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广东教育

合集下载

经验可借鉴 方法可参考——《中山大学史稿》读后

经验可借鉴 方法可参考——《中山大学史稿》读后

这些 ,对广东 ^、中大^来说 , 虽是 旧事重温 ,但其 中,许多
办学经 验可 以借鉴 ,许多管理方法可 以参考 ,许多办学的 门径路子
有示范作用 对今 日办学也有启发 清华大学校长梅船琦在 《 就职 蒲 中说 : 所谓 大学者 ,非谓有大搂之 渭也.有 大师之谓 也。 不是说 , 大搂 及设备等不重要 ,彝 而 ,人的因素第一 ,办大学 . “ 孽 大师 更为重要。这 大师 ,当然包括校长 有 一流校长 、一流 教 师,然后才有 一流学校 ,中山大学酌 办学经 验集 中说 明了这一 点 这虽是窳所周 知的经验 ,但经 作者的认 真阐述 、分析 、总结 、
办学过程中虽彝遇到许多 困难 , 孽 但仰 仗孙 中山的崇高威望 ,也有许 多有利条件 和机遇 。中太虽有创业之艰 ,但有辉煌 之绩 ,为世人刮
目相看 ! 大创办 , 虽 在 国立备 大学之后 ,然 而规模之大 ,进步 广 之速 ,实为全国国立 各大学之冠 ( 书第 11 。建 新棱筹款 , 谤 0 页) 首任校长邹鲁说 : 为了筹款 .际 了没有叫人 爸爸和向^ 叩头之 外 , 可说一 切都 已做到 。 ( 谤书第 பைடு நூலகம்9页)石牌新技建成 ,宫殿 搂字林 4 立。13 年 5 96 月.香港大 学工 学院院长 c A M dl o m t 来棱 . i e nS i dt h 参观 , : 在中国从事教 育生 活业有 二十 四年 ,向来丰 曾见过 如 说 此伟大之大学。 l 0月 .日本 友人 到棱 参观 ,说学 校 规模 之 宏 伟 .管理之完善 , 甚值惊氟” ( 上均见谤 书第 13 ) 新棱规模 5页 大,师生多 ,道路宽 ,山水美 .堪为一 流 ! 孙 中山少年 时在美国檀香山求学,就看到 当地的教 育 比家乡香 山县 ( 夸中山市 )的 旧式教育好 。此后 ,他一生都重视教育 ,重视 办学 ,重 视培养 人才 。1 9 年他 2 岁 时 ,有 见家 乡 “ 桑之 不 80 4 农

解放前几年,海康县在雷城镇的教育情况

解放前几年,海康县在雷城镇的教育情况

解放前几年,海康县在雷城镇的教育情况解放前几年,城镇(今雷城镇)是海康县的文化教育中心。

虽然它办的学校不多,规模不大,但是办学体制健全且多样化,值得谈谈。

一、学校与私塾并举私塾是我国古代唯一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纯文学教育,这是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使然。

在清光绪时代的“百日维新”运动后才废科举,办学堂(学校的前称),自然科学才进入课堂,海康县也不例外,在解放前几年的雷城镇已有三间中学、一间师范学校和6间小学。

但广大农村办小学的很少,大多数农村还是私塾教育。

我曾在家乡水美村读了七年私塾,才进入雷城读小学。

当时雷城镇还有很多私塾,如在东门王氏宗祠、陈瑸家祠、养马坡(教师是符乃斌)、山狗孔(苏楼巷——真武堂侧边,教师是何克勋)、陈昌(真武堂前大街,教师是戚瑞辉)和关部前觉善经堂(教师是清代一位秀才钟某某)等地办的私塾,这是由于学校尚未普及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私塾对解决广大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起着辅助作用的。

二、公立与私立学校并举在解放前几年海康县在城镇的中小学,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

公立的有海康县第一中学(下称“海一中”),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下称“雷师”),在城镇第一中心小学(下称“城一小”),在城镇第二中心小学(下称“城二小”),在城镇第三中心小学(下称“城三小”),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下称“附小”),城南办的八保小学和雷城北门的遂溪中心小学(下称“遂小”)。

私立的有私立秀南中学、私立建设中学和私立海潮小学。

它们的概况如下:海一中于1926年9月创办,1927年2月正式立案,校址设在雷城内广朝南路育婴堂旧址。

1946年至解放前夕,校址较分散。

本部在海康县新宾兴祠(今雷州市第二中学校址),分部在雷城原“同仁医院”院址(今雷州市中心幼儿园的园址)和雷城养马坡新建的校址。

当时海康县当局在养马坡新建的海一中校址,已有两栋四间砖木瓦结构的平房式教室,供初中使用(该新校址已于1964年转卖给海康县水电局)。

隐形的转向——解放初期广东美术活动再议

隐形的转向——解放初期广东美术活动再议

摘要:20世纪前半叶,作为中国革命思潮最涌动的区域之一,广东的美术发展一方面受日本美术影响,“二高一陈”的“新国画”运动将传统国画的视野与国家命运现实连接,使广东地区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活动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论的重镇;另一方面,自抗战时期沦陷后至解放前,广东美术活动受香港地区“左翼”思潮的影响,反而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更早地接受“延安讲话”精神。

