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

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

周明生 苏 炜 卢名辉

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30年中,产权改革的重要性日见凸现。马克思和科斯是走上中国改革前台的两位产权理论大师。其中,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它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指导性地位;科斯产权理论的独特视角,为中国产权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两位产权大师理论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人们多视域、多层面、多方位考察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并有益于推动中国产权制度和产权理论的继续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产权理论 科斯产权理论 中国产权制度改革

马克思与科斯:中国改革进程中

引人注目的两位产权大师

(一)马克思是产权理论的先驱

产权理论是一门涉及哲学、法学、历史学以及经济学的综合性理论。因此,要对产权理论展开完整并且深入的研究,对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有很高的要求,而马克思正契合了这样的要求。马克思先后毕业于波恩大学及柏林大学的法律系,在此期间他掌握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对哲学和历史学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担任 莱茵报的主编,并参与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贫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进行了坚决的辩护。这次辩论,不仅使马克思懂得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使他首次遇到产权问题。由此,马克思又踏上了研究经济的道路。 莱茵报被封以后,他迁居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于1844年4~ 8月间完成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产权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但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解释私有产权的起源,在方法上还带有唯心的色彩,直到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才标志着产权研究科学方法的真正确立。在这部著作里,他们通过分析!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产权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生产力对产权结构的决定作用。这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建立的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为后来马克思在 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中对产权理论进行详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对于现实的敏锐观察与思考,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产权理论体系。当然,在马克思关于产权理论的著作中,一般都只出现!所有权∀,而很少提!产权∀。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当马克思所论述的所有权属于广义的范畴时,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产权或财产权的意思。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2)财产和产权属于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状态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3)产权存在不同性质的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第一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由第一规律转变而来的。(4)产权是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索取权和继承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5)所有权是基础性的权利,在产权结构中具有决定性意义。(6)!社会的物

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具有对抗的性质,必将被社会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所代替。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产权理论,它结合对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和建立于其上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深入揭示了经济领域的生产关系和法律领域的财产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变革。同时,马克思还将产权理论研究拓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领域,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私人财产制度时,将其看做一个历史的范畴。他从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商品出发,说明商品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然后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论证这个矛盾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推动这个财产制度发展并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和灭亡。同时,马克思还对社会主义产权制度作出了许多预见和提示,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科斯开创了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先河

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在分析企业的起源、性质和生产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科斯首次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 经济学家杂志上的名为 企业的性质的经典性论文,它奠定了科斯作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的地位。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科斯在 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 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全面分析了产权明晰化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产权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1991年,科斯因!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的产权理论归结起来有三大理论:一是交易费用理论。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它的产生就是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二是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关系理论。在交易费用为零且对产权充分界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界定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科斯第一定理的内容。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即产权的不同界定状况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同结果,这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内容。三是外部性理论。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则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个体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科斯的外部性理论主要是针对!庇古税∀理论提出的。科斯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对产权的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无论产权归谁,法律规范并不影响合约行为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使最优化结果保持不变。

科斯产权理论是在思考和批判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根本缺陷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一般都把私有产权作为既定的前提,进而讨论如何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使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福利,即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严重的失业、通胀和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庇古看到了这一缺陷并提出要以国家干预代替失灵的市场机制的政策主张。然而从凯恩斯到庇古,他们都忽略了从产权的角度来考察资源配置的问题。科斯正是从这一不足入手,考察实现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条件下!定价制度∀之外!交易成本∀的存在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从而对作为不变前提的产权结构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作了重大补充,进而奠定了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并大大提高了产权制度研究在整个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凸显了产权制度对市场运行的重要意义。

(三)时代呼唤两位产权大师的理论走上中国改革的前台

马克思和科斯作为中国改革进程中两位引人注目的产权理论大师,由于时代的呼唤,他们走上了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放权让利和经营方式变革的经济运行层面徘徊。这种改革的思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来改去始终未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由于改革长期不到位,企业缺乏活力,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获得了蓬勃发展,人们在比较分析个中原因时,认识到我国国有企业之所以一直缺乏活力,主要是因为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大,尤其是产权不明晰。人们逐步看到,如果改革不能注意从产权制度这个根本点上解决问题,就很难走出困境。改革要获得突破,就必须向产权制度改革层面拓展,这就迫切需要寻求产权理论的指导和借鉴。由此,马克思和科斯两位产权大师的理论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