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评价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评价研究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评价研究是药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稳定性评价是评估药物在制剂中释放过程的稳定性和速率的模式。
本文将综述该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和方法,并提出我们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
一、引言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评价是评估药物在制剂中释放过程的稳定性和速率的关键内容。
对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药物的体内行为和制剂的效果,从而为新药物的研发和制剂优化提供指导。
二、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评价的方法1. 离体释放实验离体释放实验是常用的评价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制剂放入模拟体液中,通过测定溶出介质中药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该方法可以分为旧方法和新方法。
旧方法主要包括扩散法、溶解度法和膜法,新方法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流体催化剂法和嵌段共聚物膜法。
2. 体内动力学评价体内动力学评价是评估药物经过给药途径后在体内释放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测定体内药物的浓度或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该方法可以分为生物样品分析法和影像学法。
生物样品分析法通过采集体液或组织样本,然后使用各种仪器测定样本中药物的浓度,从而评估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稳定性。
影像学法则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药物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释放情况。
三、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的相关研究1. 改变制剂成分制剂成分对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改变制剂成分是研究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载体材料、添加助推剂或控释体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
2. 调节制剂结构制剂结构对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调节制剂结构是进一步研究药物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可以通过调节制剂的微观结构、孔隙结构或粒径分布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指南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指南引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动力学参数,可以揭示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规律,为药物设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已经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HPLC-MS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指南。
一、基本原理HPLC-MS是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质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HPLC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分离出来,然后经过质谱仪的离子源产生离子,再通过质谱分析来识别和定量分析化合物。
HPLC-MS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优点,可以在复杂的生物液体(如血浆、尿液)中准确测定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
二、药物样品前处理在HPLC-MS分析中,药物样品的前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首先,为了增加分析的灵敏度,常常需要对样品进行净化和富集。
可以采用蛋白沉淀、固相萃取等方法,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提高目标物的浓度。
其次,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样品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加入内标物、调整pH值、选择合适的溶剂等。
三、色谱条件的优化在HPLC-MS分析中,色谱条件的优化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常用的色谱柱包括反相柱、离子交换柱、手性柱等。
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可以保证样品的良好分离和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其次,需要优化流动相的组成。
通过调整溶剂体系中溶液的比例、pH值和缓冲剂等可以改变流动相的性质,进而影响分析结果。
最后,需要优化流速和温度条件。
合适的流速可以保证样品的良好分离,而适当的温度可以提高分析效率和分离度。
四、质谱条件的优化在HPLC-MS分析中,质谱条件的优化是提高分析结果的关键因素。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离子源。
常见的离子源包括电喷雾离子源(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离子源(APCI)。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科学,对于药物的合理应用、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更好地认识药物的代谢特性。
本文将从零点定标、生理药动学模型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三个方面,探讨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异同和应用场景。
一、零点定标零点定标方法是通过比较待测物与内标物在生物样品中的信号比,来确定待测物的浓度的一种方法。
通常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我们会选择人体血浆或尿液等生物样品来进行测定。
在零点定标方法中,我们需要在生物样品中添加内标,以消除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相比于其他方法,零点定标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对于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也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该方法并不能消除仪器测量中的误差,对于那些测量有比较高变异性的成分,其误差范围也较大。
在某些情况下,零点定标方法可能不能满足研究需求,需要考虑其他方法。
二、生理药动学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是一种建立药物在人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药物的生物药动学参数和个体差异性来进行建模,并可用于预测药物代谢特性。
而生理药动学模型在药物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点、药代动力学参数等信息。
相对于其他方法,生理药动学模型的优点是可以较准确地估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某些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很有帮助。
然而,该方法的建模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考虑丰富的生理参数和个体差异性,同时数据收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对于初学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
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连续型数据的统计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方法可以建立生理参数与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联系,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清除过程。
相比于其他方法,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捕捉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非线性特性,可用于研究复杂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摘要: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PBPK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UPLC是一种柱效高、发展前景好的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制的数学模型;PBPK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更方面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更深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 UPLC PBPK模型药物研发Abstrac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and PBPK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UPLC is a column efficiency high,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PBPK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body of metabolic distributed more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 deeper i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Keywords: Pharmacokinetic UPLC PBPK model Drug development前言: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处置以及所产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并且探讨药物代谢转化途径,确证代谢产物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提供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靶器官,阐明药效或毒性的物质基础,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1]。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实验、数学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一、体内外实验体内外实验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体内实验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入小鼠、大鼠、狗等实验动物体内,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样和组织样品,来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
