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资料爽

合集下载

概念隐喻的例子

概念隐喻的例子

概念隐喻的例子什么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解释或理解目标概念。

它在文学、修辞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概念隐喻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比较和类比,使得抽象概念变得更具体、形象化,并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目标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概念隐喻,我们将以“人生是一场旅程”为例进行讨论。

我们将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解释,来揭示这个隐喻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步:揭示隐喻中的两个概念在这个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概念,即“人生”和“旅程”。

人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而旅程则是一个更具体、形象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离开家乡、前往某个目的地的过程。

第二步:比较和类比在这个隐喻中,我们通过将人生与旅程进行比较和类比,来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人生就像一场旅程,我们都会经历起点、途中和终点,经历不同的风景和挑战。

第三步:解读隐喻的内涵和意义这个隐喻的内涵和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这个隐喻强调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就像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和挑战一样,人生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经历和困难。

旅途中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遇到坎坷,但也会有惊喜和收获。

同样,人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和挑战,同时也要珍惜其中的每一个瞬间和经历。

其次,这个隐喻提醒我们人生中的目标和意义。

在旅程中,我们通常会有一个目的地或者一个目标,它可以是一个海滩、一个山顶、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国家。

同样,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让我们的人生更具意义和方向。

第四步:举例解释隐喻的应用这个隐喻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和方面。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经常使用概念隐喻来描绘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过程就被隐喻为一场旅程,他在沉闷的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最终找到了回归本真的道路。

在商业和领导力领域,也可以运用概念隐喻来激励员工和团队,引导他们在工作中找到目标和意义。

概念隐喻和隐喻的例子

概念隐喻和隐喻的例子

概念隐喻和隐喻的例子概念隐喻和隐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法,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某种含义或思想。

概念隐喻是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通过类比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或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概念隐喻使用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说明抽象的概念,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且易于理解。

下面是几个概念隐喻的例子:1. 时间是金钱。

这个隐喻表达的是时间的有限和宝贵。

我们通常将时间与金钱类比,因为时间的流逝和金钱的消耗都是不可逆转的。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就像我们精打细算金钱一样。

2. 知识是光。

这个隐喻用光来比喻知识的重要性和智慧的启迪作用。

知识能够驱散无知和迷茫,给人带来启示和指引,就像光能够照亮黑暗一样。

3. 人生是一场旅程。

这个隐喻将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强调人生的起伏和不可预测性。

人生如同走过的路程,充满了挑战、冒险、惊喜和辛酸。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人生的变化和困难,享受旅程中的风景。

隐喻是通过暗示或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常常是通过直观的形象来隐含某种思想或情感。

下面是几个隐喻的例子:1. 森林是绿色的海洋。

这个隐喻通过将森林比作海洋,向人们展现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

森林的一片片绿叶像波涛汹涌的海浪,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美好的感觉。

2. 她的眼睛是星星闪耀的夜空。

这个隐喻将一个女孩的眼睛比作星星闪耀的夜空,强调她的眼神明亮而迷人。

星星闪烁的美丽和神秘感传达了女孩的吸引力和魅力。

3. 时间的河流永不停歇。

这个隐喻将时间比作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突出了时间的流逝无法逆转的特点。

时间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挽回曾经消逝的时光。

总结起来,概念隐喻和隐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比喻来解释和理解,或者通过暗示和象征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些隐喻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

概念隐喻的定义

概念隐喻的定义

概念隐喻的定义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概念隐喻这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啥是概念隐喻呢?简单说,就是用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不太熟悉的概念。

就好比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就是个典型的概念隐喻呀!我们把抽象的时间和实实在在的金钱联系起来,一下子就觉得好懂多了,对吧?你想想看,我们平时不是总说“浪费时间”“节省时间”吗?这不就跟花钱、省钱一个道理嘛!时间怎么浪费,怎么节省?就像钱一样,你把时间花在没意义的事情上,那不就是浪费嘛;你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刻都发挥作用,不就跟省钱似的嘛!这多形象啊!再比如,人生是一场旅行。

