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
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
收稿日期:2011-02-16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冷战遗留问题研究”[20100480515];200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冷战思维因素研究”[09MLC008]作者简介:赵秋梧(1970-),女,江苏海安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二系军事理论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军事哲学与战略研究;钮维敢(1974-),男,安徽定远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后,江苏省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与国家法研究。
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赵秋梧1,钮维敢2(1.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二系,南京21004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0)摘要:宗教在汤因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其文明形态史观流露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强烈的宗教意识渗透于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体系。
他在文明史观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他把宗教当作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并以其作为拯救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最高手段。
关键词: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宗教意识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1)03-0087-04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因比以文明形态史观著称于世,在巨著《历史研究》中他通过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其间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意味。
他认为文明形态最深厚的基础是宗教,各大文明实际上就是按照宗教的性质来划分的。
最初,他把统一教会视为新文明诞生的准备期和蛹体,而到后来则主张应将文明看作较高级宗教产生的准备阶段。
正是经历了文明的兴衰,人类才逐步认识到了上帝。
那么,汤因比所谓的“上帝”,是基督徒心目中的那个人格化的上帝吗?他所说的宗教与上帝是否有其独特的含义?一、历史学研究的宗教背景1.从肉体成长到心灵塑造都渗透了宗教元素,决定其研究难以远离宗教的影响“我承认‘我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文明形态理论论纲
文明形态理论论纲作者:于晴邵鹏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文明形态理论的涵盖面广,理论形态复杂,但其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来自于文明形态史观。
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危机是文明形态史观产生的深刻历史根源,作为思辨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实质是对客观主义史学的理论反动。
其中汤因比晚年思想影响巨大,全球史观、全球学研究及生态伦理学等均是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养分。
文明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具有诸多的共同性,但其唯心主义的理论实质难以达到唯物史观的理论高度。
借鉴文明形态理论的思想观点,对于构建未来新的文明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文明形态理论;文明形态史观;社会形态理论[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5-0024-07一、何谓文明形态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是通过各种文化与文明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或生生灭灭从而显现出来的,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1]39。
然而,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阐释,却存在着多样化的图景。
因此,辨析与文明相关理论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从理论形成的时间上看,西方的文明理论产生最早,它起源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风俗论》(1756年)被认为是文化或文明通史的启蒙之作,之后苏格兰学者弗格森出版了《文明社会史论》(1767年)。
文明形态史观则肇端于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而文明形态理论则是在文明形态史观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学者在借鉴“文明形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创造了一些理论体系,如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的“战国策派”和50年代之后日本的比较文明论。
2.从概念的内涵上看,首先,文明理论的涵盖面最广,其次是文明形态理论,内涵最狭窄的是文明形态史观。
文明理论是指近代以来文明研究中系统化的观点和理论的总称,它不是某个学者或思想家提出的理论,也不是某个学术派别、思想流派提出的一组理论,而是世界范围内涉及众多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的文明思想和观点的总称。
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542021.05[摘 要] 《历史研究》一书是汤因比探究人类文明前景和命运的鸿篇巨著,他采用文化形态史观,不仅说明了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单位,而且详细阐述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
《历史研究》发展了文化形态史观,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藩篱,给我们的历史研究带来诸多的教益。
[关键词] 文化形态史观 汤因比 《历史研究》 启示[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54-04文化形态史观下的史学巨著——评汤因比著《历史研究》□ 周 荣湖北大学作者简介:周荣,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历史研究》是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代表作。
汤因比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拟出大纲,1927年才正式开始写作,1954年后第10卷杀青,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已经全部形成。
几年后,汤因比又增补了第11卷和第12卷。
该书内容宏富,论述精确,耗费作者四十年的时间。
