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第一节

合集下载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迎亲)接 新娘过门时用。
-
22
“六礼”
▪ 纳采: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
▪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 ▪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请算命人根据男女双方的
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配合,如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克, 就可以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并商量订 亲条件。
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以
红包贺礼,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
-
4
3、满月礼
▪ 满月酒:亲朋好友带 礼物来道贺,主人设 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
▪ 剃胎发:满月时,为 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
-
5
4、百日礼
▪ 穿“百家衣”:父母 期望孩子健康成长, 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 福,从各家取一块布 片,将布片拼合起来 做成服装就成了百家 衣。
饮交杯酒
▪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 举行合卺(jin)礼, 就是吃合婚酒。到了 宋代,合卺礼发展为 饮交杯酒。
-
31
结发之礼
▪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
32
闹洞房
▪ 闹洞房是为了趋逐邪 灵的阴气,增强人势 的阳气,所以民间俗 语说“人不闹鬼闹”、 “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人生仪礼民俗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 终,主要包括出生礼、成年礼、婚礼、 葬礼。
-
1
一、出生礼
▪ 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 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 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
2
1、诞生礼

中国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藏族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藏族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民族民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等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藏族的历史概况和分布特点;2. 掌握藏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色等知识;3. 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藏族历史与分布2.1 教学内容2.1.1 藏族历史简介介绍藏族的历史发展,包括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兴起、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等。

2.1.2 藏族分布特点讲解藏族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重点介绍西藏自治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讲解藏族历史与分布特点。

2.3 教学活动2.3.1 观看藏族历史纪录片,加深对藏族历史的了解;2.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藏族分布的特点及原因;2.3.3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藏族传统文化3.1 教学内容3.1.1 藏族语言文字介绍藏文的发展历程、文字特点以及藏文经典著作。

3.1.2 藏族宗教信仰讲解藏传佛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3.1.3 藏族艺术与文学介绍藏族的绘画、雕塑、歌舞、史诗等艺术形式。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讲解藏族传统文化。

3.3 教学活动3.3.1 观看藏族舞蹈、歌唱等表演,感受藏族艺术的魅力;3.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藏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对民族特色的影响;3.3.3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藏族风俗习惯4.1 教学内容4.1.1 藏族饮食习惯介绍藏族的特色食品,如糌粑、酥油茶、牛羊肉等。

4.1.2 藏族服饰特点讲解藏族的服饰风格、饰品寓意以及服饰制度。

4.1.3 藏族节日习俗介绍藏族的重要节日,如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等。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二)民俗பைடு நூலகம்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 民俗(汉族)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民族与民俗

民族与民俗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 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 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交通等 社会民俗:家族、礼节、节日等 精神民俗:信仰、宗教、禁忌等 游艺民俗: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 例如婚俗差异,在增城与新塘这么近的 地方我们的婚俗也存在差异。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 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 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 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 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 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 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 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 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一、饮食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
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 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 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 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 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 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 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 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 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潮汕独特成人礼“出花园”:乞 巧节脚着红木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 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 “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 在潮汕地区,还有另外一种独 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 园”。 • “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 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 礼,不论男或女,到了十五岁 (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 要筹办孩子“出花园”。这天 过后,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告 别童年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 了人生之路

