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辩证法论证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辩证法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我们究竟采取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态度,还是相对中心主义的态度?应用化学史磊学号:126406325通过了一学期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
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
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张冬阳学号**********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2012年 6 月 25 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正文: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1.1古代的自然观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
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一)朦胧的自然意识公元前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前三四千年是我们所能考察的远古文明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
那时,人们靠自然界恩赐生活,无复活的希望,迫使人们把自然界当做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进行思考。
真正的自然观是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出现的。
(二)朴素的自然观一部分自然哲学家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赋予自然界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
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义自然观压倒了。
(三)神秘主义自然观既然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1.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马克思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
自然性 的应 对方 式 , 人 类 共 同 体 为 了谋 生 而 以一 是
定 的社 会组 织方 式 进 行 的 活动 , 动把 自然 界 置 于 劳 人的对象 性的 本质 当中; 时这意 味着 , 种 “ 同 这 植 入” 就是 自然 和 人 的双 重 变 化 , 自然 变 成 人 化 的 自 然 , 变成社 会 的人 ; 动过程 就是 要 生产 出脱 离 劳 人 劳 动对象 而 又支 配着 劳 动 的社 会 关 系 、 会 制 度 。 一 社 句话 , 劳动 生产 出人 的社 会存 在 。人 化 的 自然 就 是
马克 思 的辩 证 法 关 乎 在 人 与 自然 的物 质 变 换 中所 发生 的人 的 改 变及 其 历 史 命 运 。人 与 自然 、 人 与人 的关 系在 此就 是 一 种 历 史性 关 系 , 人 和 自然 是 通过 劳动 而相 互诞 生 的过程 。而 劳动 就是 不 以一切
没有 人 时它也 存在 , 但是 没有 人它 将 是没有 意 义 的 ,
只有 在 马克思 辩 证法 给 出的历 史视 阈 中才能 深刻 领 会 人与 自然 的存 在关 联 。
一
、
人 与 自然 的相 互 异 化
物 如 果 在 自身 之 外 没 有 对 象 , 不 是 对 象 存 在 就
物 。 [ 3 。自然界 只有 对人 来说 才 是存 在 的 , ”2 ] 因为
21 0 1年 7月
内蒙 古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un l f n e Mo g l oma U ie i P i s p y& S c l ce c ) o ra o n r n o a N r l nv r t I i s y( hl o h o o i in e aS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诚然,动物也生产。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大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沉痛教训,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并揭示自然规律中的辩证规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变化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式对于认识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地关系”的理论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本问题。
传统观念中,人类被看作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结果。
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首先,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从人类社会活动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我们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的实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最后,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四、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 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 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自 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生 态系统调节能力的限度,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 坏,或整个系统瓦解。
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 氮肥公司开始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于 制造过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大量 的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放到了 水俣湾。
1954年,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 病,叫"水俣病",患病的是猫和人,症状是 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 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探讨
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吗?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迫使人类深重地反 思科技进步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曾一度为 人们高歌礼赞的技术,受到了质疑:
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将把人类引进天堂,还是地狱?
带给人类的是幸福,还是苦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 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 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 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还指出: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 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 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 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 ,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自然界的全面人化——人工自然的扩大 2.4 人工自然的扩大的消极意义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瞧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就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就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就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瞧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就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就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与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与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就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就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就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自然辩证法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关系。
自然辩证法提出了以下核心思想:1. 相互依存:自然界的万物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把自己与自然割裂开来,而应该与自然相互依存。
2. 相互转化: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同时也受自然的约束和影响。
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转化是不可分割的过程。
3. 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
只有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 保护自然环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 合理利用资源: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辩证法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并提倡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3. 建立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
4.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通过科技的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开发出环境友好型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5. 倡导生态伦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应当践行生态伦理。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关爱自然,摒弃攻击性的开发方式,从自己的行动做起,改变现有的对自然的看法和行为。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启示——以广西恭城模式为例
要 ] 马 克 思 的生 态辩 证 法 思 想从 现 实维度论 述人 与 自然的 多维度 的 辩证 关 系, 系统 阐述 了 自
