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共38张PPT)
![专题一:先秦、秦汉时期(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46160aee06eff9aef807b8.png)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 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 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专题一 -先秦、秦汉时期
考纲明示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科技文学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就;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 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 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 “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 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https://img.taocdn.com/s3/m/9bf4265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c.png)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
3.表现: 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 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间无夜名之征。犬不 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男者耕耘于野。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对政治秩序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对学术文化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 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 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
总之,西周末至春秋前期,王室政权降落到强大诸侯;春秋后期,诸侯争权又降落到卿大夫之家。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二、秦汉时期的科技:
2.文字: 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隶书。汉代楷书形成(钟繇)
3.文学: 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
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和《上林赋》。 4.史学:《史记》、《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 司马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 班固 5.绘画:秦汉时期,门类的丰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绘画艺术代表作 :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6.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形成于东汉: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 。冲击 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6b431df111f18583d05af9.png)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
![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https://img.taocdn.com/s3/m/66b33dbcdd36a32d737581af.png)
(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遵义会议的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的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东方主战场(1)太平洋成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抗战胜利的意义(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推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
(2)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
7.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8.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际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https://img.taocdn.com/s3/m/25efb3f95ef7ba0d4a733b97.png)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历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文化
![历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584b466e518964bcf847c97.png)
4.农学的发展—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氾胜之书》,中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农 学专著。原书已佚,石声汉先生在前人基 础上辑得3 500余字,分101条。氾胜之,汉
成帝时任议郎,是一位有经验的农学家,他根据 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 生产方法。他的最大贡献是总结出了著名的区种 法。
2、东汉前期王充:《论衡》
唯物思想。
他认为:
1、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 种客观的物质 2、三反对: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 鬼;反对厚葬 “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秦汉思想 特点: 儒学神秘化、官方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一种自 然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喜怒哀乐, 也不会通过灾祸来警告人。他还认为, 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 现象,并非天降灾祸。王充批判迷信 鬼神的思想说,人死了,形体腐朽, 血脉枯竭,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 着消亡,不会变成鬼。世界上根本没 有鬼神存在。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 充根据科学知识,有利地提出无神论 的观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 二、哲学和宗教
三、史学和文学艺术
四、社会生活与风俗 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秦汉文化的原因和特点
繁 荣 原 因 特 点
1 秦汉大一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 3 中外交流活跃 4 先秦文化的基础
1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 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4 气度不凡,气势宏伟,充满自信
在园艺生产方面,秦汉时期创造了蔬 菜瓜果的温室栽培技术,发明了瓜果 套作法、嫁接法、移植法等,特别是 东汉时期的双季稻栽培技术,更是水 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突出进步。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6a5442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3.png)
生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产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力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021版高考历史(人教版通史)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一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df59aeea98271fe900ef983.png)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精神? (2)史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试答:
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3)整编文献:《诗》《书》《礼》《易》《春秋》等
儒家
(1)政治:①“仁政”;②提出了“__君_轻__民_贵_____”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伦理:主张“性本善”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
(1)政治:①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②“君舟民水”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 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 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提示】 (1)图一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 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 的精神。图二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 (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2)政治和伦理相结合。 (3)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 (4)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二.3秦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新)
![二.3秦汉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新)](https://img.taocdn.com/s3/m/72826373c8d376eeafaa3140.png)
练出高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1
2
3
4
6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 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文化专制 & 神学倾向
(4)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评
积 极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价
消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极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
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思考: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黄老之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根本原因: 形势变化: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篆书尚圆,隶书尚方 篆书竖长,隶书扁方 篆书笔画粗细如一像铁丝,隶书一波三折像雁尾
(9)、艺术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整体表现了秦朝军阵的雄 伟气势,个体形象写实传神,是中国雕塑艺术的 精品。
绘画:艺术丰富多彩,有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 画像石,画像砖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 帛画,描绘细致,色彩绚烂,汉代艺术精品。
第03讲+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精梳精讲】2024年高考大一轮精品复习课(统编版)
![第03讲+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精梳精讲】2024年高考大一轮精品复习课(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7f273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1.png)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02 战 国 变 法 运 动
唯物史观——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 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 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老子 —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知识点: 02 百 家 争 鸣
