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0699316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7.png)
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干预引言:在日常生活中,道德是我们认识和判断事物、行为的重要准则之一。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决定了其品行、行为和社会角色的认可度。
然而,道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文化和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探讨“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及其在干预中的应用。
一、道德概念的洁净隐喻理论道德概念洁净隐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在思考道德问题时会产生洁净隐喻,即将道德与清洁、纯洁相联系。
这种隐喻源于我们对身体清洁与道德清白的直观感受的类比。
人们容易将不道德的行为(如撒谎、偷窃)与肮脏、恶心的形象联系起来,而将道德的行为(如诚实、慷慨)与清洁、纯洁的形象联系起来。
二、道德概念洁净隐喻与判断道德概念的洁净隐喻影响着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
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清洁环境中时,他们更容易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而当人们处于肮脏、污染的环境中时,他们更容易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
这说明人们的道德判断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道德概念洁净隐喻在干预中的应用基于以上认识,道德概念洁净隐喻被引入到干预措施中,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
1. 列清单清单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行为,界定道德边界。
通过列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清单,并与清洁、纯洁的形象相联系,可以增强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
比如在学校、工作场所可以制定道德行为规范,明确什么是“干净”的道德行为,从而引导人们遵守。
2. 推广清洁环境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我们可以通过推广清洁的生活环境来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
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公共场所可以加强卫生管理,提供洁净的环境,以激发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寻求和尊重。
3. 增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洁净隐喻,将道德与纯洁形象相联系,通过讲述相关故事、引用寓言、传授道德规范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道德概念的隐喻对认知的影响
![道德概念的隐喻对认知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32ae6bedd36a32d72758131.png)
2019年第11期经验交流道德概念的隐喻对认知的影响郑志灵吴若琳倪平(广州大学心理系,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本实验采用无关任务法,探讨单纯的道德概念启动是否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高度或长度的认知。
实验结果显示,道德启动组被试比不道德启动组显著高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不道德启动组被试比道德启动组显著低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由此表明,抽象概念(道德或者不道德)的启动,影响了个体对于道德隐喻中其源域维度的具体概念(高低或长短)的认知。
【关键词】道德概念;空间隐喻;认知一、引言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在人们日常交流中普遍运用。
Richards(1936)指出隐喻不仅存在于人们的交流语境中,同时存在于各类科学术语中,已经成为语言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Lakoff 和Johnson(1999)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是基于此种方式,进而形成概念系统。
隐喻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或者概念,来理解和认识抽象的事物或者概念,使人们能够对难以通过感官获得的事物进行交流。
国内外关于道德概念的隐喻多与空间概念有关。
Meier 和Robinson(2007)的研究表明隐喻表征能够影响我们对刺激的认知加工过程。
对于积极效价的词汇,当呈现在空间中较高的领域时,被试对词汇反应更快。
此外,Meier 等(2007)研究发现道德词汇在垂直空间维度中存在隐喻,道德词汇在空间上方被识别的更快,不道德词汇在空间下方被识别的更快。
这些都表明在语言中,道德概念的编码激活了垂直空间维度。
王锃和鲁忠义(2013)提出,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
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讨单纯的道德概念启动是否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高度或长度的认知。
具体假设为:道德概念的启动会使个体高估事物的高度或长度,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会使个体低估其高度或长度。
二、方法(一)被试在校本科生20名(男生10名,女生10名),平均年龄20岁,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母语为汉语。
道德概念的空间隐喻认知探究
![道德概念的空间隐喻认知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abbee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a.png)
道德概念的空间隐喻认知探究
贾玉娟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09)001
【摘要】人类对道德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建立在空间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始源域中的上下、左右和前后等空间关系投射到道德目的域上,形成语言中大量的道德空间隐喻.英汉语言中存在上下、厚薄、左右空间表达的道德概念,且语言表征基本一致.道德空间隐喻的形成源于人类的具身体验,同时根植于深层社会文化因素.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贾玉娟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
【相关文献】
1.道德概念的空间形象性:语言因素和具身因素的共同作用 [J], 王汉林;蒋泽亮;冯晓慧;鲁忠义
2.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J], 茆邓;王如兵;李婷
3.道德的心理高度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具身认知研究 [J], 鲁忠义
4.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J], 王锃;鲁忠义
5.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理解中的映射:双向性及不平衡性 [J], 鲁忠义;贾利宁;翟冬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播学中的隐喻
![传播学中的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41b4d7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e.png)
传播学中的隐喻
在传播学中,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的方式传递或表达某种意义。
隐喻可以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但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中常见的隐喻:
1. 认知隐喻:通过将一个抽象概念与一个具体的感官经验相联系来传递信息。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将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表达时间的宝贵和重要性。
