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共84页
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临床意义

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临床意义使用范围:监测患者胶体渗透压,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预防、治疗毛细血管渗血、失血,引起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的肺水肿,脑水肿等各种疾病。
适用者:lCU、CCU、麻醉科、肾内科、烧伤科、肿瘤科、妇产科、儿科、临床实验室、体外循环等需要监测血液或蛋白类生物制品的胶体渗透压值而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的科室。
胶体渗透压(COP)的重要临床意义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由血浆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溶质(特别是由白蛋白)所产生,它调节和控制着毛细血管内外水份的交换和平衡。
例如,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有效胶体渗透压会下降,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测定在肺水肿、脑水肿、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高症)等疾病的监测、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成了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测指标。
总渗透压在标准状态下,体温为37℃时,正常人血浆总渗透压约为3000sm,近似于7个大气压,其又可分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COP)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葡萄糖、尿素、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后者则主要指血浆蛋白等大分子,通常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小得多,但对维持体内液体交换却更为重要。
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浆晶体渗透压则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半透膜有很小的微孔,对于不同物质的通过具有选择性,即允许分子量小于20,000道尔顿的物质通过,大于20,000道尔顿的物质不能通过,具有此种性质之薄膜称为半透膜,如硝化纤维等。
仅用一种类型的半透膜可使测定结果更具可比性。
带半透膜的渗透压测定仪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所谓依数线性之一,这些特性随溶解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强,其中包括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产生渗透压。
血液中含有的不同物质混合浓度高,可通过凝固点下降进行简单测定(冰点测定法)。
但要测定血液中大分子的蛋白质,必须用装有对大分子不通透的半透膜渗透压测定仪进行测定。
血液的胶体渗透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如:1.如何才能知道初发状态下的肺水肿?2.何时开始静脉滴注蛋白液和何时停止?3.何时不适宜用蛋白输液?4.用高分子静脉输液后会发生什么?5.如何避免蛋白输液的过多输入?6.如何用心肺机监控体外循环的胶体渗透压?7.如何控制腹膜透析的胶体平衡?8.如何预期妇科/产科的EPH妊娠中毒和惊厥?9.如何预期颅脑外科手术中的脑水肿?10.如何判断肾透析患者肾功能的改变?监测胶体渗透压(COP)的重要性避免静脉滴注入过多的血浆蛋白液胶体渗透压即使在重症患者中也是与血浆蛋白浓度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性在患急病(如烧伤)时就消失。
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特点①:入球端有效滤过 压为正值,可生成超滤液。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端 一般无滤出。
(四)影响滤过的因素(重要)
1.滤过膜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 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肾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与解剖复习
一、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肾素:对血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③前列腺素等:具有强的舒血管作用。
二、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三、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球小管
袢降粗段
肾
袢降细段
小 近球小管
管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近球小管
远曲小管
(三)肾小球旁器
1. 球旁细胞
球外系膜 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
血浆胶体渗透压【专业知识文档】

血浆胶体渗透压【专业知识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章导读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学习一些关于自己身体上面的一些健康知识,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是怎么样的。
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身体情况的一种检测方式,血浆胶体对于血液的帮助是很重要的,胶体可以去除血液中的病菌,有效的抵挡病毒。
有时候在做体检的时候,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需要检测的,因为这个对于一些疾病的检测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多学习一点,这样就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正常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
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识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
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2O,约相当于3.3kPa(25mmHg),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远小于球蛋白,其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若白蛋白明显减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浆蛋白总含量基本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上面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资料,希望大家看完之后都可以记住,因为这样的知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用处的。
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神经-体液调节
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②应急时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 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 收作用 3.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分泌 作用
概
述
一、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分数
1.滤过率(glomerular
2.致密斑 3.间质细胞
四、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流量≈心输出量1/4~1/5; 皮质(94%)外髓(5%-6%)内髓(≦1%) (二)有两套串联的毛细血管网,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 利于重吸收。 ⑶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 自身调节机制: ①肌源学说 ②管-球反馈
2.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3.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机制:被动过程。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细胞旁路; ②H2O通道。 ●重吸收特点: ①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 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 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 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 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量。
肾脏的排泄功能PPT参考幻灯片

