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高校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作者:闫如玉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6期【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审美、历史、文化、教育等价值。

而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部门,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优势,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浅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音乐教育;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165-01一、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我国原有的文化生态圈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面临着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险境。

这正如国家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所说:“它反映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世界所瞩目;忧的是凡被列入遗产代表作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抵是现状不乐观,面临困境,有的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的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活的”遗产,它依附于人的存在,民间艺人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活态载体,对它的保护与继承更多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从而避免“人走歌走”“人亡艺绝”现象的发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

从国家层面来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获取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有利于增强文化竞争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

因此,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优势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不仅具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系统的专业建设,而且还有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体系化的教育内容和规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人才,这无疑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音乐教育在“非遗(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在“非遗(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高 校 音 乐 教 育 在“ 非 遗 ( 民 问 音 乐 ) " 保 护 与 传 承 中 的 作 用
。林 颖
( 内蒙古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o 1 o o 2 2 )
摘 要: 内蒙古民间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长调、 呼麦、 马头琴、 四胡等作为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
的传 统 文 化 表 现 形 式 , 包 括 口头 传 统 、 传 统 表 演 艺 术、 民俗活 动和礼仪 与节 庆 、 有 关 自然 界 和 宇 宙 的 民
负 着 其 应 有 的 社 会 使 命 与 民族 责 任 。 的学 术 力量 。 从 文化 史学 、
间传 统知识 和实践 、 传 统 手 工艺 技 能 等 以及 与 上 述 传统 文化表 现形式 相关 的文化 空间 。长调 、 呼麦 、 马 头琴 等属 于非物质 文 化 遗产 中 的 民间音 乐 , 作 为 蒙
时 结 合 少 数 民族 地 域 特 色 和 蒙 古 族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需 求, 在蒙汉 音乐教 育 中开设蒙 古音乐 史 、 少 数 民族音 乐 文化 、 民族音乐 欣赏 等理论基 础课 , 尤其 是在 技巧 教学中, 长调、 呼麦 、 马 头琴 、 四胡 、 三 弦等 专 业 教学
化 部 批 准 为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联 合 国 《 保 护
非 物质文化 遗产公 约》 在 保护 措 施条 款 中对 “ 传承” 加 上 了“ 特 别 通 过 正 规 和 非 正 规 教 育 ”的 限 定 说 明 ,
作 为正规 教 育 的 学 校教 育 是 非 遗 传 承 的 生 力 军 之
理论研 究方 面为 “ 非遗 ” 保 护 提 供 意 识 形 态 支 撑 2 0 0 9年 3月 1 8日, 经 自治 区 政 府 批 准 , 文 化厅 组 建 的内蒙古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中心 , 正 式 挂牌

品味艺术馨香 传承国之瑰宝——高校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品味艺术馨香 传承国之瑰宝——高校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程 中 、 载 着 一 个 民族 或 族 群 文 化 生命 密码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正 呈 日渐 消 亡 之 势 . 其 中就 包含 着许 多原 生 承 这

珥 Biblioteka 态 的 中 国传 统 音 乐 。在 全 世 界 越 来 越 重 视 对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传 承 的 呼 声之 下 , 负 着 艺 术 文 化 传播 职 责 肩
挖 掘 、 理 和 保 护 我 国各 民族 、 地 域 丰 富 的音 乐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整 各
非物质 文化 遗产又称无 形文化遗 产 , 是指被 各社 区 、 群体 ,
有 时 为 个 人 , 为 其 文化 遗 产 组 成 部 分 的 各 种 社 会 实践 、 念 表 视 观
产 工作 与 日常专业教 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担 当起音乐类 非遗 保 护者方 面切切实实地起到一定 的作用 。
的世 界 , 向往 先 进 的 文 化 , 唱 民 歌 的 人 年 龄 大 多 在 4 会 O岁 以 上 ,
3 0岁 以下歌手较 少见 , 随着一 位老艺 人的故 去 , 随之 消失 的可 能就是一个 民族音乐 的“ 博物馆 ” 。高 校具有传授 知识 、 承文 传 化、 弘扬道义的职责 , 历史的演变发展使其逐渐形成 了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学 术氛 围 , 在人才培养 、 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 等多个方 面具有 独到的优 势和潜力。① Ⅱ 高等院校加入进来 , 女果 利用丰富 的办学 资源和有 效的教育平 台培养更多年轻人 ,更 有利于我们 的民族 音乐 文化 一代 一代传承下去 。如新疆艺术学 院开办了新 疆十二木卡姆班 ,贵州大学办 了侗族大歌班 ,内蒙古办 了长调 班、 马头琴班 , 教育传 承实践都卓有成效 。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达斡尔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是达斡尔族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包括达斡尔族的传统歌曲、舞蹈、器乐等形式。