因此,该书是汤因比精心架构和用力最深之作。
该书采用了文化形态史观来进行写作,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本文以文化形态史观为中心,对《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具体运用、产生的作用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对《历史研究》一书和文化形态史观有更深的认识,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
一、《历史研究》采用文化形态史观的原因汤因比为什么采用文化形态史观来写作《历史研究》?在本书的第十二部《西方文明的前景》中,有一段话为笔者提供了线索,其大意是这样的:汤因比从事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反感西方人将西方社会等同于整个人类历史的观点。
他强调这种观点歪曲了历史事实,造成了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觉,遮蔽其他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要避免这种错误的观点,最好要“接受一个相反的假说,即任何一种社会类型的所有代表在哲学上是等价的”。
(汤因比,2016)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汤因比不赞同那种将西方社会(或者说西方文明)等同于人类文明的说法。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探究《历史研究》中三种文明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历史研究》是一部历史哲学名著,作者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以文化形态史观贯穿全书,是“历史综合研究领域里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此书“从分析外显于历史活动之表面和精神观念,转入考察深含于文明社会结构之底层的宗教信仰,力求深入反思文明形态生成演变的文化动因”,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三大模式,即: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模式。
笔者根据《历史研究》中对这三种模式的阐述,分析它们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一、希腊模式汤因比在一开始就说:“我的希腊模式在构成上不只包括希腊文明的内部史,还包括该文明与同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与基督教的关系,最后还包括它通过基督教与后来的东正教、再后来的西方文明的关系。
”这就点明了希腊模式主要由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和它与宗教的关系这两大部分构成。
对于希腊文明自身的发展,汤因比认为:“我的希腊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成分是由分裂到统一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连串破坏性更大的战争的产物,这些战争在政治统一实现之前已经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
”汤因比认为,希腊模式让人们了解从区域性小邦到大一统帝国的情形。
各自为政的城邦体制为人们创造力的焕发提供了条件,但国际冲突的加剧、攻伐不已的战争使之大伤元气。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虽然带来了和平和秩序,却扼杀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从而为文明的衰亡埋下了祸根。
由列国纷争到武力统一使社会受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进而导致了文明的衰亡。
古代希腊在世界古代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
从古希腊人民创造的由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结合成的爱琴文明,到希腊神话、文学、哲学、体育、建筑与雕刻、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无不令世人瞩目。
尽管没有统一的国家体制,但希腊人却发挥了自由的创造力,形成了统一的希腊文明。
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
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写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致中和2014-12-29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中国比西方更成功的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
其一,数百年来,中国国内在和平而有规律,相对较安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维系了数百万人的团结一致。
再者,中国成功的融合了一个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明。
在历史上,中国曾有超过五百年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中,中国分裂成许多小诸侯国),但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整个国家在政治上大一统了。
之后,中国的政治始终是统一的局面,再没有长期分裂过,且在文化上,从未丧失它的整体性。
在这种成就的力量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希望,带领人类政治进入大一统的世界。
阿罗德.约瑟.汤恩比(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毕业于牛津大学,任伦敦大学的希腊语和历史学教授。
曾代表英国政府,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会议。
他发表过约三千篇论文著作,主要学术贡献是十二册的巨著《历史研究》(AStudyofHistory),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历史。
他认为,社会文明的衰落源于无法胜任道德与宗教的挑战,而非物质与环境的挑战。
在汤氏过世后的一九七八年,《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一书出版。
编者是日本学者山本新、秀村欣二,此书的核心思想是:“全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
这部书能够增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引领人类社会走向幸福和谐的新世纪。
一、拯救人类之宗教当今时代世界危机重重,一九四五年美国向日本投放第一颗原子弹——宣布核时代黎明的到来。
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的集体自杀更具现实可能性。
《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汤恩比冥思苦想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的危机和世界的未来。
“道德危机正是需要当今人类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何解决此问题?汤恩比博士指出了宗教的重要性。
只有恢复宗教教育,才能够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文明”与《历史研究》:汤因比的历史观
“文明”与《历史研究》:汤因比的历史观
任东波
【期刊名称】《史学集刊》
【年(卷),期】2016(0)3
【摘要】西方古典教育的背景奠定了汤因比历史观的基础,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构成了汤因比历史观的生成背景,个人命运的沉浮荣辱又为汤因比反思自己的历史观提供了不竭的外部刺激和动力。
