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藏制度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品运输保藏制度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品运输保藏制度
简介
二级实验室是进行某些感染性病原体研究的场所。
为了确保感
染性物品的安全运输和储存,制定了以下保藏制度。
运输要求
- 所有感染性物品必须妥善包装,防止泄漏或污染。
- 运输途中,应尽量避免震动和碰撞,防止破裂。
- 运输车辆和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和清洁,确保无潜在的交叉污
染风险。
- 运输过程中,必须使用专用车辆,禁止与其他物品混装混运。
保藏要求
- 感染性物品必须存放在专用的实验室设施中,确保安全隔离。
- 保藏区域必须具备严格的进出控制措施,只有授权人员可以
进入。
- 感染性物品必须进行分类储存,按照危险级别和特性分区放置。
- 保藏区域必须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无污染。
- 保藏区域必须安装报警设备,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 感染性物品的储存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过期物品必须
及时处理。
废弃物处理
- 废弃物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正确处理和处置,确保不会对
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 废弃物应放置在专用的中,并经过密封,防止泄漏。
- 废弃物必须交由专门的处理单位进行处理,严禁乱倒乱扔。
紧急事件应对
- 在发生应急情况时,必须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 所有人员都应接受紧急事件应对培训,了解相关紧急处理程序。
- 紧急事件发生后,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并按照应急预案进
行处置。
以上是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品运输保藏制度的要点之一,确保
按照规定执行,可以保障感染性物品的安全性和防护措施。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护制度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护制度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在运输感染性物质时,二级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运输感染性物质的二级实验室及其工作人员。
三、定义1.二级实验室:指具备一定实验条件、能够处理感染性物质的实验室。
2.感染性物质:指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样本或其他相关物质。
四、运输前准备1.确定合适的运输:运输应符合国家运输要求,并具备防漏、防破碎和防腐蚀的特性。
2.防护包装:感染性物质应采用适当的防护包装,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泄漏或外泄。
3.标识:运输应明确标识感染性物质的性质和危险等级,以便识别和处理。
五、运输过程1.运输环境监控: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运输环境的清洁和防护,防止感染性物质污染和泄漏。
2.保温措施:对需要保持温度的感染性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
3.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4.事故应急处置:如发生感染性物质泄漏或其他事故情况,应立即报告并按照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理。
六、责任与监督1.二级实验室负责人应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2.运输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遵守本制度的要求。
3.安全部门应定期检查运输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违规处理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予以追责,包括但不限于纪律处分和法律追究。
八、附则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二级实验室所有,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实验室病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病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 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实验室病毒种的运输、保存、使用和销毁管理制度,以确保实验室病毒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 病毒种的运输管理- 在运输实验室病毒种时,必须采取适当的包装和标识措施以防止泄漏和意外事故。
- 运输过程中,应确保病毒种的温度和湿度符合规定标准,以保持病毒的稳定性和活力。
- 运输前,应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获得必要的许可和批准。
3. 病毒种的保存管理- 实验室病毒种应妥善保存在专用的冷藏设备或冷冻设备中,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活性。
- 保存期限应根据病毒种的特性和实验需求进行规定,并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 病毒种的保存区域应定期清理和消毒,确保无其他污染源存在。
4. 病毒种的使用管理- 在实验室病毒种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 实验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掌握正确使用和处理病毒种的方法和技巧。
- 使用过的实验室病毒种应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处置,防止泄漏和扩散。
5. 病毒种的销毁管理- 实验室病毒种的销毁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并记录销毁过程和结果。
- 销毁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消毒和处理方法,确保病毒彻底灭活或销毁。
- 销毁后的实验室病毒种残留物和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6. 监管和责任- 实验室病毒种的管理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实验室病毒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以上为实验室病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对于确保实验室病毒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
请各相关实验室按照本制度严格执行,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和可靠性。
