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导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导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导考必备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学1. 政治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体系等。

2. 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理论、政治权力理论、政治体制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等。

3. 决策和治理决策和治理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涉及政府决策过程、公共政策制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4.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包括政治组织、政治权力分配、政治程序等内容,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5. 政治参与与政治社会学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学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等问题,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历史学1. 历史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变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

2. 世界史世界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

3.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等方面的研究。

4. 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研究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发展和变迁,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5. 文化史文化史研究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文化传承和文化演变,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6.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古代和近代文献、碑刻、拓片等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三、法学1. 法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法学是研究法律制度和法律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实践等。

2. 宪法学宪法学研究国家宪法和宪法法律问题,是法学的重要分支。

3. 刑法学刑法学研究刑法和刑事法律问题,包括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研究。

4. 民法学民法学研究民法和民事法律问题,包括合同、权利等方面的研究。

5. 行政法学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律问题,包括行政权力、行政程序等方面的研究。

6. 国际法学国际法学研究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法律问题,是法学的重要分支。

《政治学导论》考研题库,人大、北外国关院考研复习重点

《政治学导论》考研题库,人大、北外国关院考研复习重点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点汇编育明教育根据近年来全国多所以《政治学导论》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高校考研真题,汇编了以下《政治学导论》所涉的常考点及重点,希望对广大备考生有所帮助!若有疑问,随时和育明教育相关老师取得联系!政治学导论题库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1. 博弈论: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2. 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非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它区别于零和博弈。

在经济学研究中很有用。

3. 罗尔斯的《正义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他的学说,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从而形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以致人们将《正义论》的出版视为“罗尔斯时代”或“罗尔斯轴心时代”开始的标志4. 行为主义政治学: 强调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个体或团体政治行为的西方政治学思潮的总称。

