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合集下载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等因素的总和。

的历史,它的历史源头是。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聚居、人口稠密、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的文献有中的《》、《》、《》、和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以及各种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与湖南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隶属中国传统儒家。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出现了理学开山祖—,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为核心,吸收了道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是后来出现的“”的思想渊源。

“”的奠基人,曾在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

明清之际,湖南出现了理学,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而这一时期在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的诗歌艺术、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以及“睁眼看世界”的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在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练之后,在近代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领导潮流,叱咤风云,那是在近代的事了。

两次湖南人才在中国政坛的集体亮相,日破云涛,月临星汉,让湖湘文化大放异彩。

第一次是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利在中国军政舞台上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湖南人才半国中”,“无湘不成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挽救了儒教,延缓了清朝的寿命。

第二次是在民国时期,为代表的湖南将帅在新中国军政舞台上的崛起,文官武将人才泉涌,外平美帝,内平蒋家,史册写满湘人,挽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湖湘文化在国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厚积突发,顺势崛起,呈现了超强的爆发力。

曾左胡而湘军起,黄蔡宋而民国张,厚泽方,巨手挽颓势,普润芝露,弱国放强光,有文有化,风云卷湖湘。

纵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蔡锷、这些湖湘文化的代表,我们发现了这些领头都是清一色的书生,奋斗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以德才兼备的天纵之姿,胸怀日月,眼纳乾坤,气压风云,对抗流俗和浮誉,反抗腐朽和堕落,道德文章,嘉言懿行,艰苦卓绝,勇猛精进,乃至最后能做大事,做大官,成大业,享大名,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前死后两荣光的辉煌人生。

君子德风,风行草偃,无疑,他们也成为了湖湘文化的象征、名片,也成为了三湘儿女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前进。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韩愈、李白和杜甫,他们也在湖南一些地方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及
诗篇。
4、两宋:湖湘学派的形成 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五十余年,这是历史 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当说为湖南的区域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到北宋统一后,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 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而得到相应的带动。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佛教传入湖南也在魏晋之际。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麓 山寺,建于西晋初年。稍后又有巴陵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 寺、衡阳上圆清寺、衡山衡岳寺、攸县证果寺等一批佛教寺庙的
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在文化学术上已经有所表现。 东晋耒阳人罗含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
三国时湖南的著名文士有蒸阳(今衡阳)人刘巴、湘乡人蒋琬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16人;
官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的有方显(巴陵人)、张奎 祥(华容人)、罗典(湘潭人)、周克开(长沙人)、严如煜(溆浦 人)、杨健(清泉人)、周系英(湘潭人)、郑敦谨(长沙人)、唐训方

湖湘文化概说

湖湘文化概说

湖湘文化的发展及演变近几十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愈受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各省市(县、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热潮,地域文化的研究受到更多方向的关注。

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的策源地,更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湖湘文化作为湖南省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湖南学者的大力关注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硕果。

湘潭大学地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在湖湘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上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自2001年湘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已出版《湘学》(总四辑)和《湘军集团与脱清湖南》,《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等著作,湘大学子们又于2002年12月12日,成立了湖湘文化研究学会,这些无疑对普及湖湘文化知识,激发人们对湖湘文化研究的兴趣,促进学术交流有莫大作用。

①摘自《湘学》(第二辑)(主编方克立,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但究竟什么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湖湘文化究竟包含一些什么内容,湖湘文化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呢?“湖湘”及湖湘文化的由来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当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人,的武陵人,周行逢,到宋代时,称南宋时由胡宏和张栻先后在南岳和长沙岳麓,城南书院讲学的这一派为“湖湘学派”,真正称之为“湖湘文化”,则始现于大陆出现“大陆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

