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_许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南京大学 许 钧 提要: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出发,考察翻译活动的动态过程,认为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它涉及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文章从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多种因素,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它们分属三个不同层面,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进行翻译或翻译研究时应对之加以全面的观照与审视,辩证地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 翻译,就其含义而言,有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之分,前者指翻译活动的结果,后者指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对翻译的理论研究,自然应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在以往的探讨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对翻译结果的评论,还是对翻译过程的剖析,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众多牵制、影响乃至决定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或外部因素。
在《翻译层次论》中,笔者曾着力探索与分析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指出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这些要素自身的特征与活动规律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翻译层次存在的客观性,进而揭示出任何翻译从本质上看都是一致的,但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翻译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要受到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律的约束(许钧,1992: 15)。
本文试图从意愿、现实与道德三个层面,对翻译活动中影响翻译主体的诸多因素进行宏观的考察与具体的分析,以有助于翻译主体在翻译中清醒地认识、把握好可能面对的各种关系与因素,克服顾此失彼的片面倾向,减少翻译活动的盲目性。
一、要怎么译——翻译的意愿层面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试图跨越不同话语传统,使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得以沟通与交流。
从某种角度说,翻译这项实践活动,是因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着满足某种意愿或需要而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活动的目的对“翻译什么”与“为谁翻译”以及“为什么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翻译立场、翻译方法也有制约,通过对翻译目的与结果的对比分析或考察,往往可揭示出在翻译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译者难以自主的一些因素。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作者:李国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翻译症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从词语层面、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讨论了翻译症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译症语境树杈句波浪句汉语思维英语思维一、翻译症的定义翻译症(translationese, translation syndrome)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其定义为“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 (形式上忠实,而结果却是对原文内容和效果不忠实)”,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译文语言生硬牵强,行文不自然、不流畅,晦涩费解,佶屈聱牙,甚至不知所云,谓之英式汉语或中式英语。
其主要成因是不了解双语的词汇、句子结构、文化习俗、思维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照搬字典释义,把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
二、词翻译症的主要表现翻译症的各种表现可以从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词语层面上的表现1.照搬字典词条释义(1)My idyll would have been perfect had it not been for a persistent bee that began buzzing around me. The bee was of the common variety that plagues picnickers.译文1:要是没有一只蜜蜂围着我不停地嗡嗡地飞,我的田园诗一定会一直都是完美无暇的。
这只蜜蜂是传染瘟疫给野餐者的普通种类。
译文2:要不是有个蜜蜂在我身边嗡嗡不停,我一定会非常安闲自在。
那是个常见的蜜蜂,喜欢骚扰野餐者。
“idyll”和“plague”字典释义分别为“田园诗”和“传染瘟疫”,在该语境中均需转义处理,才能确切地表达出原作的风格。
交际翻译理论的的三个分析层面
交际翻译理论的的三个分析层面
交际翻译理论的三个分析层面包括:
1. 文化层面:交际翻译中,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背景不同,因此翻译工作者在进行交际翻译时需要理解原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将其妥善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符合目标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
2. 语言层面:交际翻译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也需要考虑。
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进行交际翻译工作时,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认知水平和表达习惯,以做出更准确、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口味的翻译。
3. 社会和心理层面:交际翻译中,除了文化和语言层面的考虑外,对社会和心理因素也需要关注。