体外实验则是在离体条件下(如体外肝微粒体、细胞系等),对药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
体内外实验虽然具有操作简便、容易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等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如可能受生理环境影响、需要大量动物供试等等。
因此,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的使用已被限制。
二、数学模型为了更加精确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者们开始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
数学模型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建立相关方程模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生物利用度模型等等。
数学模型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降低体内外实验对实验动物的数量和时间、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模型参数的确定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还存在着误差较大、难以考虑生物环境变异等诸多不足之处。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扩增、基因克隆等技术,可以对组织、细胞、蛋白质等层面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
特别是在相关基因的筛查、基因多态性的鉴定、基因表达谱及蛋白表达和代谢酶鉴定等技术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也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结来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共同促进和推进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和发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为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检测提供支持。
然而,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顺应科技发展,更新测定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多个环节。
传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靠生物样品检测,如血液、尿液和粪便等。
但这种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如样品容易受到生理节律、环境影响、代谢产物的浓度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误差。
因此,研究者需要寻找更加准确、灵敏、快速、简便的检测手段,如基于质谱技术的代谢产物分析方法、药物代谢途径的拟人猪模型等。
二、规范患者招募标准,建立更加精细化的挖掘模型针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不同患者之间代谢差异的问题。
这些差异往往来源于个体基因、环境、生理状态等多个因素,从而导致不同个体的代谢动力学差异很大。
因此,研究者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患者招募标准和建立更加精细化的挖掘模型。
其中,精准医疗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精准医疗的核心就是建立个体化的医疗模型,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基因差异、代谢状态、疾病类型等因素开展策略性药物治疗,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深入探究机制有效的数据分析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目前,人们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大量产生了各种数据,如基因组学数据、蛋白质组学数据、代谢谱数据等。
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加深对代谢动力学的理解,为药物研发和开发新型药物提供支持。
加大数据分析力度,强化代谢机制的研究,也是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大发展方向。
研究者需要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和数据挖掘算法,识别代谢途径中的大量未知代谢物,深入探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
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中的基质效应研究概况

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中的基质效应研究概况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样品分析在生命科学、医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液质联用技术(LC-MS)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的分析中。
然而,在液质联用分析生物样品时,基质效应常常会对分析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中的基质效应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参考。
本文将介绍基质效应的定义和产生原因,阐述基质效应对液质联用分析的影响机制和表现形式。
接着,将综述目前国内外在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基质效应研究方面的进展和成果,包括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基质效应的影响因素、基质效应校正技术等。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从事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的研究人员提供有关基质效应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同时为推动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基质效应的定义和分类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在生物样品液质联用分析(LC-MS/MS)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生物样品中的非目标分析物(即基质)对目标分析物的离子化过程产生的干扰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目标分析物的信号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质效应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样品的组成、pH值、离子强度、极性、挥发性以及共存的其他化合物等。
基质效应通常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表现形式分为两类:增强效应(Matrix Enhancement Effect)和抑制效应(Matrix Suppression Effect)。
增强效应:当基质中的某些成分促进目标分析物的离子化过程,导致其信号强度增加时,称之为增强效应。
这种效应可能使得分析结果偏高,给定量分析带来困难。
抑制效应:相反,当基质中的某些成分抑制目标分析物的离子化过程,导致其信号强度降低时,称之为抑制效应。
生物样品的常用分析方法

www。themegallery。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原理同比色法。适用于测定具有紫外 吸收的药物。 体内药分中母体药物与代谢物的紫外 吸收光谱非常相似,易产生干扰。受灵敏 度和选择性的限制,其在体内药分中的应 用也呈下降趋势。
www。themegallery。
荧光分析法 (Fluorescence method) 利用物质经光照射后能发射荧光的特性 进行分析的光学分析法。
参考文献:涡流色谱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刘朋,周建良,安婧婧,李萍,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1
光谱法(Spectroscopy)
光谱法是基于检测能量(电磁辐射) 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所 引起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特点
www。themegallery。 LOGO
www。themegallery。
薄层扫描法 (TLCS)
实例:薄层扫描色谱法检测血清中对乙酰氨基酚 采用TLCS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对乙酰氨 基酚的浓度,为临床急诊中毒分析和血药浓 度监测提供了快速简便的方法。 该法板间测定误差小、回收率高、线 性范围宽,能准确测定患者血药浓度。与文 献报道的HPLC和GC法相比,具有简便快 速、样品用量少、费用低和不需要进行衍生 化等优点 。
体内药分专题之五—— 生物样品常见分析方法
LOGO
思考
1.在体内药物分析中所采用的生物 样品有哪些? 2.最常用的生物样品是什么? 3.药物分析中常见分析方法包括哪 些?哪些适用于体内药物分析?
