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困境-抗争与屈从
别里科夫形象分析
别⾥科夫形象分析⼀、⽣存状态的绝望化俄罗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舍斯托夫说过:“契诃夫是绝望的歌唱家。
契诃夫在⾃⼰差不多25年的⽂学⽣涯中百折不挠、乏味单调地仅仅作了⼀件事:那就是不惜⽤任何⽅式去扼杀⼈类的希望。
”①舍斯托夫从宗教⽂化意义的⾓度来认定契诃夫创作的价值,我们倒不见得认同,但是,它确实敏锐地发现了契诃夫笔下众多⼈物形象所具有的毫⽆希望、⽆所作为的⽣存状态。
这些⽂学形象中,别⾥科夫尤其显得阴郁衰颓、萎靡绝望。
别⾥科夫的⼝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来”,他⾃始⾄终处在⼀种永恒的⽆法摆脱、拂之不去的焦虑状态,“现实⽣活刺激他,惊吓他,⽼是闹得他六神⽆主”,“通宵做恶梦”。
萦绕在这个侏儒化了的⼩⼈物⼼头的始终是浓重的让⼈喘不过⽓来的恐怖。
就连通常意义上⼈们对爱情婚姻⽣活的美好诉求,在他这⾥也变成了深重的忧患,“结婚的决定对他起了像害病⼀样的影响”,“他时时刻刻在估量将来的义务和责任”,⼈在这个世界上赖以⽣存下去的对未来的理想和憧憬都已荡然⽆存,婚姻不再是甜蜜的美好的,⽽是被涂抹了⼀层令⼈窒息、难以忍受的灰暗⾊彩。
漫画事件之后,“他⽼是⼼神不定的搓⼿,打哆嗦”,喋喋不休的说“我⼼⾥沉重得很”,这就预⽰着和华连卡马马虎虎结婚的希望也要落空了。
后来,看见华连卡骑⾃⾏车,他竟然觉得这是伤风败俗,会让别⼈背地⾥耻笑,会“闹出什么乱⼦”。
契诃夫作为了不起的叙述者,在故事按照⾃⾝内在逻辑发展的同时,借中学教师布尔⾦之⼝对事件的价值指向做出了卓有成效的⼲预,从作家的⾃我意识出发,从⾃⼰对时代特征的敏锐理解出发,揭⽰了⼗九世纪后期沙皇专制制度下俄罗斯⼈的颓废绝望⼼理,指出⼈们看不到丝毫亮光,彻底丧失希望的存在境遇。
⼈物形象的苍冷阴郁是令⼈⽑⾻悚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别⾥科夫作为⼀个⽂学符号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喻指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的⽣存困境。
⼆、屈从权⼒的受虐性在《逃避⾃由》⼀书中,西⽅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对⼈的异化的⼼理机制进⾏过深⼊阐释,指出⼈在⼀定的⽣存境遇中有可能产⽣逃避⾃由的⼼理冲动,也就是“想要放弃个⼈独⽴的冲动”,⽽逃避⾃由的基本途径是与某种权威或组织机构认同。
市场生存必备的9种能力
市场生存必备的9种能力、9种手段、9种心态市场生存必备的九种能力挑战生存的能力善于在现实中寻找答案1、摆正心态,敢于面对现实的能力对于那些不停地抱怨现实恶劣的人来说,不能称心如意的现实,就如同生活的牢笼,既束缚手脚,又束缚身心,因此常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成为懦弱者;而那些真正成大事的人,则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就叫强者!在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成大事的经验:适应现实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灵活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如果你能改变观念,适时而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自下而上须臾离不开现实,随着现实的变化,我们必须随之调整自己的观念、思想、行动及目标。
这是生存的必须。
如果我们有办法来改变现实,使之适合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2、让你拥有过硬的自制能力自制,就是要克服欲望,不要因为有点压力就心里浮躁,遇到一点不称心的事就大发脾气。
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将无法控制别人。
一个人只要有成大事的目标,知道自己想要的,然后采取行动,告诉自己绝对不要放弃,成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假使你在途中遇上了麻烦或阻碍,你就去面对它、解决它、然后再继续前进,这样问题才不会愈积愈多。
你在一步步向上爬时,千万别对自己说“不”,因为“不”也许导致你决心的动摇,放弃你的目标,从而前功尽弃。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话的含义是说,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而是自身。
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压力,让压力在你面前屈服。
3、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能力一种抵触情绪的产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它对人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从诸多小事上体现出来。
我们应尽量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它不仅会给我们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而且在我们通往成功的路途上,不良情绪有时会成为绊脚石。
为了你的成功,你必须把情感装入理性之盒,你必须去适应别人,适应形势,不然的话,你注定成不了大事,注定会被淘汰。
生态视野下人类生存的困境及解救
情联系 ,邻里 互不 相识 ,缺乏温暖 、 关爱 、信任 。网络时代也是传统 文化消亡的时 代,电子书替代了经典书籍 ,键盘 打字替代传统的毛笔 字 ,儒家的礼让传统被置 于九霄之外 ,网络 时代是人 类精神危机的时 代 。除此之外 ,由于信息资源不平等 ,造 成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数字鸿沟 ,发达 国家凭本 国的信息及技术 的优 势对发展 中国家进行资 源掠夺 ,他们获得丰厚 的财 富进而把治理环境 的费用转嫁 到发展中国 家 ,奥康纳用 “ 水龙 头”和 “ 污水池 ”的形象 比喻 , 说 : “ 他 自然界 对 经济来说即是一个水龙 头 ,又是一个污水池 ,不过 , 个水龙头里 这 的水是可能被放干 的 , 这个 污水池也是可能破塞满 的。 自 界作为一 然 个水龙头已经或多或 少地被 资本化了 。水龙头成 了私人财产 ,污水池 成公共之物 。”这是生态殖 民主义 的做法 ,资本主义 国家把环 境问题 转 嫁给发展中国家 ,使发展 中国家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同时 ,民族 战