但即便是在中国美术革命的先锋地区,在20世纪下半叶初始的思想改造浪潮中,依然要无奈地面对重新塑造自身美术观的难题。

从专业画家到业余美术工作者,全都裹挟在这股浪潮中,在维持自身特色与国家需求之间惨淡经营。

从历史的视角回溯,这种微弱的坚持是有效的,当动荡稳定后,50年代相对温和的转型保证了80年代以后广东美术迎来再次勃兴。

关键词:美术改造;美术宣传;基层美术中图分类号:J124-1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9-4016(2020)04-0030-0620世纪广东美术史研究一直是学界热点,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中“西学东渐”与“发扬国粹”两种观念并重的重镇,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的20世纪广东美术发展其实就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缩影。

过往20世纪广东美术史研究多聚焦于“二居”、“二高一陈”、“广东国画研究会”,尤其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的“二高一陈”,他们在政界和艺界的双重影响力直接奠定了20世纪上半叶广东美术的发展基调。

同时近十年来,有关广东美术史中“失踪者”的研究也陆续呈现[1],日益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广东美术史的细节。

伴随着1949年全国陆续解放,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也随之成为各省份文艺改造的圭臬,广东省自然也不能例外。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新中国画”改良论还是知识分子阶层内部基于民族命运未来走向的讨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强势引领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整套认知观念重塑。

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普通群众,都能感受到这场运动对生活的重塑。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校长
石瑛“湖北三怪”之一,後任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
大师
庄长恭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微量分析奠基人
纪育沣有机化学家
陈建功数学家
罗荣桓 大革命时期在1927年考入武昌中山大学。
李达、陈望道、郭沫若、李汉俊、邓演达、董必武、徐谦、周佛海(均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简介】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学校名称:中山大学
旧称: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
中文简称:中大
英文名称:Sun Yat-Sen University 或 Zhongshan University
英文缩写:SYSU 或 ZSU
成立时间: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党活动频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云等。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奔中原解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剩余部分于解放后重回开封。
1904年10月,正式招生。江苏候补道杨觐圭被聘为首任监督。缪荃孙、方履中和陈三立先后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将“两江”改为“三江”。据《奏定学堂章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徐乃昌出任学堂监督。
1906年,江宁候补道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总督,其担任学堂监督6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首创艺术系科,学堂发展成东南第一学府。

1952年教育劫难

1952年教育劫难

美国教育学家卡扎米亚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

”以此来形容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再合适不过了。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

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教育模式全盘苏化建国初期,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中国亟需大量专业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

当时,中国政府缺少办学经验,非常倚重苏联专家的帮助。

在“以苏联为师”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影响下,1951年11月,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

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中国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学习。

国家还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疑或批判。

开始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教育理论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甚至在专家讲课的时候公开提出质疑。

为此,他们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的“人人过关”、“个个洗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都受到批判。

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一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在学校学会了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的本领,出了学校以后,就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据当时的清华学子回忆,“对潘光旦先生的全校大检查,好像有三四次,每次检查都达四个小时”,这位学生回忆了其中一次的场景:“在暗夜里,学生们席地坐在成府的马路上,人声如潮,灯光晃动,显得异常恐怖。

”后来,潘光旦被调到中央民族大学,写文章检讨《我为何仇美仇不起来》,继续进行思想改造。

社会学科全遭裁撤这次大学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六十年教育流行词汇:五六十年代教育掠影——李育中的回忆

六十年教育流行词汇:五六十年代教育掠影——李育中的回忆
资料 回顾 :1 6 9 3年 3月 5日, 毛泽东主席为沈 阳部队某部 因公牺
点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其 中包 括 ,撤销 金陵大学 、圣约翰 大学 、
齐鲁 大学 、之江大学 、沪 江大学 、 震旦大学 、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
经》列为中等 以上学校的必修课。
华南工学院是在国立 中山大学 的原址 上建 的 ( 者注 :石 牌 ) 编 ,
五 十 年 代 :扫 盲 、毕 业 分 配 、
简化 字、普通 话 、英雄 主 义 、五
分 记 分 制 、 勤 工俭 学 、半 工 半 读 、
院 系调整 ……
五 六 十 年 代教 育 掠影
— —
六 十 年 代 :上 山 下 乡、 插 队 、
向 雷锋 同志 学 习、 复课 闹革命 、
初期 ,有不少家庭 出身好 的教授被
派下农村参加土改 ,这还是对教授
关于 院 系调 整
资 料 回顾 : 15 9 1年 5月 1 8 E ,政务院批准教育部长 马叙伦 的 t
报告 ,确定适当地、有步骤地充实 和调整原有高等学校 的院系 ,此项
7 9年 ,对许 多教 育 旧事 仍记 忆犹
此后全国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全国主要媒体均对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他们读雷锋故事和雷锋比童年参观雷锋事迹展览和雷锋班战士通信节约箱建光荣簿等在校内外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六十年教育流行词汇
( 划 :魏 文琦 ) 策
是 “ 重地”了。至于东莞 ,倒有 中
学。
工作先从 华北 、华 东两大 区做起 ,
首先调整或增加工 学院系。 1 月 , 1
教育部 召开全 国工 学院 院长 会议 。 会上提出了对全 国工学院进行院系 调整的具体方案 。其 中包括 ,中山 大学 工学 院 、华 南联 合 大学 工学 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广