将历史研究与对国际现实问题分析结合起来,使他的历史研究具有了现实关怀和未来指向的特质。
饱受争议的"文明"概念和《历史研究》不仅是分析汤因比历史观的重要依据,也是造成其历史观矛盾性的主要因素。
整体观念和比较方法导致了汤因比的历史观兼具了循环论和终极论的特征,这一看似矛盾的历史观既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也是其超越了特定时代精神的学术馈赠。
【总页数】10页(P102-111)
【关键词】“文明”;《历史研究》;汤因比;历史观
【作者】任东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世界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
【相关文献】
1.西方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文明形态论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 [J], 严鸿
2.关于地理环境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读汤因比《历史研究》有感 [J], 曾轶
3.一个文明的神话——读汤因比《历史研究》 [J], 傅谨
4.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二——关于“文明起源” [J], 曹未风
5.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三——关于“文明生长” [J], 曹未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汤因比文明兴衰理论评析
199
年第
5
期
汤 因 比 文 明 兴 衰 理 论 评 析
郭
提
,
世
钦
,
要 本 文通 过 对 汤 因 比文 明 兴 衰 四
“ ” , , 。
阶 段 论 的 阐释 揭 示 了汤 因 比与 斯 宾 格 勒 在 理 论 上 的承 继 关
,
系 认 为 汤 因 比 有 一 种 开 阔 的 胸襟
19 7
5
)
是英 国 著 名 历 史 学 家
, 。 。
,
在
悟 到 了文 明起 源 的 契机与 动 力 同 题 提 出 了 挑 战 与
应 战 理 论 并 推 而 广 之 用 以 解 释 整个 人 类 文 明的 历 史行 程
。 ’, , ,
,
“
现代 西方 思想 史 上 地 位 显 赫 影 响 甚 巨 这 些 都 应 归 功 于 他对 人类 文 明 发 展 进 程 所 作 的 独特解 释
,
文 明就 在 这 挑 战 与 应 战 的过 程 中 产 生 了
. 。
”
挑 战与
文 明的 起源 生长 衰落 和 解体的原 因 和 机制进行分 析来研 究 新 旧 文 明 的 文替 继 承 最 终 回 答西方 文 明 的 前途 和 命运 问 题
。
应战 这 就是 文 明起 源 的 规 律 ③ 人 类 之 所 以 能 够创
,
”
④ 强 度 不 足 难 以 刺激 人 们进行 积 极 的 应 战
,
。
,
;
反之 强 度过 分 人 们 就 会 被 这 种 挑 战 压 垮
生 长 的 于 是 从原始社 会 到 文 明社会就表 现 为从静 止 状 态 到 活 动状 态 的过 渡
汤因比历史哲学中的宗教思想
汤因比历史哲学中的宗教思想汤因比历史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和哲学思想的学科,其中涉及到宗教思想的许多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汤因比历史哲学中的宗教思想,并给出5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下什么是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是一种信仰体系,包括对神灵、神话、仪式和道德准则的信仰和崇拜。
在汤因比历史哲学中,宗教思想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因为它在社会和文化模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1. 古埃及宗教埃及宗教在汤因比历史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埃及神话和宗教涉及的神灵有众多不同的形象和特质,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与自然和生命周期有关。
例如,埃及太阳神拉,他被视为生命、复兴和再生的原始力量,因为太阳的升起和降落与生命的诞生和死亡有关。
另一个例子是以赛亚书中的耶和华神,他被描述为王者、拯救者和救主,同时被奉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上帝。
2. 印度教印度教也具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地位,它曾经是南亚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础。
印度教中的神灵和女神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是它们都被视为永恒和不可分割的,可以在生命和死亡中得以体现。
比如,印度教中最受欢迎的女神,大恩赐灵母,被视为生命和死亡、女性和男性身体的母亲。
她的罩护能够带来平静、庇护和生育的力量。
3. 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的宗教思想也是汤因比历史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希腊神话中的神灵具有许多不同的特质和形象,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可以描绘出个体在社会和自然中的角色。
举个例子,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代表着战争、智慧和艺术,在战争和其他领域中都被视为征服者。
4. 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也是汤因比历史哲学中重要的宗教思想之一。
它涉及到天堂、地狱、炼狱、圣人和突出罪行的教义。
罗马天主教的上帝是仁慈和公正的,并且根据个体的行为验收奖励和惩罚。
如圣女贞德被认为是天主教信仰中最受崇敬的圣人之一,她被誉为军队和英雄的守护神,并据说曾听到上帝的声音。
5. 佛教佛教也是汤因比历史哲学中探究的宗教思想之一,它涉及到道德、实践、智慧和禅修。
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评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
文明形态史观的兴衰——评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一启蒙时代以来的近代历史学,除了传统的考证与“以史布道”仍然延续、孤立的“国别史”、“王朝史”、“人物-事件史”依然不承认任何整体观念与宏观概括外,在承认世界性长时段宏观历史的人们中主要有四种视角:一、进化论的全球史观。
这是一种起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进步”观念的史学模式,其典型便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论。
不管是“五段论”、“三段论”,还是“单线说”、“多线说”,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整体进化的信念基础上的。
除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方面最突出外,从维科、孔多塞、特莱帕以来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有这种阶段论的进化史观,当然他们不象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主要以经济基础来划分阶段。
二、文化类型史观A。
作为文化类型学说,它与下面讲到的文化类型史观B一样,以共时态的各种“文化”横向并列否定了历时态的各种“社会发展阶段”的纵向演进。
但与B不同的是:这种史观主张“文化”有优劣之分,因而往往站在某一文化本位的立场,甚至从文化优劣论走向种族优劣论。
法西斯主义的“雅利安史观”与“皇国史观”即为其典型。
当代已不存在明显的种族优劣论史观,但文化优劣论以及以文化基因优劣决定各民族历史不同进程的文化决定论史观仍然流行。