明 自己。在 机器扩大再生产 中,工 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人失去 了人 身 自由。高竞争的社会 ,造成 态失衡 ,环境污染正在不知 不觉向人类的心灵世 界迅速蔓延 , 成 为发生在人 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 , 成了权 利失控 ,社会失范 ,心 造 理失衡 ,行为失态。朱光潜说 : “ 肉体 有它的生活 ,心灵也应有它 的 生 活 ,肉体需要修养 ,心灵也不 能 ‘ 群谷 ’,肉体缺乏营养 ,必酿 成 饥 饿病死 ;心灵缺乏 营养 ,自然 也要干桔府化 。”当代社会科技文 明对人健 康心态的侵扰 ,物欲文化对 人的的心灵渠道的堵塞 ,商 品经 济对于人 的感情腐蚀 , “ 精神污染 ”成为超越国度 、民族 、阶级 ,成
红 科 技 2 1年第1期 2 0o 1 8
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作者:杨明贵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7期[摘要] 生存还是毁灭?道德理想彻底破灭之后的窦娥,同样遭遇到这一哈姆雷特式的自我拷问。
与其说窦娥出于孝道而甘愿屈招受死,不如说窦娥是以孝道的名义走向了死亡。
当残酷的生存困境已经剥夺了她生的希望,对道德的坚守也已经失去意义之后,死亡作为反抗生的绝望、挣脱生存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成了窦娥的一种带有自主性的人生选择。
[关键词] 《窦娥冤》;文化属性;生存困境;悲剧指向窦娥的死亡,是《窦娥冤》文本叙述中最具心理震撼效应的事件,这也从根本上铸就了这一文本的悲剧品格。
同时,我们只有通过客观地还原窦娥走向死亡之前的心路历程,才能对窦娥这一悲剧典型的悲剧内涵做出比较准确的阐释。
本文认为,死亡,是窦娥的自觉选择,也是她反抗生的绝望的唯一方式。
一、窦娥的文化属性痛苦和灾难,是窦娥短暂的一生始终无法挣脱的梦魇。
她三岁丧母,七岁以身抵债,十七岁完婚,当年丈夫就死去。
对于她来说,一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窦娥一出场的唱词,便表达了她内心极深的痛苦:“满腹闲愁,多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仙吕点绛唇她心中郁闷,愁苦万分,见花堕泪,望月伤怀,“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混江龙生活中除了一连串不幸所带来的心灵创伤与磨难,已没有任何属于她自己的欢乐可言。
窦娥就这样默默地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悲哀,苦苦地熬着光阴。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她这备受折磨的生命?窦娥和其他古代妇女一样,长期处于“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桎梏下,逐渐形成了顺从忍让,自轻自贱的心理特征。
她们很容易将现实苦难的根源归诸为“命定”,她们虔诚地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
窦娥相信命运:“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油葫芦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遭祸尤?”([天下乐我们看到,对命运的无奈和屈从,使得窦娥只能从宗教中去寻找精神安慰和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困境思考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困境思考现代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个体生存的焦虑与挣扎,现代文学打开了一扇窥视人性困境的窗口。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探讨其中所呈现出的人性困境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考。
一、《活着》中的人性困境思考余华的小说《活着》以荒诞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人性所面临的巨大考验。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在乱世中扑朔迷离,从家族衰落到个人苦难,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存的冲击。
福贵深陷其中的人性困境体现在他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转变上。
面对无尽的磨难,他不断追求生存的本能,他亲眼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被迫吃掉自己的儿子,甚至在生活的底层中沦为一条修路的苦力。
这种生存动物般的状态,暴露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矛盾和动荡。
然而,小说也让读者思考人性中的一种伦理选择。
作者通过福贵对待生活和亲情的坚守,以及他对乡村和家族的忠诚,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
当人性陷入困境时,善良和温情仍然能够支撑着人们,使人性在苦难中得以升华。
二、《1984》中的人性困境思考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关于权力控制与个体自由的反乌托邦小说,也是人性困境的一次强力思考。