请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和完善该制度。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办法2、指定管理人员统一登记、保存、发放,按时传代,定期鉴定:.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道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斜面底部应加少许无糖肉汤膏,以防干涸(但变形杆菌“OX”及伤寒沙门氏菌“O”菌株的保存,则不加肉汤膏)。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移于4℃冰箱中,一般可保存1个月,每月传代1次。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应接种于血琼脂斜面上,35℃培养生长后,放4℃冰箱中保存,链球菌须半个月至1个月移种一次,肺炎链球菌的新分离菌株须2-4天移种一次,以后逐渐延长移种时间,在适应后可延至半个月移种一次。
.脑膜炎奈瑟氏菌宜用巧克力斜面,并在35℃孵箱中保存,一般每2日移种一次,其他特殊细菌,则分别选用各自适宜培养基。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穿刺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经35℃培养18-24小时,再以无菌手续加入灭菌液体石蜡约1cm厚度,移放于4℃冰箱中保存。
琼脂半固体适用于肠道杆菌及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的保存,一般可保存3-6个月。
血清琼脂半固体适用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保存。
.菌种应由指定的专人负责保管,并由部门负责人经常督促检查,工作调动时,应及时作好全面交接工作。
.菌种应存放于安全的地方,所用冰箱和柜应加锁 .菌种传代时,必须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进行,以防污染。
.菌种必须每种设一记录卡,其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编号、来源、分离日期、鉴定日期、鉴定者、鉴定结果、传代情况及所用培养基、保存方法、温度、使用转移及销毁情况、保存者、部门负责人等。
.所保存的菌种应于规定时间定期移种,每移种三代作一次鉴定。
干燥菌种时,应于干燥前先行鉴定。
如发现污染或变异,应及时处理。
2-2.用培养基保存菌种时,应有两套,其一供保存传代用,另一供日常使用时引种用。
.培养菌种的试管和干燥菌种的安瓶上应贴纸签或胶布签,写明编号和菌名及日期。
实验室医疗废物与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实验室医疗废物与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1 目的规范感染性材料及实验废弃物的管理,维护正常的检验工作秩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感染性材料规范化管理、处置及各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弃物的处置。
3定义3.1 感染性材料指那些已知或有理由认为含有致病原的物质。
致病原是指能使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3.2 医疗废物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包含实验废弃物。
3.3 实验废弃物指病原微生物实验或相关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
实验废弃物属于医疗废物。
4职责4.1总务科负责实验废弃物的集中处理。
4.2实验室负责人(组长)负责本室感染性物质管理及实验废弃物消毒、处理工作的监督管理4.3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的生物安全防护及本实验室内实验废弃物的消毒、处理工作。
4.4实验室工友负责实验废弃物的收集、消毒、运送及运输车的维护、消毒工作。
4.5院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对感染性物质规范化管理及实验废弃物处置工作的监督检查。
5 管理规定5.1 感染性材料管理应遵循《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及采集、样本运输、保藏的相关规定,严格规范管理制度。
5.2实验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标》、《医疗废物管理条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进行妥善处理。
5.3总务科负责全院实验废弃物统一管理,科室主任是科室内部实验废弃物管理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实验废弃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存制度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存制度
1. 背景
二级实验室进行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和保存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内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为了规范这一过程,制定本制度。
2. 运输要求
- 所有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 运输过程中,感染性物质必须妥善包装和密封,以防止泄露和扩散。
- 运输车辆必须定期进行消毒,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
3. 运输程序
- 运输前,必须对感染性物质进行标识和分类,并记录详细的相关信息。
- 运输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
- 运输到达目的地后,必须进行验收和登记,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4. 保存要求
- 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必须存放在专门的存储设施中,严格控制存储温度和湿度。
- 存储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
- 实验室内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掌握正确的保存方法和应急措施。
5. 监督与执法
- 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和保存工作必须定期接受内外部监督和检查。
- 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6. 附则
-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本实验室的所有相关工作。
- 对本制度的解释和修改权归本实验室负责。
以上为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存制度的主要内容,旨在确保感染性物质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的安全性。
所有实验室内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以上规定,切实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环境。
