案例儿童医务社会工作案例:1. 小明的家庭贫困,父母无力支付他的医疗费用。
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情况后,协助小明申请了医疗救助基金,帮助他获得了必要的医疗服务。
2. 小红是一名孤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合作,帮助小红联系到了心脏病专科医院,并与慈善机构合作,筹集了手术费用,成功为小红进行了手术。
3. 小华的家庭环境不稳定,经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
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合作,通过儿童保护机构介入,保护了小华的权益,并为他提供了心理咨询和康复治疗。
4. 小杰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他的家庭无法承担昂贵的康复费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寻找医疗救助基金和慈善机构的支持,为小杰提供了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治疗。
5. 小芳的父母离异,她经常在家庭纠纷中受到伤害。
社会工作者与法律机构合作,为小芳提供了法律援助和家庭调解服务,帮助她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6. 小强是一名失学儿童,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
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合作,为小强争取到了资助名额,并帮助他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
7. 小丽是一名患有重度贫血的儿童,她的家庭无法支付昂贵的治疗费用。
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合作,为小丽联系到了慈善机构,并筹集到了治疗所需的费用,帮助她恢复了健康。
8. 小明是一名残疾儿童,他的家庭无法提供适合他的特殊教育。
社会工作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为小明争取到了入学名额,并帮助他获得了个性化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9. 小红是一名患有重度哮喘的儿童,她的家庭无法支付她所需的长期治疗费用。
社会工作者与医生合作,为小红申请到了医疗救助基金,并帮助她接受了稳定的哮喘治疗。
10. 小华是一名失学儿童,他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
社会工作者与教育部门合作,为小华争取到了资助名额,并帮助他获得了教育补贴,重新回到校园。
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
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一、案例背景:2020年6月社工在下乡摸排时,经村里人介绍发现服务对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与郑某一家正式接触。
经了解,服务对象应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但未登记在册,作为重点目标对象,社工与村干部沟通,代理监护人的同意下正式介入。
二、案例基本情况:O1.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张三(化名),4周岁,甲地村人,无户口。
目前由爷爷(有轻度精神障碍)抚养,母亲诊于乙地精神专科医院(儿时发烧出现精神问题,结案不久过世)。
经初步观察与评估,张三智力低下,性格内向、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其亲属和邻居向社工反映,张三自小由爷爷照顾,跟外界无较多沟通与互动。
02.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张三母亲是一名养女,父亲不详(据知情人介绍,其母亲21岁时因受骗发生关系,生下张三)。
张三爷爷(张三母亲养父,张三自小就以“爷爷”称呼)除轻度精神障碍外,存在轻度“自闭”倾向,有自理能力,无劳动能力。
因此,其爷爷无事实监护能力,由伯公代理监护。
55轻度精神疾病图一接案与介入期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图图二结案后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图备注:家庭结构图示口男性。
女性回案主—关系密切―I\—关系不和或由甑表示虚程力的人日言生活∙■声一起04.服务对象社会支持:其伯公经济较为拮据,并无力抚养张三,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张三的监护有心无力,村委也没有办法解决张三的抚养和监护问题。
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低保补助,以及亲戚平日里的生活接济,维持温饱问题。
三、分析预估:01.问题分析:1.基本保障不足。
服务对象面临多重保障不足问题,一是基本生存保障主要依靠低保救助和亲戚接济维持温饱,服务对象无法获得充足的物质和经济的支持,限制了服务对象的发展与成长;二是缺乏户籍身份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将来也可能面临无法入学的问题。
2.监护能力不足。
服务对象父亲不详,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导致服务对象缺乏正常父母关爱和照顾,照顾人爷爷同样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有效地履行监护责任。
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及分析
治疗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首先工作者与案主妈妈取得联系,从妈妈那里了解案主的成长史、 案主与其周围人的关系、案主的性情与行为表现,从案主班主任 老师那里了解案主在班里的行为表现、老师们对案主的印象与评 价,并从侧面了解案主与父母的交往方式,并对案主进行为期一 周的接触与观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辅导计划,确定辅导的 目标是减少案主的不良行为尤其是撒谎、暴力行为;使案主懂得并 在生活中应用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协助案主融入学校班里的生活。
六.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志愿者。
避免把工作者的个人情绪问题带进工作中,不要对 案主期望太高,案主的进步不是立竿见影的。