水约占95~97%
尿
电解质 以Na+ Cl-含量最多
固体物质
非蛋白氮(NPN) 以尿素为主
2020/2/29
13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原尿流经肾小管后, 肾小管重吸收了什么?
l 世上有种东西叫感动,它让成千上万的人深思, 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一种精神鼓掌,为一种信念喝 彩。田世国他是我国晚辈为长辈捐肾的第一人, 是他这真情的选择改写了一家人的幸福,也感 动了中国。
2020/2/29
1
生理学基础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2020/2/29
2
章目录
1
概述
2
尿的生成
3 尿的贮存和排放
2020/2/29
18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 中除大分子血浆蛋白以外 的水、无机盐、小分子有 机物等,透过滤过膜进入 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肾小囊腔
肾小管
2020/2/29
肾小球的滤过
血浆
原尿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19
1.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动脉血压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相对稳定滤过也相对稳定保证代谢产物的及时清除肾血流量是影响肾小球滤过的最主要因素自身调节神经体液调节33202032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滤过膜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血尿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蛋白尿滤过膜面积滤过率肾炎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滤过率结石肿瘤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中毒性休克34202032小管液即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某些成分经上皮细胞重新进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必做题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2.药物在体内的排泄、消除与处置指什么?答:药物或其代谢产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3.简述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包括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第二章一、填空题1. 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不对称性和半透性特点。
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
3. 膜孔转运有利于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
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 a-pH= ㏒(Ci/Cu)。
5. 固体制剂溶出度参数可通过单指数模型、Higuchi方程和Ritger-Peppas模型等拟合方程求算。
二、名词解释1.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2.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在小肠移动期间返回肝门静脉,经肝脏进入体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3. 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
4. 被动转运:药物的生物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与膜孔转运三、问答题1. 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答: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
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
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化对机体的影响血浆随着人们对机体内环境的不断探究,更深入地发现在人体这一巨大系统中,每一个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都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渗透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现就近年来对渗透压方面特别是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的概念1.1 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的是溶液中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类溶质微粒通过半透膜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是由溶液中溶质颗粒总数决定的,与溶液中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1]。
1.2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的概念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280~320mmol/L),相当于770kPa。
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葡萄糖、尿素等,Na+和Cl-占80%;血浆晶体渗透压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由于白蛋白分子量较小(约为66 000Da),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因此成为决定血浆COP的主要因素。
白蛋白是所有可溶性蛋白中唯一一种不能穿透毛细血管壁的蛋白。
血浆COP的75%~80%靠白蛋白维持[2]。
约为1.3mmol/L,相当于3.3kPa或25mmHg[1]。
2 血浆COP的生理作用细胞膜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隔开,K+、Na+等离子物质不易自由通过。
因此,水在细胞内外的流通,就要受到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的影响。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上常用晶体物质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
毛细血管壁也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但它与细胞膜不同。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滤过的三要素:
1.结构基础——滤过膜及通透性 2.滤过动力——有效滤过压 3.物质基础——肾血浆流量
高职护理学专业
生理学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如:大失血等→交感 N 、NE↑→ 入球小动脉收缩
高职护理学专业
生理学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Cap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血浆流量↓
高职护理学专业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少尿)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3)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高职护理学专业
生理学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高职护理学专业
生理学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 滤过膜
l 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的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l 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高职护理学专业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生理学
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小球滤过的因素
3. 肾血浆流量
由图可见: 滤过平衡的位置决 定着毛细血管滤过 的长度。
高职护理学专业
生理学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 肾血浆流量
静脉大量输液时,血 胶渗压上升的速度减 慢,EFP下降速度减 慢,滤过平衡出现推 迟,有效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肾小球 滤过↑。
血浆渗透压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fibrin-stabilizing
凝血因子的特点:
1、FIV是钙离子
2、除钙离子与磷脂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 为蛋白质,其中大部分是以酶原形式存 在,需激活才具有活性;如FII、FIX、 FX、FXI、FXII
FII
FIIa
(无活性) 激活物 (有活性)
3、FIII正常只存在与血管外, 其它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
因子Ⅳ
钙离子
Ca++
因子Ⅴ
前加速素
proaccelerin
因子Ⅶ 因子Ⅷ
前转变素
proconvertin
抗血友病因子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因子Ⅸ 因子Ⅹ
血浆凝血激酶
PTC stuart-protet factor
因子Ⅺ
血浆凝血酶前质 PTA
因子Ⅻ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自行停止的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组织暴露
凝
血
管 5-HT、TXA2 血小板激活
收
缩
(粘附、聚集、释放)
血 系 统 激 活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
纤 维
蛋
白
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
形 成
二、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 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 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简称血凝。
2.释放(platelet 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 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
3-1-1血浆渗透压

