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留守儿童教育叙事(一):让尊重与宽容浇开幸福之花有句教育工作名言这样说:" 真诚的尊重像春风,能够帮助吹尽寒冬的冰冷,更何况是学生纯洁的心灵?它效用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细细品悟,设身处地的想想,确实如此。

在帮扶一个留守儿童的转变案例中我也颇有感触。

在我所任教的班主任里,有1/3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努力学习现状令人堪忧,很不利于学校的行政管理。

怎样培育不好这部分学生,是一个很具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

以本次课题研究为契机,我想方设法地帮扶着我班正常人几位特殊的留守成年人。

有位特级教师认为:在教师心中,每个孩子几乎是一个待放的花蕾,或迟或早,或长或短,只要教师不放弃,只要耐心等待,幸福之花就会开放。

为此,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尽可能地让他们有所转变,逐步成为优秀学生。

我班有一个名叫陈浩的学生最为典型,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父亲为了挣钱能在集镇买地盖房,常年在广州鞋厂当搬运工。

陈浩就靠爷爷、奶奶抚养,加之奶奶对其溺爱青睐有加,导致孩子身上问题很多:性格暴躁孤僻,上课听讲不专心,最不愿动手写配线,无视班纪班规的存在,常常惹是生非。

我多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

一天中午自习,陈浩因不完成课堂作业,我让他站起来说明原因,可他不但没站出去,还大声说:"我不舒服,还让我写作业,你眼睛瞎了吗?"那时教室里六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可怜巴巴我,当时我真是义愤填膺,本想将他拽出来扇几个拉住耳光,可理智应告诉我此时必须冷静。

于是我强压住心中骚动的怒火说:"你真不舒服吗?对不起,老师不知道。

"我继续示意其他学生继续所写作业,装做若无其事挨到下课。

课后我刚走进办公室坐下,我班的另一位学生就来告诉我说陈浩没有不舒服,在楼道跳皮筋呢!我思考再三,这件事也不能随意了之,否则我之后怎么做班主任呢?我突然想到《心灵写诗》中一位特级教师说过班主任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走进心灵,用"悄悄话"的方式可以解决很多结构性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58.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58.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体育对“以人为本”的诠释,也是对人类最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朱耀华性别:男年龄:八岁班级:一年级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朱耀华今年八岁了,在家里有个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常常不做,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朱耀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朱耀华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朱耀华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朱耀华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实施政策,建立有利于他们的发展的环境,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抚养。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市一所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小学,提出明确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施方案》,旨在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小学主要实施以下四方面的重点措施:一是实施体育特长开发计划。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受身体素质受限,实施体校特长开发计划是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发挥潜能的重要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开展排球、击剑、肩挑、投掷等群体项目和气功、瑜伽、田径等个人项目的培训活动。

二是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为了在情感教育方面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和独立感,以及提升他们教育水平,小学聘请了心理咨询老师,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委托学校老师和学生副班主任,重点倾听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同时不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是加强家庭教育服务。

小学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农村家庭教育合作,开展家校联合的家庭教育调查和咨询、培训和思想教育。

四是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联合山西省民政部、社会团体、属地社会组织等部门,带领学生定期到贫困地区、三农社区及老年爱心服务,开展“尊老、畏威、爱护自然”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训练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转变心态,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活,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

只有主动实施“爱”的政策,才能真正让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爱”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经济去支持,而教师们本身也要持续联系家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有爱心,加强督促管理。

通过如此,可以大大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最大程度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需求,本报告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背景留守儿童姓名,性别,年龄,来自具体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姓名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庭状况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父母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和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只能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对于学习和心理方面的关注和引导十分有限。

学习情况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姓名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多次与家长沟通,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督促和辅导。

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姓名性格内向,不太愿意与同学交流。

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得较为孤僻,缺乏自信。

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使其内心感到孤独和失落,甚至出现了轻微的自卑心理。

生活情况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姓名需要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但由于年龄较小,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在饮食方面,营养搭配不够均衡,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

社会支持当地政府和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家访,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但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完全弥补父母陪伴的缺失。

问题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出现问题。

2、心理关怀不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3、学习辅导困难缺乏家长的督促和辅导,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4、社会支持有限虽然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对于留守儿童面临的复杂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

解决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留守儿教育问题案例(2篇)

留守儿教育问题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阳光村位于我国中西部的一个偏远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谋生,纷纷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华(化名),阳光村的一名留守儿童,今年10岁。

他的父母在省城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小华从小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家中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

1.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小华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

他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指导。

这使得小华在性格、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 学习困难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小华所在的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小华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

他常常感到学习压力大,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

3. 心理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华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在班级中,他总是默默无闻,很少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三、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1)父母外出务工,无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2)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2. 学习困难的原因(1)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2)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不足。

