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浅见点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浅见点滴

发表时间:2011-09-09T16:34:04.5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51期作者:张冬生

[导读]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甚至学生的养成教育、审美教育及情操修养中。一、创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甚至学生的养成教育、审美教育及情操修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提升教学理念,勇于创新实践。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树立“大语文”观。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当然也是受评价机制制约,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何谈创新,只是死水一潭而已。须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时刻可以随时迸发智慧的火花。如:雪化了是什么?不同经历的人感受不一样,回答自然会不同。又如《静夜思》,几乎会说话的人都能背诵但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理解是不一样的,像对“床”与“明”的理解就是多层面的。因此教师转变观念,建立“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的感知与接受,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言,对传统的观点甚至课本上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常常告诫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语文,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明确了,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在实践中积极地运用语文,久而久之,对语文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于对“雪化了是什么?”的开放回答自然让学生来兴趣,不要怕学生回答错、回答偏,教学过程本身就应是探求认知的过程,激发兴趣进行诱导是教学创新很重要的前奏,它让教学有了一个主动创新的媒介,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变得积极而富有成效。激趣导入——质疑探究——总结梳理——拓展运用——教后评价的模式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止于此,因为墨守必然僵化,教学创新理应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多年来,传统的语文教法是对课文大卸五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乎每篇文章都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再美的意境再好的思想学生也觉得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大胆创新,灵活教法,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来设计不同的教法,如分组讨论,或分角色表演等,让学生带上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如对《雷雨》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话剧进行排练演出,亲身感受,再现剧中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故都的秋》则可利用多煤体展现优美的画面,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郁达夫笔下独特的北国之秋的意味。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开展诗歌朗诵赛,还可以鼓励其进行诗歌创作,激发写作激情。在教授议论文如《拿来主义》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置问题进行讨论,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总而言之,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力求创新,令学生耳目一新,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3.更新教学手段,渗透情操陶冶。三尺讲台、一根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不合拍,教学改革与创新正催生着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

不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因有多媒体一下子变得有趣且容量剧增。多彩的画

面、曼妙的背景、斑斓的色彩、清晰美妙的图形、严谨的知识网络、变幻无穷

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极大极浓的兴趣,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

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探求都有着极大的吸引与促进作用。如《边

城》中所展现的人性美、风情美、风景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死水》《再

别康桥》所展现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与画面美等等,让人慨叹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多媒体把三个故事以画面的形式直观地

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

以及廉颇的忠诚国家、勇于改过的美好品德,从而使学生深受感染。教师引导学

生对美的鉴赏,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美,提高对于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语文教材

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德育方面的内容,教师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感

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生活

中的一切事例及手段作媒介来点化学生,净化其心灵,修养其身心,让学生从自

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二、关于语文新课标教学中的三维构想

新课标实施在陕已有一轮,在全国其他省份也有些年头了,各地都探索语文教学在新课改形势下的出路,教师们既要完成多个板块的繁重教学任务,又要体现素质教育对新课标的要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面临完成质与量的双重挑战。笔者就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仁切磋,以期指正与完善。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上立足:

1.单元识记知识的贯通与梳理。

识记分析是基本。语文教学首先得抓字、词、句、思路、主题的教学,否则便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基点。无论何种文体,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一基点。由小到大、由实到虚地逐步落实,既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规律,也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的需要。

就一个篇目来说是这样,就一个单元贯通进行比较教学,也是这样。如高一册第二单元三篇从题目便可入手:

《烛之武退秦师》,“退”是使动词,这个句子告诉了师生故事的核心,又由句子可知:为什么退?怎样退?退得结果怎样?思路便出来了,主人公的思想品质便容易分析得到。同理,《荆轲刺秦王》,由“刺”可知;《鸿门宴》由“宴”可知。单元之间可作比较,文题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