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独裁极权社会“大哥体制”,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视角,展示了人性在权力面前所面临的重重困扰与绝望。
温斯顿作为一个普通人,被迫屈从于独裁政权的思想控制,他在这个世界里不得不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能选择说出符合党的宣传的谎言。
在这种专制的环境中,人性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与压抑,温斯顿逐渐感到内心的孤独和绝望。
然而,小说也在人性困境中寻找到一线希望。
温斯顿对于自由和真理的追求,代表了人性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他尽管知道最终注定会被迫臣服于政权,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良知。
这种对于真实的渴望和反抗体现了人性中的自由和尊严。
三、《飘》中的人性困境思考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一部战争与爱情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斯佳丽的形象,揭示了人性在战争和社会冲突中所面临的困境。
现实重轭下的苦难人生——沂蒙小调中的女性生存困境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二、世俗偏见对个体精神的无情戕害女性的生存困境,不仅是丧失自我,屈从家长意愿与家族利益,牺牲自我的权利与幸福。
同时还要面临着来自于整个现实社会的眼光与评价,终生陷于世俗伦理的泥潭无法自拔,也没有自我辩白的权利和机会。
《魂断望夫崖》中的梅清是一个心地善良、长相漂亮的下乡知青,她与高华两人志同道合,深深相爱。
就在她与高华共同憧憬美好未来时,不幸接踵而至。
她的父亲前来找寻,却不是源于慈父对亲女的牵挂,却是来胁迫她屈从自己。
原来,梅清自幼丧母,稍长成人,被亲父霸占。
梅清为躲避父亲,主动要求下乡,谁知父亲竟阴魂不散,以暴露两人的私情威胁梅清就范。
村长的光棍儿子金牛贪恋梅清美貌,不止一次强行占有。
为追求和高华的幸福未来,梅清忍辱偷生,强颜欢笑。
然而,当她与父亲的事情暴露之后,金牛的母亲因梅清不答应求亲而挟私报复,到村里各处散播谣言,败坏她的名声。
梅清成为笑料,走到哪里都是鄙夷的目光、恶毒的话语。
在沉重的世俗压力下,梅清苦苦支撑,寄希望于高华带自己脱离苦海,但最终的救命稻草也折断了——高华被父亲接回城,禁止与梅清交往。
极度痛苦中,梅清生下与高华的孩子。
金牛却穷追不舍,硬说孩子是自己的骨肉。
梅清病中日夜盼望高华,但高华赶到时,她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现代文明中的一切偏颇,一切过错,一切邪恶,都是因为女性天性的严重丧失,男人意志的恶意膨胀所造成的”。
[3]这样一个善良无辜的青年女性,最终死于现实的无情戕害,无论是亲父的长期占有抑或金牛的强行霸占,周围的人群并没有对她产生丝毫同情,反而本着社会舆论对于女性的偏见,一边倒地侮辱伤害她——被伤害的还要继续承受伤害。
这源于长期的男权社会形成的带有深刻偏见的传统舆论:一切的过错,女性最终成为祸首。
这种带有深刻女性歧视的世俗偏见始终维护男性权威,而置女性于罪恶深渊,世俗偏见是杀人不见血的无情刀剑。
三、道德良心对自由人生的羁绊女性虽然在现实社会中面临诸多不公平,但缺乏为自己追求幸福与权利的勇气与力量,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受到传统伦理的约束,一方面源于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
《活着》的演讲稿
《活着》的演讲稿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活着》。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该小说以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他的一生,展现了战乱年代对个人命运的摧残,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尊严的追求。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给我们提供了深思的空间和生活的启示。
小说以农民康家为中心展开,通过他一生经历的苦难描写了中国现代史的浩劫。
从康家富裕的家庭到贫穷的日子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社会大环境的恶化对一个家庭的巨大影响。
在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的夹击下,康家的成员相继离去,最终只剩下了康子健和养女。
接着,康子健的妻子也因为病去世,康子健成为一个孤独而贫穷的老人。
小说通过康子健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活着。
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痛苦,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康子健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坚定的意志。
他坚信生活会更好,他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保护家人,同时也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希望。
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让他能够坚持下来,最终战胜了命运的考验。
除了活着,小说也让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
在小说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的牺牲和生命的扼杀。
人们失去亲人,失去家园,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不能轻视,我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最后,小说也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不能失去尊严。