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新兴的_____阶层崛起。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知识点:
03 春 秋 时 期 ,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宗 法 血 缘 关 系 的 瓦 解 , 贵 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 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04 官 员 选 拔 : 西 周 至 春 秋 的 世 官 制 是 官 位 世 袭 的 制 度 , 贵 族 世 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 强 , 纷 纷 鼓 励 举 荐 有 才 能 的 人 为 官 , 或 依 据 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45fd8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1.png)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起源多元,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学的创立: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3.道家的产生: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揭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春秋战国思想的大变革(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6.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提倡“三纲五常”、遵循孝道,提供了封建社会的处世标准。
7.儒学的官方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标志着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重点1先秦、秦汉时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史料“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1单元第1课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f1fa17f705cc175427090d.png)
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一、先秦时期1.政治: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后,阶级分化加剧,国家产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
从夏商到西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到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瓦解。
2.经济: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秦汉时期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1课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1)典型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①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②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认识、评价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2.新石器时代(1)文化遗存地早期(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晚期(距今约5 000年)域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基本特征: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基本特征:以黑陶为代表器物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良渚文化共同特征: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其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下面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的6件(套)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据此探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2)社会发展①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
![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de24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f.png)
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上有很多创新,也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以下是对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的1000字总结: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秦朝是历史上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建立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政治的先河。
秦朝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集权主义、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的规范性。
在政权形式上,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地方设立了郡和县,设立官署、设立郡守、县令来管理,并实行任命制,这种县官制度保障了秦朝政治的集权性。
在法律上,秦朝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制度,例如泾渭分明的赏罚制度,明文化的律令制度等等。
这些法律制度的实行,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对封建制度的建立、统一货币的实行、统一商贸制度的规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源于法家思想的倡导。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主张强调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通过法律的严明和现实的利益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强化政治的权力集中,并通过法律的约束保证政权的合法性。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的国策,并基本上影响了后来的汉朝。
秦朝的政治思想对汉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以刘邦为首,在秦朝的基础上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治制度,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更加强调礼法的制定与执行,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与先秦时期不同的思潮和学派,如儒家学说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与这些思想相对立的一些异见学派的兴起。
儒家学说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流派,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对汉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考试制度和士人的儒学教育也成为了汉朝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则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反对权力集中和法律束缚。
尽管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但道家的自然观念和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汉朝的士人和文人产生了影响。
高中历史统编(2020)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完美版)
![高中历史统编(2020)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eba7a2763231126edb11ca.png)
附送教师精彩课堂用语(不需要可自行删除)(听说读问写)☆☆☆☆☆☆☆☆☆☆听☆☆☆☆☆☆☆☆☆☆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说☆☆☆☆☆☆☆☆☆☆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
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
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
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读☆☆☆☆☆☆☆☆☆☆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试卷(含答案解析)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7e8cd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e.png)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单选题1.(2018·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3.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4.《史记》载“(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与这一典故反映的治国理念相一致的学派是()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5.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的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A. “非攻”B. “无为”C. “齐物”D. “严刑”6.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周礼”()A. 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 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C. 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D. 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7.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A. “天行有常”B. “小国寡民”C. “以自苦为极”D. “富贵不能淫”8.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A. 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B. 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 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D. 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9.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8c85702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2.png)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国古代社会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先秦、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有助于形成中国古代思想的不同层次和精神,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思想。
一、先秦思想流派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大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思想流派之一,主要以孔子为代表。
它强调“仁义礼智”,强调以礼以德来制约人的行为,认为“仁者智也”,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思想则以老子为代表,强调“自然”,反对“以物立人”,主张“道法自然,尊仁爱礼”;法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则是实用派的思想,强调法制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王”。
二、春秋战国思想流派春秋战国思想流派有墨子思想、佛家思想和纵横家、荀子等思想流派。
其中,墨子思想以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为代表,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仁义礼智”,强调“以德服人”;而佛家思想则以佛教作为核心,强调“自然道”,主张“义利两全”,强调“以善服人”;纵横家思想则以荀子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为代表,强调“以政服人”,主张“以利治国”、“以政让义”,强调“以政统天下”。
三、秦汉时代思想流派秦汉时代的思想流派有属实思想、殷商思想和宋明理学等。
其中,属实思想以秦汉时期的属实学派为代表,强调“精明”,主张“多经少法”,强调“以智治国”;殷商思想则以殷商、周朝时期的殷商文化为代表,讲求婚嫁、家族礼仪、宗法制度等,强调“以礼服人”;宋明理学则以宋明理学家为代表,强调“无为”,主张“以德服人”,强调“以道治国”。