这也是个超棒的概念隐喻呀!旅行有起点有终点,人生不也一样嘛。

在旅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人和事,人生不也是如此嘛。

有时候会一帆风顺,有时候会遇到坎坷,就像旅途中可能会遇到好天气,也可能会遭遇暴风雨。

还有啊,爱情是一团火。

为啥这么说呢?火有热烈的时候,爱情不也有激情澎湃的时候嘛;火也可能会慢慢熄灭,爱情有时候不也会渐渐平淡嘛。

你说这比喻是不是很贴切?概念隐喻在我们生活中可太常见了,无处不在。

它就像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那些原本复杂、抽象的概念之门。

它让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新事物,也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概念隐喻,我们说话得多枯燥啊!全是干巴巴的大道理,谁爱听呀!但有了这些隐喻,我们就能把那些难懂的东西变得像我们身边熟悉的东西一样,多有意思!你再仔细想想,我们每天说的话里,有多少是带着概念隐喻的呀。

比如说“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多变”“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这些不都是用我们熟悉的东西去形容不熟悉的心情、笑容嘛。

所以啊,概念隐喻真的是个超级棒的东西,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活灵活现。

咱可得好好利用它,让我们的交流更加顺畅,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

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对概念隐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哈哈!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包括隐喻的研究范畴,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拥有基于
认知心理学测量下所计算出的结论所做出的解释。

它提供了研究者一个可以用于研究教学
和诊断过程中学习者概念学习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一种具有视觉层面的记忆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构成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认知和物理隐喻,它
们两者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来描绘被学习的概念。

认知隐喻是以抽象的概念来比喻物理概念,而物理隐喻则是以物理概念来比喻抽象概念。

两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即把抽象概念映射到
有意义的物象之上,从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学习这些概念。

另外,概念隐喻理论还分析了如何把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并有意义的联系。

在认知过程中,隐喻分析过程不仅会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也会把本身抽象的概念变得具
体和实际。

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理论在研究视觉化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
帮助学习者将逻辑结构转化为具象图像,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概念。

最后,这项理论还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用于进行针对
知识弱点的补救教学,以及用于介绍一种协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囊括性地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概念背后所涉及的技能和
连接,以及他们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让教师能够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用以指导教学。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

它通过对照或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比喻的含义。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二、隐喻的特点1.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它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隐喻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三、隐喻的类别1. 形象隐喻: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比喻来暗示抽象概念。

2. 比喻隐喻:通过类比的手法来暗示新的含义。

3. 链接隐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暗示新的含义。

4. 概念隐喻:通过对一种概念的暗示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的含义。

四、隐喻的运用方法1. 隐喻常常通过对比或对照的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通过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4. 隐喻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运用来达到表现的效果。

五、隐喻和比喻的区别1.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它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新的含义。

2. 比喻是一种直接的比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新的含义。

3. 隐喻常常使用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而比喻直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比较。

4. 隐喻更加抽象和深奥,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而比喻更加具体和直接,常常运用在日常语言中。

六、隐喻的典型例子1.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比喻了女主角的哀怨和自身命运的坎坷。

2.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齐天大圣”比喻了他的伟大和威严的形象。

3. 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你是我的太阳”比喻了爱人的伟大和光芒。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红花会谢,绿叶将长”比喻了人生的美好和曲折。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

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

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

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隐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隐喻是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来表达复杂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隐喻是语言的核心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基于类比和相似之处制作丰富的理解和表达。

概念隐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隐喻,它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和推断含义。

在概念隐喻中,两个概念分别称为“源”和“目标”,源概念是我们已经有关于它的知识的概念,目标概念是我们希望了解的概念。

例如,将“时间”与“金钱”进行隐喻,意味着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借助于金钱来实现的。

概念隐喻将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交互关系分解为一系列隐喻化的基本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比较、映射、替换和转换等。

这篇论文综述了概念隐喻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我们需要通过研究这项技术,了解它是如何促进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如何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并研究如何利用这项技术改进人工智能算法。

概念隐喻的理论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其中心理学是概念隐喻理论的重要支持学科。

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 1999)的“意象隐喻论”明确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是通过和身体经验、感官信息和动作相关的隐喻系统来构思抽象的概念。

