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下结构抗震概论
结构抗震第1章m1精品PPT课件
![结构抗震第1章m1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5728992b160b4e767fcfd8.png)
2021/2/27
建 第一章 地震及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筑
构
地震成因及地震类型
抗
地震波及其传播
震
地震震级与烈度
12
中国地震特点与地震灾害
(—
13
结构抗震设防
学
年
)
1
第一章 基本知识
2021/2/27
建
1. 1 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
筑
构 地震灾害
抗 *地震发生频度: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五百万次.
(—
12
剪切波
13
学 年 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前进方向垂直分SH波与SV波 。横波的传播过程是介质质 点不断受剪变形的过程,因此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17
)
第一章 基本知识
2021/2/27
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
12 的种类来看,又分为正断层,逆断层以及横向断层。
(—
13
学 年 (a)正断层
(b)逆断层
(c)横向断层
)
15
第一章 基本知识
2021/2/27
1. 2 地震波及其传播
建 筑 构
一、地震波构成
•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 传播。分为体波和面波。
抗 • 体波是通过地球本体传递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震 • 面波为沿地表传播的次生波,指乐甫(Love)波和瑞雷
抗
震
12
(—
古登堡界面
学
年
)
5
第一章 基本知识
2021/2/27
建 1.地壳
筑 (1)地壳界限:地球外表面的一层很薄的外壳,它由各
第一章(第3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第3节课讲义)建筑结构抗震](https://img.taocdn.com/s3/m/886646c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9.png)
严重破坏或倒塌。
震后计算分析结果:1.结构存在十分严重扭转效应;2.塔楼3层以上北面和南面大多数柱子抗剪能 力大大不足,率先破坏;3.水平地震作用下,柔而长的楼板产生可观的竖向运动等。
马那瓜有相距不远的两幢高层建筑,一幢为十五 层高的中央银行大厦,另一幢为18层高的美洲银行大 厦。当地地震烈度估计为8度。一幢破坏严重,震后拆 除;另一幢轻微损坏,稍加修理便恢复使用。
试问: 那一幢破坏严
重呢?
马那瓜美洲银行大厦
马那瓜中央银行大厦
马那瓜 中央银行大厦
结构是均匀对称的,基本的抗侧力体系包
基本内容有三部分: 1.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2.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 3.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的重要影响的认识 始自若干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
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在1972年2月23日南美 洲的马那瓜地震中的中央银行大厦美洲银行大厦。。
规范草案》 抗震设计 (未正式 规范(试
范 颁布施行) 行)》
TJ11-74
区
划
图 配
套 标分 准类
标 准
57:确定298个城市的 基本烈度
《工业与 民用建筑 抗震设计 规范》
TJ11-78
《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GBJ11-89
《建筑抗 《建筑抗
震设计规 震设计规
范》
范》
GB50011- GB50011-
地下建筑物结构抗震研究
![地下建筑物结构抗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3a19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5.png)
地下建筑物结构抗震研究第一章前言建筑物抗震问题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空间的紧缩,建筑的竖向扩张速度难以跟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建筑物的地下空间成为一种可行的使用方式。
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问题与地上建筑相较,具有更高的复杂度和难度,需要更加精细和科学的探究。
本文就地下建筑物结构的抗震研究,做一些初步探讨和总结。
第二章地下建筑物结构地下建筑物结构分为开挖法和洞室法两大类,前者通过对土壤的开挖成型控制结构,后者则是在地下空间内创造建筑形态。
在地震作用下,地下建筑物结构同样会承受地震波传导和地面震动导致的地基变形。
由于地下建筑物位于地面以下,且本身是层层叠加的结构,使得地震作用更加复杂和严峻。
因此,要保障地下建筑物的抗震安全,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和评估。
第三章地震作用的特点地震作用产生的震动时间极短,速度极快,变形极大,具有瞬发性和破坏性,能够对地下建筑结构造成巨大影响。
此外,地震波具有频谱分布的特点,通过地震波分析工具对工程进行有限元计算,可以获取阻尼、位移、加速度等一系列的数据。
考虑到地下建筑的受力情况也与地震波的时间、频率等相关,将地震波的分析结果应用到地下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安全评估。
第四章地下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设计参数、结构形式、力学模型、振动特性等。
其中最核心的是结构形式和力学模型的选择。
对于地下建筑物结构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双曲拱形结构、空心柱结构、桩-板式结构等。
而力学模型一般包括有限元模型和抗震模拟模型等。
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力学模型的选择,能够有效减弱地震波对结构的冲击和影响。
第五章案例分析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海信地下商业城为例,进行一次简单的案例分析。
该地下商业城为双曲拱形框架结构,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采取“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以抗拔和抗滑稳定设计为主要安全考虑。
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1章 导论
![结构抗震设计课件第1章 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7e85aad2195f312b3169a598.png)
结构抗震设计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2007
1.1 地震及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 动。同台风、暴雨、洪水 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 现象。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 次地震,造成破坏的地震有 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 破坏的仅十几次。
结构抗震设计
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 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 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水变地要闹。
结构抗震设计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2007
主要抗震防灾对策
在震害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以下抗震 在震害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 防灾对策: 搞好抗震设防区划 抗震设防水准和规范 新建工程设防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加固
