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87·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王 岩 魏崇辉【内容提要】在新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资本主义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诸多威胁。
为了应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威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思潮的批判性研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王岩(196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16);魏崇辉(197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16)。
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新制度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预设、方法论、交易范式分析政治、意识形态等问题,是横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
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诺斯把非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目标引入人们选择矩阵中,在根本上是对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理性化’,其实质是理性选择模式的扩张。
”①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模式的修正,其资本主义性未发生根本改变。
更为关键的是,包含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综合视阈的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诸多威胁。
一、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实质意识形态理论包含有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认知、对意识形态发展道路的思考等内容。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应该从新政治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双重视阈考量,对其本质的认识亦当如此。
1.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问题的凸现新政治经济学以经济学的角度切入政治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关注政治问题,这与近代最初构建起的政治经济学有很大不同。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一、本文概述产权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科斯作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对产权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本文将从两者的理论背景、理论核心、理论应用和理论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1、理论背景:介绍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和时代背景,为后续产权理论的分析奠定基础。
卡尔·马克思,作为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产权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主要由资本家私人所有,这种私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和剩余价值的剥削,从而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的时代背景是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的,这种制度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应运而生。
他强调产权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变迁,认为产权关系不仅是经济关系的体现,更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反映。
这种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产权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科斯,作为20世纪的经济学家,他的产权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于现实世界中产权的配置和效率问题。
科斯认为,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配置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
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配置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率。
科斯的理论背景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他试图通过产权理论的分析,为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本文针对《科斯陷阱初探》一文中的假设干推理过程及其结论提出了异议,认为科斯的理论对现实世界确有巨大的指导价值,尤其对于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国国有企业。
关键字:科斯定理产权国有企业改制一.导言在《经济学家》杂志2002年第3期上,登载了一篇题为《科斯陷阱初探》(以下简称《科》)的文章,作者试图论证科斯定理中存在着“科斯陷阱”这样一种谬误,并据此分析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然后提出自己对一些经济学重大问题的观点。
但我作为一名刚刚涉足博大精深的经济学世界的学生,与此文却有不同的观点,并运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学分析工具进展了探讨,然后由科斯的理论联想到了当前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假设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关于所谓的科斯陷阱科斯定理有许多种表述方式,如可以表述为“不变性定理”。
即:“如果产权被清楚地界定,且所有的交易本钱为零,那么不管谁拥有产权,资源的运用都将相同。
”①也即到达了帕累托最优。
《科》文批判的即为这一表述,它说,“实际上,权利的界定不同,会导致权利各方所采用的防止损害的方法不同,从而其本钱也不同,这样,防止损害的本钱与假设不存在损害时的总产值的差值不同,也就是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导致最后的生产总值不同,资源配置结果不同。
”《科》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也是科斯书中使用的例子):有一块地,分成不同的局局部别供牧人来养牛和农民来种地,并且有以下关系成立:牛群的规模(头)谷物年损失量(吨)每增加一头牛造成的损失量(吨)1 1 12 2 23 6 34 10 4假设条件如下 1.交易费用为零;2.初始产权界定清晰;3.完全竞争;4.技术条件不变;(一),科斯的论证:设谷物价格为1美元/吨,假设牧人对牛造成的损失负责,如果他将牛群从2头(一任意假定的出发点)扩大到3头,那他必须赔偿农民3美元,以补偿增加的牛对农民造成的3吨谷物的损失。
另外他再考虑增加的其他本钱,只有多养的牛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全部新增的本钱,他才会扩大牛群规模。
关于产权理论在企业产权改革中的价值分析