生物样品的常用分析方法
体内药物分析是借助于现代化的仪器 与技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数量与质量的变 化,以获得药物在体内的各种药代动力学 参数、代谢方式、代谢途径等信息。目前, 用于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05章第四节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 基本要求
二、样品的储存
血浆和血清都必须在采血后即时分离。否则,血凝 后冰冻保存,则因冰冻时引起细胞溶解,而阻碍血浆 或血清的分出,同时因溶血而影响药物浓度变化。 冷藏—冰箱(4℃)中短期保存(1~2d)
冷冻—冷柜(-20℃)或低温冷柜(-80℃) 中长期保存
尿样宜立即测定,否则应加入防腐剂或低温冷藏。
四、简述容量分析法的特点及计算公式?
五、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特征?哪些特征和常数可作为 鉴定药物的定性定量指标?
思考题
六、简述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药品质量标准中的应 用。 七、简述HPLC法中系统适用性试验的意义与内容。 八、HPLC法定量的分析方法哪些?各人何特点? 九、药物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比较几种定量分 析方法的特点并指出适用范围。 十、简述准确度与精确度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十一、什么叫有效数字?如何正确运用有效数字 的运算规则来表示分析结果?
加入适量的酶和缓冲液,置水浴上水解一 定时间,过滤或离心,取上清液供萃取用
第四节
(二)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 基本要求
缀合物的水解
尿中药物多呈缀合状态。一些含-OH,COOH,-NH3,-SH的药物可与内源性物质葡 萄糖酸或硫酸形成葡糖酸苷或硫酸缀合物。
1)酸水解 2)酶水解
第四节
(三) 有机破坏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 基本要求
习
题
十六、取维生素B2 20片,精密称得重量为 1.6011g,研细,精密称取片粉0.1518g, 置于1000ml量瓶中,溶解.于444nm波 长处测得吸收度为0.312,按C17H20N4O6的 吸光系数为323计算。求维生素B2的标 示百分含量(标示量5mg/ 片).(101.9%)。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王宁生主题词:@生物样品/分析;@生物样品分析/药代动力学分类号:R912.1;R927.2文献标识码:A无论在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或新药开发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获得的资料最终能否用于临床实践或药物研究结果的说明和解释,取决于研究方案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应用于化学药品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包括中药和中药复方)分离、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导,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分析和检测手段越来越快捷、准确。
然而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除正确设计和精心实施外,尚应包括了解该方法的特性及其限制因素。
方法的特性包括被测物在体液中的稳定性,分析测试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萃取过程的回收率,定量计算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以及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1 方法学验证1.1 稳定性从生物样品(体液)的收集到样品的分析完成,样品中的待测药物(有效成分)必须是稳定的。
否则将导致易变的回收率并降低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在分析方法建立的过程中,应了解待测成分(药物)在不同的pH、光照等情况下的稳定性,同时也应了解、考察生物样品及分析操作过程中待测成分的稳定性。
这一点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来说应特别注意,因为除待测的有效活性成分外,中药中尚有许多未知成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些成分与待测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待测成分“量”和/或“质”的改变。
体液中药物稳定性的考察应包括在室温和储藏温度(-20℃或-80℃)两种情况的研究。
如发现有明显的降解,则应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
(如尿液中加甲苯以抑制细菌生长,含三硝基甘油血清中添加少量硝酸银抑制三硝基甘油的降低等)。
如要了解较长时间的储藏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一般是制备与分析样品含有相同药物(成分)和代谢物的对照样品,两者作平行处理,从对照样品的分析结果可判断药物稳定性的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均不对正确答案:B2.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A.色谱法B.放射免疫分析法C.酶联免疫分析法D.荧光免疫分析法E.微生物学方法正确答案:A3.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A.其原有效应减弱B.其原有效应增强C.产生新的效应D.其原有效应不变E.其原有效应被消除正确答案:A4.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A.房室B.线性C.非房室D.非线性E.混合性正确答案:B5.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A.给药途径B.溶解性C.药物的剂量D.肝肾功能E.局部血液循环正确答案:C6. I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B.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C.年龄在18~45岁为宜D.要签署知情同意书E.