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推荐的中外政治制度阅读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政治制度理论和方法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
年。
2.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72年。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1972年。
4.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
5.洛克:《论政治社会和政府的目的》,《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2005年。
6.洛克:《论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政府论》下篇,商
务印书馆,2005年。
7.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讨论党争及
代议政体的优点)、第十四篇(讨论共和政体和民主政体及其与国家幅员间的关系)、第二十三篇(在论证了邦联的缺点后,提出需要一个同拟议中的政府同样坚强有力的联邦)、第三十九篇(论证美国只能采取共和制度)、第四十一篇至四十三篇(讨论宪法所授权力问题)、第四十七篇至四十九篇(这几篇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第四十七篇,论证了新政府的结构及其各部门的权力的分配)、第五十一篇(论证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
平衡,在这篇中包含了广为人们引用的“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天使了……”这一著名观点),商务印书馆,2004年。
8.托克维尔:《美国的政治社团》(即原书上册第二部分第4章)、《美
国的民主政府》(即原书上册的第二部分第五章)、《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原因》(原书上册第二部分第九章)、《美国人在市民生活中对结社的运用》(原书下册第二部分第五章)、《关于结社与报刊的关系》(原书下册第二部分第六章)、《一般结社与政治结社的关系》(原书下册第二部分第七章),《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
9.罗伯特·达尔:《政治分析:为何?怎样?什么?》、《政治体系的
相似性》(主要阐述政治体系的特征)、《政治体系的差别》、《政治制度:大众政制和霸权政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0.哈耶克:《自由辨》、《进步的常识》、《自由、理性和传统》、《多数
统治》、《强制与国家》、《法律、秩序与命令》、《法治的渊源》、《个人自由的保障》、《经济政策与法治》,《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国家间联邦制的经济条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1.[法]莫里斯·迪尔韦热:《等级与权力》、《组织和功能》、《政治制
度》(本章包括未发展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发展社会的政治制度两部分),《政治社会学》,1987年。
12.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 1993;或《政治生活的
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8年。
这两部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
政治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不过很难从中选出独立的而且能代表这种研究方法体系的篇章,故建议保存书目。
13.西摩·马丁·李普塞特:〈社会分层与社会阶级分析〉、〈分裂结构、
政党制度与选民联盟〉(比较推荐这一篇),《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曼瑟尔·奥尔森:《集团和组织理论》/《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15.林德布罗姆:《政治—经济制度的大众化控制》,《政治与市场》,
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16.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R·H·科
斯:《社会成本问题》/ 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 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变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7.Jan-Erik Lane、Svante Ersson:《绪论:卢梭的问题》、《制度与
利益》、《产出、结果与制度》、《联邦主义:阿尔图休斯》、《人权的制度化:洛克》、《总统制或议会内阁制的行政部门》、《西敏寺民主与共识型民主》、《协和式民主与统合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韦伯文化,2002年。
18.乔·萨托利:《被统治的民主与统治的民主》/《纵向民主》/《至
善论与乌托邦》/《民主不是什么》/《决策民主论》,《民主新论》,
东方出版社,1993年。
19.塞缪尔·亨廷顿:《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
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
20.詹姆斯·布坎南:《个人和国家》,《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
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21.查尔斯·沃尔夫:《在市场与政府间选择》,《市场或国家》,中国
发展出版社,1994年。
22.罗伯特·D·帕特南:《社会资本与制度成功》,《使民主运转起来
——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安东尼·奥罗姆:《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权力与影响力模式:美
国的实例》、《社区中的权力和政治模式》、《现代世界中的国家建设》,《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戴维·赫尔德:《民主的过去和现在》(本篇总结了作者另一更著
名的著作《民主的模式》的主要观点,后者由于现在不在手边暂无法摘选)、《主权和现代国家的生成》、《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国家间体系》、《民主、民族国家和全球秩序(一)、(二)》、《重新思考民主》(这是本书的关键章节)、《权力位域,民主的问题》、《民主和民主之善》、《政治共同体与世界主义秩序》、《世界主义民主和国际新秩序》,《民主与全球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论新世界发展与不发达的根源》、
《帝国主义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生产方式的转变》,《依附性
积累与不发达》,凤凰出版传媒、译林出版社,1999年。
26.阿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27.W.菲利普斯·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政治科学研究方法》,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28.文森特·奥斯特罗姆:《隐性帝国主义、掠夺性国家与自主治理》
/《被遗忘的传统:宪法层次的分析》/凯瑟琳·费明-塞勒斯:《权威集中与宪法创新》/詹姆斯·温施:《制度分权与分权》/林维峰:《公共机构的制度设计与协作生产》,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29.德怀特·沃尔多:《政治学:传统、学科、专业、科学、事业》/J.