权利 的总和 , 了所有 权 以外 , 包括 占有权 、 除 还 使用 权、 支配 权 、 经营 权 等诸 项 权 利 。马克 思另一 重要 理论是关 于产 权 的统 一 和分离 的学说 , 为所有 其认 权 与 占有权 、 动 力所 有 权 与支 配 权 、 劳 土地 所有 权 与经营权 、 资本 所有权 与使 用权 、 所有权 与索取权 、 所 有权 与继 承 权 可 以统 一 与分 离 。马 克思 还分 析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美 国产权经济学家 S・ 乔 佩 维奇在《 马克思 、 产权学派和社会演化 过程》 一文
中, 在对 马克思 和西方 产权 学派 的产 权理论 进行评
了控股权对股份公司的重要意义 , 并指出在股份公 司内,实 际执行职 能的资本 家转化为单纯 的经 “ 理, 即别人 资本 的 管理 者 , 资本 所 有 者则 转化 为 而
应当具有一 定 的理 论意义 和现 实意义 。
全部 因素都包 括在 内 : 度 、 制 所有 权 、 国家和意识形 态 。马克思 之强 调 的所 有 权 在有 效率 的经 济组织 中的重 要作 用 , 堪称 是一 项重 大贡献 ] 。 “ 马克思 产权理 论 的核心所在 , 即认 为财产关 系 是现实 的经济 关 系 , 是生 产关 系的总 和。他第一次 对法学 上 的产 权 与经 济 学 上 的生 产关 系之 间本质 联 系进 行 了深入 的探究 , 产权 的本质是 一种法权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其理论基础包括一系列基本原理,形成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知识、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改革开放是鼓励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1.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 经济发展理论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等内容。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3. 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决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非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加体现在实践中。
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产权改革的反思
有某种历史 , 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⑤ ”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以前, 财产 有三种历史形式 : 第一种是 原始的土地财产。第二种是劳动工具所有权 出现。 这种状态是以劳动者 自己劳动为基础 的私有制和私人所有权, 在这 历史状态 中, 不仅存在所有制, 而且存在所有权 。与后来的剥削者所有
中的 指 导意 义 。 马克 思 产 权 理 论 的 提 出
一
、
产权即财 产所有 权 , 有制在法律上 的用语 , 是所 所有制 问题是 经济 基础 的核心 问题 , 也是任何阶级经济理论无法 回避的核心问题。所以虽 然马克思并没有专章论述他的产权理论 , 但只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著作 会发现 马克思早于科斯等西方学者一百多年前就创立了科 学、 系统的产 权理论 。 一些尊重客观事实的西方学者称 马克思是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位 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 马克思关于所有制、 所有权问题的论述不仅是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的 出发点 , 而且是贯穿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主线之一。他 的产权 理论 正是蕴涵在其所有制理论之 中, 散见于他的一系列经典 著作 中的。因此 可以说 , 马克思关 于产权 的思想 , 就是他的与所有 制分析相联 系的所 有
《 经济师}09 20 年第 6 期
● 理 论 探 讨
马克思产权理论解析及对我国 产权改革的 反思
●饶 静安
摘 要 : 着我 国国有企 业产权 改革的深入推进 , 随 现代 西方产权 理 论成为我 国企业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而马克思产权理论有被边缘 化的 趋势 。 了 固和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我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 为 巩 指导地位 , 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提 出、 文章 主要观 点、 究特 点进行 全面 研 分析和评价 , 并指 出其对我 国产权 改革实践的重要指 导意义 , 以进一 步 深化认识 , 保障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健康运行。 关键词 : 产权 所有制 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A1 A 文章编 号 :0 4 4 1 (0 9)6 0 l0 10 - 9 4 2 0 0 — 3 一 2 随着我 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 ,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成为我 国企业 改革 的主要理论基础 , 而马克思产权理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这 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理论地位 及在我国企业产权 制度 改革
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科斯定理与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科斯定理成立于196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提出。
科斯定理指出,当市场交易受到制约时,资源配置不仅受到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还受到市场制度安排的影响。
由此,科斯认为,市场获得有效资源配置存在两种方式:通过价格机制和产权制度。
而在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科斯定理非常适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指由政府掌握的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形式发生变化,转化为国有企业的产权。
在改革之初,由于中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科斯定理强调产权制度如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在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中,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来确保产权的私有化和完全的竞争市场的建立。
这样,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变得更加明晰,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并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增加竞争力。
产权制度的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机制,使企业实现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经营,并为企业创新提供空间和动力。
因此,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仅在制度上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也在实际操作中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活力。
此外,科斯定理还指出,在有限的资源下,低价产生浪费,高价被削减。
换言之,市场制度是最有可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有效手段。