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

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

64 小康 INSIGHT CHINA广东百年党史(1921-2021)A CENTURY HISTORY OF GUANGDONG COMMUNIST PARTY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中国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然而,战争的阴霾却并未消去,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国共产党一再提出的和平建设提议,公然在举行国共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准备战争,并于1946年6月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原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吴裘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是全国最早爆发内战的地区之一。

1945年10月,广东国民党当局调集8个军22个师的兵力,进攻解放区,加强对人民的镇压,使广州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直到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攻入广州,并于1949年11月1日宣告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党的光辉才终于驱散国民党黑暗统治的阴霾。

解放前:广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近日,记者来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内,根据馆内讲解员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进攻、空袭严重影响了广东多地正常的社会发展。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肆无忌惮的经济垄断和资源掠夺,对本已是百废待兴的广东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广东各地接连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导致民不聊生。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记者可以看到广东昔日的繁华,广州曾经作为中国唯一保持开放的城市,经历多年发展,无论是经济、产业或者文化,当时毫无疑问是走在全国最前沿。

但是,在国民党当时黑暗统治下的广州亦破败不堪。

譬如据香港《星岛日报》1948年5月16日报道了广州的情况:“目下广州各类工业,无论火柴、橡胶、卷烟、织布、电泡、五金等各工厂,相继被迫停业者达70%至80%以上。

”至1948年底,广州全市有31%以上商店倒闭。

此外,国民党政府的征兵征粮工作不停强势展开,导致包括广东无数家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长期战争导致物资紧缺,社会各界人民在饥饿之中挣扎求生存,抢米、盗窃等暴力事件此起彼伏,整个广东社会动荡不堪。

仲元校史故事

仲元校史故事

仲元校史故事一、仲元学校简介仲元学校,位于我国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

自创立以来,仲元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仲元校史发展历程1.创立初期仲元学校创建于1906年,原名“广东公立仲元中学”,由当时的广东省政府创办。

创立之初,学校便以培养民族精神、传授先进科学知识为己任,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前来求学。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迁至广东罗定。

在此艰难时期,仲元学校师生团结一心,共度时艰,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仲元学校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校更名为“广东省仲元学校”,并逐步发展为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

4.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仲元学校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育理念。

如今,仲元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名校。

三、仲元学校的办学特色仲元学校一直以来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都能崭露头角。

四、仲元学校的历史人物仲元学校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辛亥革命先驱廖仲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

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仲元学校的骄傲。

五、仲元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仲元学校自创立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仲元学校的未来发展面对新时代,仲元学校将继续坚持办学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学校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仲元学校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知名学府,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办学传统,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精品】广东高州中学

【精品】广东高州中学

广东高州中学,从其前身南岳书院算起,至今已有442 年了。

南岳书院为明代隆庆3 年(公元1569 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创办。

从高郡中学堂正式开学算起,至今亦已有106 年了。

公元1903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高文书院(南岳书院先后更名为笔山书院、敷文书院、高文书院)改建为高郡中学堂,1904 年招生,1905 年 3 月15 日正式开学。

1911 年,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1913 年,高州官立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26 年,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九中学;1935 年,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50 年,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更名为广东高州中学。

2005 年,广东高州中学100 周年校庆,我写了《解放后五十五年广东高州中学发展的,作为广东高州中学历史长卷的一部分。

概略回顾》大家看下文,就知道我是怎样评说广东高州中学这所百年名校的。

广东高州中学,从其前身南岳书院1569 年创办算起,已有四百三十六年历史;从高郡中学堂1905 年 3 月15 日正式开学算起,则正好一百年。

高州中学梁达宇老师的《广东高州中学事略》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高州中学的前身、建校及解放前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为了高州中学百年历史的完整,本人不自量力地根据梁达宇老师的《广东高州中学简史》的一些史料以及我看到、听到的一些资料,写成这篇《解放后五十五年广东高州中学发展的概略回顾》。

这个概略回顾,第一部分概述了高州中学解放后五十五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是我知道的1978 年高州中学复校前后的一些情况,第三部分是作为校友我对高州中学发展的基本经验的总结评价。

(一)五十五年的历史既辉煌又坎坷解放后五十五年来,高州中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与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轨迹共命运。

五十五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50 年至1968 年稳步发展时期,1969—1977年无形存在时期,1978 年至今快速发展时期。