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不同读者,其对翻译的需求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交际翻译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所处环境、身份背景、情感状态等因素,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沟通需求。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课文翻译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课文翻译一、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学好英语课文翻译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在学习课文翻译时,要注意积累常用的高频词汇,比如关于人物、动作、地点等常见的词汇,同时也要了解基本的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则。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课文翻译时,要先仔细阅读原文,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通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事件顺序、语境等方面来掌握课文的主旨和线索。
只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三、逐句翻译在进行课文翻译时,可以逐句进行翻译。
可以先对原文进行逐句解析,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和结构,然后再逐句翻译成中文。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并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和逻辑关系。
四、注重词语搭配和语境理解在进行课文翻译时,要注重词语搭配和语境理解。
有些词语在单词中的意思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具体语境中可能有特定的含义。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词语搭配来理解和翻译课文内容,避免产生歧义。
五、多做练习和积累学好英语课文翻译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
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和翻译练习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多读一些英语文章和书籍,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只有不断练习和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做到熟能生巧。
总之,学好英语课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注重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逐句翻译,注重词语搭配和语境理解,同时还要多做练习和积累。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课文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何为翻译
翻译1什么是翻译?,翻译常常是,虽不总是,指以作者的意图把一个文本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常识告诉我们这是很容易的,因为一个人说某件事的时候,用一种语言表达得很好,也应该能够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得同样好。
另一方面,你可能发现翻译复杂、做作、带有欺骗性,因为在使用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你装扮成了他人。
因此,在许多类型的文本中(法律的、行政管理的、方言的、乡土的、文化的),译者倾向于把尽可能多的源语词语转移到目的语中去。
然而可惜的是,正如穆南所指的那样,翻译不可能是简单地复制或成为原著。
既然如此,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翻译。
2我建议你们保持这四个层面的平衡,即文本层面、所指层面、衔接层面及自然层面。
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自始至终要关注的层面是文本,同时也要牢记事实层面,所谓的事实层面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模拟的。
但只有当这种事实能完善或确保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时,你才可以将它体现出来,并且往往限于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文本。
关于自然流畅层面,你往往以此为基础来翻译以上两种文本,且不受原文是否自然的影响。
只需记得自然性确实存在,比如说,正式文本就与会话类的文本截然不同。
对于表达功能和权威性文本,只有当原文语言很平常普通时,要保持其自然性。
如果原文是语言和风格创新类的,你的译文应保持相应的创新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翻译中,就算是翻译那些语言或文体创新的文本,它们的自然层面仍作为一定的参考。
3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作为译者,应当能够辨别这些文本中的个人成分:即不同寻常的搭配、新颖独特的比喻、不可译的词汇,尤其是那些必须将一个词译成两个或三个词的品质形容词,不合常规的句法,新词语,生词(如古词语、方言、生僻的专门术语)。
所有这些都常常具有个人习语的特征。
与之相对的是普通语言,即普通的习语和比喻,常用的搭配,规范的句法,通俗化的表达及寒暄用语,这些通常都是语言中不可更改的常规。
个人成分构成了表达性文本的表情要素(仅仅是其组成部分),而你不应该在翻译中将其规范化。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学翻译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下面将就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一、语言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互译问题。
字面翻译往往无法将原作精髓完整传达,因此需要有广泛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持。
在语言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作者的语言风格、语言文化差异、句式和词汇的选择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原著的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将原著中的情感、情境和语言特点传递给读者。
二、文学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作品整体的文学美感,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在文学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诗歌的韵律、叙事的结构、语言与情境的契合等方面。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同样的写作素养,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三、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翻译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表达和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情节。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以便能够准确、恰当地将原作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四、社会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作中议题的时效性、政治性等因素。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念、认识和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将原作中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五、心理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原作中的情感表达。