而其他研究使用神经影像技术从生物医学视角验证了概念隐喻的实际存在。

概念隐喻在文化中也有重要的角色,并受到了众多人文科学研究的关注。

例如,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通过比较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隐喻,论证了不同文化背景对隐喻的理解产生的巨大影响。

而在本土化的语言处理应用中,这种文化差异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概念隐喻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体关系提取和情感分析都能被视为概念隐喻的应用。

概念隐喻被广泛用于语言生成、文本分类、机器翻译、人机交互等任务中。

在这些应用中,往往需要使用概念隐喻的算法来理解和推断文本中的含义,并将它们转换为规范化的语言形式。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用来传递、理解和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感知的信息。

隐喻不仅存在于日常交流中,也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对隐喻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支,致力于深入探讨隐喻如何通过概念层面的理解来影响人类认知和语言运用。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文献中总结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 是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们在《隐喻我们生活中的思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随后的研究中,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语言和认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隐喻的观点和假设,如“理解是通过隐喻完成的”、“语言中的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构建的”等,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此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逐渐涵盖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人类认知和语言运用的影响日益显现。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构建过程、隐喻与认知的关系、隐喻与语言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关于隐喻的概念构建过程,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对抽象和复杂概念的理解是通过隐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一个概念(例如“时间”、“生活”等)看作是另一个更加具体的概念(例如“金钱”、“旅行”等)来进行理解和表达。

这种通过隐喻构建概念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关于隐喻与认知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概念隐喻的定义

概念隐喻的定义

概念隐喻的定义概念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连接,以便更好地理解、解释或描述这个概念。

隐喻是一种非直接的比较,它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来建立对比关系,并在不同概念之间揭示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隐喻可以通过直接的比喻来实现,例如"时间就像一条河流"。

在这个比喻中,时间与河流之间建立了联系,暗示了时间的流动和变化,突出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这种直接的比喻是隐喻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将两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使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更明显。

除了直接的比喻,隐喻还可以通过更复杂的方式进行构建。

例如,生命可以被比喻为一座山峰。

这个隐喻更加细致和深入地体现了生命的各个层面和经历。

它暗示了生命的起伏和困难,以及攀登山峰的过程。

这个隐喻还可以继续扩展,将不同的生命阶段和经历与攀登山峰的不同部分进行类比,以突出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概念隐喻不仅可以用于语言和文学创作中,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如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

在科学中,隐喻可以用于解释复杂的概念或现象,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心理学中,隐喻可以用于描述和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哲学中,隐喻可以用于探讨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使其更具体和可感知。

通过使用概念隐喻,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以增强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它可以创造出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丰富人们的思维和感知。

隐喻是一种文化和语境相关的现象,它的理解和使用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隐喻的意义和解读并不固定,而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个隐喻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效果。

因此,理解和使用隐喻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连接,以便更好地理解、解释或描述这个概念的修辞手法。

它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揭示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并从中展示出新的意义和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源领域)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目标领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新事物或新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但其影响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意象、形式与事物》(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

他们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认知和理解的基础。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借助空间、身体和感知经验中的概念和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这种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领域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领域,而目标领域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的领域。

通过将源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形象映射到目标领域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领域的概念和事物。

人们常常用“生命是一段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隐喻,人们将生命的过程比喻成为旅程,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新认识和理解。

3. 概念隐喻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文学、艺术、教育、管理等不同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学领域,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情感、欲望和思想。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也常常借助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隐喻来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教育领域,概念隐喻理论也被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概念隐喻例子

概念隐喻例子

概念隐喻例子
以下是一些概念隐喻的例子:
1. 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和金钱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暗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就像金钱一样,我们需要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它。

2. 爱情是战争:这个隐喻将爱情和战争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暗示爱情是一种需要争取和征服的东西,就像战争一样。

3. 人生是旅程:这个隐喻将人生和旅程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暗示人生是一段有起点和终点的旅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各种风景和挑战。

4. 知识是力量:这个隐喻将知识和力量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暗示知识是一种能够赋予人们力量和能力的东西。