在研究“湖湘文化”的同时又提出了“楚文化”、“相楚文化”、“荆楚文化”、“洞庭文化”、“潇湘文化”、“贬官文化”和“*住文化”等“文化”概念。

“湖湘学”湖湘学是指南宋时期与朱熹“闽学”、陆象山的“江西之学”、吕祖谦的“*学”大致相同的时代,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代表的,在湖南产生和传承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和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

它的各称实际上是当时著名学者朱熹给取的,在《朱子语录》和《文集》中常有“湖湘学者”、“湖南一派”、“湖南学”之类的提法。

湖湘文化的内涵①作为一个兼有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双重属性的区域文化系统。

湖湘文化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从广义上看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

湖湘文化特征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纵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

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说,近代湖湘文化各个层垒上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说得上是相应阶段上的政治活动家。

他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实行的都是“学与政兼”,甚至完全使学从属于政。

戊戌时期,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对立志要作务实笃行、经国济世的政治干才。

第一批招取的40名学生中,在短短的10余年里,有大半死于国事,于中国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就有蔡锷、范源濂等10余人。

二是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

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

继为贾谊。

此二人虽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谗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的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威望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的文化精神
“ 遍览诸 家” , 进行批判 性 的吸 收和继承 。三 , 吸收和 源 、 曾国藩 、 杨 昌济 等人 , 更是在前 人 的基础 上 , 发前
融合西方 文化 的精华 。王夫之 主张借 鉴传教 士带来 人所未 发 , 提 出了 自己独到 的教学 原则和方法 , 从 而 的科 技知识 ; 魏源提 出“ 师夷长技 以制夷 ” ; 而 到 曾国 使教 育改革 的浪潮 一浪高过一 浪 ,有力地推动 了当


0 00 激 翁 霪
惟 楚有材 , 于斯为盛 。湖南教育 源远流长 , 其 承 行动实践 了 ’ 。 载 的湖湘文化精 神更是博 大精深 。在历 史演进 和嬗 三、 传道 求仁 、 经世 致用 的价值 取 向 , 是 湖南教 变过程 中 ,是湖湘 文化 的传承 为湖南人 才的成长 提 育和融合先进科 技和思想 械不仅对 当时 的办学 目的 、 教学形 式 、 教学 内容等进 文化成 果 , 并开拓创新 。一 , 吸收和融合不 同区域文 行 了更新 ,并在 教学实践 中摸索出 了他颇 具代表性 四法 ” : 循 序渐 进 、 学 思并 进 、 知行 互发 、 博约 相 化的精华 。如洞庭湖 文化与湘南 文化 的交 融 , “ 朱 张 的“
供 了精 神动力 、 教育平 台和人 文气氛 , 从 而孕育 了具
有湖南特质 的人才教育思想 和培养方式 。

湖湘学者 之所 以弃官学 而不就 , 自己创 办书 院 ,
收徒讲学 , 目的就是为 了传播 和发扬 “ 经济 之学 ” , 培

忧国忧 民、 舍 我其谁 的爱国传统是 历代湖南 养通 晓时务 、 经世 济民 的各类人 才 , 以实现理 学家那
和责任感使湖 南士子在 国家生死存 亡的关键 时刻 闪 派 , 以黄兴 、 蔡锷等人 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和以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楚人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

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钱基博在《湖南近百年学风》中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水少而山多。

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苦,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其然也。

”湖湘文化的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派,更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第二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有机融合。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精髓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一、历史渊源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中许多史实记载的惊人暗合,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喻兼有天和大地的品格。

这个概括不仅体现为先贤的哲学理念,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持续作用着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勇于征服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乐于为民造福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大团结精神。

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价值取向也造成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博采内外众家、广为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

随着历史长河的前移,逐渐形成的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断冲突融会,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二、主要内容1)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2)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湖湘文化与湖湘精神——朱汉民