在心理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著作者的心理状态、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
只有对原作中的心理表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领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论英汉互译文本中翻译变易的三个层面
非必要的(o ola r)前者是 由于语言的 nn— bgty , i o
转换 而造成 的 , 后者是发生在语义 、 和风格 语用
换, 机械的变易势必成为叛逆的行为, 因为“ 在
不 同的语言符号 系统 中, 词语 与意 义 的关系是 有别 的” E 1 。 1 45 语言学派对 变易 的看法 是规 定性 的 , 显然
于 因语 言的内在差异而引起的原 文和译文在 词
语上的不对应 , 有失系统全面。由于两种语言 系统的差异, 译者不得不作语言层面上的变易,
的变易有 可 能对译 本 的其他 三 个层 面造 成 影
之间的界限, 一改翻译研究长期来附庸于语言
为一 门相对独立 的学科之合法性 提供 了更有力 的支持 。人们 已认识到 , 翻译与 文化 密不可分 ,
语言层面及社会文化层 面, 从源语转 向 目的语 ,
含义在译本中明显化 , 则称为语用变易, 这四个
从源语赖 以生存 的社会文化系统转 向 目的语社 层面 的变易现象常 常会 同时体现在一个词或 句
会文化系统。在此转换过程中, 势必会出现不 子上 。本文首先对 以往这方面的研究 做一个 粗
两者都有助于揭示 彼此 的性质 。翻译作为一种
学和文学的状况 , 为翻译学( 或日翻译研究) 作 但至于具体的策略 , 则可能因人而异。语言上
响。若译本与原文中某个词或句子的描述意义
不一致 , 则称为语 义变易 ; 若社会 意义或情感 意
沟通交流 的过程 , 存在两 个层 面上 的转换—— 义发生变化 , 则称为风格变易 ; 原文中的语用 若
析 。她采用 由下至 上 的方 法 , 出两个 相互 补 提
翻译 , 定会 出现 由此而 造成 的变 易 。捷 克 就必
翻译学导论
翻译学导论1. 霍姆斯的翻译学结构图霍姆斯的翻译学可以分为“纯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1)按照霍姆斯的解释,“纯理论翻译学”的目标是描述翻译现象(描述性翻译理论),建立一些普遍的原则,用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翻译理论)。
“纯理论翻译学”下面的“翻译理论”分支又可再分为普遍理论和专门理论。
霍姆斯这里的“普遍理论”是指那些致力于描述和解释各种类型的翻译,并加以概括,适合所有翻译的研究。
“专门理论”研究包括:翻译媒介研究、翻译语对研究、翻译层次研究、文本类型翻译研究、翻译时期研究、具体翻译问题研究。
尽管霍姆斯做出了上述区分,他同时也指出,上述“专门”翻译理论的各个方面可以同时适用。
霍姆斯的“纯理论翻译学”的另一个分支是“描述性翻译研究”。
描述性翻译研究重点探讨的是翻译产品、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
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成果可以融入“翻译理论”这个分支,建立一种翻译的普遍理论,或者更为可能的是,按图所划分的“专门翻译”理论。
(2)霍姆斯的“应用翻译学”包括三个方面: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工具、翻译批评。
2. 产品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探讨已经存在的翻译作品。
它可以对单个的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配对进行描述或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个原语文本的一个或多个目的语文本展开比较分析。
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可以累积成为更大规模的翻译研究,探讨某一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或是某种文本类型的翻译。
大规模的研究可以是历时性的(顺着时间的发展),也可以是共时性的(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功能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指的是“在接受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描述[翻译的]功能:这是对背景而不是对文本的一个研究”。
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哪些书籍在何时何地被翻译,产生何种影响。
这一领域,霍姆斯称之为“社会翻译研究”,今天更多地称之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
过程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和翻译的心理学有关,它主要致力于挖掘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后来有些研究者在朗声思维(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研究者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分析。
翻译的三个基本过程
翻译的三个基本过程翻译是一项技能,让人们能够理解和传播各种语言之间的文本。
虽然翻译的规则和方法有很多,但是大部分翻译都会遵守三个基本过程,包括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文体分析,它们一起构成了翻译领域中被广泛接受的翻译理论。
第一个基本过程是句法分析。
它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句子在语法层面上的分析和模型化,也就是句法树。
语法结构是被翻译的句子或者片段的第一步探索,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句子的意思,并且找到有效的翻译方法。
第二个基本过程是语义分析,也被称作概念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句子的意味上的分析和模型化,它帮助翻译者把握句子里含有的语义信息,比如句子意思的含义、语篇的总体意思、以及句子里的修辞手法。
语义分析可以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句子的修辞意图以及深层的含义,把握翻译的主要方向。
最后一个基本过程是文体分析,也称作语用分析。
文体分析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句子的文体特征的分析和模型化,它帮助翻译者把握实际文本中使用熟练的文体特色。
翻译者可以从源语言句子中作出文体上的判断,根据文体上的判断合理使用语言,使翻译后的文本更加符合文体上的要求。
总而言之,翻译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文体分析,它们一起构成了翻译领域中被广泛接受的翻译理论。
句法分析帮助翻译者把握句子的结构,语义分析帮助翻译者把握句子里的语义信息,文体分析帮助翻译者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