5. 语言是工具:这个隐喻将语言和工具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暗示语言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的工具。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概念隐喻的特点,即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联系起
来,通过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某种含义。

隐喻的存在与使用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就该领域常见的文献进行综述。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是该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于1980年合著了《隐喻的语言》一书,在其中全面地阐述了隐喻的认知和语言作用。

他们提出,隐喻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可以使人们将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形象概念。

他们指出,隐喻可以改变人们的观点和认知方式,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以脸盆为例,Lakoff 和 Johnson 在书中指出,当人们将脸盆看作一个容器时,它就被隐喻为一种“容纳”的概念;而当人们将脸盆看作一个运载工具时,它就被隐喻为一种“载物”的概念。

这样的转化在语言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思维就是计算”、“生命是一条河流”等都是隐喻的使用。

除了Lakoff 和 Johnson,其他学者也对概念隐喻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发表了相关文献。

例如,Rita F. Teutsch 在她的论文《隐喻在中西文化中的使用》中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隐喻的运用,并指出中西方文化中有明显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在中国文化中则经常采用“时间就是水流”隐喻。

Teutsch 还认为,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对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与情感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Pan (2016) 的研究认为,正面隐喻可以增强人们的心理幸福感,而负面隐喻则会导致人们的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压力。

Ellsworth 和 Smith (1988) 也提出,在情感上,隐喻可以传递喜悦、快乐或者沮丧等情感。

此外,还有一些对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

例如,Gibbs 和Steen (1999) 的研究认为,隐喻的理解是一种类比过程,通过将源领域与目标领域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含义。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了思维中把一个概念(被表达的概念)通过隐喻与另一个概念(隐喻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

本文综述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语言哲学家理查德·雷克提出的“概念间隐喻”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概念与一个具体的、较为简单的概念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他的论文《概念隐喻论》(Metaphors We Live By)于1980年出版,为后来的概念隐喻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早期,主要关注的是语言中的隐喻表达。

现在的研究则更加关注隐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脑成像等。

语料库分析用于发现和分析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实验研究通过心理学实验验证隐喻的认知机制,脑成像则用于探索隐喻在大脑中的神经基础。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关注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如“时间是空间”、“情感是温度”等。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探索隐喻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影响,如隐喻对决策、判断和思考的影响。

神经科学的研究则揭示了隐喻在大脑中的加工机制,如隐喻的脑成像和大脑区域的活动。

概念隐喻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有广泛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隐喻理论被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育策略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政治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隐喻理论被用于研究政治演讲和社会认知,揭示语言在塑造社会观念和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通过研究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和思维中的隐喻作用,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在多个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以及隐喻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概念隐喻ppt课件

概念隐喻ppt课件

幅画的隐喻却是具有更大的威力。它和绘画一样,能刺激
视觉想象,激起感情反应,而它对注意力和感情的导向作
用则比绘画更为显著。”
——E容提要:
• 概念隐喻的简单介绍 • 概念隐喻的三种分类 • 概念隐喻在写作中的应用 • 参考书目
精品课件
3
“用另一物体的名称来指称这一物体。” — —亚里士多德
“在一场舞会上,男孩子都身着黑色晚礼服,女孩子都穿着白裙,他们 相拥旋转。如果灯光转暗,那么你能看到的只有女孩子。女孩子就像那 颗可见星,而男孩子就像那个黑洞。尽管看不见男孩子,但女孩子在不 断旋转,这就有力地证明一定有什么人在相拥着她旋转。”
这段文字中, John Wheeler教授就给出了一个隐喻:把黑洞比作看不 见的男孩子,把可见星比作女孩子,他们不断旋转是天体的运行方式。
这些空间隐喻赋予了“情绪”和“健康”这两个抽 象概念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纵向方位。
精品课件
9
实体隐喻
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观念等看作 有形的实体和物质。
例如:“Theories are buildings. Ideas are food.” “就算流干泪,伤到底,心成灰,也无所谓。”
“Buildings”, “food”和“灰”这三个有形的实体分 别将“theories”, “ideas”和“心”这些抽象概念具 体化了。
•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s )
精品课件
8
空间隐喻
以空间为始发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 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位置。
例如: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health is up, sickness is down “今天好high啊!”“最近情绪很down!”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理论源自于拉克杜华(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代的研究。

