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练习题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1、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2、狭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
3、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要求。
考点:明确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3、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4、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倍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二)社会本位论1、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2、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3、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主要看对社会贡献了什么,对社会起了什么作用。
4、代表人物:德国的诺笃尔普、凯兴斯坦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三)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自觉追求理想价值,创造新文化。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特、斯普朗格(四)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代表人物:英国的斯宾塞和美国的杜威。
考点:对各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做把握,不仅要知道有哪几种教育目的观,还要能明白每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别有关。
教育学重点 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目的(重点章节)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名词解释)1、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教育方针”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贯彻方针来实现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区别:(1)教育目的:理论性术语、学术性概念,是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理想作出价值判断。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的现实作出政策性规定。
(2)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育者个体,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
教育方针: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整体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教育目的:理想性、不确定性,是终极目标。
教育方针:不可回避性、现实针对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政策、制度、内容、方法、效果,都受制约。
1、导向作用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2、激励作用(共同活动的基础)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老师、学生)。
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指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育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目的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的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考点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课件-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二节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只
有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才可能科学 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 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明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 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作为我们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1)“原始的全面性”阶段 (2)片面发展阶段 (3)真正的全面发展阶段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新中国各个时期教育目的的简要回顾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中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 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国家培 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 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 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的这 段话简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二)相关概念的简要辨析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定向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1950《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 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化的文化教育,……应以提高人民的文 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 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
2、单轨学制 19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代表国家:美国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个分段,小学——中学— —大学 优势:平等性、公平精神 不足: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
3、中间型学制(Y学制) 出现最晚,代表国家:二战前的日本、苏联和 中国 特点:义务教育单轨,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 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 试图兼顾公平与效益。
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
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当代我国教育方针丰富与发展
1、突出素质教育思想 2、强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3、强调社会实践 4、强调美育地位与作用
四、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
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
七、当代中国学制改革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灵 活和弹性 2、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 贯、六三分段”基本学制 3、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逐步完善高中 阶段教育结构 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院校类型 趋于多样化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 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第15页,共49页。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 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 于社会; 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 结果的评价标准。
第16页,共49页。
第25页,共49页。
• 2002年出国更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 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 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 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 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 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 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 ;这几年更是增长强劲。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 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 、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 用。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 相促进的。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 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 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 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5页,共49页。
•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 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 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8页,共49页。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 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 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 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 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首先是社会现实; • 其次是理论根源。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 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建国以后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什么? 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 3、素质与素质教育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 • • 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渡的应试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 多样化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 1、完整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 2、和谐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 3、多方面发展 • 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 展。 • 4、自由发展 • 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 三、教育目的功能 •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 行调整。 •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目的决定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 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 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 一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即: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具体规定着教育“为 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为谁培养人”
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培养什么样的 人”
代表人物:涂尔干。
4、“完美生活预备”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预
备说”。是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 位”之间超越的又一选择
5、“新个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协调论
代表人杜威,他主张“使个人特性与 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1)提出儿童中心(教育即生长,在它自 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 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工作 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方针。它是制定各 项教育政策的基本依据。
➢ “方针即目的论”:两者没有实质区别
“方针包含目的” ➢ “方针非目的论”
“目的决定方针”
“方针包含目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宏观指导思想,是 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而教育目 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以及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仅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教育 目的的制定必须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 彻和实现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科学主义(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130—141)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 教育目的的当代挑战与展望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 教育的归宿。
创新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 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
环境。