掌握这三个基本过程对提高翻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句法分析有助于翻译者了解源语言句子的基本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找到有效的翻译方法。
其次,语义分析可以揭示句子中的深刻含义,帮助翻译者把握句子的意思,并表达准确、优雅的翻译。
最后,文体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源文中文体特色,从而在翻译中能够合理运用语言,使翻译后的文本更加符合文体上的要求。
翻译是一项技术,它的基本要素是三个基本过程: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文体分析。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1.“互文性”对翻译学习的启示一个语篇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其他语篇产生联系。
第一,它与某些语篇共同遵循着某种格式和结构规范;第二,它的内容和某些语篇的内容有联系,包括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其他语篇;第三,它与某些语篇属于同一文化/宗教/思想传统。
这在诒篇语言学了被称为互文性。
互文性的概念向我们提示了语篇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主篇是聚合成不同类型的,各自发挥不同的交际功能;同类语篇共同遵循在套行文和交际规范;二、语篇间相互依存,形成交际参与者所共享的一套知识结构和交际语境。
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翻译,便呈现如下的互文关系:world of SL texts←→ST←→TT←→world of TL texts原文(ST)是源语语篇世界(world of SL texts)中的一员,与其中某些语篇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原文(ST)引发译文(TT)的生成,两者间存在渊源关系;而译文(TT)的生成受到译语语篇世界(world of TL texts)的导向和制约,这又是一层互文关系。
用这一思想指导翻译学习,可提出以下四条有效的途径。
2.四条途径目的语阅读:阅读与所译语篇同一/相似类型的目的语语篇。
译文,作为在新的语境中行使交际功能的语篇,它的互文性首先体现在要适应译文读者的预期上。
因为译文一旦进入目的语,便成为目的语语篇世界中的一员。
它必须与目的语中的原创语篇,尤其是同一类型的原创语篇相比照而存在,要有效地心向往之交际功能,它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目的语同类/相近语篇的写作规范。
而掌握这种规范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充分的目的语阅读。
另外,译文还会与业已存在的同一/相似类型的翻译语篇相比照而存在,阅读此类翻译语篇有助于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确立自己应遵循的目的语语言、语体和语用规范。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不妨进行少量目的语写作练习。
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A.Lefevere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写”(rewriting)过程。
翻译的五个层面
翻译的层面刘重霄翻译的五个层面:文化(Cultural dimension)情景(situational dimension)语篇(textual dimension)句法词汇文化层面: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e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enter, the structure of a natural language.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中的文化体现无所不在,如何体现?1.而且乱世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
(宗璞,“废墟的召唤”)(1.) I feel as if fluttering among the jumbled mass of ruins could be seen the graceful figures of Daji, imperial concubine of King Zhou, last ruler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of Baosi, queen-consort of King You, last ruler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2.) It would have been fitting too if the lissome (优美的) figures of the fabled(传说中的)concubines of ill-fated 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could have been glimpsed flitting(掠过)like phantoms(幽灵)among the litter of stones and jungle of grass. 1文采用具体化,2文抽象化;前者异化,后者归化;前者有文化情结,后者站在目的语读者立场。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 4)补偿(restitution)首先是信赖,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不知不觉地经历了这一步骤。
他之所以拿一篇原文来进行翻译,是因为他相信原文有价值,有意思,因而确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值得翻译。
一切理解活动,必须从信赖开始。
信赖可换言为选择,译者总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原文,否则就会放弃。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和韵味的取舍各有千秋,因翻译的目的差异而不同。
如果译者是在两种相距很远的语言或文化之间进行翻译,那么信赖可能很真挚,有时却又靠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以什么为前提来断定原文里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出来呢?实际上不同语言的接触都已经产生或者有充分的资料证明一定会产生可供交流的意义,尽管这意义可能是不完全的,也不一定是非常明确的。
理论研究同样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毕竟比不同之处大得多。
所有的人都有认识事物和做出反应的基本能力,着基本能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翻译的。
在西方翻译史上,宗教和科技翻译者大都倾向于照字面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古代和文艺复兴以及十九世纪的文学翻译者基本上习惯于紧扣原文,而中世纪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某些现代文学翻译者则往往不太忠实于原文。
这实际上表明了译者的信赖度和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标准。
斯坦纳的第二个步骤是侵入原文,就想抓俘虏一样,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等于是必须进行的进攻,原文的精神是他夺取的目标。