校史题目

校史题目

1.曾任我校法学、社会学教授,后来受毛泽东委托编译被誉为西方的“孙子兵法”——《战争论》的著名哲学家、法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的著名学者是:答:何思敬2.创造了“圕”(图书馆)这个汉字的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是:答:杜定友3. 与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并称“南杜北刘”的中山大学教授是:答:杜定友(杜国庠)4.创办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研究所,后来被评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中山大学教授是:答:汪敬熙5. 曾在中山大学物理系任教,身为中国第一代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和朱自清弟弟的著名学者是:答:朱物华6. 曾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既著有《中国通史》,又著有《世界通史》的著名史学家是:答:周谷城7. 在中山大学任教44年,1952年院系调整后担任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是:答:胡金昌8. 曾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和中山医学院副院长,建立全国最完整的病理标本库,使中国鼻咽癌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著名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是:答:梁伯强9. 解放前担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音乐教授,解放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创者是:答:马思聪10. 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谱曲的中山大学音乐教授、著名小提琴家是:答:马思聪11. 1927年在顾颉刚大力举荐下进入中山大学,并为民俗学研究和《民俗》周刊编辑做了大量工作,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的中山大学教授是:答:钟敬文12. 1948年起先后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内科主任、中山医学院教务长、内科教研室主任,并被评为一级教授的著名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是:答:陈国祯13. 1924年参与筹备国立广东大学工作并担任教授,后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并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顾问的著名法学家是:答:周鲠生14. 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代理院长、经济系主任,并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特务逮捕,后来参与民革创建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著名教授是:答:梅龚彬15. 曾任河南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主任,既在数学系讲课,又能为中文系学生讲授骈文,被誉为岭南才子,却于抗战胜利后不幸落水遇难的著名学者是:答:黄际遇16. 1949年底,作为理学院院长和著名化学家,率领师生抵制国民党迁校要求,积极开展护校斗争,使大部分仪器、标本和设备得以完整保存、迎来解放的中山大学教授是:答:徐贤恭17. 曾担任广州中央医院(今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在解放前夕毅然拒绝撤往台湾,坚持留在广州并将医院13万美元全部交给解放军的中山医学院一级教授是:答:钟世藩18. 1888年美国人创办的格致书院后来发展成为:答:岭南大学19. 广东公立法科大学的前身是:答:广东课吏馆20. 广东公立农业专业学校的前身是:答:广东农林试验场附设讲习所21. 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下令创办国立广东大学的时间是:答:1924年2月4日22.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下令将广东清末建立的几所高等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当时合并的学校不包括:答: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23.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地点是:答: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24. 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的时间是:答:1924年11月11日25.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直至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国内先后共有几所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答:10所26. 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是在哪一年?答:1926年27.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各地大学一度纷纷改名中山大学,其中的第二中山大学即后来的:答:武汉大学28.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各地大学一度纷纷改名中山大学,其中的第三中山大学即后来的:答:浙江大学29.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各地大学一度纷纷改名中山大学,其中的第四中山大学即后来的:答:南京大学30. 中山大学的十字校训是谁题写的?答:孙中山31.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字校训出自:答:中庸32. 中山大学校徽中的大钟楼现在位于:答:文明路省博物馆内33. 中山大学校徽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的是一朵什么花?答:木棉花34. 中山大学校歌的原作词者是谁的?答:邹鲁35. 中山大学校歌的作曲者是谁?答:陈洪36. 中山大学的校庆日是?答:11月12日37. 中山大学校庆日起源于:答:孙中山生日38. 中山大学校名目前采用的是谁的字体?答:孙中山39. 中山医科大学采用的校名是谁题写的?答:邓小平40. 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馆名是由谁题写的?答:宋庆龄41. 1935年5月,教育部核准中山大学成立研究院,标志着中山大学进入了国内仅有的几所研究型大学的行列:答:3所42. 1935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不包括以下哪个研究所:答:理科研究所(文科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农科研究所)43.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经几度迁徙办学,以下哪个地方不是中山大学当年的办学地点:答:广西桂林(云南澄江广东坪石粤东北部各县及仁化、连县)44.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岭南大学迁到哪个地方办学:答:香港45.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岭南大学再度迁到哪个地方办学:答:广东曲江46. 1942年,中山大学研究院在原来三所基础上新增的一个研究所是:答:医科研究所47. 1947年,为声援全国学生,中山大学学生在广州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革命运动,后来被称为:答:“五卅一”运动48. 中山大学南校区在解放前是哪个大学的校园?答:岭南大学49. 中山大学北校区在解放前主要是哪个医学院的校园?答: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50. 华南植物园的前身是:答: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51. 解放前在广东享有盛誉的“岭南木瓜”产自:答:岭南大学52. 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国唯一的天文学系从中山大学整体调入:答:南京大学53.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哲学系在系主任朱谦之带领下整体调入:答:北京大学54.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系主任杨成志带领下整体调入:答:中央民族学院55.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地质学系在系主任陈国达带领下整体调入:答:中南矿冶学院56. 1954年,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从中山大学整体调入:答:北京大学57. 1952年院系调整后,使中山大学文理学院实力得到有力充实的教授主要来自:答:岭南大学58. 岭南大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是:答:钟荣光59. 在任内先后增设医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的岭南大学校长是:答:钟荣光60. 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自称“三十年科举沉迷,自知错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功;做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

