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种植》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教案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xx大学xx校区动物科学系草业教研室xx二00八年2月25日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2、牧草的特征特性;3、牧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主要牧草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5、牧草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原理(青贮)。

(二)能力技能方面1、掌握主要牧草栽培的全程技术;2、掌握青贮的一般技术和操作方法;3、掌握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一)使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饲草生产学》(董宽虎主编,第一版)为教材。

实验指导书采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草业教研室编写的《牧草栽培及草地学实习指导》(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45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9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1学时)2、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3、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学时)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学时)5、前景展望(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饲草的概念2、了解饲草生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饲草的概念2、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4、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5、前景展望第二章农学基础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2学时)6学时)(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2、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3、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难点: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空气五、矿质营养元素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主要性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二、施肥的原则及方法第三章种子与播种(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牧草种子的特点(2学时)2、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2学时)3、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2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种子的概念和牧草种子的特点2、种子的品质要求3、了解一般种子处理方法4、掌握牧草播种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品质要求难点:牧草播种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种子的特点1、种子的涵义2、种子的特点(二)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1、普通贮藏法2、密封贮藏法3、低温除湿贮藏法(三)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1、种子的品质要求2、种子的处理3、播种第四章牧草品种选择及繁殖方式(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种与品种的区别(0.5学时)2、牧草品种的选择(0.5学时)3、品种的繁殖方式(0.5学时)4、牧草引种(1学时)5、杂种优势(0.5学时)6、田间试验(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2、熟悉牧草繁殖技术3、田间试验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难点:田间试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种与品种的区别(二)牧草品种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三)品种的繁殖方式1、原种生产2、原种的繁殖3、加速繁殖的方法四、牧草引种(一)引种的概念(二)引种的原理(三)引种的程序五、杂种优势六、田间试验(一)田间试验的任务(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三)田间试验遵循的三个原则(四)试验地的选择(五)试验设计第五章主要牧草栽培及利用(10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黑麦草(1学时)2、苇状羊茅、玉米(1学时)3、鸭茅(1学时)4、狼尾草(1学时)5、牛鞭草(1学时)6、苏丹草(1学时)7、三叶草属牧草(1学时)8、毛苕子(1学时)9、紫云英(1学时)10、紫花苜蓿(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牧草的的植物学特征2、了解主要牧草生物学特性3、掌握主要牧草栽培技术4、掌握主要牧草利用方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难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多花黑麦草第二节苇状羊茅、玉米第三节鸭茅第四节狼尾草第五节牛鞭草第六节苏丹草第七节三叶草属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第八节毛苕子第九节紫云英第十节紫花苜蓿第六章牧草混播技术(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混播的优越性:(0.5学时)2、牧草混播的原理(1学时)3、混播牧草的原则(1学时)4、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学时)5、混播牧草的方法(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其原理2、掌握混播牧草组合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重点:混播牧草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便于收获和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的危害(二)牧草混播的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三)混播牧草的原则1、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2、混播牧草组合比例(四)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按单播量计算混播牧草播种量2、根据利用年限确定播种量(五)混播牧草的方法第七章间作、套作、复种和休闲(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复种(1学时)2、轮作(1学时)3、间作(0.5学时)4、套作(0.5学时)5、连作(0.5学时)6、休闲(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南方牧草的套作以及粮草间作、轮作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牧草的间作、套作、轮作方式难点:掌握南方农区粮草间作、套作、轮作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复种2、间作3、套作4、轮作5、连作6、休闲第八章青贮饲料及其调制(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青贮的意义(0.5学时)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1学时)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添加剂青贮(1学时)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0.5学时)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青贮原理2、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3、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贮的一般方法难点:青贮品质鉴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青贮的意义(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目的(二)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一)青贮发酵过程(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一)青贮原料(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一)常规青贮(二)半干青贮技术(三)草捆青贮第五节添加剂青贮(一)发酵促进剂)(二)发酵抑制剂(三)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四)营养性添加剂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一)干草的优点(二)干制的原理(三)干制方法主要参考书:1.