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法的实践方法
制定饮食计划: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多样化饮食:摄入多种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白质来源和健康脂肪,以确保获 得足够的营养。
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当的能量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规律饮食: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法的未来发展
智能化:借助科 技手段,实现个 性化饮食推荐和 营养管理
国际化:推动中 医养生学饮食养 生法在全球范围 内的传播和应用
专业化:加强学 术研究,提高理 论体系和实践水 平,培养专业人 才
社区化:将中医 养生学饮食养生 法融入社区服务, 方便居民获取健 康饮食指导
感谢您的观看
饮食养生的长期坚持与调整
长期坚持:饮食养生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效果。 调整:根据季节、气候、个人体质等因素,适时调整饮食养生方案。 多样化:饮食应多样化,摄入多种营养成分,保持营养均衡。 控制量:饮食要适量,不过饱也不过饥,避免对肠胃造成负担。
中医养生学饮食 养生法的实践与
调和气血:通过饮 食调理气血,保持 气血通畅
固肾养精:注重固 肾保精,提高免疫 力
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 酸苦甘辛咸等药性,对人体有补泻、升降 浮沉等作用。
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是“以食补形,以 形补食”,即根据食物的性味、形质等 特点,来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达 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汇报人:XX
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法的推广途径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法的理 念和优势。
健康讲座:组织专家开展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法的讲座,提高公众认知度。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1·引言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疗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食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理2·1 五行和五味中医认为食物和人体都有五行属性,即木、火、土、金、水。
不同的五行属性的食物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并具有不同的功效。
此外,食物也有五味,即酸、甘、苦、辛、咸,不同味道的食物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与五行属性。
2·2 阴阳平衡中医饮食养生注重平衡阴阳,维持人体的健康。
通过食物的属性、味道和烹调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3·中医饮食养生的常用食疗方法3·1 调理脾胃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中医饮食养生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采用适宜的食物组合、烹调方法和进食习惯来促进脾胃健康,例如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食生冷食物等。
3·2 调节肝脏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中医饮食养生提倡保护肝脏的健康。
通过适当的饮食调节和生活习惯来保护肝脏,如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等。
3·3 滋养肾脏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中医饮食养生注重滋养肾脏。
适当摄入一些对肾脏有益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有助于健康维护肾脏功能。
4·注意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饮食养生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适合的食物和方法。
4·2 饮食禁忌某些食物在中医饮食养生中被认为不适合或禁忌,例如辛辣刺激食物、过多的夜宵等。
需要避免的食物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酌情选择。
4·3 饮食与药物相互影响在进行中医饮食养生时,应注意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有些食物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因此在药物使用期间要特别注意饮食。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知识100条一、饮食篇1.早餐要吃好,吃饱,有利于提供能量和营养。
2.午餐要吃饱,但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
3.晚餐要少吃,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5.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瘦肉、豆制品等。
6.少食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引发慢性疾病。
7.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过度。
8.每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喝水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
9.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大蒜等,有助于驱寒。
10.夏天多食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二、运动篇11.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12.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
1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有助于气血流通。
14.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瑜伽、太极等。
15.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16.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有助于恢复身体状态。
17.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
18.在户外运动时要注意保暖或防晒。
19.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20.避免在过于寒冷或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运动。
三、睡眠篇2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生物钟。