此观点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
在过去,由于产权不明,产权拥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资源调配不合理,此时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则可以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提供公平竞争机会,使市场有效地分配资源,促进企业竞争发展。
改革将国有企业由政府独揽变成社会资本的强化,激发了企业效率的潜能,提升了经济效益。
总之,科斯定理明确提出了在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原则。
中国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发挥了科斯定理的重要作用。
改革以私有化为基础,让企业变得更为透明、可信、合法,为实行市场机制创造了条件,使企业运营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发展机会。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引言产权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社会中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和科斯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产权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揭示两种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权理论的背景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产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剥削和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归还给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
2. 科斯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不同,科斯强调产权制度在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强调通过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产权理论的比较1. 对私有制的看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认为应该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集体所有制来取代私有制,实现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工作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2. 对产权制度的评价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视为不公正和剥削的体现,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占有整个社会的财富。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产权制度来实现公有化和共享。
相反,科斯认为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强调私有产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3. 对资源分配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
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权
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对于资源、财富、权利等所有制度的
规范和安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不仅影响着资源的配
置和利用方式,还对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结果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
在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而不是个别私人所有。
这种所有制形式消除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
所带来的剥削和压迫,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
稳定。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了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因
为私人所有者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
相比之下,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能够更加有效地调动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探讨了产权制度对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
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所有制导致了资本积累和垄断的形成,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
的社会化所有制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向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强调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论我国产权改革的理论指导
科斯是在研究如何合理 判案以求 得经济效率 或产值 最大化时 提 出 产权 明晰问胚的。科斯看到了通过产权的初始 界定来提 高效率 的可能 性, 也看到 了相关经济主体通过产权交易来提 高社会福 利的限制 条件。 科斯产权理论的重要特点 是经济 效率 与产权 的界定 紧密不 可分 , 他认 为通过政府来较为准确地 界定初 始权利 , 将优 于私人 之 间通 过交 易来
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运行所需要付出的费用 。
济学 的产权清晰论是“ 权神话 ” 会误 导社 会主 义国家把 注意 力集 中 产 , 在产权私有化上 。格 林沃 尔德一斯蒂格 利茨 定理认 为 , 府几乎 都有 政 可能改进市场 的资 源配 置 。萨平顿一斯 蒂 格利 茨 私有 化基 本定 理认 为, 一个理想的政府管理 自己的企业 , 比私有化做得更好。 会
一
产权制度改革是巩 固我 国社 会主 义制度 的经济 基础 , 完善社 会 是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 是经济体制改 革的核心 , 国产权 制度 我
改革 的任务极其艰难而又紧迫 , 迫切需要正确 的产权理 论的指导。
5 阿尔钦 。阿尔钦认为私有产权是资 源的使用 和转让 以及收入 的 . 享用权界定给 了一个特定 的人 , 私有产权不 仅分享 剩余 , 而且 承担财 产 损失 , 在私有产权 中激励 和惩罚 共存 , 难找 到“ 懒” 为 , 很 偷 行 因此产权
有动力 , 经济运行肯定没有效率 7 斯蒂格利茨 。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 家的斯蒂格 利茨则 尖锐地指 . 出, 私有化不能保证经济有效率运行 , 不是 改革 的唯一 目标 。新 制度经
了使资源实现最佳配置 , 需要 有产权 明确 的和最合 理 的界定 。据科 斯 定理 I, 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 , 的初始 界定 无关 紧要。权利 的任意 权利 配置可 以无成本 地得 到直 接经 济主 体 的纠 正。在 零交 易 成本 的情 况 下, 呵交易权利的初始配 置不会 影响 它的最 终配 置和社 会福利 。据 科 斯Ⅱ 定理 , 如果交易成本为正 , 交易权利的初始 配置将影 响权利 的最终 配置 , 也可能影响社会总体福利 , 提供较大社会福 利的权 利初始配 置较 优 。科斯定理中的核心是交易费用 , 指的是经济 制度 的运行成本 , 或者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罗纳德哈里科斯,一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以其产权理论和对交易成本的研究而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科斯视角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路,以及这场变革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