康子健虽然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屈辱和磨难,但他从未低头屈服于命运。
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尊严,绝不屈从于压力和利益的诱惑。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我们要有自己的底线和信仰,不为了一时的安逸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总而言之,《活着》是一部让我们思考生活的小说,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无奈,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珍惜生命,保持尊严。
苦难下的忍耐和反抗——论《灿烂千阳》中女性生存意识的觉醒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2020年2月20日Feb.202020第40卷第2期Vo1.40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2.013苦难下的忍耐和反抗——论《灿烂千阳》中女性生存意识的觉醒刘奥梦(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展示了当时阿富汗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这样的背景下的众生百态,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环境。
在作品中,作者不遗余力地展示了阿富汗女性的生存困境,即战火对女性的迫害以及男权至上对女性本能意识的压迫。
在到达了苦难的深渊之后,她们渐渐觉醒,最终,两位女主人公完成了从最初的忍耐到最后的反抗历程。
关键词:《灿烂千阳》;生存意识;女性中图分类号:1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853(2020)02-0034-02—、女性的生存处境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从事实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把握生存的观点。
事实性是人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可能性则指人超越本能。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处境……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
”⑴"2因此,生存意识可以理解成“处境意识和追求意义的结合”o 人永远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处境,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总是会被某种处境所局限,因此处境意识主要是指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即自然生存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本能的、惯性的反应;而追求意义是一种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生命活动以及社会的、精神的期待。
作者在小说中向我们展现了阿富汗女性普遍的生存困境,苦难是小说中女性人物生存世界的底色。
无情的战火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尤其是因战争导致的极度贫困更是将本就艰难的阿富汗人民推向了痛苦的深渊。
“微观权力”视野下的个体生存困境
他发 现人与人 之间在心理层 面上的关 系实际上是一种权 力 关 系 。品特早 期作品大多反 映的是人与人 之间 的权力 之争
及控 制与反控制之争。他的戏剧创作 大致可分 为三个 阶段 , 早期作 品被人 们称为 “ 威胁喜剧 ” , 中期作 品是 回忆剧 , 晚期
《 看管人 》 中共有 三个人物 , 阿斯顿 、 米克兄 弟和流浪汉 戴 维斯 , 剧中公寓本属 于米克 , 但 他让兄弟 阿斯 顿作为看管
等 。迈克 尔 ・ 毕林 顿就 曾阐述 过《 看管人 》 的主题是权力 , 是
控制与被控制 的关 系。 马丁 ・ 艾 斯林 提 出人们 围绕权力 , 为 行使权力 , 把语言 当做酷刑操 纵 。 他们 的分 析或缺 乏细节 描述 , 或仅仅是话 语与权力 的关 系 , 而通过进一步 分析可 以 发现品特早期 作品大多都充满了现代社会 的“ 微观权力” , 不 仅是 争夺话语权 , 人们也对生存空间进行 争夺 。 品特在其早期作品 中, 往往 以喜剧 的形式表现 出悲剧 的 思想 , 他想要表 现的就是威胁 , 人无时无地都处于威胁之 中, 世界本身 就充满 了暴力 , 暴力 就是控制 与屈从 的表现形式 , 实际是人 “ 微观权 力” 的体现 , 权力遍布世 界各 个角落 , 充斥
各 个个 体之 间 , 无 时不 在 , 也无 处不在 , 人们试 图 占有 控制 权, 占据 主导 地位 , 维持 自己的控制权 并破坏 他人 的控制 权。在福柯看来 , 人类社会 中到处充满权力关 系 , “ 权力深入 到社会 深层 ; 它们不是 固定在国家与公 民的关系 中 , 也不是 固定在阶级分野处 , 它们 不仅 在个人 、 肉体 、 行为举止 的层 面 复制 出一般 的法律 和政府 的形 式……它们确定 了无数 冲撞 点、 不稳定 中心 , 每一点都有可 能发生冲突 、 斗争 , 甚至发生
生存与羁绊——论《向北迁徙的季节》中苏丹的社会转型
c
i
e
t
s
edon
gh
gh
y.Ba
De
l
eu
z
e’
st
he
o
r
ft
hede
s
i
r
i
ngs
o
c
i
a
lf
o
rm,t
h
i
se
s
s
aya
r
st
ha
tt
hed
i
l
emmaf
a
c
edbySudane
s
es
t
emsf
r
omt
het
r
ans
G
yo
gue
f
o
rma
t
i
ono
fSudane
s
es
o
c
i
e
t
nt
het
r
欲望和欲望生产.土地即是欲望生产的源动力和
对象,欲望以土地的形式表达自身,因此记录欲望
是土地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或主要功能.
