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的修改
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与构词特征

从字源上看,<说文>:“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 。禁”从“示”,许慎认为。示”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示”字 是两、三块竖石上横一石块这种崇拜活动的象形,。示”字上 边的一点或一短横代表祭物,因此“示”具有超个人与自然的 色彩,。禁”也就变成了一种与神事相关的现象,“禁”的作用 力来自外在客观的社会的。。忌”强调的是人的主体的、内在 的、情感的方面。这往往就成为人们“禁忌”的依据。语言禁 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构成是社会力 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得深层心理机制制约的。下 面仅从汉民族文化心理出发,分析由避讳心理构成的汉语禁 忌语词。 一、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 汉语禁忌语词指含有交际礼貌、避俗求雅及避免提到某 些不愉快的现实的特殊功能的文化词语,汉语禁忌语词具有 较明确的类聚所指,这是由各民族对语言禁忌的共性和汉民 族文化心理的所决定的,具体分析,汉语禁忌语词主要指称 以下几方面: (一)疾病、死亡 中国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心理。因此,人们 在言谈中非常忌讳凶祸一类的字眼,如“凶、哀、天、亡、病、 伤、祸、死”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死”这个字的避讳。 “死亡”这个词人们讳莫如深。由此就产生了有关死亡、疾病 及其他灾祸的禁忌语词。。言生不言死”、“好死不如赖活 着”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汉语里有许多用来代替“死”的词语,不同的社会阶层、 宗教对死亡有不同的指称。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 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 逝”等(<礼记・曲礼>:“天子死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日卒,
语文学刊
2009年第11期
汉语禁忌语词的类聚所指与构词特征
O赵明 。赵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

基于民族文化的中文禁忌语研究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汉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
中文禁忌语是指在语言交际中由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而应注意避免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文化规范的表现,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
一、中文禁忌语的概念和特征中文禁忌语是指在汉语言中由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限制而应注意避免使用的语言形式。
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都与中文禁忌语的形成、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2、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中文禁忌语对社会群体的生活、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表现。
3、具有语言形式上的限制。
中文禁忌语通常是汉语言中某些特定语言形式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不可使用,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及语法特征。
二、中文禁忌语的分类中文禁忌语可以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实际运用的情况进行分类。
1、生命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人的生命安全相关,往往具有比较严重的禁忌色彩,如“死”、“瘟疫”、“尸体”等。
2、人身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人的身体及其器官相关,包括“头”、“脚”、“血”、“眼睛”等。
3、谈判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商业谈判、政治谈判等相关,包括“价钱”、“抄袭”、“闲话”等。
4、情感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人的情感世界相关,包括“鬼”的相关说法以及“孤独”、“死亡”等。
5、音韵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与词语中的音韵有关,如“四”、“八”、“千”、“万”等。
三、中文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禁忌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哲学、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文禁忌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象征意义强烈,它们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性、生命、天地宇宙的古老认识和复杂思考。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摘要: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为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文化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多,或从其词汇表现方面或从其心理机制方面进行介绍,但大多比较零散和单一,因此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一、产生和发展情况(一)产生“禁忌”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语,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后被人类学所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并成为禁忌的同义词。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罗伊德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说:“禁忌这个词的内涵包括了神圣的、超乎寻常的、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