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高洪汶,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草业科学,1993(3):62~643.高野信雄.青贮饲料大全.酪农事情社,19704.韩建国主编.牧草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洪绂曾,任继周主编.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洪绂曾,任继周主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草业科学编辑部出版,2002.5增刊7.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8.缪应庭主编.饲料生产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0.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1.潘衍庆等.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苏加楷等.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13.孙吉雄主编.草地培育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王栋编著.牧草学通论,上,下篇.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015.王栋原著.任继周等修订.牧草学各论(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17.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牧草及草坪草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育种和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近代牧草与草坪草育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能运用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主要优质牧草及草坪草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育种特点、育种方向和育种方法。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牧草和草坪草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通过对各主要优质牧草和草坪草饲用、应用和繁育特点的科学分析,将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传统育种方法和近代育种的新技术及新方法相结合,合理规划主要优良牧草和草坪草在不同自然生境下的育种目标、育种方向和育种方法,提高学生对育种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育种目标第一节制定育种目标的意义和原则第二节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第三章牧草种质资源第一节牧草种质资源的概念和类别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第三节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与保存第四章牧草繁殖方式与育种第一节牧草繁殖方式第二节不同繁殖方式牧草群体遗传育种特点第五章引种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引种的方法和技术第六章选择育种第一节选择的遗传学基础和作用第二节选择的具体方法第三节不同繁殖方式的选择法第七章杂交育种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杂交亲本选配第三节杂交组合方式第四节有性杂交技术及杂种后代选育第五节有性杂交育种程序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第二节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第四节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第五节综合品种与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第九章诱变育种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和利用第二节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第四节辐射和其他育种方法的配合使用第十章倍性育种第一节单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第二节多倍体育种第十一章远缘杂交育种第一节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不可交配性及其克服的方法第三节远缘杂种天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第四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第一节细胞和组织培养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第二节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第三节重组DNA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第十三章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第一节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任务及体系第二节牧草良种制种技术第三节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程序第十四章草坪草育种第一节草坪草育种概况第二节草坪草育种方法和程序第十五章黑麦草育种第一节黑麦草的育种概况第二节黑麦草的品种资源第三节黑麦草的育种目标和方法第十六章苜蓿育种第一节苜蓿种质资源和育种目标第二节苜蓿开花机制及其杂交技术第三节苜蓿的育种方法五、考核方式及要求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实验(实践)报告30%+平时考核10%考核要求:1.闭卷考试:名词解释表达准确,语言规范;简答题名词解释准确,内容切题,解释清楚,语言流畅;论述题要求名词解释准确,基本原理阐明准确,语言表达流畅,能通过合理分析举例说明相关观点。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
皮——长成幼苗(自学)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 根:是牧草饲料作物的地下器官,主要生理功能 是固定 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及养分。
• • 包括 •
主根:由胚根长成 侧根:由主根上发生的各级大小分支 不定根:由茎叶或植株其他部位产生的根
• • 根系
• 环境因素的分类 根据因子的性质可分五大类: • 气候因子 • 土壤因子 • 地理因子 •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通过光强、光长和光谱成分三
个方面起作用的。 • 光强 • ①对生长的影响 • ②对发育的影响 • ③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光周期现象。 • 另外,日照长度还对植物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有
影响。短日照可以使植物提前进入休眠状态,也可明 显促进地下块根、块茎的形成。生产中可利用短日照 处理促使多年生牧草提早进入休眠,准备御寒越冬。 • 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略)
• d.短-长日照植物:先一段短日照,再一段长日照才能开花 的植物。温带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鸭茅。
• e.长-短日照植物:先长后短才开花。如夜香树。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王成章-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