三、文化类型史观B。
它也强调各种文化或文明的共时态并列而否定超文化的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但与文化类型史观A不同,它有文化相对主义的倾向,不强调文化有优劣或明确否认文化有优劣。
因此可能表达一种反种族主义、反特定文化本位主义的普世人文主义价值。
也正因此,它还可能认为(与史观A往往强调某一优秀文化之永恒活力相反)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即都经过起源、繁荣、衰落与灭亡等阶段,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的或相似的。
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
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
生态危机的宗教解救——汤因比生态伦理思想述评
生态危机的宗教解救——汤因比生态伦理思想述评
张惠娜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8(024)003
【摘要】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峙关系之中.汤因比认为这种生态危机与西方的文明危机有一定的关联,而这种文明危机又与人类生活世俗化、宗教精神的衰落有关;他明确反对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模式;并主张利用宗教中的自我克制精神来遏制人的贪欲,力图建立一种融合多种宗教优点的爱的宗教,以此来拯救人类文明,缓解生态危机.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张惠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6
【相关文献】
1.中世纪宗教与技术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影响--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中世纪根源 [J], 包庆德;王东
2.中世纪宗教与技术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影响——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中世纪根源[J], 包庆德;王东
3.生态危机语境下的反思与追问--简析《圣经》的生态伦理思想 [J], 张宏海;朱小
明
4.运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破解我国农村生态危机 [J], 王本鑫;杨咏洁;权伍荣
5.生态危机的宗教根源——莫尔特曼生态思想述论 [J], 李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汤因比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引言汤因比历史研究是全球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领域。
汤因比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
汤因比历史研究涉及到对汤因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探索,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古代国家的崛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汤因比的起源与发展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汤因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汤因比人主要是以游牧为主,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原和山区。
随着农业的逐渐发展,汤因比人开始定居下来,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城镇和国家。
公元前5世纪以后,汤因比逐渐崛起为一个有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
汤因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汤因比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封建王国,君主称为汤因比王。
汤因比王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握着国家的最高决策权。
汤因比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
贵族拥有土地和权力,平民则是大多数人口,而奴隶则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力。
汤因比的经济状况汤因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牲畜。
汤因比的农业技术相对较为发达,可以满足国家的粮食需求。
此外,汤因比还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陶器制作。
汤因比通过贸易与周边的国家进行交流,从中获取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汤因比的文化与艺术汤因比的文化和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汤因比人善于制作陶器和纺织品,而且他们还开创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历法。
在宗教方面,汤因比人崇拜多神教,相信神灵能够带给他们好运和幸福。
汤因比的衰落与消亡尽管汤因比在一段时间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霸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汤因比的势力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部落内部的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侵袭。
到公元前3世纪,汤因比王国已经被周边的国家完全吞并,汤因比最终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
结论汤因比历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通过对汤因比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深厚历史底蕴,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汤因比历史哲学思想评价
徐大叶
摘 要 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被誉为“西方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是“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的世 界性影响至今不衰。汤因比思想涵盖历史、哲学、伦理、宗教、外交事务、政治制度等诸多内容, 具有十分复杂的因素。本篇 仅对汤因比思想中的历史哲学作一综合评价。
战, 变物质挑战为精神道义上的挑战, 变环境的挑战为人的心理 态势的挑战。他认为, 文明发展的最终境界, 应该是社会发展的 主 体 心 理 和 客 体 自 身 蕴 藏 着 的“ 终 极 存 在 ”相 一 致 。“ 我 还 相 信 , 处于人类精神的意识之下的渊底的终极层, 实际上与整个宇宙 底 流 的‘ 终 极 之 存 在 ’相 吻 合 。 ”[5]这 是 令 人 费 解 的 神 秘 的 唯 心 主
- 136-
· · 2007·6
CANGSANG
专题研究
过程论是一致的。汤因比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放在过程中去 到不能胜数时, 考核纪实和归纳法则的方法难以奏效, 应采用
考察, 并认为这是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超越了历史宿命论和循 虚 构 的 艺 术 方 法 , 用 直 觉 和 灵 感 去 综 合 、处 理 、加 工 制 作 研 究 材