”正由于禁忌语有以上的特征,才需要有一种语言能弥补其不足,用来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于是委婉语就在解决这一交际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
可以说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
禁忌语和委婉语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无法抗拒各种天灾人祸又无法解释其成因时,只能从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出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超人”的力量的结果,于是在人们精神世界出现了神与鬼,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使得某些令人特别畏惧或喜爱的事物、现象与它们的名称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
人们还认为,神奇的语言既可以造福又可以降祸,说出其名称就可能带来相应的灾祸或者吓跑了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便是禁忌语和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祈福或者是表示对所敬畏事物的崇拜。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语言,但在日常口语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避忌词,这些避忌词是人们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历史事件等方面所积累的风俗禁忌,也反映了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本文将探讨汉语口语中的避讳词的使用,以及这些词汇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变。
一、什么是避讳词避讳词,是指因为民间文化的、历史的、文学的、道德的或宗教的原因,而不愿在口头或文字中直接称呼某些东西或人物,通常会使用所谓的“代用词”或“替代词”。
比如,人们不大容易在口头直接说出死亡、鬼怪、疾病等词语,而是喜欢用“过世”、“不幸逝世”等委婉的说法来表达。
避讳词的使用不仅局限于语言上,还包括行为、书法、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
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人们,关注和遵守避讳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汉语口语中的常见避讳词1、鬼神在中国,鬼神一直是人们忌讳的对象。
在汉语口语中,人们通常会用“阴间”、“鬼门关”等词语来代替鬼神。
比如,“万圣节”在中国就被翻译为“鬼节”。
“不吉利”、“不祥”等用语也是为了避免鬼神的忌讳。
2、生命与死亡在汉语中,“死亡”通常被称作“去世”、“逝世”等词语。
这种文化习惯也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看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疾病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会用“病逝”、“病故”、“不幸离世”等词语来代替直接说出疾病。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疾病的避忌。
4、名字在中国,人们一直将名字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一些场合也会用到避讳词。
比如,人们在称呼“嫂子”或“叔叔”时,虽然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但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会使用“嫂子”或“叔叔”等词语代替。
5、数字在汉语中,数字也有着文化和历史的避讳。
比如,“四”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字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三加一”来代替“四”。
三、避讳词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避讳词已经慢慢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替代词。
汉语禁忌语

1.称谓禁忌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
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
讳始于周。
"《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
"(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
尧、舜、禹、汤之例是也。
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
"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
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
《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
"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
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
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
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
《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
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
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
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
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
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汉语言中禁忌语问题及语用艺术

语言禁忌委婉语礼貌原则语用ii31委婉语的定义32汉语委婉语内容上的禁忌性321对崇高神圣事物的禁忌322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323对人体器官及生理现象的禁忌33表达上的礼貌原则331自谦委婉语332尊称委婉语41禁用亵渎性词语42禁用辱骂性词语43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交际中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汉语委婉语是在顾及中华民族的心理,避免某些禁忌内容和在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文明进步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新的汉语委婉语会大量涌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其重要的交际作用。
