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1节 90年代散文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二十四章 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分野
第二节 七月诗派
一、七月诗派概貌及诗学
七月诗派是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 《希望》杂志,以及“七月诗丛”、 “七 月文丛”等系列丛书,在艾青等人的影响 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田间、 鲁藜、绿原、冀 、阿垅、孙钿、天蓝、邹 荻帆、杜谷、牛汉、化铁、彭 燕郊、方然、 贺敬之等,都是这个流派的重要诗人。
一、早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 名作,最初发表在1934年5月出版的左翼 文学刊物《春光》第1卷第3期上。
二、成熟时期
(一)北方组诗 (二)太阳组诗
三、艾青诗歌的成就
作为新诗史上的一位大诗人,艾青对 中国新诗的第一个历史贡献,是继承 “五 四”以来的新诗的爱国主义传统,应合着 时代和历史的需要,以土地意象为核心, 迅速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绩建立起一个把个 人命运和民族命运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爱 国主义母题。
在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和有关文艺政 策的双重作用之下,解放区、国统区诗歌 分别沿着歌颂和讽刺两个基本方向并行发 展。前者歌颂解放区的革命政权及其革命 事业,诗体形式主要是民歌体叙事诗,代 表作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后者讽 刺国统区的反动政权及其专制暴政,诗体 形式主要是政治讽刺诗,影响最大的是袁 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
二、七月派诗人
(一)田间 (二)邹荻帆和其他七月派诗人
第三节 西南联大诗人群
一、西南联大诗人群概貌
抗战之前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已经形成了 以上海《现代》杂志为中心的“现代”诗人群和 以北平各大学师生为主体的“前线诗人”群并存 的局面,前者依托于上海的近代都市文化,后者 依托于北平的校园文化,共同探索着中国新诗的 现代主义道路,促进了中国新诗的进步和繁荣。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六章 20世纪90年代散文、戏剧、影视新课件
肝肾亏损 脾肾阳虚
滋肾补肝 祛风胜湿
温补脾肾
蠲痹汤 固真汤
当归、牛膝、川断、杜仲、 狗脊、姜黄、仙灵脾、鹿 角胶、秦艽、独活、寄生、 羌活、防风、细辛、白芍、 黄芪
附子、 肉桂、人参、白术、 山药、茯苓、枣皮、当归、 熟地、杜仲
类别
治剂 代表方
药物
血瘀脉滞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身痛逐 瘀汤
桃红、红花、川芎、 归尾、威灵仙、黄 芪、桂枝、羌活、 独活、地龙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利湿下乳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主治 筋骨痹痛 腰膝酸软
筋骨痹痛 腰膝酸软
风湿痹痛 水肿脚气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乳汁不下
性的世界”。 5 如何看待90年代女性散文以一种对女性私密题材的书写
来展现女性意识?
09.01.2021
10
6 谈谈你对评论界关于90年代报告文学批评“泛化” 的看法。
7 谈谈“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中关于“成长”的 主题。
8 从王朔的小说创作看视觉文化语境中作家与影视 生产的关系。
9 以电视连续剧《渴望》的轰动效应谈谈八九十年 代电视剧的大众文化特征。
一、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1. 风湿病概念
中医将风、寒、湿等邪气所致病证称 为风湿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为 痹证(或痹病)。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故一般通称风湿病。可见中医风湿病的学 术范畴与现代医学的风湿病概念相当。
2. 风湿病病因 (1)内因:气血阴阳→虚损
肝血不足→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肾精亏虚→骨痛骨软、腰膝无力 (2)外因:风寒湿热→经脉瘀阻 湿邪:肿胀重者→着痹 风邪:游走不定→行痹 寒邪:疼痛发绀→痛痹 热邪:灼热口渴→热痹
二、风湿病的分型论治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3节 90年代影视
由此看来,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形式———电影和电视, 无疑给作家们一根救命稻草,使他们从日渐被遗忘的边缘 地带挣脱出来,但同时也给了他们巨大的损伤,使他们又 陷于新的彷徨和矛盾的境地。小说与影视影响力的差异, 个人创作与集体化操作的矛盾,艺术追求与商业利益的反
差,导致作家纷纷加入小说的影视改编创作。
(根据何大草小说《刀子与刀子》改编)
五、“第六代”导演:浮出海面
(一)“代”群的表征和指向 有人把电影表述为一种情感上的季节性消费品,就像更换性 很强的季节性时装,通常是五年左右换一代。在“文化大革 命”后文艺得以正常发展的十年中,中国电影确实造就了两 代导演,而其作为“代”的艺术活力呈现的时间也正好是五 年,即“第四代”(1979—1983)的五年与“第五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90 年代以后,中国的文 化主流逐渐背离了这一思想、美学和文化传统,开始了大 众化转型,使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新的特征 。 除了受到政府行政机制资助的“主旋律”影视创作以外, 与80年 代的影视文化不同,这时期的许多影视作品都放弃 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孜孜以求,也不再 把影视产品当作济世救民、普度众生的神赐的法宝,不再 用影视艺术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优越,张扬 那种普罗米修斯式 的人格力量和悲剧精神。