实验室致病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致病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1.引言本文档旨在建立实验室致病毒种(以下简称致病毒种)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在实验室环境中对致病毒种的运输、保存、使用和销毁进行科学、安全、规范的管理。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验室使用致病毒种的活动。
2.致病毒种的分类与管理2.1 致病毒种的分类根据病原性和危害程度,将致病毒种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等级越高,危害程度越大。
- 一级致病毒种:具有较低的病原性和危害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小;- 二级致病毒种:具有中等的病原性和危害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 三级致病毒种:具有较高的病原性和危害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且传播性较强;- 四级致病毒种:具有极高的病原性和危害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极大且传播性极强。
2.2 致病毒种的管理根据不同等级的致病毒种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级致病毒种:严格按照基本实验规程进行管理,确保安全性;- 二级致病毒种:在一级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环境的控制,进行更为细致的操作;- 三级致病毒种:在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安全柜等设施,进行更为严格的工作方式;- 四级致病毒种:在三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更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柜和防护设备,并采取最高级别的工作方式。
3.致病毒种的运输与保存3.1 运输- 在致病毒种的运输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法规,采取严格的包装和标识措施,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泄露或造成危害;- 运输过程中,必须确保致病毒种的温度、湿度和其他环境因素符合其存活条件的要求。
3.2 保存- 实验室必须建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病毒保存设施,确保致病毒种的保存条件和环境符合其生存和保存的要求;- 保存期限到期的致病毒种必须按规定进行销毁,禁止私自处理或泄漏。
4.致病毒种的使用与销毁4.1 使用- 实验室内对致病毒种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并由经过培训和资质认证的人员操作;-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安全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要求,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
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疾病防控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疾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非常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和要点。
二、必要性1.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感染性物质可能含有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等生物体,如果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通过规范感染性物质的运输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2.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感染性物质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威胁,通过规范管理,可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3.加强监管:实施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有利于管理部门的监管和整个社会的健康管理。
三、操作规范1.感染性物质运输车辆的选择:选择具有防护措施的车辆,或在普通运输车辆的货车内、以防护材料进行包装、加装可挡住震动等措施。
2.运输箱的选择:应该选择密封性能好的运输箱,在箱内垫上透气性好的材质,并把运输物品包装好,以保证物品密封性。
3.运输箱的消毒:在运输行驶之前,应对运输箱进行消毒处理,确保运输过程中不会污染环境。
4.物品的包装:对物品进行密封、防水、防撞等措施,以确保物品不会因为外力影响导致污染和破坏。
5.物品运输过程的跟踪: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保持跟踪和联系,尽量避免物品遗失或错送,确保物品的安全。
6.文书制作的规范:制定运输标签和管理标识,明确物品的名称、数量、种类、真实地址等各种信息,确保运输文书的规范、准确。
7.运输员的培训:为运输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运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运输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总结通过制定感染性物质运输管理及操作规范,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加强监管。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因此,各个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制定灵活、高效、有效的规则和制度,保障运输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可感染高致病菌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第二层:可以采用专用二级包装桶或耐高 压塑料袋。
第三层:将密封好的第二层包装放入运输 包装盒,运输包装盒要求有保持冷藏低温 功能。
样本包装的系统要求:
容器 材料 标识
密封 无菌
两耐 三防
警告用语 生物危害 放置位置 提示用语
高/低温(-40 ~ 55 ℃ )(液氮-196 ℃ ) 高压(95kPa)
水 损 泄露
必须在符合生物安全规定的场所中进行包装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主容器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3、感染性物质的正确运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分类和管理 第十条~第十三条 具备基本条件:符合规定、运输容器、生物危险标识 运输方式:陆路、水路和航空(部分机场出港及进港受限 制或无资质),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 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运输审批权限:省级卫生(兽医)部门(省内),部级 (省 际和国际),出入境检疫机构、航空主管部门 运输过程:不少于2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 路 承运单位:批准文件和安全措施