结构抗震设计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2007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可以划分为: 直接灾害 次生灾害:诱发水灾、火灾 火灾、爆炸、逸毒、水源污染 等,甚至可能产生社会性灾害 甚至可能产生社会性灾害[瘟疫、饥饿、恐慌、混 乱、机构瘫痪等]
结构抗震设计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明 有资料表明,我国占地球陆 地约1/15 面积,却占有全球 却占有全球7级以上地震约1/3。我 国有40%以上地区属于7度地震烈震区 度地震烈震区,且有70%的 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此震区内。 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处于此震区内 中国是地震灾害最深重的国家
第一章 地下结构抗震概论 ppt课件
![第一章 地下结构抗震概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72b5c3ccbff121dc3683be.png)
小(指地下结构的尺寸相对于地震波长的比例较小的情况),
而地面结构的存在则对该处自由场的地震动发生较大的扰
动。
(3)地下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变化的影
响很大。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发生不大的变化,地下结构各
点的变形和应力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
8
地面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相对较 小,例如,即使如拱坝这样的半埋设结构,也只有正对称 和反对称两种基本振动形态,地震波入射方向在某一范国 内变化时,主要只发生正对称的振动,在另一范围内变化 时,主要只发生反对称振动。
7
第二节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
在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与地面结构的振动特性有很
大的不同。二者作对比如下:
(1)地下结构的振动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壤的约束作用
显著,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观出自振特性的影响。
地面结构的动力反应则明显表现出自振特性,特别是低价
模态的影震动的影响一般很
4
全国除个别省之外,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 设防区域(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国土 面积60%以上。地震震源浅,强度大。我国450个城市中, 位于地震区的占74.5%;有一半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 上地区。2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85.7%位于地 震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80%位于地震区。
该法认为,隧道结构应设计成能够适应地层的弯曲变 形,此时结构的最大单元应变应根据波与结构斜交的情况 得出。
20
(五)等代地震荷载法
这种方法旨在对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 建立用于计算地震响应的等代结构力学方法,并力求将动 力问题的计算简化为等效静力问题的求解。
该法将地震荷载的作用简化为施加于结构上的水平向 静力等代地震荷载,重力作用下地基对结构的作用简化为 施加在结构上的约束和荷载。由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得出 结构的内力后,将其与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的最大 合内力响应作对比,并将二者十分接近时的等代地震荷载 作为该概率水准下的等代地震荷载。
抗震工程概论1
![抗震工程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742dd3482b160b4e767fcf7d.png)
抗震工程概论第1章绪论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灾害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灾害是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的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论证报告中给出了灾害的一种更科学的定义:灾害是指自然环境或工程系统演变过程中失去固有平衡或稳定时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破坏或功能失效的突发事件。
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希望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努力,力求在十年中有效地降低和防治自然灾害。
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1990-2000)提供的资料表明:1963年至1992年的三十年内,全球自然灾害的受灾总人数30.08亿人,死亡总人数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400亿美元,其中地震引起的灾害占很大的比例。
1.1地震活动及其灾害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灾害损失近1600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3.8%,国民收入的30%。
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十倍。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七级以上的强震中,中国占35%,世界历史上一次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发生在我国(1556年明朝时陕西关中地震,死亡83万人),而现代死亡人数最多的两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多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
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地震的威胁,在全国450个城市中,位于地震区的占74.5%,28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有85.7%位于地震区。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经历了四个活跃期。
每个活跃期持续11至17年,平均发生15次左右7级以上大地震。
特别是在活跃期的最后阶段更容易发生较大的地震。
1988年以来,我国大陆进入了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到现在已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八次。
世界范围三十年来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统计资料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自然灾害损失增加三倍,随着经济的增长,自然灾害损失呈几何级数增长。
地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
![地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3133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3.png)
地下结构抗震知识点总结地下结构是指建筑物地下部分的结构,如地下室、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等。