2. 空间隐喻:利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或传达非空间的概念。
例如,“前进”和“倒退”表示向前或向后的行动方向,用以表示进步或退步。
3. 疾病隐喻:通过将一种疾病与某个社会问题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呈现。
例如,“社会腐败”用来形容存在不道德行为的社会现象,类比于疾病的蔓延。
4. 身体隐喻:利用身体器官、感知或运动等身体部位的概念来描述或表示其他非生理概念。
例如,“眼前一亮”表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或惊喜。
这些隐喻在传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能够丰富信息表达,增强表达方式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交流效果。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_王锃.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_王锃.](https://img.taocdn.com/s3/m/98742a2ea76e58fafab003b9.png)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5, 538 545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0538收稿日期: 2012-0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71111);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12205046)。
通讯作者: 鲁忠义, E-mail: zhongyilu@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王 锃1,2 鲁忠义1(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家庄 050024) (2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石家庄 050017)摘 要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
实验1采用迫选法, 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 发现在意识层面, 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 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
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 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 实验结果发现, 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 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 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 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
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 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 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
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 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关键词 道德; 概念隐喻; 空间表征; 知觉符号; 体验认知 分类号 B8421 引言Lakoff 和Johnson (1980, 1999)指出,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基于隐喻的。
因此, 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或者沟通策略, 更是表征概念的重要方式。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02f9c9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0.png)
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道德概念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扮演着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角色。
而道德的判断往往是基于某种价值观和伦理标准,其中净脏隐喻在道德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净脏隐喻通过类比和隐喻的方式,将道德行为与净化和脏污等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
净脏隐喻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和经验中产生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将清洁、光明、整洁等概念与纯洁、真实、善良等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而将脏污、黑暗、混乱等概念与肮脏、邪恶、不道德等负面品质联系起来。
这种净脏隐喻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古老的感官经验和文化积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净脏隐喻影响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形成和评价。
从古代开始,人们普遍将洁净、明亮、整齐的事物与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得人们在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中,倾向于选择和认同与清洁、纯洁相联系的行为和品质。
例如,善良、正直、慷慨等与道德相关的词语都包含了净脏隐喻的成分,这些词语往往与无污渍、无瑕疵的物体相联系。
其次,净脏隐喻影响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感知和认知。
由于净脏隐喻的存在,人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与道德行为相联系的净化元素,而忽略那些与道德行为相联系的脏污元素。
这种感知和认知的偏向使得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存在一定的侧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公众场合拾起垃圾并扔进垃圾箱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赞美的道德行为。
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丢弃垃圾在街头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评价和判断的偏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净脏隐喻的影响。
第三,净脏隐喻也对人们对待他人的道德评价产生了影响。
基于净脏隐喻,人们往往将道德品质与个体身上的净化程度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个人具有纯洁、善良的品质,我们就往往认为这个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如果一个人具有肮脏、邪恶的品质,我们就往往认为这个人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7ce3e64fad6195f312ba6b5.png)
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去表达和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概念,概念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而道德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很难通过身体的感知觉器官进行直接的表征和体验,常常需要借助于隐喻。
并且更为主要的是,道德隐喻可能直接影响道德决策和认知加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使用物理性的净脏来表达抽象道德的好坏,那么这种语言上的联结的背后一定具有相应的心理现实性及生理机制,而且这种已形成的稳定的净好脏坏的隐喻联结也会对我们更高级的道德活动——道德判断产生影响。
本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隐喻的具身性和概念隐喻的理论,并重点介绍了道德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干净和道德”相联,“肮脏和不道德”相提并论这一现象,提出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1采用Stroop图一词干扰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来相互印证道德概念净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