生理学渗透压:水往哪流我做主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二)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及构成(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及生理意义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渗透现象:渗透压渗透现象:静水压1g/L NaCl 溶液1g/L 蛋白质溶液VSVan’t Hoff 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 Jr范特霍夫: 荷兰理论化学家渗透压力与溶液浓度直接的关系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1g/L NaCl 溶液1g/L 蛋白质溶液VSOsmotic pressure:higher Osmotic pressure:lower血浆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二)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及构成(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及生理意义数值:300mmol/L 即300mOsm / Kg.H 2O(770kPa 或5790mmHg )e.g. 0.9%NaCl 渗透压为308mmol/L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L 280mmol/L320mmol/L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280~320mmol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溶质特别是NaCl 构成(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由血浆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构成1.3mOsm / (Kg.H 2O )(3.3kPa 或25mmHg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溶质特别是NaCl 构成(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由血浆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构成1.3mOsm / (Kg.H 2O )(3.3kPa 或25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二)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及构成(三)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及生理意义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红细胞血浆如果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红细胞发生膨胀,甚至破裂H2O 血浆蛋白晶体物质渗透压低于红细胞红细胞血浆如果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红细胞发生皱缩渗透压高于红细胞H2O血浆蛋白晶体物质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H2O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水渗出组织液生成组织水肿肾病营养不良等生理意义: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H2OH2OVS蛋白质(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防止水肿小分子物质(NaCl)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平衡和正常形态血浆晶体渗透压构成比例300mOsm / Kg.H 2O 1.3mOsm / Kg.H 2O意义血浆胶体渗透压小结生理学在线课程。
《生理学》第八章

概述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的过程。
━━━━━━━━━━━━━━━━━━━━━━━
排 泄 器 官 排 泄 物 ─────────────────────── 肾 脏(主要)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脏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①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90nm ) 防止血细胞通过。 ②基膜:是主要的屏障。微纤维网的网 孔( 2-8nm )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③肾小囊的上皮细胞:滤过裂隙膜上有 直径4 -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 屏障。
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 素,∴构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 响GFR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 血浆胶体 Cap.血压 – 渗透压 – 囊内压 = 有效 滤过压 → GFR → 尿量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肾病综合症
(三)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肾的血液供应
腹主A→叶间A→弓形 A→小叶间A→入球小A→肾小球Cap网 →出球小A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或直小血管→小叶间V→弓形 V→叶间V →肾V
两套毛细血管网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40-60%ABP),利于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重点问题

第八章重点问题1.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1000~1500ml,10min内)后尿量有何变化?其产生机制是什么?答案要点: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显著增多,称为水利尿。
因为大量饮用清水后:※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的抗利尿激素(ADH)减少,以致于神经垂体释放ADH减少,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量减少,故尿量增多。
⑵血液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⑶大量的水进入血管,使血容量增加,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尿液滤过分数降低,管周压升高,加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两种因素皆造成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钠、水回漏增多,故尿量增多;同时,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使尿液滤过增多,也促使尿量增多。
⑷血容量增多,刺激左心房及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使ADH的分泌与释放减少,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⑸血容量增多,血压升高,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接受刺激增强,通过神经上传使ADH分泌和释放减少,尿量增多。
2.给家兔一次静脉注入大量生理盐水(20ml,1min内)或人一次大量饮用生理盐水(1000~1500ml,10min内)后,尿量如何改变?机理是什么?答案要点:给家兔一次静脉注入大量生理盐水(20ml,1min内)后,使家兔的血容量增加了10%,会引起下列情况:※⑴血液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多。
⑵大量生理盐水进入血管,使血容量增加,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尿液滤过分数降低,管周压升高,加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这两种因素皆造成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钠、水回漏增多,故尿量增多;同时,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使尿液滤过增多,也促使尿量增多。
⑶血容量增多,刺激左心房及胸腔大静脉容量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与释放减少,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血浆渗透压ppt课件