语用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制约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并且语用主要是遵循言语行为理论规则:如称呼就要遵守各种语言特有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在汉语中,人们相见时一般用姓名称呼对方;问候语就要遵守相互性的原则。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甲向乙问候,乙也必须向甲问候,这主要是从语用的礼貌性来阐述的。
语文课有必要教一些禁忌语知识

语文课有必要教一些禁忌语知识
禁忌语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是指由于某种原因, 不愿或不许使用某些词语而用别的词语去代替�
�宋
方
生 语言禁忌在 语音或词义 等方面有 某种 关 联而形成的 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 表现 为 说话时用替 代形式,最 常见的是 同义 词 语, 反 义词语替代 , 其 次是模糊说 法� 同义词 ,反义 词替代是 指用同 义词 语 ,反义词语来 代替要避 讳的词语 的方 法, 如 �史 记� 中, 汉高祖名邦, "邦" 用 "国" 替 代, 汉 石经 残碑 所刻 �论语� 中的 "邦君为 两君之好 " " 何必去父母 之邦" , , "邦 " 均改作 " 国" �用 "端 " 代替 "正" 或 "政" , 均 为同义词 语替代� 再如广 州是近 代 对外开放最 早的城市之 一,那里 的生 意 人最忌与经 商不利的词 语: 忌 "蚀 " (即 亏本 ) , "干" (即精 光 ) , 甚至 猪肝, 鸡肝要 说成 " 猪 润" , "鸡 润 " ; 忌 "血 " (见 血 了 , 即 赔血 本 ) , 因此 猪血 要称 为 "猪 红" ; 忌 "散" , 因 "散 " 有散 伙之意, 因此伞 要改称 为 "遮 " ; 忌 "凶 " , 广 州话 的 "空" 与 "凶" 同 音, 大 凡有空屋出 租者, 都要在广 告上 写 成"吉屋出租 " � 这里的"润 " " 红" , , "遮" "吉" , 都是用 反义词来 避讳, 有趋吉 避 凶的意思� 韭菜改成快 菜, 韭音 " 久" , 久 与快意义相 反� 模糊说 法是把 原来具体 明确然 而涉 及 禁忌的词语 换为模糊, 含混 , 意义 宽泛 的 说法, 以求避讳� 如客家话不 说 " 死" , 而说 "老 了, 归 家, 转背, 老矣, 过身, 老了 人, 归西 , 走了 , 丢 了" ; 不说 "生病 " , 而说 "晤乖, 唔爽快 " ; 不说 "斧头 , 柴刀 " , 而说 "直 铁, 横铁 " ; 不说 "藤 条" , 而说 " 软子 " 等� �水浒传� 中把 老虎叫做 "大虫 " , 是因 为 当 时 住在 深 山 里 的 人 家 ,最 忌 讳 说 "虎" , 因为 " 虎" 是 凶物, 谁要是说 出 " 虎" 字 就可 能引 虎入 室, 于是 "大 虫" 的 说法 一 度也就传开 了, 有 的地方叫 山猫子� 二,结 合历史 背景介绍 忌名型 禁忌 语 忌 名型 禁 忌语 忌讳 某 些有 威望 , 有 权 势之人的名 字, 这 不单是指 人伦关系 ,
语言禁忌——精选推荐

语⾔禁忌语⾔禁忌分析语⾔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的。
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宗教观念之⼀,原指被认为具有曼纳(指⼀种⾮⼈格的超⾃然的神秘⼒量或作⽤)⽽不可接触的⼈或事物。
后泛指为禁令或禁忌塔布是因⼈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然现象和⾃然⼒的本质⽽产⽣的。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不允许⼀般⼈使⽤; 或只许作特定的⽤途, ⽽不准⽤于⼀般⽬的的;或不许某⼀社会集团或某些⼈(如妇⼥)使⽤等等。
那⾥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了⼈类学、⼈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名词⽽被⼴泛使⽤。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另⼀⽅⾯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塔布, 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是语⾔的灵物崇拜(语⾔拜物教) ,⼆是语⾔的禁⽤或代⽤。
⼀、什么是语⾔禁忌在交际中⼈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或某种场合下使⽤,这⼀现象被称作语⾔禁忌。
⼆、语⾔禁忌的特征和功能(⼀)语⾔禁忌的特征其⼀,语⾔禁忌具有民族性。
这是由于各民族的⽂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民族⼼理不同所造成的。
⽐如回族语⾔中只⽤“壮”表⽰带脂肪的⽜⽺⾁及⼀切可⾷动物的⾁,⽽忌⽤“肥”表⽰这个概念。
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猪⾁,肥会让⼈联想到猪⾁,给⼈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理上严格区别⽜⽺⾁与猪⾁的界限,就忌⽤“肥”字。
回族语⾔中禁忌“杀⽜”、“杀鸡”、“杀⽺”,⽽代之以“宰⽜”、“宰鸡”、“宰⽺”。
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原⼀些地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
⽽汉⼈就没有这些禁忌。
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

禁忌语概述 中国古代禁忌语 中国现代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分析 禁忌语的心理根源
壹 禁忌语概述
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 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 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 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 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 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 理缺陷禁忌等。