王成章-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Breeding Science of Forage and Turf Grass学时:50 2.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品种选育和繁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门课程旨在于使学生掌握遗传学、育种学、繁育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抗性育种等育种必备的基本技能以及苜蓿、玉米等主要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的品种选育方法和良种繁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了解不同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的种质资源,牧草的繁殖方式与其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倍性育种、诱变育种、抗病虫育种等育种手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适于农区的主要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的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方法。

(二)试验技能方面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1.熟练掌握苜蓿品种杂交技术和杂交后代选育方法。

2.熟练掌握玉米自交系的培育技术和单交种制种方法。

3.熟练掌握黑麦草、三叶草育种方法和良种繁育技术。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学时)绪论(1学时)重点:种和品种的特点,以及育成品种成立的依据。

第一节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的主要内容一、概念二、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与各学科的关系三、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技术四、种和品种的概念五、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一、中国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的回顾二、中国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的成就与展望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重点: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如产量、品质、抗逆性;难点:育种时应怎样科学处理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育种目标第二节主要目标性状一、丰产性二、品质三、抗性第三节牧草育种的过程第四节确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种质资源(1学时)重点: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与保存方法;难点:鉴定评价方法。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特性,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根据畜牧业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牧草和饲料作物栽培,具备组织和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耕作栽培基础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习题要点:饲草生长发育规律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习题要点:生产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产管理习题要点:饲草高产栽培管理本章重点、难点:饲草种类不同,生长发育及环境要求不同,栽培管理不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饲草生长发育过程,理解环境对饲草生长的影响,把握不同饲草生长规律,结合环境条件,能够建立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第二章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习题要点:豆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第二节禾本科牧草习题要点:禾本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第三节其它牧草习题要点:其它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本章重点、难点:牧草种类多,管理要点不同,需要认真区别掌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常见栽培牧草营养价特性,理解栽培管理措施的相关理论依据,把握其高产优质生产措施。

第三章禾谷类饲料作物第一节玉米1.玉米特性、特征2.栽培管理方法习题要点:玉米高产栽培方法第二节高粱及其它禾谷类饲料作物1.高粱特性、特征2.栽培管理方法习题要点:高粱高产栽培方法本章重点、难点:禾谷类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如何合理轮作、间作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禾谷类饲料作物生长特性,理解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四章豆类饲料作物第一节大豆1.大豆特性、特征2.高产栽培措施习题要点:大豆高产栽培方法第二节其它豆科饲料作物1.种类及特性2.高产栽培措施习题要点: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相关栽培方法本章重点、难点:豆科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结合种植业,合理轮、间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特性,理解栽培措施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牧草栽培学》学习指南

《牧草栽培学》学习指南

(1)传统黑板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
2003-2005年学校该课程得到了多媒体课程建设的资助,已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并成功运用于本科教学。

借助网络教学为展示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交流和共享,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使得所授课程更生动、更直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2)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习方面,在原来的单个实验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的综合大实验,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实验,室内外结合完成该环节,加强了实践环节。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近五年来,这个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成绩突出。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成绩分别由卷面成绩、实践环节和平时成绩组成。

①为体现大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考核方式适当淡化期末考试理论考核的权重;②加大实践考核环节,并单独计分。

将以小组形式分管试验地的一年长历史实践环节和课后一周的集中教学实习相结合,综合给予每个学生合理公正成绩评定;③网上提交、网上批阅作业平时作业采取网上提交的方式,既方学生及时查看结果,又方便教师长期备案。

④将学生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次数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指标。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牧草种植》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料生产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具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不仅直接服务于畜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生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

同时使牧草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专业能力1.初步掌握牧草及饲料做我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2.能够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3.能够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校的饲料。

(二)方法能力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牧草知识解释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1.培养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2.培养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4.具有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知识部分项目一: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1.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掌握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础。

2.牧草及饲料作物与外界环境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项目二: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1.土壤耕作掌握土壤耕作的任务和措施,熟悉少耕和免耕农作制,掌握牧草及饲料作物的间作套种和复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牧草种植教案设计

牧草种植教案设计

牧草种植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牧草种植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牧草种植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牧草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

3. 培养学生对牧草种植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牧草种植的定义和分类。

2. 牧草种植的基本步骤:土壤准备、播种、管理和收割。

3. 牧草种植的技术要点: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b. 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资料。

c. 准备实验室或户外实践场地。

2. 学生准备:a. 提前了解牧草种植的基本知识。

b. 准备好相关的学习工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牧草种植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对牧草种植的兴趣。

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牧草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2.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补充。

实践活动:1. 土壤准备: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或户外实践场地,进行土壤准备的实际操作演示。

2. 播种:指导学生进行牧草的播种操作,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 管理和收割:教师演示牧草的管理和收割技术,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总结与评价:1. 学生总结牧草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

2. 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拓展活动: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牧草种植项目进行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

2. 学生可以参观农场或农业展览,了解更多关于牧草种植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牧草种植的相关内容。

2. 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网上资源。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牧草种植基本步骤和技术要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建议: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牧草与草坪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牧草与草坪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牧草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牧草栽培学课程编号:0311039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学时学分:总学吋砂,总学分3;实验学吋22;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第丑学期适应专业:草业科学、林学先修课程:植物学大纲主撰人:姜义宝大纲审核人:王成章张金钟张书松一、实验课程简介实验在牧草生产学的教学屮占有重要的地位,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实验教学來完成。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牧草与草坪栽培学》实验教学共进行7个实验的教学安排。