然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人对于 自然的存在和发展 的价值, 是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科 学的全面的诠 释。恭城模式是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关 系的具体 实践, 中隐含着人们在生产活动 中所积 累的丰富的关于 其 科学处理人与 自 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文章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 结合恭城模式的具体
态 。尽 管人类也 逐 渐 意识 到人 与 自然 对立 局 面对
界作为他 的对象, 一方面 以自然 的产品( 是人对整 个 自然界各种物品的特性加以区分 , 分辨或加工出 人能食用和使用之物 ) 作为对象 , 另一方面又把整 个 自然界作为其意识的对象物 , 通过意识把握他物 的种的尺度和本质属性 , 内化为 自身 的内在尺 并 度, 摆脱外在 自 界对人 的制约 , 然 实现人在整个 自 然界中存在和发展。而动物则只能适应于适合它 存在 的特殊 的领域 之 中 , 企鹅 只能生 长在极寒地 如 带、 在热带却不能生存一样 , 因为它们只能被动地 适应外在的环境 , 不能改造 自然 , 使之适合 自身的
2 1 第 7期 0 0年
21 0 0年 7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 O C A O I LD V L P N C N MI ND S CA E E O ME T
VOL. . . 8 No 7
J .01 UL 2 0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对构建人与自 然和谐关系的启示
一
、
马克思 的生态辩证 法思想
中, 仅出于身体 的需要和生理 的欲求 , 因此它所生
马 克思 的生态 辩 证 法思 想 从 现实 维 度 论述 人 与 自然 的多维度 的辩 证关 系 , 系统 阐述 了 自然 对于 产 的仅是供 它 和它 的家庭 所直 接需要 的东西 , 除此 之外 , 在对 自然 界 的改造 中就仅 有茫 然 的服从 。而 人则 相反 , 在 有 意识 的生 产 活 动 中 , 人 以整个 自然
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
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
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为自然不仅具有客观存在性,还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方式是不同的,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自然。
自然是人类解放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自然界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将实现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是深刻而全面的,他强调了自然的客观存在性、人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自然的社会历史性等方面。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原理辩证法论证人与自然关系
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中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摘要人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把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森林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大大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日益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是个永恒的话题;关键字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和谐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时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在原始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文明刚刚起步,水中的鱼、空中的鸟、森林野地的野菜和野果是维系原始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慢慢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比如说制定十二节气来计划农产品的种植,根据阴晴圆缺来判断天气情况,制造改进各种生产工具,例如水转翻车,铁犁铧等,造福了人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成“征服”,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被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絶;尤其到了近代,人类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近年来人们的种种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使人类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食其恶果;上述种种无一不是人们与大自然过度斗争的恶果;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认识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有严厉惩罚;其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的意识,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如何做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泛滥,危害百姓,大禹带领百姓开凿渠道解决了水患,通过改造自然造福了百姓;对于不便耕种的山岭修梯田,在新疆地区修坎儿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不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吗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维护了生态平衡更造福了人类;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设备改造自然,例如石油勘探器,卫星监控器,航母等等,使人们的活动范围从地表拓展开来,深入地下,天空,甚至是外太空;水稻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给人类带来了更舒适优质的生活;水污染处理净化装置,工业脱硫技术等的开发与研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环境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人类与自然和谐是必然的,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南极的臭氧层依旧空洞,沙漠正侵蚀着一片又一片土地,马尔代夫的美丽将被海水淹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开的十分艰难;;;;;;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客观、辩证的态度认识自然规律,协调人、自然、环境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自己,用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人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人与自然观作者:杨玉成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19期从逻辑上看,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少有三种可能的理论立场,并且在人类思想史上也确实存在三种主要立场。
其一是“人类中心论”。
这是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产生,并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而不断被强化的立场。
其二可以称为“自然中心论”。
人类在蒙昧时代产生并在某些人群中一直延续至今的自然崇拜意识是这种立场朴素的观念表达。
当代自然价值论是在人类遭遇生态危机后产生的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然中心论,因为它认为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系统的内在价值都附属于整个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而整体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高于人类的内在价值。
其三可以称为“非中心论”或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论。
这个理论立场的着眼点不在于考虑人与自然的相对地位问题,而着眼于考虑它们之间的实际互动,其典型代表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人与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在吸取前两种立场的合理因素基础上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实践关系,它们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和思路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和实践意义,这个立场是我们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在人类观念史上,人类中心论有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不同层面含义。
大多数论者所接受的是价值论层面含义,即把人的利益(包括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置于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心位置,以对人是否有利或是否有价值为根本尺度去看待和评价一切其他事物。
正如古希腊著名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价值是最高价值,其他非人类存在物只有在为人类所用时才体现出它们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它们仅仅具有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性价值或手段性价值,并没有什么固有价值或内在价值。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观念。
“人为万物之灵长”“人最为天下贵”等论断,都含有“人具有主宰万物之资格”的意思。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高扬,人类中心论观念进一步被强化。
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俞田荣钱杭园
内容提要:有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的自在状态,把 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十八世 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 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 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 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人与自然