22.晚上睡觉前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23.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激烈的思维活动。
24.睡前可以泡脚,有助于放松身心。
25.睡前可以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
26.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光线刺激影响睡眠。
27.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氛围。
28.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29.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需根据个人需求合理安排。
30.睡眠质量不佳时,可以尝试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
四、情绪篇3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32.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等。
33.适当发泄情绪,避免积攒导致身体不适。
34.与亲友交流,分享心情,有助于舒缓压力。
35.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化解,避免消化不良。
中医养生之道饮食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饮食与健康中医养生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保健方式,而在中医养生之道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人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因此,古人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饮食调理包括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对中医养生之道中的饮食与健康进行探讨。
一、五谷杂粮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的首要之品。
五谷杂粮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谷子、燕麦、高粱、荞麦、小麦等各种谷物,它们各有所长,可以互相补充,对人体有益。
五谷杂粮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润肠通便、健脾养胃、增强抵抗力等效果。
二、药食同源中医提倡“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比如一些食物在中医上被认为有益健康的功效,就可以成为养生的食材。
例如,枸杞、红枣、莲子、核桃、山药等食物被认为是中医养生的佳品,可以调理身体,滋补气血,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三、荤素搭配中医饮食强调荤素搭配,即在饮食中要合理搭配荤菜和素菜,保持酸甜苦辣咸的平衡。
中医认为,荤食易伤阳,素食易伤阴,因此,荤素搭配可以保持阴阳平衡,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
在荤素搭配中,应该适量食用荤菜和素菜,不要偏食,保持饮食的多样性。
四、饮食调养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一种重要的调理方式。
根据中医的理论,可以通过饮食来调养五脏六腑,达到健康的目的。
比如,通过药膳、煲汤、食疗等方式来调理身体,使体内的阴阳五行得以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
五、饮食禁忌在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饮食禁忌需要遵循。
比如,中医认为,冷热性质不同的食物在一起食用会影响身体的阴阳平衡,应该避免同时食用;另外,中医还提倡谨慎饮酒,避免过量饮酒对身体造成伤害。
六、时间与节律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时间与节律,即吃饭的时间、饮食的顺序、食物的烹调方法等都应该符合健康的原则。
比如,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食物烹调要清淡少油少盐,避免过咸过油对身体造成影响。
中医四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中医四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中医强调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有助于维护身体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中医四季饮食养生的小常识:
春季饮食养生:
1. 春季宜食清淡,以利发散阳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2. 可适量食用花菜、生姜、山药等食材,有助于清理体内湿邪。
3. 避免生冷食物,减少肥甘厚味,以免伤害脾胃。
夏季饮食养生:
1. 夏季宜食清凉,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
2. 可适量食用苦瓜、苦荞麦等,有助于清热解毒。
3. 忌食过于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助长火势。
秋季饮食养生:
1. 秋季宜食养阴食物,多吃柿子、梨、蜂蜜等。
2. 可适量食用南瓜、胡桃、黑木耳等,有助于润燥防寒。
3. 忌食过咸、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伤害肺气。
冬季饮食养生:
1. 冬季宜食温热食物,多吃姜、蒜、韭菜等。
2. 可适量食用红枣、核桃、羊肉等,有助于壮阳驱寒。
3. 忌食过于寒凉、生冷的食物,以免伤害阳气。
小常识:
1. 多吃杂粮,有助于补充各种营养素,增强体质。
2. 合理搭配食物,注重五味平衡,滋阴补阳。
3. 饮食有节制,不过度饮酒、吃辛辣刺激食物。
4. 注意个体差异,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习惯。
总体而言,中医四季饮食养生注重顺应自然的变化,调整饮食以适应四时之气,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调整饮食的同时,也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养生方式之一。
其理论基础在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即根据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不同食物的性味功效,对人体进行调理保健。
中医饮食养生主张“五谷杂粮、果蔬均衡、荤素搭配、少盐少油”,认为良好饮食惯和饮食节制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饮食养生具体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物的性味配对: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平”之分,不同性味的食物相互配对,可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例如,夏季可以多吃寒性食物,如西瓜、黄瓜等,以达到解暑降温的效果。
2. 食物的烹调方法:中医认为食物烹调方法也影响着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例如,有些食材炒熟后会减弱或失去药用价值,因此,中医主张少油少盐少烹饪,以充分发挥食物的功效。
3. 饮食节制:中医认为饮食过量或不节制会导致身体阴阳失衡,因此,建议每餐饮食量要适度,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中医还主张
按照节令饮食,如春季多食嫩绿蔬菜、夏季多食清凉水果等。
