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二、学情分析深入学生,了解学情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三、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
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1.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交流合作能力。
【价值观】课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新闻,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并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五、教学重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视频资源:
- “溶液的形成过程”(科普视频)
- “溶液的应用与生活”(科普视频)
- “溶液的制备实验”(实验操作视频)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溶液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包括均一性和稳定性。
2. 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3. 区分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统:学生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内容为主线,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在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溶液的特征及其制备方法。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与实践、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模型建构与创新思维、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溶液的形成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形成内容,强调溶液的形成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形成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和溶液的形成重难点。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答案: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稀释、混合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过程,原理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稀释是指增加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是指溶剂和溶质直接混合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溶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这两个重点。对于溶液的制备和性质理解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混合物等概念,同时他们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溶液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和探索新知识 generally 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混合物等概念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混合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溶液,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溶液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运用科学思维,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制备和性质,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九单元 《溶液》教学安排
环节3:结晶
通过观察冷却热硝酸钾溶液得到晶体得出结晶概念。播放海水晒盐场景让学生讨论结晶条件,从而引出结晶的方法。并展示课本35页海水晒盐流程图,初步了解工业生产中流程图绘制。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方法找出溶液稀释或者增浓中变量和不变量进行计算;
前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后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2:有关溶液综合计算
举例,落实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4.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知道溶解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5.能列举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环节1:溶液的形成
演示实验9-1,增加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宏观的“有形”实验体会溶液形成过程,结合蔗糖、氯化钠溶解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也是微粒间作用的过程。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哪些物质混合能形成溶液?2.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粒子在不断运动3.观察高锰酸钾溶液颜色深浅各处是否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4.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溶液具有稳定性5.此时,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吗?引导学生归纳溶液概念、特征和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课题2溶解度
3课时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质课件)-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优质课件+限时训练(人教版)
授课 一、溶液的形成和组成 实验与探究: 溶液的形成 实验9--1
现 象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形成什么 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
观察与思考: 怎样解释食盐、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呢?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 散,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的中间。
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 中以离子形式(Na+、Cl-)存在于水分子的中间。
2.铁和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D ) A.只有硫酸亚铁 B.只有铁
C.只有硫酸铁
D.有硫酸亚铁和硫酸
3.下列判断生理盐水属于溶液的依据是( B ) ①无色 ②混合物 ③化合物 ④均一性 ⑤稳定性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课堂小结: 一、溶液
1.定义:水、空气(或氧气)
2.组成:m溶液= m溶质+ m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乳化现象:
课堂检测
1.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B )
A.面粉 B.氯化钠
C.汽油 D.花生油
3.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的功 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
用洗涤剂去油污 洗涤剂是乳化剂,能使油分
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
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 的油珠。这些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交流与讨论:
1.洗涤剂有什么功能? 它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油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 CuSO4 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 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 SO3、CaO,而是 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 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 100 mL 酒精和 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0 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知识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 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 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课题1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1)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 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 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紫呈红色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溶质, 二硫化碳 是溶剂,这种溶液叫做 白磷 的 二硫 溶
液。
化碳
18、根据溶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液 硫酸铜 澄清石 碘酒 白酒 稀硫酸 盐酸 碘的汽
溶液 灰水
油溶液
溶质 硫酸 铜
氢氧 碘 酒精 硫酸 氯化 碘
化钙
氢
溶剂 水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汽油
19、锌与稀硫酸恰好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 ZnSO4 。 20、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减少 ,
B.都是均一稳定的
C.都是无色透明的 D.都是有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1.消毒酒精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75%,则消毒酒精 中的溶剂是( A )
A.水 B.酒精 C.酒 D.说不定
12、一瓶长期存放的茅台酒,若倒出第一杯酒其酒 精度为 54度,那么倒出第二杯酒的酒精度为 ( C )
A.大于54度 B.小于54度 C.等于54度 D.无法判断
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
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
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
观察现象。
振荡前现象
液体分层,上层为 无色,下层为红色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溶于水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3.乳化作用。
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消失了。
【思考】蔗糖去哪里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思考】❶蔗糖水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吗?一样甜,蔗糖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具有均一性。
❷若蔗糖水的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和水会分离吗?不会,即溶液是稳定的。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完全一样(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讨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练一练】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食盐B. 粉笔灰C. 面粉D. 植物油【答案】A【练一练】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透明B.含有溶质和溶剂C.都是液体D.均一、稳定【答案】D3.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蔗糖;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注意】①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指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包括没有溶解的那部分质量。
③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
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
第二部分的知识是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分析】
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授第二部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的正确与否。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
活动探究二
手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小结)
液一液也可以互溶,我们把量多
的称溶
剂,量少的称溶质。
活动探究四
(引导实验)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刚才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设问)如果衣服上沾到小油滴怎么办
(引导实验)现在在你的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来洗去试管壁上的油污。
(引导观察)在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中滴加了洗涤剂后,又有何现象?
合生活经
验,想出各种办法。
观察现象。
识,解决实际问题。
(动画展示)在洗涤剂的作用下,
植物油被分散成细小的颗粒。
(投影)乳化的概念。
【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