20世纪初萌芽,50~60年代盛行于美国及西方政治学界。

广义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包括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第二章政治权力5.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3节政治学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1、历史唯物主义2、阶级分析3、制度主义2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3、新制度主义第2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1节权力与权利1政治权力的概念2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2、功利性权力3、操纵性权力4、人格型权力3权力、权威与合法性4权利1、公民身份问题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2节法治与民主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工作场所5、大众传播媒介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4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4章意识形态第1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1意识形态的概念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2、曼海姆对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3、韦伯的信仰体系2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2、总体性3、阶级性4、相对独立性5、依赖性第2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1、马克思主义2、民主社会主义3、新自由主义4、新保守主义5、社群主义6、民族主义第3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1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2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1、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2、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3、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4、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5、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3意识形态的变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2、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3、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第3篇政治体系第5章国家第1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的目的1国家的起源1、国家神权说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3、社会契约说4、国家统治说5、国家的目的6、国家的本质7、国家的基本目的8、国家目的的矛盾性9、国家能力第2节现代国家建设1、现代国家的含义2、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3、阶级与现代国家建设2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1、现代国家建构的危机2、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第3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1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与标准2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奴隶制国家2、封建制国家3、资产阶级国家4、社会主义国家3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4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1、集权主义国家2、分权主义国家5国家形态1、失败国家2、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3、自主性国家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体制理论1政体论2政体类型1、君主制2、共和制第2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1中央政府的制度类型1、总统制的中央政府2、内阁制的中央政府3、混合型的中央政府4、中国的中央政府2行政机关1、官僚制理论2、官员行为理论3、行政机构的作用第3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1、议会主权2、立法机关的结构3、立法机关的职权4、中国的立法机关3司法机关1、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2、中国的司法制度第4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1单一制国家2联邦制国家第7章政党第1节政党理论1政党的概念2政党的类型1、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2、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3、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4、按团结性来划分3政党的作用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4、精英的形成和遴选4政党的适应性问题第2节政党制度1政党制度的含义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资产阶级政党的起源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1、一党型2、中国的政党制度第8章政治社会第1节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2利益集团的分类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1、集中各种利益2、政府的助手3、制约政治权力4、利益集团的弊病第2节新型社会组织1新兴社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2新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1、参政议政2、政府助手3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4、非组织性的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潜在利益群体的活动直接改变了政府的行为第3节新闻媒体1作为一种权力的新闻媒体2媒体与政府的关系3新闻媒体的政治功能1、传播信息2、影响舆论3、设置议程4、政治社会化5、监督政府第9章政治人第1节政治人与公民1政治人的含义2公民第2节政治家1政治家的含义与政治家的产生2政治家的类型1、阶级标准2、职业类型3、历史标准4、人格类型3政治家的责任与作用第4篇政治行为第10章政治统治第1节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若干理论1、精英统治论2、多元统治论3、无统治阶级论4、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论2政治统治的本质第2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1政治秩序的确立2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3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第3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1政治统治的类型1、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2、以阶级为统治基础的政治统治2政治统治的规律与政治统治的失败第11章公共治理第1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1统治与管理2治理、善治与公共治理3公共治理的原则1、参与原则2、透明原则3、责任原则4、回应原则5、协作原则6、合法性原则第2节公共治理的模式1市场化治理2弹性化治理3多中心治理4公民治理第3节公共治理的实践1国家治理2城市治理3跨地区治理1、经济合作区域联盟2、大都市区4公共资源治理第12章政治参与第1节政治参与的含义1政治参与的定义2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3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1、投票2、选举3、主动接触4、政治结社第2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2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3政治制度1、政治平等和自由2、政党制度4政治心理第3节政治参与的作用1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2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3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第5篇政治发展第13章政治现代化第1节政治现代化理论1政治现代化的概念2政治现代化的道路1、英国式道路2、德国式道路第2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1政治革命的含义1、革命的含义与革命的类型2、政治革命的条件3、政治革命的作用2政治改革1、改革的含义2、改革的战略第3节现代化问题1腐败2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3现代性与风险社会第14章政治民主第1节政治民主理论1民主的含义1、古典民主主义2、精英民主主义3、多元民主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5、协商民主理论2政治民主的相关变量1、经济发展和民主2、政治文化和民主3、社会自治和民主第2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1资本主义政治民主2社会主义政治民主3转型中的民主政治第15章人权第1节人权的含义1人权概念的演化2人权的概念和性质3两种人权观4人权实现的条件第2节人权的基本类型1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1、生存权和生命权2、平等权3、自由权4、政治参与权2社会和经济权利1、劳动和休息权2、社会保障权3、财产权4、受教育权3民族权利1、民族自决权2、发展权3、和平权。