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和实验3进一步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实验2基于环境净脏启动探讨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然而自身净脏隐喻比环境净脏隐喻会引发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实验3基于身体净脏启动探究净脏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基于环境净脏启动与基于自身身体净脏启动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性。
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实验研究,以扩展道德隐喻理论,提高净脏隐喻影响道德判断的现实契合性,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环境教育提供参考价值。
综合以上3个实验,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道德概念的净脏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及生理基础。
净脏的线索会影响人们对道德概念的加工和判断,在洁净背景上,个体识别道德词更快,在肮脏背景上个体识别不道德词更快。
而且当目标词呈现的背景与其隐喻表征的方向不一致时(道德词出现在肮脏背景,不道德出现在洁净背景)会诱发更大的P300波幅、N400波幅。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记忆的影响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记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60fb369f18583d0496459b5.png)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记忆的影响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是人们通过躯体感知-运动经验来表征的,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信息的心理表征。
本研究考察在实验材料难度不同的条件下,道德概念的空间表征方式及其对地图空间记忆的影响。
三个实验的操作程序相同,只是实验材料的难度从实验一到实验三呈递减状态。
在实验的学习阶段,被试先学习道德事件与地点的结合,然后在测试阶段根据事件提示回忆出事件发生地点并在地图上进行标记。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被试对于道德事件的理解激活了垂直空间方位的表征,并对空间记忆产生了具身影响:道德事件的加工会使被试的空间记忆产生向上的偏差,不道德事件的加工会使空间记忆产生向下的偏差。
在实验三中,道德事件的理解对空间记忆不存在影响。
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道德概念是通过垂直空间方位来表征的,并对垂直空间记忆产生影响,但是在实验难度降低后,空间记忆偏差便会消失。
谈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
![谈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890fa54fe4733687e21aaaf.png)
1 引言隐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方式,即用某一事物暗指另一事物。
1980 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之后,隐喻研究逐渐受到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重视。
Lakoff (1993) 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但更是认知的。
具身认知的观点认为,概念源于人类普遍的躯体经验和空间经验,人们对身体和空间的认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Gibbs, 2006;Lakoff & Johnson, 80,1999)。
Lakoff 和Johnson(1980,1999)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通过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在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始源域的角度看,人们会将简单的空间关系投射到较复杂的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而借助空间方位来理解抽象概念。
由于受到身体结构、神经生理器官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制约,垂直性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最为显著的空间层面(Lyons, 1977)。
因此空间隐喻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垂直空间维度。
例如:情绪的垂直空间隐喻,即积极情绪为上,消极情绪为下( 吕军梅, 鲁忠义,2013;吴念阳, 李艳, 徐凝婷,2008;Meier & Robinson,2004;Wapner, Werner,& Krus,1957);数量的垂直空间隐喻,即数量多为上,数量少为下(Langston, 2002);Schubert (2005) 的研究证明,有力量、高权力是上,无力量、低权力是下。
从目标域的角度看,人们会将道德概念与空间位置联系起来,用空间的上下位置关系来隐喻“善、恶、美、丑”等道德概念。
例如英语中使用“highminded、on the up and up”等词汇描述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而使用“down and dirty、low-minded、underhanded”等词描述一个人不道德(Lakoff &Johnson, 1999)。
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
![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08336f5aeaad1f346933f6e.png)
2017年3月第44卷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y.2017Vol.44 No.2DOI:10. 16366/ki.1000-2359. 2017. 02. 010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魏雷东(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我们在思考和表达道德何以信仰时,会发现概念隐喻被广泛地使用,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经验 引发了道德隐喻。
道德信仰与人们关于利益、幸福和责任的基本经验有关,由义利关系、德福关系和群己关系的隐 喻而触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为我们全景式、链条化地展示了道德信仰是如何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 构而成的。
道德隐喻的建构与解读,主要是基于意象图式、具身感知和认知语境三个维度,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和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的,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关键词:道德隐喻;概念隐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作者简介:魏雷东(1972—),男,河南宜阳人,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主要 从事道德哲学、道德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96)中图分类号:B82-05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7)02-0060-06收稿日期=2016-09-11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作为人类的共生 性尺度和亲社会偏好,其目的就是通过善恶评价来 调整利益关系,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
理解、建构和表达道德这个抽象概念,需要借助道德隐喻 将已知的、熟知的具体概念领域(始源域),并将其映 射到道德这个不易理解和感知的抽象概念领域(目标域)。
道德隐喻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知原 因(道德思维贫困)、语言原因(道德语言匮乏)和社 会原因(道德语境复杂),但不论缘于何种原因,道德 隐喻都是施喻者出于表达自己诸如认知、情感和意 志的内在需要而触发的,借此唤起受喻者思想上的 共鸣、心理上的同情,并达成特定社会行为的语境化 共识和协同性目的。