朱汉民:朱汉民,1954年7月生,湖南省邵阳市人。

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

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徐特立教育奖”,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遴选为校级、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被湖南省委、省政授予“首届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被评为湖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 、“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担任的学术兼职有:国际儒联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学会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孔子学会学术委员、中国实学会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船山学社副社长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朱汉民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天我跟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个话题,我想在座的可能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也有很多是从外省到湖南来学习的,可能都对我们湖南文化感兴趣。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的这个题目就是“湖湘文化与湖南人精神”,也想试图把我们湖南人的一些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里体现最突出的湖南精神做一些介绍。

回头我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再作交流。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首先讲一个提要,就是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

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上唯一连续的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

四大古文明中其它的古文明基本上都中断过,唯一能连续到现在的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

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像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他们是历史上的文明,因为比如古代的埃及和现代的埃及不是一个概念。

古代的印度和后来的古印度也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只有后来的中华文化和古中华文明是一个概念。

我们追述最早的古文明和我们今天的文明是连续的,包括我们的文字都是连续的。

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实际上往前追溯就是我们最早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还有甲骨文。

中华文明是这样的一个文明,到了21世纪中华文明正在崛起,以不可阻挡地趋势在崛起。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6.27)

明代,湖南成为朱氏王朝分封藩王的一个主要地区。朱元璋 有3个儿子封在湖南。以后历代分封在湖南的王共达48人。分
封的地区包括长沙、常德、衡阳、武冈、宜章、宁远、江华、
绥宁、祁阳、常宁、永兴、安仁、泸溪、沅陵、麻阳、安仁、
永明。其中先后封在武冈州的王就达11人。
明代湖南接受移民的输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原有
但是同样也不能对明代湖湘文化的发展程度估量过高。明代 湖南在国内的排名其实仍然还是十分落后的。与邻近的江西和 湖北比较:一部《明史》列传中的人物,江西385人,湖北
157人,而湖南只有63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专传及
附载的重要人物:江西55人,湖北5人,湖南仅2人。又钱谦 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的人物,江西102人,湖北26人,湖
教育的兴盛与南北分闱,导致了湖南人才群体的蔚起。据载 清朝自顺治九年开科至道光二十年(1840)凡75榜(不包括咸丰至 光绪朝),湖南成进士者达441人,中举者则达数千人。
其中,官至总督、尚书、大学士的有陈鹏年(湘潭人)、彭维新
(茶陵人)、杨超曾(武陵人)、陈大受(祁阳人)、罗源汉(长沙人)、 刘权之(长沙人)、何凌汉(道州人)、赵慎轸(武陵人)、陶澍(安化 人)、贺长龄(善化人)、易棠(善化人)、罗绕典(安化人)、李星沅 (湘阴人)、劳崇光(善化人)、曾国藩(湘乡人)、左宗棠(湘阴人)等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最大限度地开垦了湖南的荒地,使耕地面 积显著扩大。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还只有13万余顷耕 地,雍正二年(1724)即达30万顷多。乾隆三十一年(1766),更增 至31.3万余顷。 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明中期民
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族性格、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源头是楚文化。

战国时期的长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业和商业都相当发达的城。

反映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着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湖湘文化隶属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

其重要特点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于现实中,并为政治服务。

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他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形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后来出现的“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湖湘学派”的奠基人胡安国,曾在衡山山麓创办文定书院,他于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于湘潭阴山。

明清之际,湖南衡州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王船山,从而使湖南成为理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大本营,而这一时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则成为理学思潮的主要学术文化基地。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湖湘文化 、湖湘精神