这些音乐作品多以宗教、生活、传统节日等主题为基础,通过特定的歌曲和舞蹈表现出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非遗类音乐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人对此产生了较少的兴趣和了解。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传承机构的支持,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校应作为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传播平台。

在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高校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 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可以在音乐学院或文化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培养专业人才,提高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能力。

3. 组织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活动中,如开展传统歌曲和舞蹈表演、举办音乐大赛等,增强学生对非遗类音乐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4. 开展传统节日活动:高校可以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达斡尔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 建立合作交流机制:高校可以与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团体、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开展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

而当代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与创新,对于其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当代音乐作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状出发,探讨相关对策,希望能够为保护当代音乐类非遗贡献一份力量。

1. 缺乏专业性保护当代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持与领导。

目前国内对于当代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机构比较缺乏,缺乏专业性的专家才能。

3. 需求量不足当代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困境。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娱乐需求的变化,当代音乐类非遗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导致传承的困境。

二、对策探索1. 建立专业保护机构为了解决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状,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承担这一重任。

通过招聘专业人士、培训相关人才,使得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专业化支持。

2. 加强非遗教育面对传承困难的现状,可以通过加强非遗教育,推广传统音乐文化,提高现代青年对当代音乐的认识和接受度。

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设非遗传承课程,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3. 创新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为了提高当代音乐类非遗的需求量,可以通过创新的手段来挖掘和发展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

可以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开发新的音乐作品,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4. 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专项基金,为当代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保障。

三、结语当代音乐类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的探索,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代音乐类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座谈会等活动,向公众介绍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2.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的机制。

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3. 加强非遗文化的教育。

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开设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4. 加强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收集和整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5. 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6. 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通过旅游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展示非遗文化。

7. 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非遗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8. 加强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权益,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法律保护。

9. 激发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热情和责任感。

通过表彰和奖励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10. 加强非遗文化的市场推广。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广非遗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加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措施,才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艺术形式。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音乐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音乐表演、乐器制作、音乐传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问题1. 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严重的失传风险。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许多古老的音乐文化正在逐渐失去传承者和受众,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2. 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受到冲击。

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需求的挑战,一些传统音乐表演形式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

3.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

4. 大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不足。

由于受教育水平、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大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导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关注不足。

2. 增加对音乐非遗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增加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提高大众对音乐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3. 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

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和团体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传统音乐传承者和爱好者。

4. 发展创新音乐表演形式。

在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创新音乐表演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当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传统音乐从业者和广大公众都加大对音乐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才能将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传承和创新传统音乐文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引言音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探讨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二、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1. 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保持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些音乐传统经过千百年的积累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通过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和珍惜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

2.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学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国家认同。

3. 通过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形式、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让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三、学校音乐教育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1. 创新是推动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审美。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音乐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虽然宝贵,但有时候过于古老和陈旧,难以吸引现代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通过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为学校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3. 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的趋势,音乐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可以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高校作为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音乐教育也开始从纯学理的教学转向更加注重文化意义的传承。

本文就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出发,探讨高校音乐教育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来传承与发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广泛的知识、实践、表现形式、技艺及其相关的工具、器物、场所和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文化传统、仪式、节庆、表演艺术、口头文学和传统医学等非物质文化现象(袁其亨,2007)。

其具有显著的本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人类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和最易受侵蚀的部分。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传授音乐表演、作曲等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

然而,在目的性的追求中,高校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使得学生的音乐技能虽然得到了提高,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却不够深入。

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教学内容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以传承文化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民族音乐、传统器乐演奏、民间歌曲传唱等,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文化的传承有更深刻的了解,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二)建立文化传承平台高校音乐教育是建立文化传承平台的理想载体,可以通过校内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如校园音乐节、文化展览等,创造学生和社会群众互动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从而为文化传承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强化实践环节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意识,如组织学生去实地调研、采访艺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以实现音乐、文化、人文、自然互动式结合。

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研究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正面临着多种风险。

首先,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河北许多地区已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次,现代电子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市场营销上受挤占,变得日益边缘化。

这些原因都让河北音乐类“非遗”难以为继。

二、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为了让河北音乐类“非遗”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河北音乐类“非遗”可以借助先进的音视频技术,将表演形式数字化,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遗产。

同时,新技术手段的加入还可以提升表演的艺术效果,让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环境中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2、拓展舞台和市场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多在传统场所进行表演,有时因为场地、场馆的限制而难以面向更广范围的观众和市场。

