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它经历了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迁移过程。
探究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的变迁是经济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干冷期,这使得北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相反,南方的气候条件相对稳定,且南方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因此,随着北方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向环境更好的南方迁移,随之也带去了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治因素也对经济重心的南迁产生了影响。
自宋朝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这带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在战乱时期,北方常常成为战争的中心,而南方则相对较为安定。
为了寻求更稳定的生活环境,大量的人口向南方迁移,这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在经济重心的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逐渐兴起。
这为南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兴起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南方的沿海地区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这使得南方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了南方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的变迁、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的演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都促使人们向更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迁移。
这种迁移不仅带动了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布,更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这种经济重心的转移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更好生活环境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南移动,最终定居在长江流域。
首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使得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而长江流域的土地肥沃,因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商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商业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最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政治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政治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政治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政治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政治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农业、商业和政治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它们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现象,指的是自秦汉以来,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这一转移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土地肥沃,这为南方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而北方地区由于干旱和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导致经济落后。
因此,南方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使得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地区转移。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长期存在,这导致了北方地区政治资源的集中和发展。
然而,北方政治中心的长期存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动荡等,破坏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反,南方地区比较稳定,政治治理较为有序,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因此,南方地区逐渐成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理想地区,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也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
此外,经济因素也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方地区的经济活动相对多样化,包括农业、渔业、手工业等,而北方地区则主要以农业为主。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优越性,农业生产和经济产出较高,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向南方地区流动。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商业活动也相对频繁,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交通网络也更加发达。
这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经济重心也随之向南方转移。
对于这一现象,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和政治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改变,经济重心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例如,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断提升,南方地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经济重心南移也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中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这种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方经济中心的崩溃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以其肥沃的土地和多样的资源而成为了经济的中心。
在这个阶段,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非常繁荣,大量的粮食、商品和财富都集中在北方。
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北方经济中心逐渐开始崩溃。
这个阶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北方地区的经济衰退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
许多人被迫离开北方,前往南方或者其他地区寻找生计,这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其次,北方地区的衰落使得南方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南方的经济逐渐兴盛起来。
二、南方经济的崛起南方地区以其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耕地而被广泛认为是农业的天堂。
这个阶段,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种植水稻和茶叶成为了南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除了农业,南方还拥有丰富的手工业资源,如丝绸、瓷器等,这些产品远销海外,给南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方经济的崛起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南方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使得南方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南方地区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南方兴起。
这些城市不仅为南方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在这个阶段,南方已经完全取代北方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
南方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南方的商品和财富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
这使得南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经济中心。
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方地区的繁荣带动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的持续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在唐朝前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同时,南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开始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因素: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的丝绸、茶叶、大米等农产品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贸易。
政治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而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
为了寻求更稳定的生活环境,大量北方人选择向南迁移。
同时,南方的官员也积极引进北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因素: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的进步。
同时,南方地区的文化繁荣也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和定居。
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改变。
