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债权对策思考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不良债权对策思考论文

摘要:银行不良债权阻碍了商业银行深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进程,制约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不良债权成因着手,就防范和化解基层银行不良债权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不良债权;防化对策

一、银行不良债权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基层银行不良债权主要表现为关注、可疑、损失三类贷款,从这些贷款的形成历史分析,主要是过去的“一逾两呆”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1、行政干预和盲目追随市场并存,投资决策随意扩大。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迅速摆脱贫困,或为了追求产值,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领导,头脑发热,盲从市场,市场上什么俏销就上什么项目,对新产品缺乏必要的全方位论证,盲目上马一些“三不管”的项目,即不管当地实际,不管资金能否到位,不管自己的技术、产品质量等能否过关。而从一些项目的实际效果看,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形成了大量沉重的包袱,大把大把的资金被项目“吃掉”了。如某县前些年,看到国内外市场上丝绸行情看好,就把原来的针织厂改扩建为制丝针织厂、桑宝集团,同时还新建了一家缫丝厂,后又陆续上了超细纤度丝、特种丝绸、牛仔绸等一批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短短四年间共新增固定资产贷款4000余万元。然而由于原材料吃不饱,生产技术不过关以及国内外丝绸行情发生了变化,原已经投产的企业全面亏损、乃至资不抵债,被迫停产或半停产,而几家新上项目则变成半拉子工程,至今进退两难,银行贷款根本无法收回。据调查,桑宝集团制丝厂至2000年底资不抵债额达2200万元。

2、信贷资金财政化,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使一些银行贷款沦为不良债权。信贷资金财政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项目均是由财政、银行、企业自筹拼盘项目,由于财政资金吃紧,该投入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银行就得再投入资金;二是为了完成财政收入,企业和银行迫于行政压力不得不贷款缴纳税款;三是应由财政拨补的政策性亏损长期不到位,挤占了一部分信贷资金。

3、曲解或误解了国家经济体制政策。近几年,政企分开,强调给企业放权让利的呼声很高,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给企业放权让利的要求逐步得到了实现,但一些地方、一些企业却没有辩证地、客观地顾及国家利益,突出表现在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特别是不规范的企业改制以牺牲银行利益为代价,一些地方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纷纷采取“金蝉脱壳”、“化整为零”等方式,转移资产,逃废债务,把银行贷款束之高阁。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往往受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影响,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置之不理甚至推波助澜,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雪上加霜。

(二)贷款企业因素的影响

1、企业脱离实际、盲目上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盲目学习沿海开放城市的经验,盲目上项,有的不顾当地自然资源条件限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有的企业忽视市场调查,盲目转产,最终由于设备不配套、技术跟不上,使大量的银行贷款沉淀。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对企业负责人的直接任免权导致企业法人普遍缺乏长远思想,短期行为严重,而外部环境方面又没有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等制约机制。

2、企业信用意识淡簿,重贷轻还。近年来,一些企业借破产、兼并、改组、承包、租赁和合资为名,转移资产,逃避对银行贷款本息的清偿。一部分企业逃废债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理,助长了企业信用意识的日渐弱化之风,银行债权保全的难度日益加大。

3、企业经营状况不好,资金与效益背向增长。2000年某县银行贷款为42330万元,比上年净增7629万元,增长22%,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幅度较大,该县工业企业当年实现利润仅为308万元,比上年下降62.3%,相当一批企业资不抵债,亏损严重。作为企业资金主要来源的信贷资产质量自然难以乐观,银行潜在的不良债权数额巨大。

(三)银行自身因素的影响

1、贷款结构和投向不合理。一是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不合理,固定资产贷款比例偏高,资金流不动;二是整个银行资产趋于单一的银行贷款,资产负债比例严重失调,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三是银行贷款投向也极不合规。据调查某县农行到2000年末贷款总额为15441万元,而放给湖北桑宝集团、湖北

化油器厂的贷款就达8000多万元,占整个贷款总额的51.8%以上。

2、银行经营机制不健全,防范风险的能力脆弱。前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模式是资金和规模双向控制,使一些银行为用足贷款规模而放松了资金营运的管理,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近几年,商业银行普遍注重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但由于经营机制未实现根本性改革,特别是基层商业银行经营难度加大,一些基层商业银行由过去的盲目放贷变成现在的盲目惜贷和怕贷,同时由于受收贷收息任务的影响,一些基层银行信贷人员忽视银企关系而盲目扣收贷款本息,致使银企关系恶化,企业逃户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债权的风险程度。

二、活化银行不良债权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地方政府的信用意识

各种社会因素对银行不良债权的影响,归根到底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职能转换不到位,信用意识淡薄,盲目干预信贷资金的运行,给银行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经济运转的重要基础,也是宝贵的无形资源,信用对企业来讲是一种商誉,对地方政府来讲是一种形象,也是一种投资环境。为一地之利,图一时之需,去破坏信用,无疑是对自己的贬损,必然断了自己的后路,绝了自己的生财通道,是一种经济自杀行为。笔者认为,增强社会信用观念的重点在于树立地方政府的市场经济意识,找准地方政府在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中的位置。要建立一种以市场法则为基础,平等互利、互惠合作的新型银企关系,地方政府至少应充当两个方面的角色,一是要做银企对话的组织人。银企双方矛盾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部门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充当调解人和对话的组织人,公平地组织和主持银企双方参加的对话会、座谈会,在盘活资金、项目投资等经济活动中,倡导和促进银企双方直接见面,广泛宣传信用意识,依靠政策和协商保护金融资产安全,减少银企隔阂,密切往来关系,增强合作基础。二是要做经济、金融秩序的维护者。地方政府应从直接干预银企管理与经营的具体事务中超脱出来,加强维护稳定、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和金融秩序方面的工作,使优胜劣汰、利益趋动等市场法则充分发挥作用,调节资金的配置和流向,实现资金利润最大化。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特别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