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作者:施宇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1期
摘要:新闻标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近年来,受社会与科技进步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多重影响,新闻标题语言的运用日益呈现出多样性,频繁出现由白话、字母、新造词语及网络用语组成的新闻标题。
而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古典诗词的运用却渐渐地淡出。
分析显示,古典诗词写入标题既可弘扬传统文化精粹,又可提升读者修养,并给予文化的补益。
关键词:新闻标题传统文化古典诗词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文眼”,是新闻内容的窗口,更是新闻与受众进行接触的最前沿部分。
从传媒竞争的角度来看,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始于标题的竞争。
在这个“厚题薄文”的时代,“快餐文化”在我国传媒界蓬勃兴起,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眼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标题中直言其意的实题越来越多。
尽管现在的新闻标题制作花样百出,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古典诗词在标题中的运用日渐减少,这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缺失。
其实,新闻标题语言的古典诗词化和流行多样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生同存的。
可以说,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永远都应该是新闻标题制作中的一面重要的旗帜。
新闻标题的现状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组成部分,讲求时效性,因而标题用语要紧扣时代发展步伐,紧贴受众的生活需求。
在目前的读题时代,媒体为了追求受众注意,标题锁定的特点是时尚、通俗,因此那些别具一格、五花八门、通俗易懂的标题,容易受到受众的喜欢。
近年来,报纸新闻标题中运用了很多新语、日常口语以及网络语言、流行歌曲、新映电影、本地话等。
如前几年的“克隆”、“牛市”、“电子商务”、“基因”、“美眉”、“QQ聊天”、“斑竹”等新语新词,还有“风风火火闯九州”、“动奶酪”、“一路走好”、“闪亮登场”、“将……进行到底”之类的新潮八股和另类套话等。
再如近一两年的“官二代”、“富二代”、“让……飞”、“给力”、“3G”、“网购”、“……族”、“纠结”、“雷人”等词语充斥媒体。
这些用语由于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其中一些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语。
从2001年起,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开始联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
而从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的情况来看,“年度十大流行语”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更是其他新语新词所无法企及的。
如2001年度十大流行语依次为本·拉登、申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翠花上酸菜、出线、QQ、反恐、FLASH,而2010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地震、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高铁、低碳、微博、货币战、嫦娥二号、“十二五”规划、给力。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流行语、新语新词、网络语言、外来词语在新闻标题中的大量运
用,使新闻标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而意境优美、内涵精深的古典诗词化标题却越来越少。
现在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越来越多的英文字母出现在新闻标题和报道语言中,面对这种现象,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发出“汉语保卫战”的呼声。
古典诗词化新闻标题的凤毛麟角
尽管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新闻标题用语成为现代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也广为受众认同、接受,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却不免缺少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
追溯新闻写作的历史,运用诗词制作标题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手法,运用得当能获得脱俗致雅的效果。
这一手法在十多年前还广为使用,而在现在的新闻标题中却几乎找不到了。
笔者翻阅了2011年2月份的《人民日报》,据初步统计,只有6条古典诗词类的标题,这6条是:《人民日报》2011年2月6日4版的《王谢堂前燕只随风穿行》,2月9日的《春风送暖润物无声——福州市实施“春风行动”10周年纪实》,2月25日2版的《天山红花别样红——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纪实》,2月25日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上层楼眺海潮》,2月27日的《满眼春水满眼旱》,2月28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而20年前的1991年的2月份《人民日报》的古典诗词类的新闻标题却多达十几条,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举《人民日报》这样的一个例子,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但笔者只是想说明一个趋势和现象,就是古典诗词类的新闻标题在媒体的报道中真是凤毛麟角了。
古典诗词类的新闻标题,不仅音律自然、语调和谐、构思巧妙、用词讲究,而且意蕴丰富、内涵精深,富于感染力,传情与审美兼备,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如1964年7月4日,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小姐在台北举行婚礼,台湾的《联合报》报道这一新闻时的标题为:《卅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引题)少帅赵四正式结婚红粉知己白首缔盟(主题)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副题)》,①笔墨含情,既表达了强烈的同情之感,又抒发了无限的情思。
寥寥几句就深刻地表现出了新闻人物的性格,写出了新闻人物的情绪,还带有记叙,质朴而又富有文采,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让读者为新闻人物的辛酸经历唏嘘不已。
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时代,对媒体来说,则是一个读题的时代,这就要求新闻标题要有视觉冲击力,要能紧跟时代,张扬个性,力创新意,力求“平民化”、“时尚化”。
然而事实上,这种“时尚化”只是生活的表象。
没有对历史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种所谓的时尚就失去了其必备的传统文化的根基。
古诗词类的标题并非与时代无缘了,更不可能与时代相对立,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只能在社会的载体中被不自觉地和自觉地传递,这是文化自身的传递和继承的理论和规律。
新闻媒体肩负引导舆论的使命,肩负传承文明的责任,肩负培养和提升公众素养的任务。
因此,对于古典诗词类新闻标题的传统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
