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治疗疗效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疗效因子

欧文.亚隆划分的11个疗效因子,是我见过的对此最全面的总结。虽然是团体治疗的疗效因子,细看之下也可适用于一对一的咨询。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存在意识因子,是跟认知重构关系密切的一组。

希望重塑

希望灌注指来访者对咨询效果、或者说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常见表现之一是,看到与自己有过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人痊愈/好转,当事人会感到放心。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公开抑郁症病史后,据说一些咨询机构来看抑郁症的人增多。有的医患对话是这样进行的:病人一来就直说:“我得的是崔永元那种病。”当这病人问起:“大夫,您看我能治好吗?”医生顺着他的开场白回答:“你看,崔永元现在不是还活跃在电视上吗?”病人便开始放心:“哦,能恢复到他那样,那也行了。”

希望重塑对发生改变的促进作用在于,当有了希望,眼前一切艰难困苦变得可以承受。因为,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也有些东西,乍看好像希望重塑,其实不然。创建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谈过他关在集中营时,一位难友的例子。难友起初信心满满,认定战争会过去的,到某些时候我就能出去。但他说的期限日渐接近,而没有什么变化发生,他状态渐趋恶劣,在他所说的日期前后死掉了。——这只是绝望中试图抓住一个救命稻草,并非真正的希望重塑。欧文.亚隆将安慰剂效应,归到希望重塑这个疗效因子中。

普遍性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不幸并非独有。有一个大家可能很熟悉的老故事:佛陀时代的翅舍答弥,她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夭折了。这位母亲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一定要去找药救活孩子。传说她找到了佛陀本人,一再恳求。佛陀要她去没有死过人的家庭要十粒芥子,就可以救活孩子。翅舍答弥走了许多地方,挨家挨户询问,几乎一粒芥子都找不到。她于是想:“我原以为只有我失去了孩子,却原来每个村子中,死亡的人都比活着的人多呀!”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心便平静下来。看来,我们怕的不是受苦,是独自受苦。有人文章中提到,学生时代去补考,开始很是郁闷。到了考场见到若干同学,顿时释然。跟普遍性有点相近的,是跟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比较。读过一首小诗,大意是说:我一直苦恼自己没有一双新鞋;直到那天,看到路边的一个人,他没有脚。

传递信息在咨询中,也时常会介绍知识理论之类,或直接提建议忠告,欧文.亚隆将这些归为传递信息。像青春期的困惑之一是对同性有好感是不是同性恋。我们的解释和澄清,本身会有疗效。

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都可以导致认知重构,存在意识因子涉及到人如何生活等命题,有时能更深地触动人心。例如:有些痛苦甚至死亡是无法避免的;跟别人再接近,

我仍需独自面对人生;面对生与死,因此要诚实地生活,不被枝节小事困住;无论从别人那里得到多少指导和支持,我终究需要自己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

认知重构会带来情绪的变化,我们还时常需要在修正认知之前,先帮助对方处理情绪。11个疗效因子中,跟情绪体验关系较密切的,是宣泄和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

宣泄(catharsis)也有净化之意。指原本压抑着或不允许自己表达的情绪释放出来。宣泄跟发泄不同,在外面受了气,回家来打猫踢狗、骂孩子、摔东西、痛斥社会不公……都是在发泄愤怒。发泄总是指向愤怒源以外的人或事,并不解决根本问题。从一段真实故事中,可以把宣泄和发泄的不同看得很清楚。

提出濒死者情绪五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的死亡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有一段时间在医院工作,同时在附属的医学院向医学生和医护人员们讲授死亡学课程。她每次课都邀请绝症病人前来当众分享面对死亡的感受,现场很有冲击力。但有一次,所邀请的病人在上课前夕病逝。伊丽莎白来不及另请别人,硬着头皮独自一人上了场,便先跟学员们谈起了工作中的烦恼。很快,许多人的不满集中指向医院一位资深医生,他的专业技术水准无可挑剔,但人极难相处,易怒易激惹,好批评苛责同事,让许多人头疼。伊丽莎白半开玩笑问了一句:这么多人讨厌他,那这里有没有人喜欢他的?

