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分类和基本特点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4. 鉴赏古代诗歌的实践练习三、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2.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3.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能力四、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的理解2. 学生对古代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和解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分析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选用适合的古代诗歌教材或在线资源,确保内容丰富、多样。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像、图表等。
3. 教学PPT或幻灯片:制作教学PPT或幻灯片,包含诗歌文本、鉴赏要点等。
4. 练习题和答案: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鉴赏方法的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包括关注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
3.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对给定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指导他们注意诗歌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4. 诗歌解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析,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讨论和交流。
5. 总结和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鉴赏。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作业参考答案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作业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长恨歌一、1.A(B.“簟”读diàn,C.“嵬”读wãi,D.“衾”读qīn。
)2.D(“春霄苦短”应为“春宵苦短”。
)二、1.C2.选取的意象主要有长夜中的宫殿飞萤、难眠中的孤灯只影、缓慢的钟鼓之声、远方的耿耿星河。
这些意象烘托出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气氛,表现了唐玄宗凄凉悲苦的环境中彻夜不眠的情景,映衬出他对杨贵妃痛苦的思念。
三、1.诗歌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对全诗起统领作用。
本诗先叙述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接着,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马嵬坡的生离死别;最后,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到杨贵妃,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唐玄宗迷恋女色,是导致误国殃民的根源,也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
2.提示:本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如“爱情说”、“讽喻说”、“多主题说”等,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分析。
分析时注意结合全篇内容。
四、1.“乱”字用得最妙。
本来肥胖的安禄山为了讨得唐玄宗的欢心,却舞疾如风,胡乱情形自可想见,因而也就有了宫人的拍节大乱,此外,“乱”还暗示着作舞的背后隐藏着他的叛乱野心,一石三鸟,言简意丰。
2.“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通过歌舞、楼殿、明月写景象之盛,表现唐玄宗沉迷享乐的情绪。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写山寂人少、旌旗无光日色暗淡,表现唐玄宗悲哀凄苦的心境。
再一次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湘夫人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一、1.C(A.“谐”读xiã,B.“萃”读cuì, D.“馨”读xīn。
)2.B(应为“塞上长城”)3.A( B“气吞山河”与“牺牲精神”、“万死不辞”与“英雄气概”搭配错位,应改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
C“杜甫的一生创作了”搭配不当,可改为““杜甫在一生中创作了”。
D“的形成”赘余,删去。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
反问——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设问——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与人”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正反对比论证(理)
(对比盛衰之境地)
连用两个疑问句
学习文言知识
故方其壮①也,举②天下之豪杰莫③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④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 夫祸患常积⑥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⑦,岂独伶人也哉!
分析理解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答: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答: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分析理解
本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叙述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选择这一史实?明确:事例论证晋王三矢的史实——复仇灭敌——“得天下”原因——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的《唐本纪》中,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拖沓,且不符合序论的体制。此处选用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但其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为慎重,欧阳修在其前面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故事的传说性质。这个事件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文言知识
呜呼!盛衰之理①,虽曰天命,岂②非人事③哉!原④庄宗之所以⑤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立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呜呼!”——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转折关系反问句,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 “原庄宗……可以知之矣”——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说明本文的立论依据,引起下文。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定义与分类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4. 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5. 诗词鉴赏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词作品,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创作诗词,提升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古代诗歌的定义与分类,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分析:分析具体诗词作品,让学生掌握鉴赏技巧。
4. 实践:布置诗词创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词创作:评价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
3. 诗词鉴赏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古代诗歌鉴赏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鉴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音频、视频资源:搜集古代诗歌朗诵、讲解等音频、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5. 实物资源:展示古代诗词创作工具(如毛笔、纸张等),增强学生体验。
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保持教室整洁、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
2. 设备设施:确保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3. 网络环境:保证网络畅通,便于查找和分享网络资源。
4. 座位安排:采用圆桌式或小组合作式座位安排,促进学生互动。
高考诗词鉴赏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考诗词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汇总 课件27张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表达 技巧
诗歌的思想 和情感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炼字 诗眼 炼句 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旅诗 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 咏物言志诗 即事抒怀诗
1.形象+身份
鉴
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概况社会意义或作者
建功立业,乡愁,战争艰辛,对君 王的不满,赞叹奇异风光