志愿者在进行介入时,要与案主保持一定的距离, 比如在案主班里,要做在一边观察案主,而不是与 案主做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案主对辅导者产生依 赖心理,能帮助案主较快的融入班集体生活。
四.应与案主妈妈建立书面协约关系,明确双方的责 任,加强案主妈妈的参与感,而不是把案主交给工 作者,不出事情就算进步了,比如记录每天案主回 家后的行为表现、记录母子俩的谈话内容(概要)、 定期的电话联络与见面等。
五.加强与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辅导,尤 其在了解案主的个性与针对个性进行正确引导方面
人本治疗模式
工作者需要与小亮建立良好的沟通及信任关系,在此 基础上,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案主对自己的自我概念, 对小亮进行情绪疏导,并且工作者要积极鼓励小亮, 肯定他个人的价值,澄清他的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PART 1
行为修正模式
自我管理:要求小亮积极参与改变其撒谎、 不交作业和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等行为改变 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行为变化负责。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
利用一周的时间与案主建立初步关系,为案主制 定具体辅导计划,包括案主每日日程安排表、案 主每日行为观察行为记录表,并把案主日程安排 表交给案主妈妈,征得他同意,把案主的辅导时 间分为中午下午放学前各两小时,其余时间让案 主和班里的孩子在一起。为防止案主在班里暴力 现象的发生,每天安排一名志愿者跟进看护案主 ,志愿者负责每日记录案主的行为当案主要发生 暴力倾向时制止案主并对案主进行辅导。
儿童社会工作
4、火车站为什么不准捡瓶子、卖报纸? 5、你碰到过发卡的孩子吗?为什么发卡被禁止?
6、当老板拒绝给工资的时候,小刚可以怎么应 付?
7、在小刚的生活中,朋友的意义有哪些?
(1)生理年龄(生理上生命存续的时间为依 据,骨龄);
(2)心智年龄(少年老成);
流浪儿童,也称为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 童中特殊的一群
数量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 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 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 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4)资源
①父母和家庭是照顾儿童和帮助儿童克服成 长面临的问题的重要资源。
②医疗照顾的形态、安全住处的拥有、健全 的营养和适当的正式与非正式儿童照顾的安 排都是重要的社会结构资源的实例。
3.学龄期(6~14岁) (1)特征 生理机能进一步发育,心理、智力、
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需要向全方面发展。 (2)任务 开始学习今后进入社会所需的各方面
第二节 街头营生 火车很快就到了上海。可是,还没有出站,熊猫
就因为偷人家的东西被警察抓走,从此杳无音信。 这让小刚很紧张,一个人在陌生嘈杂的火车站,他 茫然不知所措。他在火车站广场彷徨了大半天,然 后饿着肚子在火车站广场的一角落里熬了一个晚上。 繁华喧闹的大上海,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第二天,饥饿难耐的小刚看到有老汉在广场上捡 瓶子,便鼓足了勇气上去问瓶子是不是可以卖以及 到哪里卖。衣衫褴褛的老汉详细地回答了小刚的所 有回答。小刚很快开始捡瓶子卖。开心的是,当天 他就赚到5块多钱,吃到几个热包子。虽然仍没有吃 饱,小刚还是觉得非常舒服。靠捡瓶子,他度过了 在上海的最初的一个星期。回想起来,小刚说,那 段时间很辛苦,每天就在那些垃圾桶旁转啊转,很 脏,很孤独,也赚不到什么钱。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引言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专业领域,旨在保障和促进儿童的福利以及提供儿童发展所需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通过该案例来展示社会工作者在儿童个案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六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的母亲是一名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单身母亲,经济困难使她无法全面照顾小明的需求。
小明的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离开家庭,并很少与小明见面。
小明所居住的社区因贫困和犯罪率高而著名,这给他的成长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
问题识别社工人员在与小明及其家人进行初步沟通后,发现了以下问题: 1. 家庭经济困难:小明的母亲很难提供给他足够的衣物、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
2. 家庭支持不足:小明的父亲无法为他提供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
母亲经常工作到很晚,无法陪伴小明,导致他经常感到寂寞和无助。
3. 恶劣的居住环境:小明所处的社区有很高的犯罪率,经常发生暴力事件和吸毒问题,这给小明的成长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
社工工作流程社工人员在面对以上问题时,采取了以下工作流程来解决问题,并提供给小明和他的家人必要的支持:1. 评估和规划:社工人员首先与小明及其家人进行详细的面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评估,社工人员制定了一份专门针对小明的个案计划。
2. 经济援助:社工人员帮助小明的母亲申请各种经济援助项目,例如低收入家庭补助金、食品券等,以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
3. 家庭支持与儿童保育:社工人员为小明的母亲提供了一些家庭支持活动的信息和资源,例如亲子教育培训、家庭辅导等。
他们还协助小明母亲寻找合适的儿童保育服务,以确保小明在母亲工作时得到适当的照顾。
4. 安全计划:社工人员帮助小明及其家人制定了一个针对社区问题的安全计划,教育小明有关安全问题,如何应对紧急状况,并提供应急联系人的信息。
成果评估社工人员在一段时间后对该案例进行了成果评估,发现取得了以下成果: 1. 经济困难得到缓解:小明的母亲成功获得了低收入家庭补助金和食品券,这帮助她缓解了一部分经济压力,能够给小明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社会工作环卫子女儿童成长支持特色案例