学家对此有重大责任 , 并且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人类的生活 是生活在时间的深度上的, 现在的行动的发生不仅预示将来, 而 且也是根据了过去。假如你随意忽视过去, 不去思考或损伤过 去, 那么你就会妨碍自己采取有明智的行动”[2]。
从总体上看, 如果把斯宾格勒看作是天才的启示, 汤因比则 是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系统的总结。文明形态理论体系的实质是 泛自然主义的社会有机论, 即把整个社会比拟为生物体。然而他 又并不止于此, 进而探讨历史规律背后存在的精神价值, 试图以 宗教价值来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 汤因比是思辨 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系统的思辨型历史哲学随着他的离世而 走向沉默, 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当代已经没有了实践者。因为, 西 方世界在二战后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使人们冷落了思辨的 历史哲学。但是, 并不能因此认为人类社会未来不会再遇到新的 危机, 思辨的历史哲学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和思想文化土壤仍将 继续存在, 它也将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二——关于“文明起源”
作者: 曹未风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62-65页
主题词: 文明起源;历史研究;汤因比;文明社会;原始社会;自然环境;挑战与应战;人为环境;历史科学;生活方式
摘要: <正> 一汤因比的历史理论的第一个部分是他的关于“文明起源”(The Geneses of Civilizations)的学说。
根据他的说法,世界上迄今为止一共出现过二十一个文明,其中有六个是属于第一代的,也就是说这六个文明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中起源的。
原始社会是静止的,到今天还是静止的。
原始社会的数量大得多,据说经他们调查登记过的就有六百五十个。
为什么这六个社会变成了文明社会而其它社会却没有变成文明社会呢?还有,在这六个文明社会出现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十五个文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汤因比的这个学说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
汤因比在阐述他自己的主张之前先批评了两种学说:一个是种族说,一个是环境说。
他认为文明的起源不是因为某种族比其它种族天赋优越,也不是因为这个种族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别安逸,特别有利于文明的起源。
接着他就提出了他自已的学说,就是所谓“挑战与应战”学说(Challenge and Res-ponse)。
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比较研究
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比较研究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比较研究引言在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时,人们常常会关注不同学者对于文明起源、发展和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汤因比和伊本·赫勒敦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明史学者,他们对于文明的理解和解释方式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汤因比与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文明史研究中的贡献和看法的异同。
一、汤因比的文明史观1. 汤因比的背景和学术贡献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以巨著《历史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汤因比的文明史观认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
他将人类历史分为不同的文明,通过对比研究世界各地的文明兴衰,揭示了文明崛起和灭亡的规律。
2. 汤因比的文明起源观汤因比认为,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的古代中东地区。
他指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等地的早期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发展阶段。
他关注人类社会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发现了文明崛起的共同因素。
3. 汤因比的文明衰落观汤因比认为,文明的衰落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文明的崩溃往往是由于文化的疲乏和内部动力的丧失。
同时,外部侵略和经济衰退也是导致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
他通过对不同文明灭亡的研究,提出了“民族融合”和“宗教化”的概念,认为这些因素是文明衰落的重要线索。
二、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1. 伊本·赫勒敦的背景和学术贡献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1332-1406),北非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其著作《通史》而闻名。
他是伊斯兰世界中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被誉为社会科学的先驱。
伊本·赫勒敦的文明史观强调历史的演变是由人类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决定的。
汤因比:有5位先知,改变了全人类,中国有一人入选
汤因比:有5位先知,改变了全人类,中国有一人入选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尔德·汤因比(1852-1883)。
为了区分两者,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汤因比著述颇丰,其中以他十二钜册的《历史研究》为最辉煌。
汤因比治史,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的单位;他把世界历史划分为26种文明,并断言,文明得以崛起的原因在于它在包含精英领袖的少数创造者的领导下成功地应对了环境的挑战。
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这五人中的第一位,是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
他的生卒时间和地点不详,但他从事活动的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6世纪初期,活动的范围大约是在阿姆河-锡尔河地区,这是个有农耕居民定居,却又时常面临来自欧亚大陆干旱草原游牧民族袭击的地方。
这些先觉者中的第二位是所谓'以赛亚第二'。
他本人或是他的著作的一位编者,把他撰写的书附加在公元前8世纪犹太先知以赛亚撰写的书中,以此方法隐去自己的姓氏。
但是,从曾欢呼拥戴耶和华神授君王,第一波斯帝国的第一位奠基人居鲁士二世的情节来看,这位'以赛亚第二'比真正的以赛亚晚于人世将近2个世纪之久。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二世征服了新巴比伦帝国,允许被放逐于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犹太。