古典诗词化新闻标题的继承与发扬
继承和发扬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内外兼修”,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特别是古诗文的素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制作新闻标题的技巧。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古诗文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了几千年。
新闻工作者既要是一个杂家,又要是一个文字表现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立足当下,把握和反映时代精神,又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造就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因此,学习古代文学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加强自身的古文修养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大量吟诵古典诗文。
新闻工作者要把多读多背诵一些古典诗文,看做是提高文学修养的基本功。
学习古典诗词就需要在反复的诵读中将其烂熟于心,才能体悟诗词的真味,思接千载如探囊取物,垂手可得。
在以后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对古诗词的运用,也才能做到灵光一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否则,只能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而不可得,落得个“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是要借鉴古文精练的用词技巧。
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名篇名著,在文字上都是非常精练的,许多文章都是用词经济、意境美、内涵深,寥寥数十语,胜似洋洋万余言,而且文章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
从大处去借鉴,是学习古文的精练简洁的技法的重要途径。
学习古文作者在用词造句方面的精练,文字不在多,精粹则宜人。
每采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文章,我们都要学习古人的“谋篇”之道,如何提炼主题、选取材料、设计结构,如何运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的手法。
总的说来,对古文作品研读得越深,对古文作家总结的经验领略得越透,我们在借鉴古文精练简洁的技法时,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门径,这样,造就新闻写作的“短章圣手”和增强新闻标题的诗词化的趋势就会自然形成。
提高制作新闻标题的技巧。
巧用古代名诗佳句制作标题,主要是巧借其本意,或进一步加工锤炼,或重新赋予其新义,使标题含意精粹,寓理深刻,富有生动的画面美感。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古代名诗佳句,必定增强标题的哲理性,立意高远,中心思想突出,有较深刻的寓意,而且词句整齐,音韵完美有节奏。
这种标题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完全借用古典诗词原句。
2003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聚焦长江水运的一篇通讯,其标题是单行标题:《长江水运: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个标题是借用宋代晏殊《浣溪沙》中的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原意是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这里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长江水运景况的不尽如人意,既有古文的风雅,又形象地表达了对于长江水运的感叹。
诗词原句整个拿来,古为今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时,直接引用诗词原句,并不等于只能用其本意,我们可以引申、扩展诗词原意,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
再比如,2011年4月14日《大河报》有一标题《采茶四月天悠然结君缘(主题)本报读者俱乐部邀200名读者采茶、品茗、相亲、踏青(副题)》,化用的是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大河报》读者采茶相亲、邂逅爱情、踏青品茗、惬意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
二是恰当改造原有诗词。
古人为文重字句的锤炼,古诗文名篇中的诸多佳句直到今天读来仍令人感觉余香满口。
在新闻标题中应不拘泥于古典诗词原有的句子,可以对原句加以改动,这种形式在制作标题中是较为常见的。
如《羊城晚报》1983年9月24日的一个标题:《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题)本省8个县市调整猪肉品种之间差价(副题)》,引题虽改动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的两字:绿—贱、红—贵,但音韵、语势基本未受影响,表意新颖别致,为主标题出场做了较好的烘托。
这种妙用,当然是建立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基础上的,然后用心推敲,大胆出新。
三是精心创造全新诗句。
从古到今,诗词包括楹联备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别之处。
诗词不仅语言凝练而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更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
诗词语言的凝练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推敲锤炼上。
如2001年2月21日在《长江日报》刊登的标题《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中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标题语言朴素,节奏流畅,浅显易懂又不失诗词韵律,非常易于传播。
②当然,在创造新的诗句时要根据新闻报道的客观内容,全面把握情境,将字、词、句与篇章内容融会贯通,使标题的语音由平板而起伏有致,使语感由平凡而变得灵动,使创造的诗词标题在形式上,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赏心悦目。
四是设置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议程。
出色的新闻标题要求准确、简约、传神——三者上下统辖、层层递进,准确是第一位的,简约是第二位的,传神是第三位的;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包容、相互助长的,好标题往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雅俗共赏、虚实无间、张弛有度,也就是说,同一标题完全可以兼具准确、简约、传神三大要素。
《南方都市报》2010年10月9日有一标题《谁言年少不知愁几番故里觅旧楼》,借用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诗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表达了几个青年对友情的珍惜,对拆迁后故里的眷恋。
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让人津津有味,口齿生香。
注释:
①孔祥科:《论新闻记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新闻爱好者》,2011(2上)。
②林金康:《诗入标题美不胜收——兼谈制作新闻标题既要与时俱进也要继承传统》,《当代传播》,2003(4)。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