引 禁忌之于中国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禁忌。 《礼记》中说:“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周礼》中也说:“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 中国古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其中很多与崇拜有密切关系。 古时候,人们对水十分崇拜,所以有不准在井上磨刀的禁忌,以免 使井中的水神有一种杀机感,因而招致灾祸。由于古人崇拜鬼魂,所以 在丧礼中有很多禁忌,如果邻家在办丧事,自家是禁止舂米的,因为这 可能把鬼魂引入自家。 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所以产生了对日食和晦日的一些禁 忌。特别是对晦日,古人把晦日看作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军队不能 出兵打仗,官员不能上班办事,夜里不能唱歌,夫妇不能同房等,唯恐 会招致灾难。其他还有对色彩、数字、动物、器皿等事物的崇拜和禁忌, 所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禁忌文化。
二,帝王名号的禁忌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九五之尊”,要求民间避讳自己的 名字。 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 “正月”(zhèngyuè) 读成 zhēngyuè。 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汉朝(前206-公元220)时将“邦家”一词改为 “国家”,此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at,ugly) 诅咒和亵渎语(4 - letter-word) 歧视禁忌语(种族与民族、性别等)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中外之间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进行交际的人都是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很容易在无意间用本民族的社会规范、文化准则和社会语言来理解和判断他人的言行,因此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的很敏感的因素便是汉英禁忌差异,其映射出的是中西文化差异。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共性就更少,而个性便愈鲜明。
禁忌无处不在,并反映在中、英语言中,禁忌中最明显的也是语言禁忌,因此,为了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汉英禁忌语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禁忌语的概述(一).语言禁忌的定义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禁止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或是忌讳别人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禁忌是一道无形的戒律,约束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
在英语中,禁忌被称为"Taboo";,即神圣的、被禁止的,语言禁忌则是禁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verbaltaboo";;在中国,禁忌则是指忌讳,语言禁忌则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的忌讳。
《汉语委婉语研究》一书中,作者李军华提到"人们在交际中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意说出的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他们往往只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场合下,这些现象被称为语言禁忌。
";【1】(P34)(二).禁忌语的分类标准不同,禁忌语的分类也大有不同。
以汉语为中心做分类可以分为人名称呼禁忌、岁数和属相禁忌、凶祸词语禁忌、财运衰败词语禁忌、污秽不洁词语禁忌、汉字禁忌;若以汉语与英语做对比为前提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人体器官和性行为禁忌、死亡病残禁忌、人体排泄的禁忌、字词发音禁忌、词汇禁忌、称谓禁忌以及话题禁忌,词汇禁忌中又可以分为色彩词汇禁忌、动植物词汇禁忌、数字词汇禁忌。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的修改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陈波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
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
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
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所指分类替代形式一、引言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
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
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
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
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全国性禁忌语。
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
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禁忌语与委婉语

1)常见英文禁忌词语:Common offensive English words God, Jesus, hell, bastard rascal, shit, a bit of shit, pigs, prick, gosh, bosh to hell with it! to make love to sb; have sex with sb. fuck, tits, 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 Damn. Damn it. Hell You chicken! That cur! Son of bitch! You’re the fat.
2)英文中令人窘迫的话语(Awful questions in English)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religion? How much do you make? How much did the dress cost you? Do you go to church? Are you a Catholic?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Why did you vote for ---? So you’re divorced. What’s the reason?