因此,可以通过拓展表演场所和市场,增加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和普及性。

比如,将一些非遗文化表演搬到公共场所,如商场里、街头、广场上进行演出。

又如,发起文化艺术活动,邀请城市中各个社区的居民前来欣赏,从而增加表演的接受度和知名度。

3、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形式传统表演形式面临转型和创新的需要。

河北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中虽然要保证原始性,但也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表演方式和形式。

比如,可以从节目灯光、音效、吸引人的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让表演更具创意和娱乐性。

三、结论综上所述,河北音乐类“非遗”在当代社会中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拓展表演场所和市场,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形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发展。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也能够更好的推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美妙的艺术形式。

民间舞蹈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民间舞蹈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民间舞蹈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民间舞蹈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民间舞蹈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1. 资源整合,完善教学内容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民间舞蹈资源,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收集整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形式,增强传承的内涵和深度。

2. 强化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操作民间舞蹈的传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

高校音乐舞蹈教学应该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练习和表演,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民间舞蹈的魅力和韵味。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和发扬。

3. 培养专业人才,传承创新并重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民间舞蹈的专业人才,让他们具备丰富的舞蹈素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创新,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只有传承和创新并重,才能让民间舞蹈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1. 开设相关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在高校音乐舞蹈教学中,应该开设相关的民间舞蹈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民间舞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际能力高校音乐舞蹈教学应该组织学生参与民间舞蹈的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和表现水平。

通过参加舞蹈比赛、演出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增强对民间舞蹈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3. 进行研究探索,促进学术交流高校音乐舞蹈教学应该进行对民间舞蹈的研究探索,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如何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如何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如何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传统音乐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和智慧。

传统音乐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传统音乐正面临着被遗忘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探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传统音乐的传承1. 传统音乐的价值传统音乐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对于维护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民族的情感、价值和智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与培养为了传承传统音乐,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应该加强音乐课程中传统音乐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演奏,培养新一代的传统音乐人才。

3. 传统音乐团体与传承人才传统音乐团体和传统音乐家们是传承与弘扬传统音乐的重要力量。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统音乐团体的演出和传统音乐家的创作,提供场所和机会,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二、传统音乐的创新1. 跨界融合传统音乐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来实现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合。

这种跨界融合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传统音乐的影响力。

2. 科技应用科技的发展为传统音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利用先进的音乐制作软件和设备,可以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传统与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

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1.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法律保护工作,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护传统音乐的著作权和演出权益,打击侵权行为。

2. 举办传统音乐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传统音乐活动,如音乐节、音乐比赛等,增加传统音乐的曝光度,提升公众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与欣赏度。

3. 增加传统音乐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传统音乐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传统音乐的档案和数据库,为研究和传承传统音乐提供有力支持。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应对策略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意识要想有效传承和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严峻的挑战,首先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文化展览、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表演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和宣传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公众重视和关注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方式,传授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艺,激发公众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提高公众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传承机制,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传承机构和专家团队,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指导和支持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

还可以通过传统音乐文化节、传统音乐文化展示、传统音乐文化比赛等活动,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培养一大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确保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三、创新传统音乐文化表现形式,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创新传统音乐文化表现形式,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创作现代音乐作品,使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更广泛的观赏和传播群体,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还可以通过开发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推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旅游和文化产品,拓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和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音乐文化。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开展音乐文化合作项目,促进各国和地区之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共享和交流,丰富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推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当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音乐文化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

一些传统音乐表演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承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而与此一些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但忽略传承的音乐文化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亟需重视和加强。

针对目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应当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保护。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各地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和保护,并建立档案,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对那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但被忽视的音乐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

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应当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学,传授传统音乐技艺和文化内涵,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爱好者。

可以建立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中心或培训班,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传媒渠道,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推广,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音乐文化,从而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积极探索新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可以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以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事业。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要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意识到每个文化群体的音乐传统的独特性和宝贵性。

我们需要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记录工作,系统地整理和保护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源。

要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关注音乐传统的传承和教育。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口传为主,现场性和即兴演奏的特点使得传承和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建立起以传统音乐大师为核心的传承系统和教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传统音乐,培养出一批具备传承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要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迫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实用性和经济效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边缘化或商业化。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使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教育课程中增加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工具推广传统音乐。

要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音乐的特点是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和意义。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起多边、跨界的合作机制,共同保护和传承全球范围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色,关注音乐传统的传承和教育,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传承,让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永远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非遗元素如何融入教学内容。

强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以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

面对挑战,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使高校音乐教育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非遗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教学内容、音乐教育质量、挑战、发展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关键环节,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音乐教育,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非遗元素如何融入音乐教学内容,探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可行方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从而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域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1. 引言1.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通过口头、视听等方式传承的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音乐表现形式和传统习俗。