4. 饮食时间:中医认为饮食时间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早餐。
建议早餐要吃得饱,但不要吃得过饱,餐后间隔时间要有规律。
饮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饮食养生提供了一种科学、全面的饮食保健方案,既可以保障
身体健康,又可以提升生活质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生活态度。
中医饮食养生观念

中医饮食养生观念
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调养方法,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以下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些基本观念:
1.阴阳平衡: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宇宙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人体也受制于阴阳平衡。
饮食应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以维持阴阳的平衡。
2.五行调养:中医饮食注重五行调养,即金、木、水、火、土五行。
食物被归类于五行之一,人们在饮食中要根据五行的生成和相克关系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
3.寒热平衡:中医强调食物的性质,分为寒、凉、温、热四性。
不同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该遵循寒热平衡的原则,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
4.色香味调养:食物的颜色、香味、口感等特征对身体的调养也有影响。
中医认为,五色、五味的食物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保持身体的健康。
5.根据体质调整饮食:不同体质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饮食养生方法。
例如,气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温热、补益的食物,而湿热体质的人则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
6.季节饮食:中医饮食强调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
夏季宜食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冬季则宜食温热、有滋补作用的食物。
7.不过饥饱:中医饮食养生主张饮食有度,不过饥不过饱。
适量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避免过度摄入导致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医饮食养生注重个体差异,强调食物的平衡搭配和
因材施教。
它提倡通过调整饮食,使人体保持动态平衡,防患于未然,促进身体的健康。
中国绝学之中医养生学-饮食与养生

牛肉——土豆:牛肉营养价值高,并有健脾胃的作用,但牛肉粗糙, 有时会影响胃黏膜。土豆与牛肉同煮,不但味道好,且土豆含有丰富 的维生素U,起着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羊肉——生姜: 羊肉补阳取暖,生姜祛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 暖,同时还可祛外邪,并可治寒腹痛。
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
饮食养生原则—合理搭配
甘味补脾,补养生气血,缓解疼痛、解毒等,味过于甘,反能伤脾,助湿 生痰,引起胃胀不适。如蜂蜜、饴糖、桂圆肉、米面食品等。
酸味补肝,可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但过于酸,反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 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如醋、乌梅、山楂、石榴、柿子等。
咸味补肾,能软坚润下,调节和维持人体水钠代谢,味过于咸反而伤肾, 出现水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如盐、海带、紫菜、海虾、海蟹、海蜇、 龟肉等。
合理搭配 谨和五味
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统称“五味”。五味 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 也”。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 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辛味补肺,可发散行气活血,祛风寒等,味过于辛,反能伤肺,刺激胃粘 膜,有痔疮、肛裂、消化道溃疡等。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苦味补心,清热、解毒泻火等,味过于苦,反能伤心。如苦瓜、苦杏仁、 橘皮、
“良药苦口” ,五味平衡,苦味对人体的影响,不是摄入太多,而是摄 入太少。“苦”为百草之味。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预防疾病、延长寿命,达到身体健康的方法与理论。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些中医养生的常识。
一、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党,五味调和”。
即每日饮食需吃五谷杂粮如米、面、豆、杂粮等,五果如苹果、猕猴桃、柿子、哈密瓜等,五畜如猪肉、鸡肉、鱼肉、牛羊肉等,五菜如西红柿、茄子、胡萝卜、芹菜等,五味如咸、甜、酸、苦、辣需调和。
二、运动养生中医养生认为,适当的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但是,应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不能过于激烈。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有瑜伽、太极拳、气功等。
三、精神养生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人的健康很重要。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六淫(喜、怒、忧、思、悲、恐)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保持平和、乐观、开朗的心态非常重要。
四、穴位按摩养生中医穴位按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养生方法。
按摩穴位可以调整身体内部环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常见的按摩穴位有“足三里”“太冲”“风池”“委中”等。
五、草药养生中医常用的一些草药可以辅助治疗疾病,同时具有养生作用。
草药养生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不可以自行使用。
常见的中药养生方包括“十全大补汤”“四物汤”“八珍汤”等。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可以达到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效果。
但要注意的是,养生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制方案。
同时,中医养生方法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需要平时的耐心和恒心。
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