• 病原微生物分类及名称、运输包装分类见卫 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 其它材料
• 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 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证明文件(原件)
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
医院内交接前准备
• 外送前,发热检验人员按照送检单仔细核对标本数量(每人两份标本及以上)、 信息后,再次确认密封袋内标本无溢洒,排空密封袋中的空气,在发热门诊内侧 门内等待交接。
• 外送人员着白衣,戴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外科口罩及手套运送标本转运箱。仔细 检查样本转运箱(以下简称转运箱)是否符合安全要求,转运箱内的螺口黄盖桶 (以下简称黄桶)垫入适当的纸巾,防溢洒;黄桶放置方向是否正确,并用75% 酒精对转运箱、黄桶的内、外表面均进行消毒。
进行消毒;外送人员将消毒好的黄桶放入大门口外转运箱中,避免触碰转运箱外表面。脱去
手套,弃在医用垃圾桶中;
CDC交接
• 外送人员携带转运箱、标本转运证,专车专人送至CDC指定地点。 • 外送人员打开转运箱,将黄桶取出放入指定的CDC标本转运箱中,换回CDC高压消毒好的空
黄桶(下次用)放入转运箱内,完成样本交接任务; • 外送人员携带转运箱(内装黄桶),回到医院对黄桶及转运箱内外消毒后备用; • 在运输结束后,外送人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处运输情况。
申请材料
➢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申请材料
➢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申请表;
承诺书
容器或包装材料的批 准文号、合格证书( 复印件)或者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菌(毒 )种或样本运输容器 或包装材料承诺书;
申请多次运输
在固定的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之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以申请多次运输。
转运流程
实验室人员取走标本存放桶。
实验室门禁到检测室的距离: 1. 门禁到检测室可能通过其他实验室,应把标本存放桶放入转运箱运 至检测室。 2. 不通过其他实验室,可直接把标本存放桶放入检测室。
2024年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六、有些贵重或技术难度较高的植入性医疗器械,需请厂家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如上台参与手术等,但必须核准其从事医生工作的资格,并有双方签字的安装记录。
(五)产品验收时,应有企业确认的可追溯的唯一性标识如条码或统一编号,并对唯一性标识的内容、位置、标识方法以及可追溯的程度做出记录。
(六)对紧急使用或必须在手术现场选择型号、规格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可以临时由经确认有资格的厂商直接提供使用,但在手术后必须及时填写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即验收单),与进货发票一起作为验收入库的凭据,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登记表与病人病历档案一起完整保存。
①由生产者签章;
②由生产者在中国的办事处或代表处签章;
③由生产者委托在中国负责代理销售产品的单位签章。
三、应建立统一的采购和使用登记制度,记录保存已购入或已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基本信息,包括品名、规格、型号/批号,进货日期,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姓名,患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
四、产品验收时,应有企业确认的可追溯的唯一性标识如条码或统一编号,并对唯一性标识的内容、位置、标识方法以及可追溯的程度作出记录。
9、液体废弃标本可用121℃30分钟高压灭菌处理。实验室中一次性使用的污染材料可高压灭菌后焚烧或直接焚烧,按医疗废物处理。
10、可反复利用的已被污染的材料应选择先消毒再高压灭菌或直接高压灭菌。灭菌后的材料经洗涤、干燥、包扎、再灭菌后使用。推荐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消毒剂进行消毒。一般新配制的次氯酸盐溶液有效率含量应为lg/L,但用于消毒溢出的血液,有效氯含量应为5g/L。戊二醛可用于表面消毒。
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废物的处理制度
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性废物的处理制度
一废弃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进行相关的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免疫接种。
二对废弃物的来源、种类、重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等予以登记。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三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将其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禁止邮寄、在铁路、航空或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医疗废物。
四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毒种保存液应就地消毒。
五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六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及废物,应当场消毒并作毁型处理,能焚烧的应及时焚烧,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处理。
实验室毒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
实验室毒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
管理制度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建立实验室毒菌种的管理制度,确保其安全运输、保存、使用和销毁,以保障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毒菌种的分类和标识
毒菌种按照危害程度和传播途径分类,并在保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标识。
标识应准确、明确,以防止误用和意外的发生。
3. 毒菌种的运输
对于需要运输的毒菌种,实验室应制定专门的运输方案。