按章按节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提纲

按章按节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提纲

按章按节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编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什么是政治1、各类政治观君权神授说;治国说;权力说;政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观2、本书观点二、作为博弈的政治3、博弈和博弈论(分析利益冲突的框架)4、要素、规则、类型三、政治的地位5、政治的地位或作用6、SSP范式第二节政治学一、什么是政治学7、政治哲学、政治科学二、政治学的发展8、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9、西方政治学发展的四阶段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10、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三、政治学的范围11、简述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四、政治学的研究路径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及相关概念一、政治权力的概念12、韦伯的权力观13、简述政治权力的概念和主要因素简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二、权力政治的作用方式14、简述权力政治的作用方式(权力结构、权力主体结构及二者的关系)三、政治权力的四种类型及相互关系(相互关系要结合合法性来讨论)15、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2005年考研简答题:简述强制性权力与功利性权力的区别)操纵性权力;人个性权力(2006年考研论述题:运用政治权力的基本类型理论,说明当前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19、权力、权威与合法性及其相互关连性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简述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五、政治权力的基础20、政治权力基础的概念及具体内容;简述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第二节政治权力的分配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21、选举制及评价22、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比较23、多数两轮投票制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简述当代中国的权力分配制度第二编政治意识25、政治意识的概念第三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26、关于政治文化含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阿尔蒙德、凯泽罗夫、部分中国国内学者27、政治文化的概念28、简述政治文化的内容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类型29、统治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30、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二、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31、社会资本理论(普特南):概念、作用、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等三、政治文化的功能简述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第四章政治意识第一节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一、意识形态的概念3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34、曼海姆:“特殊”意识形态与“全面”的意识形态35、韦伯的信仰体系36、意识形态的概念37、意识形态与政治心理的区别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38、5个基本特征: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39、马克思主义40、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41、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42、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43、社群主义44、民族主义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45、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46、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47、论述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8、论述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第五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49、政治社会化的定义50、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双运动过程”51、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52、简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53、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5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比较55、政治社会化的功能56、政治自我(政治人格)57、亚政治文化第三编政治体系(重中之重)58、名词解释:政治体系;政治制度第六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理论一、国家的起源59、简述社会契约论二、国家的本质60、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三、民族国家的建构61、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定义)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62、民族国家的要素63、简述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四、国家的目的(职能)64、国家的基本目的2005年考研论述题: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65、国家目的的矛盾性(诺斯悖论)06年考研论述题:运用国家目的的理论解读中国新领导的政府行为特征01、02、06三次考研均涉及的题目:国家能力第二节国家的类型一、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66、分类法:亚里士多德67、类型学:韦伯二、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马克思主义)68、封建制:中西封建制比较69、资产阶级国家70、社会主义国家论述:“三个代表”理论的政治意义三、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71、吉登斯: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现代的民族国家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72、集权主义国家73、法西斯主义国家74、简述威权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简述20世纪70年代威权主义国家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75、分权主义国家(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第三节国家的结构形式76、单一制国家77、联邦制国家78、邦联制国家第四节国家机构79、国家元首80、立法机关议会委员会制度;三读法、委任立法制、预算批准制度、委员会批准制度简述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81、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权或司法审查权、司法独立原则、司法民主原则、法律平等原则、陪审团制第七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一、政府体制理论试析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关系82、三权分立说比较洛克、蒙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简述制衡原则83、议行合一(04、06两年考研题目)二、政府职权理论84、新古典经济学派政府职权理论85、简述福利经济学派政府职权理论86、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理论三、政府行为理论87、公共选择(布坎南)——2005年简答题四、政府体制的类型88、政府体制的定义89、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立宪君主制90、共和制的要素与意义03年考研论述题: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样式第二节行政机关91、总统制的行政机关试述美国总统的权力及其扩大的趋势92、内阁制的行政机关93、混合制的行政机关(法国总统与总理之间的权力关系分析)94、如何认识中国行政领导机关的“议行合一”体制?论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党政关系简述归口管理制度第三节官僚部门一、官僚制95、官僚制涵义及其作用分析简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二、官员理论96、简述官员理论(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预算扩大化倾向)三、官僚的作用97、行政机构与官僚机构的区别98、官僚机构(官僚制)的职能99、如何控制官僚主义第八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100、政党的概念及其特征101、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102、政党团结星103、传统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104、中国共产党由革命性政党向执政性政党转变的分析105、简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作用106、简述寡头政治铁律107、简述政党适应性108、亨廷顿的适应性理论109、政党体制变迁和政党嬗变理论110、权贵党、群众党、全方位党和卡特尔党第二节政党制度111、两党制的特点:简述美国和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112、多党制的特点是什么?113、试用政党理论分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114、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政党关系第九章利益集团第一节利益集团的涵义及分类115、压力集团;院外活动集团116、简述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117、利益集团的分类(6种)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118、简述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基本活动方式119、结合对外政策的国内政治过程,说明利益集团的作用(06年考研论述题)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性社团120、试论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原因121、试述当代中国政治性社团的兴起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的影响第十章政治人122、简述影响良好公民形成的因素123、交易型领袖、变革型领袖、群众路线、道德型政治家124、简述巴伯的总统人格理论125、简述政治家与官僚的关系第四编政治行为第十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126、简述精英统治论127、多元统治论、多元主义128、无统治阶级论129、试析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130、简述现代西方国家的职能的扩大化和膨胀的趋势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131、简述建立或维持统治秩序的基本因素132、简述政治统治的合法化133、简述意识形态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134、简述以合法性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的主要类型135、简述克里斯马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家产制,法理型统治136、简述全能主义第十二章政治管理137、简述公域、私域的概念138、治理和善治的概念139、简述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140、试述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因素第十三章政治参与141、政治参与的概念142、如何看待政治冷漠143、简述政治参与的作用与制约因素144、简述政治心理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145、简述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政治民主的关系第五编政治发展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146、试述政治现代化的涵义与标准147、政治发展理论评述148、运用政治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的政治腐败问题149、简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150、结合政治发展理论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十五章政治民主151、古典主义民主;精英民主理论;152、简述多元民主主义的基本含义153、试论民主与自由的关系(04年人大考研论述题)154、简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征第十六章人权155、简述人权的涵义和特性156、简述国际政治中关于人权争论的主要问题157、简述人权实现的条件158、简述人权的基本内容159、简述人权的民族权利内容。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考点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2.人类学与社会学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1.后实证主义2.批判理论3.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结构研究方法3.行为研究方法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比较革命研究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4.其他有关问题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2.不平等的发展3.不平衡的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1.依附性发展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完整)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完整)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完整)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的全部内容。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