2)产生 禁忌语本是古时人们的迷信的说法,在不同 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禁忌,如果不慎说 出,则会有相应的报应之说。不同的地域 有不同的禁忌语,因为宗教信仰,民俗生 活以及教育领域等的不同影响,致使人们 对于生活中的禁忌语不断地完善,至今, 禁忌语也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文化遗产。
2. 汉英禁忌语(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销售技巧中的禁忌用语与替代话术

销售技巧中的禁忌用语与替代话术众所周知,销售技巧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销售人员在进行销售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当的用语,导致潜在客户的不满甚至失去了宝贵的销售机会。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了解禁忌用语并替代为更加合适的话术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禁忌用语及其对应的替代话术。
首先是一些过于直接和强硬的用语。
当销售人员使用“必须”、“应该”等词语时,往往会给客户一种被迫或者强迫的感觉。
相反,使用一些更加灵活和客观的用语能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
例如,使用“建议”、“推荐”等词语更能够引起客户的共鸣。
其次,一些过于抽象和虚假的用语也应该避免使用。
销售人员经常使用“最好的”、“绝对的”等用语来形容产品或服务,但这往往会给客户留下不真实和夸大的印象,反而可能让客户产生怀疑。
因此,更好的替代方案是使用具体而实际的事例或数据来支持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以增加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此外,一些消极和负面的用语也是需要避免的。
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流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与语言。
例如,当客户提出一些困难或问题时,销售人员不应该使用“不可能”、“无法”等词语来回答,而是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提供积极的建议。
另外,销售人员也要避免使用过于直接和伤人的话语,而要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与客户交流。
除了禁忌用语的替代话术,销售人员还需要注意的是语速和语调的运用。
语速过快会给客户一种紧张和仓促的感觉,而语速过慢则可能让客户感到无聊或不耐烦。
因此,销售人员需要在与客户交流时注意语速的平衡,以使对方能够舒适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此外,语调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销售人员应该避免过于单调和枯燥的语调,而应该通过抑扬顿挫、声音的起伏来增加对话的生动和吸引力。
在销售技巧中,禁忌用语的替代话术不仅可以改善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效果,还可以提升客户的体验,增加销售机会。
因此,不仅要了解禁忌用语,还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替代话术的运用。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禁忌自古有之。
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许多自然规律缺乏了解,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禁忌,认为触犯了这些禁忌,就有可能招来灾祸。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现象的规律,对此不再具有惧怕的心理,一些禁忌也就随之消亡了。
但是,有些禁忌形成多年,在一些人的心里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保留着,如果别人说话触犯了禁忌,会在他们心中造成不愉快的阴影。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了解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禁忌,尽量不说使人反感的禁忌语,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最热闹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忌说“死、鬼、杀、病”等不吉利的话,认为新年的第一天说这些不吉利的字眼,会使这一年的生活变得不吉利。
遇到必须要说这一现象时,往往要用其他相关的词语代替。
人的一生有喜事,也有丧事。
人总是要死的。
死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但是当你的朋友家里死了人,你去吊唁、去慰问的时候,一般不要说“死”这个字。
在汉语中,关于“死”,有很多替代语、比如在北京,人死了,家里人告诉别人这一消息时,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
比如:甲:您父亲好点儿了吗?乙:他老人家已经过去了。
甲:什么时候走的?乙:今天早上。
当一老人得了重病,即将去世时,子女们往往会聚在一起讨论老人的后事。
这时大家谈论的是“老人百年之后我们怎么办?”而不能说“老人死了以后……”。
当一位受到大家尊重的人去世以后,人们在怀念他的时候,也要避开“死”的说法,常见的说法有:“停止了呼吸”、“告别了人世”、“离开了我们”、“与我们永别了”等等。
一些与死人有关的事物,也要用其他词语代替,比如说“太平间(停放死人尸体的房间)”、“寿衣(给死人穿的衣服)”、“寿材(棺材)”等。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习惯,如有些民族忌吃猪肉,也讳言“猪”字及和“猪”有关的谐音字。
不同行业会有各自适用的禁忌语,比如摆渡的人怕说“沉”、“翻”等字眼和谐音字,所以说到姓“陈”会说“耳东”;养蚕怕蚕瘟,所以把“温度计”说成“寒暑表”等。
汉语违禁词表

汉语违禁词表
汉语违禁词表是一份列举了禁止在汉语言文字中使用的词汇的清单。
这些禁用词汇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敏感、煽动性、侮辱性或不当的含义。
遵守这些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使用这些违禁词汇。
因为语言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它能够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不经意地使用了这些违禁词汇,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准确、友善、尊重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意思。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违禁词汇时,应该立即道歉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这是一个展示我们真诚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应该乐于接受他人的指正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言行。