一、产权制度的改革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明确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逐步确立了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改革不仅激发了企业活力,还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市场体系的完善科斯强调,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如今,中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法治环境的优化科斯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障。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法治环境的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立法、执法到司法,中国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这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对外开放的深化科斯指出,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深化。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斯眼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路,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变革史。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还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市场经济迈向更高水平。
五、创新驱动的转型在科斯的视角下,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也为全球技术创新贡献了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和科斯定理视角看国有企业改革
在 坚持 公有 制 的基 础 上 深 化 国有 企 业 的产 权 改 革 ,
一
是 建立 有 中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重 要 举 措 , 是
向马克思 主义 经济 学提 出 的一 个重 大 理论 课 题 。 中 国近
oe I a t et e r im wn rh p t e r rC a e te r m l r f c h ag r m. n fc , i rMax s o es i h o o o s h o e a l e e tt e lr e—s ae s c aie r d cin r ls a d h y l c o i z d p o u t u e n l l o
k te o o y I h r a so r c s t e e h v d mu h ds us in o tt wne ntr rs s eo m n a e te e c n m . n t e g e thitr p o e s,h r a eha c ic so n sae o y d e e p ie r fr a d Co s h ・
维普资讯
第2 5卷 20 0 7年
总第 18期 0 第 3期
科 学 ・ 济 ・ 会 经 社
SCI ENCE ・ECONOM Y ・S OCI ETY
Vo . 5,S m . 0 12 u No 1 8
No 3,2 0 . 07
从 马克 思 主 义 和 科斯 定 理 视 角 看 国有 企 业 改 革
c n b a n o us s a k n fm eho .ti mp ra tt e o sd rt o e n t ul lme tp te l r a e m de it e a i d o t ds I s i o tn o r c n ie he c nc pta d isf f l n at r whiewe ae i n b id n o i im a mo o s s c ey; v n mo e mpo a ti h w o e in w i d o nsi to b a c n c a u li g s c a s h r niu o it e e r i l t r n s o t d sg a ne k n s f i tt in a n i g me h — u l nim , ih c n r tc hede pe i eo m fsa e o e ntr rs s s wh c a p o e tt e nng rf r o tt wn d e e p ie pr p ry rg t fe tv l wh c st i it o e hs efci ey, i h i he man pon t i i h nta tg f21s e t r n te dic so fp lc o e hp、 n t e i ii sa e o tc n u o h s us in o ub i wn r i l y s Ke r y wo ds:o e s p;m ut wn rhi li—s ca ea ins Co s he r m ; meh d o y o ilr lto ; aet oe t o olg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国家,中国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原则,在经济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它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重要观点。
这些理论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提供了指引和支持。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计划经济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这一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资源的调度和分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暴露,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又一次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发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发展速度。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的产权制度应当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过在产权制度上进行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态势。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目标密切相关。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
科斯的产权理论与中国产权改革实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建立 健 全 现 代 公 司 (企业 )法人 产权 代 理 机 制 。
产 权理 论 认 为 ,产 权 明晰 的企业 有 较强 的激 励动 机 去提 高 企 业 的绩 效 ,反之 则反 是 。产权 的核心 是公 司剩 余 的 占有 权 ,因此 , 产 权 改 革还 应 包 括 另 外 一个 方 面 ,即 经理 人对 剩 余 利 润 的分 享 , 可 以 通过 分红 、股 票 激励 等 形式 实 现 。] 【 4 但是 ,通 过 前面 相关 的分 析 ,我 们 可 以看到 ,产权 清 晰 、股 权分 散 的企 业 ,并 不 能保 证公 司 治 理 效率 得 到 提 高 ,这是 由于 还 存 在 经 理人 的道德 风险 可 能 。 因此 ,除 了科 学 的选 聘 机 制 和合 理 的激 励 机制 外 ,有效 的监督 机 制 是 实 现 企 业 最 佳 治 理 结 构 的保 证 。 一 般 地说 ,监 督 机 制 越 有 效 ,越 能使 经 理人 最 大 限度 地 努力 为 股 东利 益 工作 ,企 业绩 效 就