在地震发生时,地下结构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地震力作用,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下面将从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地下结构抗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从而保障地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倒塌或者严重破坏。
具体来说,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增加结构的刚度:地下结构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承受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震力,而结构的刚度决定了其对地震力的抵抗能力。
因此,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有效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2.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作用会使地下结构发生变形,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控制变形的措施,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3. 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地震波具有较大的能量,需要通过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来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4. 采用抗震隔震结构:抗震隔震结构是利用隔震器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的重力分离,从而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下结构中,通过采用抗震隔震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其抗震能力。
二、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参数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一些重要的参数,包括地震设计参数和结构设计参数。
1. 地震设计参数:地震设计参数是指地震作用的相关参数,包括地震作用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地震烈度参数和地震作用的时间历程等。
这些参数是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需要通过地震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确定。
2. 结构设计参数:结构设计参数是指影响地下结构抗震能力的结构参数,包括结构的刚度、耗能能力、变形控制措施和抗震隔震结构等。
这些参数需要根据地震设计要求和实际工程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确定。
三、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度设计方法、位移设计方法和能力设计方法等。
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697448da58da0116d174915.png)
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1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2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3震源深度:把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4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以内(世界上绝大部分是浅源地震)中源:60~300km 深源:300km以上5地震成因:构造地震(主要),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6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7体波:指通过本体内传播的波,包含纵波(p波)与横波(s波)8面波:沿介质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包含瑞雷波和乐甫波9地震波纵波最快,横波其次,面波最慢10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能有多个烈度。
11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弱的一种度量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尺度,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12地震烈度: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现象。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3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1建筑选址: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无法避开应采取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
2地震灾害规律:地基刚柔并济,优先刚性。
3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场地土类型和覆盖层厚度。
4等效剪切波速: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等效剪切波速表示。
等效剪切波速是以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各层土中传播时间不变的原则定义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5抗震规范规定了部分建筑物可不用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P246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一般采用“拟静力法”7桩基抗震性能优于同类结构天然地基抗震规范规定了可不用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范围P25 单桩的竖向和水平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均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8 液化现象:地下水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二阶段液化判别方案: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实验判别饱和砂土和粉土对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判别:初步判别: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及其以前时,设防烈度为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2、粉土中的粘粒含量百分率,设防烈度为7、8、9度分别为不小于10、13、16时,可判为不液化。
CH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备课笔记.ppt
![CH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备课笔记.ppt](https://img.taocdn.com/s3/m/6fb5bc4fde80d4d8d05a4f37.png)
(1)5.0-5.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六度,其面积小于500平方公里。
建 (2)5.5-5.9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七度,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公里;