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禁用这些违禁词汇的意识和执行力度。
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律手段,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友善、尊重的社会环境。
遵守汉语违禁词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营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社会氛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闻出版物中需要注意的禁用词

新闻出版物中需要注意的禁用词在新闻出版物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新闻稿件的客观性和专业性,需要注意一些禁用词的使用。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见的禁用词,并介绍它们的替代词,以帮助写作人员更好地表达信息。
1. 含有偏见的词汇新闻报道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因此需要避免使用含有偏见的词汇。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偏见词汇及其替代词:•偏见词汇:强烈地、明显地、显然、不可否认地替代词:非常、相当、或者使用具体数据和事实来支持陈述。
•偏见词汇:部分、大部分、绝大部分替代词:一些、很多、多数•偏见词汇:劣势、不利替代词:挑战、不利因素•偏见词汇:迫害、打击替代词:执法、针对2. 模糊或不准确的表达为了使信息更加清晰、准确,应该避免使用模糊或不准确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糊或不准确的表达及其替代方式:•不准确表达:很快、近期、不久后替代方式:具体日期或时间段•不准确表达:很多、大量替代方式:具体数字或比例•不准确表达:感觉、觉得替代方式:准确的描述或者引用相关人士的观点•不准确表达:可能、可能性大替代方式:肯定、确凿3. 不当的措辞和用词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需要避免使用不当的措辞和用词。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不当措辞和用词:•不当用词:异常、特殊替代方式:详细描述情况,避免用词含糊不清•不当用词:宣布、批准替代方式:使用更准确的动词,如提出、决定•不当用词:为了、以便替代方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为了实现某种结果等•不当措辞:完全、永远替代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限定词或描述4. 恶意或负面词汇新闻报道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避免使用带有恶意或负面色彩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有恶意或负面色彩的词汇及其替代方式:•恶意词汇:指责、抨击、攻击替代方式:批评、质疑、评价•恶意词汇:背叛、崩溃、失败替代方式:决裂、分崩离析、未能达成预期•恶意词汇:无能、无助、无价值替代方式:局限、面临困境、有待提高•恶意词汇:恶意、敌意替代方式:对立、矛盾、困难5. 不准确或误导性的词语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需要避免使用不准确或误导性的词语。
从_红楼梦_看民俗语言中的禁忌语的分类

对,因为屈原与汉代的司马相如的创作不能说不是文人化的
创作。
四、与其他人诗歌的比较
“三曹
”诗歌比较研究也是
“三曹
”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
以来,对“三曹
”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有很多。李洲良《三
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认为曹操与曹丕的诗风,一为阳刚,一
传统的讳言,对疾病不明言,用逆向思维来带过。前者是说巧
姐并无大碍,后者是对天花的讳称。
三、对神明的语言避忌
古人因为对某种超自然能力的不理解和恐惧而产生了
对神鬼之事的敬畏盲目信仰和崇拜,所以对神明更是有诸多
禁忌。那时人们很多时候都在家里供奉神像、佛龛或是神佛
画像,而这些东西是不可侵犯的,更不能买卖,需要到佛教寺
禁忌语言来警告他人不要去做出会招来厄运的事情,从而使
禁忌语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今。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为例
简单介绍民间语言禁忌大致的分类。
一、对称谓的禁忌
讳始于周,《左传
·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
讳之。”可见在周时就已经出现名讳。名讳又可以分为很多种
类,其中主要有国讳、圣人讳、家讳三种。
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过高的评价,他把汉末及整个建安时
代诗人们的功绩都给了曹植,他认为曹植
“确立了五言诗在
诗坛的牢固地位;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
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确立了中国诗歌
‘壮美
’的美学定位
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
‘一代诗宗
在未开化的远古时代,少数统治者为达到统治目的结合各种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避开禁忌语的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避开禁忌语的禁忌语: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地位或阶层相对较低的人直接从地位或阶层相对较高的人那里称呼自己的姓、名、字、号是不礼貌的。
为了符合礼仪,必须改变用词。
禁忌语是指中国古代为防止君主和长辈的名字而改写的词语。
禁忌语有几种情况:首先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
秦始皇的名字是正面的,秦朝防止“正面〞,所以用“端〞而不是“正面〞。
例如,将“第一个月〞更改为“月末〞。
汉高祖以国闻名时,汉朝人用“国〞代替“国〞。
古代叫邦加,汉代叫州,沿用至今。
东汉光武帝以秀才著称,避“秀〞字,故改秀才为蔡瑁。
二是用同音字或同音字代替。
司马迁父名谈,司马迁写《史记》,《赵世家》年将张梦潭改为张。
当清朝的祖先被命名为时,清朝的人就用“元〞代替“玄〞,用“叶〞代替“玉〞。
三是笔画缺乏。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人写“F〞不写。
四是拆分人物。
一个汉字由几个局部组成。
为了避开君主的禁忌,只取了人物的一局部来避开原来的人物。
五代时,晋朝君主为石敬堂,姓敬者改姓文。
第五是删词。
有些人有重名。
如果有一个词是禁忌,就删掉,改成单名。