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使得南方的城市和农村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经济的支柱。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南北文化的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移历程: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7超过: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的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着名的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着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8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兴修水利;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一发展历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中 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原因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格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早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
当时的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农业发达,是国家的重要粮仓。
而南方地区,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大量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
这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他们带来了北方的农耕经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南方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南方的农业逐渐赶上北方。
到了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南方的物产能够更加便捷地运往北方。
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成为国家粮食的重要供应地之一。
此外,南方的手工业,如丝织业、制瓷业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渐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出现了许多新农具和新的种植方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同时,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也非常繁荣。
商业城市众多,如临安、泉州、广州等,海外贸易发达,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
在手工业方面,造船业、印刷业、造纸业等行业的技术和规模都超过了北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北方频繁的战乱是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寻求安定的生活环境,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次,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开展的宏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兴旺,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开展的宏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兴旺,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根底。
2.隋唐五代:开场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开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场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场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兴旺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江南的农业消费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拓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稳固和开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规律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应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域,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青出于蓝,经济重心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势均衡。
西晋消亡此后,南方地域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期间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减小、趋势均衡,为此后我国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期间,南北方经济均获取极大发展。
江南地域的土地资源获取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可是安史之乱此后,北方出现了藩镇盘据的场面,北方经济再次遇到严重损坏,至唐代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战乱屡次,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平定。
整个五代期间,我国的经济重心连续南移,南方日趋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域,人口数目超出了北方。
3.两宋期间:最后达成。
两宋期间,北方相同战乱屡次。
北宋消亡此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示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出北方,完整代替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鼎力创办漕运,开拓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达成的阶段。
明清期间,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获取稳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拥有三个显然特点: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表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常常在国家分裂或盘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必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由:1.北方战乱许多,南方相对和安稳固。
2.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供给了大量的劳动力。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和唐宋时期。
这种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详细解释。
首先,气候因素是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的丰富利用。
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农作物生长期较短,水资源也相对匮乏。
因此,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丰富,商品交流也更为活跃,逐渐成为了经济中心。
其次,交通因素也是南移的重要原因。
南方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北方地区则多山少水,交通较为困难。
随着铁路、公路、水路的不断发展,南方地区的交通条件优越,逐渐成为了商品交流和人口流动的中心。
第三,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南移。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宋、齐、梁等王朝相继兴起,而北方的北魏、北周、北周等王朝政治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因此成为了避难的地方,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方地区文化繁荣,诗词歌赋、戏曲曲艺等文化形式活跃,吸引了大量文化人才和商人前往南方发展。
同时,南方地区的文化氛围也为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南方地区的气候、交通、政治和文化优势,都为南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南移。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农耕文明南迁、商业繁盛的江南和藏南经济的崛起。
一、农耕文明南迁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自古以来就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然而,由于黄河的频繁洪水和水患,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南迁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的人口日益增长,土地逐渐不足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于是农耕文明开始向南迁移。
在这个阶段,长江流域成为了新的农耕重心。
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更加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耕种。
农民们开始在长江流域大规模种植水稻,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长江流域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水路交通给南方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商业繁盛的江南随着农耕文明的南移,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心也逐渐向南方迁移。
江南地区作为南迁后的中心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商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作物生长,农产品产量丰富。
丰富的农产品为商业提供了充足的供应,吸引了大量商贩和商人前来交易。
另外,江南地区的水网纵横,水陆交通发达,使得江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枢纽。
南方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如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商人,它们的繁荣壮丽成为当时商业繁盛的明证。
江南地区的繁荣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商业交流,江南地区与外部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藏南经济的崛起除了农耕文明的南迁和江南商业繁盛外,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还有一个重要阶段,即藏南经济的崛起。
藏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人烟稀少,地形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边陲地区。
然而,在唐宋以后,随着中原地区政治中心的南迁,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藏南地区掌握了青稞和藏毯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始了规模较大的农牧业生产。
另外,随着佛教的传入,藏南地区还成为了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学僧。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南北分裂期(420-589年):随着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