欲望的 鲜 活 的 人. 帕 特 里 夏 吉 西 (
Pa
t
r
i
c
i
a
Ge
e
s
ey)惊叹于叙述者与故土之间的深切羁绊,她
把远离故土的叙述 者 比 作 “扔 进 水 里 的 石 头”,而
娜非亲非故,霍丝娜的亡夫指定的监护人,也就是
叙述者 的 意 见. 作 为 构 成 社 会 机 器 的 部 件 和 齿
轮,霍丝娜只能被 动 接 受 社 会 机 器 对 她 施 加 的 各
逆境磨炼性质成才的名人名言(60句)
逆境磨炼性质成才的名人名言(60句)逆境磨炼性质成才的名人名言(60句)。
逆境磨炼性质成才的名人名言(篇一)1.境是一所完全自修自悟的大学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却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卢梭2.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3.假如可能的话,更强一些,宁可强的让人羡慕,也不能弱得让人可怜!4.坚决的前进者尽管也有停歇的时候,却勇往直前。
——赫伯特5.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马克思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7.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成功就会属于你。
——华玺8.忍受是对一切困难的最好治疗。
——普拉图斯9.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10.生活就是面对真实的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
——雨果11.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
——拜伦12.海水只有碰上礁石,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13.逆境帮助生存,危机进步警觉,困境刺激思维。
——余世维14.阳光虽然暖和,可照射的时间长了,也会遭到谩骂。
15.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熟悉的地方有陷阱。
16.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赶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17.真正的爱不是暂时的感动;而是一生的回味。
18.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那么今人惊佩。
——塞涅卡19.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方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徐特立逆境磨炼性质成才的名人名言(篇二)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22.困难只是穿上工作服的机遇。
——凯泽23.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24.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
——朝鲜谚语25.小苗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人不经困难难以成材。
毕飞宇小说的女性生存境遇——以《玉米》《青衣》《平原》为例
第 42 卷第 6 期Voe.42 No.6荷泽学院学报JouanaeooHeaeUnoeeasoiy 2020年12月Daa. 2020毕飞宇小说的女性生存境遇——以《玉米》《青衣》《平原》为例**收稿日期#2020 -07 -20作者简介:周敏(1980—),女,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周敏(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毕宇飞的创作一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女性。
他的小说以流畅犀利之笔揭示了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权力和男权的社会里,她们被权力所蛊惑,或追逐或依附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她们在受男权欺压的同时,为了获得自己的主体性权力也残害欺压着自己的同性。
他的小说写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榨和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以温和的启蒙思想呼唤着女性主体性的回归。
关键词:毕飞宇;权力;女性;“人在人上”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103(2020)06 -0091 -04毕飞宇是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在近乎20 年的创作生涯中,尽管他的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是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由此也被誉为当代最关注女性的作家和“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
无论是都 市题材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林红的假日》《推 拿》,还是乡村题材的《玉米》《平原》,都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
他用日常化的叙事执着于书写男权社会下平凡女性的弱势地位,以 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现代性批判的启蒙。
在《青衣》《玉米》《平原》中用轻缓流畅而又智慧的话语以 及沉重的人性主题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复杂的女性世界,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女性在物质、权力、欲望和情感尊严下的苦苦挣扎,在命运的轮回里左冲右突-一、“人在人上”的欲望蛊惑中国社会发展史形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政治型范式和官本位的思想,这种思想最直白的民间表达就是“出人头地” “做人上人”,它是中国人潜意识里难以割舍的情节与执着的追求-它的正面价值是让 人积极向上,服从权威-负面价值是窝里斗-毕飞宇曾在《沿途的秘密》里将之称之为鬼:“我们的身上一直有一个鬼,这个鬼就叫做’人在人上它成了我们最基本、最日常的梦-这个鬼不仅仅依附于 权势,同样依附在平民、大众、下层、大多数、民间弱 势群体乃至’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身上-”/10他的小 说《青衣》《玉米》《平原》都写出了鬼文化场域下平凡人物追求“人在人上”的刻骨疼痛-在这些作品中,那个鬼在生活的日常里依附在每个人身上作祟,蛊惑人们钻进它的圈套,掉进痛苦的深渊-在《青衣》中,19岁的筱燕秋痴迷艺术,在自己青春生命即将绽放华彩的档口 ,因为不想让出舞台给别人一次机会而采取激烈手段让他人毁了容-被 迫退出舞台的她内心埋藏着巨大的痛,这个痛就是“不甘心”-她太渴望那个让她成为仙子的舞台,太 渴望成为那个众人仰望的嫦娥,成为“人上人”-因 此当二十年后机会又一次来临,为了登台,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了登台,再一次背弃了对徒弟的承诺霸占住舞台-因为出人头地已成为筱燕秋一种执念,二十年的等待后,让她为抓住这一刻机会奉献出女人的肉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都渴望实现自 我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但是为了做人上人而不择手段地将别人踩在脚下,出卖肉体,损害身体,这是 社会规则所不允许的-毕飞宇借嫦娥之口说出了筱912020年荷泽学院学报第6期燕秋的感受:“人是自己的敌人,人一心不想做人,人一心就想成仙。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