三 、从企 业产 权 制 度 建 设 上 推 进 企 业 治理 结 构 的 完 善 (一 )股权 多元 化 成 立 的 思路 。
具 体来 说 ,股 权 多 元化 思 路如 果 要 成立 ,必须 具 备 如下 几 个 条 件 :第 一 ,作 为 持 股机 构 的法 人 实 体要 真 正 关 心 企业 的业 绩 , 可 以在不 受 任何 其 他 因素 影 响 的环 境 下捍 卫 自己 的权 利 ,并 追 求 股 份 公 司 的长远 目标 的 达成 ;第 二 ,能 够在 董 事会 上 形成 制 衡机 制 , 能 够接 受美 国式 的通过 董 事会 进 行公 司 治理 的一 套做 法并 高 效 率 的 使 用各 种 相 关 机 制 ;第 三 ,资 本市 场 应 该 是相 对 完 备 的 , 法 人 实 体 可 以通 过 在 资本 市场 上 的 种 种 操 作 保 证 企 业 利 益 的 实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总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 存状态和人与自身、人与人关系疏离现象的深刻揭示。尽管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 差异,但它们都为我们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基本内容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土地产权的权能及其结合、分离。马克思认 为,土地产权从属性上来看,可将其视之为权利集合体,一方面,不同的土地产权具 有基本的权能和派生权能,另一方面所有权能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被视为同一权能 主体。
参考内容
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建立在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基础上的。在《资 本论》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从历史 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财富的 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他强调,产权是由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不同的社 会经济制度下,产权的性质、内容、形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在企业层面,交易费 用理论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到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可以降低内部交 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流程、降 低资产专用性以及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合同执行成本。
其次,在市场层面,交易费用理论有助于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并为政策制 定者提供干预市场的依据。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改善市场 信息不对称状况等措施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此外,在组织层面, 交易费用理论有助于理解不同组织形式的成本和收益,为组织变革提供指导。例 如,组织可以通过改变治理结构、优化组织设计等措施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 高组织绩效。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的物 化理论:一种比较分析
从产权制度角度看我国国企改革
从产权制度角度看我国国企改革【摘要】我国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产权改革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将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方法操作结合起来看待我国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最后给出了加快完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产权制度,国企改革,股权结构一、产权理论产权是一种权利,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受损的关系,产权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权。
1、马克思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法权关系。
其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只有商品交换的双方彼此承认对方的财产权利才可能会发生交换行为。
所以产权关系的明确是商品交换可能发生的前提。
2、西方产权理论科斯认为产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
科斯定理“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支出”。
3、两种产权理论的异同二者区别方面,首先二者研究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内在矛盾而后者重点维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二者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采用唯物主义方法而后者主要运用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不过二者研究对象都是产权和制度,也都把产权关系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把利益问题当作产权关系的核心问题;都对资本的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以及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等产权现象,以及商品所有权之间的等价的交易关系进行了研究。
二、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存在的问题1、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企改革依循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先后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组建国资委等措施。
十六大后,国有资产管理由“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改为由各级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管理体制,到后来却演绎成为企业管理者与私营企业掠夺国家财产的手段。
2、我国目前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政企不分。
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还要补贴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使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不能集中财力提供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国有企业缺乏自主权。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 北京 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 北京 100871) 摘要 : 在社会科学的历史中 , 真正建立科 学的产权理论的应该首推卡尔 马克思。马克思有关产权的理 论可 谓博大精深 , 超越时代 , 自成体系 , 其远见卓识的 思想对现代产 权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具有深刻 的影响。同 时这些理论即使对我们今天企业 产权改革的深化也依然应该 是主要的指 导思想。但受 到当前西 方经济学蓬 勃发展和广泛传播的影 响 , 许多 学者只看到了西方的产权理 论而忽视了 马克思的 产权思想 , 错误 的把科斯 等人的产权理论作为我 们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在这样的背 景下重提马 克思的产 权理论 , 进而从 马克思产 权理论的卓越贡献中发 掘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启迪 , 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 产权 ;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 剩余索取权分 配 中图分类号 : F01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2674 ( 2004) 11- 0013- 04