如果说第一个步骤是价值判断与衡量,第二个步骤则是用比喻的方法强调交流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
译文还没有出来,译者就得努力攻入原作内部,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克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障碍,把原作的意义和韵味剥离出来。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也就是说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罗曼·雅各布森
(五)诗歌的不可译
雅各布森一方面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 达力,但是,在谈到诗等文体的翻译时,又 断言“诗是不可翻译的”。在诗中,言语对 仗是作诗的一个原则,句法和词法范畴、词 根、词缀、因素等都会在类同与差异的基础 上相互对立、并列和接近,并各自有各自的 词义。简言之,诗歌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 依赖于诗侓来传达的。这些都使诗歌的翻译 变得更复杂,甚至是不可能了。因此,不论 是语际或是语内,诗歌都是不可译的,只能 是创造性的词换位。
(3)语义场层面
要做到准确地翻译一个词或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 就必须采用多个词的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信息 替代信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captain这个英语 单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是“上校”、 “大副”还是“船长”,只能视上下文而定。只 有放在特定的语义场中,才能找出汉语中相对确 切的表达。如果语言中出现缺陷,人们可以通过 借词或译借、新造词或语义转移以及迂回表示法 来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同样,如果语言中缺乏 某个语法范畴,那么这个语法范畴所具有的意义 则可以通过词汇加以解释。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 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也是众多翻译研究家 关注的焦点。
(3)符际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亦称 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就是通过非 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 图画、手势、数学或音乐来表达。
(四)语言的对等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当直译与意译 之争悬而未决时,理论界又掀起了新一轮 的讨论,那就是语言的对等问题。其中, 雅可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 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如何学好英语的互译
如何学好英语的互译学习一门外语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拓宽视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很多人的首选。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自学,都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学好英语的。
而对英语感兴趣也是学习的推动力。
可以尝试通过英语歌曲、电影、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对英语的兴趣,让学习不再枯燥。
其次,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英语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等都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先打好基础。
可以通过课外辅导、线上课程等途径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三,多用英语交流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即便是在国内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角、和外教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不要使用母语。
只有多交流、多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
第四,背诵词汇和句型也是学好英语的有效方法。
记忆和背诵是学习的基础,尤其对于英语学习。
可以通过背诵单词书、课文等方式来巩固学习。
同时,要尽量多积累句型,多模仿优秀的表达方式,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五,多读多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英语的两大基础,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章、书籍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也要多写英语作文、日记等来提高写作能力。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最后,不断总结和反思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要时刻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出不足和问题,并加以改进。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总之,学好英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坚持不懈和勤奋努力。
以上所述只是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定会有所收获。
希望每位学习英语的朋友都能够坚持不懈,学有所成!。
论翻译过程中译后编辑的重要性
论翻译过程中译后编辑的重要性摘要:本文就译后编辑的概念、原则以及如何利用译后编辑翻译出一篇高质量的译文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成为一名高水平的译者进行了探讨。
充分说明译后编辑是实现提高译文质量,成为一名高级翻译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机辅翻译,译后编辑,翻译实践翻译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译前准备、分析任务和译后编辑。
首先,译者所接的任务需要在自己能力和水平范围内的,因为翻译不仅是考验个人水平还考验个人心理素质,译者心理上是否能接受,这也很重要。
其次,当我们接到译文时并不是直接开始就翻,而是需要查找相应资料,包括所要翻译内容的历史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些例如高科技翻译,相同的词在科技专业情况下意思就会完全不同,所以就需要译者的知识储备以及调用机翻库。
最后,翻译需要做好规划。
因为客户需要的译文质量不同,该如何去把握以及翻译时是还是需要以直译为主。
一、译后编辑的概念李晗佶和陈海庆等人[1]指出译后编辑是指通过对机器生成的译文进行人口修改或加工使得译文更加完善的过程。