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正确答案:E7.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A.结合是牢固的B.结合后药效增强C.结合特异性高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正确答案:D8.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正确答案:A9.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体外研究法B.体内研究法C.药动学评价方法D.药效学评价方法E.临床比较试验法正确答案:C10.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A.5〜7例B.6〜10例C.10〜17例D.8〜12例E.7〜9例正确答案:D11.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A.首剂量加倍B.首剂量增加3倍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增加每次给药量E.增加给药量次数正确答案:A12.下列生物转化方式不是I相反应的是()A.芳香族的羟基化B.醛的脱氢反应C.水合氯醛的还原反应D.葡糖醛酸结合E.水解反应正确答案:D13.地高辛t1/2为36h,每天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为:()A.2dB.3dC.5dD.7dE.4d正确答案:D14.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A.分子变小B.化学结构发性改变C.活性消失D.经胆汁排泄E.脂/水分布系数增大正确答案:B15.某弱碱性药在pH 5. 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 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A.2B.3C. 4D.5E.6正确答案:C16.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A.10B.7C.9D.12E.8正确答案:D17.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B.顺浓度梯度转运C.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E. 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正确答案:E18.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的t1/2等于哪一常数与MRTiv之积?()A.1.693B.2.693C.0.346D.1.346E.0.693正确答案:E19.零阶矩的数学表达式为:()A.AUC0-n+入B.AUC0-n+cn •人C.AUC0f n+cn 入D.AUC0 - n+cnE.AUC0 -8+g正确答案:C20.通常不应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吸收程度和速度?()A.峰时间B.峰浓度C.药时曲线下面积D.生物利用度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E二、简答题(共4道试题,共40分。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均不对正确答案:B2、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A、色谱法B、放射免疫分析法C、酶联免疫分析法D、荧光免疫分析法E、微生物学方法正确答案:A3、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A、其原有效应减弱B、其原有效应增强C、产生新的效应D、其原有效应不变E、其原有效应被消除正确答案:A4、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A、房室B、线性C、非房室D、非线性E、混合性正确答案:B5、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A、给药途径B、溶解性C、药物的剂量D、肝肾功能E、局部血液循环正确答案:C6、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B、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C、年龄在18~45岁为宜D、要签署知情同意书E、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正确答案:E7、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A、结合是牢固的B、结合后药效增强C、结合特异性高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正确答案:D8、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正确答案:A9、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A、体外研究法B、体内研究法C、药动学评价方法D、药效学评价方法E、临床比较试验法正确答案:C10、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A、5~7例B、6~10例C、10~17例D、8~12例E、7~9例正确答案:D11、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A、首剂量加倍B、首剂量增加3倍C、连续恒速静脉滴注D、增加每次给药量E、增加给药量次数正确答案:A12、下列生物转化方式不是Ⅰ相反应的是()A、芳香族的羟基化B、醛的脱氢反应C、水合氯醛的还原反应D、葡糖醛酸结合E、水解反应正确答案:D13、地高辛t1/2为36h,每天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为:()A、2dB、3dC、5dD、7dE、4d正确答案:D14、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A、分子变小B、化学结构发性改变C、活性消失D、经胆汁排泄E、脂/水分布系数增大正确答案:B15、某弱碱性药在pH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A、2B、3C、4D、5E、6正确答案:C16、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下列采样点数目哪个是符合标准的?