王朔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4年王朔发表《空中小姐》, 以其“顽主” 系列小说逐渐登上文坛。1990年,王朔参与我 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创作,1991年王朔又创作 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这两部连续剧均热映大江南 北,带来轰动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1989年1月王朔、魏人、刘毅然、莫言、苏童、 朱小平、刘恒等12位作家成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大张旗 鼓从事影视创作,并以此获取合理的收益,这标志着作家积极 介入文化工业生产,走出象牙塔的一次壮举。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教学课件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四章 20世纪90年代小说ppt课
90年代小说
第四十四章 20世纪90年代小说
伴随消费主义文化、大众文化、传媒 文化的兴起,小说创作的多元化面貌渐渐 清晰,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 生代作家、70年代作家群、女性主义小说、 坚持人文精神的精英写作并存,呈现出个 人化、世俗化、多元化的形态。
完成正常的工作的前提下,重心放到出口 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积极、高效的工作态度 以优秀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保工作做到更好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提高管理能力和薪资水平
Thank you!
向。
7 试述通俗文学在90年代兴起的文化意义。 8 试谈谈《白鹿原》的文学及文化意义。
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展望
汇报人: 2015年12月30日
1
2015年工作概述
2
2015年工作成绩
3
2015年工作不足之处
4
2016年工作改进计划
5
2016年工作展望
1 2015年工作概述
•出口 出口订单的签订,安排生产。 按时交货,提供国外清关资料。 货款跟踪、出口退税等相关事项。 2015年共计出口订单5笔,出口总金额33590.74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万元。
•销售 接手销售模块,负责所有销售订单的执行。 操作销售订单共计137笔,销售金额约2275万元。
•办公室 10月份参加了公司并购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办理股权出质注销、股东股权变更及三证合一。 办公室其他临时工作。
2 2015年工作成绩
• 进出口进展顺利,均能按时交货。 • 销售模块交接仅一天,但后期衔接数据快,
工作质量 需要提高
对于工作 思考不足
最新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下 教学课件 曹万生 著 (下) 第四十五章 20世纪90年代诗歌幻灯片课
心理社会方面
• 经济:家庭经济情况好 • 精神状态:良好 • 家庭关系:和睦 • 心理:正常 • 人际关系:良好
入院查体
T:36.7℃ R:18次/分
P:68次/分 BP:120/80mmHg
护理诊断
• 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 • 乏力 • 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 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有无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时 的巡视。
• 遵医嘱运用止血抗感染的药物。 • 禁食水、卧床休息。 • 教会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协助其洗漱、进食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 注意患者安全,正确使用床栏,下床活动慢,家属陪护一人。 • 关心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
解除患者不适,取得患者信任。
评价
• 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 未感乏力。 • 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相关知识
• 什么是结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 质前均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 隆起。息肉这一名称并无组织学含义,不可将息肉与腺瘤 混淆。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 及生命。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 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第五节 流行歌词创作