隐喻是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概念隐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诠释为另一个概念的方式。

概念隐喻的理论比较复杂,需要运用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下面将从其相关的文献综述阐述其理论。

首先,概念隐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语言存在的一定历史时期。

Lakoff和Johnson (1980)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人们会将已有的概念和经验与未知的领域进行比较,从而构建新的概念和认知方式。

这个过程是基于“概念映射”的机制,即将一个已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

第二,隐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由于隐喻涉及到语言、认知、文学、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因此引起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的研究。

例如,Fauconnier和Turner (2002)将隐喻应用于语言的意义和推理中,并提出了“认知隐喻”和“语言隐喻”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第三,概念隐喻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

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通过探究大量现实语言数据中的隐喻使用,来揭示隐喻所反映的人类认知机制。

例如,Steen(2011)提出了“批评与理解的多维隐喻分析”方法,探究不同领域的隐喻,如政治、商业和艺术等。

而分析研究则主要考虑隐喻的构建和分析,从而揭示隐喻与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通过对英语中的“生命”隐喻的分析,发现“生命”隐喻是一种基本的、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隐喻。

第四,概念隐喻的研究也涉及到具体的领域或主题。

例如,政治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政治人物和政治团体的角色在公共领域的表述中,可以通过隐喻与非隐喻的方式进行呈现(Musolff,2016)。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一种深入理解和描述概念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和文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隐喻性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前者。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感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探讨其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影响。

概念隐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乔治·莱克夫提出,他在1979年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他认为,人类通过将一个概念(被称为“目标”)与另一个概念(被称为“隐喻源”)进行比较,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

“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和金钱进行了比喻,以便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宝贵。

这种比喻并非只存在于语言中,而是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概念隐喻理论逐渐被引入到认知研究中。

美国学者斯蒂文·佩因特和马克·约翰逊在1983年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深入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他们认为,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认知的现象。

通过将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进行比较,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推动认知的发展和进步。

在文学研究领域,概念隐喻理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学者加里·凯特利在1992年的《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n Persuasive Business Discourse》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在文学中的应用”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和描述抽象概念,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和感受。

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手法,文学作品能够更生动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概念隐喻理论在教育、政治和商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概念隐喻的定义及分类

概念隐喻的定义及分类

概念隐喻的定义及分类
1. 概念隐喻啊,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就好比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就是把时间隐喻成了金钱呀!在这里,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和具体的金钱联系起来,一下子就好理解多啦,对吧?
2. 概念隐喻还可以分成好几种类型呢!比如结构性隐喻,就像“人生是一场旅行”,把人生和旅行联系起来,多形象!在这场“人生旅行”中,我们不都是在不断前进、经历各种风景吗?
3. 还有方位性隐喻呢!“她情绪高昂”不就是把情绪和高这个方位联系起来了吗?当我们说一个人情绪高昂时,仿佛能看到那人积极向上的状态呢,是不是很神奇呀?
4. 本体性隐喻也很有意思!“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把心这样难以具体描述的东西用石头来比喻,马上就让我们对这个人的性格有了直观感受呢!
5. 另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叫容器隐喻哦!像“他充满了热情”,把人当成了可以盛放热情的容器,太有趣啦!你好好想想,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呀?
6. 哎呀呀,这些概念隐喻的分类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呀!它们真的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情感的新大门呀!总之概念隐喻真的超级重要,我们可离不开它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概念隐喻无处不在,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实在是太有意思啦!。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一、相关理论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理论主要源自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合著《隐喻我们生活的方式》(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理解为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认知和思维。

我们常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起起伏伏,成功和失败,以及未知的前途。

在隐喻的基础上,莱考夫和约翰逊又提出了“概念隐喻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指出概念隐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之中,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他们的理论架构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以上所述的相关理论为概念隐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发。

概念隐喻理论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中的作用。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技术等。