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
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
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
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
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
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
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
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
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
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
高考模拟作文“在困境中绽放”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在困境中绽放”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立意】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成功生存的典型,二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但是,二者有共同点:直面恶劣环境,运用全部智慧,活出自我个性。
1.智慧+个性=生存2.直面困境,运用智慧3.巧用智慧,绽放个性4.有智者,事竟成【优秀范文】1、生如夏花在沙漠中的大黄,由于缺乏水分,需要通过叶片上的纹理将每一滴水导流至根部。
然而,那仅有的水源支撑下的生命,却在皑皑黄沙的世界中伸展出肥硕的枝叶,开出娇艳的花朵。
我向来不喜欢仙人掌,它球状的躯体与针形的叶片,宣告着它小心谨慎却畏畏缩缩的生存。
相反,我更喜欢大黄的姿态。
身处困境又如何,只要活着,就应该活得舒展,活得灿烂!“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的一副对联,写出了生存的清苦,却也凸显了生活的豁达与绚烂。
费尽心机谋划的战略部署,不被当局者采纳;挥毫泼墨的山水字画,无人问津。
处处碰壁,终不得志得青年时代过去,徐渭,只得迎来一个家徒四壁,清苦不堪的晚年。
然而,我却很难从他笑对人生的面孔中,读出一个“苦”字。
题诗作赋不求卖得好价,但求心中所感一吐为快;“茅屋为秋风所破”又能如何,把酒临风,快然自足而已矣。
徐渭,他从不是一个面黄肌瘦的穷苦者,他虽清瘦,却是位道骨仙风的老人。
生之艰难困苦积于心中,落笔,却化为墨迹晕染间的悲壮与豁达。
《骆驼祥子》的社会底层生存状态与个人价值观
骆驼祥子的社会底层生存状态与个人价值观概述《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骆驼祥子的经历,探讨了社会底层生存状态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骆驼祥子在社会底层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对于个人价值观的追求。
骆驼祥子的社会底层生存状态职业选择的限制在骆驼祥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阶级固化且贫富差距明显。
底层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职业选择有限为他们造成了极大困扰。
骆驼祥子因身份局限只能从事粗重体力劳动。
生活压力和经济困境由于职业选择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限制,骆驼祥子被迫过着贫困而艰苦的生活。
他需要奔波于各种零散工作之间,时常面对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困境。
社会剥削和贫富差距骆驼祥子所处的社会底层,受到了上层阶级的长期剥削与歧视。
贫富差距导致底层人民生活拮据而艰难,他们面临着无法改变自己命运以及被辜负的困境。
骆驼祥子对个人价值观的追求自尊心与尊严骆驼祥子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他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保持尊严的渴望。
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压力,他始终坚守着一种不服输、不愿屈从于命运安排的个人价值观。
努力奋斗与梦想追求骆驼祥子在生活中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追求梦想的精神。
他通过坚持努力工作、积累财富,并抱有希望和向往,试图改变自己当前的困境并实现更好的生活。
感情触动与人性关怀尽管骆驼祥子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对真实的感情抱有渴望。
他与兰花的爱情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和善良,展现出了对人性及幸福追求的憧憬。
总结《骆驼祥子》通过刻画主人公骆驼祥子在社会底层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对于个人价值观的追求,展示了社会底层生存状态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艰辛生活、朴实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反思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带来的压迫与剥削。
保持自尊、努力奋斗和关注感情与人性问题成为骆驼祥子在困境中保持价值追求和坚守尊严的重要支撑点。
《达洛维夫人》中基尔曼的生存困境与宗教救赎
2021年4月第42卷第4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Apr.,2021Vol.42No.4《达洛维夫人》中基尔曼的生存困境与宗教救赎姜悦儿,李保杰(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达洛维夫人》中,多丽斯・基尔曼虽不是女主人公,但伍尔夫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别有深意。
基尔曼一人身上体现了三类群体的困境:贫困者、持异见者和女性群体。
基尔曼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各种权力的压制、排斥、塑造与规训。
权力的无所不在也意味着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与分散性,因而基尔曼无法进行全面的抵抗,所进行的局部抵抗也注定是无力的。
后来基尔曼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改变了自己,却仍然处于痛苦迷惘之中。
为了挣脱这种困境,基尔曼选择了宗教救赎之路,但由于她对宗教信仰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背离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并未能得到救赎,这种救赎困境也反映出当时基督教影响的衰落。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多丽斯•基尔曼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21)04-0059-0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达洛维夫人》通过克拉丽莎的回忆、联想和内心独白等表现手法,在不同的生活屏幕之间切换,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跨越转换,揭示了不同人物的生存困境。
