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一、编制目的本技术导则旨在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客观、准确的技术指导,以确保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利益。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开发、工程建设、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农业、林业、工业、园林、城市规划、旅游业、城镇建设、信息通信、矿山建设、港口建设及其他建设项目。

三、基本原则(一)立法依据本技术导则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其实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科学性原则本技术导则应以科学、客观、准确的原则为指导,坚持以科学为根据,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现有技术为基础,以环境容量为限度,以社会可接受性为前提,以保护为主要目的,以合理性为标准,以预防为原则,以综合治理为手段,深入分析研究,把握发展趋势,提高评价质量和准确性。

(三)系统性原则本技术导则应以系统性为指导,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重视建设项目及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在联系,统筹考虑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以确保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技术内容(一)评价范围本技术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森林覆盖率、水质、气象、土壤、生物多样性、噪声、放射性物质、污染物、植被、环境变化、生态系统、环境社会经济影响等。

(二)评价方法本技术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实地调查、实验分析、模拟分析、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等。

(三)评价结果本技术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结果,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管理报告等。

五、实施管理(一)本技术导则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制定、审核和实施。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堆》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堆》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堆》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4.08.13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
究堆》意见的通知
环办标征函〔2024〕24号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进一步规范研究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部组织修订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堆》,以代替《核设施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研究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HJ/T 5.1-93),现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关意见和建议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9月15日。

联系人:核电安全监管司朱堃
电话:(010)65646117
邮箱:******************.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堆(征求意见稿)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研究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4年8月13日。

导则——总纲

导则——总纲
1.工艺过程分析
通过对工程选址、选线、各时段及工艺过程的分析,了解对环境产生的各类影响的来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给出种类、性质、产生量、产生浓度、削减量、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去向及达标情况,给出噪声、振动、热、光、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各种废物的治理、回收、利用措施状况,运行与污染排放间的关系等。
一、准备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首先是研究有关文件,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建设项目依据、可行性研究资料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之后需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明确建设项目的工程组成,根据工艺流程确定排污环节和主要污染物,同时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区的环境现状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状资料,可以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最后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如果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编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纲,将以上这些工作的内容和成果全部融入其中;如果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无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纲。
部分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且影响区域广,因此需进行建设期的工程分析;个别建设项目由于运行期的长期影响、累积影响或毒害影响,会造成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如核设施退役或矿山退役等,因此需要进行服务期满的工程分析。对某些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酿成的爆件具备情况,决定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2.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
通过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产品、环节的分析,核定这些环节的污染来源、达标情况等,明确有关环境影响的来源。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存、预处理等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
3.交通运输影晌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18年8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18年8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编制组二○一八年八月标准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标准编号:HJ 19-××××标准负责人:刘殊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目录1 项目背景.................................................................................................................................. - 1 -1.1 任务来源...................................................................................................................... - 1 -1.2 工作过程...................................................................................................................... - 1 -2 前期研究工作成果.................................................................................................................. - 1 -2.1现行生态导则实施情况评估....................................................................................... - 1 -2.2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应用评估........................................................................... - 6 -3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 13 -3.1 适应“十三五”生态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 - 13 -3.2 支撑“十三五”环评改革的顺利实施.................................................................... - 14 -3.3 发挥环境要素导则对行业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的总体指导和规范作用 ................ - 15 -3.4 解决导则体系重构过程中与其他要素导则的衔接问题........................................ - 17 -4 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 18 -4.1美国............................................................................................................................. - 18 -4.2英国............................................................................................................................. - 18 -4.3爱尔兰......................................................................................................................... - 18 -4.4新西兰......................................................................................................................... - 19 -4.5澳大利亚..................................................................................................................... - 19 -4.6台湾............................................................................................................................. - 19 -5 标准修订的依据与原则........................................................................................................ - 20 -5.1 标准修订的依据........................................................................................................ - 20 -5.2 标准修订的原则........................................................................................................ - 20 -5.3 标准修订的技术路线................................................................................................ - 21 -5.4标准修订的预期效果................................................................................................. - 23 -5.6 主要修订方案............................................................................................................ - 23 -5.7 主要修订框架............................................................................................................ - 24 -6 标准修订主要内容说明........................................................................................................ - 24 -6.1 适用范围.................................................................................................................... - 24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5 -6.3 术语和定义................................................................................................................ - 25 -6.4 总则............................................................................................................................ - 26 -6.5 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 26 -6.6 评价工作分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 28 -6.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 30 -6.8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 32 -6.9 生态影响缓解对策与措施........................................................................................ - 34 -6.10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 35 -6.11 附录.......................................................................................................................... - 35 -7 主要修订内容对比................................................................................................................ - 38 -8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 49 -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1)2018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修订工作列入了生态环境部工作计划,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司负责归口管理,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导则修订工作。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00□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Technical Review(征求意见稿)200□-□□-□□发布 200□-□□-□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附件二:目 次前 言 (II)1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工作程序 (4)5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原则与基本内容 (5)6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和要求 (7)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工作程序、原则与基本内容、评估要点和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于20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的一般原则、程序、内容要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