广州市解放前历任市长名录

广州市解放前历任市长名录
朱森林 1985年8月任市长。
杨资元 1988年6月任市长。
黎子流 1990年6月7日任代理市长,后任市长。
林树森 1996年8月至2003年2月任市长。
张广宁 2003年2月任代市长,3月至今任市长。
原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上月出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后,悬空的书记空缺由现任广州市长张广宁补上;现任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则调任广州市长。
李福林 1924年9月任市长。
伍朝枢 1925年7月,广州市政厅改组为广州市政府,实行委员会制。伍朝枢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以下同)。
孙 科 1926年6月复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林云陔 1927年5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甘乃光 1927年11月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
欧阳驹 1946年6月任广州市长职,1947年7月改院辖市,直属行政院。
李扬敬 1949年10月6日接任市长职,10月14日广州解放。广州市解放后历任市长名录
(1949~1990)
叶剑英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成立广州市人民政府,叶剑英任市长。
何 伟 1952年12月任市长。1953年3月12日广州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广州市改为广东省辖市。1955年1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改为广州市人民委员会。 朱 光 1956年11月任市长。
林云陔 1928年5月恢复市长制。1929年10月改特别市。1930年6月仍改省辖市。林云陔任市长。
程天固 1931年6月任市长。
刘纪文 1932年3月任市长。
曾养甫 1936年8月任市长。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
陈 策 1945年9月抗战胜利,1946年1月定广州为省辖市,陈策任市长。
广州市解放前历任市长名录

改革——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到2000年,我们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普九”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多年来,我们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到2001年底,全国实现“两基”县数(市、区,含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从1994年的554个提高到2573个,人口覆盖率从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青壮年文盲人口比1990年减少了4100万。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北京等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1400多万人,招生558万人,分别是1988年的1.9倍和2.5倍。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取得很大的进展。

目前全国有特殊教育学校1531所,在校学生近39万人,是1988年的6倍。

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0.34%下降为4.8%,下降了5.54个百分点。

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我国比较重视的问题。

五六十年代教育掠影

五六十年代教育掠影

五六十年代教育掠影作者:魏文琦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09年第07期六十年教育流行词汇(策划:魏文琦)五十年代:扫盲、毕业分配、简化字、普通话、英雄主义、五分记分制、勤工俭学、半工半读、院系调整……六十年代:上山下乡、插队、向雷锋同志学习、复课闹革命、串联风、红小兵、忠字舞、二二制、三二制、三三制、右派分子、“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高教60条”、“中学50条”、“小学40条”……为了寻找在五六十年代教育第一线的亲历者,记者颇费周折,最终得以与李育中老师面谈。

他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大学毕业后历任广东省立艺专、广州市立艺专、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荣誉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名誉代表,广东鲁迅研究学会顾问,曾获全国“抗日战争时期老作家”称号,公共知识分子,还于2007年当选“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

李老是庚戌年生人,按农历算今年是100岁。

他从1930年开始教小学,至今已从教79年,对许多教育旧事仍记忆犹新。

关于扫盲及土改资料回顾:随着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的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广泛兴起。

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

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在扫盲教师队伍建设上,则提出:“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

提倡“十字先生”“百字先生”“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

(见《速成识字法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凤凰网)李老口述:有的地方片面夸大了扫盲成绩,其实“复盲”“回生”“教育返工”等现象比较普遍。

其实这不算很大的运动。

解放初期,有不少家庭出身好的教授被派下农村参加土改,这还是对教授的尊重。

我是城市贫民出身的,没有“包袱”。

第一次参加土改是在1950年冬,带着学生到土改试点深圳宝安县,做了半年。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展开全文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涌现出以佘(左边田,右边逡去掉之旁)南、莫伯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

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等都充分表现岭南城市的风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州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这里向大家介绍构成岭南市井风情图画要素的,让旅游者们充分领略岭南建筑文化风貌的骑楼商业建筑、西关大屋、竹筒屋和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宝库”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

1.岭南园林建筑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

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

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

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

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 代表人物:阿布·宛葛士
• 著名寺庙:怀圣寺、南胜寺、濠畔寺、清 真古寺、清真西寺、清真北寺。在这些清 真寺中,以广州怀圣寺最为著名,且历史 最为久远。
岭南宗教的著名建筑
都虚观(道教)
光孝寺(佛教)
广州怀圣寺(伊斯兰教)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天主教)
岭南宗教文化的特点