目前评论界对于该小说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对于本文拟探讨的多丽斯•基尔曼(以下简称为基尔曼),只是在讨论克拉丽莎时有所涉及,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基尔曼长相平庸,穿着寒畛,成为男权制的牺牲品,痛恨克拉丽莎这位上层阶级妇女的优雅与悠闲⑴O其二,通过克拉丽莎的视角,把基尔曼看作一个郁郁寡欢,但政治激进、宗教狂热,完全丧失了女性特质、被僵硬的理性话语异化了的女性形象⑵。
由于以前的研究均非对于基尔曼的专文探讨,因此对于基尔曼所代表的群体、生存困境及根源便缺乏深入的剖析,并且对基尔曼也缺乏同情性的理解。
初中生雷雨读后感
初中生雷雨读后感《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曹禺创作于1934年的话剧作品,该剧以上海市名律师办公室的家庭纷争为背景,通过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生存的困境和抗争的力量。
读完《雷雨》,我深受震撼和感动,不禁产生了许多心情和思考。
首先,我被曹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
整个剧本紧凑而精彩,透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例如舅父王瑞,他虽然是一个正直勇敢的律师,但最终还是屈从于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选择沉默。
而表弟老结,却因为对爱情的执着而付出了生命。
这些人物形象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压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曹禺通过雷峰和雨珍两位骨肉亲情的父子关系,展示了父子之间复杂多样的情感。
雷峰原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但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压力的压迫,最终变得失落和无助。
与此同时,雨珍也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成年独立的过程,他不再盲从父亲,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这种父子之间由亲情到疏离,再到重新认识的心路历程,令人深思。
另外,《雷雨》中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辛酸与挣扎。
雷峰的情人莲娜虽然最终背叛了雷峰,但也是被逼无奈的结果。
她身为一个女性,没有选择权,只能迎合命运和社会的安排。
雷峰与情妇阿曼之间的纠葛更是无法割舍的命题。
这种展现令人欲哭无泪,悲愤交加。
最后,我被剧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思想问题所深深震撼。
曹禺通过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矛盾和困境。
演出农民的罢租斗争通过曹禺的真切刻画,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整部剧充满了对压迫的抗争和对封建道德束缚的挣扎,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封建社会的荒谬。
这些都是曹禺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
通过《雷雨》这部作品,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脆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充满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贫富悬殊巨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然而,曹禺通过《雷雨》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示了人性中的无畏和抗争,揭示了人民之间的真情和爱,以及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存的困境-抗争与屈从
摘要:《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中期最重要的剧作之一,也是其剧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奥尼尔通过剧中女主人公尼娜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大胆抗争及最后其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无奈屈从的描述。
再现了西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奇异的插曲抗争屈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5-0196-01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中期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是标志着奥尼尔走向全面成熟的第一部剧作,奥尼尔对此剧所倾注的精力比对过去的任何剧作都多。
”剧本发表后立即成为全国的畅销书,奥尼尔因此第三次荣膺普利策奖。
在这部被奥尼尔称为“我的女人剧”的剧作里,女主人公尼娜普遍被评论家称为是一个“狡诈地操纵她的男性崇拜者”的“妖女”。
笔者认为,尼娜是一位敢于追求自我实现、自身幸福的有强烈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她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大胆抗争及最后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无奈屈从揭示了西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1、抗争
年轻时的尼娜朝气蓬勃,勇敢坚强。
是西方现代新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窠臼。
大胆地去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她不受门第观念影响。
不顾父亲利兹教授的反对,与出身贫穷但十
分优秀的学生戈登相爱,憧憬着与他共同迈入幸福的婚姻殿堂。
当父亲的暗中干涉使她未能如愿而抱憾终身时,尼娜便以一个敢于反抗男权的独立女性的姿态出现。
指责父亲对自己人生幸福的破坏和扼杀。
“我决定马上从这儿搬出去”。
这句话斩钉截铁地表明了尼娜冲出家庭牢笼、摆脱父权控制的渴望。
在后方医院,尼娜将自己纯洁的身体献给伤兵,让他们快乐,为心中对死去的戈登怀有的负疚感而自我“奉献”、自我惩罚。
虽说这是一种”道德沉沦”的表现。
但却是对以利兹教授为代表的清教主义清规戒律的一种大胆的叛逆。
是尼娜受其压抑而采取的抗争行为。
经历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尼娜并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自怨自艾,反而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探索新的生活道路。
她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戈登神话”。
为拥有一个孩子成为孩子的母亲,她选择跟自己不爱的萨姆结婚。
这同传统的男性一直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完全相悖;尼娜要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中完成男女两性角色的转换:当萨姆的家族病史阻止她成为母亲时,她又选择了达莱尔,就在达莱尔完成她做母亲的心愿的同时,尼娜从他那里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情感的寄托。
尼娜还使父亲的学生马斯登填充了父亲死后她所缺失的父亲角色的空白。
丈夫萨姆、情人达莱尔、父亲的替身形象马斯登及儿子小戈登,是尼娜死去的心上人的四个分身和替补,是他们成就了尼娜不死的“戈登神话”,实现了她心目中所追求的作为女人最完美的境界,如她所言,“我应当是地球上最骄傲的女人!我应当是世界上最快活的女人!”