湖湘文化 、湖湘精神

• 长征抗日 缔造新中 国 成就中国不朽之 业 • 和将士们同吃同住 的艰辛是无数
湖湘文化 、湖湘精神
概括渊源
经历先秦湘楚文化 宋明中原文化之后
湖南人才半国中
中兴将相什九 湖湘
半代中国近代史 由湘人写就
无湘不成军
儒学是湖湘 文化的来源
显示湖湘文化所 代表的儒学正统
湖南人精气神
心有天下敢为人先 经世致用坚韧不拔
湖南人最重要的特质
吃的苦 霸得蛮 耐得烦
湖南精神
• 忠诚
• 担当
• 求是
• 图强
四 大 书 院 之 一
岳 麓 书 院
中 国 历 史 赫 赫 有 名 的
朱张会讲
推动了宋代理学和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 展 随后就形成了以 儒学思想为核心的 湖湘文化
“吃的苦霸得蛮耐得烦”
的湘军精神为代表 湖 南人骁勇善战湘军名 气显赫但却不是鲁莽 之辈从“曾国藩 左宗棠 毛泽东”大多雄才大略 有儒雅之气

论湖湘文化

论湖湘文化

论湖湘文化摘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变更,它在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并以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耀眼于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湖湘文化特点优良传统富民强省一、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一)秦汉——魏晋:汉文化特色的楚文化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成了汉民族。

这段时期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第一个黄金期。

从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湖南的人们对天文,医学,文学,音乐方面已有所成就,长沙王太傅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等在中国赋史上极具地位,并且东汉时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1](二)楚文化:湖湘文化的源头楚文化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中期,它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异族文化,特别是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加上楚人博采众长、因时变革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楚地诸民族特色的新文化,楚文化无疑成为后来湖南文化的源头。

[2]这时期的比较有名的是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

反映这些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和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三)隋唐五代:湖湘文化的酝酿期隋唐五代,是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

这是国家由分裂重新走上统一,湖南与中原的联系比过去加强了。

这段时期成为湖湘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

由于统治者重视教育,闻名中华的岳麓书院在这时建立。

另外湖南在唐代出现了全国第一流的大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及怀素,他们三人都是长沙人。

欧氏父子的“欧体”与怀素的“狂草”比湖南的诗文创作在全国更有地位和影响。

(四)两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形成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这三重演进对湖湘文化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

论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

论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湖湘文化是近代中国几个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出现了“湖南人精神”的现象。

最早明确提出“湖南人精神”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论述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他曾写了一篇《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他指出:“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

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忍不拔的军人!”陈独秀所说的“湖南人精神”有两点应该说明。

第一,所谓“湖南人”是一个泛称,但是其重点是指湖南的士人群体,即“学者”、“书生”或书生型的军人;第二,他所说的“湖南人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个体精神,既体现为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又体现为性格气质的心理文化,即所谓的“精神气质”。

又如杨毓麟称湖南人有一种“特别独立之根性”的精神气质,他例举的也都是湖湘士大夫周敦颐、王夫之、魏源、王闿运、郭嵩焘、谭嗣同等人。

其他如蔡元培、钱基博、冯友兰、周世钊等名流学者,均对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有过论述。

湖湘士人群体一直在历史上表现出很独特的“精神气质”并受到广泛关注赞誉的群体,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群体性精神气质的特征具有极大的魅力,引发各界人士的无尽兴趣和热烈讨论。

这种湘人精神气质的特质是什么?构成这种特质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如何解读湖湘士人精神气质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湖南人精神”现象与这个地区的“民性”与“士风”均有关联。

“精神气质”是某一族群、地域等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特质的概念,包括道德的、审美的、信仰的“精神”层面和生理、心理的、习俗的“气质”层面。