从'以赛亚第二'的著作所记述过的地点中,看不出成书的地点。
巴比伦和犹太都有可能是成书之地。
与琐罗亚斯德相同,佛陀的生卒年月也不得其详。
它大约是在公元前567-前487年之间。
虽然如此,悉达多·乔答摩即佛陀出生于迦毗罗卫城是可以确定的,那是今天尼泊尔王国边境地区的一所小城。
佛陀活动的地区在今天的比哈尔。
如果与传说的生卒年代公元前551-前479年误差不大的话,孔子当与佛陀是同时代的人,他比佛陀年轻,身材瘦小。
他在中国的故乡是鲁国,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那是陷于土崩瓦解的周朝版图内一个较为弱小的邦国。
汤因比论宗教的演进
汤因比论宗教的演进
李清栋;李屹立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汤因比认为宗教是人固有的本质之一.人类的崇拜形式可以归结为自然界、人本身以及绝对实在,相对应人类的宗教也经历了多神教、一神教和高级宗教三种
形式.高级宗教在人类文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统一
帝国的迫害以及哲学的冲击逐渐偏离了其中心,并在宗教制度偶像化中失去了民众
的信仰.近代西方用技术取代了原有的宗教.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李清栋;李屹立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报社记者部,北京,100070;中共中央宣传部宣教局,北
京,1008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治理工作的演进——以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为重点 [J], 刘
泳斯;张雪松
2.从宗教的历史演进看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J], 郑立勇
3.从公民宗教到公共神学:现代公共宗教演进的双重形式 [J], 王其勇;
4.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区新石器时期宗教形式及演进 [J], 屈谱
5.原始宗教及其艺术的历史定位——再论原始宗教及其艺术的形成与演进 [J], 陈伯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危机的宗教解救——汤因比生态伦理思想述评200854
2008年5月第24卷第3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May 2008Vol.24No.3【伦理学研究】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惠娜(),女,辽宁丹东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生态危机的宗教解救———汤因比生态伦理思想述评张惠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 100875) 摘 要: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峙关系之中。
汤因比认为这种生态危机与西方的文明危机有一定的关联,而这种文明危机又与人类生活世俗化、宗教精神的衰落有关;他明确反对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模式;并主张利用宗教中的自我克制精神来遏制人的贪欲,力图建立一种融合多种宗教优点的爱的宗教,以此来拯救人类文明,缓解生态危机。
关键词:汤因比;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危机;生物圈;自我中心;克制;宗教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08)03-0027-06 阿德诺·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身经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作为人类痼疾的战争给文明造成的破坏,也见证了科技在战后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而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更使得这位历史学家深感忧虑:如果强大的人类力量没有精神力量的制约,人类会自行走向毁灭。
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未来走向的关切,汤因比将精力注入了史学研究,希望以史为鉴,为人类文明寻找发展方向。
汤因比通过对文明史的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各种人类文明在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并以宗教信仰为线索来阐释人类文明的源泉与类型、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观。
20世纪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使他在晚年将学术关注的焦点转向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
在对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思考过程中,汤因比对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以及现代化的扩张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批判,阐发了他对生态问题的观点,并提出了宗教救赎方案,试图为人类文明寻找新的契机。
从唯物史观视阈解读汤因比对人类困境的宗教救赎提案
从唯物史观视阈解读汤因比对人类困境的宗教救赎提案王聚芹;宋彦民【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年(卷),期】2004(000)002【摘要】由于世界交往时代的到来,当今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生尖锐碰撞,矛盾丛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维度提出超越当代人类困境的提案.汤因比通过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梳理,指出文明是研究人类早期的可以理解的方式.以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文明,将人类个体的自我反省从社会中驱逐出去,成为当今困境的孽源.因此,当代文明不再是人类困境超越的研究单元,人类困境的超越在于当今文明崩溃中复兴的高级宗教,从而提出宗教救赎提案,并认为从中国文明的沿接中得到线索.本文的意旨并不在针对汤因比的拯救个案进行批判,因为宗教救赎在当代已经成为一股不小的思潮波及到我国学界,不仅影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且干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从唯物史观视阈对其进行科学解读,彻底剥簏其理论的迷惑性,廓清人们对当今世界矛盾和中国现实认识的种种迷雾,是超越时代困境和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总页数】5页(P141-144,148)【作者】王聚芹;宋彦民【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河北省元氏县教育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9【相关文献】1.救赎人类回到时间静点——解读艾略特《四首四重奏》中宗教救赎思想2.宗教人类学个案性研究的力作——评《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3.暴力·死亡·救赎——宗教视阈下《好人难寻》的解读4.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专题综述5.考古人类学视阈下都兰吐蕃墓葬中树元素宗教内涵解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
