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宋代“绘画”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绘画理论

⏹一、宋代绘画品评理论

⏹(1)“四格”的解释和格序的变化

⏹神格、妙格、能格

⏹唐代张怀鹳首次提出了神妙能的品画标准;

⏹神格、妙格、能格、逸格

⏹后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在张怀鹳提出的神妙能之外,新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形成了神妙能逸品画标准。

但唐人基本上没有解释。其中神妙能各分上中下三等,逸品不分等次,只提出逸品者王墨、李灵省和张志和三人。

宋初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将四格的循序重新作了排列,把唐代居于四格之末的逸格提到首位,于是逸格在宋代开始被重视起来。

黄休复《益州名画记》

⏹黄休复,原籍安徽,先世迁居上海嘉定,生平事迹未详。书完成于景德初年。分上,中、下三卷,记述了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德年间,四川地区58位画家的事迹。作品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叙述古雅,详载了不少诗文典故。

黄休复对四格逐一阐明其含义:

⏹逸格:“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神格:“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创意立体,妙合化权,非谓开橱已走,拔壁而飞,故目之曰神格尔。”

⏹妙格:“画之于人,各有本性,笔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刀于解牛,类运斤斫鼻,自心付手,取尽玄微,故目之曰妙格尔。”

能格:“画有性周动植,学侔天功,乃至节岳融川,潜麟翔羽,形象生动者,故目之曰能格尔。”

逸、神、妙、能四品说到了北宋,被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旗帜鲜明的将逸品置于神、妙、能三格之上,从此这四品成为自称体系的品画标准,在绘画界影响进一步扩大。

逸:在艺术创作中,逸格是指得之自然,不拘形似,笔墨简妙而意趣俱足,有味外之味的作品;

⏹神格是指妙合自然,笔墨神化,能将对象的生机活力、神态个

性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的作品;

⏹妙格是指笔墨超绝,能曲尽玄微的将对象的形与神表现出来的作品;

⏹能格是指那种有一定的写实能力,能生动地表现对象外在特征的作品。

⏹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中,除了唐朝朱景玄推王墨、李灵省和张志和三人的画为逸品,宋代黄休复推孙位一人的画为逸品之外,几百年内,人们几乎公认倪瓒的画足称逸品。

⏹——韩德林《境生象外》

⏹据此,我们大体体会到,逸格是指不注意绘画的规矩,笔墨的精炼,意趣出常的作品。

⏹宋徽宗赵佶主持宫廷画院时,否定了黄休复的次序,他排列的是“神、逸、妙、能为次”的顺序,反映了他的“专尚法度”的评画要求。

⏹赵佶这个评画标准,当时也只适用于画院。

⏹南宋邓椿就认为黄休复把逸格“首置之为当也”。将逸格的拉上拉下,可看出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不同审美观对立斗争的情况。

⏹黄休复在神品之上置逸品,这逸品之画比之神品之画,差别唯在“味”而已。也就是说,在画面艺术中,渗透了中国文人士大夫所孜孜追求的那种清高、旷达、超脱、飘逸的生活趣味和审美理想。

⏹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宋代黄休复推孙位一人的画为逸品之外,几百年来,人们几乎公认元代倪瓒的画足称逸品。

⏹韩林德《境生象外》

⏹“逸格和神格之间并非是一个层面的关系。失于逸格并不能得到神格。

⏹因为逸格不在正常的本法之内,没有规则,莫可楷模,而神品是属于“应物象形的本法范畴,是可以学的。能格可升妙格与神格,而神格是很难升到逸格的。

⏹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

⏹(2)、郭若虚的“气韵非师”与“用笔三病”

⏹郭若虚,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详。为宋真宗郭皇后的侄孙,曾任备库史等,并曾为贺正旦副使出使辽。

《图画见闻志》为续《历代名画记》而作。共六卷。第一卷有论述16篇,论及绘画作品及理论,颇为精到透彻,第二卷至第五卷则记述了自唐会昌二年至宋熙宁七年的画家共284人。末一卷阐述画道之正法。

“气韵非师”是北宋美术史家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本书是继张彦远之后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古法用笔以下无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郭若虚将气韵生动作为区别画家画和画匠画的标志。气韵生动不是磨练技巧可以得到,不是长年累月下苦功可以期求,而是“必在生知”。他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气韵产生于画家的脑子里,而不是从客观对象中得来。

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呢?

⏹郭若虚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以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以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用笔三病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了“用笔三病”:

⏹“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月板,二月刻,三月结。

⏹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装平扁,不能圆混也;

⏹刻者运比中疑,心手相戾,妄生圭角也;

⏹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

⏹在绘画批评中专门从用笔上指出弊端和失误最早者,当推郭若虚。

⏹所谓板时说用笔腕力弱,笔力迟钝,所画物象缺少立体感;

⏹所谓刻是指用笔犹豫不决,心手不能相合,笔下生出圭角;

⏹所谓结是指收放不能自由,好象被某种物体障碍,比例不能畅达。这些都是用笔的失误之处。

⏹宋代以后以病论画逐渐增多,如元代人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明代唐志契有“五忌”,清代王原祁有“七忌”等。

⏹(3)刘道醇的六要与六长论

⏹刘道醇,大梁(今属河南开封)人。生平事迹不详,其活动年代约在宋初。

⏹《圣朝名画评》,书成于宋初。在序言中,作者提出了评价鉴识作品的准则,即“六要“与“六长”。

⏹刘道醇的作品《圣朝名画评》,他提出了六要和六长,说它是“识画之诀”。

⏹“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

⏹葛路认为六长较之六要更有价值。其价值在于其中包含着艺术形式美德对立统一法则。

⏹粗卤用笔,是说在粗犷豪放中要求有笔有墨;

⏹僻涩求才,是说在冷僻中要求有法度;

⏹细巧求力,是说在细密纤巧中,应当细而有力;狂怪求理,是说在怪诞重要合乎情理;

⏹无墨求染,是说在不着笔墨的地方依然有形象。平画求长,是说在平淡之处,要求有深长的意味。这些都是不易统一的矛盾,在有成就的画家手里将其完全统一起来。

⏹二、山水画理论

⏹山水画论在宋代成熟的标志是:不仅众多理论家将批评的视域转向山水画,而且出现了对山水画系统总结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