通过实验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把饲草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起來,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使学生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基木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屮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草地研究能力。

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课程研究论文,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口的:掌握牧草的识别与鉴定方法,根据不同的口的合理确定牧草的供应计划和皿间实验设计,通过物候期的观测,确定合理的一个时期和方法。

建立-•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实验体系,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木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掌握以下儿方面的技能:熟练掌握牧草的识别与鉴定方法;掌握皿间实验设计术;确定牧草的物候期;掌握牧草的加工方法, 合理确定牧草的供应计划拿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具综合分析能力;掌握试验研究的一般方法步骤。

三、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采用分组实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口动手,参与其中。

由老师先行讲解,录象演示,再由学生操作,加强多种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课程研究论文,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实验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实验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课程编号:0311038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50 课程总学分:2.5应开实验学期:第3学年第5~6学期适应专业:草业科学、林学先修课程:草坪学、牧草草坪种子学、牧草草坪栽培大纲主撰人:王成章大纲审核人:张金钟张书松一、实验课程简介《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是草业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0,学分2.5,实验学时为20。

该门课程是在前期学习了草业科学所必备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之后,所必修的专业课。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实验课任务是辅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的理解,掌握一些必备的牧草与饲料作物、草坪草育种实践技术,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通过《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实验课学习,促使学生巩固对牧草与草坪草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其解决一些基本育种实践问题的技能。

该实验课程要求学生领悟《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育种的组织实施工作,掌握相应的育种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具备一些必备的牧草与草坪育种实践技能。

三、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0311038+01 育种试验的设计及播种 2 必做综设性10311038+02 牧草与草坪草开花习性的观察 2 必做基础性10311038+03 花粉的生活力测定 2 必做基础性10311038+04 豆科牧草的有性杂交技术 2 必做基础性30311038+05 玉米自交及杂交技术 2 必做基础性30311038+06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2 必做基础性30311038+07 作物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2 必做综设性10311038+08 牧草与草坪草的田间选择 2 必做综设性10311038+09 一年生精饲料作物的室内考种 2 必做综设性10311038+10 牧草与草坪草抗逆性鉴定 2 必做基础性3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验方式: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以老师示范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学生操作为主。

牧草栽培学

牧草栽培学

名词解释1、牧草:广义的牧草泛指一切可用于饲喂家畜的草类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及小灌木、半灌木和灌木。

狭义的牧草专指可供栽培的饲用草本植物,尤指栽培的豆科和禾本科牧草。

保护播种是指多年生牧草在一年生作物保护下进行播种的方式。

发芽率:指可萌发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试种子中有生命能力种子的多少。

种用价值=净度*发芽率种用价值:是指播种材料中能够发芽的种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发芽势:指规定时间内已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种子萌发的集中程度和整齐性,轮作:指同一块田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的复种方式,轮作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

10、连作:连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

豌豆不耐连作,易白粉病12、大田轮作:是以生产粮食、棉花、油料及其他工业原料为主要任务的轮作。

分为水田轮作,水旱轮作,旱地轮作三种类型9、饲料轮作:是指以生产青贮料、干草、青草和放牧型牧草为主要任务的轮作方式。

4、生育时期:指牧草在一年中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也就是说在牧草的全生育过程中,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生育阶段,如出苗期等。

5、种植指数:就是一个地区全年播种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

复种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于同一年内播种一茬以上生育季节不同,能依次替代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有复种的地区种植指数又通称为复种指数生长期;指牧草可能生长的时期或牧草从出苗(返青)到种子成熟(种子生产时)或地上部分枯黄(生产饲草时)所经历的天数。

前者叫气候生长期,后者叫牧草生长期。

间作:是指2种或2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

其播种期相同而收获期不一定相同。

如果在同一地块内或在同一行内混合种植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该方式称为混作。

套种:指在同一块地内,当一种作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在其行间播下另一种作物,从而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一种种植方式。

《牧草栽培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牧草栽培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牧草栽培学》理论课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牧草栽培学》是专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设立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也是草业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学科性质属于植物性生产范畴,为第一性生产,是种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服务于畜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其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及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饲料作物在各种丰产技术条件综合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

同时通过草田轮作可为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通过退耕还草及种草植树治理水上流失达到美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生产工作日益重要。

