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乳化

合集下载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是一种新型的乳化技术,其主要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是在传统的乳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制备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外界能量,如机械或热能,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当的条件,即可实现高效的乳化过程。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的原理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使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离子自组装成为一定的结构,形成一层稳定的薄膜,从而实现油水混合物的稳定分散。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的乳化剂一般是一种具有双亲性的分子,其分子结构中同时包含亲水基和疏水基,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分子膜,从而实现油水混合物的稳定分散。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能够有效地控制油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从而实现高效的乳化效果。

2. 生产过程简单,不需要任何外界能量,如机械或热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3. 乳化剂的使用量较少,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乳液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化妆品、食品、医药、油漆、涂料等领域。

其中,在化妆品领域,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以化妆品为例,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乳化效果,从而使得乳液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同时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此外,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乳化技术,其在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离子稳定型自乳化技术具有生产过程简单、高效的乳化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优点,因此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自乳化环氧树脂乳化剂对耐盐雾试验研究

自乳化环氧树脂乳化剂对耐盐雾试验研究

自乳化环氧树脂乳化剂对耐盐雾试验研究水、氧和离子是盐雾腐蚀的三要素,其中氧气和粒子均溶解在水中。

金属防腐涂料作为薄薄的一层高聚物涂膜,通过对水、氧和离子的阻止和隔断,从而起到防止底材金属腐蚀的效果。

而树脂固化体系对耐盐雾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体系的固化交联度固化度越高,交联点就越多,所形成的高分子涂膜越致密,水、氧和离子透过防护涂层的可能性就越小;固化度越高,涂膜的刚性越好,被水浸润的抵抗涂膜变形的能力就越强,起泡的可能性就越小;合适的交联度,使体系粘附能力提高,反应形成的羟基跟底材形成氢键合结构,有利于阻止水、氧和离子的侵入界面。

低温固化的水性环氧固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常温下提高固化交联度,提高耐盐雾性。

其中曼尼希改性胺,具有低温固化的特点,引入芳香环结构有利于提高涂膜的刚性、憎水性和耐盐雾性;尤其是腰果酚改性胺类,因具有C15长链,又可提升涂膜的附着力,增强憎水性。

如我司MH-6600,既能低温固化,又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和耐盐雾性。

二、环氧乳液的影响1、乳化剂类型的环氧乳液含较多的单官能团或增塑型乳化剂,降低了体系的交联密度和机械性能、耐热性和附着力,形成的涂膜相对缺陷较多。

而自乳化环氧为双官能团的环氧树脂结构,增韧了固化体系,对固化物强度影响较小。

2、环氧乳液的乳胶粒子的大小。

乳胶粒子以分子抱团的颗粒形式存在,在水中形成“水包油”的状态,外层亲水基接触水性固化剂反应后分子量增大,具有疏水性,阻挡了内层环氧跟水性固化剂的进一步反应,固化物的交联密度下降,水、氧和离子透过的可能性大增,所以相对乳胶粒子小,接近纳米级的自乳化环氧具有更高的交联度和涂膜机械性能。

3、固化体系的柔韧性。

柔韧性(而不是增塑型)的环氧固化物具有更强的剥离强度和附着力,可舒缓因水分和溶剂挥发收缩产生的应力,可有效阻止水、氧和离子从界面通过,从而提高耐盐雾性。

但以牺牲刚性得到的涂膜柔韧性,往往变形能力强,盐雾试验中起泡的可能性大增。

关于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叙述

关于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叙述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自乳化DDS)是一种用于药物传递的新型技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自乳化DDS是目前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一、自乳化DDS的定义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指的是一种能够在体内自行形成均匀和稳定的纳米乳状乳液的药物传递系统。

它通常包含油相、乳化剂和水相三种组分,通过在体内形成超微乳液来实现药物的释放和传递。

自乳化DDS不仅可以增加水溶不良药物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而且还可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减少药物的剂量和频次。

