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劳动素养,让孩子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劳动素养,让孩子健康成长
泉港区奎璧小学林秀妹
摘要: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其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塑造,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的形成及意志品质的磨练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广大青少年对劳动的认知,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将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劳动、培养、素养、成长
“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在上面这段话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重强调劳动素养的培养对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在劳动素养达到较高水平时,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被培养出来。这一思维值得教师和家长借鉴。当今我国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家长们大多对孩子宠爱有加,很少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老师也出于安全或其他考虑很少安排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以致孩子普遍劳动观念淡薄,身体素质下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老师们、家长们,亡羊补牢犹未晚,还是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吧。
一、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如苏霍姆林斯基:“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又如高尔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以及宋庆龄:“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
劳动的结果。”等。校内黑板报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2、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班级微信群或校讯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A、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B、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C、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D、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G、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二、使劳动成为快乐的源泉
“劳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欢乐。”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教育者(包括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劳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越容易成功。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从事简单的劳动能力,要让他们从小习惯于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来说,适合于他们的劳动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如:自己穿脱衣服,把衣服手帕叠整齐,独立地进餐和刷洗等等。这些活动和生活紧
紧相联,容易掌握。孩子稍大一点后,可以教他们为家人服务,学做一些家务活。也鼓励他们为班集体做一些事情,可以让他们负责管理一盆花,打扫教室、卫生责任区,参加大扫除。这些劳动需要孩子付出较大的努力,掌握一些劳动的技巧,因此需要成年人随时提醒、检查和帮助。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劳动任务,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的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三、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当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赖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时,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作用。
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上来。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其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同时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完成劳动任务。激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劳动是一种付出,付出智慧和汗水,得到比物质更重要的东西,即精神上的一种满足。良好的劳动素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孩子学好本领的最好途径,能让孩子在童年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资料:
1、《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蔡汀编著 2007.12
2、《以劳动促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马若虎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