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视域下农村“精准扶贫”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视域下农村“精准扶贫”问题分析
彭 晨1 王 开2
( 1.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
【摘 要】精准扶贫是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力推行的反贫困战略,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质量,提升国家发展实力的基础。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我们必须要针对“精准扶贫”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根据国内贫困地区的调研情况作为分析方向,通过对案例中的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总结出能加强农村精准扶贫力度,解决扶贫问题的方案。【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问题;解决策略
社会保障制度和精准扶贫战略这二者是共生关系,贫困问题解决,社会秩序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和推进,因为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以社会保障制度视域来看待农村“精准扶贫”就十分必要,当前的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精准扶贫”的推进困难重重,也因此,我们需要从问题的根源出发,从而制定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一、社会保障视角下“精准扶贫”的难点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来,国内的精准扶贫主要问题集中在三点上,一是精准识别不到位,二是保障资金有限,三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存在片面化的情况,这三点是目前阻碍精准扶贫战略在农村有效贯彻落实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不健全的精准识别
农村的住户群体大都是十分弱势且缺乏保障性的,由于大部分青壮力已经外出打工,在农村里的住户群体多为老弱病残妇幼,尤其是贫困人口,这些家庭本身缺乏足够的经济收入维持家用,因此家庭最有劳动力的人员已经在外地务工,存留在家中的人属于没有劳动力和技术的弱势群体,要让这些人进入种植和养殖等工作,以此建立起产业扶贫的生态扶贫项目,显然存在很大的不可行性,而且这些弱势群体本身也没能力去支撑这些项目的运转。因此,就当前而言,农村依旧没有真正和地方环境贴合的、有保障对象的精准扶贫项目。此外,扶贫机构对贫困衡量指标的制定非常传统且单一,相关机构评价一个家庭是否属于贫困用户的标准仅仅只是看这个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但是我们需要明白,及时是城市中那些收入较为固定的群体,也有在正常工作之外的额外收入渠道,何况农民呢?
实际上农民的收入渠道不仅多,而且还复杂,其开支也十分繁复。所以仅仅依靠家庭年均收入来衡量其是否属于贫困人口,是存在很大漏洞的,常常造成不属于“贫困范畴”的人员被纳入保障兜底对象,该纳入的对象却不能纳入的情况。
(二)保障资金不足
扶贫项目所投入的保障金全是来自政府财政,几乎没有其他来源,这导致在扶贫项目中常常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此外,在发放资金的过程,具体施政是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而真正作为扶贫工作主体的扶贫部门反而不经手保障资金。这造成扶贫部门很难掌握到当地区域的一手信息。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资金上的安排不规范,影响到扶贫项目中的资金统筹安排的精准度,引发对某一地区重复投入或出现地区遗漏的问题,加剧保障资金的浪费情况。
(三)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存在片面化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参加次数最多的社保项目是最低生活保障,占比为百分之七十五,从新农保、新农合和农村“五保”政策看的话,则分别占到了百分之五,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五,不难发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其实非常严重,农民也并没得到良好的制度保障,所以完善保障体系,确保各项社保障制度能在贫困地区中得到普及,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是加快精准扶贫进度的关键[1]。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精准扶贫工作的策略(一)建立更完善的识别制度
贫困人口识别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因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核查程序
扶贫工作者可以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平台为贫困户建档立卡,让扶贫措施能和扶贫对象建立具体的衔接过程,使得做到扶贫工作精准到村到户,让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扶贫工作带来的益处。
2、扩展分配指标
过去的分配指标太过单一,为了加强对扶贫对象的评判标准,相关工作者需要建立多个衡量指标以此规范扶贫申请和审批程序,将扶贫基础工作更加细化,确保农村保障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衔接更加合理。
3、创设公示制度
扶贫工作者应当为扶贫对象创立出对应的公示制度,如此才能保障扶贫对象的准确性,做到应保尽保,维护贫困户的自身权益,防止扶贫对象名额滥用误用,从而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二)增强保障资金的来源,有效规划资金支出
扶贫工作者要有效建立起资金数据整合和共享的平台,同时开设社会参与渠道,让愿意加入精准扶贫项目奉献自己一份力的爱心企业或者个人有参与渠道,以此减轻政府在扶贫保障资金上的压力,并且让扶贫资金更加充足[2]。
对于资金的管理,扶贫机构应当做到系统化和网格化。资金下放方式当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扶贫机构当按照严格的标准和方式对资金的下放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防止资金滥用,加强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益性。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政府应当将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制度公平,同时也能让农村的贫困人口享受公共资源。扶贫机构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结合,通过公开公平的收付制度,让个人缴费和保险购买形成紧密的联系,让贫困人口也能享受和城乡人口相等的待遇。另外,因为贫困地区的住户都是无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和青少年以及残障人,政府也要加强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针对特殊人群的医保制度,以此作为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同时相关执政机构还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进一步扩大保障兜底脱贫对象的范围,通过动态的管理机制,保证专款专用,让低保户及时享受到应当的保障金。
三、结语
精准扶贫的有效落实是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大战略的前提,在脱贫攻坚战越发激烈的当下,要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贫工作者就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视域出发,用更加良好,更加完善的政策去助力精准脱贫,通过结合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的识别扶贫对象,规划和使用保障资金,实现对贫困户的精确识别和实时掌握,扶贫资金的合理运用。从根本上解决地区问题,防止“脱贫又返贫”的恶性循环出现,有效避免社会扶贫资源浪费,增强扶贫工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立华.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文化扶贫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研讨[J].黑龙江科学,2018(12):44.
[2]毕红静,李盛基.精准扶贫视域下中国农村支出型贫困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