唐纳德·穆恩:《政治研究的逻辑:对立观点的综合观》/J.戴维·格林斯通:《集团理论》/塞缪尔·P.亨廷顿、乔治·I.多明格斯:《政治发展》/丹尼斯·J.帕隆博:《组织理论与政治学》,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2年。
30.鲍·罗思坦:《政治制度:综述》/巴里·R·温加斯特:《政治制
度:理性选择的视角》/加文·德鲁里:《政治制度:法律的视角》/弗朗兹·厄本·帕皮:《政治行为:理智选民与多党体制》/帕特里克·邓力维:《政治行为:制度方法与经验方法》,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31.约翰·密尔:《政府形式在多大程度上是个选择问题》/《好的政
府形式的标准》/《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是代议制政府》/《真正的和虚假的民主制:代表全权和仅仅代表多数》/《代议制政府中的行政》/《联邦的代议制政府》,《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92年。
32.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
学出版社,1999版。
33.(美)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三联书店,2002
版。
《正义论》。
34.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
组织因素》/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盖伊·彼得斯:《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肯尼斯·谢普斯特:《制度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保罗·皮尔逊、瑟达·斯考克波尔:《当代政治科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保罗·皮尔逊:《回报递增、路径依赖和政治学研究》/保罗·J.
迪马奇奥、沃尔特·W.鲍威尔:《重温铁笼理论:制度的同构性与组织场域中的集体理性》/马克·阿斯平沃、杰拉德·施耐德:《政治科学的新制度主义转型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尤根·哈贝马斯:《公域的杰构性变化》/约翰·基恩:《市民社会
与国家权力形态》,邓正来,J.C.亚历山大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6.陈敦源:《新制度论的范围与方法:一个理性选择观点的方法论检
视》。
37.邹平学:宪政界说,《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
38.俞可平:《政治制度需要研究和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
年第1期。
39.迈克尔·麦金尼斯(Mc Ginnis):《民主变革:从为民主而奋斗走向
自主治理(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迈克尔·麦金尼斯(Mc Ginnis):《民主变革:从为民主而奋斗走向自主治理(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0.L.塞凯利:《政治制度危机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模式》,《科学社会
主义》1985年第12期。
41.吴家麟:《论政治制度的继承性》,《学术月刊》1980年12期。
42.邹平学:《关于代表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1
年第3期。
43.杨百揆:《国家和政府问题之探讨》,《开放时代》1988年第3期。
44.Ю.季霍米罗夫:《政治体制及其职能作用》,《国外社会科学》
1986/09。
第二部分比较政治制度
1.巴林顿·摩尔:《英国道路:从暴力革命到渐进主义》/《法国的
发展道路和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华帝国的衰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勃兴》/《亚洲式的法西斯主义:日本道路》/《亚洲式的民主:印度及其和平演变的代价》
/《通向现代社会的三条政治道路》,《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2.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政治人》,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62-260。
3.S.N.艾森斯塔德:《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其演生的社会条件》,
《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斯考切波:《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危机中的旧
制度国家》、《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约瑟夫·熊彼特:《民主政治的古典学说》《民主的另一个理论》
《结论》(原书第二十一章、二十二章和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年。
6.塞缪尔·亨廷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迪
恩·C·蒂普斯:〈现代化理论语社会比较研究的批判〉、约瑟夫·R·斯特拉耶:《欧洲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S.N·埃森斯塔特(艾森斯塔德):〈殖民地和传统政治制度对后传统社会和政治秩序发展的影响〉、奈特·毕乃德:〈现代化与近代初期的中国〉、伯纳德·E·布朗:〈法国的现代化经历〉、拉尔夫·C·克罗伊齐埃:〈中国和印度的医学、现代化和文化危机〉、欧文·路易斯·霍罗威茨:〈国际发展比较研究中的个性和结构领域〉、阿诺德·J·海登海姆:〈美国和西欧的公共教育、卫生和福利方面的政治学:增长和改
革的潜力如何不同〉、罗伯特·O·基奥恩和约瑟夫·S·奈:〈跨政府关系和国际组织〉,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7.尼尔·J·斯梅尔塞:〈比较分析家托克维尔〉、〈涂尔干和韦伯的
比较社会学纲领〉、〈图尔干的比较社会学〉、〈韦伯的比较社会学〉、〈分类、描述和计量>( 这一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联系、原因、解释和理论〉,《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8.小科林·布雷德福:〈政策干预和市场:发展战略类型〉、加·杰
里菲:〈大企业与政府〉、郑敦仁:〈政治体制和发展战略:韩国和台湾地区〉、罗·多尔:〈对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思考〉,加里·杰里菲、唐纳德·怀曼编:《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9.马啸原:《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选举制》,《思想战线》1987年
第4期。
10.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
年第3期;《政治学学科发展史略——兼论中西传统政治学的差异》,《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1.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绪论〉(比较推荐这一篇)、〈政治文
化〉、〈政治结构〉、〈政治录用〉、〈政治交流〉、〈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决策规则和决策〉、〈政府结构及其功能〉、〈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政治产品和政治生产力〉,《比较政治学:过程、
体系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2.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一种政治文化的研究途径》、《跨国研究
和政治行为:关于方法的几点考虑》、《五种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和民主制的稳定性》,《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年。
第二部分:中国政治制度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3.陈寅恪:《論唐代之蕃將与府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7年第1期。
4.王亚南:《论官僚政治与官僚主义》,《学术月刊》1957年第7期。
5.侯外庐:《汉代社会编制的诸特征》,《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1
期。
6.陶希圣:《周代诸大族的信仰和组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35年第3期。
7.梁启超:《中国奴隶制度》,《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5
年第2期。