依依不舍,思念与牵挂,对友人 的安慰与勉励,抒发人生感慨
容 和
羁旅思乡诗
羁旅孤凄之愁,思家怀人, 怀才不遇,厌战思家
情
咏物言志诗
感
即事抒怀诗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运用习题继续巩固古诗鉴 赏的各类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总结阅读诗歌的常见方法 教学难点:明晰诗歌阅读的答题内容
总结方法
(一)看标题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 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总结方法
(二)看注释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 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 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 准备
总结方法
(三)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 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 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 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 作用。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也对结尾特 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捣黄龙”的捷 径。
湘夫人(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二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三,教学难点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四,教学方法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五,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师板书]师:好。
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师:好。
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生:齐读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生:……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
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生无语。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必背古诗文)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必背古诗文)宋词《西江月》白头搔更短,浊酒一杯醉。
唯愁西江水,万里无垠蓝。
《西江月》是李清照的一首宋词,此词以深厚的忧思,抒发了她因江西独自闲居之苦,深感万里相思、乡愁夜月之痛。
词以抒情婉约叙事为主,以“白头”和“浊酒”作为一扇窗对近古之忆,抒发出月夜相思的无穷深情。
词中“白头”一句,道出情人长久相思分离及生、老病死荏苒的缠绵,突显说者的气馁哀伤与惆怅;“浊酒一杯醉”一句,充满凄凉弥月,象征酒意浓浓的饱满情怀,传达了说者淡漠、空虚的远离情感;最后两句“唯愁西江水,万里无垠蓝”,以远离之明净来形容说者沉沦心中深刻的乡愁,极妙地把说者痴迷中思念他乡的无尽空虚感表达出来,体现了此词最深的重重忧愁。
此词以乡思为主题,用意既朴素又深切,像画一样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它让人感受到李清照深沉痛苦的情愁,想到了说者被远离他乡的叹息,表达出了说者深切心痛的思乡之情。
宋词《忆江南》三月三日晓朝,正见新春犹未老。
楼台烟雨,双阙红粉烟花销。
《忆江南》是苏轼的一首宋词。
此词以春有芳华,令人心醉神往的美景描写为主,描绘了江南春色的绚烂美景,反映出作者对江南地区的深沉思念之情。
词以愁情婉转咏叹为主。
“三月三日”正值春新,此句通过新春尚未老的如痴如醉的景象传达春的美好;“楼台烟雨,双阙红粉烟花销”一句,把烟雨缭绕的朦胧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心醉神往;而此句“双阙”字,通过双阙双塔庭院布置繁奢的画面表达对富丽得象征性的江南地区的思念之情,使说者对家乡的缘思无已被反倒进入无限的回望之中。
此词以思乡为主题,说中充满了留恋思甘之情怀。
它发出了说者思念江南美景的感伤之音,将说者被流浪远离他乡的痛苦和叹息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说者深沉的乡愁之情。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湘夫人》教学设计
了解屈原及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让学生“知人”
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以意逆志
1、学生对照注解自读一遍全诗,注意圈点勾画。
2、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全诗
3、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解读,概括各节诗歌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突出诵读。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技能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明确: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本堂课在教学上力求让学生通过对《湘夫人》的诵读和鉴赏,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再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把握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在批文入情的前提下,知人论诗,以意逆志,进而领悟鉴赏的精髓。本首诗歌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故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引导学生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鉴赏诗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很成功。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夜归鹿门歌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
赏析诗歌
画面一:黄昏江景图
1、诗中写了什 么时间、地点、 人物及其活动?
——黄昏;渔梁 渡头;人们争渡 回家,我归鹿门。
2、诗人听到了 什么?看到了什 么?诗人所见所 闻各有什么特点? 诗人心情感受如 何?
——钟声、喧闹声; 争渡情景;钟声显示 了山寺的安宁僻静, 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 尘世的杂乱喧闹;诗 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 神情、潇洒超脱的襟 怀隐然可见。
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 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 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 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 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 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 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 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4句和1、2句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3句和第4句分别是对第2句、第1句的承接,进一步补
此充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 隐居、怡然自得之情。(悠然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 静 — 尘世纷繁)
画面二:月夜山景图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 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 遥闻箫鼓奏。
小 结
这首诗写“夜归” 的“归”途,实际上是从 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 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 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 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 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九、知识迁移。(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 知识迁移 己鉴赏一首诗歌)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确实
榭,
特异之物
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 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 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 再增加些楼台亭榭,
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
辉映
匾额
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
修缮
有碑载其事。
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 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 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
另外
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3).注意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澎浪矶和小孤山) (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叁
课 堂 小 结
课堂小结
探析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直折腰。
感谢观看!