例如,南朝祁在建立的时候,有一个叫萧道元的人,把“道〞字从他的名字中去掉,改成了。
第六种是用类似的词代替。
五代后周国君名郭威,以程代魏,改国号燕城。
第七,改变阅读。
孔子以他的山而闻名。
过去,学者们把“山〞读为“某〞,但实际上用的是“a〞的读音。
第八是加偏旁组成新词。
比方为了避开孔子的禁忌,凡地名或姓名“丘〞都改为“丘〞,读齐以区别于孔子的禁忌。
汉语言语禁忌与替代英译策略探究

汉语言语禁忌与替代英译策略探究
吴汉周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6
【摘要】有言语就有禁忌,有禁忌就有替代,禁忌与替代是言语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汉语言语的禁忌范围广、种类多、内涵丰富,与之对应的替代也是如此。
汉语言语禁忌语及对应的替代语英译时,要考虑到汉英在言语禁忌及替代表达上的差异,根据言语禁忌语替代翻译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总页数】6页(P64-69)
【作者】吴汉周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策略探析*--以《汉语教程》1-3册课文生词英译为例
2.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语禁忌的影响及其翻译
3.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生成和英译
4.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生成和英译
5.现代汉语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陈波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
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
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
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所指分类替代形式一、引言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
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
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
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
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全国性禁忌语。
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
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对于“死”的恐惧是全国汉族人民所共有的心理,所以在运用“死”这词时,都禁止直接说出,在各地有不同的替换形式。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对“死”也是高度禁忌,比如英美等国家。
在谈及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时,全国的汉族人民也是禁忌的,因为直接说出来会很尴尬,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人。
1.2、地域性禁忌语。
由于汉族各地的方言与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各地相应地有本地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是各地汉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所决定的。
比如在广州市,可以看到很多“吉屋出租”的红纸条贴在店铺的门上。
“吉屋”实际上是没有人住的房子,即空屋。
但由于“空”与“凶”谐音都读为[hoŋ],是不吉利的表现,所以改成“吉屋出租”。
这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禁忌语,只在说粤语的地域所禁忌。
在湖南临湘一带早上有忌说“龙”的习俗,由于“龙”与“笼”同音,所以“灯笼”要说“亮壳里”。
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
2.从实施禁忌的主体来分类,可以分成以下几类:2.1、官方禁忌语。
这一类禁忌语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现在很难见到。
官方禁忌语是指实行禁忌的主体是政府,具有强制性。
如皇帝名字的避讳是政府通过政令施行的,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失去生命。
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比如: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
“政”字就被政府明令禁止运用,改用别的字替代,“正月”在秦始皇以前是叫“政月”,在秦始皇后改为“正月”并一直沿用到今。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对于“死”的用法,封建王朝也做了规定,如:皇帝死了用“崩”或“裂”,一般人不能用“崩”或“裂”,那样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
2.2、民间禁忌语。
这一类禁忌语不管在汉族的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
原始社会存在禁忌语是因为当时的汉人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禁忌语,我们用马林洛夫斯基的功能论来理解的话,那是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因为现代社会对自然现象及自然力的作用有一定合理的解释。
民间禁忌语是相对于官方禁忌语而划分的,官方禁忌语有强制性,那么民间禁忌语就具有自发性,自觉性。
换言之,民间禁忌语不是某个人规定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比如“四”这个数字与“死”谐音,所以在选车牌号、手机号与电话号码时都不愿意接受“四”这个数字,特别是“四”在尾数的时候。
“七”这个数字因为与汉族人特殊的文化有关,认为“七”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主要在于“七”与人的劫难相连,在《西游记》中有“七七四十九难”,在民间死了人有“头七”、“二七”、“三七”至直“七七”的说法。
“四”、“七”这两数字与欧洲人对“十三”这个数字一样,是在民间自发、自觉遵守着的禁忌。
民间禁忌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可以在个人或不同行业的群体中有着同样的约束力,由此可以分为个人禁忌语与行业禁忌语两小类。
2.2.1、个人禁忌语。
个人禁忌语是由汉族人向来有尊敬祖先和尊重长辈的传统造成的,对于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是不能够直说的,是被禁忌的,所以这类禁忌语只对个人或家族内的人有效(皇帝的名字除外),只是个人或家族内的人自发与自觉的遵守,一般称为“家讳”。