这些遗产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多种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传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传统风俗和生活方式,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播。

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传统的完整性和纯正性,同时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后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传承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维护。

2. 正文2.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记录和收集传统音乐的资料、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研究和调查以了解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专业人才从事音乐保护和传承工作等。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达斡尔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近年来,随着各地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和发展,非遗类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也愈加重要。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达斡尔族,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其中音乐文化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角度出发,探讨该类文化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其传承与保护工作。

达斡尔族音乐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经过多年的传承,已成为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音乐文化被广泛定义为“包括歌曲、器乐和舞蹈等表现形式”,在其中,达斡尔族歌曲和器乐的表现形式最为典型。

其中,达斡尔族歌曲以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歌词深刻而著称;而达斡尔族器乐则以冷艳飘逸、高妙淳厚、形式自由等特点著称。

在传承与保护方面,达斡尔族官方将重点放在非遗类表演艺术上。

2006年,达斡尔族的“黑天鹅歌舞团”就成功地将达斡尔族歌曲、器乐以及舞蹈结合到一起,并推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民间组织如达斡尔族文艺协会和正在筹建的乐器协会也在积极地进行非遗类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尤其重要。

针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承与保护。

1. 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为了保证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在高校中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

这些专业或课程可以涉及静态文艺、舞蹈、乐器制作和民族音乐的研究等,通过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招生,可以培养更多的有志于发展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事业的人才。

2. 举办文化活动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可以举办达斡尔族文化节、音乐会、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文化,并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挖掘其中的内涵。

3. 建立专门机构高校可以建立相关的专门机构,来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音乐文化。

例如,可以开办民族文化学院、传统文化研究所等机构,通过调集专家教授,进行学术研究和非遗类文化保护工作。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研究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之后,我国已经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延续的重要性。

笔者将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与学生艺术培养结合的观点。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首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定的民族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只代表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特殊的礼仪节庆活动等等。

我们要在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尊重其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体现每个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性。

其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定性。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经一定时期形成的特有艺术文化传统,更具有世代传承的特殊性,在全国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确定性,尊重传承人的意见。

第三,具有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由老一辈人在认可的情况下教授。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只是在表演艺术上,在老一辈人传承过程中更注重对其人格塑造、社会礼仪规范等等多方面的教育。

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更体现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

首先,体现在传承人老龄化且生活状况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急需档案部门对他们进行立档保护, ,老龄化现象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一旦人亡艺绝,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弥补的损失。

2011年,9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高腔传承人严邦镇与世长辞,由于无人传承,西安高腔随之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锦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但同样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需有责任感、紧迫感与使命感,并在传承与发展这一问题上做出切实行动。

【关键词】音乐非遗传承探讨实践
福建漳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根植于深厚肥沃土壤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锦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人们审美的转变,漳州锦歌没有得到青年观众的喜欢,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命运一样正面临危机,甚至濒临失传。

虽然社会各界一直对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进行着广泛的探讨
和实践,政府对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着积极的、新的有益尝试,文化馆、中小学、民间艺人等都在进行研究与普及,但真正坚持并研究得深入的人并不多。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感、紧迫感与使命感,特别是高校传承与发展要有切实行动。

为此,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2007年以来,从教育保护、音乐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对高校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

一、教育保护
1.高校音乐专业传承环节的设置
(1)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音乐专业的课程建设里,纳入教育环节中,成为专业的必修课授课环节。

学生通过选修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乐器,在乐器的学习实践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音乐形式。

其实,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除了人声就是乐器,在必修课里开设漳州锦歌的特色乐器有月琴、洞箫、南琶,还有打击乐四宝、拍板,特别是用喝功夫茶的小茶杯叠在一起,运用特殊的奏法产生奇特的音效,这些传统的奏法及丰富的弹唱技巧,看似简单,却能给学生带来无限乐趣,从而使其了解到本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多彩多姿,体会到本土音乐的韵味、节奏变化、旋律的丰富及即兴表演的高质量,这是传承的突破口之一。

(2)后续课程的设置。

传统乐器学习之后的后续课程设置上应多样安排,如,闽台闽南语民歌、闽南歌曲创作、地方戏曲音乐、闽台少数民族音乐、民间音乐采风,特别是学生的论文写作课,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田野考察、录像、录音、摄影、笔录等方式采集本土原汁原味音乐的第一手资料,感受本土音乐风格,发现和搜集闽南民间音乐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风俗、仪式。

在学生论文选题上大力提倡研究地方本土音乐和音乐教育活动,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经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采风整理,逐步完成对音乐遗产的存储和整理。