和契丹族、突厥族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南方地区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心。
南朝宋、齐、梁等南方王朝先后兴起,南方的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发展起粮食种植、丝绸、造船等产业,并与东南亚、印度等地进行贸易。
2. 唐宋时期(618-1279年):唐朝时,中央政权重新统一,
经济中心又向北方转移,唐朝的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北方辽、金、蒙古等族群的入侵,宋朝建立后,南方地区又再次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手工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3. 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元朝时,中央政权再次南移
至南京,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再次发展。
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经济仍然较为繁荣,特别是清朝时期,南方的江浙沪地区成为了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中心,横跨海洋贸易和内陆贸易,成为了中国最为富庶和发达的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受到政治因素、外族入侵和贸易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南北分裂和战乱时期,南方地区因为地理优势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成为了经济重心,而在中央政权统一较为稳定的时期,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不
过,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在整个古代的时期中一直很强大,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东汉三国、魏晋时期以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后期,中国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到了南宋,全国的经济中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1、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经济重心在北方。
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自此后,因蜀汉和东吴的开发,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2、经济重心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经济重心快速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3、南移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其中南方地区在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移动,这一现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东汉时期的转折、唐宋时期的巩固和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南移。
第一阶段:东汉时期的转折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最初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然而,在东汉时期,南方逐渐开始崛起。
这一转折主要受到政治和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政治上的动荡导致了南方经济的兴盛。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崛起,使得南方地区得到了相对的稳定。
同时,南方的地理优势也为经济转移提供了机会。
南方地区拥有广阔的江河网络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业、水运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南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也是南移的原因之一。
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其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从而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同时,南方地区还富含铜、铁等矿产资源,这为手工业和冶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的巩固经过东汉时期的南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稳定在了南方地区。
在唐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中心。
唐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的盛产丝绸、茶叶和盐等商品,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品种。
同时,钱塘江和汴河等水运通道的畅通,也为南方商品的输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除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唐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巩固还体现在手工业和农业方面。
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制造业发达,如织造业、陶瓷业等。
此外,南方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南移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
明清时期的南移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南方的重视程度增加。
南方地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中央政权开始更加注重对南方的统治和管理。
同时,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也为中央政府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
这个变迁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这三个阶段,以期为读者呈现清晰的脉络。
**一、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的第一阶段**在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开始逐渐兴起。
长江流域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长江对于南方地区的通商贸易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由于南方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逐渐繁荣,使得南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由于连年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逐渐萎缩。
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二、唐宋时期的第二阶段**进入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继续蓬勃发展。
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地带之一。
南方的开发利用在这一阶段达到了巅峰。
强大的水利工程、发达的农业生产和繁荣的商业贸易,使得南方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尤其是唐代,长安作为当时的首都,与南方地区的经贸往来频繁,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至宋代,南宋时期更是南方经济繁荣的典范,广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经济逐渐式微,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三、明清时期的第三阶段**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南移趋势更为显著。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广州、福建等地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商贾聚集于此。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时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由于战乱频发、交通不便等问题,经济相对滞后。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南移达到了巅峰,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变迁经历了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的第一阶段、唐宋时期的第二阶段以及明清时期的第三阶段。
这一过程的展开,既受到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与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迁移和变动的趋势。
这种迁移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最早位于中原地区。
在夏、商、周等古代王朝时期,中原地区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带。
中原地区的城市和农业发达,商品交流频繁。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经济的主体,而商人和手工业者则是经济的附属者。
中原地区的品牌质量深受其他地区的人们喜爱。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逐渐向南方移动。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丰富的水资源和天然港口等。
此外,南方气候温暖,农业生产丰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新中心。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如广州、杭州和苏州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南方经济的核心地区。
南方地区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制造业逐渐兴起,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迁移的一个关键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基本上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南方。
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城市发展迅速,商品交流频繁,商业和手工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南方的经济中心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新中心。
当时的各种手工业如纺织、陶瓷等品牌质量极高,成为宋代经济的支柱。
同时,与经济繁荣相伴随的是文化的繁荣,文人雅士纷纷涌现,南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期。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再次发生了迁移。
随着海上贸易的开展,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明代时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繁荣主要依赖于海上贸易。