社会工作环卫子女儿童成长支持特色案例哇塞,咱今天来说说社会工作环卫子女儿童成长支持的那些超有特色的案例呀!
你想想看,那些环卫子女们,他们的生活可不像咱们很多人这么轻松呢。
就说小李家的孩子吧,小小的年纪就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
每天看着爸爸妈妈早出晚归,在大街上清扫垃圾,他多渴望能有更多时间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呀!
咱这的社会工作者们瞧见了这些孩子的不容易,那真的是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呀!比如说,组织各种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在玩耍中学习和成长。
有一次,办了个小小的绘画比赛,孩子们拿着画笔,尽情地描绘着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小王画了个超级大的房子,他说那是他梦想中的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快乐生活的地方。
这难道不让人感动吗?
还有啊,给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小张之前学习有点跟不上,但是在社会工作者的耐心辅导下,成绩那是蹭蹭往上涨啊!这不就像在黑暗中给他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吗?
再看看,组织亲子活动,让环卫父母和孩子有更多时间互动交流。
那次的户外野餐活动,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做游戏、分享美食,那笑声传得老远老远。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这可比什么都珍贵啊!
我觉得呀,这些社会工作者做的事情真的太有意义了!他们就像一群守护天使,守护着这些环卫子女的成长。
给他们关爱,给他们支持,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健康地长大。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难道我们不应该多多支持他们的工作吗?。
儿童社会工作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案例(一)一、案例背景1、基本情况: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
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
爷爷奶奶已经过示,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
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
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
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托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
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则会闹”在这位大妈妈带他之前已有三位大妈妈带过他,都因为他太顽皮,别人不愿带他。
社会工作残疾儿童服务案例解析
社会工作残疾儿童服务案例解析社会工作残疾儿童服务案例解析工作员坚持专业自主性才能获得服务对象及其家人的信任,才能保证服务目标的顺利完成,也才能坚持一切以服务对象利益为重的服务原则。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享整理的社会工作残疾儿童服务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例背景小伟,男,6岁,是单亲家庭中的一位贫困儿童,父亲由于2002年的那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母亲刚生下其不就便于父亲离了婚;叔叔是精神智力严重障碍的残疾人。
全家靠爷爷奶奶的退休金来维持生活。
服务对象刚生下不久便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并且是先天愚,但是因为家庭情况无力支付服务对象的手术费,一直拖了5年没有手术,母爱的呵护成为了服务对象最大的奢求。
另外,服务对象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去上学。
问题分析一是先天不足,不被同龄儿童所接纳。
服务对象自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且是先天愚患儿,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的次数很少,先天愚造成了服务对象与人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
由于身体的原因,服务对象也没有去上学,整天在家里那几件屋子里活动,失去了应有的童年。
二是服务对象对母爱的缺失,见到女士就叫妈妈。
服务对象性格温顺、比较听话,虽然是先天愚的先心病患儿但是很惹人喜欢。
自从母亲离去后,服务对象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变的沉默寡言,比较内向。
三是家庭支持系统方面,服务对象与爷爷奶奶、爸爸还有叔叔的关系总体上比较和谐,爷爷奶奶是退休工人,父亲、叔叔没有工作,父亲与母亲离了婚,服务对象跟着父亲过。
他对奶奶比较依赖,虽然年龄小,但是整天穿着奶奶的旧鞋在屋子里玩耍。
服务计划目标。
前期目标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申请大爱之行项目救助,顺利完成先心病的手术治疗;中期目标是协调服务对象的母亲定期回家探望,弥补其缺失的母爱。
最终目标是为服务对象合适的学校,学习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养活自己。
服务计划。
第一,联系军区总医院(定点医院)的专家为其做免费的筛查,协助办理申请救助的手续材料,联系雷锋车队免费送服务对象去定点医院进行手术。
儿童社工个案服务记录范文
案主资料姓名:小虹性别:女年龄:10岁生理特征:个头较高,肤色偏黑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感情:较为复杂,由于从小便在姨妈家长大,父母基本没有抚养过她,因此在感情上对姨妈最为深入,甚至一度称呼姨妈为“妈妈”;对亲身父母则感情淡薄。
案例陈述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背景材料:小虹家总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家里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处罚,便将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妈家抚养。