《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版)》第二章中国的民俗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版)》第二章中国的民俗文化
碉房
(二)居住民俗的表现
• 住房的分配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 有关系
• 火塘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 要地位
• 在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先进的民族中,十分 重视住房的造型与装饰
四、交通民俗
• 陆路交通:骑用牲畜、以车代步 牛、马、骆驼等 黄帝发明车
• 水路交通:桥与船 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 溜索桥|、藤索 桥 船的前身:木排、葫芦、革囊 船的雏形独木舟
• 主体行为分类法 行业禁忌 日常生活禁忌 礼仪禁忌
• 客体对象分类法 被禁忌的人 被禁忌的物 被禁忌的名字 被 禁忌的数字
(五)禁忌的功能
• 自我保护功能 • 心里麻痹的功能 • 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
二、九个民族的禁忌
• (一)蒙古族 • (二)维吾尔族 • (三)傣族 • (四)藏族 • (五)白族 • (六)壮族 • (七)朝鲜族 • (八)苗族 • (九)布依族
(二)区域性节日
• 1、泼水节 • 2、三月街 • 3、火把节 • 4、花儿会
(三)民族性节日
• 1、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 2、藏族的雪顿节 • 3、藏族的望果节 • 4、壮族的歌圩节
第五节禁忌习俗
• 本节概述:本节简要介绍禁忌的含义、体 系、性质、分类、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一、禁忌知识概述
• (一) 禁忌的含义及由来 • 禁忌是人们为了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
量带来的灾祸,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等 的限制或自我回避。 • (二)禁忌的体系 • 预知系统 • 禁忌系统 • 禳解系统
(三)禁忌的性质
• 先验性 • 继承性 • 变异性 • 消极性 • 迷信
(四)禁忌的分类
• 2、蒙古族:迎娶新娘 对歌 献哈达 敬酒 分吃羊胫骨 抢新娘 送嫁歌 交拜天地 从 火堆中间走过 敬酒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分布和特色。

3.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内容:1. 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3. 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中国的多元民族和文化。

2. 讲解民族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3. 分析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和特色。

4. 讨论中国民族民俗的重要性和价值。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二章:汉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汉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汉族的基本情况2. 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汉族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 讲解汉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汉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汉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三章:蒙古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蒙古族的基本情况2. 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蒙古族的特点和贡献。

2. 讲解蒙古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第四章:藏族民俗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藏族的基本情况和民俗文化。

2. 掌握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3. 了解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教学内容:1. 藏族的基本情况2. 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3. 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藏族的独特文化和信仰。

2. 讲解藏族的基本情况。

3. 分析藏族的重要节日和习俗。

4. 介绍藏族的饮食、服饰和建筑特色。

5. 总结本章内容。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各民族民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及民俗文化特点;3. 培养对中国民族民俗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3 教学内容1.3.1 中国民族民俗的定义与特点1.3.2 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1.3.3 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第二章:汉族民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汉族的分布特点及民俗文化特点;2. 掌握汉族的重要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3. 培养对汉族民俗的兴趣和尊重意识。

2.2 教学内容2.2.1 汉族的分布特点2.2.2 春节:重要性、习俗与内涵2.2.3 清明节:习俗与内涵2.2.4 端午节:习俗与内涵2.2.5 中秋节:习俗与内涵第三章:蒙古族民俗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蒙古族的分布特点及民俗文化特点;2. 掌握蒙古族的重要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3. 培养对蒙古族民俗的兴趣和尊重意识。

3.2 教学内容3.2.1 蒙古族的分布特点3.2.2 那达慕大会:重要性、习俗与内涵3.2.3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文化3.2.4 蒙古族的传统居住习惯3.2.5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特点第四章:藏族民俗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藏族的分布特点及民俗文化特点;2. 掌握藏族的重要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3. 培养对藏族民俗的兴趣和尊重意识。

4.2 教学内容4.2.1 藏族的分布特点4.2.2 藏历年:重要性、习俗与内涵4.2.3 转经:习俗与内涵4.2.4 藏族的传统饮食文化4.2.5 藏族的传统居住习惯第五章:回族民俗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回族的分布特点及民俗文化特点;2. 掌握回族的重要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3. 培养对回族民俗的兴趣和尊重意识。

中国民族民俗——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教案资料

中国民族民俗——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教案资料

中国民族民俗——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教案资料中国民族民俗——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中国民族民俗——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民俗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民俗的起源和变化发展,民族民俗与旅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内容。

要求学习者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形成与发展,熟悉民俗的基本特征,掌握影响民俗形成的因素,了解民俗旅游的概念,熟悉旅游对民族民俗的影响,掌握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以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第一节民俗的概念第二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第三节民族民俗与旅游练一练第一节民俗的概念中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变民风,化民俗的事例是很多的。

所以,民俗的变异性就是指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民俗。

这种论断对吗?第一节民俗的概念民俗的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民俗的概念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民俗学一词,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是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创,他将撒克逊语flo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了一个新词,并于19世纪传入中国。