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中医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养生和食疗,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的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传统养生的重要性。
一、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主要包括“五谷为养,五果蔬为助,五畜为益,五菜果为养,五谷杂粮以减胆固醇”等。
首先,五谷为养,强调食用米、面、粮等主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其次,五果蔬为助,鼓励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第三,五畜为益,适量摄入畜禽肉类,增加蛋白质和铁等的摄入。
此外,五菜果为养,指的是海鲜、山珍、菌菇等食材,特别适合女性、老年人和体弱者食用。
最后,五谷杂粮以减胆固醇,强调食用杂粮可以减少胆固醇,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中医食疗的基本原理中医食疗的基本原理是“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来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每一种食物都有特定的性味和作用,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适合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体虚气弱的人,可以选择补益的食材,如黄芪、山药等。
对于湿热内盛的人,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食材,如苦瓜、赤小豆等。
三、具体的饮食养生和食疗方法1. 注重饮食结构与平衡:中医强调饮食结构的合理安排,即“五谷为养、五果蔬为助、五畜为益、五菜果为养、五谷杂粮以减胆固醇”,应当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2. 有节制地摄入: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适度进食,不过度饱食或暴饮暴食,更不能嗜食高糖、高脂肪、高盐等对健康有害的食物。
3. 根据个体差异调理: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择适合的食物进行调理,如对于血气不足的人,可以选择补血食材,如红枣、花生等。
4. 采用适当烹饪方法:中医强调烹饪方法的选择,可以选择清蒸、煮汤、炖煮等烹调方法,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减少营养流失。
5. 食材的药用价值:中医食疗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如绿豆可以解暑,山楂可以消食,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食材来调理身体。
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方法

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方法中医强调饮食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并防治疾病。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方法。
1.合理膳食结构: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合理膳食结构,即搭配主食、蔬菜和肉类。
主食应以粗粮为主,如大米、小米、玉米等,蔬菜应选择新鲜、绿色、多样的蔬菜,肉类包括瘦肉、鱼和禽类。
2.食物烹调方式:中医饮食养生推崇清淡饮食,避免过度油腻、煎炸和油炸食品。
适量使用蒸、煮、炖、烧等烹调方式,以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
3.控制食量:中医饮食养生提倡适当控制食量,避免过饱过饥。
吃饭时应细嚼慢咽,尽量不要大口吞咽。
避免过量进食和过多零食,以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
4.注重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中医饮食养生认为,不同颜色的食物代表着不同的养分,因此建议多样化的膳食。
同时,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味的平衡,即酸、甘、苦、辣、咸五味应该搭配合理,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5.适当进补:中医饮食养生注重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根据个体差异和季节变化,可以适当进行补益,如冬季进补防寒,夏季进补防暑。
进补时应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如黄精、人参、枸杞等。
6.合理搭配食物: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合理搭配食物,以增强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因此可以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富含铁的食物。
7.少食生冷:中医饮食养生认为,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会伤害脾胃功能,并导致消化不良。
因此应尽量少食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
8.吃时应注意气氛和心情:中医认为吃饭不仅是为了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同时也与心情和气氛有关。
适当准备饭菜,创造一个愉快的氛围,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9.建立健康的作息和规律的饮食时间:中医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作息和规律的饮食时间可以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应尽量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保持固定的饮食时间。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

中医养生小常识100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和养生知识。
这些养生小常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还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治疗和调养的建议。
本文将介绍100条中医养生小常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之道。
一、饮食养生:1. 常喝枸杞茶,可以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力。
2. 吃一些粗粮可以增加人体的纤维和维生素B,改善肠胃环境和血液循环。
3. 吃瘦肉和鱼可以增加人体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吃一些黑豆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力、降低高血压和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5. 食用大蒜可以清热解毒,保持血压和血糖的平稳。
6. 吃一些红枣可以改善贫血症状、补血养气、健脾益胃。
7. 吃一些芝麻可以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保持皮肤的弹性。