()A、10B、7C、9D、12E、8正确答案:D17、关于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B、顺浓度梯度转运C、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达平衡E、不消耗能量而需要载体正确答案:E18、对于静脉注射后,具有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的t1/2等于哪一常数与MRTiv之积?()A、1、693B、2、693C、 0、346D、1、346E、 0、693正确答案:E19、零阶矩的数学表达式为:()A、AUC0→n+λB、AUC0→n+cn·λC、AUC0→n+cnλD、AUC0→n+cnE、AUC0→∞+cn正确答案:C20、通常不应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吸收程度和速度?()A、峰时间B、峰浓度C、药时曲线下面积D、生物利用度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E二、简答题(共4道试题,共40分。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是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将对该领域的实验方法进行介绍。
1. 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是指对药物在体内产生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样品收集、样品处理和检测等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药开发、药物治疗和毒理学等领域。
2. 实验方法2.1 体内样品收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中,体内样品收集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实验工作。
体内样品收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以及其他生物学指标。
体内样品的收集方式有多种,如静脉采血、组织活检、尿液收集、呼出气收集、唾液收集等等。
静脉采血和尿液收集是最为常见的体内样品收集方式,它们能够反映药物的整体代谢和排泄情况。
组织活检是对某些组织特异性代谢酶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2.2 样品处理对获得的体内样品进行处理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
样品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并除去与分析无关的物质。
样品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萃取、纯化等,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3 检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最后一步是对分离出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检测方法的种类繁多,选用何种方法需要考虑实验目的、样品特性、所需检测精度等因素。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毛细管电泳(CE)、质谱分析(MS)等。
3. 注意事项在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样品的采集、放置、处理以及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和相关因素,以尽量减少误差。
3.2 样品处理需要在不影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剔除与分析无关的物质,以提高检测精度。
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

CNAS-SL XX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认可方案(征求意见稿)Accreditation Scheme for Drug Clinical TestingLaboratory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药物临床试验是以筛选人群在一定时间内试用药物后,通过检测其体内药物式代谢浓度,经统计后得出结论的复杂过程。
药物是指可能上市变为药品的化学物质,多为混合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此类药物申报为药品的批准要求比较严格,做药物临床试验的实验室是药物能否上市的关键环节。
此类实验室申请认可数量近年来大量增加,对此类实验室的特殊政策也是CNAS必须考虑的,因此本认可方案是知道此类实验室申请认可的文件。
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认可方案1 范围实验室使用“药代动力学”或“药物及代谢物浓度”作为参数,或使用有关《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作为检测依据的实验室,视为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属于药物临床生物样品分析实验室,参照本文件要求执行。
2 引用标准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DT,ISO/IEC 17025)3 要求3.1 受理原则3.1.1对于临床药代动力学检测实验室,除正常受理申请文件之外,第一方机构(主要指医院内或新药研发机构内的检测实验室)应在申请认可药代动力学实验室的同时递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药理实验基地文件,以及符合GCP要求的证明性文件;3.1.2第三方机构或非临床试验机构应有法人营业范围内的新药研发等内容,以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研究经历,而且具有从事相关检测工作的资质。
同时,应提交其委托机构的临床药理实验基地文件,以及符合GCP要求的证明性文件,以及与委托机构的委托合同文件。