比较而言,在岭南流传的各种宗教中,道教和佛教
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如民国初年,当时的
广东省政府高级官员中,信奉基督教的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民众
中也有不少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这与岭南近代较早较多地接触西
方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天主教和基督教毕竟末能像道教、佛教那
样在民众的文化心理中扎下根来。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文化背景
与中国民族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其所倡导的理论不易为中国
代表人物:宾为 、哈巴 、俾士等
著名教会:伦敦会(进入中国传教的第一个 基督教传教会 )、美长老会 、同寅会等
岭南宗教—天主教
• 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岭南内陆地区,始于明万 历年间。万历七年(1579年),耶稣会士罗明 坚到达澳门。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王 朝宣布禁止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教堂教产悉被没 收,教士被敕令退回澳门或拘禁于广州,天主教 在华的传播暂告中断。 清初,教禁缓解。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计,广东省有天主教堂、 公所500余所,教徒9.9万人,只维持在民国8年 (1919年)的水平。 著名教会组织有耶稣会、方济各会、巴黎外方传 教会、玛利诺会、鲍斯高慈幼会等。
岭南宗教文化的内容
• 岭南宗教的分类 • 岭南宗教的著名建筑
岭南宗教的分类
岭南的宗教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特色

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特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匡时济世 ”精 神的 渲染
近代 以来 , 书人 的观念 发生 至为 重要 的变化 是从 “ 门只 读 闭 渎圣 贤书 ”这个 “ 紧箍咒 ”的束 缚中解 放 出来 , 个人 前途 与 国 把 家命 运 和 民族 危亡 密 切联 系起 来 。“ 时济 世 ”成 为时代 的最 强 匡 音, 湛江 地区 的师范 教育 历史 地承 担起 这份责 任 , 各地 师范 学校 的广 大师 生积极 投身 于革命 活 动 。 国肇 建后 发生 的重 大事 件引 民 起 了湛江 地区 师范学 校师 生 的关 注 。12 94年 7月 , 省立 雷州 中学 师生 为抗 议帝 国主义制 造 “ 卅 惨案 ” 五 ,集会 声援 上海 工 人 、学
得 师生 的尊 敬与爱 戴 。
生。
13 年 “ -/ ”事变,对我市各中学影响很大。遂溪 91 九- t
乡村师范师生积极上街宣传抗 日,该校教师张一帆 ( 作家 、 后来
任上 海复旦 大学 教授 ) 及其 兄 张磬也 投身 到这 场运 动 中来 。张一 帆 因而被 捕 ,数 月后 获释 。 师 范学 校 的进步 师生 关 注祖 国 、 关 心 时事 , 极 响应 并声 援 国内 的爱 国活动 。他 们通 过集会 、上 积 街宣 传 和 派发 传单 等 形 式来 唤 醒 当地 民众 的抗 日意 识 和 革命 意 识 ,起 到 了 “ 匡正人 心 ,挽 救颓 风 ”的作 用 。 抗 日时期 , 雷州 师范学 校一 批有觉 悟 的学 生 曾组 织进 步 团体 “ 书会 ” 读 ,多次 发动学 潮 ,宣传 抗 日救 国道 理 。为 了适 应革命 和抗 战形势发 展 的需要 , 路党 组织 积极领 导 当地 民众开 展抗 日 南 救 亡运 动 。 99年 5 , 13 月 中共遂溪 党组 织 即派 王绍文 同志 到雷 州 师 范学校 发展 了共 产党 员七 人并 成立党 支部 。 此 ,雷州 师范学 从 校 的抗 日救亡 运动 蓬勃 开展 , 大批爱 国青 年学 生走上 了革命道 一

广东历任省长市长治粤历史

广东历任省长市长治粤历史

⼴东历任省长市长治粤历史⼴东历任省长市长治粤历史出⽣于1946年10⽉的现任⼴东省长黄华华今年刚满65岁,两年前的中⼭⼤学数⼒系69届校友举⾏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师⽣们于康乐园餐厅共进午餐。

黄华华作为校友参加午宴并致祝酒词,他在敬第三杯酒时感慨地说:“我们在座各位基本上都超过60岁,很多同学已经退休,就像我,今年63岁,再过两年我也退休了。

”两年时间飘忽⽽过,黄华华也到了他退休的年龄了。

作为⼀个“盘居”⼴东省委省政府近⼆⼗年的最⾼层领导,黄华华的从政轨迹值得⼀⼀回味。

1946年10⽉,黄华华出⽣于梅县地区的兴宁县福兴镇五⾥村⼤黄屋,解放前兴宁县还是国民党统治,时任国民党县长谢海筹也是兴宁罗浮镇⼈,是不折不扣的⼟匪,谢鱼⾁兴宁百姓,到处兴风作浪,是兴宁的⼀⼤祸害,直⾄1950年谢才被击毙。

兴宁当时的农家也只是勉强解决温饱,幼年家贫的黄华华难得上学机会,他听从⽗母教诲,刻苦读书,从福兴⼩学⼀直到兴宁⼀中,黄华华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当时的兴宁⼀中英才辈出,原全国⼈⼤常委、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王佛松院⼠,原北京农业⼯程⼤学副校长汪懋华院⼠,著名教育家、原暨南⼤学副校长王越,原华南师范⼤学校长潘炯华,原⼴州军区副政委邓逸凡将军,原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柳河⽣将军,原中共中央委员、⼴东省委书记、省⼈⼤常委会主任林若等,均出⾃该校。