8. 多喝水,可以保证身体的水分摄入,延缓衰老。
9. 吃一些海带可以补充碘元素,促进甲状腺素的产生,有助于防治甲状腺疾病。
10. 对于过量食用的油腻食物,可以加入些许花椒或山楂,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
二、运动养生:11. 做五分钟的哑铃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素质。
12. 慢跑30分钟可以加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13. 经常做瑜伽可以减少肩颈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14. 练太极拳可以增加身体的气量和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健康。
15. 乒乓球是一项涵盖全身大肌群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力。
16. 游泳是一项全面的有氧健身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17. 长时间工作或者长期静坐的人可以进行房中术运动,可以锻炼下肢的肌肉和提高足部的协调性。
18. 常做深度呼吸可以改善肺部的功能、增加身体的耐力和调节身体的神经。
19. 经常转动耳朵可以促进头颈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
20. 早晚跳一万步让人活到九十九,经常走路可以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血压。
三、情志养生:21. 经常听音乐可以缓解压力,减缓身体的疲劳感。
22. 散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我们享受自然风光,舒缓情绪。
中医饮食养生名言名句

中医饮食养生名言名句中医学注重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秉持着“饮食为基、药物为辅”的养生原则。
下面是一些中医饮食养生的名言和名句,这些句子传承了中医几千年的智慧,为我们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1. "民以食为天" -《淮南子》这句话出自《淮南子》一书,强调了食物对人们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谨慎选择食物,以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
2. "五谷为养,五果为益" - 古代中医学典籍这句话强调了五谷和五果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五谷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粱和黍等,而五果则指的是苹果、梨、葡萄、石榴和柚子等。
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3. "人之为性贱,饮食以为先" -《针灸甲乙经》这句话强调了合理的饮食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它提醒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 "进食宜饥,禁酒禁肉" -《百家医源·食饮篇》这句话强调了进食时的适度。
合理的进餐时间和节制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5. "饮食有节,无非三餐" - 古代中医学典籍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规律地吃饭。
合理的三餐安排有助于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
6. "禾为春食,豆为夏食,稷为秋食,黍为冬食" -《本草经疏·五谷精微疏》这句话强调了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中医认为不同季节的食物有不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食物可以增强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
7. "大补无助,正补为宜"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句话强调了适度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过度补充营养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应选择适度的食物来补充营养。
8. "食不过饱,饮不过渴" -《内经·宣明中庸论》这句话强调了适度进食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在追求健康与长寿的道路上,中医饮食养生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揭示了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奥秘,指导着我们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调养身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民以食为天”,但如何“食”得健康、“食”得合理,却大有学问。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的是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
食物的性味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概念。
性,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不同性味的食物,其功效和适用人群也各不相同。
寒性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合在炎热的夏季或体内有实热的人食用;热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能温中散寒、助阳补火,适合在寒冷的冬季或阳虚体质的人食用;温性食物如龙眼、大枣等,有温中补虚、散寒的功效,适用于虚寒体质之人;凉性食物如梨、香蕉等,能清热养阴,适用于阴虚或有内热的人。
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等,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能清热泻火、燥湿;甘味食物如山药、蜂蜜等,具有补虚、和中、缓急的功效;辛味食物如生姜、葱等,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食物如海带、紫菜等,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食物的归经则是指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比如,百合归心经,能清心安神,适合心烦失眠的人食用;枸杞归肝经、肾经,能滋补肝肾,是肝肾阴虚者的佳品;山药归脾、肺、肾经,能健脾益肺、补肾涩精,对于脾胃虚弱、肺肾不足之人有益。
中医饮食养生还注重饮食的均衡与搭配。
《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
这意味着我们的饮食应该以谷类为主,搭配水果、肉类、蔬菜等,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
同时,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避免偏食和挑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自身的体质来选择食物。