而湖湘士人的“文化—心理”特质所体现出精神层面和气质层面,有着“民性”与“士风”方面的不同来源。

湖湘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湖湘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
最 早也 最 明显体 现 湖 南人 这 种 品
军。 当寡不 敌 众无 路 可退 时 , 吩 咐部 质 的是 明末 清初 大 思 想家 青 年 时代 举兵 抗 清 失败 后 ,拒 绝 清 政
了 “ 家许 国” 以 。也 是在 这 次 保卫 长 沙 府 高 官厚 禄 的诱 惑 ,誓 死 不 降 ,而 是 的战 斗 中 ,岳麓 书 院 等学 堂 学 生数 百 “ 窜身瑶峒” “ 、席棘饴茶 ”专心从理论 , 人投 笔从 戎 , 血 奋 战 , 破 后 几乎 全 上 探讨 重 振 明朝 河 山的法 门。据 有 人 浴 城 部 献 出生命 。 进入 近 代 以后 , 随着 西 敌 粗 略统 计 ,王船 山在 如此 非 人 的艰 险 的入 侵 与 民族 矛盾 的激 化 ,湖 湘文 化 环 境 下一 生 著述 达 10 种 、 0 余 卷 、 0余 40 中 的爱 国主 义 品质 表 现 得 更 加 充 分 。 8 0 0 多万 字 。 流传 至 今 者还 有 7 种 ,0 3 41
湖 湘文化的第二大核 心精神 , 是 的影 响下 ,湖 湘 弟子 纷 纷走 上抗 金 第 调 的是一 种 地域 个 性 , 爱 国 ”强调 的 “
心 系天 下 、 国忧 民的 爱 国情怀 。 果 忧 如

事 : 祜 元年 ( 25 元 军 围攻 长 沙 时 , 牲 ”所 强调 的则是 一 种 突 出 的地 域 意 德 17 ) 担任 潭 州 知府 兼 湖南 安 抚使 的衡 阳人 志品 质 。 李 芾 带领 长 沙军 民拼死 抵抗 ,屡 创 元
说“ 自信 ” 展 示 的是 湖南 人 突 出 的地 们搜集部分爱国言论编辑成《 所 明耻篇》 南 人 的 “ 斗 精 神 ” 现 得 更 为 突 出 。 奋 体
吹浪打 , 胜似 闲庭信步 ” 的从容 , 以 动地 的爱国诗篇。

对湖湘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对湖湘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这片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文化形态,自古以来就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南人,我对湖湘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先秦、两汉时期楚文化的璀璨,到南北朝及唐宋以来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的重要变迁,这一地域文化形态在不断发展中逐步成熟。

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在我看来,湖湘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这种价值观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到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再到曾国藩的洋务运动,这些思想家和实践家都秉承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艺术表现方面,湖湘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以湘绣为例,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湖南人民的巧思与才华。

湘绣以其细腻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表现力著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近年来,随着湘绣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湖湘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湖湘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教育部门应将湖湘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湖湘文化的魅力。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湖湘文化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小浸润在这片土地的文化气息中,我逐渐领悟到了湖湘文化的真谛。

它教会我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精神,使我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同时,通过学习和传承湖湘文化,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内涵。

未来,我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怀(不少于100第一,民族文化层面:1、源于远古湖湘大地的”越”、”三苗”、”荆楚”文化系统。

这是湖湘大地的古老原住民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内,先后迁徙到湖南的各少数民族,所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文化系统。

在宋代以前,湖湘还被视之为蛮荒之地,部分地区还没有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下,当然也就没有受到汉民族主流文化的熏染。

宋神宗熙宁五年时,(公元1072 )才有蔡煜、章?开梅山,以及后来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所以说,从远古直至宋代,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仍是“主流文化”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它的精神感染力则一直影响到现代。

历史上,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因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使得这一子系统文化具有顽强求生、敢于冒险、叛逆主流、独立不羁和草野蛮横的精神特质,这是湖湘文化强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的士风民习,“独立不羁、自我意识强烈、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湖湘大地民族构成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湖湘文化从开始就是多元并存和多元共构的。

-一些学者忽视或者否认了这种文化因子的历史存在及其巨大影响力,才将湖湘文化的源头锁定在宋代理学学派文化或书院文化等思想、精神文化的兴起上。

2、源于炎黄(二帝或部族)文化、舜文化等,在远古产生并在后世定形的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主流民族文化”系统。

这一-文化系统的影响产生于先秦,在秦汉形成大-统的国家后,随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加深。

