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传统文化第课修身养性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修身养性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修身养性

初一传统文化第课修身

养性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15课修身养性教学案

教学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及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

枣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高新红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的传统文化全册共九个单元,上学期安排学习了四个单元,本学期准备安排五个单元的学习。第五单元《精致汉字》,第六单元《古文选读(二)》,第七单元《古代礼仪》,第八单元《少数民族文化》,第九单元《家族制度》。本学期的学习,先学习精致汉字,感受汉字的艺术美感。再学习写景状物的古文,体会自然事物带给我们的陶冶和感悟。然后学习古代礼仪,少数民族文化,家族制度。这样的编写符合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真态度各不相同。学生有的兴趣非常浓厚,有些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文化不参加考试,有些学生根本不学习,甚至上课连课本都不带来。本学期给学生创设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方法措施 1、密切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是用来反映生活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联系生活学习传统文化,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继续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路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有利于特色教学的形成。 3、坚持激励性原则,善于培优。 在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为他们自由的飞翔开辟广阔的天空。 4、坚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要比校本,粉笔新鲜的多,争取学习先进的经验,自己能用上多媒体实施教学。5、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 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局限于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应利用多种途径去培养。 六、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日期内容(课时)

《传统文化》第七课时教案

七(上)语文教案备课时间:第七周上课教师:张雪莹课型:新授编号:7 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忠信为宝》 【教学目标】1、理解“忠信为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信为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信为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信为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行正道,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蛮貊(mò):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备课

六上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第1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美好品德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德才兼备。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二)故事引导 1、讲德才兼备的薛仁贵的故事 2、你如何看待薛仁贵的“才”和“德” 3、你还知道哪些德才兼备的人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1、情景表演 小明学习成绩优秀,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其他同同学,同学们问他一些难题,他总是爱搭不理。班干部竞选时,小明落选了,他很苦恼。 2、你认为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小明想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你有何建议?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德才兼备 六、教学反思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办学要尊重这个规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行合一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应该如何运用这句话,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2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重点难点 明白人际交往要有宽广的胸怀。 三、课前准备 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语今说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一定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故事引导 1、讲以邻为壑的故事 2、同样是治水,为什么白圭不能与大禹相提并论? 3、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知行合一 1、情景表演 雨天一位女士走上公交车,发现座位上有水滴,椅面有点湿。她皱着眉头走向了另一边空着的双人座位。入座时,她随手把还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 2、这位女士的行为合理吗? 3、生活中你有过“换位思考”吗?说说看。 (五)拓展诵读 五、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教学反思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第3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出处 2、明白如何与不理解自己的人交往。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2 3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4 5 目标定向: 6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7 证关系。 8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9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10 教学方法: 11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过程: 13 一、入境生趣 1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15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16 煌。 17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18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19 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 20 21 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 22 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 23 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 24 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 25 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 26 27 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28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 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29 30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1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32 勇者不必有仁。” 33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34 以德报德。” 35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6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 37 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38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 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39 40 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 学 设 计 六年级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得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得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得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得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得滋养。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得由来 2、明白做人得道理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得道理 三、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薛仁贵得故事 2、您还知道哪些关于德才兼备得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她很苦恼。 2、说一说,小明落选得原因就是什么?她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得信任?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就是一个受人欢迎得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得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得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她人得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她人得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范读课文。《以邻为壑》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得正误及判断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

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单选题 1.以下名言诗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契合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体现中国人民具有() ①伟大创造精神②伟大奋斗精神③伟大团结精神④伟大梦想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内迁西安,投入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62年来,交大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北建立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 ①是交大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④是推动交大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③教育在人类文化的创新上产生巨大影响④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能够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包括() ①长征精神②大庆精神③抗洪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7.下列古诗句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③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④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年做一件事,只 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保持不变,激励亿万中华儿女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山东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年级教案 第1课《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尚德修身”,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同时提供了“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在知行合一里提供了场景帮助理解内容 学情分析 修身尚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本课的内容有故事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场景,学生可以在故事和场景中较容易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明确单元主题,自由朗读单元主题,提取本单元主题 2.导入本课主题——士有百行,以德为首,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范读。 1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1.引导学生读“晋文公赏勉以德为先”的故事 2.出示问题:晋文公是按照什么标准赏赐大臣的四、知行合一 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 2.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作业熟练背诵“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第2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第二课,出处是晋朝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本课承接第一课的内容,强调 人的德行很重要。 学情分析 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2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背诵《1》 1. 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复习背诵第一课内容 2.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展示朗读 1.学生自读故 二、朗读句子 1.引导学生自读,能够准确流利朗读 3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

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解读 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二)《论语·泰伯》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解说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尚德修身》等四个单元。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学生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教程文件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姓名:詹茂开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 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 和道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 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 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 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8.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全年学习六年级传统文化一册,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教材涉及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又加上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讲解,时间跨越大,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历史知识欠缺,学习难度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共四个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由于第一部分学生刚刚接触大量大篇幅古文学起来比较慢,所以上学期只学第一部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四、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传统文化《厚德载物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尚德修身”、“砥砺品学”两个单元。““尚德修身”:主要从五个方面学习,尚德、修身、明理、自然、审美。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砥砺品学:从励志、尊师、劝学、惜时、自强五个方面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第二单元源远流长的儒家精髓 第七课言而有信 教学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教学重点: 1、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2、指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身的许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身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毒奶粉事件 京华火腿做假事件 …… 让同学感受致深,知道不守信的严重后果和下场,接着出示图片(大多数人还是守信的,所以世界还是美好的) 二、内容讲解 (一)《论语》与“信” 《论语》非常重视“信”。孔子及其弟子提倡在个修养要“主忠信”,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从而成“仁”;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在政治上要“敬事而信” (二)信的发展 诚信,内诚于心,个信于人。《论语》中并无对“诚”的记载,而是以“忠”代替了“诚”,因此孔子讲“主忠信”。 到孟子时讲“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是上天运行之道,“诚信”是做人之道。 (三)阅读故事,感悟诚信。体会“信”与治国 对比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 三、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师版)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 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C.清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按阳历算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七八岁,耄耋之年是指100岁。 5.下列关于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可以赏月,吃月饼。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B.“清明”之后是“谷雨”,“秋分”之前是“白露”,“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处暑”是指正当天气炎热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