二、自乳化DDS的特点1. 高效传递:自乳化DDS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2. 稳定性:自乳化DDS可以形成均匀和稳定的纳米乳液,保护药物免受光、氧、热、湿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药物的有效期限。

3. 降低剂量:自乳化DDS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降低药物的剂量和频次,减少不良反应和毒性。

4. 多途径传递:自乳化DDS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膜、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进行药物传递,满足不同疾病和个体的需求。

三、自乳化DDS的应用领域自乳化DDS已广泛应用于抗癌、抗炎、抗感染、抗肿瘤、抗病毒、抗病原体、抗过敏、抗肿瘤、抗缺氧等多个疾病的治疗领域。

利用自乳化DDS可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强疗效和减轻副作用。

自乳化DDS还可以用于RNA干扰、DNA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质、基因和细胞的传递,为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提供有效手段。

四、自乳化DDS的发展趋势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乳化DDS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未来,自乳化DDS将会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和定制化的药物治疗,为个体化医学和精准医学提供有力支持。

自乳化DDS还将与纳米医学、生物成像、生物传感、生物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新的技术体系。

自乳化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自乳化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SEDDS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以纳米尺度分散 在油水两相中,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重要性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将脂溶性药物以纳米尺度分散在油水两相中,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粒径均一、包封率高。
03
修饰与功能化
根据需要,对脂质体进行修饰和功能化,以提高其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
自乳化剂的选择与处理
类型与性质
选择具有适宜乳化能力的自乳化剂,并考虑其HLB值、粘度、 电导率等性质。
配伍性
考虑自乳化剂与药物以及其他辅料的配伍性,避免产生化学反 应或物理相互作用。
内分泌系统疾病治疗
要点一
靶向内分泌腺体
要点二
调控激素水平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靶向内分泌腺体 ,如甲状腺、肾上腺等,提高内分泌 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精确调控激素的 释放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内分泌失衡 引起的疾病。
要点三
降低副作用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减少传统给药方 式带来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安全性和有效性。
纯度
确保药物纯度高,无杂质或污染 物。
结晶状态
某些药物可能以结晶形式存在,需 要将其转化为无定形态或使其溶解 度增加以提高吸收。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01
材料选择
选择适当的脂质体材料,如卵磷脂、胆固醇等,以实现良好的药物包
封和稳定性。
02
制备方法
采用合适的方法制备载药脂质体,如薄膜蒸发法、超声波法等,确保
03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性能评价

自乳化酯

自乳化酯

自乳化酯简介自乳化酯,主要是由特殊链的酸,和多官能团的醇反应,酯化而成一种具有优越润滑性的物质——我们称之为自乳化酯,它是一个多功能的产品,尤其适合于金属加工液中使用,是当前解决金属加工液润滑性的最佳产品之一,可替代部份硫,磷极压剂,同时,可完全替代氯系产品,减少氯系润滑剂的危害。

自乳化酯在欧洲使用较为广泛,多为嘉实多,巴索,米拉克龙等金属加工液厂家的新型号产品中使用。

一、功能描述:Meisun D604自乳化酯在单一分子中,同时具有酯和羧酸,聚醚结构,具有极好的水分散性,极压润滑性和抗硬水稳定性。

特殊的支链结构使其具有生物稳定性。

通过调节分子结构,能获得不同HLB值的产品,方便配方工程师灵活选择,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二、主要特性:1.非常好的水中分散性,与水混合,快整形成稳定的白色乳液,与切削液其它组份可形成稳定的平衡体系,若要形成全合成体系,只需添加足够的醇胺即可,非常易于操作;2,在分子结构中,同时即拥有酯基又有羧基,这样的结构可有效降低界面间磨损,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有效增加了切削液的极压润滑性能;3,自乳化酯可长效地维护乳液稳定,减少刀具的磨损及切削液挥发损失,保障体系长效运行;4.和醚羧酸类似的抗硬水性能。