但是,湖南的地理位置毕竟偏于-隅,地域内的交通也不太发达,故其强力的影响基本上只波及陆地或者水上交通要道所能够辐射的狭小地域,主要是湘北洞庭湖区、湘中平原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县城。

宋代以降,赵宋政府加强了对湖南的开发,尤其是南宋王朝偏于一隅后,湖南由偏远之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这一-文化系统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理学学派之一的湖湘学派文化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

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

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湖湘文化塑造了湖湘士人外倾感应型人格,当面临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时,经世致用的学风使一批湖湘知识分子率先认识到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意义。

早在1842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诲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英、美、俄、西等5大洲90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在他逝世10年后,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又率先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1876年,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在实地考察西方社会的基础上,率先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开设议会,实行君主共和制。

1895年开始的维新变法运动,湖南人又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新文化运动,湖南人易白沙历数孔学辅助帝王独裁,实行文化专制等弊端,提倡“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同竞争而进”,呼唤学术思想自由。

1918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等组成以提倡文化革新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成为湖南五四运动的中坚组织之一。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杰出代表,刘少奇成为共和国主席……湖湘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民国奇人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无不自负地吟唱道:“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综观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化,湖南人的所作所为,的确担当得起“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评价。

二、“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当代著名文化散文家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写道: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

中国的事,说“老”人家相信,说“高等学府”之类常常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家朱熹、张木式、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从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近代湖南人才兴盛,一是得自岳麓书院的培养教育,二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晚清的崛起。

早在湘军创立之初,曾国藩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他认为:行军用兵,以得人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选才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一节之用,不论年限资历,均在录用之列。

湖南地处内地,所受西方冲击相对较弱,传统的基层社区组织保存较为完整。

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时,首先就把军队制度建立在一种浓郁的乡党亲情氛围之中,士兵将官多是相同地域甚或同乡同里之人。

乡情、亲情、师友之情,三者叠和,使得湘军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湘军在晚清的崛起,湖湘人才也开始冲出湖南,走向全国。

在湖湘人才中,最多也最具特色的,首先是军事人才。

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近代湖湘人才大多深具务实的学风,他们不善于或不屑于从事抽象的思辩工作,不善于或不屑于从事章句考据之学。

在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立节”四不朽中,湖湘人才更看重立功和立德。

在他们看来,有功无德是霸才,有德无功是庸才。

左宗棠要求“识得一字即行一字,”评价学问的标准不在于读书多少,而在实践多少,由此构成一种乡土社区型的文化精神传统,甚至把“老农”推崇到“识字”,读书人之上的地位。

知识分子与劳动大众事业相结合,在一般士人眼中不啻为荒谬之举(孔子就曾反对弟子学农),但在湖湘士人看来,却是极其平常之事。

湖南人毛泽东一生崇尚“踏着人生的实际”说话,其著名的“卑贱者最高明,高贵者最愚蠢”的论断,大约可以追溯到湖湘文化的乡土精神传统。

湖湘人才讲求实际,热衰于治道政术,但并不排斥探究学问。

但他们的治学往往与治术纠缠不清,不象江浙学人在学术研治方面那么纯粹罢了。

于实际应用,分不分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实在关系不大。

中国传统儒学有所谓“内圣”“外王”之学,由“修齐治平”的修养工夫可以达致“外王”的事功。

但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使得原有的“夷夏之辨”所具有的文化优感丧失殆尽,儒士阶层感到无法轻易通过道德“内圣”推导出“外王”事功的陈旧渠道。

面对这一亘古未有的巨大冲击,岭南学者康有为、梁启超总是希图在“内圣”方面寻求转换,多在思想领域掀起变革波澜。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第204页。

但在湖湘人士看来,国力的强劲轻弱似乎只存留在物质与武力的角逐对抗之中,其中并不涉及道德“内圣”的层面。

这种以事功成事实的态度,反而使他们能认识西方物质文明的长处,而不必纠缠于隐藏于物质层面背后的“内圣”因素,从而也使湖湘人士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占得先机。