信息素养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 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 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
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的需要强调 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持续发展。
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无目的论
总结词
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
详细描述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明确的目 的,而是让个体自由发展,让个体在探索和 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实现来达到个人成长和发展。这种 理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个体的自主性 和创造性,让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 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根据受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制定出符合其发展的教育目 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教育 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它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有助于教育者明确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有针对性的 教育服务。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https://img.taocdn.com/s3/m/4a488476a76e58fafbb0031d.png)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教育学第4章问答题汇总

第四章教育目的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由国家题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习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简答:1.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它具有几个特点: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互相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俩方面的和谐发展。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做他们活动的舞台。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被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源的。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探讨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这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有着各种不同的界定。
比如,教育目的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①;“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②;“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③;“简单地说,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去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④;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⑤,等等。
以上种种界定,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特征。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需要通过活动去达到的价值追求;其次,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也以对个体的理解与把握为前提;再次,它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最后,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并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引人们教育实践。
这样,概括起来,就可以得到教育目的的基本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几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
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①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2.②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业,1989:95.③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1.④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4.⑤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65.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只要是真正的和正常的教育,无一不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需求,也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然的倾向和追求。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完善来讲,只有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具有多样性的人,才能构成五彩缤纷的社会文明,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相对全面与和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片面和畸形;对于人的发展来讲,追求多样、避免单调,追求和谐、避免畸形,可以说是人的自然本能,是“趋利避害”的天性在人的发展上的表现。
既然如此,教育就应该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层面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此作为其永恒的目标。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不是在马克思那里才有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以及同一历史时代中不同的人,都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各自意义和层面上的理解和追求。
因为追求人的发展的不断完善,是人的自然性倾向,同时也是社会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
1.原始人对“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对“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在原始人那里便有了依稀可见的萌芽。
原始人已混沌地意识到,人既是一个自然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
作为自然的人,他们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其生存;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交往中才能保证社会个体的生存和共同体的存在。
正是基于这种意识和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驱动下,人类祖先已经知道,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必须掌握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有关劳动经验、劳动技能以及人与人交往所需的社会性行为规范。
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人必须在自然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两个方面获得较为完整的发展,否则便无法生存。
这一点,可以从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中得到大量的印证。
2.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的追求”古希腊人已有了对“和谐”与“完美”的人的热切追求以及相应的教育的建构。
人,在古希腊哲学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①具有如此地位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拿当时的话来说,所谓理想的人,就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美的人”,就是“和谐发展的人”。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瓦托夫斯基(M.Wartofsky)指出:古希腊人几乎在一切方面都追求和谐,“都寻求以某种有序的、统一的与和谐的方式把各种要素联系起来”,寻求“各种要素的平衡、对称和正确结合”;他们不仅力图把这种思想表现在艺术创作、日常生活乃至国家构想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刚刚诞生的古希腊人的理性主义已经把人自身的发展表现在了这样的见解之中;在古希腊人看来,人类事务中的正义就是和谐的现实和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统一,相反,非正义就是由于违反了事物的天然的或固有的秩序所引起的冲突②。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们认为,要造就和谐与完美的人,必须依靠教育。
雅典教育是这方面的典范。
雅典人提出了“和谐发展的人”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就是体、智、德、美多方面的、均衡发展的人。
与此相应,雅典的教育也是多方面①转引自:宋原放主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040.的,包括体育、德育和“缪司”①教育(即智育和美育)。
雅典教育最突出、最积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视人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各个方面教育的相互配合与联系。
在这种教育中,德育不仅有其独立地位,而且贯穿于其他各育之中,要求培养年轻一代坚忍刚毅、勇于进取的精神和自制自尊、善于把握情绪的涵养;智育不仅要让年轻一代掌握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和文法、修辞、哲学的基本知识,还要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为民主政治服务的态度;体育不仅要使年轻一代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同时还重视体格的健美、动作的柔美以及精神意志力的修炼;美育不仅在于要教给年轻一代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对他们进行文学(如诗歌)、几何(如美的对称规律)等方面的训练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文艺复兴的理想:塑造完善全面的人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在封建神学的肆虐下几乎荡然无存。
在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的荡涤下,人性终于开始复苏。
近代文明的先驱——人文主义者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倡导“抑神扬人”的原则,张扬人的价值和地位,讴歌人的能力与作用,鼓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人文主义者力图证明人的本性是完整的,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的。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的人既表现为完整的、独立的、有灵有肉的个体,又表现为与宇宙的有机统一。
在崇奉人性完整的哲学基础上,人文主义者建立起了新的伦理学观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明确提出了“I’uomouniversal”(全才)这一崇高的人格典范。
拉蒙特指出:“对文艺复兴来说,理想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禁欲主义的僧侣,而是一个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具有充分完备人格”②。
新的世界观和新的生产力,加之科学、文学、艺术的辉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时代“巨人”。
研究这段历史的权威著作认为:“15世纪特别是一个多才多艺人的世纪。
”③恩格斯也曾热情地描写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的多面性:“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
”④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文主义教育家辛辣地嘲弄了经院主义教育的荒谬,认为它只能把人变成毫无个性、十足愚蠢的呆钝忧郁的怪物。
他们明确提出了以发展人格为核心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里诺(F.Vitorino)办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兼顾身心的发展,德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相结合。
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的个性,激发儿童的进取精神,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和工商业等各项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乃至努力开拓事业的冒险家。
这与那种只教宗教教义,不许了解现实生活;只重死记硬背教条,禁止自由独立思考;只塑造宗教道德,不培养世俗道德;只能戕害身体以拯救灵魂,不能强健体魄而求自然发展的教会教育相比,显得焕然一新。
4.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和谐、全面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逐渐成为贯通整个西方文明的崇高理想和人道主义的最高目标。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人性的更大解放和生产力的空前繁荣,逐步确立了以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社会关系,这些历史性的进步使人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进步思想家们继续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运用理性的武器,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在人的发展上所造成的破坏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席勒(J.Schiller)激烈抨击近代社会造成了“欣赏和劳动脱节,手段和目的脱节”,把人“永远束缚在整体中的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
他在《美育书简》里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深刻阐述了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大作用,并浪漫地寄希望于通过审美活动使人摆脱各种限制,以培养“全面”、“自由”、“幸福和完美的人”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