春季阳气生发,宜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葱、蒜、香菜等,以助阳气生发;夏季炎热,多吃苦味食物和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秋季气候干燥,宜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等;冬季寒冷,可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中医四时饮食养生

高糖分食物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利于身体健康。
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引发胃痛等不适症状,应适量食用。
04
秋季饮食养生
秋季饮食原则
01
滋阴润燥
秋季气候干燥,饮食应以滋阴润 燥为主,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如
蜂蜜、百合、藕等。
03
温凉适宜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但饮食仍需 保持温凉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寒
春季
养肝,促进新陈代谢
夏季
养心,补充能量
秋季
养肺,滋润皮肤
冬季
养肾,增强免疫力
四季与食物属性对应关系
春季
宜食温性、甘味食物, 如韭菜、菠菜、鸡肉等
,以养肝
夏季
宜食寒凉、酸味食物, 如西瓜、绿豆、西红柿
等,以养心
秋季
宜食平性、辛味食物, 如梨、百合、银耳等,
以养肺
冬季
宜食温热、咸味食物, 如羊肉、红枣、核桃等
,以养肾
02
春季饮食养生
春季饮食原则
养阳为先
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应多吃有助于阳气 生发的食物,如韭菜、葱、蒜等。
清淡为主
春季应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以清淡、爽口 的食物为主,如春饼、春笋等。
养肝明目
春季是肝气发散的季节,应多吃养肝明目的 食物,如枸杞、菠菜、猪肝等。
多饮水
春季气候干燥,应多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 衡。
油腻食物
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且易 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应适量食用。
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易导致上火和燥 热,应避免食用或少量食 用。
THANKS。
增加蛋白质摄入
夏季人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 、肉、蛋、奶等。
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

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饮食养生,医食同源”。
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而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更是一门深厚而宝贵的中华文化。
在中医看来,饮食不仅是满足身体能量需求的必需品,更是调节身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为读者简要介绍中医的饮食养生和食疗。
一、中医的饮食养生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
中国传统饮食养生观念主张,人们应当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各种疾病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搭配和食用。
具体而言,饮食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粗细搭配。
中医认为,人食五谷杂粮可获得充足的能量和养分,但过粗过细都会影响健康。
过于细软的食品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病变,过于粗硬的食品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因此,应当在饮食中合理搭配粗、细食品。
2. 味道搭配。
中医认为,食物的味道与身体某些器官和功能有关。
五味调和,可使人体获得更多的养分和营养,同时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口感。
具体而言,中医主张口味应该酸甜苦辣咸五味搭配,以达到五味调和,不偏不倚的效果。
3. 食物的性温热凉。
中医认为,食物的性温热凉与身体的阴阳平衡有关。
应根据个人体质、季节气候和疾病症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养。
4. 合理搭配。
中医认为,饮食养生既不能太过繁琐,也不能过于简单。
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搭配饮食,符合身体健康的情况。
二、中医的食疗中医食疗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调理疾病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医食疗有效性得到了世界各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具体而言,中医食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 调节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好,人就会有许多疾病。
在饮食中加入一些宽中和、益气健脾,温中消食的食材,可以有效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身体免疫力。
如山药、芡实、莲子、山楂等,可以增强脾胃功能。
2. 消炎止痛中医认为,有些食物具有调理气血和养生修身的特质。
例如,常见的蜂蜜、红枣、花生、核桃等,都具有消炎止痛、滋阴养血、益气健脾等功效,适宜疾病初期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1. 导言中医饮食养生是中医学中独特的一个方向,强调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来调节身体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基本原则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安排膳食,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方法。
2. 平衡五味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味平衡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味道属性,包括辛、甘、酸、苦和咸五味。
合理搭配各种味道的食物可以达到平衡五脏功能、调节气血的目的。
实践方法:•辛味食物:如辣椒、葱、姜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
•甘味食物:如红枣、蜂蜜、花生等,具有补益作用。
•酸味食物:如柠檬、醋等,有助于收敛、收涩和促进消化。
•苦味食物:如苦瓜、黄芪等,可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咸味食物:如海带、鱼露等,具有软坚散结、润下通便的功效。
3. 饮食宜和谐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的宜和谐。
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增强各种营养的吸收与利用,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酸甘苦辛咸五味、寒热虚实等方面要相互协调。
实践方法:•饮食均衡:合理搭配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等食物,摄入适当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温热与寒凉相宜:根据个人体质调节食物的温热度,以平衡阴阳。