3. 心理问题的原因(1)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孩子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四、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定期走访家庭,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

2. 改善学校教育条件(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3.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孩子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提供专业帮助。

学前教育案例留守儿童(2篇)

学前教育案例留守儿童(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因外出打工而将他留在了家中。

小明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小明在学前阶段的表现如下:1.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词汇量较少,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情绪控制能力差,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哭闹。

3. 社交能力较差,与同龄孩子交往困难。

4.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

二、案例分析1.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明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因此,学前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讲故事、唱儿歌、做游戏等方式,激发小明的语言兴趣,提高词汇量。

2. 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小明由于缺乏关爱,情绪波动较大。

学前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小明的情绪控制能力,如通过心理辅导、亲子活动等方式,让小明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3. 社交能力的培养:小明由于缺乏同龄伙伴,社交能力较差。

学前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如组织集体活动、开展户外游戏等,让小明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社交技巧。

4. 注意力集中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小明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学前教育阶段应注重培养小明的学习兴趣,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设置奖励机制等,激发小明的学习热情,提高注意力。

三、教育措施1. 开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活动:每天定时给小明讲故事,鼓励他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增加词汇量;组织儿歌比赛,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情绪管理活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小明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祖父母与小明之间的感情,提高小明的安全感。

3. 开展社交能力培养活动:组织集体活动,让小明与同龄孩子互动,提高社交技巧;开展户外游戏,让小明学会与人合作。

4. 开展注意力集中与学习兴趣培养活动: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设置奖励机制,提高小明的学习积极性。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教育措施,预期小明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1.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词汇量增加。

教育学留守儿童案例(2篇)

教育学留守儿童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个来自我国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因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小明从小由奶奶照顾,生活在偏远的农村。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只能就读于当地的一所乡村小学。

二、案例描述1. 学习成绩不佳小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偏下水平。

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和指导,他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常常抄袭同学的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

2. 情感交流缺失小明在学校里几乎没有朋友,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总是显得自卑,不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在家庭中,由于奶奶年纪较大,沟通能力有限,小明与她之间的交流也较少。

3. 安全问题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所在的小村庄交通不便,周围环境较为复杂。

小明放学后经常独自回家,存在安全隐患。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因素是导致他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奶奶年纪较大,沟通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小明的情感需求。

2. 学校因素乡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小明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3. 社会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社会关爱力度不足。

小明所在村庄的交通不便,安全隐患较大。

四、解决方案1. 家庭方面(1)父母尽量抽出时间回家陪伴小明,关注他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需求。

(2)加强与奶奶的沟通,帮助奶奶提高教育能力。

2. 学校方面(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

3. 社会方面(1)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改善小明的教育困境,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10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省打工,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在学校和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案例描述:1. 学习问题:- 小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尤其是数学和语文科目。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来自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明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

小明所在的家乡教育资源有限,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这使得小明的学习环境较为艰苦。

二、问题分析1. 学习成绩:小明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和英语,成绩较差。

这与他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辅导有关。

2. 心理健康: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小明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在与同龄人交往中,他显得较为内向,不善表达。

3. 生活习惯:小明的生活习惯较差,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混乱,缺乏锻炼。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小明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亲子关系。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指导。

2.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小明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争取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3. 开展心理辅导:为小明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改善生活习惯:指导小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等。

四、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小明父母通过视频通话与小明保持联系,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对小明所在学校进行整改,提高教学质量,增设辅导课程,帮助小明提高学习成绩。

3. 心理辅导:小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活动,学会了如何与同龄人相处,缓解了心理压力。

4. 生活习惯:小明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成绩:小明在数学和英语方面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 心理健康:小明逐渐开朗,与人交往能力增强,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3. 生活习惯:小明的生活习惯有了明显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所提高。

总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事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事关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宽容播种美丽赏识创造奇迹陈明远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

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

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

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

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

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

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

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案例(2篇)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我国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学,甚至有吸烟、打架的不良行为。

学校和当地政府了解到小明的困境后,决定为他提供关爱和教育支持。

二、关爱措施1. 建立关爱小组学校和当地政府成立了关爱小组,由教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负责对小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关照。

2. 定期家访关爱小组成员定期走访小明家,了解他的生活状况,与祖父母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小明孤僻、自卑的心理,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走出心理阴影。

4. 组织课外活动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书法、绘画等,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丰富他的课余生活。

5. 建立学习小组学校为小明成立学习小组,由成绩优异的同学辅导他的学习,帮助他提高成绩。

6. 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定期为小明开通亲情电话,让他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增进亲子关系。

三、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教育,小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乐于与人交往;2.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逐渐摆脱了后进生的标签;3.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吸烟、打架;4. 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小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

然而,在关爱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实际操作中,关爱资源分配不均,部分留守儿童仍处于困境;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更多专业的心理辅导资源;3. 留守儿童教育需要长期关注,不能仅靠短期活动就能解决问题。