语言学分析是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语言中的隐喻使用进行分析,学者们可以发现隐喻如何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有学者对不同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语言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认知心理学实验也成为了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学者们可以验证概念隐喻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有研究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时,他们会产生与旅程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影响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实验方法为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比喻手法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以解释和理解抽象概念或复杂现象的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隐喻、源和靶。

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靶)的过程,源通常是我们熟悉的概念,而靶是我们想要理解的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合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语言学家拉卡托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后来被认知科学家约翰逊-莱克提出的“身体隐喻”理论进一步发展。

身体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基于对具体身体经验的隐喻映射而来的。

“爱情是一座山”、“时间是金钱”等隐喻表达,都是将抽象概念(爱情、时间)映射到具体的身体经验(山、金钱)来理解和表达的。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人类认知、语言理解、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语言学是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得到应用的领域之一。

许多语言学家通过研究隐喻表达的语言现象,来揭示概念隐喻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乔治·莱克夫曼通过分析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提出了“概念元”理论,认为隐喻表达中的概念元是构成隐喻映射的基本单元。

概念隐喻理论还对语言的语用学和语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瑞士语言学家日内瓦·莱克蒂伯格通过分析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揭示了隐喻理解对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重要性,认为隐喻表达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语言学家詹姆斯·费尔德曼则通过分析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研究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

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语用学、语义学和语篇分析等领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引言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特征,通过隐喻可以将拟喻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表达和理解的目的。

概念隐喻理论是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明德发表了《思维的语言》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

随后,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在其著作《《隐喻对比》中深入探讨了隐喻的语言学性质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乔治·莱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概念》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

之后,以乔治·莱科夫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概念间的隐喻关系,它包括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两个基本要素。

源概念是用来描述目标概念的概念,目标概念则是由源概念所描绘出的概念。

通过将源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实现对目标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并非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深层的概念联系,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

在语言结构方面,隐喻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英语中“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喻,使得时间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语言使用方面,隐喻为人们的言语交流提供了丰富的修辞手段,增强了信息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通过隐喻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特征和关系,使得交流更加生动和形象。

概念隐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隐喻对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好把这文档先看完,对你们应该有好处爽的任务:你去找方位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然后从认知角度、语用学角度、文化角度、修辞角度等分析要把政治语篇中有隐喻的你要分析的那句摘抄下来到星期六为止做完每个人所查文献不得少于10篇(包括著作),附在文献综述的后面。

政治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每位小组成员可以选取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研究的一个视角,查阅相关资料,写文献综述,并运用相关的知识举例说明某一特定概念隐喻的中英差异。

工作语言:英语。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

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口”,“脚注”等。

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等等。

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

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

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low/high spiritFall into depression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指人或事的用法。

如:big potato(大人物),smal potato (小人物),mouse potato(电脑迷),couch potato(成天看电视的人),hot potato (棘手的问题)等。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长期处于农耕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饱肚子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故见面时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饭)没有?”。

汉语中有许多与“饭”有关的隐喻表达法,如:“找碗饭吃”(找工作),⏹“丢了饭碗”(失业),“铁饭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砸饭碗”(使得别人丢掉工作),“吃大锅饭”(采取平均分配的原则),“饭桶”,“酒囊饭袋”,“吃闲饭”,“要饭的”等等。

不同文化选用不同的喻体与该民族文化传统有关⏹“speak/talk of the devil, here he is.” --- “说曹操,曹操到”⏹to shed crocodile tears —猫哭老鼠,⏹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对牛弹琴,⏹to laugh one‘s head off —露马脚,⏹to kick the bucket —翘辫子,蹬腿⏹to eat like a horse —狼吞虎咽,⏹to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 —引狼入室,⏹to 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fool‘s paradise —黄粱美梦,⏹chicken-hearted —老鼠胆,⏹at a stone‘s throw —一箭之遥,⏹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ead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勿作凤尾。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论文摘要: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

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

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

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例2.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例4.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

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

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

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

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

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

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

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

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

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

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Argument is a building;Argument is 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

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framework of a building,construct a building,collapse,the 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at tack the enemy,win the War,be defeated in the War。

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

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例5.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例6.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例7.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you call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例8.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例9.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例10.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例11.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