优秀歌词是“能歌的诗”,是诗意迁 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它接纳了一大批诗 歌读者。流行歌词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是 为老百姓休闲娱乐服务的,为他们排忧解 难,提供异地异时的想象和安慰。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5章 90年代诗歌[精]
• 1989—1991年间,在《诗刊》等,出现了一时间仿佛被批
量制造出来的所谓的“新乡土诗”。有人将其特征归结为 “主要源于乌托邦式的家园、源于土地亲缘关系和收获仪式, 具有典型的前工业时代人文特征,主要从原始天赋和怀乡病 冲动汲取主题”。它先是将“神话写作”的集大成者海子的 麦地主题浅表化、世俗化,很快又用心造的幻影来制造“回 归现实”、“歌唱家园”等假象,麻痹人们伤口尚未痊愈的 心灵。
第三节 于坚等“民间写作”
• 于坚在《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里说:“民 间的意思就是一种独立的品质。民间诗歌 的精神在于,它不依附于任何庞然大物, 它仅仅为诗歌本身的目的而存在”;早在 1984年《他们》那里。诗歌的民间立场就 真正确立起来了。
• “民间立场意味着一种‘诗人写 作’”;“诗歌是永远‘在路上’的,诗歌 是穿越遗忘返回存在之乡的语言运 动”;“诗歌是穿越知识 的谎言回到真理的 语言活动” 。
景” 。
第五节 流行歌词创作
•
优秀歌词是“能歌的诗”,是诗意迁移的又一
种表现形式。它接纳了一大批诗歌读者。流行歌词
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是为老百姓休闲娱乐服务的,
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异地异时的想象和安慰。而 纯正的诗歌,尤其是“知识分子写作”抵御的恰恰
就是这种自由的“过度”、无主体性的节日狂欢和 与意识形态在无形之中形成的“合谋”。
• “民间写作”通过展示现代人当下生存的体 温、呼吸和心跳,恢复词语 与物自体之间的 亲和性,在进行“软批判”的同时,建构起 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诗歌 美学原则,那就是, 注重细节,置身“此在”,回到日常状态和 事物本身。但是,我们在看到“民间写作” 激活了早已表现出钝化的象征的同时,
第四节 “身体写作”及其他诗歌创作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
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
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二版)课件 (24)[24页]
三、丰子恺的散文
丰子恺等人的创作代表着又一种方向,在叙事抒情中继 承中国传统散文、佛教禅说的诸多长处,风格平淡如水, 明白如话。以散文作为思考人生的方式,叙议结合,重 理念和生活的哲理,以及高远的情境和高雅的韵致。
到昂扬的“抗争之曲”的转变过程。散文集有《黄昏之 献》、《鹰之歌》(1936)、《白夜》等。 丽尼散文文字优美、感情率真、浓郁,能很巧妙地将外物 着我之情彩而又浑然一体,辅之以象征和暗示传达自己的 感觉和意识;同时,注意韵律和节奏的和谐、色彩的搭配, 有着散文诗式的典丽和音乐感。
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和丽尼 齐名。在抗战前写有《海星》和《竹刀》两集,1940年出 版《囚绿记》。
沈从文的散文代表集子有《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 《记丁玲》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名篇有《箱子岩》、《桃源与沅州》 等,表现了乡村中国中的普通、质朴的乡下人的命运,在一种委婉平 实的叙述风格中,自显示出诗意的美,以及古代游记和笔记的余韵。
与之风格相近的还有萧乾、师陀、废名、吴伯箫等,他们 都是京派散文的代表作家。师陀的《黄花苔》、《江湖 集》,废名的《桥》、《芭茅》,吴伯箫的《羽书》等也 都是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品。大多都既有着生活的沉重、文 笔的壮阔,也有着田园的抒情风味和对“乡村文化”的眷 恋和温情。
京派散文显现出“乡下人”的过于武断的审美心理结构。 他们对一切成例和观念基本都持一种怀疑态度,追求一种 自己内心的“我”的价值,以一己之体验来显示目的的开 放。这就势必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封闭性,但显然也是他们 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所显现出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6章1节 90年代散文
二、余秋雨、张中行的散文
1、概述: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 出现了 “学者散文”或“大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开阔了作者表 现和思考的疆域。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修养和人 生阅历的学者介入散文,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位 和文化分量,显示了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 和参与现实文化的“民间情怀”。
3.4 张中行散文行文活泼,或从一首古诗、一则典故入手,谈古论今, 指西道东;或呼唤科学、民主精神,鞭挞封建专制;或批评假药、假酒 、假文凭,反对假话;婉如一幅幅世象漫画,把人间的各种嘴脸暴露无 遗。冷静的评述来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哲思和审美情趣,也向读者展现了 他的学识和人生态度,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张中行的文化随笔尤为 突出的一个优点即是行文较为活泼,少了一般言理散文的学究气。
生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人类的终极命题当初其 实是作为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被推到史铁生的面前的 。他的思考是要为“不自杀”找到充分的理由,为“活下 去”找到充足的根据。