六度区面积也只有数百平方公里。
筑 (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其面积几十平方公里;七
构
度区不超过200平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度为七度, 则与5.5-5.9级地震结果相同。
构
抗
• 建筑分类
震
• 多遇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
设
• 抗震设防目标
计
• 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32
第一章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020/5/12
1.4 .3 建筑分类
1.抗震设防分类(修正书中相关内容)
建
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2008年7月30日公布了《建
筑 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构
甲类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为9度
抗抗
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
震 震 乙类 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
措
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
抗
基本烈度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震
各地区的基本烈度由《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设 图》(GB18306-2001)确定。
计
(下图是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28
《中国地震烈第度区一划章图》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2020/5/12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1 第一章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_5 第5讲场地土液化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1 第一章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_5 第5讲场地土液化](https://img.taocdn.com/s3/m/4a898cadaa00b52acfc7cab5.png)
1.5
场地土液化
场地土液化产生的震害
地面开裂、下沉使建筑物产生过度下沉或整体 倾斜。
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上部结构破坏,使梁、 板等水平构件及节点破坏,使墙体开裂和建筑 物体形变化处开裂。
地下室内地坪上鼓、开裂,设备基础上浮或下 沉
1.5
场地土液化
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
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地质年代越古老,越 不易液化;细砂较粗砂易液化等。
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1 地震的基本知识
1
1.2 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和建筑分类
1.3 抗震设防目标、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1.4 如何进行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
1.5 场地土液化
1.5
场地土液化
场地土液化的判别:
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 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将趋于密实, 使空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在地震作用 的短暂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空隙水 压力来不及消散,使原有土颗粒通过接 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 消失时,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之中。这 时,土体完全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 于液体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液化。
2)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 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施。
1.5
场地土液化
初步判别 《规范》规定: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及其以前时,冲洪积
形成的密实饱和砂土或粉土。 粉土的粘粒含量不小于7度—10%;8度—13%;
9度—16%。 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
水位的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du d0 db 2 dw d0 db 3 du dw 1.5d0 2db 4.5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 副本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一章-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cfa5d5840740be1e640e9a2e.png)
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 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 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 定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面振动最强烈,破坏作用大
• 地震波的主要特性:
• 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引起地面运动,这种地面运 动可以用地面上质点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来表示, 用地震仪记录到的这些物理量的时程曲线习惯上又称为地震加速 度波形、速度波形和位移波形。
• 地震动的三要素 :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持续时间 • 软土地基上地震加速度波形中长周期分量比较显著;而硬土地基
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基本上符合于极值III 型分布。
8
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 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 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
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11
抗震设防标准 :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地震作用: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 抗震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再降低)
12
本节结束,谢谢!
13
而破坏程度较大;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则较大,而破坏 程度相对较小。
等震线
震中 震 源 深 度
2
震源
1. 2 地震波及其传播