民俗的概念第一节民俗的概念从时间上看。

民俗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产物。

不论是往日处于落后、蒙昧、野蛮状态的氏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

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繁华都市,民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

从空间上看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民俗的概念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语言的一种基本力量。

第一节民俗的概念民俗的概念社会性和群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传承性和传播性类型性和模式性整合性和变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一节民俗的概念社会性和群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26
白族 朝鲜族 壮族
藏族 布朗族
布依族 阿昌族 达斡尔族 傣族 满族27
案例--苗族服饰
现有的苗族服饰,主 要以地域而定,分为 黔东南型、黔中南型、 川黔滇型、湘西型和 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 200种,是我国和世 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 多、保存最好的区域, 被称为“苗族服饰博 物馆”。
8
二、 中国民俗的特征
阶层性和地方性 多元性和复合性 传承性和传播性 稳定性和变化性
9
不同的婚俗
10
三、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释义: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 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 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 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17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贴春联 、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 、年 画 、守岁、爆 竹、拜年等;而 春节食俗就有吃 年糕、饺子、汤 团等。
18
二月初九惊蛰日 吃梨 扫虫炒虫 祭白虎
惊蛰是一年的第三个 节气,此时“万物出 乎震,震为雷,故曰 惊蛰,是蛰虫惊而出 走矣。”
惊蛰落雨到清明,一 日落雨一日晴。惊蛰 过,暖和和,蛤蟆老 角唱山歌。
中国民俗文化
1
目录
导言: 一、七个风俗文化圈 二、民族旅游区 第一节 中国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特征 三、中国的民风民俗 四、吉祥文化 第二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一、民俗文化中旅游中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审美体验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
2
导言 •民俗旅游 •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 并列为我国旅游 的三大支柱。
民间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特点, 对一般民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全国导游基础:第二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第一节

全国导游基础:第二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第一节

第⼆章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节概述 ⼀、民族 (⼀)概念 民族是在从原始社会进⼊阶级社会的时期开始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产⼒的发展,两次社会⼤分⼯的发⽣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原始社会加速崩溃,从⽽也破坏了⽒族部落的⾎缘关系,⽒族部落逐渐⽡解,属于不同⽒族部落的⼈们,打破狭⼩范围的局限性,在较⼤的范围内展开了⽒族间的混合和融合,出现了⼀种新的⼈类共同体——民族。

民族是⼀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等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民族同其他社会历史现象⼀样,最终也是要消亡的。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范围内民族特征和差别的消失。

“民族”有⼴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民族概念,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化特点上的共同⼼理素质的稳定的⼈们共同体,如汉族等。

⼴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们的共同体,或者⽤以指⼀个国家或⼀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考古发现与古代⽂献既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种与⽂化基本起源于本⼟,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族群与⽂化起源的多元性,但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个⼀体化的过程。

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阶段,公元前2l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统⼀的出现,中华民族早期凝聚中⼼确⽴,华夏族的形成,同时中原⼈向边疆流动迁徙,为中华民族和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阶段,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6年,为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秦始皇统⼀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的版图是“东⾄海……,西⾄临洮、羌中,南⾄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辽东”。

在这样辽阔的国⼟上,除了居住着我国⾃春秋战国以来原有的众多民族,还吸收了不少新的民族参加进来,如百越。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性认识 • 4、是以约束人们对行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所表现出来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民俗的产生条件
•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 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 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 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 少数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否被尊重十分敏感,往往把它看作 是否尊重他们的民族的问题。
•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是民族平等原则 的体现,对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 党和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 其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风俗习惯又是发展变化的,不断除旧更 新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进步,少 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显现出落后性, 并将被历史所淘汰。
相关法律法规
•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依法享 有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任 何人都对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 习惯,对于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 的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 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当给予以刑 事制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245、246、249、250、251条。)
•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事情,必须由少数民 族自己来决定,由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自己来做,而不能由外力 强制或者包办代替。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 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自愿的原 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ppt课件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ppt课件
(二)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3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大杂居、小聚 居,交错聚居
5
6
7
8
地图中,范围最大是蓝色区域,表示 拉丁字母使用区;第二大的粉红色区域, 是西里尔字母使用区;第三大的浅绿色区 域是阿拉伯字母使用区;第四大的土黄色 区域是汉字使用区;第五大的橙黄色是受 到古代印度半岛使用的梵文影响的文字: 天城文 印度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度语的拼写 文字 、泰米尔文、孟加拉文、藏文、缅文、 泰文、老挝文、柬埔寨文等。这些文字中 都有很多词语来自佛经。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 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 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27
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据《淮南子》
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书,其 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 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 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 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 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
36
人日,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
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 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 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 "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 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 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 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 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 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 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满族+朝鲜族民俗