学生在“非遗”传统音乐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最终形成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环节。

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在6届的276篇
毕业论文中,选择对本土音乐研究的共有56篇,占毕业论文总篇数的 20.2%,并逐年增多。

2.音乐类“非遗”引入高校公共选修课
培养观众、普及推广是极为重要的,每个地区都有独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品种。

如,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在全校公共选修课《音乐鉴赏》中,不仅讲授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还专题介绍本土音乐“漳州锦歌”的来历、形成、兴盛、传承及音乐特色,学说闽南方言,观看由方言演唱的锦歌和学生对本土音乐采风拍的dv。

当看到年轻人上课时双眼发光,感到他们的享受、喜悦和感动,特别是看到自己学校学生演出的场景更觉亲切。

因此,通过这一形式让在校学生在欣赏课上认识乡土音乐“锦歌”,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兴趣,集聚人气,培养观众,扩大影响,也培养了直接和间接的爱好者和追随者,这是活态形式传承之一,也是把锦歌引进高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坚持传统,不是固守老法,因为时代在前进,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从音乐上创新、改进演唱形式、对服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乐上的创新
(1)自觉地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

可以说,离开本剧种的音乐母汁,任何音乐形式都将失去其灵魂和价值。

在创作时努力将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音乐观念有机融合,尽量发扬锦歌的特点
与优势,同时将现代音乐创作技巧,如主题音调贯穿发展、复调、和声、对比、模仿等技法加以综合运用等,只要是有利于锦歌音乐继承和创新的因素,都兼收并蓄,巧妙用之。

(2)传统的创新,创新的传统。

许多在锦歌的曲牌基础上通过“创新”的唱腔,保留住了浓郁的“传统风味”,使唱腔有“传统风味”,但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曲牌,就是在创作中将传统音乐思维与现代音乐观念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活力,保证创新不失法度,促使锦歌在“创新求变”中获得迅速发展。

(3)创作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化。

用新的形式演绎漳州锦歌,西洋音乐讲究乐器之间的和谐,也讲究音乐个性的张扬,尝试西为中用,将西方的东西用到锦歌音乐中,重视从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运用乐器表现性能、音域、音区特色及演奏技巧,将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在乐器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如,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创作及编排的作品锦歌弹唱《寻租》获福建省2009年艺术院校文艺调演二等奖,2010年“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鄞州赛区比赛”节目入围奖。

这些作品充分利用传统音乐资源,以其主题发展改编,将传统音乐韵律与时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在原有的基调上进行新的音乐设计,创作出具有地方色彩的、广大师生喜爱的新锦歌作品,体现了既继承又创造性地发扬锦歌音乐的优良传统,也顺应了音乐创作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趋势。

2.演唱形式的改进
传统的锦歌演唱形式包括:(1)走唱,是锦歌的最原始形式,演
唱者手持月琴,自弹自唱,也可双人齐唱;(2)坐唱,坐唱或对唱,加有伴奏乐器;(3)歌仔阵,边走边唱,除演唱者还外加有锣鼓和笛管,演唱者身挎乐器吊,随队行走,这样的形式为“出阵”;(4)表演唱,是坐唱发展而来,把说唱内容戏剧化处理,由演员上台表演,乐队伴奏。

在这些传统演唱形式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运用坐、走、出阵等形式的基础上,还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演员形体动作的过程中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通过形式的创新使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有更好的体现。

3.唯美的演出服装设计
服装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体现演出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时尚是当代大学生新的审美追求,追新求异是大学生的天性,为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要求,对服装设计应要求唯美、亮丽,既时尚又有浓郁的传统风格,能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和利于表演、符合演出风格。

因此,服装设计是需要用心的,演员一出场就应让人眼前一亮,获得美感,舞台上的美感动了观众,自然也能让观众有想要进一步了解设计服装的意念,这就是教学想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三、学术研究的无悔坚持
学术研究是重要的,与教育保护、创新构成一个整体工程。

高校教师必须是身体力行,在学术研究上做到无怨无悔地坚持。

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全体教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用很大力度打造艺术系的亮点工程,2007年以来,在高校传承非物质
文化遗产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b类社科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共9项,还有出版专著一部,专著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漳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作品获省百花文艺二等奖,获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学会论文奖。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职责。

近年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一要做好高校传承;二是坚持传统与创新;三是坚持学术上的研究。

继承与创新应是高师音乐教育任重道远的任务,大学人才集中、学科齐全,思想活跃且具有雄厚的理论储备,在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创造上有巨大优势,应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共同努力做好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青年人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使其更好地保存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郭立红,福建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
马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