即使在高达3000ppm硬水环境下长期使用,也可以达到足够的稳定效果。

5.具有很好生物稳定性。

分子中的异构结构,使其本身具有抑菌作用,从而减少了杀菌剂用量。

三、主要用途及方法:1.主要运用于各类金属的水性加工,对铝,镁等有色金属更有效。

2.配合MS-28,MS-OT类低泡表面活性剂使用,可以获得低泡的,抗硬水的高效润滑切削液。

市场主要同类产品有禾大3955,MS604美桑.路博润GY-25等,已广泛被市场所认可!。

《自乳化释药系统》课件

《自乳化释药系统》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研究进展:已成功开发出多种自乳 化释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等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血 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自乳化释药系统 的制备工艺
制备方法
原料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和乳化剂 制备工艺:包括乳化、均质、过滤、灌装等步骤 质量控制:对药物浓度、粒径、稳定性等进行检测 包装储存: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自乳化释 药系统在 眼科疾病 治疗中的 应用
自乳化释 药系统在 神经系统 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与效果
自乳化释药系统 可以提高药物的 生物利用度
自乳化释药系统 可以延长药物的 作用时间
自乳化释药系统 可以降低药物的 毒性
自乳化释药系统 可以提高药物的 稳定性
自乳化释药系统 的安全性评价
药物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 度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药物排泄: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情况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毒性:药物在体内的毒性情况
免疫学评价
免疫原性:评 估药物是否会 引起免疫反应
过敏反应:评 估药物是否会 引起过敏反应
细胞毒性:评 估药物是否会 对免疫细胞产
生毒性
免疫调节作用: 评估药物是否 会影响免疫系
自乳化释药系统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概 述
02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 究进展ຫໍສະໝຸດ 03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 备工艺
04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应 用与效果
05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安 全性评价
06
添加章节标题

自乳化

自乳化

研究的方法、步骤

自乳化系统的处方筛选:
自乳化释药系统中油相的选择(种类) 自乳化释药系统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
选择(种类)
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伪三相图的制备)

将过量的药物分别加入到所选择的油相中, 于37℃,振荡48h后,离心15min,取上清液 用0.45 m微孔滤膜过滤, 续滤液用乙醇适 量稀释后用HPLC测定,测得药物在不同油 相中的溶解度
自我乳化后所得乳剂粒子的极性 乳剂粒子的极性与乳化剂的HLB值有关,乳 化剂中脂肪酸不饱和度及链长,亲水基团的 分子量,都影响到乳滴极性。乳剂粒子的极 性可用疏水性药物在油/水中的分配系数来 衡量。
药物的释放速率




在 SEDDS 中,药物的释放速率由制剂在水性介质 (pH1.2 或7.4)中的体外溶出实验来衡量。所选择 的处方应具有最高的溶出速率。 体外释药动力学实验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透析 袋扩散法、总体液平衡反向透析法、离心超滤法、 低压超滤法等。 乳剂粒径越小,油水界面的面积越大,则自乳化所 得乳剂的稳定性越好。药物从乳滴中释放的速度与 粒径、极性有密切关系,公式如下: Q t = f (1/ rK) 其中 Qt 为在不同时刻从油滴扩散入水中的药物量, r 为油滴的粒径,K 为油水分配系数,r 越小,K 越 小,药物释放速率越快。
结语


SEDDS是能提高弱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 很有前途的载体系统。它的各种性能都优于乳剂。同时 SEDDS的形式多样,设计者有很多种可能的处方选择。 然而,处方的多样性对SEDDS性质的影响,如微粒结 构、粒径、微粒表面电荷、体内行为等仍然不很清楚, 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SEDDS是提高脂溶性药物口服吸收的最有 效途径之一,对于提高脂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较大 意义,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自乳化药物传递体系的研究进展