1964年9⽉黄华华考⼊中⼭⼤学,并在数⼒系就读,1969年9⽉黄华华⼤学毕业,毕业后⼀年时间留校待分配,1970年8⽉,时年24岁的黄华华正式分配到位于韶关市的⼴东煤矿机械⼚⼯作,黄在机械⼚⼯作整整⼋年,历任⼚⼲部、基建连副连长、直⾄副处级的车间党⽀部副书记、⼚⾰委会副主任等职。

1978年8⽉,⽂⾰过后的共青团韶关市委重组,曾任延安中央党校⼀部总务科长,随军南下⼲部⼤队⼆中队中队长的时任韶关市委书记李海涛很重视此事,经组织部推荐,报当时的团⼴东省委书记李海东批准,李海东也是客家地区⼴东紫⾦⼈,正式提拔时年32岁的黄华华出任团韶关市委书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的广东教育发布日期:2013-10-25高等教育广东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将原有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培养中学老师,地址在广州文明路旧贡院内)改称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据《新教育》4卷5期记载,自民国5年8月至民国6年7月广东有1所高等师范学校和两所专门学校。

在同一期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有学生223人,毕业生262人,教职员93人。

民国5-6年(1916-1917年)广东两所专门学校情况表民国13年(1924年)前,广东有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警监专门学校、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私立岭南大学、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广州铁路专科学校、私立夏葛医学校、私立广州法学院、私立光华医科专门学校共12所。

同年2月,孙中山命令将前3所学校合并为广东大学。

孙中山逝世后,民国15年9月1日,国民政府决定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此外,民国14年9月成立广东国民大学,民国16年3月成立私立广州大学,同年,还成立千顷商科大学和中国国民党学术院。

民国12年,由梅县中美人士10余人筹办了梅县地区第一所高等学府嘉应大学。

陈济棠主粤时期(1929-1936年)广东高等教育有所发展。

除改善国立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外,还创办了省立劝勤大学、省立国医学院、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东陆军军医学校,学生由4000人增至5000人。

还创办省立农业、水产、美术、音乐等4所专科学校。

民国23年(1934年)秋,私立广州法学院奉命停办,民国25年秋夏葛医学院并入岭南大学,广东大专院校只存8所,在校学生6236人,教职员1644人,经费464.15万元。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校调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山大学,省立劝勤大学改组,民国27年暑假,该校原有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商学院则改称为省立劝勤商学院,师范学院则改称为省立教育学院,分别在劝勤大学原址或迁往梧州单独设立。

民国27年(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各校被迫迁移,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省立劝勤商学院迁往遂溪麻章,再由麻章迁往信宜,省立教育学院迁广西容县,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迁往云浮。

私立岭南大学、私立国民大学、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光华医学院均迁往香港。

由于学校迁离,联络困难,民国28年(1939年)秋,省立教育学院由容县迁回乳源,易名为省立文理学院并附设体育专修科,将省立体专裁并。

私立光华医学院则暂行停办。

是年冬,省立文理学院复由乳源迁到连县东陂。

这时,学生数比战前减少68%以上,教员数和经费数亦均减少78%以上。

民国29年(1940年)起,战局渐趋稳定。

为适应战时需要,广东高校增至7所,学生增至4839人,教职员增至1040人,经费增至237万元,但仍未恢复战前规模。

同年7月,为培植战时艺术人才,特设战时艺术馆,次年春改组为艺术院,第三年5月奉部令改为艺术专科学校。

民国32年秋,筹办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罗定,先办机械、水利、纺织3科。

民国25-37年广东大专院校情况见下列3表:注:民国28年(1939年)国立中山大学迁云南澄江,该校学生数、教职员数及经费数均未计入。

1941年至1943年教职员数暂缺。

广东省民国32年(1943年)省立专上学校一览革命干部教育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民国13年(1924年)7月到民国15年9月,共举办了6期。

培训800多名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

民国13年(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农民工作部部长林祖涵(林伯渠,共产党人)和秘书彭湃建议成立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培养农民运动干部。

同年7月3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正式开学。

所址在广州越秀南路53号惠州会馆(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现越秀南路93号)。

所主任为彭湃。

教员有谭平山、阮啸仙、罗绮园、鲍罗廷、加伦、弗朗克等人。

招收学员38人(其中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20人),孙中山先生曾于8月21日来所参加第一届毕业典礼暨第二届开学典礼,他对学生作了讲演(刊于《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554-558页)。

第一届学员获得毕业证书的有33人(女生2人),其中被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委任为农民运动特派员的有24人,他们分赴广东各县开展农民运动工作。

第二届学员于同年8月21日开学,所址仍在惠州会馆,课堂设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礼堂。