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

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

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比较政治学一、比较政治分析的逻辑1、比较分析概述(1)比较分析:共通性与差异性(2)比较分析的单位:国家或其他(3)比较分析中的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4)比较分析中的层次体系层次(维持和适应功能)过程层次(利益的表达与综合)政策层次(反馈功能)2、比较政治分析的类型(1)诸多国家大样本量化研究确立相关性(相关性Vs机制性)推演一般性诸多国家研究:李普塞特-《政治人》-民主条件论;李普塞特-《民主的模式》-共识民主论(2)若干国家求同法(设计变量-控制变量)与求异法(有效论证)若干国家研究: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3)单一国家单一国家研究是比较研究吗?单一国家研究的功能深化(呈现机制);反证(提出命题)单一国家研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普特南-《让民主运转起来》利普哈特的比较研究历程:荷兰→协和民主→共识民主3、作为政治科学的比较政治学(1)描述(进入情境)(2)分类(拟定概念)(3)验证(确立机制)(4)预测(推广结论)4、比较政治分析的局限(去年考过)(1)变量多而案例少(2)概念的非一致性(3)案例选取偏差(4)结论归谬不当(5)分析层次混淆(6)研究者价值偏差二、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2、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1)法规主义,关注法规和法规在治理中的中心地位(2)结构主义,声明结构的重要性,结构决定行为(3)整体主义,重视正式法规分析促使其对整个政治系统进行比较(4)历史维度,关注政治系统是如何嵌入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现实中(5)规范分析,将有关政治的描述与对“好政府”的关注联系在一起三、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1、行为主义兴起的原因(1)行为主义的兴起源自旧制度主义解释力的贫乏(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受益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2、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特征(考过)(1)政治分析以个体或团体为单位,而不是以政治制度作为观察的焦点(2)严格区分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客观准确(3)承认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一致性,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4)发挥政治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四、理性选择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1、理性选择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理性选择理论和行为主义都兴起于二战后,但与行为主义政治学接受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影响不同,理性选择政治学深受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影响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是把经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的分析”。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重点(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重点(我宁波大学研究生这门课考了131分哦~)

一、比较分析题1、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区别联系?政治学包含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政治学的规范性是指回答问题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核心是“应当是什么”(what should be),也是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政治哲学家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甚至是神学权威来提出问题启发人们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what is).P162、政体与国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关系】: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同一类型的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比如,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采用共和制,而古中国采用奴隶分封制。

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

再比如,美国、英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但是,美国实行共和政体,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中,国体相对稳定,而政体则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中都在进行着完善和健全政体改革。

3、掮客政党与使命政党的区别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按政党理念的性质和角色来分,可以将政党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