规划的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484-2001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HJ/T 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6 - 94 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25-2003 清洁生产标准 石油炼制业HJ/T 126-2003 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HJ/T 127-2003 清洁生产标准 制革行业(猪轻革)HJ/T 176-2005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 186-2006 清洁生产标准 甘蔗制糖业HJ/T 188-2006 清洁生产标准 氮肥制造业HJ/T 189-2006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HJ/T 318-2006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中厚板轧钢)HJ/T 340-2007 清洁生产标准 造纸工业(硫酸盐化学木浆)HJ/T 359-2007 清洁生产标准 化纤行业(氨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农科发[2005]53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的修订,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将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分离;——简化了建设项目与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内容;——简化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评价要求;——删除了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相关内容;——删除了附录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强化了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环境管理与监测要求;——新增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工程分析部分增加了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增加了环境影响不可行结论的判定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6年12月6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通用规定、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elements)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通常是指大气、水、声、振动、生物、土壤、放射性、电磁等。

2.2 累积影响(Cumulativeimpact)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

20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编制组2023年5月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必要性分析 (2)2.1贯彻政策要求,体现衔接协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环保新要求 (2)2.2适应形势发展,坚持依法合规,落实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新要求 (2)2.3支撑管理转型,突出科学客观,落实环评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 (2)2.4强化服务效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环评改革形势下应用层面需求 (3)3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3)3.1国外相关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3)3.2国内相关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4)4标准修订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4)4.1标准修订基本原则 (4)4.2标准修订主要思路 (5)4.3技术路线 (7)5标准修订主要内容 (7)5.1标准结构框架 (7)5.2主要修订内容 (8)6与同类导则/技术规范水平对比分析 (13)7标准实施建议 (13)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简称总纲)于1993年9月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首次发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2011年9月进行第一次修订。

2015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后,为更好地适应形势需要,2016年12月总纲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将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聚焦到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落实上来,推进了环评内容优化,在“十三五”期间为服务环评制度改革,规范和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为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要求,推进环评“放管服”改革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纲内容亟需修订完善。

2021年《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法规〔2021〕312号)将总纲修订列入计划,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简称环评司)负责归口管理,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简称评估中心)承担具体修订任务。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生态影响(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生态影响(编制说明)

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编制组二OO八年五月四日目 录1. 前言 (1)1.1. 任务由来 (1)1.2. 标准编制单位 (2)2. 修订原则与依据 (2)2.1. 修订原则 (2)2.2. 修订依据 (2)3. 修订总体策略和工作重点 (3)3.1. 修订总体策略 (3)3.2. 修订工作重点 (3)4. 标准修订工作过程 (4)4.1. 接受任务与开题阶段 (4)4.2. 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案例分析阶段 (4)4.3. 中期汇报、技术研讨阶段, (4)4.4. 导则征求意见稿制订阶段 (5)5. 修订主要内容说明 (5)5.1. 标准内容组成 (5)5.2. 适用范围 (5)5.3. 规范性引用文件 (5)5.4. 术语和定义 (5)5.5. 总则 (6)5.6. 工程和规划方案调查分析 (6)5.7. 生态现状调查 (7)5.8. 生态现状评价 (7)5.9. 生态影响评价与预测 (7)5.10. 生态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 (7)5.11. 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 (7)5.12. 结论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编制说明1.前言1.1.任务由来于1997年批准、1998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I/T19-1997)(以下简称“现有导则”)是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第一个生态影响评价标准。

现有导则已广泛应用在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业、交通运输(含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和港口码头)和海岸带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上述行业项目的环保验收调查中,它的颁布和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评价的随意性和缺少规范的现状,填补了行业标准中的一项空白,把传统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学发展的前沿成果推广到应用领域,对落实我国政府提出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有导则实施8年来,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范文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generalprogramme(hj2.1-xx代替hj/t2.1-xxxx-01-01实施)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的修订。

本标准于xx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废止。

摘自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官网原文地址:://.wenku1/article/3115062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generalprogramme(hj2.1-xx代替hj/t2.1-xxxx-01-01实施)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的修订。

本标准于xx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废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征求意见稿)》与原“总纲”的对比分析.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征求意见稿)》与原“总纲”的对比分析.pdf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征求意见稿)》与原“总纲”的对比分析序号对比项目2011版总纲2015版总纲(征求意见稿)对比分析1 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仅适用于建设项目,规划有专门的总纲2 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均只适用于建设项目明确了只适用于建设项目编制报告书、报告表的项目;删除了适用的区域范围——适用于环保法规定的所有环境范围3 2术语和定义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由总纲、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环境要素技术导则和专题技术导则等构成。

总纲对其他导则和指南起指导作用,其他导则的制定应遵循总纲要求。

源强核算技术指南规范源强核算的技术方法,包括源强准则和电力、石油、天然气、石化、化工等行业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环境要素导则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专题技术导则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修订组二OO八年五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一、修订的必要性1995年颁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以下简称“原《导则》”),对规范我国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控制噪声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逐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导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与1995年后新颁布的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等的立法思想不相适应。