•营养丰富与清淡适度:既要保证营养摄入,又要控制食物的油脂和盐分摄入。
4. 根据个体特点调整饮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个性化的饮食调整。
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和季节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饮食应根据个体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践方法:•体质调理: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了解自身体质,并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
•年龄与性别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需要的营养素有所不同,应注意调整饮食。
•季节变化:根据四季变化调整饮食,遵循自然变化的节气饮食习惯。
5. 兼顾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兼顾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提高身体的各项功能,增强免疫力,同时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四时饮食养生

中医四时饮食养生中医四时饮食养生一、春季饮食养生1.春季阳气生发,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芦笋、苦瓜、草莓等,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2.合理摄取优质蛋白质,如鸡肉、鱼类、豆腐等,以增强免疫力。
3.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肝火上升的可能。
二、夏季饮食养生1.饮食以清淡为主,可选择绿豆、薏仁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柠檬、西瓜、草莓等,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3.避免食用过多肥腻和油炸食物,以减轻消化负担。
三、秋季饮食养生1.多吃水果蔬菜,如梨、柿子、白果、菠菜等,以润肺滋阴,补充维生素。
2.适量摄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红薯、糙米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以免伤害肺脏。
四、冬季饮食养生1.饮食以温热为主,可选择姜、大蒜等具有驱寒保暖作用的食物。
2.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牛肉、鱼类等,以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3.避免过食寒凉食物,如冰淇淋、西瓜等,以防止腹泻等消化问题。
附件:(根据需要,可以加入相关的食物图片或饮食配方)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2.阳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代表着人体的活力和温暖。
3.维生素:生物体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对促进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4.矿物质:人体需要的无机物质,如钙、铁、锌等,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5.免疫力: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能力。
6.肝火:中医理论中指肝气郁结、上升过旺的情况。
7.清热解毒:中医理论中的疗法,以消除体内热毒为目的。
8.维生素C:一种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9.紫外线伤害: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皮肤细胞的损害。
10.膳食纤维:一类不能被人体直接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对肠道健康有益。
11.驱寒保暖:中医理论中的疗法,以增加体内阳气,提高体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饮食养生的现代营养学基础黄宜厚教授(壹)中医的饮食养生贯彻了祖国医学整体观的理论,包含了现代营养学的基础。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强调了生命活动与大自然及机体的气血、脏腑,意识思维、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
饮食营养在阴阳五行,八纲的基础上阐述了四时(五时)、五色、五味的作用机理。
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就是现代营养学提出的“饮食均衡”。
中医养生的具体要求现代医学的因果关系(1)不进食生冷不洁的食物预防胃肠消化功能受损、食物中毒、及冠状动脉缺血。
───────────────────────────────────(2)不进食肥甘厚味及酗酒预防急性胃扩张、急性坏死性胰腺不要暴饮暴食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电解质平行失调、肾功能损伤───────────────────────────────────(3)否则,易诱发外感六淫之免疫功能受损,包括细胞免疫(T 侵袭邪而发病淋巴细胞)、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4)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补充足够的热量提高大脑的活动能力饭後散步(胃不宁则心不安)预防返流性食管炎心脏缺血心律失常。
安稳睡眠。
(弍)五谷、五菜、五果是人体重要的营养基础(一) 五谷包括精炼的(refined) 及非精炼的(Non-refined)淀粉质(1) 精炼的淀粉质日常用的白米、面粉(小麦)经过加工把外层粗糙的部份磨去,除去了麸(Bran)、胚(germ)、只剩余内层。
虽然味美,但损失了多量的植物性化合物,植物性雌激素、纤维质、多种维他命及包括微量元素(Ttace element)的矿物质。
(图)(2) 非精炼的淀粉质主要有燕麦(oat) 糙米(Brown rice) 红米(red rice) 大麦(Barley) 荞麦(Buckwheat)小米(millet) 玉米(粟米corn)稞麦(Rye) 野米(wide rice) 高梁(sorghum) 它们保存了上述的重要营养素,对健康有很大作用,可预防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症。
要求每日进食的淀粉质一半以上为非精炼的粮食。
(二)杂粮还包括了各种豆类及其制品,常用的果仁。
主要的豆类:黄豆(大豆sot bean)红腰豆(kidney bean)鷄心豆(chicken pea)兰豆(lentils)青豆、红豆、绿豆、眉豆。
主要的果仁:杏仁、合桃、腰果、花生、夏威夷果、栗子、南瓜子、葵花子。
(三)蔬菜包括红、黄、绿、白、黑色的蔬果、瓜类及常用的水果。
(叁)五谷、五果、五菜的现代营养学剖析(一)植物性化合物(playtochemicals)主要的有(1)黄酮类( Flavonoids )包括多种强烈的抗氧化物质、清除游离基( Free radical )(a)游离基是外层具有“未成对”电子结构的化合物,化学性质活跃,具有夺获其他细胞结构的电子而稳定自身的能力,从而损伤其他细胞。
主要包括:高氧化物(SUPEROXIDE O2)过氧化氢(H2O2)氢氧根(OH)臭氧(O3)一氧化氮化合物(NO°)游离基可由癈气、香烟、烟雾、大自然雾气、空气污染、日光照射、药物、疾病、老化以及正常细胞代谢放出能量的过程产生。
是强烈的氧化物质,导致疾病及癌症。