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
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
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
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
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
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
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问题儿童个案工作案例
问题儿童个案工作案例最近,我接手了一个问题儿童的个案工作。
这个孩子名叫小明,他是一名十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在学校里,小明表现得非常内向和孤僻,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成绩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在与他的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了他的一些问题所在。
首先,小明的家庭环境并不和谐。
他的母亲是一名单亲妈妈,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小明的父亲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再也没有联系。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小明缺乏安全感和依恋需求,对外界世界充满戒备和敌意。
其次,小明在学校里的表现也受到了关注。
他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愿与他人合作,对老师的教导也缺乏尊重。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他内心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因此,我决定从改善他的情绪状态入手,帮助他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第三,小明在学业上也一直表现不佳。
他的成绩经常排在班级的倒数几名,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通过与他的交流,我发现他其实并不是没有潜力,只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计划。
因此,我决定与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定期复习,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小明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我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关心他的需求,引导他解决问题。
在我的帮助下,小明逐渐变得开朗和自信,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学会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这个问题儿童的个案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愿意继续为这些问题儿童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快乐和幸福。
愿每个问题儿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和希望。
流浪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流浪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芳芳,11岁,2013年被某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收留。
芳芳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里很穷。
她读了几年小学,由于成绩不理想,再加上家里也没有能力继续供她上学,就辍学了。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不善表达,她很少说话。
虽然与其他孩子相处友好,但是有自卑、防备心理。
她每天课外时间都会外出捡废旧瓶子卖了赚钱。
芳芳在中心的表现很好,每天都能得到中心工作人员的表扬和奖品,芳芳特别爱惜这些奖品。
【问题】1•请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芳芳的现实资源情况。
2.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试评估芳芳和她父母各自的需要。
【答案】1.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内外影响力分析范式中,人被看做是发展和成长的。
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是成长的。
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通用过程模式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协助,消除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素。
针对芳芳没有读完小学,没有文化知识、不善表达以及她自卑、防备别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工作者首先应提供帮助使芳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首先,要帮助芳芳继续接受教育,教她读书识字,同时还要与芳芳的家庭联系,关注和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与家乡的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当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一起从不同角度给予芳芳和她的家庭帮助。
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芳芳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2.芳芳和她父母各自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芳芳的需要①心理表达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对芳芳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她健康的心智,积极向上的品质,使她树立自信心理,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接受教育的需要。