渗透作用表现在生物膜两面,水份由低渗透 浓度的一面进入到高渗的一面。在机体,体 液渗透浓度的改变,可使细胞内外。血管内
• 渗透张力可以用渗透浓度或渗透压表示。 渗透压是以压力为单位—毫米汞柱(mmHg) 计量。渗透浓度有重量渗透克浓度 (Osmolality)和容量渗透克浓度 (Osmolarity)两种计量方法。前者以每公 斤纯水中溶质渗透浓度为单位,后者则以
升(血浆)中溶质渗透浓度为单位。前者 为目前常用计量单位。
二,体液渗透浓度的生理学意义
• 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也包括体液渗透浓度的稳定。 正常人血浆渗透浓度各家报导略有差异,大致在 280 mOSm/kg*H2O.
• 血浆渗透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主要受丘脑下部 视前区的“渗透压感受器”控制。当血浆渗透压 浓度有2%的变化时,渗透压感受器即能感受。通 过调节垂体ADH的分泌,使血浆渗透浓度保持稳 定。当血浆渗透浓度上升时,ADH分泌增加,促 使肾小管重吸收。排出高渗尿。反之ADH分泌减 少,排出低渗尿,使血浆渗透浓度恢复到正常范 围。
颗粒数。在溶液中不离解的物质,
每一个分子是一个颗粒。电解质类
溶质,在溶液中离解成阳离子和阴
离子。无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每一个离子是一个颗粒。
1mM=1mOsm。
例如: • 1. NaCl在水中离解为Na+和Cl-。
NaCl的分子量为23+36=58。计算 0.9%NaCl的渗透浓度:
0.9%NaCl=900mg/100ml=9000mg/
1000ml 9000/58=155mM/L 也即Na+和Cl-各为155mM/L
0.9%NaCl=155+155=310mOsm/kg*H2O
• 2. NaHCO3在水中离解为Na+和HCO3. NaHCO3的分子量为23+1+12+16×3=84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机制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两种重要的物理性质,它们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机制1.浓度差引起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晶体溶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其浓度对血浆渗透压有较大影响。
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即溶质的浓度越高,渗透压也越大。
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不便会引起渗透压的差异,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渗透作用。
2.渗透系数影响渗透系数是指不同溶质在膜上渗透能力的大小。
渗透系数越大的溶质,在相同浓度条件下,产生的渗透压较大。
渗透系数也对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3.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半透膜对不同溶质的渗透作用有选择性,即某些溶质渗透能力较大,而另一些溶质的渗透能力较小。
这种选择性通透性使得不同溶质的渗透压也不相同,从而影响了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机制1.可透物质对渗透压的影响在血浆中,胶体溶质(如蛋白质)对渗透压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
胶体溶质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当胶体溶质的浓度增大时,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增大。
可透物质对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2.分子量对渗透压的影响在血浆中,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对血浆胶体渗透压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量较大的溶质在单位浓度下产生的渗透压较大。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也与溶质的分子量密切相关。
3.渗透系数影响渗透系数不仅对晶体渗透压有影响,对胶体渗透压也有一定的影响。
渗透系数越大的溶质在单位浓度时所产生的渗透压也越大。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溶质浓度差、渗透系数、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可透物质的浓度、溶质的分子量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衛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从而保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对于这些渗透压的形成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理解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为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人体生理学基础

2.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即物质逆浓度或逆电位梯度转运时,能量非直接来自ATP的 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Na+]差是Na+-K+泵分 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由转运体(膜蛋白)利用膜两侧[Na+]差完成跨膜转运
分类
①同向转运 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都向同一方向运动 ②逆向转运 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
机体所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外界环境
(自然、社会环境)
内环境
构成机体的细胞所直接接触和生活的
环境
(细胞外液)
内环境直接为机体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 件、营养物质等,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2. 机体的稳态
2.1 反应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 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2.2 稳态
3.膜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团块,需膜的运动
出胞 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见于细胞分泌过程: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
入胞 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分为 吞噬=转运固体物质; 吞饮=转运液体物质。
细菌、病毒、异物的侵入,血浆中脂蛋白、大分子营养物进入细胞过程等
(从膜的脂质分子间隙中通过) ④不需消耗能量 ⑤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
2.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概念 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小的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 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特点 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③选择性 ( 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④饱和性 ( 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⑤竟争性 ( 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图1
图2
图3
人肾小管不同部分的通透性
肾小管部分 通 透 性 Na+的 水 尿素 NaCl 主动转运
降支细段 + 0 0 0 髓袢 升支细段 0 + + 0 升支粗段 0 0 0 + 远曲小管 0 0 0 + 皮质部 +※ 0 0 + 集合管 外髓部 +※ 0 0 + 内髓部 +※ +※ 0 +
影响髓质渗透梯度的因素
髓质渗透梯的度形成
逆流倍增学说 (counter-current multiplication): 如图1:甲管内液体向下流;乙管内液体向上流;丙管内液体向下流。 M1膜能将液体中Na+由乙管泵入甲管,且对 水不易通透; M2膜对水易通透。 结果:横向渗透压梯度变化小→纵向梯度自上而下渗透压成倍增高。 如图2在肾脏:使排出的尿液浓缩,自髓质至皮质小管内液稀释。 可见形成逆流倍增的重要条件:是肾小管各部分对不同成分的通透性不同。见下表。 如图3肾小管各部位:外髓和内髓和皮质对不同成分的通透性不同,形成不同的渗透梯度。
肾上腺
肾的被膜
纤维囊 脂肪囊 肾筋膜
形态
内部结构
肾皮质 肾柱 肾髓质 肾锥体 肾乳头 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肾单位
01
两种肾单位比较
02
肾小球旁器
03
肾的组织结构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两种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数量
多(85-90%)
少(1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