自乳化药物传递体系的研究进展
对于脂溶性药物,趼:r)璐制剂比其传统的口服制
剂有着更多的优越性。SEDDS在遇到胃肠道的水性环 境可迅速乳化,形成o/w的含药乳粒(粒径小于5 /_an)。细小的油滴可从胃中迅速排空,使药物在整个胃 肠道广泛分布,从而减小了大块药物与胃肠道壁长时间 接触后产生的刺激性。与普通油溶液相比,SEDDS形 成的乳剂颗粒细小,有较大的油水界面,对那些因溶出 度小而影响吸收的药物而言,SEDDS可提高药物吸收 的速率和程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SEDI]s 具有吸收迅速,服用方便,制备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等 优点,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SEDDS一般采用高HLB的非离子乳化剂。非离 子乳化剂比离子乳化剂毒性低。它们只引起胃肠道壁 渗透性的可逆性转变。SEDDS要在胃肠道内自乳化 并维持乳剂状态,处方内必须要有3()%~6()%的乳化 剂,但大量的乳化剂可能会刺激胃肠道。所以应充分考 虑乳化剂的安全性。高HI。B乳化剂的强亲水性是立 即形成0/W乳滴和自乳化液在水溶性环境中扩散所 必要的,它能使自乳化过程更快。乳化剂是双亲性的, 它们本身也能溶解相对大量的疏水性药物,可以防止 药物在胃肠道内沉积和延长药物分子的溶解状态,这 对有效吸收非常重要。当乳化剂含量高到一定程度的 时候,将会导致自微乳化体系的形成一]。不同种类的 液体或同体乙氧基聚氧乙烯甘油酯、聚氧乙烯油酸酯、 Tween80是最常用的乳化剂。天然乳化剂的自乳化 能力有限,但它们口服安全性高’川。为了达到好的乳 化效果、通常采用3()%以上的乳化剂。
此混合物系统被广泛运用于农药和杀虫剂工业中 已有多年,在70年代未,有人提出将SEDDS作疏水 性药物的载体,到80年代,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 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新型制剂,SEDDS已越来越引起 人们的兴趣。.

自乳化释药系统.ppt

自乳化释药系统.ppt
自乳化释药系统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
沈雪梅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概念
药物 油相 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 形成的口服给药系统(液体或装入软胶囊)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SEDDS
自乳化给药系统的主要特征

在体温条件下,遇体液后在胃肠道蠕动的促 使下乳化,形成粒径在100~500nm的水包油型 乳剂 乳化前,系统(或内容物)为均一、澄清的液 体
SEDDS的处方设计
处方设计基本原则—选择最简单、有效的处方 辅料的种类降到最少 选用毒DDS的处方需以绘制的相图为指南进行研究 将相图中的自乳化区域与乳化后液滴大小分布结合 在一起进行优化
吲哚美辛、尼莫地平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筛选
增溶过程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有人认为,微乳是介于普通乳和胶体溶液之
间的一种稳定的胶团分散体,又称胶团乳
SEDDS的吸收特点 胃肠道的消化运动提供了体内自乳化所需的动力 SEDDS与胃肠液接触时形成微小乳滴,在胃肠液稀释 下进一步分散形成的更细小的乳滴,具有较大的表 面积,提高了药物的溶解度并改善了药物溶出 SEDDS表面张力较低,易于通过胃肠壁的水化层,使 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增加了对肠道上 皮细胞的穿透性,促进了药物的吸收 微乳可经淋巴管吸收,克服了首过效应以及大分子 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时的障碍

SEDDS中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选用乳化剂的原则 适当的HLB值 HLB值在11~15之间,自乳化能 力强,形成的SEDDS具有最佳溶出。 适当的浓度 常用浓度为30~60(质量分数), 形成的乳液粒径较小。浓度过高,虽然可形成 更细的乳滴,但药物从胶束中的释放会缓慢, 还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安全性 毒性、刺激性小 大剂量应用会刺激 胃肠道,小剂量反复应用也会引起胃肠道黏膜 渗透性的不可逆性改变