方案中应包括运输的选择、填充物的使用以及相应的运输文件和标识,以确保毒菌种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4. 毒菌种的保存与使用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毒菌种保存和使用制度。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存储环境的条件:确保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处于适宜范围内。
- 存储设备的维护:定期检查、清洁和校准存储设备,确保其
正常运行。
- 存储的选择: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正确标注上的标志。
- 毒菌种的使用管理:确保使用毒菌种的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
和技能,并在使用过程中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5. 毒菌种的销毁
对于已经失效、过期或不再使用的毒菌种,实验室应制定相应
的销毁方案。
销毁过程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要求,确保
毒菌种的完全销毁,防止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6. 监督与责任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毒菌种的管理工作,并加强监督与检查,确保毒菌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以上是实验室毒菌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的管理制度。
通过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实验室操
作中潜在的危害,并保障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菌毒种感染性样本院内院外转运制度
菌毒种感染性样本院内院外转运制度第一条菌毒种和传染病生物样本的申购、采集、保存都要符合相关的审批手续。
第二条传染病生物样本须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采集、运输、保藏必须符合相应危险等级要求,并同时附样本的相关信息。
第三条采集和实验所涉及到一切可能含有高致病性一、二类菌种的传染病生物样本、培养物、斜面等应在相关负责人的监督下及时安全地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处理,并就分离和销毁情况作好详细记录。
第四条检验科应组织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对菌毒种及传染病生物样本在申购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检测)、交换、处置等
过程中的生物安全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检验科负责制定各级生物安全责任制度。
第六条检验科负责菌毒种及传染病生物样本的保藏和管理、分发与处置。
第七条购买、供应或交换高致病性一、二类菌毒种须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菌毒种及传染病生物样本必须做到帐物相符,总帐与分帐相符,领用要签字审批,使用过程要双人核对、双人记录,处理去向要明确,要有双人记录。
第九条使用人建立菌、毒种使用记录,使用时应在空气净化的密闭工作室内进行,不同的菌、毒种不得在同一室内同时操作。
三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藏制度
三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藏制度前言本文旨在规范和确保三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和保藏过程,以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三级实验室,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和保藏。
负责人与责任1. 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专人负责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和保藏,并明确其责任;2. 负责人应确保负责人员具备相关的训练和知识,并持有合适的执照或证书;运输要求1. 运输:- 运输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感染性物质的封闭性和防护性;- 运输应标记清晰,包括物质名称、危险性标志和警示语;2. 包装要求:- 感染性物质必须在运输前进行适当的包装,以防止泄漏和污染;- 包装过程中应使用专门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包装完整和密封;3. 运输文件:- 所有感染性物质的运输都需要有相应的运输文件,明确物质的名称、数量、危险性和运输条件;- 运输文件应随物质一同运输,并随时提供给有关人员查阅;4. 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感染性物质的安全运输;- 运输车辆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运输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保藏要求1. 保藏场所:- 保藏场所应符合三级实验室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保藏场所应具备防护设施和防护装备,以确保感染性物质的安全保管;2. 温度和湿度:- 保藏场所应定期检测温度和湿度,并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温度和湿度的监控记录应保存并定期检查;3. 出入管理:- 保藏场所的出入口应进行严格管理,并设有出入记录;- 只有经过相应授权和培训的人员才能进入保藏场所;4. 材料摆放:- 感染性物质应妥善摆放,避免与其他物质混淆或接触;- 感染性物质的摆放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分区;应急处理在感染性物质运输和保藏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
此时,需要按照相应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和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结论三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和保藏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管理与操作规范
第十条~第十三条
运输方式:陆路(首选)、水路(没有选择余地)和 航空(紧急)
具备基本条件:符合规定、运输容器、生物危险标 识
运输审批权限:省级卫生部门(省内),省间需出 发地省级卫生部门初审和卫生部批准,通过航空主 管部门批准。
总包装主容器 液体4L、固体4kg
最大运输量
液体1L,固体4kg
液体4L、固体4kg
A类、B类运输包装的共同点
均为三层包装 完整的三层包装必须能通过《危险物品航空安 全
运输技术细则》规定的跌落试验,跌落高度 不低 于1.2m。 完整的三层包装内主容器最大运输量液体为 4L、 固体为4kg 辅助容器必须能承受在-40℃至+55℃温度范围 内95kPa的内部压力而无渗漏。 外包装上标识、联系人、地址清楚
卫生部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后3个工作日内做出是 否批准的决定。符合法定条件的,颁发《可感染人 类的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准运 证书》;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出具不予批准的 决定并说明理由。