清代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沿海地区的经济重心继续向东北地区转移,沈阳、北京等地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
经济发展的同时,北方文化也开始对南方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是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
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
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古代经济重心早在黄河中下游平原,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后期转移到了江南。
而这一地域性的转变,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复杂而漫长的转移过程中,它的转变点则是在五代、两宋时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就在全国遥遥领先。
农业普遍推行牛耕,土地基本上得到了开发。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出现了一大批手工业中心和商业都会。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继续高涨,个别农业部门开始商品化,城市更加繁荣。
王莽时期曾均输官以加强市场的管理,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西汉政府设的铁官、工官、服官,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但是,黄河流域的富庶地区,由于某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在这个过程中并经历了几度的反复,汉魏之际长期的战乱是造成这一残破局面的开端,三国两晋时期有了一个短暂的复苏,西晋年间的永嘉之乱到整个十六国时期,再次遭到破坏。
以后经过北魏至随、唐时期,在统一和比较安定的条件下,经济得到了恢复并取得不少的进展。
可是到了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一直到金、元统治时期北方再一次遭到严重的摧残。
从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便失去了它。
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奠基: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
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完成南移:宋朝。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
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
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一、人口南迁1.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一家一户的耕织活动。
这种经济模式效率比较低下,物品交换、商品交易比较少,商业活动很难健康地发展起来,经济发展依赖于农业活动,依赖于记录在户籍上的人口数量,经济好坏、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与人口多少直接相关。
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民族很早就在黄河流域地区生存发展,北方地区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土地很早就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生存资源的相对缩减,大量人口为了生存不得不南迁。
3.北方平原地区和草原游牧民族相邻,每当草原遭受重大灾害或者中原地区内乱,游牧民族便趁机南侵,引起战乱,每当此时,大批士民南渡逃避战乱,南方人口快速增加,北方人口不断减少。
同时,北方士民也带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推动南方耕种技术改进,促进粮食增产。
尤其是南宋时,朝廷对南方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大开发,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南方的发展潜力,在多数方面超越北方。
二、气候地理条件1.中国南北方气候分明,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且易干旱,南方天气较为温暖且以洪涝,南方比较湿热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快速生长,南方农作物多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而北方地区多是一年一熟或两熟,在粮食产量上,南方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宋朝,便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南方地区在宋朝时已经成为主要的产粮区,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2.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研究和章典、詹志勇等的《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23))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民国这一段时间,我国的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之后开始有所回升。
中国古代这一段时期,北方逐渐变得更加寒冷,生存条件变得恶劣,粮食生产也出现波动,而南方气温更适合生存,更能吸引人口聚集和促进人口增加。
3.南方临海、河流众多,水运、海运发达,良港众多,非常便于货物运输、人员流动,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海外贸易也比较昌盛,更加确立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
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
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
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问题
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黄河”始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历史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丰富的水源,优良的耕种条件和集聚的人口,是黄河流域的发展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
从远古到西晋,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
与之相对应,我国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确立初期的战国、秦、汉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
同时,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
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但是在由于北方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加上曹魏政权重视经济发展,加上后来蜀汉和孙吴的衰落,这一时期的北方仍然掌握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但是从东晋南朝到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逐渐南移的过程。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移过程的特点略作探讨。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一阶段:东晋南朝——南北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相对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言,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
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隋唐五代——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第三阶段:两宋时期——南移最终完成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上第微度兆时度年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东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专题:近代现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专题内容范围:北美和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亚非独立运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斗争——失败——再斗争——最终胜利的曲折历程,其特点是由一国独立革命,到一个地区掀起独立运动、再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阶段划分及地位:
1.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活动,通过屠杀、掠夺、贩奴等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并进行了多次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利坚民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拉丁美洲爆发了独立革命,拉美人民摆脱了西欧殖民统治而纷纷独立,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英法资本主义还处于童年时期,加之西欧殖民战争削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实力,因此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基本上都取得了胜利。
2.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时也加剧了殖民扩张。
其殖民掠夺政策由直接抢劫财富、贩卖奴隶变为商品输出、抢占原料产地、开拓海外市场,这就使大批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日益贫困落后,从而激起了广大被奴役国家和人民的反抗。
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性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风暴推向了高潮,它沉重打击了内外反动势力。
同一时期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输出资本,亚非拉各国遭受的殖民灾祸更加深重,民族民主运动也广泛兴起。
亚洲已经觉醒,进入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时期,其中中国、印度、朝鲜、伊朗和土耳其的革命运动比较典型;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规模较大;拉丁美洲人民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十月革命和一战影响下,亚非许多地区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运动。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支援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5.30年代至二战期间,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各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加速了法西斯的败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提高了觉悟和民族意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此伏彼起。
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