满族+朝鲜族民俗

2 民族起源
第一节满族民俗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 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而且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 ,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因 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叶赫那拉”改为“钱”“那”等。
第一节满族民俗
满族八大姓
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 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 禄氏。 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 姓了。现代满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 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 索、齐、富、那、郎。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 尔根觉罗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 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觉罗氏了
“上”、“下”旗之分:
“ 上三旗”



镶黄旗 正黄旗 正白旗
“ 下五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蓝旗 镶蓝旗 镶白旗
汉曹
人雪
, 满










八旗旗人的特权 1.国家正规军 2.负责监视、镇压其他民族 3.每月按时从国家领取银两、粮食 4.拥有一份土地、减免徭役赋税 5.有资格担任国家重要官职 6.特殊的法律地位
唐代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 第一个地方政权。 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 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 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 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第一节满族民俗
02 民族起源——八旗制度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 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 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 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 俗习惯。
(二)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

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

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以下是XX整理的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欢迎阅读。

第一章概论一、民族民俗(一) 什么是民族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二) 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二、中国民族民俗概论(一) 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族有55个。

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00多万人。

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00多人。

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

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

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646800平方公里。

我国现在共有31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 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

中国的民族民俗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中国民族民俗的特点和分类。

3. 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中国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2. 中国民族民俗的特点:多样性、地域性、传承性、实用性。

3. 中国民族民俗的分类: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婚姻民俗、丧葬民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中国各民族的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民族民俗。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民族民俗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民族民俗的特点。

4. 分类介绍:教师讲解中国民族民俗的分类,并简要介绍各类民俗的内容。

5.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民俗,互相交流学习。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并整理一个民族的民俗习惯,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服饰民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各民族的服饰特点及象征意义。

2. 掌握中国服饰民俗的分类和演变过程。

3. 培养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欣赏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各民族服饰特点: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

2. 服饰民俗的分类:传统服饰、节日服饰、职业服饰等。

3. 服饰民俗的演变过程:古代服饰、近现代服饰、现代服饰。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教师展示中国各民族服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服饰民俗。

2. 讲解特点:教师讲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3. 分类介绍:教师讲解服饰民俗的分类和演变过程。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服饰民俗,互相交流学习。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并整理一个民族的服饰民俗,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饮食民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及文化内涵。