8.B.A.埃尔曼:《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更新》,
《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
9.钱穆:《汉初侯邑分布》,《齐鲁学刊》1941年第1期。
10.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浦兴祖:《提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性——论健全和完善我国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2期;《社会共和论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层析我国人大制度的含义》,《人大研究》1999年第10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外在方位”——为纪念人大制度建立50周年而作》,《人大研究》2004年第10期。
12.曹沛霖、徐宗士: 《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3.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
年。
14.左言东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15.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重庆南方印书馆1943年。
16.陶希圣:《中国政治制度史》,台北启业书局1974年。
17.杨树藩:《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18.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19.张富康:《中国地方政府》,汉口新昌印书馆1947年。
20.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中华书局1948年。
21.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汉口直学轩1936年。
22.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湾弘文馆1986年。
23.张金鉴:《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24.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25.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5年。
26.萨孟武:《韩非思想与西汉监察制度》(载于《台湾大学法学院社
会科学论丛》)
27.彭明:《论南京临时政府》,《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五四
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研究系》、《“五四”前后的交通系》、《“五四”前后的安福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1、2、3期。
28.白钢:《小农经济不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学术研究》1984
年第1期;《甲申史事的启示》,《文史哲》1994年第5期;《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6期;
《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村民自治与治道变迁》,《民主与科学》1999年第1期;《中国基层治理的变革》,《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6期;《现代西方民主刍议》,《书屋》2004年第1期;《现代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上、下)》2004年第12期;《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走出解决“两委”关系失衡问题的理论误区》,《中国民政》2001年第1期;《农村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红旗文稿》2000年第8期;《农村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变革——关于梨树、河曲、路南三县“村务管理”的调查(一)、(二)、(三)》,《调研世界》2000年第7、8、9年。
29.刘泽华:《战国百家争鸣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学术月刊》
1986年第12期;《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
(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论汉代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学术研究》1993年第2期;《论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11期;《论理学的圣人无我及其向圣王专制的转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30.陈志让:军绅政权。
3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中之政原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34年第3期;《拉斯基政治思想之背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2年第2期;《THE SYMBOLS OF YI KING,OR THE SYMBOLS OF THE CHINESE LOGIC OFCHANGES.》,《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第3期。
32.瞿同祖:《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中外法学》
1998年第4期。
33.邹谠:《论中共政党国家的形成与基础》,《中国革命再阐释》,牛
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2年;《从传统权威政治系统到现代全能主义政治系统——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34.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
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35.韦庆远:《有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史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
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论清代文官制度》,《求是学刊》1994年第2期。
36.李桂海:《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思想剖析》,《社会科学研究》1981
年第1期。
37.关海庭:《“革命委员会”始末》,《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6
期。
38.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
1991年第1期。
39.刘会军:《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制度新论》,《史学集刊》2001年第3
期。
40.许崇德:《略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年第6期。
41.张星久:《试析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对中国
君主制度研究的基本命题的一个尝试性解答》,《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2.赵秀玲:《50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及其展望》,《政治学研究》
1999年第4期。
43.杨百成:《邓小平视野中的制度问题——一种社会政治分析框架》,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44.徐勇:《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
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5.徐育苗:《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
年第3期;《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46.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0年第1期;《中国大陆地方政府府际关系之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7.俞可平:《增量民主:“三轮两票”制镇长选举的政治学意义》,《马