芳芳正值求知年龄,需要通过多方支援,提供芳芳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③人际交往的需要。
芳芳需要和同辈群体接触、交流,应该鼓励她克服自卑、防备心理,多交朋友。
④获得关爱、支持、鼓励的需要。
芳芳需要回归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需要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大伟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哥哥,爸爸妈妈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两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开了一间杂货铺,生意还不错,很忙。
哥哥和大伟每天都是自己做饭。
三年级以前大伟的成绩很好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有时成绩要比哥哥的还好。
大伟也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写作业,不用家长操很多心,父母也由于工作忙的缘故无暇顾及到两个孩子的学习,只是偶尔问问考试成绩。
三年级后大伟成绩开始一落千丈,令家人感到莫名其妙。
于是父母开始留意,后发现原来大伟每天都要去打电脑游戏,有时甚至是旷课去打。
发现大伟的劣迹后大伟的父亲痛打了他一顿,并警告说以后不准再去打游戏。
刚开始几天大伟的确是乖乖地上学,但没过几天,当他看到很多小朋友一放学就往游戏厅跑的时候,他的手也开始痒痒起来,于是他又开始去了游戏厅,只是会玩的时间少了一些,因为害怕被父母发现。
偶尔因为贪玩忘记了时间回去晚的时候就会跟父母撒谎说自己去同学家写作业了。
被父母再次发现后,父母非常气愤就又打了他,大伟就这样一面看到小朋友都去玩那么好玩的游戏就禁不住诱惑,一面又很害怕父母的暴打。
好了一段时间,总是再犯。
看到大伟成绩总是提不上来,还老去打游戏,屡教不改,于是大伟的父母便不再管教他了。
不给他钱,平时也没好气地同他讲话,天天骂他是“成不了气的家伙、没出息的家伙”。
以后父母就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上,很少回家。
大伟也就几乎不上课,整天在外面跑着玩。
分析:本案例中,作为儿童社会工作者必须注意:(1)要认识到儿童是有权利受到全方位的爱护和关怀的。
其一,儿童除了生理的需要外,还有很强的心理需要;其二,儿童自身问题的形成并没有成人的那种积淀,受外界影响的程度相对较高,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其三,儿童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要靠他人的帮助而不是儿童自己。
(2)需要掌握与儿童成长相关的知识,它们是做好儿童社会工作的保证。
(3)在直接面对儿童时,要把握好与儿童案主之间的关系。
儿童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小涛,16岁,某职校学生。
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
截肢后的小涛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
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涛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涛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涛至今没有返校。
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涛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
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小涛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涛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1.本案例中的小涛有哪些服务需求?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应开展哪些工作?答案要点1.案例中的小涛有如下需求:(1)康复的需求,小涛因为意外变为残疾人,双腿截肢,行动不便,生活很难适应,社工应联系相关的康复机构协助小涛进行康复治疗,尽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关爱与尊重的需求,针对小涛的自卑和绝望,社工应运用个案工作的相关技巧与小涛建立好专业关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3)受教育的需求,小涛目前还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他希望在学校接受教育和与同学相处,所以社工协助学校落实小涛入学问题,让他尽快重返校园,恢复正常的生活。
2. 社会工作者应该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入手,与学校、家庭、社会人士配合,一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全面介入工作过程:(1)微观层面,针对小涛自身系统,通过个案工作协助小明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训练生活技能,恢复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2)中观层面,一是对于小涛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已经残疾的小涛,改变小涛母亲有负罪感,过分自责,以至于对小涛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改变小涛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涛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涛产生一种正面影响。