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属实思想、殷商思想和宋明理学等,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形成了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更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柱,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684bf41711cc7930b7160e.png)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教案
![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0a41d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2.png)
《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教案》导言: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创性的时期,它的开创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秦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革,形成了许多新的制度和思想。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秦汉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风貌和趋向,这些新的风貌和趋向,既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又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教训。
本篇教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的研究,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
教案的内容涵盖了秦汉两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思想风貌,并特别分析了秦汉时期的统一思想和法家思想两个方面。
教案旨在从多维度、多角度来阐述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与作用1.秦初政治——“严法统一,暴戾不择”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国诞生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时期。
秦初政治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严法统一,暴戾不择” 。
这种政治形式为后来的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2.秦朝政治——强化中央集权秦朝政治的特点是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分利用了法家思想,处理复杂情况更为有效。
它的政治调整是基于法家意见的政治调整,因此,政治制度的实现很快走上了正常道路。
3.汉朝政治——德辉中兴汉朝政治的特点是以“德辉中兴”为主,将过去严刑峻法的做法转变为“教化保民”的做法。
这种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和谐性和普及性。
汉朝政治的中心是皇帝,而不是“一言堂”,因此汉朝的政治制度比秦朝更趋于民主化。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思想1.秦朝文化——名利主义占主导秦朝文化的特点是它是由商人、贵族、神职人员等各种层次的人们所构成的,这种社会构成为名利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秦朝文化由于不受文人的高级表达所考虑,因此基本上流行的都是一些短促敏捷的文章。
2.汉朝文化——儒家思想再度兴起汉朝文化则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并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的恢复及创新的思想,为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
第1部分 板块1 步骤2 阶段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第1部分 板块1 步骤2 阶段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c14a4c6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a.png)
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秦汉(前221—220年)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上:中华文明从八方雄起到家国同构,国家治理从争霸变革到天下一统。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经济上: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土地私有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西汉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3)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统,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文化灿烂,从商周多彩至秦汉而初盛。
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产生,春秋战国出现德治与法治之争、“百家争鸣”的现象。
秦朝“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西汉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佛教传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4)民族关系上: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秦汉时期从设郡管理到开拓疆域。
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先秦时期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
(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2 / 222 / 22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老子和孔子都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区别。
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三、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⑥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特别提示甲骨文使我国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3.绘画: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2 / 22(1)《诗经》a.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b.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风的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c.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a.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⑧浪漫主义风格。
b.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c.影响:楚辞又称“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
四、孔子(△选修4)1.生平:春秋时期鲁国人,少年立志学习礼乐,献身文教,从政生涯昙花一现。
2.基本思想(1)“礼”a.尊尊: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中最重要的是⑨尊君。
b.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其中强调子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恭敬。
c.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⑩贵贱有序。
d.“正名”: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2)“仁”a.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
b.行“忠恕”之道,即人要尽己为人。
(3)礼与仁结合:孔子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历史贡献(1)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出现“学在民间”的局面。
(2)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 / 22(3)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探究点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特点◆史料实证史料1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为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史料2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史料解释(1)史料1主要说明了“士”阶层的崛起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其中“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通称。
(2)史料2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说明“百家争鸣”局面中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提示基本条件: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
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2)根据史料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 / 22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史论归纳“百家争鸣”的含义、特点、实质和评价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4.评价(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这一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探究点二传统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史料实证史料1 我无为,而①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2 / 22史料2 “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史料3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④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史料4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⑤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史料解释(1)解读史料1的关键是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老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①指民众的自我教化、觉悟。
(2)根据史料2可得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结合史料2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②指出了“礼”的要求。
③体现了孔子“德政”的主张。
(3)解读史料3应首先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史料的关键语句,如“施仁政于民”“修其孝悌忠信”和“仁者无敌”,然后提炼孟子的观点。
④强调道德的作用。
(4)史料4引自《韩非子》。
⑤说明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史料运用(1)史料1体现了道家怎样的治国思想?提示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 / 22(2)根据史料2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提示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
(3)史料3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进行简要阐释。
提示“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体现了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
(4)史料4体现了韩非子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持什么观点?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反对儒家的仁爱思想。
主张通过“严刑重罚”来维护统治。
(5)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儒家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的主张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点、联系及区别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