在进行机辅翻译时,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可提高翻译质量,例如可将受控语言的原则应用于译前编辑上,然后再对机器生成的翻译进行译后编辑。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不同,机器翻译的速度非常快,但同时也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无法被保证,所以,确保译文质量和减少译后错误,此时人工翻译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钱阳等人[2]也指出当下机器翻译正在日新月异的更新,但是翻译质量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机器翻译,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后综合做出判断。
从广义上讲,翻译后编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手工编辑和机器编辑。
两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人为干预的程度。
机器翻译编辑主要是指机器对翻译机器的文本和格式进行保存、编辑、调整和修改的自动化过程。
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翻译后编辑自动化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如对机器翻译错误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词汇语法对描述进行编码,完成对翻译的二次分析。
相比之下,手工后期编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手工翻译。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斯坦纳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 4)补偿(restitution)首先是信赖,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不知不觉地经历了这一步骤。
他之所以拿一篇原文来进行翻译,是因为他相信原文有价值,有意思,因而确有东西可供人们了解交流,值得翻译。
一切理解活动,必须从信赖开始。
信赖可换言为选择,译者总是要选择有意义的原文,否则就会放弃。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和韵味的取舍各有千秋,因翻译的目的差异而不同。
如果译者是在两种相距很远的语言或文化之间进行翻译,那么信赖可能很真挚,有时却又靠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以什么为前提来断定原文里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出来呢?实际上不同语言的接触都已经产生或者有充分的资料证明一定会产生可供交流的意义,尽管这意义可能是不完全的,也不一定是非常明确的。
理论研究同样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同之处毕竟比不同之处大得多。
所有的人都有认识事物和做出反应的基本能力,着基本能力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翻译的。
在西方翻译史上,宗教和科技翻译者大都倾向于照字面去理解原文的意思,古代和文艺复兴以及十九世纪的文学翻译者基本上习惯于紧扣原文,而中世纪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某些现代文学翻译者则往往不太忠实于原文。
这实际上表明了译者的信赖度和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取舍标准。
斯坦纳的第二个步骤是侵入原文,就想抓俘虏一样,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
在语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等于是必须进行的进攻,原文的精神是他夺取的目标。
如果说第一个步骤是价值判断与衡量,第二个步骤则是用比喻的方法强调交流需要理解,理解就是翻译。
译文还没有出来,译者就得努力攻入原作内部,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克服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障碍,把原作的意义和韵味剥离出来。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也就是说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
如何学英语翻译范文
学习英语翻译是许多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语言之一。
英语翻译的要点在于细节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良好的翻译能力在职场和学术领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学习英语翻译。
一、词汇量的扩充熟练的英语词汇量是学习英语翻译的必要基础。
建议学习者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阅读英文书籍、报纸、杂志、文章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听力材料,如电视节目,电影等来达到此目的。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可以对翻译过程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记得不要过于强调英语单词的数量,而忽略掉单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语言表达能力要学习英语翻译,还需要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
这包括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表达等方面。
建议学习者练习英语口语,并注意平时英语书写的语法问题。
平时可以多听和模仿英语母语人士的口音和语调,并且对英语的语言规范进行深入了解,这对于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度和质量非常重要。
三、翻译技巧良好的翻译技巧也是学习英语翻译的重要基础。
翻译技巧包括词汇的翻译、语法的翻译、用词和语气的适应性翻译、语体和语感的翻译等。
比如,在翻译文字时需要将其结构和组织进行转换,更好地表达其含义和目的。
而翻译口语时需要注意语气、语调的模仿,以及适应当地方言或习惯用语,避免出现脱离语境或字面翻译的现象。
四、文化背景知识英语翻译需要了解当地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比如,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或者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等。
如果没有过多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难以进行精确的英语翻译。
学习者需要多阅读各种文献,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俗。
学习英语翻译必须注重细节和精确性,不断扩充自己的英语词汇,并加强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要学习各种翻译技巧,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并且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一个优秀的英语翻译者需要拥有自我学习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乐于挑战和解决不同领域的翻译难题。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互译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互译