第7卷 第5期2005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 F H IT (SO C I AL SC IEN C ES ED IT I ON )Vol .7No .5Sep t .,2005文章编号:100921971(2005)05-0050-04 收稿日期:2005-04-01 作者简介:陈玉霞(1969-),女,黑龙江饶河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及其当代价值陈玉霞(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
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关键词:文明;文化;现代化;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Toynbee ’s V i ew of C i v ili za ti on and Its Va luesCHEN Yu -xia(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One of the p re m ises of Toynbee ’s work A Study of H ist ory is that hist ory is civilizati on itself,and anintegrated organis m that consists of politics,econom ics and culture,with culture as the core and s oul of the three .T oynbee thought that the devel opment of econom ics and politics could not reflect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reality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ety is the devel opment of peop le ’s culture and the i m p r ovement of peop le ’s mental real m .A l 2though this vie wpoint may have s ome tendency of cultural deter m inis m,i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 ractice .It establishes a ne w view of devel opment f or us in theory,and in p ractice,it als o points out that we must keep a devel opment balance bet w een politics,econom ics and culture for our modernizat oin constructi on and involve 2ment in gl obalizati on . Key words:civilizati on;culture;modernizati on;gl obalizati on 1 汤因比文明整体观的内容 汤因比并没有明确界定文明的内涵,只是大体地指出,文明是指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人群,一般包括数个同样类型的国家,它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2-16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冷战遗留问题研究”[20100480515];200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冷战思维因素研究”[09MLC008]作者简介:赵秋梧(1970-),女,江苏海安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二系军事理论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军事思想、军事哲学与战略研究;钮维敢(1974-),男,安徽定远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后,江苏省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与国家法研究。
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赵秋梧1,钮维敢2(1.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二系,南京21004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0)摘要:宗教在汤因比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其文明形态史观流露出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强烈的宗教意识渗透于他的整个历史思想体系。
他在文明史观中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他把宗教当作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并以其作为拯救文明和人类命运的最高手段。
关键词: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宗教意识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1)03-0087-04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因比以文明形态史观著称于世,在巨著《历史研究》中他通过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及其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其间流露出浓厚的宗教意味。
他认为文明形态最深厚的基础是宗教,各大文明实际上就是按照宗教的性质来划分的。
最初,他把统一教会视为新文明诞生的准备期和蛹体,而到后来则主张应将文明看作较高级宗教产生的准备阶段。
正是经历了文明的兴衰,人类才逐步认识到了上帝。
那么,汤因比所谓的“上帝”,是基督徒心目中的那个人格化的上帝吗?他所说的宗教与上帝是否有其独特的含义?一、历史学研究的宗教背景1.从肉体成长到心灵塑造都渗透了宗教元素,决定其研究难以远离宗教的影响“我承认‘我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这很奇怪,因为当我合乎理性地思考时,我是一个宗教的不可知论者,如果‘上帝’这个词含有人格一类的意义,我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1]显然,汤因比并不承认有一个真正的上帝存在,但不可否认,他终生都在对宗教进行严肃的思考。
可以说,汤因比具有深刻的宗教感,这与其文化背景和个人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是作为一个正统的英国圣公会教徒而受到培养的,我在易受影响的年龄里就被泡在圣经之中……圣经———当然也包括圣经的语言和具有圣经观点的历史———伴随着我的一生。
”[2]52汤因比特地谈到犹太教认为,历史是神的计划从产生到最后一件事的完成。
而这种观点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共有。
“我不是宗教徒。
……但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对人类历史的态度却明显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并一直伴随着我的思想。
”[2]52这些宗教在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框架中叙述历史,显得比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广泛而深入,并且单纯而自然,没有人为雕琢、设计的痕迹。
汤因比成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承认宗教历史观甚至比希罗多德等古代历史学家对他的影响还要广泛。
他认为研究历史,就是在响应神的召唤的同时,发现自己有职责去感受神在历史运动中的创造,并由此可以“找到神”。
因而,他的历史学研究处处都有宗教的影子。
2.历史研究难以蜕掉宗教信仰底色汤因比是在20世纪前半叶“西方文化命运之争”这一特定的文化与学术背景下展开历史学研究的。