省际运输: 省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出具初审意见,上报卫生
部; 卫生部对符合法定条件,颁发《准运证书》
51
74
6
附录
6
0
5
10
表2 155
0
10 145
0
表3
59
0
4
55
0
合计 380 29
70
275 6
A、B类感染性物质及包装区别
区别
A类
B类
定义
运输专用 名称
英文运输 专用名称
对人或动物致死 或永久致残 可感染人的感染性物质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储存保藏制度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储存保藏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二级实验室中储存感染性物质的安全,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防止事故和意外的发生。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储存感染性物质的二级实验室。
定义- 二级实验室: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划分,具备适度防护设施和管理措施的实验室。
- 感染性物质: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的生物物质,包括但不限于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
管理要求1. 感染性物质的储存位置应明确标记,并定期检查。
2. 储存感染性物质的仪器和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储存感染性物质的和包装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
4. 感染性物质的储存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并保持通风良好。
5. 储存感染性物质的储存室应限制非实验人员的进入,并制定相应的授权和管理制度。
6. 感染性物质的入库和出库记录应详细保存,包括物品名称、数量、日期等信息。
7. 感染性物质的储存室应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并与实际库存进行核对。
8. 感染性物质的储存期限应根据其特性确定,并在储存室内明确标识。
9. 储存感染性物质的实验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储存保藏制度要求和应急措施。
10. 发生感染性物质泄漏、事故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
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 二级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推广实验室储存保藏制度,指导储存操作。
-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的储存和管理,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 实验人员:负责储存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并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要求。
处罚措施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附则本制度的解释权归二级实验室管理部门所有,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
> 注:本制度仅为参考,具体操作和管理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搬运保藏制度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搬运保藏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二级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的安全搬运和储存,以保障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实验的顺利进行。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或处理感染性物质的二级实验室的人员。
安全搬运原则1. 所有实验室人员在进行感染性物质的搬运时,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掌握正确的搬运技巧和方法。
2. 在搬运感染性物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室服、手套、面罩和护目镜等。
3. 所有感染性物质应放置在密封且耐腐蚀的中,确保物质不会泄漏或污染实验室环境。
4. 搬运感染性物质时,应尽量避免抖动、震动或碰撞,以减少泄漏的风险。
5. 搬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性物质,使用合适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搬运。
储存要求1. 所有感染性物质的储存应符合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和规定,确保物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感染性物质的储存区域应标明清晰的标识,包括物质的名称、危险性等级和储存日期等信息。
3. 储存感染性物质的应密封良好,避免泄漏和污染。
4. 储存区域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和物质的安全。
废弃物处理1. 废弃的感染性物质应按照实验室的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理。
2. 废弃物应被妥善封存和贴上相关标识,禁止任何非授权人员接触或处理。
3. 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要求。
培训和教育1. 所有使用或处理感染性物质的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本制度的要求和流程。
2. 定期组织感染性物质搬运和储存的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紧急处理1. 在感染性物质泄漏或事故发生时,所有实验室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报警、隔离危险区域和通知相关部门。
2. 紧急处理过程应按照实验室的应急预案进行,确保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
该制度经审核通过,并于XX年XX月XX日开始实施。
如有需要,制度内容可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运输保藏制度
感染性物质运输保藏制度1 目的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的管理,防止感染性物质的泄漏和扩散,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的感染性物质或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管理。
3 职责3.1 检验科长负责组织制定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
3.2 技术管理科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方案进行论证、评估及批准。