首先,要学好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
如果你对英语没有兴趣,那么再好的学习
方法也不会奏效。
因此,让自己爱上英语是学习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英文
歌曲、阅读英文书籍等方式培养兴趣。
同时,要充分意识到学好英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好。
其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
学好英语的基础是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
因此,要花时间来背单词,掌握语法规则,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多读多写。
记住,坚实
的基础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要多用英语进行交流。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英语能力。
可以参加英语角、交
流会、找外国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能力。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英语学习网站和
社交平台,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有持续学习的习惯。
可
以定期参加英语培训班或考试,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同时,要保持耐心
和毅力,不要轻易放弃。
最后,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学好英语之后要多加应用,可以考虑出国留学、参加交换项目
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实践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总的来说,学好英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只要坚持不懈,
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成功。
希望以上的建议对你有所启发,祝你学习进步!。
立体网络中的“双主”翻译教学
立体网络中的“双主”翻译教学许艳【摘要】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sheds a new light o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By using a multi-layer network composed of classroom network, campus network and Internet and applying the teaching mode of“teacher as the guide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develops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n a way to strengthen classroom interactions, to enrich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o take advantage of new techniques.%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提出了在互联网、校园网和教室局域网共同构建的立体网络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翻译教学的理念。
该教学模式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课堂的交流互动、丰富教学资料以及新技术的合理利用。
【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68-171)【关键词】网络;教学模式;翻译教学【作者】许艳【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0 引言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并突出读、写、译能力的发展[1]。
翻译课就是训练学生翻译技能的主要课程,但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翻译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都有待于改进”[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 *
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李运兴
摘要:本文将“互文性”概念引入翻译学习,探讨学习翻译的四个有效途径和译文构建中的三个层面。
关键词:互文性;途径;层面
Abstract: This article, viewing translation learning from an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puts forward four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ranslation traine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hree dimen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Keywords: intertextuality; approaches; dimensions.
本文的题目为“学习翻译的……”而非“翻译教学的……”,是想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为学服务,学生要做的也就是教师要去指导和帮助的。
“互文性”对翻译学习的启示
一个语篇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其他语篇产生联系。
第一,它与某些语篇共同遵循着某种格式和结构规范;第二,它的内容和某些语篇的内容有联系,包括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其他语篇;第三,它与某些语篇属于同一文化/ 宗教/ 思想传统。
这在语篇语言学中被称为互文性。
互文性的概念向我们揭示了语篇的两个重要属性:一、语篇是聚合成不同类型的,各自发挥不同的交际功能;同类语篇共同遵循一套行文和交际规范,;二、语篇间相互依存,形成交际参与者所共享的一套知识结构和交际语境。
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翻译,便呈现如下的互文关系:
原文(ST) 是源语语篇世界(world of SL texts) 中的一员,与其中某些语篇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原文(ST )引发译文(TT) 的生成,两者间存在渊源关系 1 ;而译文(TT) 的生成受到译语语篇世界(world of TL texts) 的导向和制约,这又是一层互文关系。
用这一思想指导翻译学习,可提出以下四条有效的途径。
四条途径
目的语阅读:阅读与所译语篇同一/ 相似类型的目的语语篇。
译文,作为在新的语境中行使交际功能的语篇,它的互文性首先体现在要适应译文读者的预期上。
因为译文一旦进入目的语,便成为目的语语篇世界中的一员。
它必须与目的语中的原创语篇,尤其是同一类型的原创语篇相比照而存在,要有效地发挥交际功能,它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目的语同类/ 相近语篇的写作规范。
而掌握这种规范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充分的目的语阅读。