近代湖南人材辈出及其重要原因1、漫長古代湖南人才廖若晨星汉代:蔡伦三国蒋琬、刘巴;唐代欧阳询、怀素;宋代:周敦颐;元代:欧阳玄;明代:劉大夏、杨嗣昌、李东阳;明末清初,王夫之。

佔同期全國的0、77%。

与江西比,二十四史有籍贯可考人物5783人,湖南57,占0.88%;江西378,占6、54%2、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辈出。

先后涌现五个人才群体。

一是嘉道年間湖南经世派人才群:陶澍、贺长龄、贺熙龄、何凌汉、唐鉴、罗绕典、李星沅、劳崇光、常大淳、魏源、汤鹏、严如煜等;二是咸同年间的湘军集团: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罗泽南、江忠源、刘长佑、郭嵩焘、曾国荃、杨昌浚、杨岳斌、刘岳昭、刘蓉、刘典、李续宾、李续宜、劉坤一、梁錦棠、田忠恕、陈士杰、曾紀澤等等;時人稱:“中興將帥,什九湖湘。

”三是光绪中叶的湖南维新志士群体: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杨毓麟、皮锡瑞、毕永年、樊椎、易鼐等;“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甲午以前“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甲午至戊戌湖南成爲“最富朝氣的一個省。

”四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群体:革命領袖人物: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谭仁凤、刘揆一。

革命骨干人物:禹之谟、秦力山、毕永年、刘道一、姚洪业、蒋翊武、刘复基、宁调元、杨毓麟、焦达峰、陈作新;愛國主義軍事家蔡鍔;女傑张默君、唐群英;立宪运动风云人物楊度、谭延闿等;还有教育、实业、文化人士范源濂、范旭东、王先谦、王闿运等;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萌芽于五四,初成于建党,发展于大革命时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辉煌于抗日与解放战争。

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3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

湖南人五个。

七届中央委员会及其政治局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碧时五人为中央书记,湖南人三个。

正副秘书长任弼时、李富春,都是湖南人。

七届中央委员44人,湘籍13人,除上述6人外,还有林伯渠(临澧)、醴陵李立三、衡山罗荣桓、桑植贺龙、湘乡蔡畅、麻阳滕代远、长沙徐特立、攸县谭震林,占总数29.%。

七届中央候补委员33人,湖南10人:永兴黄克诚、浏阳王首道、湘乡谭政、陈赓、湘潭刘先胜、会同粟裕、浏阳王震、宋任穷、宜章张际春、长沙肖劲光,占总数的30.3%。

在中共有一批著名的老革命家,号称“五老”。

苏区时期是董必武、徐特立、何叔衡、林伯渠、谢觉哉,湖南四人。

延安时期吴玉章取代何叔衡,仍是五个,湖南有三。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63人,湖南11人,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六人,刘少奇是其中之一。

除毛、刘外,还有贺龙、林伯渠、彭德怀、罗荣桓、李立三、徐特立、蔡畅、李烛尘(永顺)、程潜(醴陵),占总数的17.5%。

民主革命时期,湖南涌现出一大批战功卓著的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元帅和各级将领军衔者有187人,其中:元帅十人,湖南有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大将十人,湖南有六:会同粟裕、永兴黄克诚、湘乡谭政、长沙肖劲光、湘乡陈赓、长沙许光达。

上将五十七人,湖南二十人。

即浏阳人王震、宋任穷、杨勇、唐亮、李志民,醴陵人杨得志、宋时轮、陈明仁,平江人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汝城朱良才、李涛,宁乡甘泗淇、陶峙岳,郴州邓华,安化李聚奎,嘉禾肖克,湘潭彭绍辉,永州人李达。

占了35.2%. 中将175人,湖南45人,占2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