比较政治考试 考试

比较政治考试 考试

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一、名词解释(4 X 5’=20’)1、绝对专制主义:最初是指上帝拥有决定何人能够得到拯救之独占权利的神学术语,现用以描述那些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统治者。

绝对专制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是主权者,是欧洲君主们的特质。

2、维权主义:是指任何形式的非民主统治,指这些非民主政权不同于极权主义政权,并不谋求改造社会和民众。

3、社会资本:是指一种可以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富有效率的信任与合作的文化。

拥有充足社会资本的政治文化能够使共同体建立起一种真正能够解决集体问题的政治制度。

4、政治文化:是由个体公民对其政府形式的信念、评价和情感搭建而成的。

5、公众舆论:是指政治相关人口对当下政治的聚集性的看法,关键维度包括:范围、显著性、指向性以及情势。

6、庇护主义:用以描述那种立基于恩主——附属关系之上的政治生活,庇护主义会扩散到整个政治文化之中,从而强化不平等的等级关系。

7、社会革命:是对一个社会的政府和阶级结构所进行的快速的、根本的改造。

8、政党认同:是一种使选民对外部政治世界的理解固定于特定政党的长期归属感。

二、简答题(4 X 10’=40’)1、简述司法审查的主要内容P304答:司法审查是普通或特殊法院对宪法作出相关各方面必须遵守的权威解释的权利。

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裁决具体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第二,解决国家和公民关于基本自由权利的冲突第三,解决政府不同机构之间或者各级政府间的冲突。

2、简述精英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P138-140答:精英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三种维度关系1)精英应该对自己的统治权有自信,这样可以致使政治稳定在精英政治文化中2)精英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先来行事,这样可以趋势政治稳定3)精英应该接受一定的游戏规则,以求得政治的稳定3、简述比较政府与政治研究的基本维度P100-105答:1)以制度为中心,政府组织及其相互间的制衡关系2)以社会为中心,社会民众通过投票影响政治生活的个人行为3)以国家为中心,国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有限性,构建福利国家4、简述威权主义国家如何回应其在政治文化方面遇到的挑战P133-135答:威权主义国家的回应方式有三种选择:1)忽视社会政治文化是大多数威权主义政府所偏爱的策略。

政治学导论精华复习资料

政治学导论精华复习资料

政治学导论精华复习资料1、政治意识与政治文化的关系P47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她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里(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里,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意识的范畴。

2、政治文化的概念P51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里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3、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P52(选择题)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4、社会资本的概念,基本特征和要素是什么P54论述题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伙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主要特征: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第二、社会资本并非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第三、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第四,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它既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社会资本的三个要素: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任。

5政治社会化的概念P58简答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6变革滞后性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77选择题第一、压制创新、第二、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第三、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第四、助长搭便车的现象增加。

7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有哪些P78自上而下的变革、自下而上的变革、上下互动式变革、中心一边缘方式变革8、什么是神权说、国家社会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国家统治说?P84-85选择题国家神权说或神源说是最早的一种国家学说。

考研政治导论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导论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导论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学概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是了解政治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学科。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行为、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1.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内的行为,包括选举、集会、游行、示威等形式。

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领域内对他人或对社会资源进行支配和控制的能力。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成的约束和规范政治行为的制度。

4.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国家和政治体制内在的一种文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

1.历史研究法:通过对政治历史的研究,来寻找政治规律和进行政治分析。

2.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国家或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来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政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政治现象的实地调查,来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政治学的理论流派政治学的理论流派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等。

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重视政府的限制,主张个人自由和民主政治。

2.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主张维护传统和现实秩序,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主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张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理性关注,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五、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治组织和政治运作的一种模式。

