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之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之戏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生出一方戏曲。素有戏剧大省之称的湖南,现有湘剧、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花鼓戏、阳戏、花灯戏、苗剧、侗戏等19个地方戏剧种,这些剧种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瑰宝。然而,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并没受到大众的极致欢迎,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字:过去的辉煌现在的萎缩原因的深究
过去的辉煌
湖南的地方戏曲有过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长沙作为湖南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是湖南地方戏曲辉煌历史的集聚地。
据住在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的那些老戏迷回忆。“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坡子街为中心,南至劳动广场,北至中山路,东到蔡锷路,10多家大的正规戏院和30多个临时搭建的戏台子交相辉映,湖南各种地方戏曲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老戏迷们说,有时候一出戏演三四百场,还是一票难求。一双皮鞋换戏票的事都发生过。
现在的萎缩
据全省地方戏调查数据显示:祁剧现存专业剧团有9个,是1983年时的30%,而尚能坚持演出的只有湖南省祁剧院、衡阳市祁剧团、祁阳县、祁东县和永州市冷水滩区祁剧团等五家。曾经极为兴盛的花鼓戏也只保留了11个剧团。其他剧种的情况更加令人忧虑:侗戏已无专业剧团;苗剧虽有花垣县苗剧团的牌子,但现在以演民族歌舞为主;巴陵戏、荆河戏、湘昆、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7个剧种都各只存有一个专业剧团在艰难支撑。一些剧团的演出活动日少,剧目贫乏、地域范围日窄、剧种特色乏善可陈,衰落的表征十分明显。伴随着剧团或解散或合并,演员或转行或退出,某些剧种处于濒危状态。
原因的深究
一、剧团人才流失日趋严重。
“一个剧团没有好演员,是办不下去的。然而,近年来,剧团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戏曲的不景气,戏曲演员的成才艰难和素质要求的综合全面都是客观原因。但戏曲事业的前景模糊,使有所抱负和全面素质较高的学员,宁愿从事其他职业而不愿从事戏曲都是不争的事实。艺术学校招不到素质好的学生,培养出的有点能耐的学生又大量改行,留在戏曲团体中的青年人蹉跎度日,练功懈怠,很难成才。这种青年戏曲人才培养链条的缺失,形成了恶性循环圈,是制约地方戏曲发展的瓶颈,更是戏曲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
缺乏创新
有时,总会纳闷同样是演员,为什么娱乐圈的明星会有那么多的粉丝追捧而
戏剧演员却总是默默无闻,为什么电影电视剧会那么流行而戏曲却这么不景气?戏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中状态?
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是曾经的“流行文化”。地方戏因为浸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折射出民族和地域的文化风采,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湖湘人的精神家园。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地方戏受到了流行音乐和其他诸多音乐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日渐式微,曾经的“流行”也就成了传统。难道传统的就不能标上流行的称号?
其实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地方戏曲在流行文化圈内的渐行渐远,另一方面,眼下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流行音乐,其中并不乏借鉴了古典戏曲元素而创作的歌曲———先有陈升创作的《北京一夜》,后有陶喆的《苏三说》,都采用了京剧元素———这是流行文化做出的尝试。而且效果不错
当传统戏曲遭遇流行文化,又该如何面对?其实,两者对比中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要创新!创新才有出路传统剧团要复兴,除了要培养后备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剧目本身进行创新、改革,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使之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结尾段:戏剧是一个宝库。湘籍歌唱家吴碧霞早就把《洗菜心》唱得让全国人民倾倒。另一位湘籍歌唱家刘一祯出了个专集,全是花鼓戏音乐,好听的不得了。戏曲并不缺观众,关键看你怎么做。我相信,只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湖南地方戏剧的良性发展可以拭目以待!对于湖南地方戏剧这一文化遗产的未来命运,我们应该拥有理想的憧憬,具有乐观主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