(b)体内重要的抗氧化物质( ANTIOXIDANTS )a. Vit A C E vit C及E需要配合才能产生作用b.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 )H2O2+2GSH ──→GSSG +2H2O需要硒(SELENIUM SE)元素参与c. 过氧化岐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2O2+SOD的2H ──→O2+H2O需锌(zn)铜(cu)元素参与d.胡萝卜素类( CAROTEINOIDS) 化合物降低单氧化合物活性e.黄酮类及异黄酮类化合物。
减低NO°形成(C)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及其主要食物主要食物洋葱、番茄、芥兰、西兰花、橙、西柚、柠檬、苹果、提子、车厘子、红酒、茶叶。
主要作用防癌、抗癌、清除游离基,预防及减慢不良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及氧化的过程,降低血液三酸甘油酯,活血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慢性进行性疾病。
(2)异黄酮类( ISOFOAVONES )(a)含多种植物性雌激素( PHYTOESTROGN )及强烈抗氧化物质。
主要有:Genistein daidzein equol Lignan(b)主要的食物黄豆、全谷类、亚麻子及其他种子、蔬菜及水果。
(c)主要的作用a.防癌抗癌,尤以乳癌、子宫癌b.降低血液内不良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升高良性胆固醇,预防血管阻塞及闭塞性心脑血管疾病。
c.促进血管壁内皮细胞释放适量NO,扩张血管,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一氧化氮(NO)是血液及体内的无机气体化合物,亦存在体外环境中,是一类氧化物游离基,但如在体内适量时可以促进细胞正常代谢能,如神经传导,信息传递、舒张血管。
但如过量释放或释放的来源不同,则对人体损伤。
在体内释放组织分为(1)神经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3)免疫细胞(淋巴单核中性吞噬细胞及淋巴因子)2.由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释放的NO时间长及量大时导致机体损伤及诱发癌症,心脑血管及各类疾病。
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适量NO则扩张血管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并有抗炎作用。
3.黄豆的化合物经证实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对人体有利的NO。
(3)胡萝卜素类(CAROTEINOIDS)(a)主要化合物:CAROTEIN (胡萝卜素) LUTEIN (黄体素) ZEAXANTHIN (王米黄素) LYCOPENE (茄红素)(b)主要作用防癌抗癌,尤以前列腺癌、乳癌、胃肠道癌,预防及治疗白内障、视纲膜病变,黄斑退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进行性疾病。
(c)主要食物红萝卜番茄南瓜芥兰椰菜花椰菜西兰花芥菜菠菜芹菜橙西柚柠檬蛋黄(4)其他抗癌化合物化合物主要食物来源a.异硫氢酸盐(ISOTHEOCYANATES ) 十字花科菜(西兰花椰菜花芥兰椰菜等)b. OLIGOMERIC PYGENOL (O P C) 葡提子核c. ORGANSULPHUR (有机硫化物) 大蒜洋葱d.吲哚( INDOLES ) 十字花科菜e.辣椒素( CAPSAICIN ) 红辣椒(5)皂甙( SAPONIN )中和肠道某些致癌的酶,在各种豆类含量较高。
(6)蛋白酶抑制化合物抗病毒(如Aids),全谷类含量较多。
(7)SULGORAPHANE GLUCOSINOLATE (S G S)近年来研究证实抗氧化功能的化合物有,有防癌抗癌的重要作用,尤以胃肠道癌及前列腺癌。
对幽门螺旋菌( )有抑制及杀伤作用。
在西兰花特别其幼苗中含量很高,与煮熟的西兰花比较高20至100倍。
1安士幼苗中的SGS相当於1又1/4磅煮熟的西兰花含量,每日食用1安士有防癌作用。
(二)纤维质其作用主要是:a.抑制脂肪吸收,降低血脂b.通便预防结肠癌及其他癌症c.减慢淀粉质在肠道吸收的速度,控制及平行血糖水平,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及维持其正常功能,预防及治疗糖尿病。
(三)多种维他命特别是vit A .C. E及B族是抗氧化作用的VIT在B族中的VB6及叶酸(Folic acid )除预防及治疗贫血,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胎儿中枢系统畸形外,近年研究可以减低血液内高半胱胺酸OMOCYSTEIN)的水平,从而预防及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
高半胱胺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半胱胺酸──→胱氨酸(CYSTINE)叶酸胆咸(METHIONE)VB6及叶酸主要食物来源:各类蔬菜及水果(四)多种矿物质包括重要的微量元素( TRACE ELEMENT)矿物质微量元素主要生理功能食物来源钾(P) 细胞内外液体及电解质平行,各类蔬菜豆类神经传导肌肉及心脏收缩,香蕉、橙及各类降低血钠水平预防高血压、水果、全谷、奶类心脏病,预防及治疗心律失常钙(ca) 骨质结构主要元素黄豆及其他豆类正常凝血功能菇类各类蔬菜心脏传导及收缩,肌肉收缩鱼类预防及治疗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奶类及骨质疏松镁(Mg)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豆类镇静神经,促进神经正常功能,各类蔬菜水果骨质密度的重要元素果仁麦胚预防及治疗心律失常铬(cr) 促进胰岛素作用全谷类参与胰岛素合成释放果仁加速细胞及组织利用葡萄糖菇类肉类蛋黄锌(zn) 多种酶的代谢必需元素全谷类生长免疫性腺发育及生殖功能果仁南瓜子葵花子预防及治疗前列腺疾病蔬菜脑退化性病变,视纲膜病变肉类海产硒(Se) 抗氧化功能,防癌抗癌全谷类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作用果仁的协同因子鱼类海产预防心脏(心肌)疾病肉类蛋类锰(Mn) 抗氧化功能防抗癌全谷类燕麦过氧化岐酶(SOD)的协同因子果仁绿叶蔬菜茶叶───────────────────────────────────(肆)五谷、五果、五禽的动物及植物性脂肪的现代营养学剖析(一)脂质包括脂肪及油类人体主要的脂肪包括:(1)三酸甘油脂食物的主要脂肪成份,体内脂肪的主要储存形式,能量主要来源。
(2)磷脂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份(3)固醇(主要是胆固醇)细胞膜结构胆汁成份某些内分泌素前驱化合物,VIT D的合成(4)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血液浓度过高时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
(二)脂肪的消化过程三酸甘油脂是甘油与三份子脂肪酸结合(图)胃、胆、肠小肠食物中的三酸甘油脂经脂肪酸+甘油-脂──→甘油三脂消化酶吸收小肠粘膜细胞→输送全身组织(图)乳糜粒→淋巴系统→血→磷脂、蛋白质、胆固醇→部份储存於细胞及组织(三)脂肪的运输。
主要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进行。
VLDL迅速演变成LDL而进行化学反应,易氧化沉积於血管壁,阻塞血液流通。
HDL 可以预防、缓解LDL氧化过程,预防血管闭塞。
(四)脂肪酸的分类及临床意义(图)主要的化学结构为碳(C)原子链与氢(H)原子结合,两端为甲基群及酸根。
(1)饱和性脂肪酸a.全部C原子均为单价,与H原子是完全结合(饱和),室温中多为固体状。
b.升高血液内三酸甘油脂及LDL,降低HDL,有致癌作用c.主要来源是肉类及动物油脂、椰子、椰子油及棕榈油。
(2)单元不饱和性脂肪酸即奥米加9脂肪酸a.结构为18个C原子长链,其中一对不与H原子结合(在第9C原子位置)b.可抗血管壁及内膜的慢性进行性炎症,缓解血管硬化及闭塞,加速流通。
c.橄榄油及芥花子油含量最高(62-77%),大部份果仁含量亦丰富,如杏仁、合桃榛子、夏威夷果仁。
(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奥米加3及奥米加6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