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由此决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自然的进化还造就了人的群居性和社会性。由丁人的猿类祖先本身就是一种 群居的动物,因此,人,这种最爱群居的动物,就显然不能从某种非群居的最近 的祖先那里去寻求根源了。 总之,人是由自然界分化而产生的,是先有自然界而后才有人和人的社会。 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塑造者。自然物如空气、天然草地等最开始都不是人的劳 动造成的,而是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本来就具备的。 不仅如此,人与自然还是同质的。马克思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能动 的自然存在物”或“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系,男女之间的 自然的、本能的关系就是这一观念的最感性的证明。恩格斯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 对马克思的这一主张作了实证性的说明。他把“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视为人与非 人类的生命本质,认为人类也好,非人类也罢,都只是蛋白体在数量上的不同组合, 都可以还原为蛋白体:“人体能从最低级的纤毛虫身上看到原始形态,看到简单的、 独立生活的细胞,这种细胞又同最低级的植物……同包括人的卵子和精子在内的 处于较高级的发展阶段的胚胎并没有什么显著区别。”④在人体中,有骨骼、肌肉、 神经、腿、韧带、软骨、皮肤,简言之,所有的组织,不是由细胞组成就是从细 胞中产生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一.人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在自然辩证法中,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宽容与被宽容的关系方式存有,人可以改建自然,但是无法发生改变自然。
《庄子。
齐物论》中说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正像马克思所说:“社会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顺利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就是小自然的有机整体,就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就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有,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有着感应器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器,相互联系、相互提振、相互制约,于此同时人与自然又就是相互矛盾的,人与自然的这种驳斥反驳斥,发生改变与反华发生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促进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种“促进作用”的关系处置不好,极容易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过剩。
人不是打败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备政府和支配自然的权利。
人只是与自然相依相存的一种事物而已。
二.自然世界应该具有人的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中,人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自然必须+具备人的属性,也就是自然世界必须人性化。
因为,哲学就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究,人类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更好的介绍自然,更好地利用自然,并使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更好地存活,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这么久,对这个自然世界更存有话语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定义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有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张扬(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76)[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其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以及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基本手段、形式和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NO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4X(2004)03-005-03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近年来讨论得很热烈。
不同见解纷呈,有的甚至是麦芒对针尖,这是学科繁荣的征兆。
学术争鸣,越争越明。
切忌以大帽子压人,以权威压人;切忌失去耐心,匆忙做结论。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向何处去?作为一家之言,我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行大家。
一、从“中国哲学”合法性争论到有无“自然辩证法”的争论“中国哲学”已经是很成熟的学科,几十年来无人提出质疑,打过问号。
近两年,事情起了变化。
一些学者为中国有无“哲学”以及把“中国哲学”叫做“哲学”有无合法性问题,发生了争论。
有些学者认为,哲学是欧洲和西方独有的,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这种西方形态的思想,所以“中国哲学”不是哲学,叫做“中国思想”更恰当。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建立,是通过引进西方哲学的观念、范式,而由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向现代的哲学研究模式转换来的。
在转换中,西方的学术范式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中国传统思想成了被处理的材料,结果是埋没、牺牲了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意识”、思考方式和“内在结构与旨趣”,使中国传统思想的固有意义被肢解而变得面目全非[1]。
这场争论还在继续,而发人深思的是,它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是不是都要像经济一样,去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现代化必须走出国门,逐步与世界性现代化浪潮接轨,在经济、贸易、金融、法律乃至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国内规则,必须逐步同国际游戏规则接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中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
【摘要】人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把握。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森林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大大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日益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是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字】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和谐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其次,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时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
在原始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文明刚刚起步,水中的鱼、空中的鸟、森林野地的野菜和野果是维系原始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服从,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
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慢慢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
比如说制定十二节气来计划农产品的种植,根据阴晴圆缺来判断天气情况,制造改进各种生产工具,例如水转翻车,铁犁铧等,造福了人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工业文明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
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利用”变成“征服”,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自然资源被无节制的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絶。
尤其到了近代,人类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近年来人们的种种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使人类终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自食其恶果。
上述种种无一不是人们与大自然过度
斗争的恶果。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认识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有严厉惩罚。
其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的意识,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如何做到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
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泛滥,危害百姓,大禹带领百姓开凿渠道解决了水患,通过改造自然造福了百姓。
对于不便耕种的山岭修梯田,在新疆地区修坎儿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不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吗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维护了生态平衡更造福了人类。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设备改造自然,例如石油勘探器,卫星监控器,航母等等,使人们的活动范围从地表拓展开来,深入地下,天空,甚至是外太空。
水稻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给人类带来了更舒适优质的生活。
水污染处理净化装置,工业脱硫技术等的开发与研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环境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所以,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人类与自然和谐是必然的,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然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南极的臭氧层依旧空洞,沙漠正侵蚀着一片又一片土地,马尔代夫的美丽将被海水淹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开的十分艰难。
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客观、辩证的态度认识自然规律,协调人、自然、环境的关系。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自己,用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2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陶柱标
【3】《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生态自然观》吉林地质,第17卷第1期—赵玲,黄冬梅.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
【5】《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校理论战线 2004年06期—张云飞
【6】《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李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