3.1.3 对于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本分析实验室,应有法人营业范围内的新药研发等内容,以及检测研究经历(完整的报告或模拟报告),而且有实验资料考核通过的经历。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代谢途径鉴定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代谢途径鉴定药物代谢途径鉴定在药物分析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代谢途径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转化路线,通过鉴定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等方面,并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途径鉴定的方法和应用。
一、药物代谢途径鉴定的方法药物代谢途径鉴定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和计算机辅助预测等。
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通过体外模拟体内药物代谢反应,从而鉴定药物的代谢途径。
常用的体外实验有肝微粒体酶体外实验、肝酶体外实验和肠道微生物实验等。
肝微粒体酶体外实验是通过提取肝脏组织或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微粒体酶,模拟体内药物代谢反应,以确定药物的代谢途径和酶参与情况。
肝酶体外实验是将药物与肝脏组织或体外培养细胞一同孵育,观察药物的代谢产物,以确定药物的代谢途径。
肠道微生物实验是将药物与肠道微生物一同孵育,观察药物代谢产物,了解肠道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作用。
2.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将药物给予动物或人体,然后采集生物样品,通过分析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进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从而鉴定药物的代谢途径。
常用的体内实验方法有动物体内实验和人体临床实验。
动物体内实验通常使用小鼠、大鼠等实验动物,通过给予药物后采集动物的血液、尿液、粪便等生物样品,经过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鉴定药物的代谢途径。
人体临床实验是通过给予志愿者一定剂量的药物,采集志愿者的生物样品,经过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鉴定药物的代谢途径。
3. 计算机辅助预测计算机辅助预测是通过建立药物代谢途径的预测模型,根据药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等因素,预测药物的代谢途径。
常用的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有药物代谢途径预测软件和药物代谢途径预测数据库。
药物代谢途径预测软件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药物代谢途径知识的集成软件,通过输入药物的结构信息,预测药物的代谢途径。
药物代谢途径预测数据库是收集整理药物的代谢途径数据,并建立有关药物代谢途径的数据库,为药物代谢途径的鉴定提供参考。
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生物样品处理方法和方法学验证

精品文档
31
精品文档
32
萃取小柱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精品文档
33
固相萃取操作一般有五步:
活化——甲醇/乙腈 润湿小柱,活化填料; 平衡——水或适当缓冲液冲洗平衡小柱; 上样——将样品转移上柱,抽去废液; 淋洗——水或缓冲液最大程度洗去干扰物; 洗脱——用小体积的溶剂将被测物质洗脱下来并收集。
精品文档
16
实际应用中,多是取50uL的血浆,加入500uL的有机溶 剂,涡旋离心后,取上清进样;
若沉淀后,信号相应不好,可尝试更换有机溶剂或者 在沉淀时,加入酸或碱,调节pH值,可能会对结果影 响很大;
常用的酸碱有:盐酸,甲酸,乙酸,氨水等。
精品文档
17
优点:操作简单,为方法开发中最先考虑使用的。
尿液中药物浓度较高,但尿液浓度受尿量的影响,通常变 化较大,应测定一定时间内排入尿中药物的总量。
精品文档
12
5 唾液
唾液中所含成分比较简单,且容 易获得,但是只有少数药物的唾 液浓度和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具有 相关性,实际使用不多,当药物 血浆结合率高的时候,唾液中药 物的浓度极低,很难检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9
HPLC中化学衍生化法,包括柱前衍生化和柱后衍生化两 种方法。
柱前衍生化分析前尽可能将药物进行提取分离后再衍生 化,防止其他含有相同的功能基团的杂质也被衍生化, 影响分离。柱后衍生化是药物经色谱柱分离之后进行的 ,所以可形成对检测器具有高灵敏度的衍生物。
HPLC法常用的衍生化试剂有邻苯二醛、丹磺酰氯、荧胺 等。
精品文档
15
1.沉淀蛋白
①有机溶剂沉淀法 加入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可使蛋白质的分子内及分子间
生物样品分析中质谱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

生物样品分析中质谱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高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价值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一、质谱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基本原则质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将质谱和成像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其原理基于质谱仪对样品进行扫描,获得每个扫描点的质谱数据,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多个质谱数据点转化为空间位置坐标,从而得到二维或三维的质谱分布图像。
二、质谱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1. 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在微米级别上观察生物样品中的分子分布情况。
通过准确地定位和分析分子的位置,可以揭示组织和细胞中的生物过程和化学成分。
2. 分子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分子分辨率,能够在样品中同时检测和成像多个分子。