通过讲课与实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学习者扎实地掌握饲料作物栽培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获得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了解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熟练地掌握饲料作物的丰产、稳产、优质、低投高效的管理技术措施(品种选择、杂草防治、土肥水管理等),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适应专业:草业科学专业4.学时与学分:56学时、3学分5.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 Forages, Volume 1: An Introduction to Grassland Agriculture (6th edition Hardcover)主要参考书目:[1] 饲料生产学,王成章,陈桂荣主编,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2] 饲草生产学,董宽虎、沈益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 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主编,农业出版社,1991[4]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出版社,1998[5] 作物栽培学. 山东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92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传统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量的彩色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料使得讲授内容更直观,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牧草栽培讲稿

牧草栽培讲稿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饲草:狭义上仅指可供栽培的饲用草本植物,尤指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这两科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栽培牧草。

此外,藜科、菊科及其他科也有,但种类极少。

饲料作物:指用于栽培作为家畜饲料用的作物,如玉米、高梁、大麦、燕麦、黑麦、大豆、甜菜、胡萝卜、马铃薯、南瓜等各类作物。

实际上,牧草与饲料作物在概念上难以分情,我国因传统习惯有此划分,美、欧及日本等国统称为饲用作物(forage crops),甚至干脆归在“作物(crops)”中。

优质牧草:指的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再生性能强的所有牧草的总称。

草地:凡是形成草层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的陆地地区。

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而天然草地也称草原。

草原:在自然条件下,不宜于耕作农作,不适于生长树木,或树木稀疏而以生长草类为主,只适于经营畜牧业的广大天然草地.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约60亿亩,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覆盖了41.7%的国土面积,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我国植被由南到北分布的特点?草坪:是由人工建植或人工养护管理起保护、绿化、美化环境作用和人类活动利用的低矮草地。

草地生态系统:由动植物、土地、环境和生产技术构成的物质流、能源信息流动系统。

牧草的再生能力:牧草在每次放牧或刈割后,依靠根中贮藏的营养物质和残侏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使生长点未受损伤的残枝、分蘖节和茎上的芽长出新枝,这种能力称为再生能力再生速度:单位时间内再生草植株的高度(厘米/天)再生强度:单位时间内植物体生产的干物质重量再生方式:生长点未受损伤的残枝继续生长分蘖节和茎上的芽长出新枝影响牧草再生能力的因素牧草的生物学特征刈割或放牧时牧草的发育阶段放牧或刈割的留茬高度牧草根系和根茎部的贮藏营养物质含量生长环境条件二、牧草饲料作物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对畜牧业的作用。

牧草饲料作物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牧 草 育 种 教 案

牧  草  育  种  教   案

教案
课程: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学时:40
班级:草业科学2003级
教师:曲善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教案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理论课教案。

牧草栽培培训稿PPT精选文档

牧草栽培培训稿PPT精选文档
生物固氮:豆科牧草根系的根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即根 瘤菌,它能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蛋白质,这种功能称为生物固 氮。
19
如何选择最佳的草种?
选择最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的牧草:
影响牧草适应性最重要的气候和土壤因素是:旱季的持续时 间、温度、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和排水性能。
A、适宜在渍水地种植的牧草:
巴拉草、黑籽雀稗、非洲狗尾草、 湿生臂形草、细茎大翼豆、圆叶舞草
*用砂纸磨擦,擦破种皮 *用解剖刀或指甲刀切开种皮 *用热水处理(干净80℃热水约3-5分钟,处理后只能阴干) *机械处理 *清水浸种
具体做法:豆科牧草种子10公斤加水10-20公斤,浸泡12-16 小时;禾本科10公斤加水10-15公斤,浸泡12-48小时;每6-8小时 换水1次,浸种后宜阴干(最好风干),严禁暴晒。
80%
53
*使用正确播种方法和技术
播种方法: a、撒播
通过人工或机械均匀地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或 用滚筒滚压。建植放牧草地时一般采用。
b、条播
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播后随即盖土(种子太细者不 用盖土)。建植放牧草地或刈割草地均可用此法。
c、点播
按一定的株行距挖小穴,播种,大粒种子播后既盖土,小粒种 子不用盖土。
可试用不同的方法先处理少量并检查发芽情况,只有确信该 方法具有好的效果时才能用来处理所有种子。
50
*使用正确播种量
播种量:单位面积播种种子的重量,它随牧草品种、 种子大小、种子品质、整地精细、利用方式以及播种 时的气候条件等有所变化。但播种量主要由种子的净 度和种子的发芽率来决定的,即与种子的用价有密切 的关系。
为什么蛋白质很重要?
* 保证瘤胃中饲料的有效分解(>7%) * 保证动物的正常生长和生产能力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生产实习大纲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生产实习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生产实习大纲草业科学专业适用(学制4年)草业学院草地农学系编印2006年3月一、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对育种材料的搜集、评价, 田间试验小区的设计、播种, 试验材料生物学特性、农艺学性状的观察, 有性杂交操作以及杂交后代考种筛选、营养系建立的田间实际操作, 使学生初步掌握种质资源搜集评价整理的方法, 了解田间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能够编写种植计划书进行田间规划并掌握试验圃的播种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几种优良牧草和草坪草的育种程序及杂交技术,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逐步学习使用现代育种新技术进行育种工作, 能够将育种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试验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实习指导的内容, 完成实习操作并取得实验数据, 写出实习报告。