它包括政治权力的来源,政治权力的运用,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等。

1.国家政体:国家政体是国家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总称。

2.国家政体的主要形式有民主政体、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等。

3.政府体制是指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它包括政府的构成、职能、权力来源和权力运作等。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学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权力与权利第二节法治与民主●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四章意识形态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第七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第二节政党制度第八章政治社会第一节利益集团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第三节新闻媒体第九章政治人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第二节政治家●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第十一章公共治理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第十二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第十四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第十五章人权第一节人权的含义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第一篇政治的性质导论: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 填空题1)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

(2017 填空题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一讲比较政治学导论

第一讲比较政治学导论
运动。”
(一)强调比较政治学的地缘特征
本国政治以外的外国政治研究都归入比较政 治学领域
美国、中国和欧洲国家的不同立场与原因。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 1,将本国政治纳入可比较的框架内 2,地域范围上的扩大 3,研究要素的增加
关注政治体系的非制度性因素,如历史、文
化传统、人格心理、政治事件等。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研究取向上拓展 1,强调方法论特征 追求理论化和模式化,注重理论框架。 2,关注经验研究、微观分析,形成比较 政治学中的重要题域 “深描(thick description)”理论和 方法 (韦伯、迪尔凯姆、吉尔兹、伽达默尔)
四、比较研究方法在政治分析中的优 长
(1)社会学、人类学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分 析理论(拉德克利夫——布朗、列维——斯特 劳斯 、马林诺夫斯基 、帕森斯 、马克斯•韦伯、 伊斯顿、多伊奇、阿普特、阿尔蒙德、派伊
(2)心理学对人类本性的研究 、人类学对文化 的研究成果 。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学。

二、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3)对西方国家自身政治进程的研究中引 入新的概念和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
研究方法:经验的、实证的,或称科学式。 具有客观、精确、系统、可验证性。
政治科学的子学科:
本国政治、国际政治与关系、公共政策与公 共管理、比较政治学。
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2、中国的学科划分
法学——政治学(8个子学科) 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
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和 思想政治教育
(二)近代的经验比较研究
1,托克维尔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和 《旧制度与大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

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

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范式:从事某一科学或学科的研究者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段所共同持有并尊捧的特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观及其形而上的假定。

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

法律国家:指那些着眼于国家的法律权力,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法官对这一权力加以应用之方法问题的一派主张。

政治民主化:一个政治体系中的政府体制由缺乏民主条件向着具有较多民主条件的逼近或发展的过程,也即一个政治体系由权威主义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政治体制形态的变化。

工具主义:是一种阶级分析视野中的国家观,现代工业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贯彻资产阶级的意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经纪人模型理论:尽管当选或非当选的公职人员有其个人或党派的狭隘利益和政策偏好,政策结果也无非是出自自私者相互竞争的结局。

但国家作为参与竞争的诸多自私者的一员,却承担着中间人角色,因而其权限受到“委托人”的限制,它既不能过于偏向某一委托人,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

政治发展:特定的政治体系所在的大众化随着教育和大众的传播工具的普及化而出现的世俗化和科学化取向,政治体系身的结构高度分化而出现了更加专门化和自主化的政治角色和相应的次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新的互动关系,“一个结构上分化、文化上世俗化的政治体系将日益增强其影响国外环境的能力”即具有更加广泛而有效率的政策行为能力。

比较政治学的功能:1.提供背景知识。

2.改善知识分类。

3.检测理论假说。

4.作出前景报告。

政治发展的内涵:政治发展是工业化社会的特征,非工业化社会竭力追求之。

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的现代化,就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已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

政治发展是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政治发展是行政管理和法治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

政治发展是公民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提高的过程。

政治发展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

政治发展是政治系统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的增长。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一,家庭。

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

第二,学校。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

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

第三,社会。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多元主义基本问题:1.有关利益集团广泛性的命题2.利益集团的中介性命题3.利益集团的动员性命题4.利益集团的私人性命题5.利益集团的定向性的竞争性6.政府本身是否也是一个多元主义的复合体问题7.强调多元主义是社会的保障问题精英主义基本命题:在微观或个体层次上,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在宏观层次上,认为这种不平等是结构化的,体现为社会制度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义;(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观念的形态摹写并刻画了人类社会的系统构造及其整体发展规律;(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对社会变革及其动力机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4)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系统科学主要的体现为这一体系所包含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基本理论,它在人们认识全新的社会现象的探索过程中能够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