虽然从一开始他就明显倾向于“文化多元论”,倡导文明比较研究,但其文明观的最后结论表明,他·78·第30卷第3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ol.30No.32011年6月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cience Edition )Jun ,2011终归还是没能摆脱西方学术传统的影响。
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基督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而汤因比从宗教现象,特别是基督教入手来阐释全部人类文明,无疑是由其文化氛围所限定的。
他将“文明社会泛宗教论”贯穿于全部研究过程之中,其主要思想根源也正在于这样一种西方传统的历史哲学思维方式,即不是以现实的人类历史来解释宗教现象,而是以神秘的宗教信仰来解释人类历史或文明社会。
3.对精神危机开出宗教药方汤因比针对西方世界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认为必须恢复旧有的基督教传统才能拯救当代人空虚的心灵。
他强调基督教的宽容、爱心与和平主义,认为这三者是当代西方人所刻意追求的最广泛、最热烈、最持久的理想。
在他看来,基督教的本质是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人类要通过和平的传道方式破除自我中心。
这种宗教原则实际上适用于一切高级宗教,它们的本质相同,目标一致,只是各自的主张和实践方式各异,这恰是为了适应各文明不同的心灵开放而设置的。
只有宗教才是西方解脱危机的通途,只有宗教才是为一切文明恢复活力的希望,只有宗教才是解救人类自我中心之痼疾的良方,因而也是彻底去除世间一切痛苦的良方。
他高扬基督教的爱人之心,认为爱就是通达人生最高境界———与神秘的极乐的终极精神存在互相交流的唯一方式。
二、把宗教学当作解读历史的一把学术钥匙的确,很难说汤因比是一个虔诚的神学家或宗教家。
但在《历史研究》理论框架中,宗教被他看作是协调文明发展的调节器,是人类整个文明发展的轴心和归宿。
1.宗教是文明衍递的重要渊源。
宗教———各种文明产生、发展、消亡的生机源泉“各种文明形态,就是此种文明所固有的宗教的反映。
使各种文明产生,使其延续下来的生机源泉,也在宗教。
”[3]363“文明的消长跟民族所具有的宗教有着深刻关系。
就是说,文明取决于构成其基础的宗教的素质。
”[3]366汤因比虽然承认创建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生产的剩余,但从根本上说,物质生活资料的剩余毕竟只是一个起码的或必要的条件,真正使各个文明社会得以形成与发展的生机源泉还在于宗教信仰。
只有以社会性的宗教信仰为情感纽带与精神动力,才有可能形成社会经济活动,并出现物质生活资料剩余现象,所以一种文明形态就是其宗教的表达方式。
“一旦失去对宗教的信仰,就会带来文明的崩溃和更替。
”[3]369一旦某个民族对自己原有的宗教失去了信仰,他们的文明社会势必会走向衰落或陷入内部的社会崩溃,或遭受外部的军事攻击,直到最后为一种新的文明所取代。
文明的生长实质上就是一种生命力,而上帝或神也即文化潜意识,是推动文明发展的最终动因。
2.把宗教当作拯救文明及整个人类最有效的手段汤因比把世界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解为四大高级宗教的全教会社会的最后实现。
在他看来,宗教是历史的主角,文明只是带动宗教前进的车轮,是宗教发展的从属工具。
“宗教的连续向上运动是由文明按照生、死、再生这一循环的周期运动来提供服务和加以促进的。
”[4]201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达到综合现存四大宗教的全教会社会。
因为所有的高级宗教都具有一个共同本质,即承认宇宙中的一个高于人本身的精神存在,弃绝自我中心。
从历史来看,人类是不断地从小型社会走向世界大同的,但要真正迈向这一目标,必须有高级宗教的介入才行。
因为要达到世界大同不能没有普遍的人类的爱,而唯有宗教可以培养出这种情感,促使人们去追求人类的爱。
所以汤因比强调“如果没有神的参加,就不能有人类的统一”。
[5]129要实现人类的统一,就得先求得宗教上的统一,形成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教会,从而建立人间的天堂。
文明死亡后,仍可有新的文明存在,而现在“毁灭的极大可能性是我们有可能灭绝全部人类种族”。
[4]139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焦虑,使汤因比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
但他无法找到社会发展的真正的出路,最终把社会的拯救寄托在宗教方面。
他认为,人类必须从政治、经济和精神三个方面去拯救自己,但从长远来看,精神也即宗教的任务是最主要的。
人类社会统一的重要性不应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与战争和军事领域中去寻找,而应到宗教领域中去寻找。
“人类的力量越大,就越需要宗教。
”[3]403.认为只有以宗教的观点看历史,才能赋予历史以永恒的意义汤因比认为文明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侧面构成,其中以宗教为根基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全部精神活动的标志,并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政治乃至整·88·江汉大学学报总第30卷个文明社会的历史活动。
因而宗教是文明的基础,是文明的核心内容和灵魂。
“如果仅仅从每个参加历史的个人立场来看,历史是‘愚人所讲的毫无意义的故事’。
但是当人在历史中瞥见唯一真神作用时,这个乍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声音和愤怒’就含有精神上的意义了。
”[5]129这就是说,只有承认神对历史的控制,才能赋予原本毫无价值的人的努力以神圣的价值和意义。
变动不居的历史现象背后有某种稳定的东西,这种稳定的永恒的价值就是上帝在历史中的显现。
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去“体会神”、“找到神”,从而“对于神在一个结构里的运动的创造性活动”[5]424提供一种看法。
事实上,汤因比是在用一种泛化了的宗教作为理论原则来解释整个历史,断言唯独宗教从根本上制约着文明社会的整个结构及其历史活动。
这里他完全倒向了神秘主义。
三、从宗教对人的影响来挖掘文明发展史的真谛由前分析可知,宗教在汤因比的文明观中的确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那么,宗教在汤因比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显然,他所说的“上帝”尽管带有浓厚的神秘意味,但仍相异于一般人眼中的上帝。
他所抱有的宗教观念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主义”,而应是一种现代形态的“文明泛宗教论”。
他所讲的宗教试图涵盖的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生信仰,并以此来探究整个人类文明的现状和前途。
他将科学主义、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看成西欧近代社会的三大宗教信仰,并以此为症结去探究人类文明的现状与前途。
他还明确指出:“我在这里所说的宗教,指的是对人生的态度,在这种意义上鼓舞人们战胜人生中各种艰难的信念。
这也就是,宗教对于有关宇宙的神秘性和人在中间发挥作用的艰难性这一根本问题上,给我们所提供的精神上的满意答案;并在人类生存中给予实际的教训规戒,由此鼓舞人们去战胜人生征途上的困难。
”[3]363-364而汤因比的宗教分类观点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上述那种文明泛宗教论的倾向。
人类如果把自己看作宇宙中心,那么将会在道德上和理智上都铸下大错。
“宗教正是人性所固有的独特品质。
由于人类独一无二的意识本能,使它际遇了种种神秘的自然现象提出的挑战,而宗教正是人类对这些挑战做出的自然反映。
”[6]因此,宗教是人与生俱来、与身俱灭的属性,人类内外探求虽然形式无限,然而归结起来,人类崇拜或探索的对象有三个,即自然界、人本身和某种绝对的实在。
这种绝对实在既不是指自然也不是指人,但它存在于二者之中,同时又超越二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