如著名的个人禁忌语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
在六朝时,有人也是为了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为白铁树。
还有一个因家讳闹出笑话的是南宋钱良臣的儿子读经书,见到“良臣”二字,都委婉地改读为“爹爹”。
有一天读《孟子》,把“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也如法炮制,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2.2.2、行业禁忌语。
行业禁忌语是指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禁忌通行的语言,不从事这类相关行业的人就不用遵守禁忌,但从事这行业的人必须自觉地遵守,不然就是犯了禁忌。
比如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对于“翻”字的禁忌很严,因为经常在海上打鱼,最忌讳的就是翻船,所以与“翻”字谐音的字也被列在禁忌的范围。
渔民们把“幡布”称为“抹布”;吃鱼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称为“滑过来”、“顺过来”。
过去戏班子里也有行业禁忌语,戏班子的成员是不能直接说“老鼠、刺猬、蛇、黄鼠狼、狐狸”五种动物名字,而是用“灰八爷、白五爷、柳七爷、黄大爷、大仙爷”分别代替。
3.从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关于神称谓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神的称谓。
在旧石器的中晚期,图腾崇拜经过图腾亲属观念、图腾祖先观念最后到图腾神观念。
(何星亮,2008)原始人对图腾神的崇拜致使信奉这个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不能直接呼叫图腾的名字。
图腾的名字就是被禁忌的对象,而要用相关的事物替代。
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记载了有关易洛魁部落关于图腾神的禁忌语。
比如以“虎”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对于“虎”字是避讳的,不能直接用“虎”字,而是用别的称呼替代。
在汉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广东北部的一些汉人,人们崇拜“狗”图腾,把“狗”改称为“瓠”。
现代社会中,对于神的崇拜同样存在。
在笔者的家乡,有几处关帝庙。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信与不信关公神,都不能直呼关公的大名关云长或关羽,而要说成关老爷、关帝(虽然关云长是人,但是在这已经当作神看待)等。
3.2、关于人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人或人身体的某个部位。
上面已经说了司马迁对他父亲名字的避违以及皇帝名字的避讳。
这是关于人的禁忌语。
对于人的性器官的描述,也是被禁止的,如果在交际中说出来会被视为无知的人。
这是关于人身体的禁忌语。
3.3、关于物的禁忌语。
这类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是某类事物或动物。
比如汉族人对“梨”的禁忌就存在结婚的时候。
在结婚时梨这水果是不出现的,因为“梨”与“离”谐音,被视为不祥之物。
三、禁忌语的替代形式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符号,虽然它的原形不能出现在交际中,但不意味着这一类的语言符号不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替代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
比如有:1、音同或音近词替代。
同音或音近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音或音近词替代。
在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为了避其名字赢政的“政”字,用音近的“正”字替代。
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光义的“义”字,把江苏的“义兴”改成“宜兴”,因为“义”与“宜”音相近,并且“宜兴”一直沿用至今。
2、反义词替代。
反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反义词或其谐音的反义词替代。
用反义词替代的有:在广州一带,忌说“死”字,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把“气死我”说成“气生我”。
用词的谐音反义替代的有:对于做生意的屠夫来说,“猪舌”是个不吉利的词,原因在于“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各地的屠夫在交际过程中用不同的反义词来替代,如广州用“猪脷(利)”、在江西用“猪赚头”等。
类似的还有广东的“丝瓜”叫做“胜瓜”,因为“丝”与“输”谐音,就用“输”的反义“胜”来替代。
3、同义词替代。
同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义词替代。
在音韵学上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叫做反切,一开始并不叫反切,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
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忌讳“反”字,因而将“反”改为“切”。
“反”和“切”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所以“切”替代“反”就是用同义替代的方式。
类似的还有刘邦的“邦”字,因为避“邦”字,就用同义的“国”字替代;为了避李世民的“民”字,曾有用同义的“人”字替代;“世”字曾用“代”替代,因为“世”与“代”是同义词。
4、比喻替代。
比喻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打比方,即用要表达的事物做本体,用比喻的喻体替代要表达的事物。
云游客的《江湖丛谈》一书记载的北方江湖的八大快为:“梦、桥、塔、牙、龙、蛇、虎、兔”。
分别称梦为黄梁子、桥为悬梁子、牙为柴、龙为海条子、蛇为土条子、塔为土堆子、虎为海嘴子、兔为月宫嘴子。
在禁忌语“八大快”中就部分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替代:把桥比喻成悬梁子、把塔比喻成土堆子、把牙比喻成柴、把龙比喻成海条子、把蛇比喻成土条子、把虎比喻成海嘴子。
类似的比喻替代还有:把皇帝的死比喻成山崩,所以皇帝的死叫做“崩”。
5、比拟替代。
比拟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现,而是把要表达的的事物当作人或物来写,即用比拟的方式来替代原来的事物。
在北方有蒸馒头的习俗,如果馒头蒸裂了不能说裂了,因为“裂了”有“四分五裂、不团结”的意思,而要说成馒头笑了。
在这里就用了比拟的修辞,把馒头当作人来说,因为只有人才会笑。
所以把“馒头蒸裂了”说成“馒头蒸笑了”。
类似的比拟替代方式在渔民的生活中也存在:每一次回航时把桅放倒,不能叫做“倒桅”,因为“倒”是个不吉利的词,是禁止说出的,而用“眠桅”,这里也是用了比拟的修辞,因为只有动物才会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