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模式——城镇化。农村城镇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也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其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城镇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污染乡镇企业农村发展

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60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也有众多解释。一般学者定义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

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四,发展中存在困难

在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中众多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出来。经调查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然而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小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大量的人口流进小城镇,这无疑给小城镇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考验,同时大量的待业者就业困难,这将给严重影响城市的社会治安。

2.小城镇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大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镇的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区、居民区等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有的小城镇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城镇的水、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布局、存在重复布局、施工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3.乡镇企业中的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布局分散,存在环境管理不便、污染治理困难的难题。此外,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是乡镇企业在经济上所不能承受的,同时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缺乏应有的环境意识,致使现今众多乡镇企业中严重环境问题的产生难以避免。

4、谓“被城镇化”,可分解为土地的“被城镇化”和农民的“被城镇化”。最近舆论热炒的“鬼城”蔓延,就是土地“被城镇化”的集中体现;而农民的“被城镇化”,则是指一些地方的农民被强制交出原有的承包土地、宅基地和住房,得到的只是新型社区的一套楼房和少量补偿,社保、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都付诸阙如。这样一种“城镇化”,实际上演变成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其本质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它一方面加剧拉大了贫富差距,制造和激化官民矛盾,埋

下社会不稳定的种子;另一方面又制造出大量“空城”、“鬼城”,放大并积累了房地产业本已存在的泡沫,催生出产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与中央推进城镇化的宗旨和目的南辕北辙。

李克强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考察调研时曾明确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李克强在这里已将本轮城镇化建设的宗旨“多予少取”说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到地方就变样了呢?

其他方面1,小城镇主要吸收的多为第二产业,同时投资的也多为工业,然而众多的小城镇都没有重视与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利用,从而将限制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信息、金融、商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十分滞后,政府应加大发展步伐。2,工业区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不仅在园内建设相应公共设施的需要,而且还要求城区内加大对商务建设的投资。3,由于自身和后天因素导致现有商业、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4,城镇化布局散乱,尤其是部分建设和设计水平不高,使城镇功能不健全,低效益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城镇的功能组织,制约了城镇的长远发展。

五,相应措施

城镇的发展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城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要必然性。因此,众多学者提出解决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措施有:1.加强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目前我国人民的环境意识整体水平不高,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意识水平尤其低,领导人不懂环境污染、不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水平,以使乡镇更和谐的的发展。

2.确定合理的城镇化速度。在国家宏观城市化战略确定的前提下,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历史、人缘地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城市化进程上不可能一样。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应根据本地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地区的发展。

3.加强宏观规划,强化功能分区。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应做好宏观规划,用生态学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小城镇建设,请专业人员做好小城镇的规划,保证宏观规划的可行性和超前性。在镇区规划中,首先要把城镇的各项基础建设纳入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的不利环境影响。其次,要做好镇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掌握以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最佳位置,形成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区。

4.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问题。(1)建立乡镇企业集中区: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以工业区形式布局在整体规划中的乡镇工业区,乡镇企业的集中使得污染源集中,便于管理和治理。(2)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控制污染工业上马,通过关停“十五小”,对规模小、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一律关停,通过若干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援,促使这些企业转变产业结构,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