“两个空间”隐喻及其伦理学意义
![“两个空间”隐喻及其伦理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00c562a6f1aff00bfd51e0a.png)
作者: 李晔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49-5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理由空间;因果空间;规范性;自然主义
摘要:人们常常把行动的因果性与人的自由当作两个难以相容的基本观念.在当代哲学伦理学中。
这两种观念又以“因果空间”和“理由空间”的隐喻得到更为系统的表现.成为现代伦理学发展的背景观念框架。
道德理由与道德行动之间的因果关联性.以及伦理道德规范“规范性”特征的自然主义说明。
既是现代伦理学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也集中体现了科学时代伦理学思考的要求。
沟通这两个空间,在“科学”与“自然”的观念背景中为伦理学奠定基础,是伦理学要解决的时代主题.。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实验研究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61c2935fbfc77da269b1e6.png)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实验研究作者:郜俊雅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5期摘要: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概念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的方式,在日常语言表达与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采用迫选法,以南京市师范大学的32名本科生为被试,探究中国传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在大学生人群中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
并验证隐喻映射是否由始源域(道德概念)向目标域(垂直空间)方向进行。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传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在大学生人群中不具有心理现实性,因此也无法验证隐喻映射是否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方向进行。
关键词:隐喻;映射方向;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心理现实性一、引言(一)隐喻的内涵及相关研究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和经验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和经验,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概念(如温度、空间、动作等)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概念(如心理感受、社会关系、道德等),从而实现抽象思维的方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比如,身体洁净会影响个体对道德行为的知觉;慢性孤独的高得分的个体洗澡时更倾向选择较高的水温等。
隐喻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当认知进入更高阶段,人类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
这就可以延伸到对隐喻映射途径和方向性的研究。
Lakoff 和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先提出概念隐喻包含两个认知域:始源域和目标域。
所谓的始源域是指我们熟悉的、具体的、能直接体验的认知域;而目标域则是指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和感知的认知域。
目前对于隐喻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除了上面举的例子,还包括基于空间的隐喻,基于温度的隐喻,基于“洁净”的隐喻,基于明暗的隐喻和基于触感隐喻与重感隐喻等。
其中,垂直空间隐喻与道德概念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概念隐喻:道德的跨域体验
![概念隐喻:道德的跨域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16a9e1bf172ded630b1cb6c6.png)
概念隐喻:道德的跨域体验作者:翟毅斌来源:《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01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为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道德也是可以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隐喻可以成为丰富道德体验的重要手段。
将隐喻应用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道德认知的情境感、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度以及探索道德背后的文化属性。
关键词隐喻;跨域映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编码 A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1-00-05在谈论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借用描述另一事物的话语来描述该事物,即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运用隐喻手段,以达到认识事物、表达思想的目的。
将概念隐喻应用到德育过程中,有助于教师解释道德及其含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文化内涵。
道德的隐喻丰富了道德体验的多样性,强化了道德与生活经验的关联,使道德认知变得生动活泼。
一、概念隐喻的内涵及其普遍性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1]即利用两者的相关性、共通性进行感知的交融,实现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始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有形的事物。
如“时间就是金钱”“法律是一把尺子”“出淤泥而不染”等。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由此,始源域、目标域、映射、经验基础是隐喻的四大要素。
对于隐喻学的研究,很多学者都将视角投向了语言学领域的各个层面,而事实上,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在道德领域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1.隐喻与道德认知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里,更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2]。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映射的双向性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映射的双向性](https://img.taocdn.com/s3/m/1b81dd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e.png)
metaphor in vertical spatial by consciously forced choice task.Th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read out the moral(immoral)words that in the center of the screen,then they
had to select the Greek nonsense words present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screen
which was considered with the same meaning to the former moral(immoral)words.It
results show that:the interaction of vocabulary types and spatial loc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bjects’reaction time to the
the moral concepts and its bidirectional metaphor mapping through with
four experiments.