2. 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述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族
(一)概念
民族是在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期开始形成的。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发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原始社会加速崩溃,从而也破坏了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氏族部落逐渐瓦解,属于不同氏族部落的人们,打破狭小范围的局限性,在较大的范围内展开了氏族间的混合和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人类共同体——民族。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等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民族同其他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消亡的。民族消亡是指世界范围内民族特征和差别的消失。
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极为密切。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二)类型及内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为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民俗现象按照内容可分为四大类:
3.口承语言民俗
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族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小戏等。
4.精神民俗
包括俗信民俗(含民间宗教信仰、巫术迷信和礼俗禁忌等)、民间艺术民俗(含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民间舞蹈等)和民间游戏娱乐民俗(含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竞技和民间杂艺等)。
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所以民族工作的方针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民俗
(一)概念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民俗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196年至907年,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后,出现了隋唐的大统一。唐朝时的版图,北方已到大漠以北,回纥臣服,乃至东北的奚、契丹也悉数朝贡;西方则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诸族的管辖;与南诏的臣属关系,以及唐与吐蕃(bo)的“甥舅”关系,都表明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反映了大唐一代的民族关系。
第四阶段,自五代到清代中期(907—1840),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元、清两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大大超过了汉唐盛世;清朝政权是由满族建立的,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当时清朝的疆域,除顺天府和盛京、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外,还包括称为本部的18省和称为藩部的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唐努乌梁海、西藏、新疆等地,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大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大统一中得到了发展与巩固。
“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民族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等。广义的民族概念认为,“民族”一词的含义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三)族称和人口比例
1.族称
民族的名称,简称为族称。56个民族名称的确定,是遵循“名从主人”的民族自愿原则,经科学调研、充分协商,最后由国务院确认的。他们是: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自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hu))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我国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因为人口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1.物质民俗
也称经济民俗,它包括生产民俗(采集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农业民俗和手工业民俗等)、消费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和居住民俗等)和流通民俗(市商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和通讯民俗等)。
2.社会民俗
包括家族、亲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社会经济政治组织民俗,个人人生仪礼习俗(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的统一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不仅汉族在统一大业中起了主导作用,而且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满族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他少数民族局部地区的小统一,为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几次大的分裂,但每次分裂最后都被新的、更大的统一所代替。每一次新的统一都促进了各民族社会制度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互相联系和往来。由此可见,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三)民俗的主要特性
民俗作为文化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现象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社会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大体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规范性和服务性五大特性,以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尤其在“民”和“习”这两个字上,将它跟其他社会文化事象区别开来。所以,我们可以通俗地说,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的简称,也就是民间生活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上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包括周围族体和文化在内的连续不断的搅拌运动:一方面,周围族体和文化不断向中原汇聚,输入新的血液,充实新的内容,使中原族体不断壮大,文化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这是一个向中原汇聚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中原族和文化也不断向边疆扩展,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边疆的开拓,把由各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原凝聚成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带到边疆,促进周围族体的发展。这是一个向边疆扩散的历史过程。这一搅拌运动的总趋势,是使中国大地上原先分散的各族体不断汇聚,逐步形成一个有共同地域,有统一行政建制,有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心理素质,基本上由同一人种组成的民族集合体——中华民族。
2.文字
根据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汉族文字产生最早,大约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已经识读的甲骨文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藏族文字创立于7世纪,蒙文、傣文也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朝鲜文、满文创立于15—16世纪。其他文字要再晚一些。中国各民族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或全国或地方或民族的数量不等的文献资料。由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变革,有些文字经过不断改革留传到今天,有些文字已经不再使用了。根据统计,中国各民族,当代和古代共使用或使用过的文字约60种,其中已经不再使用的历史文字近20种。1949年以前,我国56个民族只有22个民族使用着24种文字,很多民族没有文字,或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字。1949年以后,政府根据各民族有使用和改革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规定,帮助11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5种拉丁字母拼音新文字,于是有27个民族使用着39种文字。我们可以将中国各民族使用和用过的文字分为两大类:非拼音文字,可分为图画象形文字、汉字及其变体、音节文字(如老彝文个分支。拼音文字可分为6个字母体系,即印度字母变体体系(如藏文、傣文)、阿拉伯字母体系(如老维文、老哈萨克文)、回鹘(hu)字母体系(蒙古文、满文、锡伯文)、朝鲜文字字母体系、拉丁文字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俄文)。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既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人种与文化基本起源于本土,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族群与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但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又是个一体化的过程。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六)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1949年l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真正的主人。根据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实行了民主改革。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政策的执行,为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空前团结提供了根本的保证。随着内地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我国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跟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迅速缩小;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巩固,又为广大内地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保证作用,从而形成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第五阶段,自近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完成时期。此时中国由于受外国的侵略,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分裂势力相结合,千方百计地想破坏中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多次策动少数民族反动上层进行叛乱,都没有得逞。经过各族人民的团结战斗,终于建立了我们现
在这样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
2.人口比例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有129 533万人口。大陆人口为126 583万,其中汉族人口为115 9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共10 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四)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l的分布呈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与此相应形成了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差异,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有的地区汉族居民甚至还占多数。各少数民族除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外,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这种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