二是配合学校或特殊工作者进行针对小涛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个案工作,对小涛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儿童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个案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在社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来帮助他们。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明,一个7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是一名全职工作的单身母亲,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小明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行为问题,经常打架、捣乱,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和同学间的关系。
老师和同学家长都对他的行为感到担忧,并向学校社工求助。
学校社工进行了一系列的个案评估和干预工作。
首先,社工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小明表示,他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经济拮据感到不满和愤怒。
他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但母亲因为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小明的情绪问题也导致他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表现出攻击性和紧张情绪。
在了解了小明的问题后,社工与母亲进行了沟通,帮助她意识到小明的需要,并提供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指导。
同时,社工还联系了心理专家,为小明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在学校方面,老师也加强了对小明的关怀和指导,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同时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辅导,小明的情绪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学会了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家庭方面,母亲也调整了工作时间,多花时间陪伴小明,关系逐渐得到了改善。
小明的学习和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他在学校表现出更好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个案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的问题和需求,结合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重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同时,也需要关注家庭的因素,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儿童社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有意义的工作。
社会工作服务未成年人保护个案案例疾病困境儿童
社会工作服务未成年人保护个案案例疾病困境儿童一、个案背景:(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张三,女,13岁,困境儿童,年前查出患髓母细胞瘤,经前期化疗目前有所好转,仍需定期去当地医院治疗;目前休学在家,主要由奶奶在家照看。
(二)个案来源:张三的父亲求助社工,表示自己女儿因病休学在家,在治疗中不配合,导致恢复缓慢。
社工及时介入,了解张三的身心情况及因生活突变导致的系列问题。
(三)家庭情况:1.家庭背景情况:父亲:在女儿生病期间,辞职在家照顾,女儿身体情况有所好转后,已经去上班了。
张三定期去医院治疗的时候,父亲会请假陪同,所在单位也比较照顾。
母亲:与张三相处不愉快(张三因化疗情绪变差),现长期在外工作,很少关注女儿情况。
奶奶:长期在家照顾。
2.服务对象与主要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在患病前,张三与家人关系和睦,经常一起参加社区活动。
但是自从患病后,受疾病及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张三性格比较暴躁,与家属沟通不愉快,家人照顾压力较大,导致其母亲与她关系一般,与父亲、奶奶关系较好。
(四)朋辈关系:1.朋辈环境:张三患病后身体各项机能较差,休学在家修养,长期不与外界接触,缺乏朋辈支持。
奶奶表示平时出门也不敢跟小朋友一起玩,怕别人会议论她。
2.社区环境:社区对张三家情况比较了解,在她患病初期帮助其申请相应补助,一定程度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五)健康状况:服务对象髓母细胞瘤,已进行手术治疗,情况较稳定,但是仍需定期到当地医院治疗。
社工走访中发现,张三虽有在治疗,但是恢复程度较为缓慢,目前仍无法直立行走,医生建议可以尝试针灸,但是家属表示张三不愿意,她感到害怕,治疗进度无法更进一步。
二、问题分析:(一)需求分析:1.经济需求:前期张三治疗费用较大,但是随着病情的稳定,父亲也已经去上班了,家庭经济情况相较之前有所好转,但是仍存在经济上的需求。
2.精神需求:张三因长期待在家里,缺少沟通交流、朋辈支持,导致不良情绪无法排解,情绪也变得时好时坏,有情绪不愿意表达,需要走出家门排解不良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题一
小涛,16岁,某职校学生。
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
截肢后的小涛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
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涛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涛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涛至今没有返校。
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涛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
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小涛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涛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
1.本案例中的小涛有哪些服务需求?
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应开展哪些工作?