) , 女 , 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 师 。 研究方向 : 社 会主义
#
13 #
∃当代经济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 与西方产权学者理论相比较 , 马克思的产权理 论是西方学者无人能够匹敌的。马克思主要是从生 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所有权或产权的内涵, 从而科 学地论述了产权的本质所在。所有权和所有制是两 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范畴, 马克思主要是从所有制 的角度来论述其有关所有权的思想 , 从其所面临的 时代历史性质的产权形态出发, 着重考察历史上所 有制和所有权的演变。马克思认为 , 所有权是所有 制的法律形态,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 所有 制的性质与内容决定了所有权的性质与内容。进一 步地说 , 在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中 , 产权关系本质 上是经济关系, 但这些财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又是以 法律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说 :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农地产权改革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王留鑫;何爱平;何炼成【摘要】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两个理论体系,在理论基础、研究范式、终极目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除了价值立场上的本质性差异不可调和外,两者在具体的产权实践中也有着互相借鉴的地方.为此,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改革中,应做到产权的统一与分离相结合、产权的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产权的多样与稳定相结合.在进行产权比较和启示的基础上,对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农地所有权统一于集体,细化承包权、经营权、流转权,建立成员权下农地承包权的可继承制.在农地征用、流转经营中,要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农地所产生的集体公共利益应用于集体公共服务.以法律形式规范农地产权的稳定性,以制度创新发展农地产权的多样性.【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12【总页数】6页(P71-76)【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研究【作者】王留鑫;何爱平;何炼成【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91;F014.1当下中国正值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时期,但改革的深化始终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产权,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研究中,已到了言必称产权的地步。
但部分人自觉不自觉地就完全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来开中国产权改革的“药方”,以致有些不但不能“对症下药”,甚至还“南辕北辙”,这是无视历史与国情,没有考虑不同制度安排所赖以运行的制度环境所致。
我国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公有制“土壤”上的产权不能按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完全私有化产权理论来指导中国的产权改革实践,而是应在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作出创新,应在对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可取之处。
产权改革与中国改革进程
36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产权改革与中国改革进程 英国《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杂志2005年11月号刊登了英国学者理查德・桑德斯等人题为《私有化与产权:中国将走向完全私有化?》的文章。
该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私有化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作用的论争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的基石是公共企业家精神和模糊的产权,中国改革历程完全不能用来证明私有化的合理性。
中国未来改革要想继续成功,必须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不能相信私有化教条。
其主要内容如下。
导 言关于适合于转型经济的战略的学术论争引出了大量的有关产权的问题。
根据许多传统的分析,私有化或多或少地被认为是对这些问题乃至整个经济转型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
在过去的20多年中,私有化被当作合法的政策手段,被100多个国家的政府所采用。
大规模的私有化进程已经成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探索成功经济转型方法时的主要努力方向。
中国政府始于1978年的改革也涉及许多私有化的因素,尽管是局部地和逐步地涉及。
许多立足于传统产权理论的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在下一步的经济转型中,中国应尽快实行全面私有化,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然而,考虑到近20年全世界范围内并不顺利和远非成功的私有化进程,对于中国这一最大和最具实力的经济[英]理查德・桑德斯等 著 崔存明 摘译转型国家而言,在决定要接受这一观点之前,现在也许正是重新评论关于私有化的理论根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依据的恰当时机。
传统产权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应用传统的产权理论主要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在个体或公司层面上,是如何能激励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付出努力、制定计划、进行投资和承担风险,从而达到稀有社会资源的最佳使用;在体制层面,是如何把资源配置到那些最佳使用者的手中。
传统理论主要建立在广为人知的“科斯定理”的基础上,这一定理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建立一个与清晰的私有产权密切相关的自由、竞争的市场。
然而,科斯写作于1937年的最为人熟知的著作《公司性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关注的焦点不在产权本身,而在于与市场操作相关联的交易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周明生 苏 炜 卢名辉内容提要 中国改革30年中,产权改革的重要性日见凸现。
马克思和科斯是走上中国改革前台的两位产权理论大师。