哄笑声中,只有一个年轻的小护士站起来,鼓起勇气说:你们都不了解他。其实他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非常关爱病人的好医生。常常是夜深人静,大家都下班走了以后,他仍在查病房。每当他的病人病情加重或死去,他就会十分悲伤,整个人都变得佝偻着。我常值夜班,看到他这样,好几次都想拍拍他的背,跟他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已经尽力了。可我不敢。他是资深医生、专家权威,而我只是一个小护士啊。

大家安静下来。伊丽莎白认真地告诉小护士:你想到了,就这样去做吧。你是这里唯一能帮这位医生的人,因为只有你关心他。

小护士真的做到了。隔天夜里,医生(他经常接诊危重病人)再来查房,并因两个病人的去世而悲痛时,小护士走到了他身边,冲口说出:真是好辛苦啊!医生闻言,一把抓住护士,把她拉进了他的办公室,并说了许多从未向任何同事提过的经历:我很早就想做医生,想去治病救人。当我许多同学在挣大钱、在享受生活的时候,我在辛辛苦苦读医学院、做收入微薄工作繁重的实习医生。好不容易熬出来了,我终于在医院里有了地位,可以实现我多年的梦想了,却眼睁睁看着总是有病人死去……

这段真实故事有美满收场。后来伊丽莎白等人设法促使这位医生去做了心理治疗,三年治疗后,他能够接受现实并享受生命。

这段故事中,小护士一句共情性回应,引发了医生的情绪宣泄。医生平日在同事间的恶劣印象,是他不会应对自己的悲伤无力等负面情绪,于是反复发泄愤怒,结果恶化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宣泄可以在无意中做到。有人会在看肥皂剧时不知触动了哪里而流泪,因为对方早已经允许自己哭了,于是这样的流泪很舒服。前不久我刚看到国外有研究发现,喜极而泣的泪水成分很少,悲伤愤怒等因负面情绪的泪水则含有毒素。这样说来,有负面情绪时哭一哭,不只调节心情,还可以排毒养颜。宣泄可促进人面对和接纳原先不愿面对的部分,让人更为完整。从导向完整感这一点,宣泄的功能不可小看。

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大意指来访者在人际互动中再现原生家庭里形成的功能失调甚至创伤性模式,但得到不同的对待,由此有全新的体验,从而可以修正旧日模式。

与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相近的,是矫正性情感体验的概念。来访者在得到支持敢于冒险后,表露出强烈情感,并在现实检验中发现,这样表露不会再次受到以前那样的伤害,于是旧日情感创伤得到修复。

疗效离不开行为层面的变化。11个疗效因子中,利他主义、行为模仿、社交技巧提高、人际学习,都着重在行为方面。

来做咨询的人,需求常常集中在两个方向:人际关系改善和自我价值感提升(当然二者也相互影响)。利他行为对这两点都有帮助。“天堂与地狱”的老故事就是明证。地狱中,有足够的美味肉汤供所有人食用,但每个人都愁眉苦脸。因为手中的勺子长达五尺,无法使用。天堂里所有外部条件一样,但大家笑语欢声,原来他们两两相互喂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看似利他的行为实质上另有所求。见过一个女教师的案例。她全心扑在学生身上,兢兢业业、十分投入。学生成绩下滑或分心旁骛,她都比学生本人和家长更着急更上心。久而久之,她的家人孩子十分抱怨,她自己却想改变也改变不了。咨询后女教师才意识到,其实是她早年求学时经历坎坷,心中抱憾多年。以至见到学生没有好好利用学习的机会,她扼腕痛惜,拚命去帮学生改正,其实无意识中在补偿当年的自己。

行为模仿、社交技巧提高和人际学习三个疗效因子有些相通之处。用与蛇嬉戏的录像来帮助恐蛇的人是行为模仿的典型例子。向他人观摩、学习、借鉴,从而找到自己的出口,生活中这种方式也历来有人自发使用。《史记》作者司马迁经历过常人难以忍受的无辜受刑,他在《报任安书》里有大段沉郁顿挫的陈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目盲,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