二、本教学实习的特点及基本要求1.特点: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教学实习是一门实践操作课, 是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理论教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2.基本要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实习现场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按实习实验指导书的内容, 完成实习操作并取得试验数据, 写出实习报告。

教学生产实习与课程分步进行, 生产实习纳入课程的总成绩之内, 连同课程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

3.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在第三学年春播后进行, 一共6天, 实习地点在牧草试验站。

四、实习内容1.育种试验的设计与播种通过田间试验的设计, 了解田间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编写种植计划书进行田间区划并练习试验圃的播种技术。

2.多年生牧草越冬率测定越冬率测定是引种和抗寒性育种的基础, 通过本试验了解越冬性的含义及进行越冬性测定的必要性, 熟悉越冬性测定的一般方法。

3.多年生豆科牧草的扦插技术多年生牧草的无性繁殖技术是育种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本试验具体操作, 切实掌握扦插技术及苗床管理要领, 为今后在育种工作中的熟练的应用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牧草种植》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料生产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具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不仅直接服务于畜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生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

同时使牧草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专业能力
1.初步掌握牧草及饲料做我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
2.能够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
3.能够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校的饲料。

(二)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牧草知识解释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
1.培养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
2.培养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4.具有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知识部分
项目一: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1.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掌握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础。

2.牧草及饲料作物与外界环境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项目二: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
1.土壤耕作
掌握土壤耕作的任务和措施,熟悉少耕和免耕农作制,掌握牧草及饲料作物的间作套种和复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种子与播种
掌握种子的使用方法与播种常识。

项目三:主要栽培牧草
1.豆科牧草
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2.禾本科牧草
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3.其他科牧草
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项目四:主要饲料作物
1.禾谷类饲料作物
掌握主要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2.豆类饲料作物
掌握主要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3.根茎瓜类饲料作物
掌握主要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4.水生饲料作物
掌握主要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并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项目五: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
1.牧草混播
了解牧草混播的意义和原理,掌握牧草混播技术。

2.轮作倒茬
了解轮作倒茬的意义和原理,掌握轮作倒茬技术。

项目六:青贮饲料及其调制
1.青贮饲料调制技术
了解青贮饲料的意义和原理,掌握青贮饲料调制技术。

2.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
掌握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方法,并能够合理使用青贮饲料。

(二)技能部分
1.掌握土壤耕作技术。

2.掌握播种材料的品质检验,掌握牧草种子的硬实处理技术。

3.掌握牧草及饲料作物的品种。

4.掌握各种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与田间管理。

5.掌握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的技术。

6.掌握青贮饲料调制技术、品质鉴定和饲用技术。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牧草种植课程设置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主要栽培牧草、主要饲料作物、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青贮饲料及其调制六个项目,分成15个任务,共计64学时。

表1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五、说明
(一)适用范围和学时分配
1.本大纲适用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

2.本大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训两部分。

3.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8学时,留有4学时的机动学时,为以补充因饲草生产所需要的新知识。

(二)教学建议
1.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

2.根据课程实际需要,本课程任课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以适应其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特点,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可将理论课堂设在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内容要紧跟科学发展的进度,力争实用且新颖,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教学实习,依托于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牢固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将学生培养成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4.考核方式:考核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过程和实践操作过程的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