口服自乳化释药系统——中药制剂研究新热点

口服自乳化释药系统——中药制剂研究新热点

⼝服给药是中药最常⽤的给药途径,然⽽由于⽔溶性差,许多传统的⼝服中药的⽣物利⽤度较低。

为了提⾼该类药物的溶出度,制药业进⾏了各种尝试,如将药物制备成环糊精包合物或采⽤成盐、微粉化等⽅法,但些⽅法易受⼯业化⽣产及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近年来,可提⾼难溶性药物⼝服⽣物利⽤度的胶束增溶和脂质载体系统受到⼴泛关注,如油溶液、表⾯活性剂分散体系、⾃乳化系统、脂质体等。

尤其是⾃乳化释药系统(SEDDS),国外已有环孢素A等⼏产品上市。

相信随着研究⼯作的不断深⼊,不久的将来会有中药SEDDS产品上市。

■SEDDS研究最新进展 ⾃乳化系统的处⽅组成:SEDDS中的药物为难溶性或脂溶性药物,要求药物在油溶液或油/表⾯活性剂(SA)复合系统中性质稳定。

药物对⾃乳化系统的影响程度因药物的性质⽽异,可能会改变油/SA的⽐例,所以必须进⾏处⽅前溶解度和相图试验。

如果药物能和⽔分⼦竞争SA⼄氧基链的氢键结合作⽤,则该药物包合在SEDDS中就会影响其⾃乳化效果。

如果药物疏⽔性很强,不太可能和SA发⽣作⽤,则即使在较⾼浓度下对SEDDS的影响也很⼩或⼏乎没有。

另外,油是SEDDS处⽅中最重要的辅料之⼀,油相在SEDDS中的质量分数⼀般为35%~70%,要求其安全、稳定,能以较少的⽤量溶解处⽅量的药物,即使在低温贮藏条件下也不会有药物析SA的两亲性,易于乳化。

SEDDS⼀般采⽤⾼亲⽔亲油平衡值(HLB)的⾮离⼦SA,最常采⽤的SA有聚⼭梨酯80、聚氧⼄烯油酸酯、不同种类的液体或固体⼄氧基聚氧⼄烯⽢油酯,还有液态卵磷脂、聚氧⼄烯蓖⿇油等。

SEDDS中的助表⾯活性剂(CoSA)可以辅助溶解药物,降低表⾯张⼒,增加界⾯膜流动性,调节HLB值并起到助乳化作⽤。

CoSA分⼦可嵌⼊SA分⼦中,从⽽共同形成微乳的界⾯膜,由此形成的微乳乳滴直径可⼩于100纳⽶。

可作为⼝服SEDDS助表⾯活性剂的物质有⼄醇、丙⼆醇、异丙醇、⽢油、聚⼄⼆醇、⼄⼆醇单⼄基醚、聚⼄⼆醇-8-⽢油⾟酸/癸酸酯等。

自乳化释药系统课件

自乳化释药系统课件
• 加入油相,搅拌混合均匀 • 体系刚好澄清时,计算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
油相在体系中的含量 • 绘制三相图,并根据乳化后粒径大小给出自乳化区。
自乳化释药系统
• 结果:优选的处方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 20%~40%,助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30%~40%, 油的含量为20%~50%。
• 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含量在20~50(质量分 数 ) 范围内乳化速率都很快
椰子油C8/ClO丙二醇双酯 (Captex 200)
椰子油C8/ClO甘油三酯 (CapteX355)、Miglyol812
自乳化释药系统
SEDDS中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
选用乳化剂的原则 • 适当的HLB值 HLB值在11~15之间,自乳化能
力强,形成的SEDDS具有最佳溶出。 • 适当的浓度 常用浓度为30~60(质量分数),
自乳化释药系统
SEDDS中的油相
油相应具备的性质 • 溶解性好 以较少的用量能溶解处方量的药物,并
在低温贮藏条件下也不会有药物析出 • 易乳化 遇水后容易被处方中的乳化剂乳化 • 性质稳定、安全
油相在SEDDS中的质量分数 一般为35~70
自乳化释药系统
油的种类
• 天然植物油 安全、稳定,溶解性能差、自乳化效率低
• SEDDS形成的乳滴粒径,与所选用的乳化剂系 统的性质有关(乳化能力)
• 粒径的测定方法 光子矫正光谱技术(PCS) 显微镜观察测定 适当稀释
自乳化释药系统
(3)乳滴所负电荷
己经证明,小肠上皮细胞膜内荷负电 如果使SEDDS荷正电,则可增加其与小肠上皮细胞 的结合率,促进药物的吸收
Gershanik等选用Caco2细胞作为人小肠上皮细 胞的模型,研究带不同电荷的SEDDS与人小肠上皮 细胞的相互作用