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可以研究生物样品中多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提供关于生物样品中多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的信息。
三、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1. 疾病诊断与治疗质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分子差异,质谱成像技术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例如,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发现肿瘤组织中特定代谢物(如脂肪酸、糖类等)的积累情况,为肿瘤的类型和进展提供指导。
2. 药代动力学研究质谱成像技术还可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即分析药物在生物组织中的分布和转化过程。
通过在动物模型或人体样本中应用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药物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分布情况,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生物标志物研究质谱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生物样品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通过分析不同疾病或生理状态下的生物样品,可以发现具有特异性的分子信号,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
王宁生
主题词:@生物样品/分析;@生物样品分析/药代动力学
分类号:R912.1;R927.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在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或新药开发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获得的资料最终能否用于临床实践或药物研究结果的说明和解释,取决于研究方案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应用于化学药品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包括中药和中药复方)分离、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导,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分析和检测手段越来越快捷、准确。
然而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除正确设计和精心实施外,尚应包括了解该方法的特性及其限制因素。
方法的特性包括被测物在体液中的稳定性,分析测试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萃取过程的回收率,定量计算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以及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1 方法学验证
1.1 稳定性
从生物样品(体液)的收集到样品的分析完成,样品中的待测药物(有效成分)必须是稳定的。
否则将导致易变的回收率并降低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在分析方法建立的过程中,应了解待测成分(药物)在不同的pH、光照等情况下的稳定性,同时也应了解、考察生物样品及分析操作过程中待测成分的稳定性。
这一点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来说应特别注意,因为除待测的有效活性成分外,中药中尚有许多未知成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些成分与待测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待测成分“量”和/或“质”的改变。
体液中药物稳定性的考察应包括在室温和储藏温度(-20℃或-80℃)两种情况的研究。
如发现有明显的降解,则应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
(如尿液中加甲苯以抑制细菌生长,含三硝基甘油血清中添加少量硝酸银抑制三硝基甘油的降低等)。
如要了解较长时间的储藏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一般是制备与分析样品含有相同药物(成分)和代谢物的对照样品,两者作平行处理,从对照样品的分析结果可判断药物稳定性的情况。
1.2 灵敏度
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取决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所用药物的剂量,给药次数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等特征。
临床前或临床(药理)资料有助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一般来说,分析方法应有一定的浓度范围。
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物或代谢物的浓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可采用一些简便的方法(如样品的稀释),使样品中待测成分的浓度落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
虽然在同一研究中可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应尽量避免,以利于研究结
果的统计分析。
1.3 选择性
选择性是涉及分析方法在内的特异性(能力)。
色谱分析中方法的选择性是指待测药物的色谱峰与其他组分的色谱峰间的基线分离。
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了解
某些成分对分析的干扰,如内源性物质、药物的代谢物、食物及可能的合并用药,特别是中药中某些未知成分对分析的干扰。
空白样品的分析可以了解内源性物质的干扰,空白样品中加入可能来自合并用药等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外来成分的干扰。
然而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药物的代谢物,或中药中共存的未知成分带来的干扰,此时可用特殊的分析手段如气相-质谱(GC-MS)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分析方法,它们有着绝对的专一性。