•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 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辐射的弹性波,一般分为体 波和面波。
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
![建筑结构抗震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9fb8ec60975f46527d3e19c.png)
2019/8/27
20
板块构造假说
• 地壳由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印澳板块、 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大板块组成。 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 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 产生板块运动,这样 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 错动,致使其边缘附 近的岩石层脆性破裂 而引发地震。
2019/8/27
21
地震的分类
• 1、按成因分类:
• 如果取泊松比=0.25,则由公式(1-1)和(1-2)得:
Vp
2019/8/27
3
课程简介续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 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方面 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科性的学科, 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力 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 工程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 与基础)、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后3种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构造地震 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是工程抗震研究的重点。
2019/8/27
15
4.构造地震的成因
(1)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有多种假说,主要有: • 断层假说 • 板块构造假说 (2)为了便于说明,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地球的构造。
2019/8/27
16
地球由三个圈层组成
2019/8/27
23
5. 地震序列
• 地震时弹性应变能,以波的形式释放扩散,经多次反 射、折射形成持续过程,加之断裂错位不是瞬间完成 的,故在一定时间内(几十天或数月)相继发生在相 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 •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一带发 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11度。150万人口中 死亡24万,伤16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震后重 建费用100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等代地震荷载法
这种方法旨在对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衬砌结构的设计, 建立用于计算地震响应的等代结构力学方法,并力求将动 力问题的计算简化为等效静力问题的求解。 该法将地震荷载的作用简化为施加于结构上的水平向 静力等代地震荷载,重力作用下地基对结构的作用简化为 施加在结构上的约束和荷载。由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得出 结构的内力后,将其与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的最大 合内力响应作对比,并将二者十分接近时的等代地震荷载 作为该概率水准下的等代地震荷载。 一般情况下,地下结构设计中应予考虑的内力有弯矩、 轴力和剪力等三种。对这三种内力进行分析时,一定概率 水准下将有三个不同的等代地震荷载值,由此导致计算过 程复杂化。鉴于地下结构设计中截面设计的控制因素通常 主要是弯矩,其次才是轴力和剪力,因而可主要根据
对于横向反应位移法,则是首先求得结构断面所在深 度位置的震动位移(或称地层位移)情况下,周围地层对结 构变形的约束作用简化为弹簧,然后将上述水平位移强迫 静态地作用于地下结构侧向弹簧上 (考虑周围地基的弹性 约束 );其次,按地震反应分析求得的最大加速度分布确 定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载荷和动水压力 ( 可采用地震系数 法进行计算 );最后,将地震反应分析求得的最大水平剪 应力施加于结构的顶部,将水平剪应力与结构上惯性力之 和施加于结构底面进行结构本身地震反应计算。进而用静 力法确定结构横断面中地震所产生的内力。本方法为日本 核电厂耐震设计技术指南所采用,以进行取水建筑埋设或 半埋设结构的抗震设计。
这种方法用于地面结构时,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力用 等代的静地震荷载或静地层位移代替,然后再用静力计算 模型分析地震荷载。该法计算的结构内力,其量值一般偏 大于动力响应分析值。 地下结构中,纵向尺寸远大于横向尺寸的线形结构的 横断面抗震计算、地下储油罐的抗震设计中,也可用该方 法。这时作为地震荷载,不仅要考虑由于结构物自重引起 的惯性力,还要考虑上覆土的惯性力影响,地震时的动土 压力,以及内部动水压力等。 地震时动土压力的计算中多采用物部 · 冈部公式,该 公式中考虑了设计加速度等,但其结果与实际地震中观 测到的动土压力结果有较大的差别,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另外,对于大深度地下结构,地震加速度在其深度方向的 分布往往决定了计算结果,因此地层中的地震加速度的分 布如何进行考虑也是一个问题。
第二节 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
在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与地面结构的振动特性有很 大的不同。二者作对比如下: (1)地下结构的振动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壤的约束作用 显著,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观出自振特性的影响。 地面结构的动力反应则明显表现出自振特性,特别是低价 模态的影响。 (2)地下结构的存在对周围地基地震动的影响一般很 小(指地下结构的尺寸相对于地震波长的比例较小的情况), 而地面结构的存在则对该处自由场的地震动发生较大的扰 动。 (3)地下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变化的影 响很大。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发生不大的变化,地下结构各 点的变形和应力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
第一章 地下结构抗震概论
第一节 引言
我国处于世界最活跃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 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的多地震国家之一。 图1.1为我国地震活动带分布示意图 划分为六个地震活动区: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②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区; ③南北地震带;(西南、西北) ④天山地震活动区; ⑤华北地震活动区; ⑥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弯矩确定等代地震荷载,并以其为基础对轴力和剪力引入 修正系数,可同时确定等代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的 动内力——弯矩及修正后的轴力和剪力。 与此同时,地铁车站结构属于形式复杂的超静定框架 结构,因而即使仅考虑弯矩,也难满足使在等代地震荷载 作用下,车站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与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最大 合内力均十分接近。据研究的计算结果,地铁车站结构的 底板承受的弯矩最大,而中柱是最危险的构件,因而这种 方法主要根据底板和中柱的弯矩确定地铁车站结构的等代 地震荷载,并以其为基础对其他构件的弯矩和所有构件的 轴力和剪力引入修正系数,从而同时确定等代地震荷载作 用下的车站结构的合内力。