自乳化释药系统(完整版)

自乳化释药系统(完整版)
SEDDS形成的乳滴粒径,与所选用的乳化剂系
统的性质有关(乳化能力)
粒径的测定方法
光子矫正光谱技术(PCS) 显微镜观察测定 适当稀释
(3)乳滴所负电荷
己经证明,小肠上皮细胞膜内荷负电 如果使SEDDS荷正电,则可增加其与小肠上皮细胞 的结合率,促进药物的吸收 Gershanik等选用Caco2细胞作为人小肠上皮细 胞的模型,研究带不同电荷的SEDDS与人小肠上皮 细胞的相互作用 将SEDDS荧光标识后,与Caco2细胞共同培养 3h,测定其结合率,发现带正电的SEDDS比带负电 的荧光结合率高。 显示,乳滴与细胞表面因静电引力而相互吸引
不同的药物对SEDDS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取决于药物/自乳化系统的物理化学相容性

药物能和水分子竞争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基的氢键结 合作用,这种药物分散在SEDDS中就会影响其质量, 如苯甲酸。 药物疏水性强,在油/表面活性剂复合系统中性质稳 定,不太可能和表面活性剂发生作用,对SEDDS影响 也较小或几乎没有。
界面张力学说 认为界面张力起重要的作用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 力逐渐降低,当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助乳 化化剂的存在,产生混合吸附,出现负的界 面张力,体系自发地分散成微细液滴。
增溶理论
表面活性剂在高浓度时,形成胶束
大量的胶束对油产生增溶作用,油进入了胶
束内部,形成分散的微小液滴
吲哚美辛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组成:
大豆油/异丙醇/吐温-80 尼莫地平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组成: 大豆油/乙醇/吐温-80
适用制成SEDDS的药物
脂溶性或水难溶性的药物 硝苯地平 灰黄霉素 环孢素 伊曲康唑 卡马西平 氟康唑 吡罗昔康 吲哚美辛 类固醇 二氟尼柳
地高辛 布洛芬 地西泮

自乳化ppt课件

自乳化ppt课件
水、混合乳绘制伪三元相图,并根据乳化后粒径大小 画自乳化区。
❖ 根据伪三元相图,结合自乳化体系的效果、黏度等因 素,选择自乳化介质处方。将药物加入到自乳化介质 使药物溶解,即得自乳化制剂。
17
18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在用水大量稀释后,体系自乳化能力 自乳化制剂的外观为澄清透明的液体,加水稀释 约50倍后仍为澄清液体。
7
自乳化的组分
药物
❖ 脂溶性或水难溶性的药物
❖ 不同的药物对SEDDS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取 决于药物/自乳化系统的物理化学相容性,这一 点可通过改变油相与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 性剂的比例进行优化。
❖ 目前,以化学药为活性成分的SEDDS 国外有不 少报道如:利多卡因、硝苯地平、卡马西平、 灰黄霉素、环孢素、卡马西平、辅酶Q10 等, 对中药脂溶性活性成分或水难溶性活性成分的 SEDDS,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13
研究的方法、步骤
❖ 自乳化系统的处方筛选: 自乳化释药系统中油相的选择(种类) 自乳化释药系统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
选择(种类) 自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伪三相图的制备)
14
❖ 将过量的药物分别加入到所选择的油相中, 于37℃,振荡48h后,离心15min,取上清液 用0.45 m微孔滤膜过滤, 续滤液用乙醇适 量稀释后用HPLC测定,测得药物在不同油 相中的溶解度
6
SEDDS的优势
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给药制剂中,SEDDS有很多势: 1 在自乳化制剂中,药物以溶解状态存在于自乳化所
形成的小油滴中,故难溶性药物的溶出过程不再成 为其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川; 2 脂质材料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生物利 用度; 3 通过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减小首过效应,直接或 间接地提高生物利用度 4 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可避免光照或可在体系中加人抗 氧剂,故SEDDS可用于制备需避光或易氧化的药物 的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处方设计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摘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对自乳化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计算机模拟是研究自乳化系
统结构和特性的方法,并对它的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利用Material Studio 4.2中的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对可用于自乳化药物在水中的聚集体形态进行了模拟。