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
光亮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诗、词、赋等不同形式。
2. 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包括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
3. 培养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诗、词、赋等不同形式的古代诗歌,解释其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授如何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以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3. 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其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实践鉴赏方法,培养其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理解,促进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准备相关的古代诗歌文本,包括经典作品和不同风格的诗歌。
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具体诗歌的分析评价,评估其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授基本概念: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包括诗、词、赋等不同形式,解释其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3. 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如何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以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实践鉴赏方法,培养其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3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3单元测试题【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宁欣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据估测,长安城城内人口数量约为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唐初,长安等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所需从业人员。
从而吸纳了一批批外来劳动力的到来。
唐中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
这些人口就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且主要是以京城长安和洛阳为主的大城市。
虽然史书上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乂,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日佣人”等,遗憾的是建筑工人的来源没有记载。
显然,应该有专门的建筑行业的工匠和民夫才能营造颇有规模的“窦家店”。
京城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所得回报也比从事农业生产更高。
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小商品销售业、雇佣服务业、运输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
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还有很多流动的艺人和民间表演团体活跃在京城的开阔场地。
这些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承担了都城建设的重要任务,活跃了长安的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商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解决了随着城市发展居民日益增长和拓展的日常需求,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饮食、人力、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这一时期,为城市日常生活所需求的行业不仅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还逐渐向规模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唐国史补》记载,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餐饮业就很发达,三五百人的礼席,“立待可办”;唐朝前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流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生活的需要,官府对农民和工匠居住地和户口限制的松弛,长安外来人口的涌入更多是出于主动行为。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旅夜书怀
比较阅读,赏析异同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与《旅夜书怀》一样,前 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与直接抒情相结合。都 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朗诵指导,尝试背诵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语调很缓慢,读起来有淡淡 的忧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 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 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 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精读诗书,深入探究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 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 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精读诗书,深入探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 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 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 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 将进酒
5.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 “愁”的实质是什么?请找出有关诗句分析。
[对应考点: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答案】
相关诗句
实质内涵
一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二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三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人生失意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阶 段 二
将进酒
阶
段
阶
五
段
三
本课话题——自信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是何等 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因此,从貌 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 容。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 性。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和现实的“蜀道” 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和坚定。他先把自 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的峰巅。适逢开元盛世,虽 然没有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李白已经以其发自骨头深处的浪漫主义精神, 把诗歌领入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如今,当前朝月又照窗棂,我们俯身灯下,咀读李白的诗篇,自觉或不自 觉地有一种自身契入的愉悦,不为古今隔绝,不为时空生疏,好像诗人就在身 边呼吸喘气,一唱一吟,入木三分。让人感觉文字和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读上 去雄浑瑰丽,奔放敞亮。没有诡异之辞,谪怪之谈,狷狭之态,迷幻之气和荒 淫之意。一改庄、屈的艰涩困顿和虚无华丽,彻底走出了奇诡怪诞,随理赋形, 任意虚构的泥淖。使读者和诗歌形成一体化审美走向,直接融入诗歌的字里行 间,切身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结果,很多不是诗人的人也成了诗人。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 燕歌行
• 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 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 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 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君相 不看 见白 沙刃 场血 征纷 战纷 苦, ,死 至节 今从 犹来 忆岂 李顾 将勋 军。 。
造成战士沙场征战苦的原因,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 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 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 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思考二?
• 两层樊含哙义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
“(横1行)”赞的颂由将来士,们就意一味往着无恃前勇的轻英敌雄。气概,对将领破 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 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 疆生活、边塞风光。
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 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 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 鹰等。 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
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进酒》
“酒逢知己千 杯少”,看看 “酒仙”太白 是如何劝酒的?
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 将进酒,杯莫停
为 何 而 愁 ?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第一次漫游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725)
嵩山与友畅饮 作将进酒
(752)
奸佞当道 赐金成 天雪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
酒的诗句有哪些?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 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拓展延伸:
你如何看待李白嗜酒如命 的放浪行为的?
小结 鉴赏诗歌的途径:
1、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态 3、反复通读全诗 4、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5、分析诗歌的手法及修辞 6、重点语句反复挖掘内在含义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1.文章情感经历为:
悲——欢——愤——狂
2.文章主旨句: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3.诗中对夸张的运用:
朝如青丝暮成雪, 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起兴——
比喻——
夸张——
反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要求:
1、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技巧;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炼字的技巧和语言的风格。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常见的修辞技巧和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行文构思及其它表现技巧等。
三、命题趋向:
1、唐宋诗词、元曲;
2、以写景抒情诗为主,另外也有咏史怀古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等。
2001—2005五年高考共考查古诗词曲57首,有34首为写景抒情诗。
3、命题角度:
(1)对诗句的理解或诗句中个别字眼的鉴赏,语言特点,赏析形象或意境;
(2)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3)就诗词的某一突出特点自由发挥;
(4)通过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
四、方法步骤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能给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它或者点明写作背景,如王维《使至塞上》、贾岛《寻隐者不遇》;或者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观沧海》、贺知章《咏柳》;或点明诗歌意象,如柳宗元《江雪》、王冕《墨梅》;或表明作诗目的,如李白《赠汪伦》、李商隐《夜雨寄北》;或表达诗人情感,如李绅《悯农》、王昌龄《闺怨》等。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的是诗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而这些情感、认识、感受,又是由诗人自身所受教育、人生经历、个人性格、个人际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达观”,辛弃疾的“悲愤慷慨”等。
解读诗歌,诗人是个重要信息,平时要尽量多的了解诗人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处于时代变迁之际的诗人,如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人,由北宋而进入南宋的词人等。
3、读注释
但凡试卷上的注释我们都要留意,它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如(05年高考福建卷)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下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南,登岳阳楼而作此诗。
后边的两道题都要依据注释才能回答完整。
4、抓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