同时,也严重滞后于国际声学领域的发展步伐,无法与国际接轨。

1、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原《导则》明确,其适用范围为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其它建设项目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量对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安静的建筑物,如医院、学校、居住区等需要建设,对这些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往往需要考虑外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原《导则》对此并未提出相应的方法和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对区域开发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导则》也未予以考虑。

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施工噪声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噪声污染源,成为人们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虽然受影响居民不断投诉,环保执法部门也认真执法,但这些污染源却依然声声不息,不绝于耳,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如何治理这些施工噪声源,原《导则》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2、预测方法和国际标准存在差距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声学,户外声传播的衰减,第二部分—计算方法》(ISO9623-2,1996),1998年我国声学标准委员会据此制定了《户外声传播衰减 第二部分一般计算方法》(GB/T17247.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doc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2.1-9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评估工作程序如下: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征求意见稿)

H J /T □□□-20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n——Human Health(征求意见稿)200□-□□-□□发布 20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目 次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3)5 确定环境危险因素 (7)6 健康影响识别 (7)7 人体健康影响评价 (8)8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结果 (16)9 结论和建议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体健康影响筛查表格式 (17)附录B(资料性附录)人类致癌物A组和B组清单 (22)附录C(资料性附录)参考资料 (32)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人体健康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同时也适合区域评价和规划环境评价中人体健康的评价;在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所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的评价,特别是事故状态下的急性危害的评价亦可参照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旨在衡量和评估特定活动或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潜在的环境影响,为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制定导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供一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总纲,以指导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实施。

第一部分:概述1.引言:解释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其作用和目的。

2.目标: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包括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3.适用范围:说明适用于哪些项目或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主要步骤:概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例如问题识别、评估、决策等。

第二部分:评估准备1.项目描述:详细描述待评估的项目或活动,包括规模、地点、技术、运营等。

2.相关法律法规:列出与评估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分析其影响。

3.资源调查:对评估过程中需要的数据、资料和资源进行调查和收集。

4.评估范围:确定评估的范围和边界,确定需要评估的环境因素和影响。

第三部分:评估过程1.环境因素识别:识别和描述与项目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水土、生态、人类等。

2.影响评估:评估项目对环境因素的潜在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3.评估方法选择: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如定性评估、定量评估、风险评估等。

4.数据分析和解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得出结论和推断。

第四部分:决策1.决策依据:将评估结果用于决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2.安全性考虑:考虑评估结果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安全性影响。

3.风险管理:提出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减少潜在的环境影响和风险。

第五部分:监测和评价1.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计划,跟踪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实际影响。

2.监测结果评价:评估监测结果,判断项目或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

3.反馈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并更新环境管理计划。

第六部分:参与和沟通1.参与利益相关者: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过程,收集意见和建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其他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各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等应根据本标准制(修)订。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69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9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goals指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设定的、拟在相应规划期限内达到的环境质量、生态功能和其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和要求,是规划编制和实施应满足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

3.2生态空间ecological space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区域,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区域。

3.3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1-20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 纲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eneral Programme(征求意见稿)200□-□□-□□发布200□-□□-□□实施环 境 保 护 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总则 (1)4.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4)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7. 社会影响评价 (7)8. 公众参与 (7)9.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10. 环境管理 (7)11. 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 (7)12. 污染物总量控制 (8)13.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8)14.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8)附录A(资料性附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9)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代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与HJ/T2.1-93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环境要素、累积影响、环境敏感区进行了定义;-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原则、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社会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管理、方案比选、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等内容;-删除了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和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内容;-修改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调至附录中,并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代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 环境要素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也叫环境基质。

本文所说的环境要素是指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等为自然环境要素。

2.3. 累积影响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的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后果。

2.4. 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a)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b)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c)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 总则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3.2.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a) 依法评价原则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b) 早期介入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c) 完整性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全部内容、全部影响时段、全部影响因素和全部作用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突出评价重点。

d) 广泛参与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

3.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3.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解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破坏,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

对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3.3.2 评价因子筛选依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

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

3.4.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3.4.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

3.4.2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3.4.3 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3.5.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潜在影响等)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其中项目实施可能影响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等应重点关注。

3.6.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

当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应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明确。

4.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4.1. 基本要求4.1.1 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

根据各类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抓住其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4.1.2 应用及提出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

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4.1.3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4.2. 工程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4.3. 工程分析的内容4.3.1 区域概况分析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

4.3.2 工程基本数据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燃料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平衡(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重复用水量、污水回用量、排水量等),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及运行参数等。

4.3.3 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产生浓度、削减量、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分析工程选线、选址与工程设计参数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4.3.4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

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战略性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4.3.5 水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项目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分析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项目占用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合理份额,分析本项目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根据“清污分流、污污分流、雨污分流,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

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

4.3.6 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建设项目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