吸收度比,光电二极管矩阵检测,蒸发光散射检测,或双检测器(紫外、荧光)的应用也是一些特殊的方法。
在缺乏上述技术时,应仔细比较各色谱峰的峰型和保留时间。
采用某一种分析方法对Ⅰ期临床(Phase Ⅰ)的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研究可能是合适的,但对Ⅱ、Ⅲ期临床(PhaseⅡ、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不一定合适,因为Ⅱ、Ⅲ期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而不是健康志愿者,病人年龄的差异和/或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过多的合并用药也可能产生新的干扰。
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必须仔细考察。
1.4 回收率
回收率应包括整个研究浓度范围内的回收率。
理想的回收率是100%,但这是不可能的。
一般要求回收率高于(75%±10%)(±s),而且低浓度和高浓度的回收率在统计学上比较不存在差异。
应该注意疏水性药物易被玻璃器皿表面吸附而降低回收率的现象,高浓度时由于吸附作用点被饱和,这种现象表现不显著,但在低浓度时表现得较为明显,此时易造成工作曲线由线性变为非线性,使一些在低浓度测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消除半衰期)产生较大的偏差。
回收率低或不恒定,则应改进样品的制备萃取技术。
对于某些回收率不稳定的分析方法可以用内标加以修正。
但应注意,不准确的内标回收率则会导致额外的分析误差和更大的资料偏离。
1.5 线性关系
由于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变化的差异较大,因此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应该足够大(如两个数量级范围),来适合于样品的变化。
对线性范围大的分析方法应检查其是否属方差齐性。
如是方差不齐,则需用加权回归法。
一般来说,浓度范围大的工作曲线最好用加权线性回归处理。
1.6 工作曲线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如果求得的相关系数接近1 ,认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方法是属线性的,有时这种推断不一定正确。
在非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最高浓度有最大权重,而所有偏差是靠最低浓度时将它们减至最小。
低浓度时,当线性范围增加 1.7 个对数单位以上时,可产生100% 的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可用回归参数对计算标准进行逆运算决定。
以逆运算的结果和实测的相对误差,再进行统计学和线性关系的评价。
对分析样品而言,工作曲线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相对误差应不超过10% ,如达不到此要求,应考虑用加权回归分析。
通常制作工作曲线时,同一浓度需要制备3~5 个样品,这种因变量有重复的直线回归可用加权直线回归。
权重是每组重复数ni(i=1,2,……,k)。
如各组的方差相同,或各组的估计方差Si2(i=1,2,……k)无显著性差别,仍可用最小二乘法作简单直线回归,如各组因变量有不同的方差,即:S12,S22,……Sk2间有显著性差别,则需用加权直线回归,这时每组因变量平均权重Wi=n1/Si2,即权重与重复数ni成正比,与估计方差Si2成反比。
加权回归直线同样可利用最小二乘法。
即要求
∑wi(yi-a-b。
xi)2=minimum
根据求极小值方法,回归直线y=a+b。
其中a=-b。
加权回归直线斜率b的标准误:
斜率b的近似95% 可信限为b=±2Sb
与非加权回归分析比较,相关系数可能减小,但由于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改善,可明显增加方法的适用范围。
1.7 方法的精密度
在整个计算范围内,应评价系统和方法的精密度。
系统的精密度指所使用的仪器的可变化性。
方法的精密度指样品制备和附加步骤的可变化性。
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方法内与方法间的精密度的相对误差应在±10%之内。
1.8 方法的准确度
方法内和方法间的准确度可用对照样品中的实验浓度代替检测器的响应代入进行测试。
从实测浓度和理论浓度间的差别可求得相对误差。
同时应注意回归分析对准确度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浓度时。
在整个计算范围内,相对误差应小于10%。
1.9 常规样品分析
常规样品与对照样品应作平行操作分析。
只有当对照样品分析结果与先前预分析的结果一致时(±10%的相对误差),则研究样品的分析结果才可认为是有效的。
否则应对未知的误差来源加以确定和修正,再进行样品重新分析。
2 结论
只有通过精确的资料分析,才能对药代动力学的资料作出正确的评价。
资料分析的准确性取决于有效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
方法一经确定,可用于各种目的研究(如单剂量和多次给药的比较,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等)。
若改用另一种新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则新方法首先应与已有的方法作比较,同时也应满足以上所述的各种要求。
随着国家资助立项的有关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课题(项目)日趋增多,新药研究开发对申报资料药代动力学的要求,以及专业杂志发表的许多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的报导,显示出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然而,无论是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求算,药物作用机理的阐述,或指导临床用药,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生物样品分析基础上。
备注: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9770909。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广州510405
(收稿日期:199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