四、建议1. 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投入,确保关爱资源分配均衡;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3. 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形成合力;4.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长效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2篇一、背景介绍小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行为习惯不良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背景(一)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 6000 万,他们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

(二)案例学校和学生基本情况本次研究选取了一所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该校共有学生 500 余人,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超过 50%。

选取了三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分别是小明、小红和小刚。

小明,男,10 岁,父母均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

小红,女,11 岁,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改嫁,由奶奶抚养。

小红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有轻微的抑郁倾向。

小刚,男,12 岁,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由外公外婆照顾。

小刚性格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三、案例分析(一)学习方面1、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及时的监督和指导,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人帮助解决,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小明,他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爷爷奶奶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经常逃课。

2、学习习惯不良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照顾,祖辈们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孩子学习习惯不良。

比如小刚,他在写作业时总是粗心大意,字迹潦草,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案例(2篇)

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们的子女则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案例,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小华,一个来自我国西北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跟着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华就读于一所农村小学。

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华的教育成长面临着诸多困境。

1. 家庭因素(1)亲情缺失: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华很少能见到他们,亲情缺失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2)家庭教育缺失:祖父母年迈,对小华的教育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他在学习上存在诸多问题。

2. 学校因素(1)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

(2)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

3. 社会因素(1)社会关爱不足: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支持。

(2)安全风险: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社会安全风险较高。

三、教育成长对策1. 家庭教育(1)加强亲情联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

(2)提供家庭教育支持:父母可以定期回家陪伴孩子,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支持。

2. 学校教育(1)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

(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留守儿童接受优质教育。

3. 社会关爱(1)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2)建立关爱机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支持。

四、案例分析小华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实现了教育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案例(2篇)

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王(化名),男,12岁,来自我国西北某贫困山区。

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小王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王从小生活在亲戚家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进入小学后,小王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性格内向,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自信。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1)父母外出打工:小王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打工,导致小王成为留守儿童。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小王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

(2)亲情缺失: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小王无法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导致其性格内向、孤独。

2. 学校因素(1)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2)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不高。

3. 社会因素(1)社会关爱不足: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关爱和支持。

(2)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三、解决方案1. 家庭关爱(1)父母尽量抽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利用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孩子的成长。

2. 学校教育(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3. 社会关爱(1)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

(2)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四、案例启示1. 家庭关爱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基石。

父母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当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变大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演变成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公共问题。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

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③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

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五、个人体会孩子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到给孩子自信就是给孩子成功的钥匙,而孩子家长转变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尔基说过的话:"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要教育他们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我有信心转变王某,我有热心引领所有留守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二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大城市里打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现在,在我们如此享受着这些便利时,我们也想一想那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

那些留守儿童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相伴的则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不但不能享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且还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早上,很早就起来做饭,然后去上学,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使他们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脸上也少了笑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班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覃荣彪。

性别:男。

年龄:12岁。

合山市上塘小学六年级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离异,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缺乏管教、推卸责任。

孩子由于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生活、学习失去了信心。

孩子长期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缺少沟通,隔代教育,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父母离异,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

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纪已大,而且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孙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爷爷奶奶也感觉对孙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覃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爱,无人管教,爷爷、奶奶隔代教育,造成他凡事随心所欲,过于溺爱,过于放纵,使好吃懒做。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覃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他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

真心相劝,其父母亲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主动与老师交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了传授,并让他们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张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

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三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深入,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缩短的城乡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中。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出现了各种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我校地处苏北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十分落后、消息异常闭塞、生活很是贫苦,许多村民为了家庭和儿女毅然决然地放下一切牵挂,奔赴都市,加入到汹涌的打工大潮之中。

粗略统计,我校7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而且60%以上是父母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

在我任教的班中,除了三人父母亲在家务农外做小生意外,其余的二十五人都是留守儿童。

在这个小团体里有一个学生特点最典型。

她就是王艺锦,今年还未满十岁的她父母常年在外,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王艺锦是个学困生,成绩很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多数时候是不交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的。

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

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总是做小动作,老师问个问题要吗不说话,要吗说的什么都听不到。

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动作,你一批评她她就撇撇嘴耸耸肩,满不在乎的样子。

不爱劳动不做值日。

叫家长吧爷爷来了就说,她爸妈不在家,我们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老师多累累吧。

真叫人无语啊。

经过半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我深刻地了解到王艺锦有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离开和祖辈的溺爱使得他的个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散漫,毫无拘束。

学习作业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根据王艺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套较切实际可行的计划:一方面和方林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两周就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

另一方面和她的爷爷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们严格管教方林,不要给他过分自由的空间。

而应给他适当的压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此外,我还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她谈心告诉她她的优点,增强她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她但求点滴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