对于研究体系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个社会体系、将所有民族国家当作其中的次一级结构因素才能得到真正的发现。

这是因为这个包括了整个世界的体系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体系,它同样具有边界、结构、成员和成员集团或角色或角色群体、合理的规则和特定的凝聚力。

但更重要的是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冲突的力量不断的试图把它改造的有利于自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

世界体系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为它具有生命期。

中心——外围理论:外围——中心论,又称依附论。

是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

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

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

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

是企图解释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原因的一种思想学派。

该理论虽然包括一大批体现多种概念和方法的论著,但所有依附论作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约的,也就是说,是其它的较强大的国家在统治着不发达国家。

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1)利益因素,任何政治社会的成员都会依据切身的利益去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

(2)权力因素,一是政治权力既可以为社会个体进入政治生活提供种种可能,也可以对个体进入政治生活设置各种障碍;另一方面,政治权力机构为了维护其相应的政治利益,必然会利用所建的教育机构和所掌握的大众媒体工具,倡导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模式。

(3)经济因素。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会制约政治社会化的的水准。

(4)文化因素,文化中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的影响,文化中变化着的现实内容的作用,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别。

(5)政治事件,政治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往往与民族的安危,国家的存亡,社会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个体学习政治,参与政治。

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的缺陷及对策:缺陷:(1)多与少的问题,太多的变量与太少的国家,以及由此产生的分析结论的不确定性。

一与多的问题,即所谓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问题。

异与同的问题,即所谓同样的行为和现象与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己与他的问题,即比较政治的研究者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无法避免的个人偏好问题。

对策:在观念上,研究者必须对比较研究所具有的缺陷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自觉,对于自身所可能造成的偏差和错误保持必须的反思和自省。

在技术上,研究者必须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实际工作中对比较所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

卡多索的依附性发展理论:在当代发展中国家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附和发展是同时并存、并行演进的。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既具有依附性又有可发展的特性。

受制于依附性的发展中国家仍能够实现特定的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有代价的、受牵制的,但较之于外国资本主义未进入时的处境,这时的发展仍是可能的和可取的。

这种发展就是依附性的发展。

联带型依附性的发展,关键在于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生成了一种新的联带关系。

但这种连带关系的出现并未根本改变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心—边缘的结构性关系。

国际资本的控制权掌握在工业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的关键则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因而国际间的不平等交换仍然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仍在向工业发达国家转移。

一些国家实现了依附性的发展,而一些国家仍处在依附性的欠发展境地。

阿明的边缘资本主义理论内容:由于早期的殖民地贸易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前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畸变和传统手工业的破产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形成,外国投资的进入则造成了专务出口而劳动报酬极其低下的现代生产部门,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畸态,跨国公司所建立的分工体系又迫使发展中国家只能提供初级产品和原料而输入设备和技术。

在这样一种由四重原因的共同作用而是不平等已经成为专业化的国际格局中,边缘地区的国家与国际市场实现了一体化,但其结果却是不得不接受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和支配。

由于不平等格局的形成和延续,发展中国家的欠发展是历史积累的结果,而发展的主动性又因此进一步丧失,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如何理解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1)强调比较政治学的地缘特征。

将属于本国政治以外的外国政治研究都归入比较政治学的范畴,将外国政治看作是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关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特征。

主张比较政治学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对比较方法的应用和重视,强调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较而着重讨论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

(3)更多的强调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建树。

比较政治学最大的贡献是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中积累下来的、基于经验研究之上的理论知识。

经验型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1)方法论问题。

哲学、科学、具体的科学方法论。

(2)既有的理论知识。

构成了人们研究思考的认识基础和学术思路,成为人们据以进行理性思维的工具;提供了学术论争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