Experiment 1 lls崦the priming paradigm to explore the mapping mode of vertical spatial metaphor of the moral concepts,which mapping from the SOurCe domain to the target domain,namely the moral is up and the immoral is down.The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58c0ae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76.png)
35New Generation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能顺利应对长期的工作压力而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状群[1]。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中学教师作为青少年培育的重要工作者,面临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压力,因此更易产生倦怠感,帮助中学教师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职业倦怠,寻找适合的解决策略,对其教学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的学业投入,是衡量其学习质量和学习动机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及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包括行为、情绪、认知投入三个方面。
已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对学生学业投入的感知,是影响教师做出教学决定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依据[2]。
鉴于此,探讨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对学生学业投入的关系,对于改善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隐喻(Metaphor)起源于西方,指人类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抽象的陌生概念的认知过程。
国内研究者陈向明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比喻”一般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即“隐喻”)两种[3]。
目前,心理学领域关于隐喻的研究主要涉及时间隐喻、道德隐喻、权力隐喻几个大的方面。
此外,道德隐喻和权力隐喻等表征会与空间隐喻结合进行研究,认为“上”代表着积极,是道德的、权力大的;反之,“下”则代表消极,是不道德、权力低下的。
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躯体经验是概念形成的基础,这种普遍的躯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心理世界进行隐喻性的构建。
因为人总是不断地与周围的客观环境发生作用,所以,个体对自身和空间的深刻认知,在概念系统形成的过程中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可以推论,具有空间意义的方位词含义被延伸到了非方位意义的领域中的这一过程同样可以被理解为概念隐喻。
而在空间隐喻的各个水平上,垂直性是最显著的层面,这是由于受到自身构造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形成的。
道德空间的概念
![道德空间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fded9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9.png)
道德空间的概念道德空间是一个基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抽象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在道德决策中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和行动的范围和限度。
它可以被视为一个道德框架,在其中人们根据道德准则、社会规范和理性思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道德空间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在道德空间中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受到其他个体权利的限制。
道德空间不仅仅涉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还包括个体与整个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道德空间中,每个人被赋予了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会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空间中权衡利益和责任,以找到一种符合道德准则的平衡点。
道德空间的范围和限度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对道德空间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道德空间的边界也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
法律是社会共识的一种体现,它规定了不同行为的合法性和非法性。
在道德空间中,个体的自由选择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惩罚。
道德空间的存在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使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确定道德的边界和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在道德空间中,个体需要考虑自己的道德责任、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利益,以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决策。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空间的应用可以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教育等。
在政治领域,个人和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需要符合道德准则,尊重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
在商业领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遵循商业道德,尊重消费者权益和员工福利。
在教育领域,教育者需要以道德标准为指导,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总之,道德空间是一个描述人们在道德决策中所面临问题和选择的概念。
它涉及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与整个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道德空间的范围和限度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道德责任和义务是共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及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隐喻是人们通过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过程,人们很难直观地理解和表达道德的含义,因此人们通常借助不同属性的具体概念来表达道德的概念。
随着认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开展行为学层面的调查以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空间嵌入型的道德行为,通过更有现实意义实证研究以探讨物理空间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等复杂、高级心理过程的影响。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验证空间维度和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关系,实验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探讨道德概念垂直空间的隐喻表征关系,在屏幕中央将展现一个具有道德概念或不道德概念的词,并且在其上下两个方位呈现两个希腊词语;实验2探讨道德概念水平空间的隐喻表征关系,会在水平位置中间出现中文道德概念词或不道德概念词和两个希腊词,被试同样需要根据中文词选择对应的希腊词,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选择右侧的希腊词作为道德词所对应的含义,倾向于选择左侧的希腊词作为道德词所对应的含义。
这说明说明空间位置和道德概念之间存在隐喻表征,被试通常认为道德在上方和右侧,不道德在下方和左侧。
第二部分验证道德概念空间隐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分为两个实验,采用Stroop范式,要求被试对呈现在不同位置的道德两难故事和不道德故事进行道德判断并给予道德效价评分,实验3是在垂直方位的上方或者下方呈现故事,实验4是在水平方位的右侧或左侧呈现故事。
结果表明被试对呈现在上方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更为道德,对呈现在下方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更为不道德;被试对呈现在左右两侧故事中的行为的态度不存在差异,说明垂直空间能够影响被试持有的道德态度,而水平空间不会影响其道德态度。
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1)被试更倾向于将上方的希腊词和道德概念相联
系,将下方的希腊词和不道德概念相联系,说明道德概念和垂直维度存在隐喻表征关系,表现为“道德在上,不道德在下”。
(2)被试更倾向于将右侧的希腊词和道德概念相联系,左侧的希腊词和不道德概念相联系,说明道德概念和水平维度存在隐喻表征关系,表现为“道德在右,不道德在左”。
(3)被试对呈现在上方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更为道德,对呈现在下方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更为不道德。
(4)被试对呈现在右侧和左侧的道德两难故事评价没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