作为剧本中唯一重要的女性角色,尼娜虽势单力孤,却依然不失为一个勇于把握自己命运、抗拒男权的女性形象。
在为争取自己的独立与幸福、争取同男人平等生活的权利进行大胆抗争的同时,尼娜也在积极努力地寻找着自我、成就着自我,展现着一个同男性具有平等地位的普通女性的生存价值。
2、屈从
“19世纪的美国社会只为女人提供了一种得到社会尊重和接受的角色——贤妻良母,一种要求女性不断自我牺牲,一心满足他人的角色。
这样一来,不论处于什么心理状态和知识层次的女人都不得不极力使自己符合这个规定的角色。
有关生育的书籍、上流社会女性杂志、儿童文学也不无要求女性无私地放弃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希望和能力托付给她们生活中的男人。
”剧中尼娜便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虽然她不甘于传统的束缚,大胆于命运进行抗争,可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作为女儿、妻子、情人和母亲,“尼娜过着这些人的生活,戴着这些人的面具,扮演着这些人的角色。
”在男权中心文化的控制下,尼娜只是一个性别意义上的“女人”,只拥有性别层面上的身份定位,无法拥有男人们具备的社会角色。
这种社会角色的缺失和男权中心文化在礼教文化等层面上对女性的种种约束制约了尼娜个性的发展,剥夺了她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她只能借助于男人寻求自我的实现,注定了她最终也只能无奈屈从于男权统治对自己命运的主宰。
在父亲面前,尼娜是女儿,除了经济上依靠他外,还有传统礼仪
上的孝义亲情。
纵使她深爱戈登,女儿的身份却使她不忍以伤害父亲的感情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只能屈从于父亲的意志。
尼娜同萨姆结婚本是想利用他满足自己成为母亲的愿望,可妻子的责任却促使她为了给有家族病史的丈夫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而和达莱尔通奸
生下了小戈登。
后来。
萨姆事业的发达使尼娜在经济上无条件地听命于他,致使尼娜一步步放弃个性,成为了按丈夫意愿行事的女人。
作为尼娜情感和精神上双重依赖。
尼娜的情人兼精神病医生达莱尔给她开的走传统女性之路的处方将她的命运引向了情感和婚姻两
分的尴尬境地。
尼娜的一生自此陷入无休无止的精神折磨之中。
儿子小戈登是尼娜情感上最大的依赖,尼娜曾试图跟儿子的心上人玛德琳争夺儿子的感情,却被达莱尔以精神病医生的身份宣布处于更年期的她精神不正常。
尼娜抗争命运最后的努力也以失败而告终。
身心俱疲的尼娜再也没有同命运抗争的勇气了,只求同那个父亲式的丈夫马斯登回到儿时的家里。
在宁静中死去,以此来结束她人生的一段插曲。
3、结语
面对强大的男权统治,尼娜生活的角色只能围绕“女人”而定,生命也只能依赖男人而延续。
无论她怎样抗争,都无法摆脱男性权威的束缚和禁锢,“她每一次的努力都绷紧了自己周身的羁绊m”。
虽然尼娜的最终归宿再现了西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但她追求幸福、抗争命运的勇气却也呈现了普通女性寻求自我、成为自我的梦想。
忠实于自己的梦想。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正是尼
娜代表的精神所在,也正是她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特拉维斯·博加德,尤金·奥尼尔的剧作[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2.
[2]robinson,iames a.the middle plays[c].michael manheim,the cambridge campanion to eugene o’nei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欧阳基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
[4]smith rosenberg,carroll,disorderly conduct:vision of gender in victorian americ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5]詹姆斯·格林,尤金·奥尼尔的《奇异的插曲》[m],纽约:纽约市君王出版社,1965.
[6]falk,doris v.eugene o’neill and the tragic tension:aninterpretative study of the plays[m],new i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8.
作者简介:张松炎(1982-),河南郑州人,女,在职研究生,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