答案要点
1.案例中的小涛有如下需求:
(1)康复的需求,小涛因为意外变为残疾人,双腿截肢,行动不便,生活很难适应,社工应联系相关的康复机构协助小涛进行康复治疗,尽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关爱与尊重的需求,针对小涛的自卑和绝望,社工应运用个案工作的相关技巧与小涛建立好专业关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3)受教育的需求,小涛目前还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他希望在学校接受教育和与同学相处,所以社工协助学校落实小涛入学问题,让他尽快重返校园,恢复正常的生活。
2. 社会工作者应该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入手,与学校、家庭、社会人士配合,一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全面介入工作过程:
(1)微观层面,针对小涛自身系统,通过个案工作协助小明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训练生活技能,恢复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2)中观层面,一是对于小涛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已经残疾的小涛,改变小涛母亲有负罪感,过分自责,以至于对小涛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改变小涛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涛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
涛产生一种正面影响。
二是配合学校或特殊工作者进行针对小涛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个案工作,对小涛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3)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小涛和家属的同时,还要倡导残疾人的相关政策,促使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掌握有关知识,并使各种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案例分析题二
小红是个12岁的女孩,有个幸福的家庭。
但半年前爸爸的工作单位改制,爸爸一夜之间下了岗后虽然努力找工作,但一直没有结果。
妈妈在焦急之余对爸爸的唠叨和埋怨多起来,碰上爸爸的火暴脾气,两人开始不断争吵。
小红在学校本来成绩优异,活泼开朗,有很多朋友,可如今每逢爸爸妈妈吵架,她都很害怕,经常独自一人流泪。
现在,小红越来越孤僻,不愿跟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问题
1.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来分析本案例。
(10分)
2.请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体的介入策略。
(20分)
【答题要点】
优势视角是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对本案例来说,小红一家具有的优势为:10分
(1)环境优势。
小红的爸爸妈妈虽然经常吵架,但他们一家的家庭结构完整,且感情基础牢固;小红原本有很多朋友。
(2)人的优势。
爸爸对待再就业的态度很积极,并努力行动;小红学习基础扎实,有积极要求上进的愿望。
对于这些优势,小红的爸爸妈妈并未发掘出来,而是经常吵架,给小红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导致小红对生活存在恐惧,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2.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介入策略主要有:(20分)
(1)对小红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技巧帮助她缓解压力,放松心态,鼓励她勇敢面对现实,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2)与小红的爸爸妈妈交流沟通,运用角色互换、换位思考等方法增进彼此的理解,明白双方都在为建立美好家庭而努力;教授他们学习沟通方法,改进交流方式;帮助他们意识到争吵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达成为了孩子构建和谐家庭环境的共识。
(3)与小红的老师和朋友联系,请他们多帮助、关心小红,增强小红的社会支持网络。
(4)鼓励小红多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找回自信。
案例分析题三
欣欣,女,8岁,来自黑龙江,年过七十的爷爷在老家靠每月300元的退休金生活。
欣欣与父母一起在深圳生活。
母亲自欣欣出生后,没有再工作,心思主要放在照顾欣欣上面。
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收入不稳定。
欣欣1岁时被确诊为肾病综合症,免疫能力低,数年来一直反复住院,高额的医疗费负担导致原本一般的家庭变得非常窘迫。
经过几年的治疗,欣欣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身体情况较差。
据欣欣父母介绍,欣欣是一个性格开朗,乐观,懂事的孩子,在病情稳定时会说一些逗人开心的话,但长期住院让她不爱说话了。
看着同龄孩子都在上学,欣欣十分羡慕,而自己却由于长期住院,害怕感染等原因无法上学,就连与同龄人一样外出游戏和玩耍的机会也很少,因而近期出现焦躁情绪,开始对父母发脾气。
住院期间,欣欣的主管护士察觉其变化,转介给社工。
1.简述增能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观点。
(10分)
2.结合案例提出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服务策略。
(16分)
3.设计一份服务对象结案的评估表,其中评估指标不少于5项(14分)
参考答案:
1.增能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个人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主要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
服务对象及其家人并非没有能力,而是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们的个人能力受到了压制。
(5分)
社工协助服务对象确认了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自己的无力感是可以得到改变的,专业人员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5分)
2.(1)情绪疏导:协助服务对象与医生沟通,了解服务对象的治疗情况,使服务对象及其父母共同参与到治疗计划中,掌握治疗进度;帮助服务对象及其家人疏导情绪,缓解压力,并给予情感支持,缓解其由于对疾病不科学的认识引起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2)资源整合:鼓励服务对象父母搜索自身和家庭的可用资源,并与服务对象父母协商,和社工一起申请社会资源,如福彩公益基金,外来工服务关爱基金,媒体资源等。
(3)保障问题:协助服务对象父母理性认识保障的重要性,尽快为服务对象购买城镇合作医疗或深圳的少儿医保;协助申请各类救助金,部分解决服务对象的意料费难题。
(4)自信心建立:鼓励服务对象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早日返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