模拟结果表明:比例对表面活性
剂聚集体影响较大。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聚集体由球形向棒状转变;
关键词:耗散粒子动力学(DPD);表面活性剂;比例;形态;模拟
前言
自乳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农药和杀虫剂工业已有多年。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EDDS)是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固体或液体制剂,其基本特征是可在胃肠道内或环境温度适宜(通常指体温37摄氏度)及温和搅拌的情况下,自发乳化形成的。

而当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12)含量较高或同时使用助乳化剂时,在轻微搅动下可制得更精细的乳剂(粒径<100 am),则被称为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目前已有先进的实验方法用于分析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如静态和动态的光散射,小角X光散射,小角中子散射等散射技术及傅里叶变换红外,紫外,核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

除X射线可得到直接结构信息外,其它实验方法不能提供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微观结构和动态性质。

因此人们用计算机模拟研究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力求提供微观结构和性质。

研究自乳化过程模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表面活性剂各种作用的微观机理为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Material Studio 4.2中的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块是Accelrys公司的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

这种方法可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一些性质,可以通过DPD方法模拟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介观相[5-8]。

DPD模块通过理论模拟,从介观水平上为实验提供参照,有利于新型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从而可节约成本,缩短研发时间。

1.模拟与方法
1.1模拟原理
表面活性剂分子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水尾链、亲水头基和一个连接基团,因此DPD模型中定义疏水尾链、亲水头基两种粒子。

粒子与粒子之间彼此采用简单的谐振动弹簧连接,每个粒子代表表面
活性剂分子中相应大小和长度的基团[10,11,13],所用粒子连接在一起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DPD模型。

在模拟中建立了Flory Huggins参数x与DPD参数αij之间的线性关系[8,14],进而把Flory Huggins参数转化为模拟中的DPD相互作用参数。

当x>0,即αij>25时,粒子之间倾向于相分离;αij<25时,粒子之间倾向于相互吸引(混合);而认为当αij=25时,粒子之间无作用[7]。

选取不同的参数表示表面活性剂的头基、尾基、联接基和水相互作用的不同,则可用此相互作用参数描述表面活性剂和水彼此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运用单一变量的原理设置表面活性剂,水,油相互作用的DPD参数。

计算的参数列于上表中。

X=V ref(δi-δj)2/RT在20×20×20大小的立方格子中进行模拟,粒子的密度为ρ=3.0,因此,模拟体系中包含3000个粒子[8,9](包含水粒子和表面活性剂粒子),10000步的模拟,最终得到模拟平衡状态。

通过不断地向模拟格子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分子,以研究浓度变化对表面活性剂聚集形态的影响。

模拟开始时,所有体系均采用随机分布,在各个方向应用周期性边界条件,通过一定步数模拟,最终得到模拟达到平衡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形态。

1.2模拟条件设置
(1)分子模型设置:表面活性剂(Diblock):A 1 B 4 水(Water):W 1 油(Oil):O 1
(2)模拟体系大小:20×20×20rc3
(3)相互作用力(Interactions)设置如下表
表1 本课题粒子的DPD相互作用参数(DPD单位)
A B W O
A B W O 25
90
28
80
90
25
70
29
28
70
25
100
80
29
100
25
(4)时间步长(time step)设定为0.05,每1000个时间单元重新开始构型。