《我与地坛》、《好运设计》、《对话四则》等一系列的 散文,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在看似超脱的文字下面潜藏的内 心激流,理性的史铁生和感性的史铁生日日夜夜互相辩驳 、安慰、鼓励。史铁生的生死追问从来不是坐而论道,枯 谈玄理,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所有的思考都 是为了让世俗中的自己从内心活得更坦然,更理直气壮! 他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以超越自我超越困境。
张中行学识渊博,文风古朴,具 有“五四”遗风,在社会引起广泛 影响。他的散文可分为两类。
3.2 记叙散文谈人和谈事,并兼怀旧为主,多收在《负暄琐 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部集子。
张先生谈人多是写相知、相熟的文人,且只写好人不写坏 人。看这类作品,就像在听一个冬阳下倚篱而坐的老人, 娓娓叙说人生那些“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 掩卷长思,就仿佛是打开了天堂通往人间的大门,让那些 近百年来故去的和活着的,有所闻和无所闻的,穿长衫的 ,着洋服的,文人墨客、主妇游民接踵而出,栩栩如生。 张先生爱写文人。这大概与他一生为文,多与知识分子接 触有关。
1、概述:当代散文发展到史铁生和张承志,走向心灵和生命体验层 面,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与心灵,以及人生旅途中相伴随的孤独、焦虑 等情感,并通过此和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共同人性相通。
2、史铁生的散文 2.1 史铁生是从乡村记忆走向哲理探寻的文
学艺术家。也是从生命的意义中发掘出新 意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往往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凝重的思考。 他的散文有三个重要主题——生死、生命 、写作。入手分析其散文作品对三者的挖 掘,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 西方宗教思想的吸收和哲学意蕴的揭示。
代表作家余秋雨,张中行等。
2、余秋雨
2.1 余秋雨(1946— ),浙 江余姚人。1980年代末 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 《文化苦旅》、《文明 的碎片》、《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 千年一叹》、《行者无 疆》等。
《洞庭一角》、《西湖梦》和《苏东坡突围》则关注文人的 命运,描述一代代文人因为过于正直而导致流放的命运。在 散文中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走向和文化人格的演变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文人的软弱性进行了批判。
史铁生的终极追问的起点恰恰是他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是缘于尘世生活的必需,这就决定了他以后思考的走向和 特质,那就是始终与世俗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来又回 到生活中去。
2.2 艺术特色:史铁生散文具有散文的风味、语言雅 洁,并倾向哲理或形而上意味。邓晓芒谓为“当代作 家中是哲学素养最高的作家,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 他的《务虚笔记》之中。”
“张中行论及国人文化心理,优劣分明,反省得也较为深刻;评析现存社 会的短论,文人气过浓,不及鲁迅那样沉郁悲慨,火气完全隐在背后, 以至给人一种隔岸观火之感,但其中确有很现实性的东西存在”。
总体而论,张中行的散文深刻思考了现代生活和文化,充分体现了作者 的智慧,读来别有一种韵味。
三、史铁生、张承志的散文
2.4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点 一是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如《上海人》,作者举重若轻地把文史知识积累融入了感性 的叙述中,写了徐光启的文化性格,上海的历史等,恰如其 分地阐释构建上海文明新形态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的生动、形 象的材料;
二是理与情的融合统一。能用散文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 理问题,情与理统一起来。情理合一;
3、张承志的散文 张承志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
散文家,他的散文不同于一般的散 文,追逐时尚、名利,而是表现了 中国文学崇尚“风雅”、胸怀天下 这样一种独特而又漫长的传统和脉 络。表现出两大情思。
一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使社会和文 学的气候陡然生变。《离别西海固》描述时代的变化:“周围的 时代变了,二十岁的人没有青春,三十岁便成熟为买办。人人 萎缩成一具衣架,笑是假笑,只为钱哭。”张承志充分意识到浩 浩荡荡、挟磅礴气运、无可阻挡的物质时代的临近。
三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张中行
3.1 张中行(1909-2006),河北 省香河县人。
80年代初期开始散文创作,并将 他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入其散文创 作中,先后出版了《负暄琐话》 、《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顺生论》、《留梦集》、《 观照集》、《禅外说禅》、《说 梦楼说屑》、《桑榆琐话》、《 流年碎影》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