其中,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它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指导性地位;科斯产权理论的独特视角,为中国产权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两位产权大师理论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人们多视域、多层面、多方位考察中国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并有益于推动中国产权制度和产权理论的继续创新。
关键词 马克思产权理论 科斯产权理论 中国产权制度改革马克思与科斯:中国改革进程中引人注目的两位产权大师(一)马克思是产权理论的先驱产权理论是一门涉及哲学、法学、历史学以及经济学的综合性理论。
因此,要对产权理论展开完整并且深入的研究,对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有很高的要求,而马克思正契合了这样的要求。
马克思先后毕业于波恩大学及柏林大学的法律系,在此期间他掌握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对哲学和历史学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担任 莱茵报的主编,并参与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贫民的基本生存权利进行了坚决的辩护。
这次辩论,不仅使马克思懂得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使他首次遇到产权问题。
由此,马克思又踏上了研究经济的道路。
莱茵报被封以后,他迁居巴黎,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于1844年4~ 8月间完成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产权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但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解释私有产权的起源,在方法上还带有唯心的色彩,直到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才标志着产权研究科学方法的真正确立。
在这部著作里,他们通过分析!所有制形式∀的产生和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产权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及生产力对产权结构的决定作用。
这是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建立的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为后来马克思在 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中对产权理论进行详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对于现实的敏锐观察与思考,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产权理论体系。
当然,在马克思关于产权理论的著作中,一般都只出现!所有权∀,而很少提!产权∀。
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当马克思所论述的所有权属于广义的范畴时,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产权或财产权的意思。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2)财产和产权属于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状态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3)产权存在不同性质的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
第一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产权规律,第二规律是由第一规律转变而来的。
(4)产权是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索取权和继承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束,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
(5)所有权是基础性的权利,在产权结构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6)!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资本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具有对抗的性质,必将被社会主义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所代替。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人类科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产权理论,它结合对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和建立于其上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深入揭示了经济领域的生产关系和法律领域的财产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变革。
同时,马克思还将产权理论研究拓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领域,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私人财产制度时,将其看做一个历史的范畴。
他从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商品出发,说明商品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然后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论证这个矛盾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推动这个财产制度发展并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和灭亡。
同时,马克思还对社会主义产权制度作出了许多预见和提示,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科斯开创了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先河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在分析企业的起源、性质和生产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科斯首次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 经济学家杂志上的名为 企业的性质的经典性论文,它奠定了科斯作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的地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科斯在 法学与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 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分析了!外部性∀问题,全面分析了产权明晰化在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产权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1991年,科斯因!对经济的体制结构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的产权理论归结起来有三大理论:一是交易费用理论。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它的产生就是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二是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关系理论。