每10000个步长重新在前一个结果下继续计算(Restart),并自动保留结果。

(5)相对含量(Relative amount)
表2 本课题粒子的相对含量
Fraction
1 2 3
Diblock Water Oil 0.01
0.98
0.01
0.05
0.90
0.05
0.10
0.80
0.10
2结果与讨论
2.1表观分析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摩尔分数为单位)对聚集体的形态有显著的影响。

下图1,2,3依次为相对含量图表中的第1,2,3组实验数据所得。

由图可见,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有利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聚集体。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聚集体由球形向棒状转变,趋势与文献报道的一致[10,11]。

图1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时的聚集形态
增加表面活性剂浓度,表面活性剂更易发生由不规则形状的胶束向球状胶束的转变。

表面张力,聚集度对聚集体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随着表面活性剂的增多,聚集数增加,表面活性剂所包的油分子聚集体从不规则形状逐步向表面张力更小,聚集度更大的球状聚集体转变。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即胶团聚集数足够大时,聚集体形状就转变为棒状[10]。

图2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时的聚集形态
图3 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时的聚集形态
因此,表面活性剂更易形成聚集数大的聚集体,其形态容易发生由不规则形状到球形再到棒状的转变。

2.2内部剖面分析
以上看到的都是外部形貌,为了更清楚直接地了解自乳化微粒的内部结构,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如下面图4,是图2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时的聚集形态的内部剖面图。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体系的内部分子分布情况:
图4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时的聚集形态的内部剖面图
图4中内部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端紧密聚集包围油分子成球状结构,外部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端均匀分布在球的外侧形成一层膜状结构,两者作用使体系更加稳定。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内部亲油端排列更为紧凑,外部亲水端分布更加致密,逐渐形成棒状结构,从而使整个体系更加稳定的。

各组分间的混合比例是控制胶束形貌的关键因素之一。

无论从表观形态还是内部剖视我们都可以发现:通过小幅度改变各组分混合比例,混合体系中的各组分便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全新形貌和内部结构的聚集体。

4结论
利用DPD模型模拟了不同结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聚集体形态。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聚集体由球形向棒状转变;
对于表面活性剂、油、水混合体系来说,三种组分间的混合比例是控制胶束形貌的关键因素之一。

仅仅通过混合比例的小幅度改变,混合体系便自组装形成一系列具有全新形貌和内部结构的聚集体。

当然,上述结论还只是定性的。

本文所研究的体系及采取的研究手段,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方法,对体系的复杂性还有待于更充分的认识,对不同分子的类型还需要采取更多的研究手段,全面描述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机理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尽管如此,本文的工作为胶束的应用展示了良好而广阔的前景,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苑世领,蔡政亭,徐桂英.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聚集形态的动力学模拟[J].化学学报,2002,60(2):241-245.
[2]李一鸣,苑世领,徐桂英.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表面活性剂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
2003,19(10):986-992.
[3]Groot R D .Simulationofpolymer surfactantaggregation[J].Langmuir,2000,16:7493.
[4]李振泉,何秀娟,李英.烷基苯磺酸盐在油水界面行为的介观模拟[J].化学学报,2007,65(24): 2803-2808.
[5]Li Xin,Hu Zhi Yong,Zhu Hai Lin,etal.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alkyl sulfonate Gemini surfactants[J]. Joum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2010,13:353-359
[6]Groot R D,Warren P B J.Dissipative partscrve dynamic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tomistic and mesoscopic simulation[J].Chemphys.1997,107(11):4423-4435
[7]李红霞.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发展和应用[J].力学进展,2009,39(2):165-175.
[8]杨小震.分子模拟与高分子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苑世领,吴锐,蔡政亭.水溶液中嵌段共聚物的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04,20(8):811-815.
[10]朱步瑶,吴佩强,丁慧君译.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物理化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11]高健,葛蔚,李静海.浓度对表面活性剂胶团形状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5,35(3):252-2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