另外,译文还会与业已存在的同一/ 相似类型的翻译语篇相比照而存在,阅读此类翻译语篇有助于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确立自己应遵循的目的语语言、语体和语用规范。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不妨进行少量目的语写作练习。
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A. Lefevere (1992 :9 )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写”(rewriting )过程。
他是从权势关系的角度提出这一观点的。
但即使我们从较为微观的译文构建过程来看,翻译又何尝不是一个重写过程呢?所以先要写好,才能译好。
要翻译小说,须具备记叙文写作能力;要翻译论文,就必须具备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思果先生(2001 : 4 )以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积累忠告学习翻译的后生:“不能写作的人最好不要学翻译。
”
源语阅读:阅读与所译语篇同一/ 相似类型的源语语篇。
原文与源语中的某些语篇,尤其是同一类型的语篇有着密切的互文关系。
怎样才能对这一关系中所体现的相关文化、社会、语言规范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呢?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充分 2 阅读源语语篇。
这有助于加深对原文在源语语境中的功能、语用和语篇特征的理解,以便在译语语境中构建译文时更好地把握这些特征。
双语阅读:对照原文阅读译文
鉴于原文与译文间的渊源关系,对照原文阅读他人的译文乃是很有效的学习翻译的途径。
读他人的译文必须先阅读原文,在自己认为已达到最大程度的理解之后,才可与译文对照阅读。
这样的双语对照阅读也才最有效。
阅读的焦点有四。
一看原文中具有特定文化、语言特征的语句在译文中是如何处理的;二看译者如何顺应目的语中同类语篇的写作规范——在多大程度上有所顺应,又在多大程度上有所偏离;三看自己理解困难之处的相应译文;四看自己有无与译者理解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是可允许的个体解释差异呢,还是正误、是非问题。
亲自试笔:自己动手做大量的翻译练习
这是集前三个途径之大成的最重要的训练途径。
我们说这一途径是集大成之举,因为自己动手翻译前必须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 文化规范,对翻译操作的基本方法——尽管大都是间接体验——已有所了解。
这样翻译实践才不是盲目的。
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对翻译策略意识的培养。
这是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自己的翻译行为走向的重要步骤。
德国神学家和翻译家Schleiermacher (1813/1992 )提出,“翻译有两种:要么,译者尽量迁就作者,将读者拉向作者;要么,译者尽量迁就读者,将作者拉向读者。
”换句话,按互文性的原则说,就是要么凸显译文与源语语言/ 文化的互文性联系,要么凸显译文与目的语语言/ 文化的互文性联系。
前者即异化,后者即归化。
Translation Studies 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目的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
那么,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落实归化和异化这两个策略呢?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不能绝对化,不能非此即彼。
在这方面,英国翻译学者Peter Newmark (1988 )的翻译方法论颇具启示性。
他提出了8 种翻译方法,并把它们看成一个连续体,在两个极端的是adaptation (改写)和word-for-word translation (逐字翻译),位于中间的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际翻译)和semantic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是以读者为准的翻译方法,要保证译文的通达,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而sem antic translation 是以原文作者为准的翻译,要尽量保留原作的结构、修辞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把这些术语从各自的发端背景上剥离出来并从翻译实践的角度
看,Newmark 关于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和 semantic translation 的阐述几乎就是对归化/ 异化策略的具体化。
他对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和 semantic translation 两种翻译方法的关系的论述也颇值得我们在学习翻译中借鉴。
他认为不存在单一的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或semantic translation ,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往往是多种翻译方法的重叠。
一种翻译可能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的倾向多一些,另一种翻译可能 semantic translation 的倾向明显一些。
甚至对同一个句子的翻译你可以处理得communicative 一些也可以处理得semantic 一些。
另外,他还认为,翻译实践基本是以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为主的。
他还将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联系起来,非文学作品一般采用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而语言特点与其表达的内容同等重要的、以表达作者独特情感和思想以及特定文化内涵为主要功能的文学语篇应更倾向于使用sem antic translation 的方法。
对翻译初学者来说,应有意识地结合实践思考和把握好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方法论原则。
教学实践表明,归化是本,是基础。
不知道如何归化,便不会异化。
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的行文规范。
要知道,异化不等于翻译体,使用异化策略要考虑特定时代、特定读者群的接受限度。
因为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即使要吸收外来表达方式,也是有选择性和渐进的。
盲目异化只能导致译文怪异、艰涩,无益于读者接受和信息传达。
当然过分归化会造成读者的文化错觉,也是不可取的。
可以说,任何译文都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互结合的产物,而归化现在是主导策略,将来也还会是主导,因为对异域语言/ 文化规范的接纳和吸收必须在本民族语言文化规范的根基上进行。
以上四条途径,前三条都是通过阅读学习翻译,其中的目的语阅读还建议融入少量写作训练。
这显示了翻译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翻译技能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必须也只能基于读、写等基本技能,只强调翻译实践的量是不够的;二、学翻译首先要把握好目的语的行文规范,遵循下列3R 程序:Read —Remember — Repeat. 即:阅读目的语有关语篇——记忆目的语的行文规范(包括词语搭配、句型、修辞手段等)——在译文写作中模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