在计算刚度特大、变形甚小的地下结构时,地震系数 法至今仍被采用。
(二)反应位移法
反应位移法(Response displace),在有的文献里也 译为“响应位移法”、“反应变位法”或“响应变位法”。 该法可分为纵向反应位移法和横向反应位移法。后者 在有的文献中称之为地基抗力系数法。 该方法的基本考虑是,在地震时地下结构的变形受周 围地层变形的控制,地层变形的一部分传给结构,使结构 产生应变、应力和内力。 对于纵向反应位移法,其方法是在求得结构组成所在 深度的震动位移的情况下,计算地层沿结构纵轴的最大拉 伸应变和最大弯曲应变。用应变传递比α和β来考虑土壤 应变传递到结构上的递减,并由此得到结构纵轴的轴向应 变和弯曲应变。
(7)对地下结构和地面结构来说,它们与地基的相互 作用都对它们的动力反应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的方式和 影响的程度则是不相同的。 总的看来,对地面结构和地下结构来说,虽然结构的 自振特性与地基振动场对结构动力反应产生重要影响,但 对地面结构来说,结构的形状、质量、刚度的变化,即其 自振特性的变化,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很大,可以引起质的 变化;而对地下结构来说,对反应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地 基的运动特性,一般来说,结构形状的改变,对反应的影 响相对较小,仅产生量的变化。因此,在当前所进行的研 究工作中,对地面结构来说,结构自振特性的研究占很大 的比重,而对地下结构来说,地基地震动的研究则占比较 大的比重。
三、理论分析
将理论分析方法按解析法或数值法的应用程度,大致 分为解析法、半解析法半数值法和数值法,而这几种方法 里一般又可细分为二至三种方法,见图1.3。 将理论分析方法按分析对象的空间考虑情况,大致分 为横断面抗震计算方法、纵向抗震计算方法和三维有限元 整体动力计算法。
(一)地震系数法
又称为静力法、惯性力法或拟静力法。 它假设结构物各个部分与地震动有相同的振动。此时, 结构物上只作用着地面运动加速度乘上结构物质量所产生 的惯性力,把惯性力视为静力作用于结构物作抗震计算。 地震惯性力的计算公式为
地面结构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相对较 小,例如,即使如拱坝这样的半埋设结构,也只有正对称 和反对称两种基本振动形态,地震波入射方向在某一范国 内变化时,主要只发生正对称的振动,在另一范围内变化 时,主要只发生反对称振动。 (4)地下结构在振动中各点的相位差别十分明显。地 面结构各点在振动中的相位差不很明显。 (5)一般而言,地下结构在振动中的主要应变与地震 加速度大小的联系不很明显,但与周围岩土介质在地震作 用下的应变或变形的关系密切。对地面结构来说,地震加 速度则是影响结构动力反应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6)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随埋深发生的变化不很明显。 对地面结构来说,埋深是影响地震反应大小的—个重要因 素。
二、模型实验
随着地下结构抗震稳定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土-地 下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建立了地下结构地 震响应的计算方法。但是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简化方法, 建立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取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为了验 证理论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分析土 -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 机制,模型试验开始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试验技术。 模型试验一般是通过激震实验来研究地下结构的响应 特性。它可以分为人工震源实验和振动台实验。一般而言, 由于前者较难反映结构的非线性性质及地基断裂等因素对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故用得不多。而振动台实验则 可以较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因此被广泛采用。通过实 验,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地下隧道结构的工作特性,进而 为抗震分析的理论发展奠定基础。该法在实验区域的选择 和地基特性的模拟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地震灾害不仅是因其巨大的能量造成大量地面构筑物 和各种设施的破坏与倒塌,而且也造成诸如地下生命线工 程等地下结构和设施的破坏和塌陷,并由此造成次生灾害, 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 图1.2为1960年以来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反映 出年均经济损失每十年几乎翻一番,个别的地震灾害的经 济损失更是巨大,如1995年阪神地震,它的总损失达1000 亿美元。
(三)围岩应变传递法
地下管道、海底隧道、地下油库等的地震观测结果表 明,地下结构地震时应变的波形与周围岩土介质地震应变 波形几乎完全相似。根据地震波动场分析的基本思想,可 以建立地下结构的地震应变关系式
Hale Waihona Puke s 0(四)BART隧道设计法
BART隧道设汁法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未修建旧金山海 湾地区的快速运输系统(简称BART)中所建立的地下结构抗 震设计准则。该法假定土体在地震期间不会丧失完整性, 且只考虑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的振动效应。其总体的指导 思想是在抗震设汁中,给结构提供有效的韧性来吸收土体 强加给结构的变形,同时又不丧失其承受静载的能力,而 不是以特定的单元去抵抗其变形。 该法认为,隧道结构应设计成能够适应地层的弯曲变 形,此时结构的最大单元应变应根据波与结构斜交的情况 得出。
全国除个别省之外,都发生过 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 设防区域(地震基本烈度 6度以上地区 )的面积占全国国土 面积60%以上。地震震源浅,强度大。我国450个城市中, 位于地震区的占74.5%;有一半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 上地区。28 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 85.7% 位于地 震区;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和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80%位于地震区。 地下结构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地下结构具有隐蔽性,震害不易发现,修复困难,破 坏后果影响大等特点,其抗震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地 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
第三节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分类
地下结构和地面结构动力反应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它 们抗震分析方法的不同。 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早期借鉴地面结构抗震设计 的简化方法静力法,包括地震系数法(又称拟静力法、惯 性力法)和反应位移法。这是一般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时所 采用的实用方法。而对于埋设于软弱地层中的重要地下结 构(如地下铁道),往往进行地震响应动力分析和动力模型 试验分析。 地下结构抗震问题分析方法按类型可分为原型观测、 模型实验和理论分析三种,而理论分析方法按不同分类标 准又可进一步细分。下面将分别予以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