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3期。
48.程歗:《晚清乡村社会的洋教观——对教案的一种文化心理解释》,
《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灵魂与肉体:1900年极端情境下乡土教民的信仰状态——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文史哲》2003年第1期;《社区精英群的联合和行动——对梨园屯一段口述史料的解说》,《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49.梁从诫:《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民主化》,《政治学研究》1985年
第5期。
50.杨百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开放时代》1987年
第2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党政关系的改革》,《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6期。
51.《中国古代史读本》
52.总序
上册
殷周制度论
奴隶制时代
周东封与殷遗民
耒耜考
商周时期的天神崇拜
春秋时代的县
战国授田制研究
二十等爵的爵称
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汉代的父老、*与聚族里居
——《汉侍廷里父老老*买田约束石券》、读记
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
汉代察举制度考
《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集释考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
门阀制度
魏晋的中军
晋武帝户调式研究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前秦《邓太尉祠碑》和《广武将军口产碑》所记的关中部族清浊
北魏北齐“职人”初探
——附论魏晋的“王官”、“司徒吏”
编后记
下册
隋唐耕进面积问题研究
略论《唐六典》的性质与施行问题
唐中期户税的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
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
王安石变法简论
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
从茶叶经济看宋代社会
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
金代中期的猛安谋克户
元代诈马宴新探
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
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
胡惟庸党案考
明朝的配户当差制
论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势力的兴衰
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
清律的继承和变化
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手工业形态及其历史意义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
编后记
53.35、中国近代史读本(上下册)-目录
上册编者
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总序
郭双林/工
上册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
罗荣渠/1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
林增平/20
商战观念与重商思想
王尔敏/55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蒋廷黻/150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
庞朴/182
清嘉道年间的士习和经世派
龚书铎/204
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兵力
茅海建/218
再论天朝田亩制度——重考天朝田亩制度实施问题罗尔纲/241
太平天国与儒家思想
胡思庸/269
李鸿章和轮船招商局
胡滨李时岳/294
论“中体西用”
陈旭麓/314
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
张荫麟/325
翁张交谊与晚清政局
章开沅/360
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书》
朱维铮/379
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
李文海刘仰东/404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其失败
桑兵/423
同盟会与光复会关系考实——兼论同盟会在组织上的特点金冲及胡绳武/440
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兼论蜕变中的政治精英分子
张朋园/464
《戊戌奏稿》的改篡及其原因
孔;羊吉/496
下册
五四运动与20世纪的中国
彭明/512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耿云志/524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李泽厚/547
中国军阀派系诠释
[加]陈志让/580
“中山舰事件”之谜
杨天石/604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罗志田/62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人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王桧林/655
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黄兴涛/671
南京大屠杀研究
[日]藤原彰/731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牛军/761
1944年至1946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
邓野/783
国民党政权与上海资本家
[美]帕克斯·M.小科布尔/810
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
郭德宏/835
略论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王金锫/851
论民国政制
陈瑞云/869
重评《多余的话》
陈铁健/887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
杨奎松/903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性质与分期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920
编后记/933
54.38、《中国大陆研究方法与成果》
第三部分:外国政治制度
1.钱端升:《德意志的国会及国会议员》,《清华大学学报》1933年。
2.李道揆:《试论美国宪法的限权政府原则》,《美国研究》1987年
第4期;《九十年代的美国政治》,《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3.白钢:《现代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上)》,《公民导刊》2004年第
12期。
4.孙关宏:《英美两党制的产生及其阶级实质》,《政治与法律》1982
年第2期。
5.F.哈里斯:《美国的民主》,《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6.W.布鲁斯:《政治制度和经济效率:东欧的情况》,《国外社会科学》
1980年第11期。
7.H.比克斯:《“天皇制法西斯主义”重探——日本现代史的割裂与
继承》,《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8.朱光磊:《美国重视、实行联邦和州分权原因何在?》,《政治学研
究》1987年第2期。
9.罗荣渠:《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的特点》,《北京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0.Л.尼基福罗夫:《混合型社会经济制度:俄罗斯改革方案的选择》,
《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1.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历史研究》1995
年第2期;《谈英国议会改革中和平变革的机制》,《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
12.L.雅各布斯:《舆论与决策:英美两国比较》,《国外社会科学》1993
年第2期。
13.V.维里奇:《苏联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新观点》,《国外社会科
学》198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