罗绮园为主任。

教员有罗绮园(兼)、谭平山、阮啸仙、彭湃等。

学习两个月,学员225人。

毕业142人,其中女生13人。

毕业生大多数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从事组织农民协会工作。

第三届招生128人,民国14年(1925年)元旦开学,阮啸仙为主任。

所址在东皋大道1号(原是反动商团头陈恭受的别墅,同年5月成立的广东省农民协所在地,现为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教员有阮啸仙、廖仲恺、彭湃、陈延年、谭植棠、邓植仪、鲍罗廷、加伦等人。

至4月3日结业,为期3个多月,结业学员114人,毕业生大多数派往各乡训练农民自卫军。

第四届招生98人,同年5月10日开学。

所址仍在东皋大道1号。

谭植棠为主任。

教员有阮啸仙、彭湃、赵自选等人。

这一届实际上课两个多月,结业学员76人,其中正取生51名,旁听生25名,除16名留在农讲所见习外,其余皆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

第五届分甲、乙两班,甲班64人,乙班50人,所主任为彭湃(他在开学后常到农村指导工作,由罗绮园代主任)。

所址仍在东皋大道一号。

教员有毛泽东、罗绮园、阮啸仙、鲍罗廷、马也夫等人。

9月14日开学,12月8日结业,为期3个月,毕业学员114人。

第一至四届学员多数来自广东各地,第五届则主要来自全国各省,这说明革命运动逐渐向全国扩大。

前四届多为工农子弟,第五届则有考取中学的学生,而且第五届较重视学生的“自治”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3月19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农民部提出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事宜,其办学经费7980元,请中央设法拨给,并决定请毛泽东任这期农讲所所长,于革命军北伐开始时举办,以番禺学宫(今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该所旧址纪念馆)为所址。

讲习所本部下设政治训练部、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和事务部。

录取学员327人,来自全国20个省区,毕业生318人。

5月3日开学,9月11日毕业考试,训练4个多月。

教员有毛泽东、陈其瑗、肖楚女、恽代英、李立三、彭湃、周恩来、阮啸仙等人。

此外,瞿秋白、林伯渠、吴玉章、郭沫若等人也来作报告。

学员毕业后,即奔赴全国各地倡导农民运动。

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3年(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民国10年(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

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孙中山欣然接受这个建议。

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林伯渠等人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讨论了两党合作共同革命问题和如何建立革命军队问题。

民国1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广州召开,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会议期间,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

同年1月24日,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该校筹备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等人为筹备委员。

中国共产党委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以黄埔长洲岛的原清代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为军校校址。

2月6日,设黄埔军校筹备处于广州南堤负责筹建的具体工作。

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该校第一期学生500人。

6月16日,国共两党人士500多人,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亲临主持。

并发表重要演说,指明军校宗旨“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292页)还制订了“亲爱精诚”的校训,批准了军校校歌。

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方针政策上给予巨大的关心和指导。

他还亲任军校的总理。

校部是军校的最高领导,它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代表,他们与孙中山总理一起组成校本部。

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6部。

政治部先后由戴季陶、周恩来、汪精卫、邵力子、熊雄等人为主任,聂荣臻为秘书,恽代英为教授部主任教官,胡汉民、肖楚女、张秋人、安体诚等人为政治教官;王柏龄为教授部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李济深为训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

聘请鲍罗廷为总顾问,还聘请加仑将军等几十名苏联红军干部担任顾问或教员。

军校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

军事教育分为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个方面,既学习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射击规范等军事理论,又教以制式训练、实弹射击和野外演习等军事技术。

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课程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社会主义、社会进化史、经济学等。

周恩来亲自给学生作过《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武力与民众》等讲演。

谭延凯、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何香凝、鲁迅等人也应邀到该校作过专题讲座。

军校的政治工作以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被“视为学校中的革命灵魂。

”(《文强:我在黄埔军校的见闻片断》,《广东文史资料》第37辑)黄埔军校师生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起模范作用。

如民国13年(1924年)10月在镇压商团叛乱中,军校师生英勇出击,配合友军采用“火攻”,仅一天内就彻底打垮叛军。

次年初,盘踞于东江的陈炯明乘孙中山病重北上,广州国民政府群龙无首之际,悍然发兵进犯广州。

广州国民政府组织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两个团为主力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

同年6月,驻广州的桂军首领杨希闵、刘震寰乘革命军远征东江,在广州举兵叛乱,广州国民政府危急万分。

黄埔学生军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乱,很快击溃叛军,保住了广州国民政府。

这时,被打败的陈炯明卷土重来,国民政府于同年10月举行了第二次东征。

这时,黄埔学生军已扩编为国民革命第一军。

他们攻克号称天险的惠州城,接着,东征军分三路直捣东江,于11月初收复东江,平定了广东最凶顽的军阀陈炯明。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黄埔学生军成为北伐军重要骨干力量。

叶挺独立团是北伐的先锋,该团参谋长周士第、团参谋董仲明、营长曹渊、许继慎、连长卢德铭和袁也烈等是黄埔军校第一、二期毕业生。

该团在汀四桥、贺胜桥的关键性战役中,创立奇功、北伐军从此长驱直进,在半年多时间里就占领了半个中国。

民国15年(1926年)3月1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日举行成立典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