3.3 行财科负责提供感染性物质保存设施和设备,购买菌(毒)种。
3.4样本采集人员、标本管理员和实验室检测人员执行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
3.4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对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管理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
3.5技术管理科和中心办公室(保卫科)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 工作程序4.1检验科长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制定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内容包括实验室样品管理,标准物质(菌、毒株)管理,感染性材料和样品处理,感染性物质保存的设施和设备,以及(菌)毒种请购计划等,并报技术管理科。
4.2技术管理科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方案进行论证、评估及批准。
4.3行财科按照《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的规定采购菌(毒)种、感染性物质保存设施和设备。
4.4样本采集人员、标本管理员和实验室检测人员执行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
4.5感染性物质的保藏管理4.5.1保藏感染性物质的实验室应为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包括既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又具备保藏感染性物质所需的设施、设备、技术操作人员和规章制度。
4.5.2感染性物质的保藏,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保存,应遵循安全、存活、生物学特性不变以及避免差错等原则。
4.5.3实验室接收菌、毒种时应经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并作好验收记录。
验收不合格的,不能投入使用,通知行财科退货或作其他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物质运输保藏制度
1 目的
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的管理,防止感染性物质的泄漏和扩散,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的感染性物质或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管理。
3 职责
3.1 检验科长负责组织制定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
3.2 技术管理科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方案进行论证、评估及批准。
3.3 行财科负责提供感染性物质保存设施和设备,购买菌(毒)种。
3.4样本采集人员、标本管理员和实验室检测人员执行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
3.4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对实验室感染性物质管理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
3.5技术管理科和中心办公室(保卫科)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 工作程序
4.1检验科长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制定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内容包括实验室样品管理,标准物质(菌、毒株)管理,感染性材料和样品处理,感染性物质保存的设施和设备,以及(菌)毒种请购计划等,并报技术管理科。
4.2技术管理科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方案进行论证、评估及批准。
4.3行财科按照《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的规定采购菌(毒)种、感染性物质保存设施和设备。
4.4样本采集人员、标本管理员和实验室检测人员执行实验室样品和标准物质(菌、毒株)等感染性物质的保存、管理、处理和销毁方案。
4.5感染性物质的保藏管理
4.5.1保藏感染性物质的实验室应为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包括既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又具备保藏感染性物质所需的设施、设备、技术操作人员和规章制度。
4.5.2感染性物质的保藏,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保存,应遵循安全、存活、生物学特性不变以及避免差错等原则。
4.5.3实验室接收菌、毒种时应经严格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并作好验收记录。
验收不合格的,不能投入使用,通知行财科退货或作其他处理。
4.5.4 指定专人保管菌(毒)种,负责其领取、发放、处理等工作,并定期进行全面检查,以防止在传代过程中搞错或污染外源因子。
4.5.5 菌(毒)种的保管应有两人参与,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4.5.6 菌(毒)种的领取、发放、处理等过程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
4.5.7 不具备保藏条件的实验室,在结束相关实验后,应当依照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4.6 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应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保藏机构接收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时,应当予以登记,并开具接收证明。
4.7感染性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漏出等危险情况,按照《实验室感染性物质漏出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8感染性废弃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按照《废弃物处置程序》的
规定进行。
4.9 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对感染性物质的管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4.10 技术管理科和中心办公室(保卫科部)负责对感染性物质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 相关文件
5.1 《实验室感染性物质漏出处理程序》
5.2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
5.3 《废弃物处置程序》
6记录
6.1 菌(毒)种和样本接收登记表
6.2 菌(毒)种和样本使用登记表
6.3 菌(毒)种和样本销毁记录
6.4 菌(毒)种验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