在交易费用为零且对产权充分界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界定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科斯第一定理的内容。
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即产权的不同界定状况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同结果,这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内容。
三是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则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个体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科斯的外部性理论主要是针对!庇古税∀理论提出的。
科斯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使在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同样有效。
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对产权的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无论产权归谁,法律规范并不影响合约行为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使最优化结果保持不变。
科斯产权理论是在思考和批判传统的西方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一些根本缺陷基础上形成的。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时,一般都把私有产权作为既定的前提,进而讨论如何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使整个社会得到最大福利,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严重的失业、通胀和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庇古看到了这一缺陷并提出要以国家干预代替失灵的市场机制的政策主张。
然而从凯恩斯到庇古,他们都忽略了从产权的角度来考察资源配置的问题。
科斯正是从这一不足入手,考察实现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条件下!定价制度∀之外!交易成本∀的存在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从而对作为不变前提的产权结构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作了重大补充,进而奠定了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并大大提高了产权制度研究在整个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凸显了产权制度对市场运行的重要意义。
(三)时代呼唤两位产权大师的理论走上中国改革的前台马克思和科斯作为中国改革进程中两位引人注目的产权理论大师,由于时代的呼唤,他们走上了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放权让利和经营方式变革的经济运行层面徘徊。
这种改革的思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来改去始终未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改革长期不到位,企业缺乏活力,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非国有经济获得了蓬勃发展,人们在比较分析个中原因时,认识到我国国有企业之所以一直缺乏活力,主要是因为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大,尤其是产权不明晰。
人们逐步看到,如果改革不能注意从产权制度这个根本点上解决问题,就很难走出困境。
改革要获得突破,就必须向产权制度改革层面拓展,这就迫切需要寻求产权理论的指导和借鉴。
由此,马克思和科斯两位产权大师的理论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运用走上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首先走上中国产权改革前台的是科斯。
因为中国原有产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清晰。
由于产权不清晰,就导致了权责不明确,政企难分开,管理难科学。
而科斯的产权理论(科斯定理)正是强调产权界定对于提高微观效率的作用,这恰好与中国产权改革明晰产权的需要相合拍。
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西方理论和西方思潮的适度开放,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研究和汲取西方理论热潮的兴起,于是科斯首先走上了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
其后走上中国产权改革前台的是马克思。
因为,随着中国产权改革的深化,不可避免地碰到了改革的方向问题,相应地需要层次更深、视野更宽的产权理论来指导,而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更多的是从质的规定性上讨论产权,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视角讨论产权,与科斯的产权理论相比较,它的层次更深、视野更开阔,因而,更有利于中国坚持产权改革的正确方向。
熊彼特在评论马克思对产权本质的洞察力时称,他!是以穿透崎岖的不规则的表层,并且深入历史事物的宏伟逻辑的眼光来领会它们的∀。
这些正好适应了中国产权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需要。
所以,马克思在科斯后面走上中国产权改革的前台也有其历史的缘由。
指导与借鉴:中国改革进程中两位产权大师理论的不同意义(一)马克思产权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其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指导性地位1.马克思关于产权本质的理论为我国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推进生产关系进而推进财产关系沿着正确方向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法权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产权关系是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的意志或法律硬化形式。
因此,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
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其调整和完善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这种!人∀,在政治上应当家做主,在经济上应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调整和完善又应当保证人民群众的这种政治和经济权益。
应当说,这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需要牢牢把握的根本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权改革正是遵循着这样的理论,一方面努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于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首次将企业改革提高到产权改革的层面。
10年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健全以公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形态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产权体系。
但在此过程中,有些地方的公有企业改革也曾一度陷入!越私越好∀的误区,甚至出现了公有资产大量流失、人民群众利益受到侵蚀的现象。
对于这种对改革方向的偏离,党和政府高度警觉和重视,对集体企业尤其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既保证了改革的坚定不移的推进,又使改革趋向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